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58阅读
  • 12回复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9
— 本帖被 admin 执行加亮操作(2013-01-31) —
注:本文关于石佛寺的文字,选入《旅游江津》2013年第3期,总第11期,改名为:石佛寺,莲花台上的梵音。署名为军哥。057页至065页。


  江津是巴蜀文化交融最激烈的地方,有人说巴文化的尾就是江津。巴文化的铁血刚毅自然可从江津人的耿直果敢中体现,而蜀文化的儒雅平和,也可从江津人的冷静宽容中看出端倪。而一种性格文化基因的形成,必然可从其文化建筑中寻到物证。
  江津的宗教文化,仅从佛文化来说,显宗密宗均有。宋时禅宗在巴蜀属于极盛时期,佛学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说。著名的石门大佛寺,全世界最大的观音造像,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烟火鼎盛。而江津密宗与大足联系甚深,这可从石刻塑像上找到论据。石佛寺宋代摩崖造像,据说属于密宗,据说而已,没有找到具体物证,所以大家想去看看。但这只是理由之一,另一个不得不去的理由,是石佛寺的位置。从江津南岸东门处往北面看,眼前的山形苑如天设地造的莲花,其景象足以震撼所有的人。而石佛寺就在这莲蕊之中,这是否有什么风水内涵或别的深意呢?
  江津的风水师当年为了兴文风助文脉,曾在城中心位置建造了奎星阁,建好后发现风水缺陷,所谓:“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礼势而壮黉宫。”认为应该在“鼎山之南,大江之北,当建两文塔。”于是有城南鼎山文塔和江津北岸高家坪文塔。两塔一阁,可“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作为津城文化,不应视为迷信,理当考查以探究竟。


(80年代美丽的奎星阁)





(90年代奎星阁四周)



(2008年商业化广场上的奎星阁)





  2013年1月28日下午,课题组乘车前往江津德感高家坪,车到德感双龙,公路已新修,旧路难寻,只好停车问路。公交站旁正好有一候车老大娘,正好这老大娘要到中渡街,于是一同乘车前往。拐上去中渡的旧路,车就晃荡得厉害起来,原来这路面奇烂,小车在宽阔的烂路上左转右移,仍然让老大娘在颠簸中开骂起中渡街的三三厂等企业。车内一点不寂寞。
  车到中渡街,老大娘下车,课题组问清方向,绕过江津精神病院和荷花米花糖厂,一段平整的水泥路突然出现,看来三三厂对自己的私属地盘,还是很讲究,毕竟是国营企业。车绕了几个弯,从正在新建的中渡街长江大桥引桥立交下面穿过,再向右转过一小石桥,从三三厂仓库前面转上机耕道,就开始了登山。严格意义上讲,这真不是公路。除了道路窄小外,路面上大块的片石,加上货车重压,车辙中间突起一道土杠,课题组不是越野型,既要避免底盘受伤,又怕轮子陷进沟里,好几处坡形奇陡,弯度极大,路面大石镶嵌的地方,不得不停车起步,以一档前行。好在坡路不长,大约二十分钟,小车终于到达山顶。


                 一、江津鬼城:高家坪城市泡沫


  到达高家坪第一要做的事就是问路,好在公路右边就是占地极大且崭新的小城市,这让课题组大为兴奋,同时也大为震惊:如此奇烂的公路,山顶居然有占地几百亩的城市新街。
  踏上干净整齐的城市街道,举目一望,全是两层楼高的独幢别墅,令人惊奇的是:大街上居然没有人们活动的痕迹。一目空旷,房门紧闭,有的门窗已经斑驳落漆,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让人陡生恐怖之感。

(空城鬼域,毫无生机。)






  我们不相信这是鬼域,齐刷刷四处奔走,东西赴空之后,大家慌乱几分钟,决定分头找人。一人沿大街向前方走到底,一人向城市右边的高地走。十多分钟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连条野狗也没有,眼前只是废弃的建筑和完好的别墅。在街道入口处,生锈的铁架下发现一块宣传标语:花果山·西苑,农民新村。原来这不是别墅,是农民新村。考查人员最终确定:这是一座空城。


(新城占地面积很大,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将整个新城纳入镜头的地方)




  于是往回,看到城镇对面的小坡上有一户人家,高声喊话,终于走出一老大爷,一问,方知这是三年前开发的新农村建筑。老人家说没有得到政府批文,一直荒着,从来没有人去住过。所有建筑材料全从上山这条路运来,这是村里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想到来时的艰难,真感叹当年的运输车司机技术高超。
  不过庆幸的是,问起石佛寺,老人家说已经引过几批人去过,可以为我们带路,费用不高,我们大喜。


