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67阅读
  • 3回复

(9届初赛联播)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举行第九届全国中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潘洪泽
 

发帖
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5-05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3-05-14) —
2013年5月4日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举行第九节全国中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高一高二共3000多名同学参加。经过筛选,300名同学进入复赛,参加现场大赛。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5-05
Re: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举行第九届全国中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简报可写详细一些。附几篇优秀作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8-02

附二等奖佳作
百花竞放的国家文化
52级高一·三十四班 吴海静

  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的积淀,中华精神是几千年来的结晶,中华民族是古老而又阳刚的民族,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一位位伟人提出的哲学观组成了璀璨的中国国学。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都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来看待。这就像有个人去参观故宫,一进门就被一座漂亮的房子给吸引住,便不再向前进行,认为这和别人讲述的一样,这就是故宫,其实他再走一会儿就会发现还有几十座同样美丽的房子。如果再深研一下国学,你就会发现,儒学原来只是国学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儒学是国学中最亮的一颗明星,儒家文化至今被信奉为经典,儒家思想至今影响世界,更影响我们的生活。有一次我问小A:“你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小A回答道:“做人最起码要做到孝,如果连给你生命的人你都不敬重、不孝顺,你拿什么让社会上的人对你相信,还谈何事业有成. 是啊,虽然难以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老而不怨”但最起码也要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吧。更何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感动中国之陈斌强不是最有力的实践者吗?
  让我们穿过美丽的儒学花坛,去更广泛地观看国学的百花争艳。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国家制定不断完善,如今的新中国正在构建一个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这正是“法家”的传承者。如今文坛上最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正是“小说家”的典范;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他的周月华、艾起是“医家”的骄傲;修建一条令人震惊的铁路的工程建筑师是“墨家”的骄傲; 如今的枪支、火药正是那“道家”产物的结晶。今天我们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这是得益于孔夫子创办“私学”为我国教育事业开创的先河……
  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中华底蕴不断深化.放眼国学,各家思想争相竞放, 公务员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遥望国学其韵味更加浓厚。
                                指导教师:郭福强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52级高一·23班 李瑞双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是象征。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中国的各项事业腾飞不绝,中华文化的复兴也随之展现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面前。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历久!弥香,虽历尽沧桑,但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个体五彩缤纷的生活,人们对精神空间的选择,对文化的追求,永不休止。文化不绝,民族不灭,在此基础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首要任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诗最为精辟,堪称中国文学的经典,永垂不朽。从昔日的古诗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不衰。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豪爽的诗词道出了毫不掩饰的对心爱人的爱慕之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忠贞,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
  中国诗的辉煌是不可磨灭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精神思想空间,文化极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墨子,孟子争相而出,儒家、道家、法家,百家兴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也奠定了中华文化坚实的基础。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开山鼻祖。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教化人最多的一派学说。《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短短几句反映出儒家教化人的真谛。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映出儒家以仁爱为主体,以礼治国。
  五千的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他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闪亮点,是中国文化的辉煌。
  了解中国文化,就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哲理,丰富自己,使自己内外兼修,中国文化更是人精神上的灿烂文明,是寄托感情,抒发感情的途径,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
  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热爱全人类文化遗产,思考人生问题,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尽一份力,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任桂秀


                         生于此岸心无岸
                                 52级高一·23班 马春雪
    茫茫宇宙中,岁月长轴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此岸,有高楼林立,灯红酒绿;此岸,有冷漠喧嚣,争名夺利……此岸所拥有的一都促使着人民时刻不停地追求名与利。而追求名与利的唯一途径似乎只有文化,从文化获得文凭,从文凭获得职业,从职业获得物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古今精华的荟萃。然后,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却沦为我们追求功利的工具。误入歧途的人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已将文化精华隐去,只盲目地学习空荡荡的知识。丝毫不注重文化在精神方面带给我们的享受,让文化原有的色彩显得黯淡无光。
    纵使此岸再喧嚣,纵使此岸人们再注重文化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我们也应坚持文化精神价值的至高无尚,我们也应生于此岸心无岸。
    所以我们不必埋怨此案的风景。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色,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纵使身处喧嚣,也应在心中修篱种菊,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不求物质,不求财富,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送死,也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到达印度,取经返回大唐,让更多的人在佛经中虔诚的洗净灵魂。他凭借对文化精神的执着追求到达了心中的圣地。
  还记得居里夫人对于名利的淡泊,在科学文化上有突出贡献的她,获得了让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然而,获得如此殊荣的她却将荣誉的象征——奖杯,拿给小女儿当作玩偶。这般的淡泊名利,这般的狂爱精神文化,是不是该引起我们深思呢?
  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涵养灵魂的源泉,让中华文化继续弘扬下去,不要让物质追求遮蔽了精神文化。
    生于此岸,我们应有一颗宁静淡泊的心,一颗放弃如浮云般虚华而向往文化美韵的心。回归本真,追求人生真谛,品味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让灵魂在文化中得到升华,让心灵携古今风景,细描美妙未来。
                                          指导老师:任桂秀

漫步于文化长廊
52级高一·23班 张敏

  仰望星空,点点明星点缀于无垠苍穹;
  追溯历史,慢慢经典流转于文化长河。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伴着古筝深沉而悠远的旋律,品味论语的音韵。“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品味论语犹如品味一杯陈年老酒,经过时间的酝酿,阵阵醇香萦绕于口舌之间,闭上眼,香气沁入人心,甜而不腻。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起论语沁人心脾的醇香,李白的诗更像一杯浓茶,淡淡清香扑入鼻中,混着少许苦涩的味道,让人沉醉其中。只品得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谁又解其“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的孤独呢?人言之,酒乃李白人生之最爱,却不解“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不愿长醉不复醒”的惆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活脱脱的酒醉少女的酣态刻画了清照言不尽的幸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叹易安最终怎落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哪品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叹息。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看得世事常态,人事凄凉。
   “一枕幽梦向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的文学奇葩,让人沉醉,让人痴迷。最爱黛玉葬花之时,葬的是泪水,葬的是哀怨,葬的是愁闷,葬的是无奈。“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将世态炎凉埋葬于深深的叹息之中。问“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叹,问黛玉泣之为何,只言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品《红楼》好似倾入一杯不加糖的苦咖啡,只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漫步于文化长廊,嗅古文的芳香,歌唐诗的豪放,唱宋词的忧郁,叹明清的世事。休憩于小亭之间,品味美酒的醇厚,浓茶的清香,咖啡的苦涩,各种滋味萦绕于唇齿舌尖。
    慢慢行走,望雄山巍峨,观花海起伏,轻声吟唱文化的乐章,每一段旋律都彰显着时代的潮流,迈着时代的步伐,漫步于文化长廊,行走于天地之间。
    微风吹来,聆听花语,嗅着文化的芳香,久久伫立……
                                          指导老师:任桂秀


中国美

                       52级高一·25班 张晓娟
  美是什么?中国美又是什么?
  美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一时驻足;美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一曲《渔歌子》;美是“千里江山寒色碧,芦花深处泊孤舟”的一支明月笛曲;美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一缕清风;美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一曲牧歌。
  可我们的中国美仅仅只是一副自然之画吗?不,不是的,美是一路相伴我们的一份沉静,是一份时光积淀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在那天我们划龙舟、包粽子,这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而被谗流放,秦兵攻破楚国郢都之后,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无悔,无悔的是忠于楚国,他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坚守,也从没放弃过心中崇高的信念。两千年来,屈原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他已不单单是一位诗人,更是坚贞不屈、高洁忠诚的象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难道不是一种中国美吗?
  在中国20世纪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一群爱国青年学生相聚爱晚亭,共同探讨文学,探讨国家大事,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枪林弹雨。为了国家能独立自强、繁荣昌盛,他们甘愿奉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种无所畏惧、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中国美。
  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危险时刻,义无反顾地将两名学生从卡车面前推到安全路面,自己却被撞倒而高位截瘫。她不后悔,她很欣慰。从她脸上那一抹自然亲切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教师的善良真诚,更为中国人具有的无私美德而感到深深自豪。从张老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知道善良无私也是一种中国美。
  中国美,美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美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的激昂奔放;美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肝义胆;美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生不息;美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
  中国如此之美,源于它的文化根深蒂固。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如同汹涌的波涛,“卷起千堆雪”,不断更新着自己,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中国美。
  中国不仅山美、水美、人美、文美,精神更美。
指导教师:王爱民
精神的养料
     52级高一·26班 王宇昕

  一个月,一杯茶,一首诗。
  面对喧嚣的白天,我更喜欢挂着月亮的夜晚。夜晚的寒气深重,但我心中温暖,我知道我不孤单,因为有它的陪伴。
  受爷爷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充满韵味的事物。在我的房间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张红褐色的雕刻桌,一个精致的小茶杯,一本穿越古今的“时光机”——诗集。
  诗是不同时期的象征。今天,它是开朗豪迈;明天,它是委婉秀气。它总是简洁却又细腻地表达出你心中的感觉,使你内心舒畅。看诗,读诗,爱诗。
  坐在小椅,端起茶杯,闻一闻茶香,品一口茶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嘴角的线条微微扬起,此时此刻的我是否也像你当时一样悠闲、自在,紧接着我又感到惭愧,我怎能与你相比,我只是无名小卒,而你光照千秋啊。
  抬起额头,望一轮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你是爱友之人,你对朋友的感令我敬重,想必当时的王昌龄也是格外珍惜你这一位好友的。我远方的好友,你是否也在与我同赏这一轮明月呢?我们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点点愁苦在我心中泛起,但随即我又豁然开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朋友之间距离不是问题,只要彼此心中装着对方。苏轼,我真该学学你的豪放乐观。
  即使我明白只有乐观向上,才能活得漂亮,但面对重重的压力,让我怎样躲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到老都心怀大志。我又怎能像他一样,为了心中志向,坚定不移,无所畏惧地向前奔跑?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连松柏都能经严寒而不凋,挺立风中而不倒,我又有什么借口去躲藏压力逃避困难,难道我连一棵植物的意志都不如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菊之淡泊,人之落寞,可我又真的喜欢这样吗?难道我真的能平凡,平淡甚至无味地度过此生吗?不,没有石头的大路,即使走完,也没有脸面品尝胜利的喜悦。
  我端起茶杯,品了一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虽然我这不是酒,却也想一醉解千愁。但又觉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坚定信念,一切都不成问题。
  一阵微风吹过,书页被掀起几张,望一眼月亮,依依不舍地合上诗集,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床头。心中通畅,一夜安眠!
指导教师:王爱民
历史的语言

                       52级高一·28班   安鲁娜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撑开了一片群星闪耀的天空,满天星辰,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摘下最璀璨的两颗:唐诗,宋词。
   初入知识的殿堂,就在老师的熏陶下,学习了唐诗,宋词,那时的我很肤浅,可以用:“只知句读‘来形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对诗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了。
   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喜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
   自古至今,家乡都是一个让游子思念的地方,因为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的记忆。诗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方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无不诉说着对家乡的怀念。朋友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朋友间真挚的感情让无数人感慨友情的美好。当汪伦踏歌送李白的时候,一首《赠汪伦》诞生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仍然索绕在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不同的人物风格,与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更多是忧国忧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心即忧百姓又忧天下,是爱国主义诗人。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词把我引领上了宋词的道路。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诗人,丈夫死后,自己孤苦伶仃一人,这则使其诗人爱情、相思为她的主要风格。 “寻寻觅觅,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顿凄绝,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全词没有写滴泪,却让人感到酸楚无比。
   辛弃疾这位爱国诗人,虽有一腔热血想为国效力,可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怀着一腔悲愤和深重的忧虑而写的,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下片引用典故,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纵观唐诗宋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风格,但都是人们的杰作,它们像一叶扁舟,承载了多少难以人知的沧桑,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寂苦,承载了多少中国辛酸的历史。
   余辉将落,煮一杯香茗,手捧一本唐诗宋词,不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吗?
   读唐诗宋词,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体味了壮士的悲愤,欣赏了别样的景色。
指导教师:尚献玲
生命的原点

                     52级高一·29班   王书华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徜徉于诗的世界。似乎只有在那富有古典韵味的诗词中,才能找到一丝精神的寄托,那里是我苦苦寻觅的生命的原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样,一首《静夜思》让我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走进了李白。
  他曾被一位老妇人点化,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发愤图强,勤学苦练,终于在数年之后成就了一番伟业。一心想报效与国家,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叹,却未曾想到落得个贬官罚俸的下场。他内心失望、忧伤至极,丝毫看不到生活的色彩,于是在山水之间,多了位仗剑出游的诗人。他吟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理想,他唱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漫步之孤独,他悟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坚硬现实。
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带我走进了苏东坡。心情是如此的沉闷,一道皇帝贬谪的敕令,让黄州成了苏轼的落脚之处,赤壁也成了苏轼的赤壁。思绪便驾着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了古战场——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不禁自问: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而命运却如此不公。此时他陷入了沉思。
  他的思绪化作一双翅膀,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郦,是怀念那些死去的英雄,也是回忆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还不如托遗响于悲风,赏山水之美景,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于是,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行动践行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清廉执政。黄州的百姓都称之为“知心的父母官。”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坎坷,一路的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的诗豪放大气,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女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所吟唱。苏东坡是个豪放派诗人,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诉说了苏东坡的豪迈,赤壁也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如今的我,仍日日与诗作伴,夜夜与词共眠。我无所倦的与历史人物或喜或悲,或乐或哀,因为这是我心灵之归宿,生命之原点。
                 指导教师:尚献玲
太奶的纺车

