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90阅读
  • 0回复

(9届初赛联播)内蒙古片区包头市北重三中分赛点快讯(高中)附教师现场大赛佳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4-23
师生共同抒写“中国梦”
内蒙古北重三中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内蒙古北重三中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参与学生710人,共有6名老师荣获指导教师一二三等奖,其中,齐爱君老师与同学们一同现场作文,演绎了师生共同抒写“文化中国”蓝图的“中国梦”,在北重校园传为佳话。  教师下水作文两篇:齐爱君《何处合成愁》《黑客的泪》
  一等奖名单:韩易恒、刘轩、刘霖霖、刘可欣、张鹤、张力元、刘怡远  二等奖名单:樊轩伟、郭雨鑫、邢泽惠、张雨薇、徐丽佳、兰婷、郭静
张艺迪、刘可欣、王震宇、王新雅、乔国庆、陈磊、孙静茹  三等奖:24人

佳作欣赏
                     笔尖上的足迹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高一(1)班徐丽佳

    书法,是以其书体笔法、结构笔法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有的书法如无言的诗,优雅曼妙;有的如无行的舞,柔中带刚;有的如无图的画,意蕴悠远;亦如无声的乐,婉转凄清。如诗如舞如画如月,这就是书法。所以说,中华书法是传承文明的一根磁石,一极连着古代,一极连着现代,子孙心灵的罗盘会受到先祖强烈的感应!这感应溯回千年仍在耳畔掷地有声,这感应穿越时空依然闪耀在人类前行的火炬上,永不熄灭!  行书之韵,东晋时被王羲之托到了顶峰。他的写法被举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式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品''嵩山峻岭,茂林修竹''间的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的天质自然、丰神盖功;从王羲之的笔下赏行书之韵,真是好不快活啊!
  楷书之韵,于早唐发展到了鼎盛。寻觅于欧阳询的书法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以至于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早唐时候的欧阳询,已是人书俱老,但其书法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流淌在其笔下的,是一代名家的一腔热血;流淌在我们心底的,是他传承下来的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草书之韵,在晚唐大放异彩。是谁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是谁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是谁以''狂草仙人''著称,其草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是怀素,草书的创始者。他是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书法的天地间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他留下的足迹,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
   其实,书法艺术最像一座高峰,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墨迹''现实。执笔,落下,书写着一个个伟大王朝的兴衰传奇;照亮了踽踽前行的中华民族背后的那一串串坚定的脚印。这些墨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一个古老民族最醒目的伤疤和最倔强的崛起啊!我想,是不是可以说,是那舒展有力的书法开拓和扩充了伸向人类文明的光明坦途。指导老师:王美兰