              二、西蜀第一禅林:曾经的辉煌只剩四龛


  车往回路开了几分钟,大爷说可停在路边。下车后大爷带路,我们紧跟其后。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完全不是路,前一段在农家田土里穿行,后一段在悬崖边齐腰的丝茅草中挪动,仅有一丝缝隙可依稀辨出曾有人走过,草隙中布满砾石,脚下左右晃动。好在老人家走得很平稳,我们很放心。
  走完悬崖路,终于看到乡间正宗小路,仅供一双脚的宽度,但总算能看见细条式的路面。老人的话多起来,讲起这里的传说,五牛分尸的故事,以及他们小时看见的寺庙情景。乡间的狗见了生人,不断狂吠,空空的山谷显得很是热闹。走过一户人家门前,我们就直接穿进花椒林,花椒树长势茂密,树身低矮,枝上尖刺横兀,不得不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穿行。刚出花椒林,还没有回过神来,老人就说到了。抬头一看,只是一片竹林,哪有庙?想象中石佛寺应该至少是一座庙宇吧,怎么会是一片竹林呢?
  这时随行中有人叫出声来:哎呀,好多菩萨呀。顺着手指,看见茂密的竹林里有奇大的黑石一尊,石头下面,刻着许多整齐的小菩萨。
  佛和菩萨就住在这样的旷野林下?连廉租房也算不上,“蚁居”一词对他们都太奢侈。
  悲悯中觉得很是凄惨,赶紧蹲下身照像,觉得一切悲剧都好象跟自己有关,心中千万遍对佛们说对不起。也许本能中感觉我们本地先人们至少对佛犯下了重罪。
  黑石右下边有五层雕塑,可惜许多雕像头部已被敲落。老人说这是文革时打掉的。
  黑石中间有一龛较大的佛像,是千手观音像,男身,有新修复的痕迹,造像生动,身形飘逸,颇现风采,神情之间,多有威仪之感。可惜辐射周围的千手已经被破坏。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甚至唐代以前寺庙中的观音塑像多数]也是男性。千手观音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音”,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地位仅次于佛。我们由此推断石佛寺与密宗有关,也解答了江津存在密宗的历史。密宗是佛学的高层次修炼,由龙树菩萨在佛祖涅盘400年后推出,历来为各宗所推崇。
  老人引我们转向左面再右折,一条小路向下通向一家农户后院,黑石紧邻农户右边。老人很熟悉地跟他们打招呼,一对年老的农户主人正在准备年货,松枝香味里,腊肉的气息弥漫开来,浓浓的年味在空旷的山野里回荡。
  老人说,这就是石佛寺的位置,站立的地方是寺庙上殿。但周围看不到任何大殿物证,甚至一块庙瓦也没有。跟普通农家后院没有两样,我们实在想不通这就是建于宋代的千年古刹。当我们目光从奢望的想象中收回来,终于看到紧挨着地面的一块石碑。石碑长满青苔,斑驳绿离,部分字迹模糊,好不容易看到“赐进士河万安察同副使”字样,猜想这是明朝进士、四川眉山东坡人万安曾到此朝拜石佛。万安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第二甲第一名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傅、华盖殿大学士等,他回家途中或视察州府调研时来此拜佛,当地官方或寺庙刻石记载,极有可能。
  碑刻上还有“寿山百年衣钵知谁”等字,大体是劝人信佛积聚功德的诗文。可惜这碑刻位处薰烤腊肉的旁边,如果薰烤物多一些,松枝的香火就会把碑刻全部笼罩进去了。
  老人们说这是上殿,原来有六座大佛像,文革时被推倒砸碎。碎石旧物早就不见了,只剩上方一块青色大石,石前凿开一方,刻有文字。部分已经风化,部分还能识认。大体是讲石佛寺的由来和衰落及重建情况。字有“镌刻如来诸佛之像,寺因改名石佛”,说明当时四周石头众多,或在石头四周雕刻佛像,所以改寺名为石佛。碑有“……西蜀第一禅林,元末夏主明升窃据重庆”,说明元末之前石佛寺香火旺盛,被誉为“西蜀第一禅林”。但对这一誉称我们颇有质疑,因为蜀中禅林极多,能誉为第一,其规模规格和高僧数量应是川中顶级,而我们目及范围,怎么也跟第一禅林联系不上。不过随后两位老人的介绍让我们又产生了一点自信。老人说当年这谷内从江边到山顶,全是寺庙,香火鼎盛。我们目测这江边到山顶的距离和谷的宽度,感觉其面积比遂宁的广德寺更大,仅江边到山顶应该有两公里以上吧,如果再算上山顶的长度,那就更大了。加之此处密宗道场,这称誉也不排斥确有其实。碑文字也说明元朝末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其子明升占据重庆,给寺庙带来灾祸。因此后有“委弃剥落于榛棘草莽之间几灭(此字模糊,猜测)矣”,明末战乱带来寺庙荒芜,以至“岂不遂至于泯泯之况”。


(碑文上有“西蜀第一禅林”字样,“西蜀”是因四川在中原西面,所以是对四川的称呼,重庆直辖前,重庆属四川。但眼前的景象无论如何让我们无法相信。遂宁广德寺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成都昭觉寺有“川西第一禅林”称呼,与“西蜀第一禅林”均不冲突。)



  随后明朝建立,“大云禅寺作大福田为大夫说诸般……为栖禅之所,为钟楼以警晨众(此字模糊,猜测)为正……,开济三途诱掖群迷……,新之师戒律端整……,县诸大夫首为募而施十方尘*(此字不可认)……果以赡供养,不三四年间,楼宇穷极(此字模糊,猜测),金碧辉煌……一旦复新……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说明寺庙在明代光复及以后香火兴盛的情境。


(碑文上“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字样,表明石佛寺中兴,高僧辈出,香客众多)


  碑文结尾处,有江渊题的《古佛禅院》诗:招提高耸与天邻,夕梵晨钟远近闻。出洞龙翻千嶂雨,上楼僧踏一梯云。巉岩古记何年刻?深院名香尽日焚。安得投闲居此地,北林猿鹤想同群。此诗禅意颇深,但题诗对象是县南百五里的三府庙,移作此地借用,大意是说此地复修后环境清幽,适宜修佛吧。
  碑刻落款为:“右翰林**(此两字不可认)题。无奈两字不可认,关键地方,难获关键人物。权当随缘吧。
  时间为“大明正统元年丙辰”,即1436年。
  猜想跟江渊有关,江渊1426年科中乡试,1430年中进士,随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之职。1436年回乡或捐助功德,均有可能。万安则在江渊之后,均为四川同乡,同朝为官,应有交谊。
  从碑石处下来,回到原地。往下是原来石佛寺的下殿,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农户的住地。房屋没有后门,需绕到前面才能进入。走到前面农家坝子,当年殿堂的痕迹依然可辨。屋主人说石阶跟当年一模一样。坚实的青石整齐地排砌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写在破损的石块上。佛们当年不仅仅是被强拆,还遭暴力屠杀。房主指着远处的断石说,那是菩萨的身子,这是菩萨的头。坝子全是大青色条石铺成,几百年了,它们显得稳静而无奈。但我们依然茫然,因为除了看到破败的土房,甚至漏风的墙圮,我们不知道佛的塑像在哪里?
  老人只顾往屋子里走,见我们迷茫,回头说佛像在屋里。跟着老人走进右边偏屋,残垣般的土墙屋光线昏暗,屋子空荡荡,一张旧凳子蒙满灰尘。老人移开硕大的纸板,光线突然射进来,移步向前,屋外石壁里红布遮盖的观音与佛像庄严呈现,眼前顿时辉煌起来,寺庙神圣的气场一瞬间就感觉到了。
  原来小屋与大石紧挨着,中间隔着一条砌得整齐的小水沟疏导雨水。
  赶紧弯下腰拜上几拜,心里紧呼阿弥陀佛。完全忘记了外面的破败与残损,小屋后门]紧对着的,就是观音懒坐像,神态慵懒,意态平和,抱一膝而坐,袒胸露腹,面像端庄饱满,生活化倾向明显,与大足媚态观音颇有几分神似。这让我们再次确认石佛寺雕像与大足密宗道场确有关联,与密宗的修行理念似乎也有神通处。龛左右壁镂空雕二飞天,刻笔简洁,衣袖当风,飘带起舞。下方各有一单膝跪地的端花仙子。中间一龛是佛教故事九龙浴太子图,太子雕像笔法圆润,神态平静,肌肤光洁饱满,四周九龙保存完好,唯部分龙头已蚀。右边一龛中间塑花师如来佛像坐像,左右塑日月菩萨,佛像庄严,祥和宁静。另侍女六个,两大四小,另有二飞天及龙像。
  屋主说市文物局每月拨200元给他们,算是照看费。