                       52级高一·27班 张楠楠
  太奶安详地走了,她的纺车还在,那件早就被淘汰的“古董”孤独地躲藏在墙角,被灰尘和蜘蛛网掩盖着,他就像一个饿的瘦骨嶙峋的老乞丐,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
  太奶的葬礼过后,几位爷爷收拾她的遗物,老人家没什么好东西,大多数都已经当做废
  品卖掉了,那台品相不好的纺车当然也在处理范围内,我恳求爷爷不要把那台纺车卖掉,留下来当做对太奶的怀念,爷爷同意了。我兴奋地把它搬到水井旁,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它的每一棱每一角:工字型木架结构,手摇轮的支片和主架都是榆木做的,铁锭子是一个类似于铁的物质,右手用的摇轮上有个能把食指穿进去的摇柄,左手中纺线的铁锭子呈悬挂式固定在从动的小门式的支架上,工字型的框架两旁分左右一大一小门式支架,中间有用细绳当连接两个转轮的皮带。
  不知不觉中,我的思绪飞回了和太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太奶总喜欢和纺车腻在一起,不怎么和我们这群小辈说话,总是一手摇着纺轮,一手做着相应的一抽一送棉条的动作,灵活的手部动作就像优雅的芭蕾舞动一般。我总是痴痴地躺在太奶亲手编的草垫上观赏这魔术一般的表演,那一根根搓好的棉花条儿在这一加速一减速的抻拽送中和有节奏有旋律地转动中,变成了缠满棉线的线穗子。年幼的我惊呼其的神奇,兴奋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太奶也会被我的行为逗乐,露出那一口早已没有了牙齿的嘴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听爷爷说,太奶年轻的时候家里过的很富裕,她的父亲是地主,,太爷在太奶家做长工。那时才十七八的太奶对这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产生了情愫,她见太爷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件早已破烂不堪的衣裳,心疼起太爷来,就每天没日没夜地纺线织布,太爷也被太奶的真情打动了,就和太奶秘密谈起了恋爱。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太奶的父亲知道了,找人打伤了太爷的腿,把太奶关在家里,不让太爷太奶见面。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政府领导农民推翻了地主阶级,太奶一家人遭到了批斗,别人烧了太奶的家,什么东西也没有了,只剩下那台纺车,太奶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死了,佣人也都四散逃走了。太奶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成了人人唾弃的对象。这时,太爷又出现了,他娶了太奶,那台纺车是唯一的嫁妆。婚后,太爷耕作,太奶纺线织布,生活也是无忧。可惜,太爷生了场大病,不幸比太奶早走了,太奶从此一言不发,整日整夜地纺线、纺线。好几次,爸爸都想去安慰一下太奶,爷爷却阻止了他:“你奶奶是在想念你爷爷,只是他们交流的方式。”以前的我实在搞不懂那是什么,现在我明白了,那是爱。
  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那台纺车,那沉淀了中华文化的旧物,去聆听它“嗡嗡”地向我们讲述那段让人欣慰的历史,那段尘封已久的纯爱。
                                            指导教师:尚献玲  
文化有种泥土香
52级高一·20贺妍

     又下雨了,淅淅沥沥,雨点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蹦到地上,砸出一朵朵泥黄色的花,又挑弄出了一圈圈的涟漪,然后安静的消失,就像老家的那个老宅子一样,无影无踪。
     如果问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那个老宅子。那是我长大的地方,也是最让我怀念的地方。它没有宏伟的高墙,也没有精致的装饰,有的只是开门时吱吱呀呀的灰色木门和有时会漏水的破旧屋顶。它是我见过的最老的宅子,老到连门上的锁都是最古老的铁链,只是已经得不成样子了。
    我最喜欢下雨,因为那样子奶奶就不必再去田里忙,我就可以在她的怀中去数从屋檐上摔落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精灵,每当这时,我总能看到奶奶被快乐击出一圈圈的皱纹,就像那地上的涟漪,只是久久没有散去。而这时的老宅子,也总是有一种好闻的泥土的香味,淡淡地,却又如此真实地萦绕在我的鼻间。
     老宅子没有那种漂亮,宽大的窗户,小小的木窗上已经落满了灰,还有屋顶上的房梁,已经被虫子侵蚀得千疮百孔,时不时还会飘落下一些黄色的粉末。屋子里很暗,但却有更加浓郁的泥土香,老式的黑白电视上面总是播着那一个频道,咿咿呀呀地吵闹着。昏暗的光线,朦胧的声音,老宅子总是给人一种飘渺,却很惬意的感觉,就如同在微微泛黄的梦境中一样,不愿醒来。
     可这一切却终于成了一场梦。在推土机和铲车的轰鸣声中,那个灰色的老古董倒下了,"尸体"撞击地面时发出的沉闷的声音,犹在耳边。而在废墟的旁边,白的二层小楼正闪着刺眼的光。猩红的房顶,白的墙面,还有大而干净的落地窗,一切就这样尘埃落定,及时又合适。小楼有着厚厚的防盗门,锁也是一道又一道,只是眼前里米厚的大家伙再也不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明亮的房间里满是阳光的味道,超大的液晶电视正在拼命地展示着自己的五彩斑斓,竟有些刺耳和嘈杂。
     古老正在被一点一点地从现代文化中挤走,一座座的特大城市俯视着悲哀的小村落,安静的老宅被一个个的推倒,发出沉闷的响声,取而代之的是喧闹的高楼,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事物是应被更新,但传统更应被保护,那不是落后,而是文明的积淀,是生活的结晶。
   又下雨了,撑着伞走到楼下,走到旧时的老宅处,一样的精灵从空中落下,打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只是再也击不起黄色的水花。弯下腰,抚摸着似乎依然柔软的地面,仿佛又闻到了泥土香,那种古老建筑所特有的淡淡清香。
指导教师:张秀娟
书,怎能少了你?
52级高一·20     李冉

  我喜欢书,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因为书中的世界丰富精彩,我更着迷于看书时那份闲适淡然的心情。将世俗中的一切都摒弃于外 ,我的世界只有书,书的世界有我畅游。
    现在科技发达,大多数人已不屑那些印刷的书,更多的倾向于电子图书,虽然也能获得同样的知识,但我却一点也不喜欢。我觉得,那些印刷的书看起来要比电子书舒适的多。我喜欢印刷的书散发出的飘着墨香的味道,喜欢它的文字像飞鸟般轻轻飘过窗纱,随心所欲,悠然自得。它能与我心灵相通,令我醉在其中。
书令我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随便翻一本历史名著来看都令人叹为观止。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崇敬英雄伟人,更加着迷祖国历史。让我坚定决心,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艺术,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又能继往开来,一旦留存,便能永续。在历史的舞台上,任谁曾经如何璀璨,谁终究敌不过时光的磨砺,但是一旦载入史册,成为文字,便得以永存。文字是一种概念,可以作为历史的注解,作为记忆的捍卫者存在于世。记忆无法被抹去,纪念便成为一种必然,我们要勇敢捍卫记忆,懂得感恩纪念伟大民族以及先人所留下的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在未来更加璀璨夺目!
在现在,太多的人注重物质生活,把功成名利看得至高无上,对纯粹的精神文化不支持,不重视。每天奔波于繁杂市井之中,全无悠闲的心情投身心于书本之中,感受那种美妙的滋味,可真够遗憾的!现在家中都富裕了,家中的书橱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可现在的孩子们好像都没有大把的时间留给那些书本,只是可惜了那些书了,几年如一日地躺在书架上。
 白昼时的繁杂纷扰让位于夜的安然闲适时,捧起一本书,悠闲地读。无须正襟危坐,靠着床头也行,斜躺也无不可,这是何等的安逸自在啊!
  唐宋的诗词,明清的小说,如清茶如美酒,让捧书的人,醉在其中。先贤们植下的文学之树散发着幽香,倘佯在这样的空气中,谁还记得那些恼人的烦心事?渐渐入睡了,那一缕淡雅的香,随我入梦。
指导教师:张秀娟
故乡之美
52级高一·30  孙道客

  一声鸡鸣划破了沉寂之网,一缕炊烟,点缀了东方的红晕。新的一天将从这里开始,这里就是我的故乡——聊城!
  清晨,那湿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人的精神倍感焕发。漫步于大街之上,空气中夹着邻家的菜香,让你不觉间便有了几分食欲。这时如果恰逢邻家主人打扫院子,便会笑盈盈地迎上来,“吃了吗?”倘若你是说没吃,那邻家主人便会邀请你去做客,我想说成硬拉似乎更为恰当,因为那种邀请是发于内心的,所以让人难以拒绝。
  小时候,不明白家乡人为何要硬留人家做客。渐渐地,长大了就明白了其中含义。好客的聊城人是以有客造访为荣的!客人来了,哪有让人空着肚子回去的道理?位于齐鲁大地上的聊城曾是孔孟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想想也不难得出,儒家文化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聊城人正以他们的“儒家之道”诠释着聊城人的待客之道!
  贯穿聊城的京杭大运河则宛如一条彩带,沟通了聊城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而黄河在其东部咆哮百余里。除此之外,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因此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中国的威尼斯!是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
  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其中明代建成的光岳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位于聊城旧城区中央的光岳楼是聊城象征,流畅的线条,华丽的装饰,斗拱飞檐、回廊相通、气势宏伟。最爱登上光岳楼,傍晚临近,落日孤鸾,当夕阳的余辉铺洒在这古建筑之上显得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城市的喧嚣随着落日的逝去而沉寂,倚在金柱旁,极目远眺,享受这一刻的安逸!
  一缕炊烟再次升起,袅袅炊烟,若隐若现,忽远忽近,似一条巨龙,直冲九天霄外!真想拥抱一下美丽的故乡呀——我可爱的聊城!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永远守护着我的故乡!
指导教师:张秀娟
汉语,请别让我为你哭泣

                    52级高一·30    王孟如
    想到中国文化,必先想到它的根——汉语。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国内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上,由于缺少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这则消息让我百感交集,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记住自己身份的,除了皮肤之外,恐怕就是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的心里,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横平竖直的方块字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让我们以此为荣,让我们凭借它来穿越五千年的文化隧道。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学英语”的热潮下,以我们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中文水平滑落,而日常用语单调的现象也频频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英语十分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汉语当成不学自能的工具。余光中老前辈说过:英语充其量使我们步入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的根。
    而当汉语在中国受冷落时,全球却涌现了“汉语热”,世界各地,一座座孔子学校拔地而起,发展极快。而在中国,其状况的落差如此之大,恐让人难以接受,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国人对汉语乃至中国文化的不屑一顾。
    当端午节在韩国被注册为“遗产名录”时,当屈原被认为是韩国祖先时,中国人却在自己的国土上肆无忌惮的过着圣诞节、情人节。这时候的我们难道没有感觉到点什么吗,难道没有想到中国的传动节日正在被淡化,被忘却吗?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本应继承并发扬中国文化,而现在呢?
    “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间断,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又应做些什么呢?
   我们要潜心研中国文化,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我们对汉语要“咬文嚼字”,用委婉代替直白,用内涵代替无趣。如果将肉麻的情话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代替,是否少了一份低俗,多了一份意蕴?在试想一下,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继承汉语?
    汉语引领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大国一路走来,风霜雨雪,我们决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暗淡无光。
    汉语,请别让我为你哭泣!
指导教师:张秀娟
倾听历史行走的声音
52级高一·33班  张明浩

    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周围一片死寂。终于,最后一抹光线也依依惜别了人间。夜,如同黑色的外衣,紧裹着大地。天地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没有了光,没有了热,没有了温暖。时光飞逝,四季轮回,读书,已成为现在的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高雅的人,独处静隅,赏文聆曲,看过世间红尘万物,感叹中国文化魅力,则是一番清逸的享受。等而下之者,一卷在乎,读些演绎的故事,借以消遣,也不至于因寂寞孤独而烦恼。畅游书海,以书为友,在无声中谈吐优雅。回首望去,了解中国之文化。
    孔子,一代名师,用自己对人世间的理解诠释了谦让为先,大爱无疆。不知屈原投江时是否身着白衣,或许白色才是他最好的诠释。在那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他纵然写下《离骚》,也依然免不了被放逐的命运。细品《离骚》,才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崇高精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文天祥用凄凉的笔调抒发了国破家亡后的忧伤之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带我们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色。脑海中偶然出现“总把新桃换旧符”美好的春节景象,耳边总会想起恍惚的爆竹声。当读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时,我顿时被岳飞的激愤感情所感染,一腔怒火全喷向“秦桧”这个名字上了,当我读到“笑谈渴饮匈奴血”时,又被他那种大无畏的报国精神所震撼。“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景象宛如仙境。
    书海茫茫,汗牛充栋,以有涯吾生恐难读尽“大海之一滴”,读书也要选择,要做到会读书,读好书,读对自己有益的书。当你真正走进一本好书时,便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真正特点。
    合上书,望着银白色的月光洒满窗前,嘴里哼起那首熟悉的《牡丹江》……品读经典文学,体味字句间的动人之处。美妙的文章,仿佛一杯浓茶,流溢着沁人心脾的味道,沉淀着文字的芬芳。当我们沉醉其中,却惊喜地发现,爱在心中荡漾,美的意境在梦中徜徉。贯看历史长河,才深感文化的内在美。
    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行走的声音……漫步在中国文化道路上,见证中国文化达到最顶峰,见证它的奇迹。
                                        指导教师:张秀娟
                                                          