教师现场下水作文:
黑客的泪
包头市北重三中  齐爱君
  子夜,喜欢暗夜穿行的我,无意中入侵了一个俱乐部登陆入口,一个叫The Martians的网民落入我的视线,火星人?难道有人已经提前地球大逃亡了?好玩!嘻嘻,忘记做自我介绍了——我是一名电脑黑客,喜欢穿梭在网络的天地,侵袭他人的电脑是我最大的乐趣。先声明我不是一个坏小孩,只是有点叛逆罢了。Hacker阿莱格拉是我的偶像,有的时候异想天开,自己要是也能碰上乔布斯这样一个大苹果来改变命运,那也不错啊,呵呵。今天这个“火星人”的网名让我莫名的激动,点击打开她的电脑,一遍搜寻之后,看到一篇文稿《折翼的飞翔》。说了你还别不信,读书时我也是文学爱好者呢,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读的,所以这个题目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情感神经,不由细细读下去:
  今天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我参赛的内容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上,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为了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几位老教师教我一些据说很实用的方法:第一步,根据诗歌意境画画儿,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步,要求学生写感想,谈从诗歌中获得的美感。在老教师的鼓励的目光下,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我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西江月》的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我按预先的设想,要求学生们根据诗句意境,画一幅画儿,并且写一段感想。初中的孩子表现欲是很强的,可今天这点孩子们却有点给我冷场。巡视教室,我看到有两个孩子在交头接耳,其中一个还捂着嘴笑个不停。我很生气,径直走过去,那孩子调皮地吐吐舌头,手却捂着桌上的白纸,我一把抓过来,画面上,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屋里的餐桌上摆放着月饼、水果等食品,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桌子正中间,赫然摆着一盘炸得金黄的畸形蛙,旁边还写着小字:“月亮之上,嫦娥泣:蛙满塘,谷满仓,今安在?”我的脸有些发烫,胸口也有点憋闷。沉吟片刻,我转身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谁来救你,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场”?我看到听课的老师们面面相觑,也看到那几个老教师心痛的表情,可我还是冲动地说:“美丽的古典诗词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是人类关于自然的梦想,这个梦想像一只小小鸟,从远古以来就盘旋在心灵的天空,是谁折断了鸟儿的翅膀?是谁,让诗人笔下那些可爱的鸟儿永远地沦为了动物标本?是谁,把鲜活的生态画册从我们的视野中硬生生地撕掉?是谁,让多少诗词风景成为 “广陵散”般的遥远绝唱?”说到这里,我哽咽了,声音不由得低沉了许多,喃喃地,像说给自己听,“是谁,折断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却还逼着孩子做无翼的飞翔?”……读到这里,我的内心一片凄凉,心底莫名的疼痛让我一阵阵颤栗。恍惚间,我回到了童年。那时,外婆还在,老屋还在,老槐树还在,乡下的星空还在,那些打着灯笼四处游逛的萤火虫还在,那些不知疲倦地在荷叶上开音乐会的青蛙还在……一滴清泪滴落在黑色的键盘上,谁说黑客就没有泪?也许黑客的泪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包头市北重三中齐爱君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都可以随口吟咏几首唐诗宋词。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大、影响之远。难怪余秋雨曾经感慨,就算为了唐诗,下辈子还投生中国。让余秋雨如此钟情的中国古典诗词,让国人千年吟咏、百读不厌的中国古典诗词,向来“以悲为美”“以愁为工”,翻开一页页中国古典诗词, “愁象”异彩纷呈,“愁境”美不胜收。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是宋代文人吴文英《唐多令》中的一句诗,可谓是对愁最简洁最概括的描摹。心字上一个秋字,合成一个愁字。作者巧妙的从“愁”字的构成去进行联想,着一个秋字尽得神韵,表现了有离恨的人在秋天的愁苦心情。
  问君何来恁多愁?直叫肝肠寸断之。民族多难、家国不幸、世事变迁、人事离合、命途多舛、韶光易逝、关山阻隔……甚至阴晴圆缺,无一不让人触目伤怀、触景生愁。于是,时空的隧道里,缀满愁情、愁绪的网扑面而来、铺天盖地:国破家亡的君主、漂泊在外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怨妇,怀才不遇的士子、白头空老的才子、壮志难酬的志士、久戍边关的将士……演绎着一首又一首的愁情诗篇。
  试问愁情都几许?从来难剪是离愁。愁情万种,离愁当得魁首。晏殊在《踏莎行》中写道:“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古代交通不便,动辄关山阻隔、山高水远,此去经年,不知何时再见,惜别之意、相思之情、羁旅之愁,漂泊之苦便成为诗人们永恒的主题。
  白居易在《啄木曲》中叹惋“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此愁真真无计可消除,多情的诗人们,或登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凭栏,“二十四栏愁倚遍,空怅望,短长亭,长短桥”;或望月,“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或对灯,“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或托雁,“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或借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或饮酒,“离觞洗别愁,酒尽愁难尽” ……
  那无法言说的离愁别绪,乍甜还苦,似喜却悲,这种朦胧的情绪本无形、无声、无色、无味,却如何变得有形、有声、有色、有味,甚至有重量、有长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韧度?这全得益于诗人们的生花妙笔,愁情在他们墨迹浸润的笔端,一一幻化成文字的精灵,化虚为实,虚虚实实,让我们在如醉如痴中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人们,像善于女红的绣女,用夸张、比喻、拟人、谐音、象征、移情作丝线,编织了一幅幅缱绻悱恻的愁情彩锦:
  离愁有形。离愁如山比山重,“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离愁如海比海深,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离愁如水比水长,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离愁如雨比雨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离愁有声。这声音是冷落清秋节的寒蝉凄切;这声音是长亭短亭外的鹧鸪悲鸣;这声音是风雨飘摇中的老猿哀啼;这声音是山河破碎时的杜宇啼血;这声音是王鹏运的那一声俯首低吟——“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这声音是文丞相的那一声仰天长啸——“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声音是宝瑟弹愁;这声音是玉壶敲怨;这声音是阳关三叠;这声音是“古垒鸣笳声断” ……
  离愁有色。离愁浸染了暮春落红——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离愁点染了仲夏残荷——“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离愁渲染了清秋霜林——“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愁烘染了寒冬雪梅,“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
  离愁有味。离愁有生离死别的酸楚——“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离愁有玉露琼浆的甘甜,“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甜雪饮红浆”;离愁有黄莲般的苦辛,“经岁别离心自苦,何堪黄叶落清漳”;离愁有烈酒般的辛辣,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离愁有相思眼泪的咸涩——“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回望遥远的时空,愁情时而如火山爆发,“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时而像海底潜流,“如何一寸心,千愁万愁入?”为解愁情,割愁山、浇愁海、剪愁云、破愁网、断愁结,然而愁绪如丝无尽头,忘忘不了,剪剪不断,推推不开,真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谓“家国不幸诗家幸”,痛苦涅,浴火重生,离愁之剑磨砺了诗人的心智,淬炼了他们的诗才,也滋养了无数中国人的诗情,作为中国人何其幸也!而现代的中国人,离别时易聚亦易,肝肠寸断的离情越来越淡,如梦似幻的离愁距我们越来越远,横绝古今的诗篇越来越少,不知这是作为现代人的幸抑或是不幸?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