                 三、中华莲城:江津出身时的真正原名

  从小屋出来,屋主老人引我们向右拐,穿过与下面一户农家的过道,就转到最先看到的黑色大石的正下方。原来竹林丛中的这尊大石与原来的大殿一样,面南背北,南面对着长江,向前是几江镇东门,再向前延伸,就是江津八大景区之首的鼎山。该处山形仿佛一个半弧形,弧口在长江边,有一泓溪水流出,此溪水上游百米,是江津后八景之一的“浒溪烟雨”,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赞曰:推窗坐对心神娱,彷彿缃缣开画图。此弧形从江边东面循山而上,至山顶后山形向西平延至新城处,然后沿龙蹬山南下,至江边坡形折而向东,形成弧口。江渊的江津八景,曾将此弧形所括之山,命名为“马骁春色”,称其“在县对江北岸,其山萦曲。周三里,形势峭拔。宋骁骑将军马邈葬于此,故名。”赞其“丹崖碧嶂如排列,乾坤秀气钟奇绝。”。
  其实这还不是此山最精彩的地方,最神工之处在于这半弧形的山顶中间蜿蜒而下一山,此山势独特,向下居然象一枚果子悬在弧中。即此山起于山顶,却终于半弧形的中间,圆润饱满,从江津南岸一望,半弧形山苑如莲瓣盛开,而山中这圆润兀立的山头,仿佛莲蕊突起,惟妙惟肖。江渊称赞此为:“何须扼险夸天堑,已荷生贤表地灵。”江渊认为,这荷花山呈现,是江津地灵人贤的象征。结合江津八景之一的莲花石,就不难理解江津真正的风水灵性了:江津的第一涵义,谓长江上之要津,其实从佛学的角度,生命就是一条长河,因此它意味着对佛莲的追求才是生命的关键环节,或曰终极意义。即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津为渡口,佛莲可渡人也。江津的第二涵义,应该说是第一意义的本义,即江津真名应该叫莲城。从上游万里长江第一个最大的脚踏莲花佛,到江津北岸的莲花山,几江水底的莲花石,组成了莲的阵容。其实从北岸遥望几江,几江镇冲积坝苑如一片圆润的荷叶泊在水中,鼎山好似荷杆亭亭玉立,与南岸的莲山呼应,神灵杰作,真真是中华第一莲城。

(远望江津如泊在水中的荷叶,远处的鼎山好似荷杆亭亭)



(上游大佛寺有国内最大的脚踏莲花佛)



(长江在江津段,被称为“几江”,江底奇观:莲花石)




  如果当初几江镇整个城市规划按照莲形布局,所有到过江津的人,无一不留下深刻印象,包括整个建筑喻示的佛性旨意,生命归旨在内。这才是江津地域文化的核心:它昭示着生命之理,佛性之理。可惜懂建筑技术的人不少,懂建筑文化的人难觅。现在江津遗爱池商圈重建,此是江津风水最佳地段,却命名“万千城”,弹丸之地,平坝之间,何来万千?实在是不伦不类,毫无文化内涵。其价值导向,更是与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可悲!
  当年江津的风水师在龙蹬山临江折而向东的最高处,建有最大的文风塔,可惜抗战时此塔成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导航标志,被拆除。抗战胜利后,曾拟作为对日战争赔偿索物,后因内战而搁置。此塔作为文脉风水,其现实意义其实很明显:江津城东门处原是抗战时民国佛学大师欧阳竟的支那佛学院之蜀院,后改为人民公园,临江处原建有东西两亭,可浴风、观山、听涛、品烟、看江、赏荷、瞻塔。七景悦心,高雅意境,津城人不可不去之处也。仰望北塔,其实就是对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暗示与价值导向,这是建筑物最核心的意义。普通民众会在潜意识强化兴教重文风气,佛性缘际之人,可进而悟道,明心见性,了悟生命大本质,是江津建筑的精华。只可惜此处亭已没,江风烈,回流转折之迹已消,江津的文化被没有文化的设计破坏贻尽。
  回头说石佛寺,千年古刹座北朝南,与鼎山遥遥想望,每天以晨钟暮鼓送走如流岁月,“古寺晓钟”成为江津八景之一。江渊“县北,隔江里许,有石佛山,上有石佛寺,有巨蟹泉”,并说此为“名山”。此钟声对“几多逐利求名者”有“夜半吼长鲸”的功效,针对“满朝却听长乐起,肥马貂裘艳青史”的世俗社会来说,“寤起烧灯究经文”的贤士,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黑石正南面,搭有一石砌小屋,屋主人打开钥匙,内有一龛,塑地藏王菩萨及二传者,须眉座,有盘龙,两侍者其一执法器。石壁风化严重,颜色多已剥落,龛右侧塑有小佛像,部分头部已残损。墙石孔大,冬风横入,其景凄凉。
  仰毕,心情深重。走出小屋,领队的老人说下面山坡荒地还有许多大石头,上有佛像。我们随其下行,穿过花椒地,看到许多青黑大石,上有小佛像,多已破损。大家觉得这一绕行可能会错过礼佛机会,于是让老人重新带回石佛寺小屋处,向屋主人捐些功德,要来两柱香烛纸钱,先在右侧小屋处礼敬观音、太子和花师如来佛等佛菩萨,然后出来折向右转,在地藏王菩萨处烧香礼拜。
  回去的路上,老人说本地乡民很希望能重建石佛寺,投资大量金钱建一座空城,如果投在寺庙修复上,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恐怕价值更高。老人说现在空城地段,是龙蹬山的尾,是龙尾身盘绕的柱子处,龙头在江边喝水,历来都没有建过屋,大家谁也不去住。看来乡民自有乡民的风水观,江津属巴文化地域,巴文化历来与巫文化合流,并称巴巫文化,民间巫术风水盛行,这跟巴地山川峻峭、恶风毒瘴的地理特性有关。其实我们认为新城修建整体非常漂亮,如果石佛山进行寺庙旅游及经济林开发,新城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老人说这叫龙蹬山,我们存疑。江津正宗的龙蹬山应该在骆崃山,那里有天子攀登过的山峰,故名。我们估计此城没人住更多是经济原因,或是宣传不到位,后续开发没有跟上等。也许还有别的吧。

