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063阅读
  • 2回复

(课题研究)私塾教育模式探讨(精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1
开篇:
  吾儿一岁,童蒙初开。我有意用传统的私塾模式教育吾儿。
   先期以蒙学经典育之,再以四书五经薰习,兼涉佛、道、医、武等。
   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欢迎同道之士。

一、古代小学教育
  
  
  
  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 ——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细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他的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佛法的名词。现在能说这个名词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名相所含的精义,能够说得出来的人就不多了。
  什么叫根本智呢?根本智这个意思,就是真实的智慧,是从这个本生出来的。这是用植物来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叶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养,实在讲就是真心、真诚。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养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诸位要晓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给打断,保持他的正念,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无念,无念才是正念,现代很少人懂得,古时候人知道。换句话说,无念就是心地的真诚、清净。
  所以在小学童蒙教学,老师只教句读,把这些中国的古籍,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经典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为什么称之为经典呢?教科书里头字字句句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称它作经,古时候教科书是经典。譬如宋朝以后,朱熹新编一套教科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四书》,《四书》是朱熹编的,编得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示范的,这个教科书就很圆满了。
  我看这本书,我很怀疑朱夫子这个灵感,是不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因为他编《四书》这个形式、模式,非常像《华严》。《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在教科书里头才是最完美的。《四书》就是有这个模式,《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举出孔夫子跟孟夫子来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落实到生活上,做出来给我们看,就如同《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一样。这个教科书我们不能不佩服。
  童子的时候就教他读,不讲解只教他读,利用他天赋的记忆力,童年的记忆力最好,让他熟记。而过去教学的方法,的确合乎现在科学的理念。老师教学生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聪明的,一天能够念三百字到五百字,这个念就是他一定要能够背诵。他每天能够背诵三百字到五百字的,这算是中上的人才,中上的天赋。如果能够一天背到七百字的,这是上根。但是还有根性劣的,一天只能背几十个字,不能超过一百个字的。所以从前老师教书是算行数的。
  古时候的书,你不能说它不合科学。你看我们看古书,古时候木刻的刻版书,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换句话说,五行就是一百个字。根性劣的,老师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诵,念多久能背诵才算数呢?不能超过十遍,超过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够背得下来。譬如说一般比较根性劣一点的,一百个字他念十遍就能够背得下来,这就可以教了;中上根性的能够三百到五百字,十遍也能背下来;上上根性的人,大概七百字他十遍都可以背下来。教他背。如果十遍背不下来的,字数减少,减少到他十遍能够背得下来,以这个为标准。
  背下来之后,老师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根性利的人、聪明的人督促他背一百遍;根性差一点的人,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经文。这是童蒙教学用这个方法,天天教他朗诵、教他熟记,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这个方法妙绝了,使他心地纯正,把古圣先贤这些教训统统记在心里。因为这个时候,他智慧没有开,不需要讲解,讲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诵。
  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懂事了,再开讲。所以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太学,太学就仿佛现在讲的大学。太学里面就是讲解,小时候所背的这些经论,要在太学里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讲解辩论,所以读书乐!上太学有许多老师,当然每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并不很多,十个、八个,用现在话讲都是小班制。老师带着学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个地方讲到那个地方,一面走着一面就是研究探讨,不需要带书,参考书都不要。老师背过的,说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滚瓜烂熟,那里还要带书,还要带什么参考书,都不必要。一面旅游就一面讲解,因为典籍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所以在旅游当中,真的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他那里会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这叫真正的学问,真实的智慧,这才能解决问题。
  今天科技发达,我们在美国遇到许许多多读博士学位的。我有一年在旧金山讲经,那时候甘贵穗居士告诉我,听众当中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她说你在旧金山开博士班。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为什么还那么迷信,还走入这些邪教?(当时在美国有些受高等教育的人,无法辨别正邪,被一些打着宗教名义的人骗取钱财。)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他没有接受过根本的教育,他所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这就回过头来,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完全是现实的生活。首先给你讲伦理的道理,也就是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什么身分、什么关系,你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这是教育。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你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再进一步,这才讲到所谓玄学,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他懂得做人了。人有价值、有意义,这是教育。人跟禽兽(人是动物之一)分别在那里?人懂得宇宙人生的道理,人接受过教育,这种教育在古时候叫小学教育。
  今天社会这么乱,大家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于是变成什么呢?只有利害,利害当中当然就发生冲突,你想社会安定,那怎么可能呢?孟子讲得很好,那真是现代社会的现象,“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这个国家社会是一个乱象,决定不是一个安定的现象。所以中国教育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共存共荣,是“道、德、仁、义、礼”。如果不讲求这个,要想讲到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决定不可能的。
  ……
  今天我们要谈社会间的小学,现在台湾有一些同修,提倡“儿童读经运动”,他们把这个构想送来给我看,那时候我在新加坡。我看了之后很欢喜,我把它的名称上加了两个字——孝、廉,“儿童孝廉读经运动”。为什么?这两个字能挽救这个社会,提倡孝道,人能够懂得孝道,他做事情就会尽忠职守,会尽分尽力;懂得廉洁就不会贪污。今天这个社会上,我们普遍看到,各个阶层包括我们佛教里头,不负责任,完全为着自私自利,这怎么得了!这是病根的所在,我们提倡这两个字来挽救。
  ……
  由此可知,所有经教不是教别的,就是教给我们知道这个恩德。像我刚才所讲的“童蒙养正”,教你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什么关系?恩德的关系。人与动植物、大自然的关系,也是恩德的关系。我们每天吃的,土地里头长出来的--植物;我们穿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大地,大地于我们有恩。