那朵无暇之花
52级高一·33班   赵明明

    浓香的康乃馨是母子情的象征,但它有枯萎的时候;高贵的玫瑰花是爱情的象征,但它也有凋零的时刻;亭亭玉立的荷花是高洁的象征,但它会有花落的瞬间……其实,每一朵花都有花谢的时候。回头,黑暗漫到自己的脚下,有一朵无暇之花,它是最美的花,悄无声息的盛开着,盛开在那最黑暗的一处,香气溢满乾坤——我国渊远流长的文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出鸟,时鸣春涧中。”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倒背如流,那时我只觉得它很美,但不知他美在何处。束手无策的我只能鹦鹉学舌般重复着老师的讲解。现在,我理解了。王维由于内心的闲静,竟能凭着花瓣坠地时发出的轻微的声响,或者花瓣飘落时丝丝的芬芳,感觉到了自然界的这种微妙的变化。月亮升起,给夜幕笼罩的夜空带来皎洁的银辉,惊动了早已习惯于山谷静默的山鸟,鸟的鸣叫在幽静的山谷久久回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太多的“装饰”。但足以彰显出王维热爱自然的情怀,文化之花是那么的完美无瑕!
    现在诗人余秋雨的《乡愁》对离开家乡的人们的思乡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郭路生的《相信未来》让落魄的人重燃心中之火,让不坚定的人变得坚定,让无暇之花盛开的那么灿烂……
    走在田间小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油然而生。万物被雨水洗涤后,再次允吸着新鲜空气,心里又有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大地变得银装素裹,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看到世界万物,就会酣畅淋漓的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怀念古人的诗文,是惬意的享受,把他们的心口身手作镜子,能照出我们在奔跑的路上遗忘了何物,丢失了什么,难道是无暇之花已凋零?可以肯定的说:“不是!”
  阳光洒在脸上,温暖留在心中。无暇之花,一朵很不起眼的小花,而正是若不起眼的小花最终盛开了,盛开在阴暗的角落中,无形之中,骄傲之情油然而生,鲜艳的红色照亮了角落的那一处,而这朵小花就是中国,历经岁月沧桑的中国文化正如这鲜艳的红色,美好的象征。我想:这就是奇迹。值得所有中国乃至世界的人都应学习的中国文化!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已告诉我们,无暇之花将依旧盛放!无暇之花,我愿意为你而活,为你掸落纷拢的尘埃,为你独对孤灯,为你读懂你承载的情思和高贵。
  指导教师:张秀娟
寻找生命的原点
52级高一·33郑玉贝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我总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我则更青睐子女化情怀的探究。喜欢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却更爱孔子的“德仁礼仪”。古时孔夫子他老人家的儒家说学变传遍各诸侯国,孔子在事实便四处周游讲学,散播他的思想。其弟子也用“德仁礼仪”来约束自己。孔子离开以后,其弟子将他的哲学论理整理为《论语》被称赞一时,至今仍让后代学习。“一半论语知天下”的赞词也叫人耳熟能详,信手沾来。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速”成为了名词,而我们的文化却停滞不前。每每提到“草根”就有些许的不喜欢,并不是鄙视,只是觉得草根演员所表演的虽然带给人家欢乐,却也只是暂时的。含金量并不高。与其听着这些所谓“演员”们的污言秽语倒不如捧上一本好书。传播正能量。由此看来,我们似乎是倒退了却又似乎凝滞在了那里。总之像灌了铅一般抬不不开步子。
    就我来说,文化是一种艺术,一种崇高无尚不可侵犯的艺术。古人尊师重教,言行谨慎,今人却对尊师有“独特”的见解。古人讲究德仁礼仪,提升自己的修为;而今人却无不厌于沉浸其中。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取而代之的是毫无营养价值的小说。敢问这样的文化能进步么?在中国史上,为何诺贝尔奖的得主如此之少?有时候,总觉得人是善变的。古人的文化精神是为了个人修养亦或是传播思想。但如今的文化精神或多或少都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为何而学?梦想、享受、生活、利益、富贵、权利、财富……这世上又有多少人只为了坚持当初那单纯的念想而拼搏奋斗的呢?或许我们放下一切的忧虑而是选择去热爱,如果所有的沉浸与钻研是为了热爱文化。那我们的文化生活必定会踏上一个新征程,一个新台阶。
    凡事都有两面性,文化也不例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古文学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青春小说等“盛宴”日趋诱惑着人们,当你徘徊纠结的时候,不如回到当年的原点。找到当年单纯的梦想。坚持对文化的那种热爱,赋予其灵魂,文化精神将显它的魅力!
                                       指导教师:张秀娟
    
文化“沉沦”

                          52级高一·32班 娄庆楠
   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根基可谓深厚。其文明灿烂辉煌。
   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中国文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吟唱。但我觉得我们不应因此自豪,应该更加惭愧。为什么一提到中国文化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呢?为什么要拿古人的东西给现代人充面子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更胜一筹的辉煌呢?
   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校学习为什么呢?如果你说是为以后挣钱,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驳甚至是嘲讽。但实质呢,不正是为此打基础吗?我们在校只是机械的学习模仿古人的诗词,我们不正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吗。
   在结束我们的学习生涯之后,近万甚至几十万人都来报考公务员。整个民族都在为这一个职业而奋斗,每个人都像电脑一样,只学习报考公务员所需要的和考上以后要做的事。就像生产同一种机器一样,生产出来的每一批都是功能相同的。一批又一批,即使在完善,做的再好你也是剽窃者。你只是享受他人的智慧成果。这样的过程就是水从海洋里蒸发,然后经一系列波折,最终降落的还是水,即使雪花再美丽,冰雹在强力,最终还不是水一滩时代铸人亦铸就文化。
   “弱肉强食”,这四个字形容当今时代再合适不过了。人们每天为房为车奔波着,怎么会拾起一本书来研读呢?脑子里每天被金钱的数字充塞。即使翻一本书也是为了使这个“数字”膨胀。哪里还有人是为了纯文化而读书呢?我们只能消耗我们原有的文化基奠,靠古人为现代人争光,靠前世为后世导航。
    电视充当了人们了解文化的媒体,他们把文化都娱乐化,但它们不像书籍那样使人经一番苦想后而大彻大悟,他们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赫胥黎曾言:一但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了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
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吸收其他的文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变所有为我所有,避免文化“沉沦”
指导老师:王金华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2级高一·32班 孟凡科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指导老师:王金华
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52级高一31班    孙梦雪
  滚滚红尘,泱泱大国,五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去寻找那份逝而已久的怀念与伤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源头,其文化的底蕴是深不可测,辛勤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用他们的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每一个朝代都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每一个时期都演绎了它最辉煌的一面。中国的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仪式性歌舞,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张成为一种歌舞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优伶,元杂剧把中国戏曲文化艺术推向成熟……就这样,中国戏曲文化艺术逐渐发展起来。黄梅戏、花鼓戏、昆腔、秦腔、豫剧……这些各具色彩的地方戏为中国戏曲文化注入了活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那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方块字,那一捺一撇、一横一竖都展现了汉字的风采。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尽管他们的书体不同,但其书法上的成就非同寻常。书画同源,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笔墨丹青中国画以其丰富的内涵享誉世界。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浑仪,《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祖冲之和圆周率……这些成果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都为中国文化添上了灿烂辉煌的一笔。长城、颐和园、故宫……处处古迹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结晶。
  几多辉煌,几多成就。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传统文化底蕴。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紧跟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为了让传统文化立足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的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指导老师:王金华
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52级高一·31班 郑纪豪

     从开元盛世的唐朝到丧权辱国的清朝,我们经历了民族史上的大起大落。时至今日,中国以一种高傲的姿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重现了昔日的辉煌,但是在这耀眼的光芒下依然隐藏着可怕的顽疾。
     众所周知,中国以“世界工厂”的美名享誉世界,但说到底,我们不过是西方强国的生产工具,“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横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制造”蜕变为“中国创造”是中国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艰苦从何而来?我认为原因在于我们虽然知识丰富,却精神贫瘠,我们只是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的创造者,总而言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境界不如西方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究其根源,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落后的原因。
     古代封建腐朽的专制制度是阻碍文化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中国的古文化确实带来过辉煌的时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封建落后的专制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定的同时,也在钳制着人们的思想。“王权为尊,天赋皇权”的封建理论封锁了人们的思想空间,愚昧的八股取士更使文人贤士的思想固定在一个固有的模式中,没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也没有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雅,文化沦为谋取功名利益的工具,高尚的精神情操也不复存在,像范仲淹和屈原这样才华横溢的爱国如己的文人贤士也无一不被在这种制度下得志的小人和昏庸国君残害致死。至此,中国的精神文化的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文化的进步及其境界的提升。假如当初我们没有把自己“圈养”起来,而是积极努力的去提高自己,还会不会有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惨剧,当残暴的侵略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时,我们还会不会只是一味的恐惧和退让,如果我们的心里有着自由的方向,如果我们有着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我相信,中国的历史上绝不会出现那血腥屈辱的一幕。
     反观西方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自由贸易以及民主的政治制度,一切的一切都丰富充实了他们的文化,他们向往自由,追求梦想,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在他们心中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那是人类灵魂的基石是促使人类进步的潜在力量,他们具有这种文化境界,这是我们所不具备的。
     不同的文化境界造就了不同的处事方式和态度。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故事,两人含冤入狱,后来案件平反,两人又双双被释放,不同的是,两人中的外国籍男子一出狱便毅然决然的将当地法院告上了高级法院,要求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恢复自己的名义,而另一位“朴实”的中国农民却是在次日便敲锣打鼓的送去了一面锦旗,其反差之大不禁令人愕然。不得不说,在看到这则故事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在其中,我看到国人的思想已经麻木了,服从已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连人权和尊严都能遗忘,又如何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境界呢?
     文化境界的进步在于精神追求的提高,如果我们能在精神文化上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域,那么我相信,中国将真正成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  
指导老师:王金华
触及“文化”
52级高一·19班 谢欣欣

  李白、鲁迅、苏轼……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想必每一个中国人,不,是每一个世界上的人都不陌生,他们所创作的文学巨作流传了上百年而未曾被遗忘,但真正被留下的则是一种文化境界!
     当今社会,一谈及“文化”二字,几乎是每个人都想冲出来,挺直腰板大声宣告自己是“文化人”。“文化人”似乎成为“非文盲”的代名词。
     有的人仅仅是读了几本名著,便以文学家的身份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大肆传播自己所谓的“思想”。最可笑的是,跟风的人竟还如潮水一般涌来,这位“文学家”也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如今的学生也十分“用功”,将古典文学作品当作课文来读,更是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完整地背下来作为习题答案。成绩是高了,可是完全失去了独立品读经典的能力,而这些巨作在他们眼中不过就是一篇普通文章罢了,就像一杯“白开水”一般无趣。所谓的文化成了徒有外表的空壳,更别用提什么“文化境界”了!
     说到“文化境界”,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而言实在太大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这境界又怎么说有就能有的呢?但是至少,“文化境界”是不能用功力来衡量的,那样未免太过狭隘、粗俗了。
     我曾读过《文化苦旅》一书,在字里行间,我都充分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而真正触动我的是他不同寻常的文化境界。他时常走出去,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站在他们曾站过的方位,感悟中华大地上经历了千百年来风吹雨打后所早已沉淀的中华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本就是“人文山水”,而这种“人文山水”蕴含着历经岁月蹉跎,却依旧闪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开辟了一片最美、最真、最广的一片天地……
     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文化境界,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辈,我根本无法完全去感悟余秋雨先生的精神生活。但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子孙,面对渊博的中华文化,我们必然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但又该如何传承呢?
     多么神圣而光辉的使命,我们不但要承担,更要勇于承担,敢于承担,积极承担,最重要的是建立其独立自由的文化思维,构建自己文化馆。正视文化,用真诚的态度追求一种精神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切勿把文化物质化,共用化,将自己置身于文化的一个小小角落……
     作为新一代文化传人,我们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放开思维,用心研读经典,感悟人生……加油21世纪的新一代,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随时等待你的触及……相信自己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对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一片精神圣地……
指导教师:郭福强
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情怀
52级高一·19班  冯迪

  文化,什么才是文化?中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给我们这样讲述:“文,乃文采,文藻。化,即造化大自然,讲究大自然与人和谐相依。”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啊!想到这里,不禁再次翻开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嗅着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再次沉醉在这古典诗词中的漫漫柔情里。
     沉甸甸的梦中,又见我爱慕的他,站在骊山下,天空中朦胧的细雨,更昭显了他忧愁的目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容若这两句词,参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苍老。如若,人生只如初见,那些世事沧桑,不必再去理会,只留这绝美的回响,留于世人留恋。所以安意如说:“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故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惊魂。
     辗转到小轩窗边,见爱妻正梳妆,本想举案齐眉,疏不知猛地一惊,那只是梦境啊!它洗润了眼眶,抱头痛哭的,是东坡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妻魂归,独留他于人世间,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苏轼,是至情至性之人,它的豪放文迈之辞,至今无人能与之媲美。可以说,他是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在追逐名利的社会中,他却不为之所动,淡然处世,也许这就是他的异人之处吧。
     泪眼朦胧中,有隐约看见惆怅徘徊的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国破!他是一国之君,如今却被俘在这小小的阁楼中,他痛,他狠。本不应是帝王身,若成为像李太白那样的闲云野鹤,定当成为一代文豪。可惜命运弄人,生来就是那高高在上的权位。也许他会在心中呐喊:我想要的不是那样的生活!他有那么多人艳羡的权力,也许可以这样说,该有的他什么都有了,但他的世界却存在一个缺口。自由,他渴望的是自由!李煜,一个本不应该这样度过他一生的男子,最后残留着一丝尊严,引颈自杀,英年早逝,可悲至极!
     这是我爱慕的诗人啊!这是令我悲痛,令我感动的诗词啊!温飞卿、黄庭坚、晏几道,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文豪啊!现在却沦落在这充斥着铜臭味的世界里,受着所谓物质生活的熏染。励志,言情这类的小说摆满了货架,纯粹的文艺书类早已无人问津,为什么?只有低微的人才能写出那样低俗的小说,也只有庸俗的人才能沉迷于那样庸敝的文字里。
     我也许诠释不了诗词中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但这是我执着追求的,是我爱的。而现在,我却眼睁睁的看着它被执着于功利的人们践踏,被那种低俗的文字压迫,我不甘!
     文化仍那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是它的根被慢慢腐蚀。总会一天,它会如同一棵饱经沧桑的树一样,在微光下那样灿烂的地平线上,轰然倒下,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残渣。
指导教师:郭福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8-02
别爬太快,文化还在下面
52级高一·34班  王爽