(新城建在山顶,沐风冒雨,与中国传统居家建筑于歇风之处大相径庭。)



           四、一点思考:地域文化是群体生命的文化襁褓



  关注地域文化,意义不在于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化挖掘与保护,为后代子孙留下精神财富。当代教育注重政治与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这是正确的。但其实个体或地域群体生命的成长,最初和最后,其实还是落脚于地域文化。从小我们就在当地的民俗民风中耳闻目睹,在起居作息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关注地域特质,强化地域文化建设,通过地域建筑与文化宣传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比如历史、名人、古迹、建筑、传说、神话、地形、民俗、节日等等,打造良性文化氛围,正确引导一个群体的文化建构与价值导向,这应该成为与GDP同样重要的政绩考查。
  比如江津滨江路,基本就是万里长江上的一条生态路,没有文化痕迹。江津古老的九门,其实完全可以在滨江路原来的相应路段上仿古建筑城楼,内置相应的文字资料。即可了解津城历史,又可登高阅读津城十六景,对比古贤诗意,提升素养。同时对江津旅游之城,宜居之城,内涵之城,文化之城,生命之城的打造,未尝不是得意之笔。
  比如说饮食文化,如果把当年抗战名人来津吃的名菜,一一复制出来,写上当年名人佳话品评,肯定是江津饮食业的一道风景。比如江津绅士宴请陈独秀的酒席名菜,或陈独秀宴请清华校长罗家伦与傅斯年的酒席名菜等等,这样的产业才是文化产业。井冈山的一道回锅肉或红烧肉,只因是毛主席喜欢的,所有凡到韶山的人没有不品尝一探究竟的。
  比如遗爱池重建,可根据商圈地形,结合莲文化要素进行设计,与江北莲山,江心莲石,江南莲叶,鼎山莲杆呼应,那么在重庆六大商圈中,将是唯一让所有来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来投资的地方,也是对江津地域文化重建,留下百年德绩。江津莲文化方阵,借此得到光大宣传,对本土民众的群体心理引导也将功莫大焉。
  当然,在我们没有能力开发的时候,建立保存原貌,盲动将带来破坏。比如石佛寺与石佛山,它们的开发应该有更完善的方案。


             五、江津性格:莲文化为底色的巴韬蜀略


  莲文化是江津人的核心文化基因,早已深入到江津人的血液里。江津之所以是巴蜀文化交融最成功的地方,除其地理位置外,还跟莲文化的大善特性有关。善包容一切,这成为江津群体的人格底色。江津是重庆天然的卫星城市,巴文化的铁血精神,自然能在江津体现。现存麻柳鹤山坪、先锋金沙寨和金紫山历来是江津南防军事重地,均留下尚武遗迹,中山镇双峰寺曾有武僧超过500人,现改建为“西少林寺”,与江津“武术之乡“的荣誉更加名实相符。当然蜀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体现在寺庙、兴教、重文、惜生上,是周围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莲文化的大善,成就了江津人的胸襟与心境,“长寿之乡”的美称既跟江津优质地理环境有关,更是江津人佛莲善根的福报,珍爱生命,拥有生命的长度与舒适度,是江津人习俗起居遵循的原则,也成为江津群体的生命特质。
  在蜀文化物证上,除前面提及的三大文风塔外,江津人毕申是重庆地区史载的第一个进士。北宋时,词圣苏轼的长子苏迈率本家族迁居江津;南宋中期,诗圣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率家族迁入江津,为江津注入优秀文化血液。江津大小书院十多所,是重庆地区书院最多的地方。江北岸的清栖书院是工部尚书江渊读书的地方,并从此处进京直接考中进士。几江书院成为重庆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已有270多年历史,该院开办至光绪末年废科举为止的百余年间,共考上举人91人,进士17人。白沙聚奎书院孕育了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书法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等,陈独秀、冯玉祥、肖湘、周浩然、吴宓、佘雪曼、于右任、陈立夫等众多名人登坛讲学,是川渝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江津是重庆地区最早建“学宫‘的地方,当年重庆各地优秀举子全部云集江津学宫进行备考复习,然后参加京城科举,仅嘉清至崇祯100年中,江津本地共考中进士26人,举人93人,其教风之盛,可见一斑。清末新学兴起后,至1913年,全县有学堂达203所,数量名列当时全省之首。而且门类齐全,有小学、中学,师范、职校,女校等。抗日时期,江津是重庆三大抗战文化区之一。寺庙道观方面,无论数量、规格、内涵、规模均有可圈可点,除上游大佛寺有世界最大的观音佛像外,四面山朝源观的奇联,至今无人能解读。
  巴武蜀文,建立在莲文化的大善之上,碰撞交融,形成江津人乐观、自足、冷静、刚毅、善众、果敢、激情、开拓、博广、好施、亲和等文武双全的将帅品质,江津”帅乡“两字,已经浓缩了江津人的性格基因。
  阿弥陀佛!感谢上苍!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30
 一、江津鬼城:高家坪城市泡沫 相关图片


1、沿途正在新建的中渡街引桥立交




2、正在新建的中渡街引桥立交1




3、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一直通向山顶。




4、高家坪新城奇景:崭新宽阔




5、高家坪新城奇景:漂亮独栋




6、高家坪新城奇景:洋房结构




7、高家坪新城奇景:斑驳脱漆的房门




8、寻找空城人烟




9、特写大门:一切还未开封




10、新街侧景全貌




11、北坡遥望:桃源胜景




12、北坡遥望:美丽如画




13、北坡遥望:略带凄凉




14、北坡废弃的工地:空无一人




15、新城入口处的标牌:花果山西苑,农民新村




16、新城前面不能通向外面的路




小图 | 大图 图片

  • 正在新建的中渡街引桥立交
  • 正在新建的中渡街引桥立交1
  • 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
  • 高家坪新城奇景1
  • 高家坪新城奇景11
  • 高家坪新城奇景12
  • 高家坪新城奇景13
  • 寻找空城人烟
  • 特定大门
  • 侧景全景
  • 北坡遥望1
  • 北坡遥望2
  • 北坡遥望3
  • 北坡废弃的工地
  • 新城入口处的标牌
  • 新城前面不能通向外面的路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1-30
 二、西蜀第一禅林:曾经的辉煌只剩四龛