二、孩子在家读经的内容和作息时间问题(文摘)
  
  
  
  对现在学校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内容和效果的丧失信心。促使我们对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夕)的家塾教育、私塾教育优点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深思,那种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那么多的圣贤人,那么多的孝廉之士!可现在呢?全社会的道德沦丧、社会信用缺失、人们的少廉寡耻,不孝父母、不尊师长,全社会都呈现出一片乱相 !其原因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我们应该冷静的对现行小学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进行反省!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彰,家庭、学校、社会都难咎其责。家庭特别是为人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对独生子女的放纵、娇惯和溺爱(我所接触的许多为人父母爱其子女,但不知如何爱,孟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达标率(分分分,是命根;考考考,是法宝),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物质方面,“垃圾”儿童食品充斥市面;精神方面,不健康场所比比皆是,对儿童从小在心灵上进行了染污,再者,以分数的高地评价儿童的好坏优劣),共业所感,现在儿童的成长环境表面优越,实质上不太理想!请诸位深思之!
  基于上述原因,我将9岁的儿子休学在家专门读经,已一年半时间,现在滚瓜烂熟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和《孟子》。我四岁的女儿也已熟练的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我姐姐被我儿子和我女儿的明显的在家专门读经的效果和两个孩子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优秀的表现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也把11岁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专门休学寄托于我家跟我儿子和女儿读经,已半年时间,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以及《孟子》上,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定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为人出世能力的优秀,我姐姐和我姐夫非常高兴。
  我家的读经生活是这样的,我在早晚负责读经辅导、陪读,每天晚上讲一个德育故事(我白天还要上班),妻子专职负责生活料理和生活教育。
  读经时间安排是:
  早晨6:30 起床
  6:30--7:20 盥洗和室外活动(晨跑、俯卧撑、蹲马步)
  7:20--8:20 读诵经典(在读诵经典前,先持诵《心经》一遍,然后我领读、外甥领读、儿子领读、以及同步读结合,每天经典读诵量在450字、100遍左右)
  8:20--9:15 吃 早点,听CD盘读经;(我要去上班)
  9:15--10:00 自己读经;
  10:00--10:45 课外活动(妻子领三个孩子在室外晒太阳,散步,以及做游戏,因我家住在一楼,所以去室外很方便);
  10:45--11:30自己读经;
  11:30--14:00吃中午饭,室外活动,打羽毛球、乒乓球;
  14:00--14:45自己读经;
  14:45--16:45抄经、练毛笔字、看课外书、欣赏世界名曲和中国古典音乐;
  16:45--17:30自己读经;
  17:30--20:00吃晚饭,饭后室外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赏花;
  20:00--20:45温习次日功课。
  20:45--21:15洗脚、晚上静坐;
  21:15准时睡觉。
  现在,以《弟子规》为家规!
  读经内容我拟先背诵四书五经,后背诵英文经典。在此基础上,补习数理化。终极以献身中国传统中医和圣贤教育为方向(不过此种设想还为时过早),以医治国民的身病和心病。
  读书的最高目标为圣贤!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21
三、传统私塾教育精华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国文为主要内容,成就伟大的中华文化。国文不仅是记言记事的工具,而且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藏,尤其是我国立国道统之所寄。传统的国文教学方法,简言之,有下列五点:
  一、认字:学童在三、四岁至迟五、六岁进入私塾或家塾,开始接受教育,称为“启蒙”。这种私塾在往日非常普遍,俗称“卜卜斋”。笔者记得幼年入私塾的第一天,由父兄带领,穿新衣服,备礼品焚香先向至圣先师孔子像跪拜,再拜老师,仪式隆重。入学后,首先要认字,称为认方块字或红纸方字,从笔划少的单体字开始,其中大部份是部首与偏旁,进而学认部首与偏旁结合而成的复体字。常用有四、五千个,认字靠记忆力,成功的认字教学可以奠定读书的坚固基础。
  二、读书:学童先熟读、背诵三言四言韵文(如:“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稍长则背诵四书五经与“古文观止”之类的文选及“唐诗一百首”之类的诗选。天资高而有志于学者,则进而博览群书--有关的经、史、子、集,以奠定为学之广博基础。久之,潜移默化,更使受教育的人习得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终身受用不尽。受教育对于若干教材,在背诵时不一定能理解其意义,背诵过的教材储存于脑海中,随受教育年龄之增长,人生经验之日渐丰富,其理解能力自然与日俱增,并能加以运用,运用于认知,运用于联想,更运用于写作。此种奇妙的精神反刍作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三、作文:学童学习作文,先从造句开始,稍长则练习写短文与写长文,及练习做对联,并作诗填词。老师对于作文练习,不仅批阅修改,而且评价讲解。受教者对于读书作文所表现的记忆力,领悟力与发表力如何,就是其天资高低最显著的指标。
  四、课外阅读:受教者于正课之外,还可广泛阅读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并欣赏其中的诗、词、歌、赋,以获得完整的认识与充分的兴趣。
  五、习字:儿童用毛笔学习写字,先从描红到间格描红,再从仿写到间格仿写,先写中楷,稍长兼写小楷。字的笔划由少而多,循序渐进,最后要临帖。临帖所占习字时间最长,是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对于陶冶德性发挥莫大作用。
  由于上述传统教育方法之优越,数千年来曾培养出许多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培养不少圣君贤相良臣,志士仁人。立功者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工程师、发明家,探险家等。立言者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大文豪、大诗人,小说家等。立德者有大小之分,往往与立功相联。
  中华文化的伟大是优越传统教育的成果,在历史上培养不少居功历代领导地位的不朽人物,这些不朽人物为天地立正气,为人类立生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文言文(净空法语)
  
