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风水 戴理宏 北京城及故宫,完全是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成的,从选址布局,到细部装修,处处涵盖着风水思想,它上应日月星辰,严格按照天上的星辰位置来布局;下合八卦方位,使建筑格局符合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之数。形成内老外少,内主外从,法天象地的风水巨阵。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之气,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采用宫殿中轴东移的风水制法,使元大都宫殿中轴落西,处于风水的“白虎”位,以克煞前朝残余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 北京内局的风水格局按照天上星宿的布局,成为“星辰之都”。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皇帝称“天子”在人间必居“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共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六根盘龙柱,象征天上河神星之数。 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的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状态。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设二个,属坤地,属阴;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理相配,如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在色彩上也反映出“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木,属春,为皇子居东部。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文渊阁用黑瓦、黑墙,属水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种树木,意为南方属火,不宜加木,因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灾。
在数理上,也合易理。皇帝用房,阔九间,深五间,合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门钉,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增饰九个,九龙壁由270块组成,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故宫房间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尊”之意。在建筑细部装饰上,处处合风水布局。高低错落,勾心斗角,化解风水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中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北京天坛祭天的地方是圆丘坛,圆形,高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三层坛面柱板数为360块。坛正中央“天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九块,到第九圈为81块,九为最大天数,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 天坛“祈年殿”是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中间最大的四柱叫“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十二个时辰,三十六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小窗代表七十二候,殿的圆形顶为金色代表乾,地为方形代表坤,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 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南端,体现了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建筑形状为方形,体现了北为地,为坤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都在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观念为基础的。 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建筑虽为人工创造,却是宇宙的化身。建筑是人工的宇宙,它是伟大的自然宇宙的微型化和艺术化。紫禁城是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天地人合一的典型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