1、这是农家田地,本没有路,老人硬是走出一条路来。




2、悬崖边依然还有路




3、右侧即是深沟,对面就是龙蹬山(对此名存疑。




4、丝茅草很深、脚下只露出点滴泥土瓦砾的身影





5、老人家几乎被茅草淹没,也有几份诗意。





7、远处之山,即如悬在半弧形山中间的莲果,阳光很暧昧。




8、总算走上正宗的乡间小路了。




9、随处可见谷坡中的青色大石,部分上面还有龙雕或云饰。





10、穿行在尖刺突兀的花椒林地,很生猛。




10、竹林丛中的这尊大石,无论如何让我们无法与石佛寺这样的千年古刹联系起来。




11、竹林丛中的青色大石,装束很乡下,蹲在农家房屋西面。




12、青色大石右下角刻有许多佛菩萨像,多数头部已被砸碎。




13、青色大石有一龛男千手观音像,四周辐射的千手已被破坏,佛身有新补的痕迹。让我们跟密宗相联。



14、观音菩萨全景图,颇有玉树临风的飘逸感。




15、这是青色大石北面被完全砸碎的佛像,只剩下空龛。




16、原上殿处的碑刻,草书很潇洒,狂草颇有气势,可惜读不懂。




17、上殿碑文青笞绿离,依稀有“ 赐进士河万安察同副察同副使”字样。




18、此是上殿上方一块青色大石,凿出一方黄色碑文,记录了寺庙衰弱复建及兴盛情况。




19、此碑文有“镌如来诸佛之像,因寺改名石佛”,及“西蜀第一禅林,元末夏主明升窃据重庆””,以及“委弃剥落于榛棘草莽之间几灭矣“字样



20、此碑文有“大云禅寺作大福田为大夫说诸般……为栖禅之所,为钟楼以警晨众”字样




21、此处碑文有“大其道场,岂地不自盛因人而盛者”字样

22、此处是引用江渊题江津十六之一诗。有:招提高耸与天邻,巉岩古记何年刻?等,但右翰林下面两字却不可认。




23、这是农家正屋前的坝子,却是当年石佛寺的下殿,完全保存原貌地基。




24、意态之间颇有生活化气息的观音懒坐像,与大足媚态观音颇有几分神似。




25、观音懒坐像全景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1-30
 二、西蜀第一禅林:曾经的辉煌只剩四龛


1、大足石刻水月观音,也称媚态观音。




2、中间第二龛,九龙浴太子图




3、九龙浴太子全景图




4、第三龛花师如来佛像坐像,左右塑日月菩萨。




5、第三龛全景图




6、右边菩萨




7、左边菩萨像




8、第四龛:地藏王菩萨




9、地藏王菩萨近景图




10、从殿堂位置向长江看去,可见弧形山在江口处合拢,有溪流潺潺,谷中面南背北,四周山形如莲,对岸是江津东门,再向前延伸,即是鼎山,风水宝地也。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 (课题活动)佛心子: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课题活动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1-30
Re:(课题活动)课题组考查巴渝佛教文化:江津石佛寺
最大的收获,是读懂碑文上的部分文字,猜测其意义,考查了石佛寺历史,并对江津地域特征有了更多了解。

一个地区的佛教繁荣应有五个标志:一是有著名高僧,二是有著名佛寺,三是有精美造像,四是有发达的寺院经济,五是有众多的信徒。而这五个标志的背后,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江津石佛寺碑文上的“西蜀第一禅林”字样,让我们至今仍然感觉亦幻亦真。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2-01
石佛寺据说为宋代张商英所建,北宋大臣。字天觉,号无尽,蜀州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人。历任知县、监察御史、推官、司谏、吏部侍郎、刑部侍郎、尚书右丞、亳州知州、鄂州知州、尚书右仆射等职。他是宋徽宗朝翰林学士,也是著名的护法居士。

未能考证,不知可否。

张商英居士临走时,吩咐家里人一句话:告诉你们,佛法没有骗人的,《法华经》上说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多宝如来与释迦分半座,不是比喻,是真实的!然后说我要走了,腿子一盘,枕头一甩,那个枕头碰到窗子,房间里的窗子,“碰”一声,打了一个炸雷一样。当即圆寂。其后,皇帝追谥“文忠”。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2-03
巴渝地区佛教发展述略:

民国中期,密宗在重庆地区盛行,这在国内是一独特现象。1937年,太虚法师来渝,即敏锐地发现四川及重庆地区盛行密宗。当然,这是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西藏密宗传入重庆之事,与唐宋时期巴蜀密宗无关。

巴渝密宗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直至近代,四川地区佛教仍重密宗--“(太虚)大师学本中国佛学,而近20年来,佛学院(即汉藏教理院--健注)每偏重唯识,而四川又多重中观及密宗。”(1937年太虚来渝,其所说“密宗”,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西藏密宗传入重庆之事,与唐宋巴蜀密宗无关。
  1918年成立的重庆佛学社即有“密乘研究”内容。
  “按蜀中佛法,自明清以来禅宗而外,多修净土。吾县自圣可祖师后,大抵禅、净双修,不重多闻熏习。虽晚清有佛源法师特弘楞严起信及百法明门论等,颇倡教乘,然其道未弘。其后有弟子曰能海,自西藏学法归。及白衣南充王恩洋等自支那内学院学法返川、宜黄邱蘗自江西避赤氛入蜀,渝佛学社及汉藏教理院缁素人士分请说法。……且年来喇嘛来渝者络绎不绝,渝人信崇,兴会加倍。故渝社十余年中,以言声势之隆,要以密宗为最。此亦巴渝佛教盛衰得失之林也。”  
  1928年,西藏诺那喇嘛在重庆创立“世界佛教大同会”,道场在民国路东岳庙内。该会以弘扬佛法、利济人群、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1930年,西藏多杰觉拔喇嘛在重庆涂山传授密法,又为当年建成的“菩提金刚塔”(藏式佛塔,在重庆观音岩)主持开光典礼。抗战期间,西藏活佛白教贡噶呼图克图亦在重庆传授西藏密宗。屈文六居士在重庆时即从贡噶活佛修学藏密红教。1949年,梁漱溟与谢无量等人往北碚缙云山修习藏密功法。1944年,能海法师在重庆嘉陵新村创立金刚道场,崇奉宗喀巴。1950年以后,道场迁移至南岸涂山寺,将原大雄宝殿改为宗喀巴殿,塑宗喀巴像,1954年停止活动。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2-03
汉传高僧大德对密宗及藏传佛教的评价(简洁增补修订版)