  中国文字之妙,充满了智能,所以这不能改;一改这意思就没有了,就看不到了。所以你想,我们祖宗替我们设想的是多么周到。还有这文言文。我那个时候就是着急的,就是大家不学文言文,可不得了。文言文是一种工具,我们祖先发明的,全世界各个民族没有的;就是知道,语言会随着地方、会随着时间产生变化;但是呢,这个文言是永远不变。你只要能懂得文言,你读孔子的书就跟孔子通信一样,意思完全能沟通、能表达,这是真正的科学啊!真正了不起的东西啊!文言文不难学啊!
  我现在还收藏着;民国初年,小学学生模范作文;我现在还有三册。从前小学生,大概十岁左右写的文章,现在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念不通,还要去查资料。你说这个国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啊!从前他那么小,他为什么能写得出那么好的文言文的文章?没有别的,读。所以中国是读诵,是非常高明的;这种教学方法传了几千年。我们今天吃外国人的亏,认为什么呢?小孩不能叫他死背。你不知道,小孩他这个头脑,他的专长就是记忆力,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他一生当中应该记忆的东西,在这个地方全部完成;他一生不会忘记!你要是不给他记东西,小孩也会胡思乱想。这麻烦大了!你正规东西要他念的时候,他不会胡思乱想,所以他这个心理很纯正的;这个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可惜现在没人懂。所以小朋友一定叫他多读,就是叫他背书,不要跟他讲解。到十三、四岁的时候,他智能慢慢开了。所以中国从前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只有太学;太学就是大学,大学里面讲解。讲解不要课本的,老师也是背过的,学生也是背过的;所以讲解多半是,老师带着学生游山玩水,一路走一路讲;带着酒、带着饭,去旅游、去玩,所以读书乐啊!你想你们现在,读书好苦啊!你们现在不是读书乐,是读书苦啊!他们是读书乐啊!该背的东西,全部都背过了,所以不需要带书本了;研究讨论,开智能。所以这个都是中国,你看,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太好了!所以从小,他就懂得做人。
    
 

  
五、个人育儿教育设想

  我30岁,拟两三年后要孩子。也有此意。我认为我国教育问题极大,有条件的家长完全应该自行其是。去年开始我家小舅子寄居我这里读初中,选了本地口碑最好的一所学校,我去开了两次家长会,深感老师及校方的教育理念与我的有巨大冲突,更加坚定了这样的念头。——————初步大致想法是这样:
  