  想到文化,总是想起文章里的一段话: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你将获得辽阔的胸怀和源源不竭的激情,但是孩子,你必须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低处,热爱低处的人,热爱低处的劳动,热爱低处的海域。化作一滴水汇入低处吧!最低处的海,最低处的水,养育着这个世界。这是某位父亲对子女的希望。望着低处,热爱低处,因为哪里有文化的根,有最初的我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中国发展的很快,你问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同样地回答,中国正以超欧美国家多倍的速度向上爬,世界不会忽略的我们的速度,因为他们看到我们在逐渐强大,经济的强大,物质生活的提高,国际地位和职能的强大,这是我们的骄傲!因为我们做的很实在,但是会不会发出问号,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境界,精神素质又在哪?
  当今这个社会,衡量标准变了,变得更加的‘实用’,人们用功利去衡量,用物质去衡量。不用说太远,就拿当今的教育来说,记得语文老师问我们,喜不喜欢学习,我们都摇头。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学,为了‘对付’高考?为了考上大学,为了以后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的,这可能是大多数的回答。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精神那么不好?为什么一个问题中国学生十个人答案差不多?为什么美国学生几乎每个人答案都不同?为什么美国学生是小学玩,初中混,高中小学,大学拼,而中国学生是小学,初中,大学拼,大学玩?还不是为了物质,为了名利。过去人们都敬佩那些文人,现在那一个明星没有绯闻,男的要长得帅,女的要长得漂亮,娱乐圈又爆出多少丑闻。从学校门口过去,书堆边有几个人看所谓的文化书籍,又有多少人看那些编造的虚拟小说,书店里有多少人,网络上有多少人,细来,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低级无趣。
 不免感慨我们爬的已如此之高,而文化和精神却依旧不见提升,甚至在后退,我们是不是太不重视实用了,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纯粹的精神性事业,我们要怎样面对精神价格,我们是不是需要改变呢?凳子有三条腿是不会站的长久,所以我们更要注重文化境界的提升,发扬中国伟大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实用物质。中国要成为真正有影响的文化大国,就要有许多热爱文化的人。只有弃文化功用价值体系,用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精神生活,才可以爬的更踏实,更放心。
  学会热爱低处,热爱低处的海域,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根。
指导教师:郭福强
中国梦  文化梦
52级高一·34班  沈仕浩

  一届人大轰动全国,一个“中国梦”振奋人心,而中国的“文化梦”却何处去追寻?
  社会中的太多人在做“经济梦”、“财富梦”,其中也不乏一批以纯粹物质追求为乐的人,还滋生出了各式各样的拜金主义,而在做“文化梦”经精神追求为乐的人确实少见,也无法去想象一个纯粹的精神追求的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该如何生存下去。
  羡慕唐宋的文人雅士,不拘泥于物质,不局限于财富,为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可以放弃高爵显位,毅然辞官退隐,过起山人隐士的生活,没有喧嚣,没有嘈杂,寄情于山水之间,往返于丛林之中,沉浸在自己的一份长歌怀采薇的精神世界。精神文化对于他们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越了生命,所以当他们的生命悄然逝去时,他们的精神文化却能流芳千古。
  厌恶当今的物质社会,“实效至上,金钱第一”的观念不知在何时闯入了文化领域,依靠码字吃饭的“作家”们,在金钱的驱使下,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空洞无物的长篇小说,变成一个又一个“高产作家”。文化的缺失会导致精神的空虚,进而又导致精神追求的低俗化。这样的例子在当下的社会中并不罕见,从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到报端上各种名人丑事,花边新闻,再到电视荧屏恶搞调侃类的节目,其中寻不见文化的影子,却倍受人们的追捧,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其中时,人们空虚的精神领域能得到一时的放松和享受。可它们终究不会使精神文化得到一丝充实,却会将人们的追求引向低俗化,使人们的精神领域更加的空虚,所以反过来说,如想去杜绝它们,则从根本上去充实精神文化,就好比人听惯了钢琴的典雅便会不屑于流行乐的喧嚣。
  在几年前,当我在电视中看到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传统节日时,心中先是一惊,然后又无奈的笑了,料想必定是某个娱乐节目的调侃,到后来才渐渐的明白是确有其事,心中又有一份气愤,自从那次报道后,便没有了中国与韩国的争夺报道,似乎是中国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拱手相送。相比之下,最近的钓鱼岛之争却闹的沸沸扬扬,一块海中小岛,却使中日展开半年多的拉锯争夺。难道传统文化真的不如一座小岛,这也反映出中国在面对精神与物质时,习惯性的倾向于后者,也许是百年来中国的求富主题留下的后遗症吧。
  “中国梦”的呼声已经响起,而“文化梦”还要再过多久才被人们重视?
指导教师:郭福强


“消失”的文化
52级高一·34班     潘景明

  当我们在课堂上背诵“日月忽其不淹兮”时,注重的早已不是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在的我们背诵诗文只是为了名句,只是为了考试中名句填空,背诵优美的文章只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即使在凄美的宋词,再深遽的语句也很难触动我们的心灵了,因为我们已经很少去品味了。
  现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我们,把各种事物的使用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些文化传统也大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工具。我们运用这些文化提高我们的分数,语言的措辞。偶尔说几句“之乎者也”来修饰我们的语言。注重物质生活的我们,已很少关注其中的精神内涵。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追求所谓的“精神生活”。书店中排名首位的网络小说,虚名构造的励志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能发生在几十个人身上。还有网络报纸上的八卦丑闻。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还有各种非主流的青年,他们把中国的文化作为娱乐和消遣。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些小视频。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刘、关、张三个人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在大雪之中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第三次诸葛亮终于被他们的诚心打动,去给他们开门。这时刘备的脸立刻换成一个呆滞的脸,蹦出一句话“买保险不?”看了之后肯定会感到好玩。但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消遣吗?与此同时,那些真正的文学书籍却早已无人问津。或许真正的文学精神和内涵正慢慢消失。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在重病卧床时曾对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这个问题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很沉重……我想,也许是我们中国人只注重了文化的实用,而忽略了文化的精神。对精神事业的不重视也导致了文化的消失。毕竟只有实用性的文化是不完整的。虽然我没有真正调查过,但我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他们以精神追求为乐趣,没有让真正的大文化内涵消失。这时再回头想想是不是应该摒弃一些价值的实用性,让自己去追求精神生活呢。
  当我们真正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之时,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化,就会重回我们身边。或许我们对精神事业的追求和向往,能为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指导教师:郭福强

现代化与文化的较量
52级高一·34班   刘晓彤

  漫长的中华文明渐而演变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这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的结晶,而在这现代化器张叫板的时代,现代化与文化,必然会有一场骇人的较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但也包含有其他的文化形态,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一个国家文化若是想健全的发展,能拘泥于一方面文化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他们共同发挥作用,调节一个人的精神平衡和信仰稳定。
  泱泱中华,五千文明,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楚辞汉斌,唐诗宋词,便是中华人民用智慧凝成的结晶,用哲学谱成的乐曲,而在这个物质豪奢,精神贫乏的现代化年代里,每个人虽然都孑然一身,但却都深感孤独,很难见证自我价值,那为何我们不选择用读国学经典来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我们静静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时,也会明白浮躁不等同于效率,盲目不等同于进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须自强,必须德行淳厚,也反映出在现代化的今天,要想谋发展,就必须德处其厚,情胜其欲。
  岁月的棱梭子已在历史的诗篇中悄然划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智者和精神强者已离我们而去。司马迁,一个在风雨中成长的勇士,他“虽九死其犹未悔”,忍辱负重,镌刻下了中国历史的兴颓变迁,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辉煌。虽然说我们在与这些伟大的智者在物理空间上从未靠近,但我们可以与其在精神世界里亲密无间,这些用思绪凝成的经典跨越了数十个世纪抵达我们的心魄。而就算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掘弃,不仅不能掘弃,还要传承和发扬,青少年们,不要只沉溺于现代化的机器所带给你的快感,为什么不在清晨醒来,手捧《桃花源记》,站在习习春风中,把自己的精神放飞到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里?为什么不手捧《论语》,让自己的思想沉淀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获一份不凡的平静?
  诗行意味着宽度,诗人意味着高度,纵使现在,这些精华也是绝不可丢的,如若不然,当外国人问起中国国学时,我们只能摇头说“sorry”,那有多么的悲哀!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生命造就的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这些美好能够洗涤我们浮躁已久的心,充实我们空虚已久的思想,拉近我们与智者的精神距离。
  场文化与现带化的较量,也许是没有胜负的,因为现代化大抵原本就是文化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和退出、交替的过程,是追赶、到达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这样说来,这文化与现代化的较量就颇有种:“煮豆燃豆萁”的感觉了。
指导教师:郭福强
传统文化的反思
52级高一·34班  吕亚聪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众人瞩目的同时,而中华优秀的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的打开确实带来了各路的先进思想,活跃和激荡了国人的观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这些问题与变化都不可避免的涌来。许多人不会握毛笔,不懂茶文化,没见过八仙桌,这些传统文化正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它已经成为了沉痛的事实。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是远远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国文明怎么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然 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却是被当做了工具,对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功利的衡量标准必将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单单拿电视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呢?在书籍阅读的时代中,文字只是我们进入优秀文化的媒介,我们在文字中徜徉与思考。而在电子设备日普遍的今天,文化与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思考与理解,电视上的一类节目甚至忌讳思考,因为这会影响观看。在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不同程度的转变成娱乐,而这样,原本意义上的文化却也荡然无存了。
  不可否认,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各种严肃的文化精神都不被严肃地看待,这无可声辩地表明,文化在渐渐衰退。不仅如此,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岌岌可危。面对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似乎也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外国文化有其特色与优点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过不了四级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传千古的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其更多样化,是多种文化交相融合,而不仅追求功用。
指导教师:郭福强

                        请不要抛弃“我们”
52级高一·34班   马振贺

  刺眼的灯光射进我的眼球,我的意识慢慢的苏醒。用尽全身的力气睁开眼皮,啊哦,我竟然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今天是2080年3月15日,我无力的打了一个哈欠。
  糟了!我的小说还没有写完,今天英国的老板Jeson要催了。没办法,只能用电脑抓紧赶写了。打开电脑,里面全都是英文字母,现在,每个人都说英语,汉字基本上被“取代”。只有极少数的一些地区在说汉语,这已是名副其实的“英国”。这里的每个人除了名字是汉字外,汉字已经成为“珍稀物种”。小孩子生下来就教导说英语。在书店中,书几乎是全英文的。
  什么,你想买一本汉语的唐诗宋词,售书的人会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你,并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你:“书已绝版,请别处购买。”你想了解一些中国历史,这个是可以的,你就去看看某某大导演拍摄的穿越剧吧!什么,朱元璋竟然和努尔哈赤打仗。什么!杨玉环竟然在和貂蝉比美!
  中国的国宝已不再是熊猫,因为熊猫已成为每个家庭必养的家庭宠物。中国现在的国宝是“猪”,由于大量吃肉,猪已濒临灭绝,请尽快挽救。
 “喂,醒醒,快迟到了!”啊,一名同学在旁边正等着我去上学呢,我立马蹦了起来,真是太可怕了。我的线衣都被浸湿了,我立马拿起语文课本掀开,幸好是汉语!
  回顾现在也真是的,什么穿越剧了乱七八糟,搞历史都搞错了,这不是误导别人吗?有些电视剧简直是“垃圾”,但是却有人津津乐道地去看。中国的古典诗词与文化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去看一些玄幻小说,爱情小说。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已无人问津了。
  祖宗的东西已被抛弃,中国文化请不要被我们抛弃。
指导教师:郭福强
我眼中的文化
52级高一·34班  王丹宇

  什么是文化?若问及我们这些天天处在作业、成绩和学习三座大山之下的高中生们,我们会指着语文书说:“就是它!”没错,当今社会的学生们都以学业为首哪有闲暇时间去学习一些所谓的“文化”呀!尽管概念的不清楚会使我们变得愚昧,但是,我们每天都处在一个文化氛围内,只是司空见惯了的不明显罢了,比如,广场上的太极,书桌上的毛笔,甚至是我们说的汉语,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精神。
    一提到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中国”两字。确实是这样,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先人们的勤奋和智慧,才创造出今天绚烂多彩的文化。一看到太极拳那以柔克刚的拳法,人们会想到中国;一听到古典戏曲那字正腔圆的美声,人们同样会想到中国;一闻到透着新年气味的饺子,人们亦会想到中国......各种不同的感受,处处都在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多样与深厚。中国文化,不仅统治中国,也在影响这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购买中国特产,学习中国功夫,学说汉语。新华字典上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不光有精神,更是含有物质。如今腾飞的中国,物质发展飞速,日益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了人们更多机会去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都说中国文化传播范围广、大。可是在中国一提到文化,老年人绝对是与“文化”相匹配的对象。打太极拳的是老年人,唱戏的是老年人,就连过年吃自家包的水饺的人,也是老年人。青少年都干什么去了?他们在滑旱冰、过山车、玩cosplay,甚至于说是陷入了非主流人群内。“中国文化”好像只是中国用来炫耀的一张奖状,名义上好看,其实就是一张纸。要说青少年追求外来文化,追求另类,道理上讲是没有错误的。可是有一个大的前提:先明白自己是谁。我们是中国人,就有理由、有义务将中国文化传承并传播与世界。
  我热爱科学,热爱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事物。但是,我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每次看到那些践踏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我内心都在隐隐作痛——我以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我同样以那些破坏中国文化的人而悲哀。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发展,而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才是我所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当做的。
指导教师:郭福强
绵绵“诗”文化
莘县一中 高二十六班  杨瑞华