藕益法师:密宗唯大乘法,身入坛结密印,口诵密言,意专密观,名三密法门。

印光法师:密宗实为不可思议之法门,实有现身成佛之事。(复温光熹居士书)   密宗一法,真实不可思议,小丈夫用之,或致未得其益,先受其损。(复王晓曦居士书)

虚云法师: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

弘一法师:密宗(又名真言宗),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

宣化上人:佛教分成五宗:禅,教,律,密,淨。这五宗里边,有的人就说禅宗最高,有的人就说教宗最高,有的人又说律宗最高,修密宗的,就说我密宗最高,修淨土法门的,就说淨土法门这是最第一了、最高了。实际上,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高,就是个人私见,自己欢喜哪一种,就说哪一种是高。

妙祥法师:学密法必须得经过师父,这才是对的,不能自以为是。特别是传授密法,一定要金刚上师的指导才可以,没有金刚上师,是不能成就的

传印法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一家,都是佛教三大语系的一部分

本焕法师: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都是佛的弟子,不过地方的不同,法是同的。

慧律法师:我们必需再一次强调:南传、北传、藏传,共一个佛祖、共一个世尊,八大宗教共一个佛心,我们佛教没有理由不团结,你说是吧!佛门内斗,水火不容,只会给外道轻视、瞧不起,无量众生,将失去对三宝的信心,刚好中了有心人之计。

学诚法师:培养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也是抵御境外渗透,反对民族分裂,保证藏传佛教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大事。

济群法师:南传主要继承早期佛教的生活形态及声闻乘、解脱道的思想。汉传虽然同时传译声闻乘、菩萨乘典藉,但实际继承的是声闻乘的行仪,菩萨乘的见地。藏传佛教则主要继承印度晚期的大乘佛教思想,并结合西藏本土的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就佛教的核心思想来说,三大语系都是相同的。

梦参法师:所谓密宗,西藏教义,跟我们一样的。不过西藏的教义有系统,有显宗的次第,就是菩提道次弟,有密宗次第,最后还有圆满次第

圣严法师:因为不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从印度佛教发展出来的,许多从印度传至的西藏或中国的经文,都尚未有对译本,而这是很大的事业,期待大家不分彼此,共同来完成。

净慧法师:密宗密法無言說,利用各種金剛儀式表法,為方便說法,教化眾弟子。將戒義、法理隱入各種金剛儀式中展現,法相雖無言說,義理又有言說;如預知、解夢、祭祀、辯經、跳金剛舞等儀式。世人不解其詳,切莫妄議是非;各宗難解其要,不可多加評判。特別是修行其它法門的行人,不以本宗常識知見去思議密宗短長

圣辉法师:因为藏传、汉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具足,才有中国佛教成为第二母国的殊荣。

星云法师:由于密宗的仪轨非常的复杂,诸如灌顶、结手印等,都不容易学习。各位如果想专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随上师学习,才能如法。平常我们可以修持显教法门,诵念密宗咒语,而收显密兼修之效。

广超法师:如果一个人真正掌握这个密宗的道理,密宗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12-10
本文关于石佛寺的文字,被选入旅游江津总第11期,2013年第3期,改名为:石佛寺,莲花台上的梵音。署名为军哥。057页至065页。

封面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1-26
本文入选《江津旅游》杂志后,引来不少网友发帖询问,乃至记者考查。以下为《重庆晚报》记者所发。时间为2013年10月16日。特别有意思的,是对大足石刻与石佛寺石刻进行了对比,我们最初的猜想较为吻合:密宗“水月观音”与独特的站立式“千手观音”。但也有细节上的出入,可看后面的比较。






        农户屋后是一整块巨石,沿着岩石四周凿满了各种佛像。
  近日,网友“中国人”发帖称,在江津滨江路对面山上,有一个史书上号称“西蜀第一禅林”的古寺庙———石佛寺,希望得到更好地保护。问起江津人,多数都对石佛寺并不知晓。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寻这座神秘的古刹。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贺怀湘 摄影报道
这几间土屋上,曾是香火旺盛的寺庙。
  一对农民夫妇守护40多年,才保留至今
  它的厚重
  文人骚客千年题词
  在江津滨江路东段的长江对岸,有两座连绵的山脉,隔江遥望,两座山脉夹成一个山凹,恰似美女的两条腿,当地人称之为“美女晒羞”,石佛寺就坐落在山凹中。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到达江津区德感街道中渡村。在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老成渝铁路线步行十多分钟后,横穿铁路,从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山间小路往上爬,穿过花椒林,半小时后抵达一户农家,这就是石佛寺的原址。
  佛龛上有记载,石佛寺建于宋哲宗赵煦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和大足石刻修建时间差不多。
  寺庙曾经香火鼎盛,各地官员述职、上任、返乡等路过江津,必到此禅林参拜,并在石壁上题词。如今,在这些摩崖石壁上,仍隐约可见文人骚客的诗句。
当地农户悉心照料佛像
  它的文物
  28尊北宋摩崖造像
  上个世纪,寺庙曾经遭到破坏,现仅存较完好的有北宋摩崖造像28尊,神龛4座,摩崖碑刻2通。
  住在这里的75岁老农民韩友均和妻子何应芬,守护摩崖造像已经40多年。在老人房屋后面,记者看到了一块巨大的青石,高2米左右。青石四周刻有四层小罗汉,基本上都没有头。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这可能是五百罗汉的原身,附近还有千手观音。
  大青石的正前方已经被房屋的后墙遮盖,必须在屋子里才能看见正面。大青石的正面被凿成三座神龛,首先看到的是3号龛,当地人称为“懒观音”,2号龛是九龙浴太子。大青石的侧面还有一龛地藏王及二传者,每个龛内还能看清刻字:绍圣四年,六明永乐五年,绐兴壬申夏……
江津千手观音(网友供图)