  初中毕业年龄之前不为考试而学。
  最初一段时间教基本的识字和算术。稍有基础后逐学期开设不同科目,如四书,庄子,史记,唐诗宋词等基本经典(有的背诵,有的选读),如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大略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的通识课,如英语、画画、体育(如武术、乒乓球)等技能、素质。数理化科目初中部分学一遍,但重常识、“不求甚解”,高中的就不用学了。另外,明清小说、当代、外国文学等广泛自读。多看记录片(人物传记、地理历史),多旅行。我能教的我教,不能教的单独拜老师,从师学艺,尽量找人格和学问上信得过的朋友。
  
  初中之后开始考试。
  他人上初中三年吾人开始参加中文或英语自学考试,三年左右同龄人高考前后吾人考完自考本科,开始考研。考研之后,此计划完成。
  
  ——————最大的困难
  一是对家长的决心、恒心是很大考验。二是孩子的路子是孤独的,要让他有坚定的自信心,遇到挑战时能够克服。
  
  人们对这样的孩子最常担心的两点,我觉得倒不必过虑。
  一是健全人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首先,中国书都讲人格养成,在家长的教育中,在转益从师的过程中知道尊敬师长,在习武习乒乓或到大学旁听课、旅行等,也多有和人接触的机会。再者人际关系对有的人是一门高深学问,对有的人根本不是问题。后者天生抱定两个原则。一是与人为善,二是待人以诚,足矣,从来不多在人际关系上动脑筋,但跟周围都相处很好。我和我老婆都是这样,所以相信有儿也是这样。
  二是分科这么早不利于全面发展,人为切断了孩子向理工科发展的可能。
  我和我的老婆一致没有感受到初高中六年所受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好处。我认为初高中数学、高中理化给予我本人的除了痛苦完全没有别的。
  理科知识方面,这些科目中让我今天还记得的知识如物体有重力有质量绝缘体湿了可能导电等等比例极小,而且都是当时最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不用受那么多折磨或者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学习到。
  数理化对逻辑思维的锻炼方面,首先是未必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另外就是它本身作用如何也是令人起疑的。例如去年考在职硕士参加GCT考试,我这个高中数学150题得分常常在1位数的人,一向被认为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极差,事先做《逻辑》选择题,总能做对8成以上,最后考试也得了84分(总分100),而别的几个工科出身的数学较好的同事,成绩多不及此。所以我觉得这事就怪了,这种考试只是一种参照,不太能说明什么,但至少也说明我在某方面的逻辑思维没有差到当年学不好数理化时认为的那么残疾、弱智的程度。
  所以我认为非数理化专业的人如果只学习一点数理化中的常识性东西,而不经过深入严格多次重复训练,于人生成长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切断了孩子向理工科发展的可能这方面,我承认是这样。但有我和我老婆都极度偏科的背景,我的叔叔姑姑、弟弟妹妹都文强理弱这样的背景,我认为我的儿的天生的趣味一定是偏于人文社科的。旧时铁匠的儿子跟铁匠学打铁,大夫的儿子跟大夫学中医,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如果理工科背景的朋友在儿女培养中侧重理工科基础的培养,从小侧重数理化,那也没什么不好!毕竟,人文社科基础,或数理化基础,只是一个侧重的问题,而不是旧时的铁匠、大夫那样的具体行业,你是限定了一个大类,但这个大类宽广的很。现在都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不该给孩子人为加任何东西,但实际上白纸也不是一样的白纸,要承认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承认孩子在接受不同领域的知识时也会有不同倾向。我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但你得承认龙的孩子和凤的孩子,虽然大体有一般规律,但从基因到家庭环境会决定他生来是有不同的!
  愿愈来愈多的有条件的父母勇敢地承担起为自己孩子提供更个性化更自由的基础教育的责任!愿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真正地重视人格素质尊重个性!愿大学选拔越来越多元化!愿教育早日真正担当起改造世道人心、提高国民素质的责任!

六、家長在家帶孩子讀經要注意的內容(小筛子)
  
  1、每天讀經時間不得少於一小時,可以分兩次完成,但如果在分成三四次就不是很好,孩子的定力就沒辦法培養了。
  2、選擇小一點的房間,盡可能擺設簡單(一張書桌一個椅子),讀書時門要關上,這樣孩子不會分神。
  3、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先放出去玩或帶他逛商場,應該先完成作業,再吃飯,之後就開始讀經。這樣孩子的心始終不散亂。
  4、建議不要和孩子講任何交換的條件,讓孩子建立讀書是必須要做的事的觀念。不要告訴孩子讀完書就可以看電視,這樣孩子在讀經的過程中就老惦記著電視。最好是完全不看電視。
  5、父母如果自身性格差異太大(比如母親對孩子太剛,父親對孩子太柔),最好由一方一直教下去,另一方扶持,不可以母親教幾天,又父親教幾天,小孩子受不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路,性格會變得極不穩定。
  6、如果孩子對新內容會背誦之後還有時間,一定要復習以前的內容,家長不可以因自己的懶惰而壓縮孩子的讀書時間,讀書的功夫是需要長時間反復讀誦才有長進的。
  7、不可以躺在床上讀書,或邊玩邊讀,一定要在書桌前規矩的讀,並且一定要儘量點字。剛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但幾個月下來,你的孩子的長進肯定是很快的。
  