  一提到“文化”这个字眼,脑子里会突然蹦出许多事物,文房四宝,亭台楼阁,江南小巷,松松民居…不知从何说起,一便便过滤之后,便仅剩下了“诗”。是的,我喜欢诗。
    深潭微澜,花月照花,在“诗”中更显清晰,杏花烟雨,雾中水月在“诗”中更多一丝迷伤,江北高山,奇峰突兀在“诗”中更令人神往。这样看来,好似人间万物在“诗”中都能寻找到它更深的内涵。
   “声声胡笳诗绵延”。喜欢诗中胡天的沙漠,“大漠孤烟直,长问落日圆”,虽然满烟荒凉,无有人烟,却也想亲眼目睹那给诗人灵感的一缕缕狼烟。岑参在诗中写到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冬日里的胡天寒风刺骨,但听到那“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天外之声,无尽冰冷似乎也都浑然不觉了,苏轼曾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尽的大漠才是大诗人真正拼杀的战物,那“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也在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一生中大胡天大漠经历了写作的卢飞快弓霹雳弦惊的一生,诗中的大漠不再像人想象中一样荒凉,反而更倾注了爱国者“报国情”和边疆战士的“思乡情 ”。
    悠悠思念诗朦胧。家是人生的避风港,当离开家之后,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在漂泊无依,无依无靠之时,“诗”便是这些游子心灵的那份寄托。李白望月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此妇孺皆知。与诗仙一样,东坡居士在望见那一轮皎洁明月之时,由感而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成千古名句。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这种感觉在夕阳西下之时,更为明显,因为这些游子不知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思乡之苦。马致远眼望“古道西风瘦马”,满心思乡如“断肠人在天涯”。无论是思念人或是家乡在诗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催下多少赤子之泪。
    片片愁情诗惆怅。易安居士曾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词中无一愁宇,可字字都在写愁,诗中高深之处莫过于此。更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之深,已无人能及,而诗圣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将愁写的恰到好处。当我感到迷茫愁苦之时,再一品这些诗人之愁,似乎我的与其九中之一毛还不能相较。
    我喜欢这些诗。诗人们将人生都凝刻与诗中,既实现自己人生突围,为后人留下财富也不可估量。
    踏一路金风花雨,采一路兰芷芳菲,摇一路驼铃声声,唱一路诗歌不倒,绵绵不断的“诗文化”为我的人生铺就一条彩道,在这条道路上,我愿用我一生的故事去谱写一个真实生命的律动。
指导教师:王丽娟
中华文化青春永驻,奔涌不息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  张成乐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从半坡遗址到百家争鸣,从造纸术术到指南针,从瓷器到天文历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厚重载物,春夏未来,青春永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向《诗经》一样,开拓时代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中风,雅,送集500年之精华,代表了名阶级的生活心声。“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走到了,它代表着楚辞的成熟。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所生活的时代,才华横溢却又无处施展。他走到汨罗江畔,掬一捧江水,写出了一位爱国志士的辛酸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还回望在时代的天空。中华文化不仅承前启后,而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走来了,他带领西域风采,给大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月高悬,树影在地上来回移动,我跨越时空的隧道,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3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走来了,他一点,点出了大唐的盛衰,他一喝,喝出了人民的痛苦,他关注下层人们,吟出了人民之心声,“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华文化同样是反映人民心声的,根植子平凡之中。
   “两岸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歌颂纯真的爱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精忠报国,把中华文化忠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风波亭外,潇潇雨歌,大雨不能冲刷掉中华文化的精髓。
    林清玄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品名贵的茶,用名贵的茶几,而是品茶的心情。”他品出了中华文化的深的底蕴。对于中华文化,,只要慢品,才能品出人生,品出精华。中华文化正是这样的青春,活力四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代表。滚滚长江东流水,淘不尽的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中华文化也正在起航,走向复兴。到中流击水,没过飞舟!







指导教师:王丽娟

万里无云如同你永恒的悲伤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  薛亚鑫  
   “当我痛苦的站在你面前,你却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题记
    海子为人简单,淳朴,然而敏感且偏执。他没有幸福地在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也许从一开始选择做一位诗人,就往往在现实中选择了苦难与孤独。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会像想起他的这首诗,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当怕被夏天的余温侵扰时,便会思念海子。如果我也可以像你一样戴着一副厚重的眼镜,坐在北方的一座不知名的城镇里,歌唱自由的麦田,那么孤独与你就好像听起来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借口。麦子下覆盖着干燥的泥土,看见你站在了麦田的中央,站在麦田痛苦的质问中心,被心爱的麦田灼伤。好当的颤抖随着遥远的天际的声音浮现,头发清扬。我看见你深刻的痛苦的心灵和一直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在我脑中不断激荡,在你严肃的痛苦和灵魂的拷问在我心中不断撼动。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藏……”在你的十种多次出现“太阳”。每当我想起时,眼前总会浮现一幕梵高的画。在他的画中,光是核心。猖狂的色彩和粗粝的线条均来自光,而光又来自太阳。而你的诗就是梵高所画的文字形象,怀着不安地心灵向太阳行礼。
    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总会浮现你的一幕幕形象,想象着你写下他们的时候使以何种心情。你时刻与孤独为邻,形影相随也不愿背弃。在寒冷的风中冷暖自知,不妥协,不凋零,亭亭玉立的伫立在尘世中睁开漠然的双眼。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愿,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真诚的祝福每一个人,把自己视作尘世之外的人,远离喧嚣,远离尘世。一个人疯狂的奔跑,直到最后到了绝路。你就想看看另一个国度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自己。所以,你用残忍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当火车呼啸而过的瞬间,白色湮没了整个城市。
    一生短暂,清贫,寂寞。一生不被人承认和理解。当你与现实的关系紧张的失去了弹性是,那时候,死亡或许是唯一的解脱。
    我想现在的海子很快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指导教师:王丽娟
夺目红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  逯丽媛
红桃花

   把春季的天空一再擦亮的,是那些桃花。
   一朵朵,一支支,一树树。在矮墙篱笆的萧瑟之间,在青砖灰墙的黯淡之间。在枯藤新旧的迟疑之间,仿佛春光乍泄的稚气,用小小的羞怯与热情,无情的倾洒与穿透。
   明艳而欢快的红桃花,是柴米油盐里摇曳的美丽,粗茶淡饭里涌动的绚烂,人在愁苦的时候,看一眼桃花,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无以畏惧的生命底色。
   红桃花的春季,花一般的年纪,少女时代的我们总是喜欢在桃花的遮掩下含情脉脉的看着什么,那份羞涩,那份灿若得桃花的笑,是我们青春最夺目的红的点缀。
红蜻蜓

     盛夏来临,放眼望去。金色的麦浪尽收眼底,那可爱的小精灵,红蜻蜓,也开始飞舞起来。
     在广袤的田野,在宽阔的晒场,在青春菜园的上空。一只只红蜻蜓,扇动着透明的翅膀,像一架架忽来忽去的飞机。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修长的身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花瓣般的光泽,累了,就随意的停歇在一株草尖上,草间摇晃,蜻蜓的身体也跟着轻轻的摇晃。
     点水蜻蜓款款飞,多么诱人的诗句。只是水中轻轻的一点,便脱离里了水,脱离了顾虑。红蜻蜓,我们友谊的见证,但也想蜻蜓点水一般,悄然离去,那分红那么刺眼。
     流年无声,我多想知道,在夏深深地臂弯里,我所渴念的人,是否也如蜻蜓一样,飞向了远方,再也飞不回来。
红高粱

     是一簇彤色的火焰,攢着露水和夜霜。在秋风中摇摆,久久不肯熄灭。
     是一穗饱满的种子,在淳朴的黄土地上,带着娇憨而富有激情的气息,带着阳光坠地的声响,缓缓的落下。曾经锄耕的,收获土地赠予的礼物。终要以身做献祭。答谢岁月的恩赐。
      是诗经里待嫁的女子,头上蒙一块艳红的盖头,端坐在深秋北方的田埂上。双耳谛听着不期莅临的马蹄声和唢呐声,土地是一面镜子。照见双颊上红艳艳的羞涩和喜悦。
       红高粱,激情的象征。青春的岁月,如红高粱般的燃烧,把十八岁的天空照的通红。
       岁月流转,那歌舞升平的烟波江上,是谁在沉醉今生,又是谁转轴拨弦,说尽心中无限事。青春的花季,踏上那般夺目的红,寻找红的足迹。

    
指导教师:王丽娟
永远忠于内心的书籍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  纪银慧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了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读书,已融化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身在何处,身边有书的陪伴才不会感到无聊;无论梦在何时,枕边有书的陪伴才会睡的更加香甜。书籍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做我生活的肩膀,永远忠实于内心的书籍。
    在书籍中,是诗人聂鲁达告诉我:“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一切虚构美丽的外表下都是假象,唯有忠实内心的声音,从心灵出发,方可一瞥生命的清新、勇敢、坚强。
  当我读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时,让我顿悟人生的意义。是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不屈不挠给予了我奋发的斗志。是他让我在懈怠时能重新鼓起勇气,为理想而奋斗。书让我顿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永远都会忠于内心的书籍。
  饶雪漫在《沙漏》中说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设,现实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耳光,打在你的脸上喊疼毫无意义,唯有一往无前。”书是我奋进的动力,让我勇于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因为生活中有了书的陪伴,才感到前行的路途中不会那么孤单,才会拥有心灵的交流。忠于内心的书籍,才会使自己跟更加的坚强、勇敢。
  书籍,寻找的是一份智慧人生。跟随余秋雨,我也曾一路踏上那通往敦煌的风沙之路,看那几十年盛开的灿烂文化之花;跟随三毛,我也曾一起行走在荒芜人烟的撒哈拉,放不羁的风筝,乘上自由的翅膀;踩着沈从文的脚印,我看到那山腰上采茶苗女的身上有一种光彩叫民俗;撑上余光中的船,我远望南海一湾浅浅的海峡,荡漾着一种思念叫乡愁。是书籍,带我领略世间的山水风情,让我品味世态的酸甜苦辣。也是书籍,让我知晓故事背后的已意蕴,帮我打开求知的大门,忠于内心的书籍,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可以成为一生的朋友,它伴你走过春夏秋冬,陪你走过酷寒冷暖。读书,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工作,它使你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学识,优雅的文化气质。
永远忠于内心的书籍。
指导教师:王丽娟

                           绝域的空响
                      ——魏晋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魅力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   杨恬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宇宙的四角被掀起颠簸摇晃的乱世。
  当英雄的雄姿纷纷谢幕,当统治世界的双手已经在墓穴中枯萎,当战场上的风沙还在角马声中奔腾,当无数鲜活的生命从战马上摔下,倒在血泊,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望着阴霾的天空,叹息。于是前朝暗中的势力蓄势待发,从权力的宝座下爬出,然后冠冕堂皇地登上宝座,权术,策反,谋害,杀戮充斥在整个天地间。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许多人被卷入政治错综复杂的网格中,无声倒下。
  就是,这样了吧。
  他们用极其惊恐和极其坚韧的内心,行走在这样雾气弥漫的阴暗洞穴中。愤怒,咆哮,低吟,哭泣。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扼住时代的咽喉,又,无能为力地垂下双手,攀着盘曲的藤枝,艰难前行。
  他们就这样行着,走着,终于发现了生命中的一丝光亮。知道世界上最美好,莫过于在巨大的悲痛中对幸福的希望。于是饮酒赋诗,行啸山林,隐居山野,畅谈老庄。在混沌暗浊的天地间,将心与万物同归与一。让自然成为一种信仰。在别人眼里,他们一步一步走向颓废,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自己所寻求的幸福,那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繁华。那是“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安定与和平;是“驰骋于天地之外,乘六气之辩”的豪迈与逍遥;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的宽宥和成全。他们将对真,善和幸福的追求寄于诗词文赋,绘画声乐。充实了原本过于平淡和谐的中华文化,像是在一幅静谧的山水画中兀的将河水搅浑,于是阳光在水面上化作华美的碎片。
  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宣扬一种“理”。这种“理”,并不是启蒙运动中所宣扬的“理性”,而是更强调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道德,便成了无形的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却又在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人性的成熟与真知。忠,孝,节,义,这些精神,只有在乱世,才越发突兀精致,当山涛在司马氏面前举荐嵇康,嵇康一怒之下写下了那封流传千古的绝交书。明是兄弟之情恩断义绝,不甘心为政治棋子,实则暗中帮好友撇清关系,以免连累好友。司马氏最终也没有放过他,刑场上,他大义凌然,奏起那曲绝迹已久的《广陵散》,凄扬的琴声在灰暗的天地间无限放大,穿越耳膜,忽地空寂无声,泪如雨下。他已成全了好友的安全,成全了内心的信仰。他将中华文化的理性诠释到极致完美,如同空灵的《广陵散》一般。
  然而,当尖锐的疼痛撕扯着神经的时候,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坚强。于是酿酿呛呛的阮籍来了,他来时一是满含泪水,架着木车,携着酒罐,他一路奔腾,身后滚滚泥土弥漫在来时的路上,没有方向,没有终点,知道前方再也没有路,他放声大哭。这是懦弱吗?不,他在咆哮,他将愤怒和不满发泄出来,连天地都为之一颤。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不平衡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这样的抗争,和文天祥的慷慨就义,秋瑾的执剑豪情,中华人民的英勇抗争,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中华文化坚强抗争精神的体现,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魏晋的文人们,表面上看的确懦弱,迂腐,无能,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内心的强大与不屈不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升华成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是中华文化因他们屹然自立。
指导教师:王丽娟
菊韵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张晓倩