它的故事
  寺庙曾经变成学校
  韩友均告诉记者,他的祖辈住在这里时就已经有这座寺庙,当年香火很旺,很多乡邻都到这里来烧香拜佛。有大殿、后殿、后山上还有一个僧人打禅修炼的地方,是在石包上打出来的洞穴。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寺庙荒废下来。曾经有几年寺庙成了学校,当地的娃娃都在这里上学。”韩友均说,在他二十多岁结婚后,他和妻子在原有寺庙的地基上修了两间房屋,房屋的墙正好把大青石前面的三龛神像围起来。
  “原来庙里有一尊大佛,两个人抱都抱不起来。上世纪60年代,有人来搞破坏,连续敲损20天,把大佛打碎丢弃。他们在破坏的时候,我家里没人,房门是锁起的。正好,我的房屋挡住了后面几尊佛像,这才躲过一劫,保护下了这几尊。”韩友均说。


  它的渊源
  可能传承大足石刻
  在农屋后的摩崖上,一方碑刻有许多字迹,现在还能清楚地看见“西蜀第一禅林”的字样。江津区文管所负责人说,目前还在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研究,至于“西蜀第一禅林”这一说法,暂未从文献中得到证实。
  昨日,记者将石佛寺摩崖造像的照片和相关石刻、文献发给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人员。他们分析,石佛寺的佛龛应该是在北宋早期,甚至可能更早。3号龛观音应该是“水月观音”,从时间上看,与大足石刻修建时间差不多,可能存在传承关系。


  距主城60公里 去看江津千手观音
  昨日,江津区文管所负责人表示,石佛寺摩崖造像是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准备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千年古寺有哪些稀奇文物,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为你现场打探它们背后的故事。闲暇周末,你也可以去近郊游览一番。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贺怀湘 摄影报道


  [看什么]
  它的特色
  站立着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在石佛寺的大青石后面,有一尊雕刻浅显的千手观音像。观音是站立的,大概有1.3米高。头部的颜色较白,有翻新过的痕迹。手臂已经被破坏,只能看见一些断臂。一般来说,观音像只要有10只手,便可称为千手观音。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这尊千手观音的手只有几十只。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有830只手,像龛高7.7米。“不过,大足千手观音像都是坐式的,以前还没有发现站式的。石佛寺的千手观音头像应该是被修复过的,但是从残留下的手看出应该也是北宋时期的作品。”


  江津千手观音    大足千手观音
  手      几十只          830只手
  高      1.3米高         7.7米
  姿势    站立            坐式
水月观音的造型十分独特
  水月观音
  被农户韩友均家房屋遮挡住的3号龛,被当地人称为“懒坐菩萨”。龛是长方形的,长1.6米,宽1.65米,深1.72米。
  观音像是坐着的,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双手抱膝。袒胸露腹,衣服上的褶皱还很清晰,手腕上还有三串首饰、衣服上的缨络简单,有点像中国结。菩萨脑袋倾斜,像是在向下看。佛经谓观音菩萨有33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为水月观音。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人员分析,3号龛观音是“水月观音”,从时间上看,与大足石刻修建时间差不多。而从服饰上看,与大足石刻相似。“它们可能存在一种传承关系,至于是谁传承了谁就不得而知了。”
九龙浴太子
  九龙浴太子
  2号龛的九龙浴太子,是刻在相邻两个龛壁中间,长1.82米,宽0.82米,深0.17米。太子站立在中间,被9条龙缠绕包围。太子样貌圆润,神态平静,肌肤光洁饱满。
  九条倒悬在太子头顶,龙头目瞪口张,作椭圆状排列,直指太子。只有两条龙头保存完好,眼嘴清晰,其余龙头已不同程度残蚀。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人员说:“这几尊佛像保存较完整,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宗教信仰、宗教造像、服饰,以及佛教传播上都很有价值。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沿岸北宋时期石窟寺造像的实力。但是,神龛有渗水现象,要及时保护起来。”
石像虽然历尽风霜,但细节仍栩栩如生。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4-01-26
1、《重庆晚报》:在江津滨江路东段的长江对岸,有两座连绵的山脉,隔江遥望,两座山脉夹成一个山凹,恰似美女的两条腿,当地人称之为“美女晒羞”,石佛寺就坐落在山凹中。

      这个眼睛读山川,实在是亵渎石佛寺。所谓“美女晒羞”只是当地人对另一景物的世俗化想象。站在江津几江镇向对岸石佛寺望去,恰似朵圣洁的莲花,所以江津县志里面记载为花果山或莲花山,江渊记载为石佛山。江津的乳名叫莲城,中华莲城才是江津的名片。可惜江津缺乏如此文化视野的领导,江津城市规划只有等待命中的那个人了。

2、《重庆晚报》:佛龛上有记载,石佛寺建于宋哲宗赵煦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和大足石刻修建时间差不多。

       这个当时真没有看到,希望能有图示。不知出于哪个佛龛,原文如何?

3、<重庆晚报》:在石佛寺的大青石后面,有一尊雕刻浅显的千手观音像。观音是站立的,大概有1.3米高。头部的颜色较白,有翻新过的痕迹。手臂已经被破坏,只能看见一些断臂。一般来说,观音像只要有10只手,便可称为千手观音。
     我们的原文:石中间有一龛较大的佛像,是千手观音像,男身,有新修复的痕迹,造像生动,身形飘逸,颇现风采,神情之间,多有威仪之感。可惜辐射周围的千手已经被破坏。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甚至唐代以前寺庙中的观音塑像多数]也是男性。千手观音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音”或“千眼千臂观音”,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地位仅次于佛。我们由此推断石佛寺与密宗有关,也解答了江津存在密宗的历史。密宗是佛学的高层次修炼,由龙树菩萨在佛祖涅盘800年后推出,历来为各宗所推崇。

     比较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注意,大足观音像是女性面容,江津石佛寺观音像是男性面容。这个差异太大了,说明石佛寺造寺之初是原汁原味引进密宗。而大足石刻则已经中国化为女性面容。因此从时间与承接关系上讲,江津石佛寺应该早于大足,且更具有密宗的本真特性。
        每天在江津滨江路锻炼,路过莲花山对面,总要对山说一声:兄弟你好!也许是心灵的某种前世缘分吧。
      大家再仔细看看江津石佛寺的男面千手观音像: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璧山状元