七、追踪现代私塾
  
  特别提示
  西安市一位农民十多年前执拗地不让一女一儿上小学和中学,而由他在家进行私塾教育,当年许多报刊报道后曾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十几年过去了,私塾试验成功了吗?不上学的孩子长成了什么样?
  琅琅书声来自古城小巷
  古城西安。西门高大的箭楼附近,一条狭窄的小巷。
  推开两扇厚重的黑漆木门,里面空无一人。靠楼梯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家世”、“宁静”、“孕育”、“危巢”的毛笔字片。楼上宽敞的空地上,60岁的王磨竹安闲地坐在椅子上,一名男童蹲在地上用粉笔写字,地上密密麻麻全是古典诗词和成语。
  我问小孩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孩子一板一眼地回答:“我叫寇振杰,今年5岁半。”
  王磨竹告诉我,这个小孩是4岁送来的,看到孩子很聪明,就收下了。王磨竹每期只收一名孩子,实行全托式,吃住全包,一周一接。他认为这样全接触有利于指导孩子学习。学了整一年,现在已结束,将要上学前班了。
  小振杰在这里学到了什么?王磨竹拿起桌上一摞卡片,这是他花费了四个月时间整理编写的一套400张联词韵文卡。我拿起其中一张“乡字韵卡”看:“乡曲襄助福同享,音响思想完吉祥,嵌金镶玉绵富贵,万象更新景录象。”他说,这里有很多同音字,会前边自然就会后边,小孩掌握起来很快。
  王磨竹家里是字片世界,从楼梯开始,到处贴满字片,门上贴“门”字,窗上贴“窗”字,墙壁贴“墙壁”,水管贴“水管”,直观形象,好读好记。
  5岁半的小振杰可以背诵《三十六计》、《百家姓》、中国省名速记歌、标点符号歌、儿童古诗50首等,一边背一边还做些稚气动作。王磨竹说,重点是在6岁前,先让他把大量的古诗古词背到脑子里,不理解也没关系,以后长大自会理解,年龄一大记忆力就差了。
  小振杰是王磨竹教过的第六个孩子。然而王磨竹至今引以为豪的则是自己的儿子王萌迪。
  满怀信心独育未来栋梁
  王磨竹隶属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村第三小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城郊农民。他有一女一儿,十多年前他执拗地不让孩子上小学、中学,而由他自己当老师在家进行私塾教育。
  这是一个传统文化韵味很浓的家庭,书房藏有文房四宝和大量的中外图书,王磨竹拿起任何一本都十分珍爱。王磨竹先祖是明朝按察司王建章,到了他这一辈却多灾多难,他14岁时患了骨髓炎,上完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双腿落下残疾行走颠簸,他不甘于此,仍坚持刻苦自修。
  后来他看到郭沫若文集中有一篇《天才与教育》,还看到日本本村久一的文章《从0岁开始的教育》这两篇文章都指出要抓紧早期启蒙教育。王磨竹是38岁才结婚的,婚前他发狂地读古书,习书画,自信胸中有了一定的底气后,才迈出这人生的重要一步。他与比他小十岁的杨静薇结了婚,并对她说:“今后我要用我的方式教育咱们的孩子,你不要挡我的手。”
  不久,杨静薇怀孕了。头胎是女儿,王磨竹按既定的方案实施,没有达到渴望的预想。王磨竹又满怀信心地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孩子身上。妻子怀孕到七个月时,他买回唐诗录音带反复播放,对未出生的婴儿进行胎教。这次生下的是男孩,从牙牙学语时王磨竹就开始教他认字,出生八个月时,王萌迪已能认识不少字了,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听到一个字时,就会用稚气的小手去指那个字,而且准确无误。这使王磨竹的自信心更足了。