  你,没有梅的剪梅裁冰,一身傲骨;没有兰的空谷幽香,孤芳自赏;没有竹的筛风弄月,潇洒一生;但你却凌霜自得,不趋炎热。
  你就是秋日里的一抹淡雅和暗香——菊。
  秋风中摇曳的你是坚强的,不似兰的孤芳自赏,你独自站在那儿,一股高雅之气便自然而然的从你身上显露出来。微寒的风吹来,你却不凋零,因为骄傲的你是坚强的,你的骄傲不容许你有一丝一毫的怯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坚强在人间!
  你高洁却不傲慢,你不与世同流合污,不愿与他人那般趋之若鹜。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为那一世的清白,一生的清静,而你,是他的梦想,也是他所向往的。不似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风中的你似是在为那一身高洁而抗争,而坚守。
  有一些植物活着叫做风景,死了叫做中药。而你,就是那些植物中的一份子。你将自己投入开水之中,便成了那降火的良药,正如你那淡泊的性子,那么的波澜不惊,安之若素。但你又是生机勃勃的,你在寒秋释放出那抹淡淡的幽香,你孤傲的站在那里,像一个坚守岗位的士兵,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一段久久都挥之不去的影像。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送到你身旁”,清明雨中,你静静的躺在一列列的墓碑旁。你的恬静衬得这清明节愈加凄凉。你没有在那百花争艳的季节吐露芬芳,只是在这寂静而又凄清的秋中独自绽放,这股子寂静和凄清似在祭奠那空中的亡灵,又似在悲叹人生的短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你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之中,丝丝的香味在空气中缠绕,最终绕成一首哀怨的悲歌,在空中回响。
  有人说,菊,清高却又傲骨,傲骨有含柔美。菊不若秋叶随风起舞,却更显风姿绰约,秋深寒凌,淡香弥漫与霜共舞,与月同醉。菊的脱俗,菊的身姿,深深地印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用手指把雏菊轻轻折断,课桌前拥有这样一抹淡雅和暗香,心底升华出一股柔柔的暖意。他们是那样纯粹和洁净,悄悄的为你把心底的乌云扫开,让你安静的沉睡在他们的花语里。
指导教师:王丽娟
刺绣的魅力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黄丽君

  第一次接触到刺绣这种工艺,是在小学五年级放学的路上。一向贪玩的我被一副画深深吸引。在一座高楼的西窗下,一个恬静的女子拿着绣花针,伴着柔和的夕阳,低头坐着十字绣,一针一线,绣着一幅画,绣着寸寸光阴。
  我不知她绣的是什么内容,但从她专注的神情来看,她一定是在筑着自己心中的梦。顺着阳光看去,还可以看见烟尘在她身边飞舞,周围的一切繁华与喧闹仿佛都与她无关,而她却只是沉湎与自己所筑的梦中。
  从此,对刺绣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不知是爱上了刺绣这种工艺,还是那温婉女子的侧脸。总之,就是这么义无反顾的爱了。开始疯狂地搜集关注一切有关于刺绣的事物。找出妈妈那绣有花鸟虫鱼的衣服和窗帘,甚至是在一家破旧的小店里找到的一个绣球。置身于这用一根根彩色丝线在绸布上幻化成的花纹、图像或文字,心中的浮躁被一点点抚平。看着这一件件带有江南温厚底蕴的物件,让我宛若置身于那花柳繁荣的江南水乡。那里有恍若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一个美丽灵秀,身材柔美纤细,无不显着江南婉约的女子置身在绣架前,绣着专属于自己的烟火岁月,周围的一切繁华仿佛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手中那一根根丝线编织的梦才是自己的灵魂使然。想到这里,茫然不安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
  与绣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又充满诗情画意。想象着一个曼妙女子身穿绸衣,上面绣满一朵朵肆意妖娆而又不失庄重的花朵,脚着一双小巧的绣花鞋,手托一只缀满流苏的大绣球,从阁楼上向下一抛,心中遐想着谁是自己的真命郎君,想来是那是多么地令人神往,是怎样的一种岁月静好?
  尤其喜欢《红楼梦》中那一段鲜活的描写。喜欢像宝钗那样一个做事大方,待人得体的千金小姐为了一副刺绣而情不自禁地坐在丫头的位置上的自我陶醉。喜欢她那一句好鲜亮活计儿,喜欢那一副安然恬静的画面。
  刺绣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工艺,也绝不仅仅是那吸引人眼球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刻给人以安慰和平静。即使是身处在纷繁的世俗烟火中,被繁杂的生活琐事而缠绕,但只要求拿起那根身材苗条,带来江南温婉女子气质的绣花针,一切的茫然与浮躁都随着那一针一线的穿梭而消殆尽了。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实生活中,谁的心中还可以保留那一份纯真与平和。而刺绣可以磨练人的心性,净化人的心境,刺绣不仅仅是在江南水乡才可熠熠生辉,即便是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亦然可以拥有那一种岁月静好。试想一下,周围是喧闹的大都市,人来人往,嘈杂不安,而自己则处在那自己一方净土中,织着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闲暇时饮一口茶,所有的不安和废劳已荡然无存了吧。
指导教师:王丽娟
书经典文化
莘县一中高二十六班王聪

  站在书橱边,捻开《边城》,暮色中旧黄的的书页随风哗啦啦地翻卷,把我带到湘赣边城的那个小城:古老斑驳的城墙依着群山,傍着绿水,嵌在天地间,在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摇舟入城,古老的青石板沁着一层水汽。潺潺的流水,勾花的斗笠,河边的吊脚楼,热情的少年,欢快的少女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沈从文先生将小城描绘得如此完美无缺,虽然最终翠翠等待的那个少年还不曾回来,但无论他回来与否,都不再重要,一个人守这样一座充满个性的小城过完一生足矣。
  《边城》它不是杯中轻盈舞蹈的绿茶,越品越淡,形同质化;它是一杯温润的银耳莲子羹,不温不火,越品味道越浓,越醇。边城是近代黑暗中光明美好的一个地方,是喧闹世界中宁静的一隅,带给你我心灵的触动,留下最温润的动情,我想这就是经典独具的魅力吧!
  喜爱看书,不仅是现代散文,小说,还有古代的诗曲。
  下雨天,喜欢泡杯浓茶,独坐窗前,捧一卷宋词低吟,在雨中陪同诗人走过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从“袜划金钗溜”的佯羞到“人比黄花瘦”的思念再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怅然悲痛,李清照婉转的诗风中流转着生活,留传下经典。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更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这位潇洒的过客苏东坡在词曲界留下了他经典的一支。爱宋词,爱宋词婉转不失豪放,深情而又洒脱,它挥舞着翅膀,轻轻叩开你我的心门,让你我感受诗文化的绵长。
  爱词中的经典之作,爱它历史的印迹,字里行间透出的时代气息,反映出时代独有的特质。那是秦的庄重,汉的磅礴,唐的大气,明的清丽,经典传承着从古至今五千年文化,积蓄着泱泱中国五千的文明。
  经典不是下午三点一刻的咖啡,只能给你我片刻的朵颐之乐。经典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使你我沉湎于其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满足。
  人是一枝脆弱的芦苇,离不开在地下默默支持它的根。历史河道上积淀下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书香中传承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一个伟大的中国龙。
指导教师:王丽娟
《那些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刘珊珊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你思绪纷飞,魂牵梦萦?有没有那么一首歌,帮你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记录了你青春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些年,我们十七八,各自为高考做最后的一搏;那些年,我们匆忙的脚步声充满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年,浓浓的师生情、深厚的友情、朦胧的“爱情”,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青春注入生机与活力......而这一切都化作了一首青春之歌——《那些年》。听,它正在用歌声讲述着我们的故事。
     还记得,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一起熬夜看书然后五点起,一起聊天、传纸条一起在考场上挥汗如雨。我们的青春都因有了彼此而不再枯燥,世界也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最爱听这首歌,喜欢随着音符的跳动去回忆青春的美好时光。每当听到这首歌,往事一幕幕如黑白默片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歌曲背后的故事是我们高中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桌垫下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连接起关于那些年的回忆,瞬间把我们拉回最初的起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穿上了一身帅气的西装,笨拙的为自己系上红色领带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摸样;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盘起了柔顺的长发,走上了幸福的红地毯;如果有那么一天,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回到我们熟悉的教室,看见黑板上的排列组合,我们是否依然记得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否还会记得那些年的大雨,那些年的满天繁星?又是否依然信守着平行时空下的约定?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只因,那些年我们曾一起走过。就算有一天我们不再为彼此欢笑和流泪,但一定要记得,只有这样的青春美丽才是天生。
     蔚蓝的海面上吹来阵阵湛蓝而透明的风,轻盈的风中,分明地带着些海滨特有的潮湿与淡淡的苦涩,他轻轻拂过我的脸颊,额前的刘海儿随风飘起,唇边留下一抹温馨的苦涩。将耳麦轻轻放进耳朵,《那些年》又在耳边回响。银滩、碧浪、椰树、清风,这一刻,我闭上眼睛......
     《那些年》正唱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关于那些年的回忆依稀留着昨日的芬芳,它已经成为我的青春中最浓墨重彩的那道印记。
指导教师:王丽娟
古色古香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张园园

  夕阳散尽了余辉,只有黄昏,还在悄然徘徊。是谁,将铮铮作响的弦音,融进了生命最后的吟唱?又是谁,和着清风斜阳,把凄美的独舞,嵌进生命的辉煌?又是谁,用天籁般的呢喃,代言不屈和灵魂?
  唯有他,绵延千古而不灭,历经百代而不绝。他是一把长戟。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见岁月流过的痕迹,即使千疮百孔。他是否曾跟随秦始皇鹰瞵虎视,横扫六合?他是否曾跟随邓世昌先生于民族危亡,国将不国之际抵御外敌?这都不可知,但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召唤,于国家危亡之时,我是否也能像班固一样投笔从戎。我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
  她是一支和田玉玉簪。听父亲说这是西汉时期宫里人家的小姐戴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一位汉家女子缓缓而行,一阵风吹过,真的是随风满地石乱走,可她的脸上却多了几分坚毅。即使满身黄土,她的美仍分毫不减,不知是否是她头上那支玉簪的功劳。她是一位女子,一位敢与日月争辉的伟大女性,一位具有超乎寻常人的魄力的女儿。她的心里一直坚守那份信念:百姓不能再经受战乱之苦了,苍茫大地,舍我其谁?‘‘琵琶一曲千戈靖,论到这功是美人’’想必是我对她最深的记忆了吧!
  曾在梦中与他邂逅,感受到他那拈花一笑间的灵意。在木鱼声中,我和他相遇,不知是我的痴心感动了上天,还是我本就与他心有灵犀。我宁愿是后者。我问他:“佛者,何也?”他答:“佛者,气也,风也,尔心静之地,即佛之居者也。”他问我世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他笑而不答。在那笑容间我顿悟了,感受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你所拥有的,知足者方能常乐。
  “世界上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正如那缺了一只脚的青铜酒杯,正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它生命的苦与乐。曾记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他度过的最快乐的日子,因为骄傲,他为自己而骄傲,在太白太白先生潦倒失意,亦或闻达之时,他都能相伴,相伴一生。但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他不愿忆起那一段往事。他以前从未经历过这般血腥的场面。方孝孺的嘴被割开,耳鼻放在锅子里煮。这使他触目惊心,这个暴君朱棣,拿起他,摔在了地上,他的脚也是在这时断的,大喊一声:诛九族。他只愿将这段往事永远凝固在某个时间,永远尘封。
  我不愿像其他人一样追逐你为自己的功名利禄。我只为品味你完美的人生,一生只愿追随你的酒靥。

指导教师:王丽娟
蓝调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刘聪

       Blue,蓝色,但英语中也翻译为“忧郁”我像是痴了般迷恋着它,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知道从哪里去说。
  有人说喜欢是不需要讲道理的,也许这应该是正确的吧!无论是什么样子的蓝我都接近到了发痴的地步,也许过两年就要及上周老先生研《红》的痴情了吧!
  高中,让人烦闷枯燥的一个时期,也许只是针对我们中国学生吧!我已经高二了,高二了!老是反复强调,在讲台上唾沫星子乱窜,我则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跑到郊外,望向那蓝悠悠的天空,伸手去触碰,躺在小溪边,缩蜷着身子,也许这就是踏实把,闭上眼睛,风从耳边掠过,一切静谧地好像已不在这个世界·····
  一身袭蓝的我,躺在蓝天下与蓝色的小溪为伴。这当然是我的幻想,哪有什么蓝衣,哪有什么小溪,哪有什么蓝天,一切都被校服,课桌,课本一切枯燥的东西所代替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也许我喜欢蓝是肤浅的把!只是看到字眼,心里都会舒服,平静许多。尤其是看到塞上画的蓝苹果,有时候会愣住半天的时光,为什么他要把苹果画成蓝色的?难道他和我一样忧伤吗?然而看到这个蓝苹果却比看到红色的更让人着迷。
  人的一生,不,现在的我也许还没有资格评论一生,毕竟我还只是一个孩子,也许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原来蓝色还有幸福美好的意义,而那时的我真的袭一身蓝色眼神温暖嘴角和谐地望向那个我似曾相识的蓝色天空。
  把身心都那蓝色里,用生命去吮吸那颜色的真正意义。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凡是有那颜色字眼的书统统买来,就像是《蓝色生死恋》亦或是《精灵蓝多多》,或是蓝色衣服,蓝色钢笔········
  也许你会说这是盲目的喜欢,但是请你辩证的对待,有人说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寓意着你什么样的性格,我想是对的,我不喜欢任何东西但我却喜欢所有蓝色的东西。
  我的蓝调,用我的生命去诠释。

