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77阅读
  • 0回复

(血祭甲午)民族本性:1946年在华日妓:盼再有大战 我儿子将是好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4-28
核心提示:而且她开玩笑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的儿子是日本的好壮丁。’我说:‘你还希望有战争吗?我已经怕了。’她又笑着答:‘我希望有!’这该不是纯粹的玩笑吧!”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1年第6期  作者:张刃  原题为:《大公报》记者笔下的苏军日侨和内战 本文系节选


1946年夏季爆发的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交战双方在东北地区的较量,决定了国共最终胜负的走向。


对于这场战争,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公报》先后有吕德润、徐盈、张高峰三位记者,对东北局势做了充分报道。时隔一个甲子,重新翻阅当年作为新闻,现在已成故纸的文字,今天的人们或许仍能从中了解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警觉日本的东山再起
日本在东北盘踞了14年,战败投降后,仍有大批日本人留在东北。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在《大公报》记者的笔下留下了记录。今天翻检这些文字,笔者常常为他们当年的敏锐观察所叹服,特别是他们对战败的日本人东山再起的警觉,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吕德润在战争结束四个月后的1945年12月16日报道说:“日本赫赫一时的关东军,与苏军一接手没几天便垮下来,现在这些俘虏们,有劳动能力的,苏方已征调苏联国内作工去了,一部妇孺及没劳动能力的留在这里,移交给中国处治。”“日本人在这里作了十四年的太上皇,作威作福够了,今年他们是在劫难逃;长春据说还有十多万日本人,老弱妇女多,到现在冻死的也上万了。不过原来是大富翁的,现在还过的相当舒服,大鱼大肉还有钱买,普通的人便吃冷风了。日本人在这里开了舞厅及妓院,并公开招考妓女,广告上说:‘无论有无经验’,均可应考。”


在沈阳,张高峰还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讨饭的中国孩子到一家日本酒馆要钱。日本老板说,他们已经投降了,实在穷得要命,没有钱给他。那孩子不容分说,上去就是两拳,那个日本人不仅没有还手,还连说好话。张高峰感慨:日本败落了,过去凶极一时的日本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甚至在一个不讲理的中国小孩子面前也投降受辱了。


1946年6月,张高峰被派驻沈阳,7月14日,他发回的长篇通讯《崩落中的沈阳》,就用许多篇幅记述了滞留在那里的日本人。他特别写了这样一段话:“讲到日本人,我个人常感到将来的可怕。”为什么呢?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日本人的“屈服”。


他分析道:“日本人是个坚苦卓绝的民族,过去以这股劲立国,今天仍以这股劲向同盟国家投降。我们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以及东北所看到的日本军民,全体有条不紊,一声不响地低下头去,你说是因为已经投降不得不如此吗?我说这正是可以注意的地方。……在沈阳,凡是各官员所举办的舞会或联谊会,总是有日本人来做侍役或登台去表演。他(她)们永远陪着笑容给来宾倒茶划洋火,登台的卖尽力气去表演。过去每个日本人都凶得像只老虎,今天驯服得真不如一只绵羊。能伸能屈的程度如此,你说是因为已经投降了不得不如此吗?我说这是日本将来要起来的力量。”


战后的沈阳有许多以陪侍客人为生的日本下女,在张高峰看来,她们“是投降后一群生活无着的孩子们。这些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卑贱,除了少数放纵的以外,多数还是有她们的身份。甚至她们的(文化)程度超过中国的客人。每个下女都可以给你从明治维新讲起,每个下女都能与你笔谈。”


沈阳的中苏联谊社是当时记者们的聚会场所,有一位姓村井的日本下女,丈夫被苏军拉到西伯利亚去了,她一个人抚养着三个儿子。张高峰的报道中以她为例写道,有记者直言不讳地谈起她私生活的不检点,“她不否认,但她说:‘今天中国人看来,我是一个无耻的女人,等我把三个孩子带回日本以后,我就是伟大的母亲。’而且她开玩笑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的儿子是日本的好壮丁。’我说:‘你还希望有战争吗?我已经怕了。’她又笑着答:‘我希望有!’这该不是纯粹的玩笑吧!”


张高峰写道:“在沈阳跟日本人谈天,一提到中国之战胜,他们开口先说美国,虽然我也极力向他们争执胜利的原因,但是内心总免不了惭愧。……今天在东北各地的日本人已经普遍的与中国人接触了。这应该是我们认识日本也是教育日本人认识中国的好机会。可惜,许多人竟利用这机会解放了‘一切’,仍没有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旧观。”这就是张高峰所说“将来的可怕”。


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大公报》记者的忧虑。1946年10月,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四个月,吕德润报道说:“现在各地日侨已经开始遣送了,去年一些不愿回国的,现在都吵着要回去了。他们不再泄气。他们乐观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看看今日的国际,听听国内的炮火,我们像明白了一些。但是日本人比我们明白的更快,他们现在争着要回去了。去年日本人说,日本复兴要二十年,现在他们说,只要五年就够了。”


《大公报》记者对日本人的认识和警觉,固然有他们亲历八年抗战的血泪印记,但更多的还是他们的理性观察与思考。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