  两岁时,王萌迪已经读过《毛主席诗词37首》、《红楼梦词曲50首》,背诵了《百家姓》、《千字文》,3岁时已经认识了4000多字。4岁,已会默写《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5岁,又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并开始写日记,每天写100字。6岁又背会了《孙子兵法》、《道德经》。9岁后又背诵了《周易》、《心经》,多次通读了《四书五经》。王磨竹还给孩子购买了许多古典读物连环画,有《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喜剧十种》、《少儿科普故事选》、《史记故事》、《绘图唐诗》、《资治通鉴》等。还订阅了小萌迪爱看的《奥秘》、《少年科学》、《环球画报》等杂志。萌迪5岁时开始参加书法比赛,获得全国性奖励11次。
  到了上学的年龄。王磨竹胸有成竹地坚持不让萌迪上学,而由他在家进行私塾教育,为了不使萌迪“独学而无友”,王磨竹仍让大女儿王萌曲和小萌迪一同呆在家中学习,学习间隙一同玩耍做伴,两个孩子相处得很好。
  因材施教侧重文科强训
  11年前我曾到王家作过采访。亲眼看到9岁的萌迪左手举着一本《王羲之草诀歌》字帖,右手握一杆毛笔,蹲在地上,蘸着清水一写就是大半天。越写越熟,越写越快,屋外的水泥地上,留下一片片水迹斑斑的字迹。练习到一定程度,王磨竹让孩子在宣纸上写,几年过去,王萌迪写过的宣纸已有几百卷,摞在一起,足足1米多高了。
  王磨竹给孩子制定了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早7点起床,9点到11点,1点到2点,3点到5点都是学习时间,晚上7点到8点阅读1小时,其余时间可以休息玩耍。
  王萌迪的记忆力好得惊人,他一天背150字,一月背4000字,累计已可熟练背诵总数15万字的古文典籍。
  当时我半信半疑,便想考考他,拿起《道德经》翻到58章让他背,他马上背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日固久。”对照书本,一字不差。
  冬天的早晨,萌迪常跟爸爸上街跑步,在环城公园甬道上用粉笔练硬笔书法。有一天,父子散步时,父亲出了上联:“粗。”儿子答:“细。”父亲续出:“粗绳。”儿子答:“细线。”又追一句:“粗绳拴白马。”儿子脱口而出:“细线绣金龙。”
  不让孩子上学,王磨竹也经受了压力。妻子对他说:“娃大了不上学,邻居熟人也经常议论呢!有人说,自己教得再好,没个毕业证,将来谁认你呢!”她也曾担心没有毕业证对孩子今后深造不利,但她还是信任支持孩子他爸。
  王磨竹充满成就感而且十分自信。他说:“古代典籍是中国的国粹,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必须从早期教育开始。小孩子记忆力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一月背4000字,一年就可背4万字文章,10年就是40万字。年轻时就把中国古代文化基础打好。社会上出人头地就靠一点,现代科学只允许干一样儿,不允许跨得太多。达•芬奇、但丁、薄迦丘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特长突出,著名作家贾平凹可以不懂数学、化学,这并不影响他写出精彩的小说,陈景润不学古代汉语,也不影响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培养一个人要有侧重面,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也是这个道理,世界上的全才是没有的。要因材施教,创造环境发展他的才能,过去有人说学得越多越好,实际是个很大的误区。人一生学的东西后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不上,却白白耗费了很多时间,应该是学以致用,能用的多学,没用的不学。人一生很短暂,最好不分散宝贵的精力。”