发帖
22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4-01-26
祝贺谭老师:您是江津石佛寺"西蜀第一禅林“密码的发现者,也是石佛寺藏传佛教底蕴解读第一人。石佛寺走向明天的重建辉煌,这篇帖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对碑文的解读,最有意义。

原文: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甚至唐代以前寺庙中的观音塑像多数]也是男性。
     我猜想这些石刻应该不是某一时间全部完成,从男性观音和雕刻艺术看,应该起于隋唐之际,或者更早。至宋而大盛,扩建为西蜀第一禅林。
状元精神,文化气质。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9-11-13

梵林文化-巴蜀水月观音——从江津石佛寺造像说起

北京梵林文化 2019-11-13 13:04:57

石佛寺位置及地形地貌示意图

江津石佛寺遗址位于重庆江津主城对岸的高家坪寨前的半山腰,其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山岭环抱,遗址犹如端坐于一把太师椅当中,俯瞰面前的长江呈几字形绕江津城奔流而去,景象甚为壮阔。

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曾为石佛寺题诗一首:

招提高耸与天邻,

夕梵晨钟远近闻。

出洞龙翻千嶂雨,

上楼僧踏一梯云。

巉岩古记何年刻,

深院名香尽日焚。

安得投间居此地,

比林猿鹤想同群。

从诗中描述我们不难想象到当年寺庙的高大雄伟,同时也看到了它承载着周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2017年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石佛寺遗址开展了系统地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遗址的历史面貌也逐渐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清晰起来。石佛寺遗址经历了从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兴衰更迭,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遗址内层叠的建筑基址、残垣断壁、沧桑巨石、石刻造像等无不向人们倾诉着这座寺庙往昔的繁盛。

揭露后的石佛寺遗址建筑基址区

一、水月观音造像
石佛寺遗址中有一尊水月观音摩崖造像,无论是来到这里的专家学者,抑或是乡野民夫,都无不由衷地赞叹遗址内的这尊造像。

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水月观音造像(晚唐五代)
水月观音造像龛是一个长方形龛,开凿在一独石崖面上。龛内主尊为水月观音像,头戴宝冠,面相丰润,神态慈祥,项饰璎珞,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阔腿长裤,双手抱膝端坐于山峦座上,闲适而庄重,造像仅腰部以下与龛壁相连,近乎圆雕;其两侧上方各有一镂空雕刻的飞天,裙带飘然,轻盈飞舞。这龛水月观音像也堪称川渝地区观音造像中的精品之作。造像灵动的身姿、惟妙惟肖的表情,让人惊叹古代匠人技艺的精湛。此外,在该造像龛壁上还可见宋天禧四年(1021年)修佛足、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装金身的题记。当人们对视这尊造像的时候,不得不发问这龛造像究竟建造于何时呢?

四川安岳圆觉洞水月观音造像(晚唐五代)

四川安岳圆觉洞、重庆大足北山营盘坡保留有一批唐末五代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我们可以看到这批水月观音像有一些共同的造型特点:脸庞丰腴、双手抱膝、璎珞项圈、着阔腿裤、山峦座等。这正与江津石佛寺遗址中的那尊水月观音像如出一辙,由此可印证石佛寺的水月观音像的年代大致也应在晚唐五代时期。

重庆大足北山营盘坡水月观音造像(晚唐五代)

二、巴山蜀水慈悲影
水月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在画作中往往表现为以游戏姿态或坐或斜倚于岩石上,观水中月影状的形象。观音背后有一轮圆月,周围有竹林密布,这充满着中国式的艺术美感。

水月观音自唐宋以来颇受文人画家所偏爱。但是这种形象并无确切的佛教经典所依,而是由唐代的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815—907年)的画史名作《历代名画记》中卷三记载:“(西京)胜光寺……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卷十又载“(周昉) 妙创水月之体”。周昉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有名的《簪花仕女图》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水月观音像应是周昉所创。水月观音一经创立广受画师、造像工匠的青睐,在敦煌绢画、川渝石窟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还远播日本、朝鲜等地。

文献记载,川渝地区最早的一批水月观音像应是晚唐时期。《益州名画录》曾记载,晚唐画家左全、范琼分别在唐宝历年间(825-827年)、大中年间(847-860年)在成都大圣慈寺、圣寿寺画有水月观音壁画像。可惜的是这些壁画早已堙没于历史长河中不见踪迹。

四川绵阳魏城圣水寺水月观音造像(唐中和五年)

川渝地区的石窟寺中仍保留了较多的水月观音造像,据现有资料统计大约有21尊。目前川渝地区最早、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纪年的水月观音造像是四川绵阳魏城圣水寺的水月观音像。唐中和五年(885年),一位名叫王宗建的信士捐资敬造这尊水月观音造像。宋代的水月观音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准、雕刻技法上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其中以大足北山133窟、安岳毗卢洞、江津石门大佛寺等地水月观音像最具特色,代表了两宋时期川渝地区水月观音造像的最高水平。大足北山133窟的水月观音像以游戏坐于金刚座上,其神情温婉、姿态悠闲,宛若邻家少女,将观音的神性赋予了更多世俗的美感;安岳毗卢洞的水月观音侧身跷脚坐于蒲叶山岩座上,背后竹林环绕,头顶祥云间托有一轮圆月,雕刻细腻出神,体态优美,这是最接近于周昉所创水月观音样式的石造像;江津石门大佛寺的水月观音像,高达13.5米,这是我国体量最大的一尊水月观音造像,它静静地矗立于长江古石门水驿旁的高大崖壁上,护佑着过往商旅行船的平安。

重庆大足北山石刻133龛水月观音造像(南宋)

四川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造像(南宋)

重庆江津石门大佛寺水月观音造像(南宋)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以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文化,水月观音像的出现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例证。观音形象由最初印度式的男子形象逐渐嬗变为慈悲的女性形象,并演化出了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各式各样的观音形象,成为中国人最熟悉、流传最广泛的佛教及民间信仰的偶像。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非凡的创造力。

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水月观音造像线图

江津石佛寺遗址水月观音像,造于晚唐五代,宋明两次修补,而今容姿不改。水月无情,观音慈悲,这尊水月观音像承载着江津人几千年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