指导教师:王丽娟

喜欢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王杰

  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喜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快意,喜欢‘奏裂帛之音,荡回之曲”的幸福。
  喜欢那‘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专注,当看到向秀,阮籍从盛名中走来,从权利,财富中走来,心中莫名的产生一种喜欢,喜欢那份他们带来的心灵的宁静之感。喜欢他们坚守自己的那一瓢水,并饮了一世的专注,更喜欢他们从污浊的社会走出,留下一丝光亮的气魄。
  喜欢看那阳光不锈的姿态,那从枝叶缝隙间倾泻的阳光丝丝缕缕映在酷冬身上,随着风吹移动,带走严寒,封藏黑暗。
  喜欢那以安定之心静看树之荣枯,得意中不忘形,失意中不萎靡,功名加身而不浮躁的的淡然,更喜欢像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从容,喜欢诗仙李白左金樽,右狼毫,饮者留名,且看东坡居士一竹杖,一斗笠,烟雨平生的生活。
喜欢过往的忧伤敲打着我逝去的年华,就像一粒流浪在风中的尘埃,不知何时落下,只好默默等待雨水的降临,化作长途中的一声轻叹的哀伤。
  喜欢躲在安静的角落,不用回头,不用珍惜,欣赏着雨送微凉,梨涡浅笑,笙歌婉转的年华,月浅灯深,醉卧藤下,最终吟唱成歌。
  喜欢一笔写快乐,一笔写烦恼,一笔写朋友,一笔写对手,思考快乐的真谛,领悟烦恼的启迪,明白朋友的必备,敌人的必须。
总之,喜欢着喜欢的一切,
  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淡泊其中,我喜欢: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梅,欺霜傲雪,我喜欢。
  那树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志士形象,洞穿一切的陆游让我喜欢;那燃青灯,调素琴,诵黄卷,占尽古风神韵的诸葛,让我喜欢;那“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苟且偷生写出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让我喜欢。
  最喜欢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最喜欢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狂笑;更喜欢“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红颜一笑。
  一滴水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令我喜欢;一块明镜,映照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令我喜欢;一块磐石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合污,让我喜欢。
  时光荏苒,而内心的花不会消退颜色,丢失芬芳,只会花开两岸,风过留痕,飘动在你我身旁,然后绽放迷人的微笑,那么,就记住你喜欢的,然后继续喜欢。
  喜欢,就是喜欢,没道理的喜欢。
指导教师:王丽娟
滴水窥大海,一人窥中华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赵艳丽

  生时英雄,死亦鬼雄。他性格豪迈,他铮铮铁骨,他流芳百世,他为人称赞。他项羽-----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有人说他气宇非凡,霸气十足,有王者的风范。有人说他优柔寡断,难成大事。但,刚柔并济才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他,英勇善战。是名符其实的勇冠三军,看他上将军帐中东宋义,如拾草芥。破釜沉舟,绝地大破秦军,威震诸侯;彭城大战,以三万军马大战数十军,汉军溃败,淮水为之不流;垓下突围,二十八骑在万军从中纵横自如。处处是刚勇之举,处处是豪气干云。
    他,侠骨柔肠。他本可以渡乌江,重振雄威。可是,他却选择了乌江自刎,无奈,仰天长啸,望断天涯。他为什么、因为虞姬,这个深深爱着的女子,这么多年,他杀敌无数,从未畏惧过。他勇往直前,从未退缩过。尽管累过,尽管痛过。却从来没有这样无助过,即便真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可,虞姬倒下的那一刻,支撑他多年的心中的信念轰然倒塌,项羽是刚强的,但同时他的心又是柔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骇下之围之际,项羽慷慨悲歌,涕下数行。这个痴情的男子的无助又有谁能解?
    他英雄豪迈,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生。是他的原则,他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今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即便他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果,即便他最后未成就大业,但他的才,他的情,他的义,他的勇,依旧令我钦佩。
    项羽死了,但他死得壮烈,死的英雄死的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而死的,他的死,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翦伯赞先生论项羽所言:‘’他的英勇,坚强,慷慨,坦白和丰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撑着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凭吊和钦佩。
   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大海,一个人也可以折射整个中华,项羽的那种英雄气概恰恰折射出了我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宁死不降的精神,是我中华文化之大美,之大幸。                   

指导教师:王丽娟
御龙镜中隐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郭东阳

  龙鸣唱响五湖,龙啸激荡四海,九州传唱殇歌一曲——《御龙镜中隐》。
  高台奏曲弦歌,静候东风吹过。
  落日映阑轩,君王窝高堂。云袖飞舞好似此刻天边的云霞,纷纷扰扰,轻舞飞扬。美人婀娜的身姿跳起曼妙的舞步。妩媚的眼神,俊秀的脸庞,却总抹不去一丝忧伤。后室的编钟不停的摇摆,前厅的琴瑟无休的振荡。东风掠过,免不了一线悲凉。
  一口浊酒入喉,淡看漫天的烽火
  君王手中一杯浊酒,颤抖的觞激荡起骇世血浪。忍痛饮下此杯,遥望十里铜墙。倾耳听,战争的号角吹起,喊杀声中交织着凄惨的嘶鸣,不知是人是马,亦不知是敌是我;放眼量,战场上刀光剑影。残淡的月光偎依在闪着寒光的戟刃上,从尖刃的缺口滑落的,也不知是血是泪。
  世人功过堪不破,成就了谁的心魔。欲望皆妄作,休想作茧缚我。
  君王眼中灼起烈火,诏令下:”杀!“远城外,将军百叹,壮士悲息,挥泪重整旗鼓,只为最后一搏。坠落山头的夕阳显得格外憔悴。两军对峙,黄沙卷起,寥廓的战场上弥漫的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夕阳终于隐到了山后,风渐渐停了,声渐渐息了,空气渐渐冷了,金戈铁马如今只剩残骑裂甲。战,胜了;人,去了;天,灰了;心,碎了……不散的冤魂久久回荡在荒野,皇宫被哭声掩埋。君王梦频惊,着华服步于长庭,立定,仰天长叹,悲将士,恨子民,丰功伟业的赤色战旗竟是血浪染就,一望无际的万里疆土却是亡灵奠成。“灰飞烟灭,胜败即成往昔,人去城空,吾功何在!”
  不羡御龙飞过,只恐记忆斑驳。良辰美景虚设,来世也不再记得。后世流传的传说,是否提起你和我,镜中人突然只剩下了一个。
  释怀不了的斑驳记忆,最终成为枷锁无法逃离。
  巨龙飞过,悲鸣长空,记忆的碎片依稀拼凑成一曲令人心碎的悲歌,前人总会给后世流传一些千古佳话,传承千年的史诗也许只有烈士的身影,寡人功过一生,也许徒有暴君之名。青铜镜前,美姬珠黄花瘦。羽扇纶巾,风华正茂,昔日豪情,万事成空。余留下的只有尘满面,鬓如霜。手持一幅泛黄的图卷,一条蜿蜒的界线如一道无法弥补的伤痕刻在心间。转身步入幽帘,回望江山,泪流满面。
  执着于君前一诺,不为功名拓,谈笑樯橹破。谁却吹灭,命中的烛火。
  御龙亦可从容过,命运的牵扯,怨蹉跎难洒脱,等你百年寂寞,多一世纠葛。
  烛光泯灭,锦花秀枕,闭目,长眠;魂散,梦断……
指导教师:王丽娟

以爱为名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孙燕南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闭上双眼,你听,是海浪与岩石奏响的主旋律;你闻,是
  花朵散发出的清雅脱俗的味道••••••
  不记得自己曾为多少文章润湿眼窝,只记得自己感受到的是一种触动我心弦的力量。只因她的美无可比拟,所以我愿化作一只荆棘鸟,寻找那颗只属于我的荆棘树,不顾一切冲上去,刺破天穹,歌我一生。
  或许有一天,我会在某深山中,品着一杯靑茗,听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然后我微笑,说着‘人生如梦’诸如此类的话。无意间提起荷西,我想: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微风拂过,三毛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爱的天际,再没有回头。我知道,她走时,嘴角弯着幸福的四十五度。
  我戴着蓑笠,怀里抱着《林徽因传》,在溪边席地而坐,听着溪水讲述关于这‘人间四月天’的故事。与三毛相似,林徽因也有她独有的‘傲’。她的爱情,虽不能说是典范,却也是许多人所羡慕的。至少,作为一个女人,林徽因是幸福的,爱情,美貌,才华,都让人羡慕。“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之后她遇到了在她心里份量最重的男人——梁思成。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就是这么直率的奇女子,书写了中国建筑史的神话,也演绎了与三个痴情人的‘爱情’!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琉璃月下,顽皮的风撩起了谁的衣襟?三毛与林徽因,中国的两位奇女子,以爱为名,书写了她们的一生。她们的爱情,你感动了吗?不管结果怎样,她们爱过,幸福着,也便无悔了。
指导教师:王丽娟
喜欢苏东坡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王林杰

  苏东坡,这个家喻户晓的大文豪让无数后人崇敬和偏爱。就连我这样不热衷于文人诗作的也都对他情有独钟。
  然而不同于常人,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苏东坡的诗作,而是他的人格魅力。苏东坡一生坎坷,他因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落了个“元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并没有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而是依旧热爱着生活,乐观于人生,用豁达的心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看淡得失进退,这种超脱让我为之倾倒。
  方方也有一篇《喜欢苏东坡》,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文化史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须拔起,那么整个中国的文化史都会因此而失重。
  于是带着好奇和虔诚,我开始重新品味苏东坡的诗作,读完之后对苏东坡更生几分敬意。为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洒脱折服;为他“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深情折服;为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追求折服……历史上最具有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而将庐山写的最有韵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湖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是中秋节,将中秋节写的最有影响的是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东坡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他在文学上却留下一座高峰。他的诗作是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他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他留给我们的遗产更是宝贵:他一戏墨,就有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了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有了东坡肉、东坡饼各类佳肴;他一穿戴,就有了东坡帽、东坡屐在民间流传……如此等等,似乎苏东坡只要一动弹,就在历史上留下一抹色彩。时光在飞逝,却带不走他的诗作和精神,他的诗作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绵延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
  喜欢苏东坡,但是同为女子,我却没有方方“来生便嫁苏东坡”的豪情。到是期许在某一天的梦里,我坐在湖边洗衣,一抬眼便看到一袭青衫的他,在湖边的亭中与众人吟诗饮酒。酒席一散,我们依旧只是彼此的过客。足矣。
指导教师:王丽娟

中华文明的传承介质—汉语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徐晨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特“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介质。
  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名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为我们世世代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介质,汉语为那些悲情.为那些乐观.为那些相思的人,提供了一个抒发的条件。它可以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式悲情;也可以写出“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乐观;亦可以写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晏式相思。这是无论多少优秀的外文译制品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幽幽的叹息中。
  继承和发扬汉语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的涌入街头巷尾时,我们是否想过汉语的命运将会如何。保护民族语言和抢救濒危方言就是为了保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这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些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全球化、工业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有关部门、机构以及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中华儿女绝不会让汉语消失在世界文化之中。母语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去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颠。
指导教师:王丽娟

旅 行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贾甜甜

  我总说我想要的很简单,一辆单车,一个背包,然后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像蒲公英一样流浪,去寻找那未知的地方,无人开拓的处女地,又或者在途中踩碎了一个沙漏,然后在漫长的征程中被时间遗忘。
——题记
我要去看海

  在夏日的清晨,我拿着一个红色的大苹果,坐在青旅最角落的位置里,捧着它一边啃一边望着窗户发呆,早晨的眼光很刺眼,穿过玻璃洒在我的头发上,晕开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芒。
  窗台上摆着一盆小小的绿色植物,也许是太久没有人给浇水的缘故吧,有些叶子已经枯萎,只剩顶尖一点点绿,于是我对着发黄的叶子有了一种奇怪的想法,我要去看海。
  我要去看海,为了实现那个蓝色的梦想,也为了让年轻的心变更得加坦荡和宽广。在海边,哼一支心底的歌,有浪花轻轻伴唱,属于我们的:永远是快乐,不是忧伤。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该遗忘的遗忘,该畅想的畅想,海边伫立的不是夕阳——是我们心里盛满的不是死水——是波浪。
  “大海”——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自古至今,它又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梦的天堂,它也孕育了中国古老而又开卷有益好的神话,怪不得痴情的少男少女们都海誓山盟要牵手到海角天堂。
  海鸥的快是在海上自由翱翔,鱼儿的快乐是能够到大海里自由遨游,而我的快乐就是在海边看着海鸥快乐的飞翔,鱼儿自由的荡漾嬉戏。对我来说,有海的地方就会有快乐的模样。
我要去西藏

  早晨的西藏,雨很甜,云很秀,风很香,草原的蝴蝶是会飞的花朵,动人得使芬芳失色,草原上的蒲公英是阳光下的雪花,干净得使白云失色,在晚上,星星是月亮调皮的孩子,月亮星永远依偎的妈妈,有时星星将小脚伸到妈妈的怀里,然后就让身子倒挂着,直到天亮。
  伴着火车的“隆隆”声,我想我已踏上了西藏漂泊的旅程,无数次我闭上眼睛去瑕想,瑕想在那天边无际的大草源上,会有羊儿的“绵绵”声,会有放牛郞的天簌之音,然后,我闭上眼睛,任一般原生态的清风慢慢披动我的头发,我们裙摆也随之荡漾开来。我贪婪的呼吸着那茉莉花清新的空气,竟有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而在拉萨,令有手执经筒的藏民口中念念有词的从我身边走过,阳光照在他们平静安详的脸上,有一种远离尘器的遥远仿佛将一切虔诚的都献给了信仰,了无牵挂,西藏就是祖国母亲心里的一片净土,是人们所向往的人间天堂,这里有一种博大的美,灵秀的美,但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感。我喜欢这儿,我想文成公主也是喜欢这儿的。因为有了西藏广褒的大草原,中国才显得那么大的庞大,我想西藏才真的是祖国母亲最疼爱的孩子。
  我喜欢出发去旅行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翰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翰没见过大漠的广褒,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褒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一种遗憾。
指导教师:王丽娟