八、 古代孩子怎样读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的读经活动,借鉴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义》、《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朦胧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是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讲,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强调念、写、记背,他们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然而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你,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
  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鲁迅小时候就能背《钢鉴》(周作人谈),茅盾能背《红楼梦》(郑振铎验证),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自点明),陆宗达能背《左传》(笔者亲验),钱穆九岁能背《三国演义》(据《八十忆双亲》载)。张恨水在《山窗小品》中讲,他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著作。这些现代名人的成功,与他们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鲁迅先生的私塾先生寿镜吾出了个上联:“独角兽”,当有的同学以“四眼狗”回对引起哄堂大笑时,鲁迅以“比目鱼”补下联,博得
  寿老先生的赞扬。又如,六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棵韭菜”,对得十分巧妙。
  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私塾的读经,有时也是很枯燥的,有时也会引来调皮的学生和私塾先生开玩笑,搞恶作剧。如:把上厕所当做对刻板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念书时提出上厕所,借“上厕所”逃出教室,在厕所里休息,玩耍。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上厕所,有的学生竟在一个上午“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先生发明抽签轮流上厕所,前一个不回来,后一个就不许去。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抽签大战,甚是热门。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1-21
九、新生儿是超级内存

  一般人可能认为,新生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研究显示,婴儿不仅能思考,记忆力强,懂得沟通,有个性,除了会欣赏语句的音调外,还有能力学习计算。
  幼儿脑部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活动,潜力无限。但如困缺乏感情交流及环境刺激,这些还有待发展的神经元便无从发挥。
  新生儿好比一块超强的海棉,可以将周遭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但并非照单全收;而是选择对他生存有利者,例如母亲的气息及声音。
  为了顺利存活下去,建立关系是幼儿最先展现出来的能力。他一哇哇坠地,便使尽浑身解数引人注意,并开始与周围的人接触。有些小娃儿以尖叫或哭泣达成目的,也有人靠各种手势。一旦得到响应,他会如何继续?譬如,他微笑的表情,刚开始可能是肌肉收缩所致,但母亲热情的响应,可以刺激孩子生长激素;母亲也可能因为幼儿有表情,对他更加呵护。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是良性互动,对新生儿心理发展有正面助益。
  孩子一出生,就浸淫在语言旋律中。还在出发点上的新生儿,有能力学任一语言,就算同时学好几种语言,也没问题。只是他们的语言学习力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两个月大的婴儿,牙牙学语声不断,到了六岁大,就已经习惯用母语。
  法国正音科医师瓦蕾里指出,双语环境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智力体操,有助于智能发展。就好象多出一双眼睛及一对耳朵,只是双语不能刻意教,而是从生活中学习而来。
  换句话说,如果每天都用两种语言跟婴儿沟通,就像异国婚姻家庭一样,他可以很自然学会两种话语。
  如果孩子过了牙牙学语期,不用担心,专家认为,三到七岁是非常适合学外国语的年纪,此时最好用循序渐进,有趣的方式教,不要造成他的负担。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在1940年左右即指出,孩童要六岁以后,才有逻辑观念。从某些角度来看,他并没有错。两.三岁的小孩一心一意学语言,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没什么概念。
  近来,美国研究却对上述观念,提出某种程度的质疑。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伦怀恩表示,三岁的宝宝就能分辨三个元素与四个元素构成的图形有所差异;五岁大时,如果告诉:他一个米奇加一个米奇,等于三个米奇,小娃儿会感到惊讶。由此可见,幼儿还是有简单的计算观念。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如果父母善加培养,就有出类拔萃的一天。

十、 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节录)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 ,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十一、当代成功的私人教育


   孙天昌13岁,高考659分,课本只是“课外书”
    高考成绩公布以来,年少考生得高分的消息已经不算是新闻,可今天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所有的家长来说,却不得不看。
    山西太原的孙天昌今年只有13岁,他的考分是659分,高出理工类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87分。天昌得高分并不归功于学校教育,而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教育的成果。学校课本对他来说,只是一些课外书。
      
    弃清华报中科大
    爷爷说:适合孩子才是最好

      
    几天前,在太原五中校园的林阴道上,257班班主任王彩凤老师兴奋地拨通了天昌家的电话:“您好,我是天昌的班主任,祝贺你们的孩子考出高分。不过志愿应该报清华,有点亏了。”
    电话里回应他的,却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接电话的是天昌的爷爷,“不亏不亏,我们昌昌要上的正是中国科技大学,孩子年龄小,报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为了接受该校少年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爷爷所说的,正是他们多年以来对天昌的教育方法。
    天昌的爷爷孙建荣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奶奶梁彩凤是一名小学老师。
    爷爷直言不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束缚,那种一个字、一段文章抄写几遍乃至几十遍的做法,根本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说得严重些是对人的摧残,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制,把多少孩子带向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境地,学习只为考试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厌学?”
    奶奶则说:“人们的定式思维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7岁上小学,真正学了多少东西,生活得是否快乐,却很少去考虑,而学校教育大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他们之所以选择让天昌在家接受教育,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在家学习取代上学
    爸妈说: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快乐

      
    1993年母亲崔书云怀孕期间,得到了一套《0岁方案》,认真读过后,崔书云将早期教育的理念讲给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对此高度认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妈妈将汉字贴在墙上,让孩子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孩子会走路了,通过每天上下楼梯,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孩子会说话了,家人给他一把尺子,他在家里到处量,给他一个弹簧秤,他在家里到处称,由此懂得了度量;飘在脸盆中的纸船让他了解了什么是浮力;下雨时打伞,他知道了伞还有另一种说法叫“umbrella”……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天昌知识积累的源泉。
    2岁时,天昌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
    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却在进入正式的教育体系后,受了不小的打击。
    3岁时天昌被送进阳泉一家幼儿园,入园第三天尿了裤子,老师居然将孩子晾在太阳下,裤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岁时,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仅仅因为早晨迟到,老师让他在楼道里站了30分钟。
    这些,最终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作出决定——让孩子在家学习。
    他们认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读书。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观念,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当学习成为快乐,成为需要时,就不可能不成材。
    
