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陵风水 戴理宏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祖有熊氏,在位一百年,寿一百一十一岁,历经五十二战,统一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氏族部落,成为华夏第一帝——轩辕黄帝。黄帝传十世,子孙相承一千五百二十年,中华民族均为黄帝后裔。轩辕黄帝对各原始部落的统一、文明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我国早期的农业、牧业、交通、建筑、制衣、文字、历法、音律、医药、制陶、指南车等发明创造始于黄帝时代,黄帝被历代尊为华夏人文初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即以黄帝纪元为开端。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境内,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历代帝王和近代名人以及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曾来此拜谒黄帝陵。具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陵,地上建筑虽经汉唐以来的历代修缮,但其地理形势基本未变,是可考察地理风水格局现存最古老的地貌实物。
桥山地脉属于中国风水山系的昆仑山系,脉向从西向东蜿蜒而至,巍峨高峻,奔腾起伏,宛如巨龙盘空而游,突出于陕北黄土高原。从桥山的山脊上观望,山下的沮水河自西向东如玉带绕腰而过,山脊若桥,故名桥山。沮水河源自西北乾方子午岭的沮源关,绕陵而过向东南,注入洛河。 桥山北有盘龙岗;东有凤凰山,山的形状就向一只凤凰,头俯地,尾迤拖,展翅欲飞。凤嘴处有一土丘,长满古柏,四季苍翠,颇似凤凰之冠,又称凤冠柏。西有玉仙山,其形状似万年神龟,山前土丘如龟的头伸出,山顶圆似龟被隆起。在沮河的南面是印台山,因其形状向一枚大印而得名,此为案山,山的左右共有九条沟渠流向沮河,状似九条龙朝拜黄帝陵;沿印台山往南再伸延远处为长寿山,山形壮美,是为朝山。印台山与西边的南城塔一起,背靠着南山,与南山一起构成了一只虎头,整体形象似卧虎,虎的前肢呈120度角平分拱抱沮水护卫桥山。整个黄帝陵龙、龟、虎、凤四灵俱全,形成了巨龙昂首、鸣凤俯拜、威虎朝仰、神龟翘望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按照古代风水理论,一个好的风水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众山拱卫(即陵在中间,周围有山),二是水流环绕,三是四灵守卫(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具体要求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不断,白虎驯服安详。”黄帝陵巧居盘龙脉象之中,庙堂恰在凤岭翼护之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周护拱瑞象聚至。这完全符合古代风水理论对墓穴的要求,可以说桥山是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一部风水文化教科书,内含阴阳、五行、太极、地理、天人合一等诸多学说,是中国古代陵寝的典范。 沮水河绕桥山S形弯转流过,将两岸划分成八卦中的两仪,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水北为盘龙冈,为阳仪;水南为印台山,为阴仪(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水北蟠龙冈南侧上的黄帝陵,位处阳仪中的阴点,如同阳鱼的鱼眼;水南印台山位处阴仪中的阳点,如同阴鱼的鱼眼。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黄帝陵属阴宅,选在阳仪中的阴眼上,周围又有九峰朝向,寓意为“九州朝贺”,符合帝王崇九崇阳之格局,负阴而抱阳,妙境天成,堪为华夏地貌风水格局的一绝。 盘龙冈是桥山的制高点,状若龙头,其下北高南低,向南伸延地面结穴,明堂宽五十五米,长约二百一十米,地貌似龙口大开,龙舌长伸,至汉武仙台处,恰似龙舌微卷向上。舌长一百二十五米,舌宽三十米。黄帝陵高三点六米,黄帝陵巧处龙舌中心,如龙口所含珍珠。半露于天,半掩于土,属典型的“龙珠在颔”风水格局。在高仰的龙头(盘龙冈)两侧,各有一株刚劲有力的干立枝旋的无叶古柏,左高九米,右高七点四米,似古木化石,却生机盎然,其状酷似“龙角”,呈右旋的螺旋状,伸向青天。桥山巨龙,其色苍苍,云蒸霞蔚,紫气如盖,四时弥留,黄帝陵被历代堪舆家称为“天下第一穴”。 桥山上有八万余株古柏,黄帝陵庄严静默地矗立在八万多棵柏树之中,周围环绕着历代王朝作为祭奠之用而建造的亭殿,绿檐红柱,气态轩昂。周围各山,尽是黄土秃山,唯有围合的桥山郁郁葱葱,青绿苍茫。特别是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更是枝干峻拔挺劲,势如卷云腾空,似乎在昭示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仍然器宇轩昂地巍峨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桥山,神韵独特,地脉独发,形全势就,山水的灵秀之气和其独一无二的人文内涵是其灵魂所在。自然景观奇异,人文景观无所能比。神奇的黄帝陵护佑着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成为了中华古代文化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