和亲·文明交流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冯丹丹

  每一次民族的交流带来的总是人类的和谐。——题记
  公元640年,你——文城公主,一个伟大的壮举,一次吐蕃之行,便赢来了大唐与吐蕃几十年的和平与友爱,带来了两族人民无比的安定与繁荣。于是,历史的河流中留下了你匆匆的一道身影,碾出了一条连通两族的深深的车轮印。
  那天,你在车前,在城墙下停留、不舍。你不曾离开过它半步,而今你即将离它而去。也许一去将不返。于是你怅然地环视这熟悉的一切一切,也就是此刻,你才发现眼前这坚厚的城墙如此亲切,又如此可望而不可即。你知道墙的那面有泪眼婆娑的母后,有无可奈何的皇兄。风起了,马儿脖子上的铃儿叮当响,头顶上崭新的皇旗在呼啦啦地飞,于是你转身走向车,留给长安最后一个回望,最后一滴泪,马儿走了,车子走了,你义无反顾……
  风在吼,马在嘶,车在颠簸,你在车中垂泪。此刻只有悲伤寂寞与你相伴,只有天边那数点明星与你相依。就这样,你任由风儿把思绪吹回长安:曾经你是那么的快乐无忧地渡过每时每刻;曾经你在那热闹非凡莺歌燕舞的春宫渡过了一年又一年,然而这曾经的曾经都已烟消云散,都已无影无踪。除了孤独,你只有哭泣。这并不能阻止飞跑的马车,它要把你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个只有贫穷落后,野蛮强悍的民族。你开始恐惧。一阵疾而冷的风从窗子的帘下钻入,直扑你苍白而美丽的面颊。你不禁颤抖了一下,你不敢想象那位大唐附马——松赞干布是什么样子。英俊还是丑陋?体弱还是强健?你也不敢想象那里的人民与生活,但你隐约感觉那里是贫穷的,是艰苦的。你害怕,你不知道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你不知道……也许你想得太多了,你也太累了,于是你轻轻掀起窗帘:天边依然零星点点,远处也有几点星光在闪耀,然而正是这零星之光把黑暗照淡了,把你的忧愁驱散了。你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于是你把头深深埋入双臂渐渐睡去……
  雄鸡啼破了黑暗,迎来了拂晓,惊醒了梦中佳人。你揉揉惺松睡眼,再次掀起窗帘,你吃惊了: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小草绿得逼你的眼。你从未看见过这样的世界。于是你知道:从此你将弃轿从骑,你将成为吐蕃一员。一只鹰滑过天空,一声呼啸划破宁静,你欣慰地笑了。也许,你并没有想到,你,一个民族的代表,一次义无反顾的交流,将两个民族的血液融在了一起。
  历史已将你的前行记入了厚重的笔记。

指导教师:王丽娟
取精华去糟粕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李 寒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重新唤醒了文明古国的生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但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也被西方文明冲击地荡然无存,细细想来,传统文化中可留之处已被吹走,应抛之处却还是坚如磐石啊!
  书信,一个在现代社会已苟延残喘的通讯方式,以其应不应该留在世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似乎在这个便捷的世界已无用武久地的书信必须被淘汰,请想想,当我们卷入到万事都以快为好的潮流之中,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或许,未来我们已不会被《傅雷家书》中那一句句关怀的话语感动,不能再等待远方的亲人的家书,也再也享受不到打开书信时的那一缕墨香。那些字里行间的感动被一个个冷冰冰的号码代替,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后退?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人们放弃现代文明,去重新茹毛饮血,飞鸽传书。但在闲暇之余,重新拿起手中的笔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一封信,让亲人寻找到那早已逝去的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书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摇摇欲附,可那些不合理的文化却仍占有一席之地。
  提起民俗文化中的丧事办理,我想大部分农村人都先想到的是那一顿丰盛的饭。我曾多次去观看“白事”,也曾仔细地思想它。一个人去世,一家人大办其事,邻里乡亲都来随礼,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就完美地结束了这一天,记得逢周年时,还请来一个戏团唱戏,一唱便是一天,而下面的人则有说有笑,指指点点。待到该哭的人硬是挤下几滴眼泪时,便开饭了。在饭桌上小孩子的嬉笑,大人们的侃侃而谈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喜事。纵观从头到尾的一系列活动,全无实质内容,有的只是繁锁的仪式。这样的活动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不知何时,这样的活动也掺杂了一些攀比的味道,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愈加复杂……
  这不得不使我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诚然发达,但他们仍美丽的田园,仍重视那些乡土生活,在中国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少的农村土地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西方的葬礼上,倘若你坚持不哭,他们会夸赞你坚强,在中国却被指责为不孝,在西方,没有人会因起时间而去插队,他们都在坚守着看似死板的规定,而在中国却随处可见插队的人……我不是一个奉行全盘西化的人,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用天朝上国观念去嘲笑外国人时,是不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同是现代文明,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当我们接受现代文明时,是不是应该发扬一部分,摒弃一部分呢?
  让中华文化在时代的滋润下去除糟粕,流入精华的海洋,支撑民族的信念,成就中华的脊梁!
指导教师:王丽娟
像纸风车一样前行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宋珍珍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很安静,安静的让我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疲惫的呼吸。周末的两天自习课对每个人来说是一次挑战,挑战着自己的耐心和定力。我抬头转向窗外的天空,有股想化作一只小鸟冲出去的冲动。哪怕变成一只小麻雀也可以。
  时光变换了容颜,却抹不去深藏的记忆。突然,同桌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的思绪被撕成了碎片,不过却引起我更大的兴趣,“风车?”我眼前一亮,有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情不自禁地从她手里抢过来摆弄了几下,猛然想起童年的样子。我的童年,没有值得炫耀的玩具,始终陪伴我的唯有那些纸风车,它是由一张简简单单的卡纸折成,然后用一根细小的木棍撑起。虽然简单,却不失乐趣,它在微风中呼呼地转动,带给了我充满美好记忆的童年。
  我用手指不断拨动风车的风扇,但它始终不像以前一样活泼地旋转,望着它,我呆呆地笑了,笑自己的白痴。密闭的教室里没有风的吹拂,它怎么肯施展自己的美丽?于是我站起身,在自己的一块小领地里旋转自己的身体,带着它一起转动。
  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快上课了,我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桌子上,用手指摆弄那只小风车,它停止了旋转,静静地躺在那里。望着它,我突然明白,其实它和我们很相像,在逆风中舞蹈,一旦停止,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上课玲响了,我静下心来,不再浮躁,淡定地接受枯燥的自习课的考验。
  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去接受。生活如同浩瀚无垠的海洋,而我们只是漂泊在海洋上的一艘艘小小的船只,大家都在努力的将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没有人会告诉你该驶向何方,因为我们的目的地都不一样,我们应该自己去确定航行的终点,并在航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前行的方向,一旦上路,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与方向感,不要因为路途的曲折而轻易放弃,更不要因为经历失败就止步迷茫,在我们前行的路途中疲惫的时候,不妨在自己的小船上插上一只小风车,陪伴自己一起在风中前行,将重重的阻力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力量,将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成长的路上,你是否感觉到疲惫,那么请在手中握紧一只纸风车,让它陪伴你前行,将阻力转化为动力,一直向前奔跑下去。
指导教师:王丽娟
那一角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栗亚飞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来不及熟悉,就已经分离。存于心间的,只有每次离别时的一抹忧伤。残阳如血,身影被慢慢拉长,一点一点,没入黑暗之中。你那灰色的情绪宛如满眼的麦野源源不断的走向成熟,抑或墨黑的平静的河流储满无尽的无奈和哀伤。
    又一次从梦境惊醒,同一个梦境,不同的人,最终却还是同一个结果,还是要面对分离。手不由得握紧了几分,骨节处泛着几丝惨白,正如此时的面颊一般,毫无血色。抬头望向窗外,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外面,仍是一片黑暗。极易被人忽视的那一角,正散发着几点微光,好似在对你说“别怕,你还有我”。眼中的担忧渐渐退去,内心渐渐平静,你躺在床上,再一次沉沉睡去,一夜无梦。
    第二天的天空,阴沉一片,压抑着你的内心。你背起书包,慢慢的向学校走去,路过那一角时,你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脸颊上露出了一丝淡淡微笑,轻语一声早安,然后走过。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心微笑,心中没有痛苦,唯存幸福。
    下午上课时,天阴沉的厉害,不一会就下起了滂沱大雨,电闪雷鸣。风在窗外咆哮,雨滴拍打着窗子,大有不打破玻璃不罢休之势。这突发状况使学校不得不做出提前放学的决定,这下可称了你的心,早在下起雨的那一刻,你的心思就不在这里了,它早已飞向了那一角。同学们都在老师的护送之下回了家,你也不例外,可你是那样的不情愿,你是多么想飞奔到那一角,可是有老师在身边,这只是希望。在老师的催促声中你不得不继续走下去。眼中满是担忧无奈,你除了遥望那一角,别无他法。
    回到家后,你久久站立在窗前,凝望着那一角,看着风雨对它的侵袭,你只能在一旁默默祈祷,希望它能平安度过这一夜,仅此而已。那是心中好像失掉了什么,神情恍惚。深夜,耳边是风雨的咆哮,你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新的一天,雨过天晴,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你却无心欣赏,径直冲向了那一角。当你看见它依旧挺立在那里时,心中不由的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但你心头又猛然一震,因为你想到了昨夜它在风雨中不挠的身躯:风雨几次将它打弯,可它却“咬牙坚持”,坚守心中的信念——不能倒下。这种意志,你自愧不如。正因为此,你才这般的关注它,珍爱它。
    那一角,伫立着一颗小松树,没有他人的细心照料,它仍旧活了下来,仍旧充满了生机。它在那一角,度过几度春秋,陪在你的身旁,看那曲终人散。
    那一角,那棵树,教给你即使面对挫折也不屈服的顽强精神;让你懂得在失去一些后还会有其他的来补偿你。是它,在陪着你慢慢长大,伴着你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那一角,那颗小松树,成长在那最柔软的时光底色上。一人,一树,在那一瞬间,永恒……
指导教师:王丽娟
汉字——中国文化的脊梁
      莘县一中高二三十二班  谢庆征

  碧空,澄水,大漠,江南。脱缰野马般的思绪驾驭不住,在广阔的历史原野上自由驰骋,踏过了巍巍群山,也渡过了滔滔江河五千年的历史光阴在脚下忽然而已,缄默了实体的呼吸。逝去了秦皇汉武的雄风和六朝战火的纷扰,往过了唐宗宋祖的权谋和元清帝国的铁骑,历史之水涤清了古老帝国的血统,却清晰了新生代文明大国的脉胳,洗礼了将掩的历史旅谱。而在那一脉相承之上,光芒四溢的,依旧是那镌刻了千年的中国文字,在战火和硝烟中洗礼的文字,在长江和黄河中洗涤的汉字。
  诚然,中华文化得以传承至今,不得不归功于汉字的载动,而汉字又得以流传千载,应是由于它本身的魔力吧!
  抚摸着汉字,如同抚摸着祖先厚重的臂膀,它的美,是一切西文字母想象不了或无法比拟的雄壮。
  汉字的美,在方正,在意境。字的方正,恰若纽约城的高楼大厦一般,横竖得错落有致,整齐不乏严谨。横得如同北美平原的辽阔,竖则是巍峨珠峰的峭丽。瞧!拿出一张宣纸,缓缓铺于桌面,用手指抚平,拿毛笔排出一串方块字,一挥而就之间层见错出的不啻是一种纤细雄浑的骨感,更多的却是一种游龙劝水的豪迈,翩跹于太空的自由,倘徉于天地的博大胸怀。汉字的书法更别致了,楷书有城市的和谐,行书有河流的奔腾,而草书却是田地中的狂野,无拘无束,呼之欲出地冲破了封建的樊篱。那股遒劲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正好比王羲之诉说着, 若游龙的八木三分,好比怀素,摆着春天朝的绰约风姿。
  汉字的意境,更兼具了东坡的豪迈与柳永的婉约,即更是在纸上休息的字,亦会予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一条波纹激荡的河流。汉字不仅能看,还能听,能品,能想,甚至可以触碰,喏!杨柳柏松,湖海江河。前者我触到了木的苍桑,后者我摸到了水的脉搏。光是“赤橙蓝紫”就有给人一种莫奇的印象画派之感,在日出沉寂的海水,接受着阳光的挑逗,悸动着粼粼的褶皱,目至“清爽的海风”心身都会倏地,油然而生出由内至外的凉丝凉意,清清爽爽新新, 抱着薄菏香味的南风,从千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撩动而来,在周身结上了一层薄薄的薄菏花。读至“高山”,脑中更依稀勾勒了一幅3D立体的画卷,一座偃伏于足下厚而拱起曲径通幽的高山深处,一座褐而带墨,深却不暗,沃而不腻的热带高山。
  群山巍峨,是汉字的耸立,江河滔滔,是汉字的奔腾;原驰腊象,是汉字的辽阔,沟壑凹凸,是汉字的沧桑;大雨倾盆,是汉字的豪兴,光风霁月,是汉字的吟哦;长虹贯日,是汉字的光辉,微风习习,是汉字的悠扬。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位老者,寄予了千年的沉浮,即便是远渡重洋的游子,看到汉文排版的书刊,也会有一种飞鸟临巢的感觉有刹那间迸发出来吧!时代若重回,只要仓颉没有变更,那种司南般向心磁力,会一直指示着古老的东亚大陆吧!
  汉字千年,它是我的身躯,是我躯壳中的血管,是我血管中奔腾的血液,是我中国文化的脊梁。
指导教师:王丽娟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