    天昌说:排名迅猛下跌也不担心
      
    13年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陪着孩子成长。
    爸爸陪着孩子跑步、打球、下围棋,妈妈和孩子一起说英语,爷爷奶奶将家中的包装箱等硬纸片全制作成识字卡。
    孙天昌书桌下堆着一尺多高的“废纸”,拿出来一看,“废纸”上抄写着《资治通鉴》《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岁时,这些文章就贴在他床头。
    初高中的课本,天昌都是当成课外书来读的,他一下午能读一本几何书,且读得津津有味。中小学课程的学习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广泛阅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可以两分钟勾勒一幅速写,10分钟画出一幅水墨画,围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也好,亲手种的玉米收获了好几茬……
    天昌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篮球场上仍活跃着他的身影,博客中留下了他幽默的文字:“排名迅猛下跌,也不觉得担心,只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超然……”
      
    我是个普通人不是神童
      
    记者眼前的天昌个头将近1.70米,粗看俨然一个高中生,但那张稚嫩的脸蛋仍脱不出少年的天真。他与记者的对话风趣机敏——
    记者:“得知分数的那一瞬间什么感觉?”
    天昌:“当然是高兴了!”
    记者:“挺成功的吧?”
    天昌:“我还没成功呢,未来路还长呢!”
    记者:“你的同学比你大五六岁,和他们在一起有障碍吗?”
    天昌:“打球当然有障碍,交流基本没障碍,班里的同学叫我小鬼,基本上都是我的好朋友。”
    记者:“你的成长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你怎么看待自己?”
    天昌:“我就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神童,人们不了解我走过的路,很难得出准确的判断。”
    记者:“你认为你成长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天昌:“这个不好说,但早期教育和在家自学值得推广。”
    记者:“上大学后有什么计划?”
    天昌:“好好学习,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很不爽就行,至于未来嘛,可能会走研究的路子。”
      
    清贫但和睦的一家人
      
    孙家生活很俭朴,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具外,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满满的中英文经典文章外,没有任何装饰。然而,他们的家庭又很和睦,爷爷孙建荣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顿饭前都要把药递到他手中,看着他喝下去。
    父亲孙兵出门总是用自行车带着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爱得让人羡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总是夸儿子儿媳:“他们有才华、有耐心。”儿子儿媳也常夸公公婆婆:“家中能有这样的知识型老人?熏非常难得。”
    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孙天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去年冬天,孙天昌穿着一双很老旧的棉鞋去上学,同学们笑问:“小朋友,这是你爸爸的鞋还是你爷爷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传下来的。”他上学这一年里,骑的那辆自行车已是破旧不堪,高考那两天,天昌照样骑着自行车去考试,来回从不要家长接送。
  

十二、蔡笑晚:把教育孩子当成事业
  
  浙江瑞安市的蔡笑晚一家六个孩子: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中国青年报最近报导了蔡家人才辈出的故事。今年66岁的父亲蔡笑晚为了分享自己成功教育子女的心得,最近出版了新书《我的事业是父亲》,在大陆引起家长们的热捧。
  黑五类多生孩子 让后代圆自己的成材梦
  蔡笑晚的父亲曾担任国民党的法医,于是不管他多么努力的学习工作,成功对他来说都遥不可及,于是蔡笑晚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五男一女。
  长子一出生,蔡笑晚就开始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与众不同的是,他教孩子的不是认字说话,而是数学。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八个多月时,老大蔡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一至五,一岁多就能认识一至十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一教到十,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三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在家里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儿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物理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四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我始终认为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 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让美和伟大的外景、崇高的意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感化出来。”早在1970年代,蔡笑晚就带 全家、背 背囊、以最省钱的方式游遍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大部份靠走。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解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像。”
  培养自学能力闯天地
  “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 他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蔡笑晚指出,子女在通过早期 育和立志 育而奠定了人生发展基础后,就需培养其自学能力。
  这主要通过三种方法,首先,观看孩子早前打下的基础是否扎实;其次,留心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最后是了解孩子对目标是否有强烈的追求欲。他在 子女功课时,不会每课来讲而是告诉他们那些部份重要,要先学、那些次要等。
  在他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都先后跳级。为了让孩子的才干得以发挥,蔡笑晚不惜多次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把教育孩子当成事业
  蔡笑晚坚信,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为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摆放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与他们一起成长。“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跟我沟通,这得归功于早期 育,早期沟通得好就不会存在隔阂。”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收集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去年年底,三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蔡笑晚教子心得
  【五主动】:孩子在3岁内,父母主动开发其智力,尤其数学思维;孩子5岁时,父母主动令其尽早上学读书;发现孩子智力超常,要主动帮孩子跳级;主动为孩子创造没有压力的外在环境;主动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求学的开始,及早准备考研或留学。
  【三反对】:反对“顺其自然”,所有天才都是管出来的,顺其自然无非是家长为自己不负责任开脱;反对“平常心”,蔡笑晚认为平常心实属胸无大志;反对“眼前虚荣”,许多家长在孩子取得小小成就时大事宣扬,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