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万寿寺:北京三环路旁有座“小故宫”(转帖)
北京寺庙千百座,只有它规模堪比皇宫;庙里的佛像万万千,独有这里的观音像慈禧。乾隆皇帝对这座千年古刹情有独钟,慈禧太后更是发迹于此。今天,古御河从万寿寺前流过,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皇家重寺,乾隆最爱 一跪拜双佛:后面是佛祖,前面是大日如来
如今走在车水马龙的西三环,匆匆忙忙的人们很少会去注意一处坐落于路边的古刹。但如果您有兴致走入其中,相信一定会被隐藏在山门后的景色所震撼。
这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万寿寺。寺内分东、中、西三路,前庭深宅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宏丽至极,宛如皇宫。后身又是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活似御花园的缩影。就连它的西跨院,也有着小坤宁宫的美誉。难怪民间都称这座寺院为“小故宫”了。
万寿寺始建于唐朝,称聚瑟寺。距今算起来,已有千年历史了。到了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由著名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改名万寿寺,也就是给皇太后祈福万寿无疆之意。从此摇身一变,作为皇家寺庙,按编制得算“央企”,主要用做藏经卷的宝刹,到后来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今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
万历三十五年,寺庙又迎来了一件宝贝——永乐大钟,就是今天大钟寺的镇寺之宝。这口大钟出身不凡,明太祖朱棣夺取天下之后,总觉得自己杀戮太重,同时也感到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想到按照《太祖实录》里“唯功大者钟大”的规矩来铸造一口举世无双的大钟。大钟铸于明京师铸钟厂,最终铸成时总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真可谓罕世珍宝。移到万寿寺后,还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长满青苔了。到了满清入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之后觉生寺改名为大钟寺。如今来到万寿寺,钟楼仍在,然钟声已远。
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清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和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弘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而这位乾隆皇帝为表示自己孝心,真没少在这座寺庙上下工夫。如今寺中的主要建筑便是无量寿佛殿,就是当时耗巨资建成的。不仅如此,最后一进院子还别具匠心地用巴洛克风格的“西洋门”与外界隔开,而这种规制的门只有在圆明园中才出现过。敢情这座门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亲自指示,从圆明园中移植设计元素过来的成果。一国之君,为一座寺庙建设操劳至此,可见万寿寺的面子着实不小。
地图
“老佛爷”就打这儿来
不过,万寿寺的最终发达,还是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您知道慈禧太后为什么被称为“老佛爷”吗?这还得从这万寿寺说起。
话说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已除掉八大臣,斗倒恭亲王,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她毕竟是个年轻的女流之辈。朝野之中,对她的掌权颇有微词。为了达到她二次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绞尽脑汁,终日闷闷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多聪明啊,一下就猜中了慈禧的心事,便悄悄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这小李子假装火急火燎地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素来笃信佛教,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慈禧进山门后直奔大雄宝殿,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并无不同,不由地勃然大怒,要治李莲英欺君之罪。
只见李莲英心中有数,不慌不忙地说道:“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莲花台上,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都早在李莲英的安排之下,聚集在这里。与此同时,李莲英突然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是何等聪明,见状便明白了一大半儿,但她仍故作不解:“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下边一片拍马屁之声:“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把慈禧拍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连骨头都酥了。
自此,“万寿寺双佛显圣”的故事便越传越神,老佛爷这个称呼更是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这为慈禧的夺权制造了不小的舆论声势。
据说这个观世音正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而成的,如今拿来慈禧留下的老照片与佛像对比,还真是颇为神似。后来慈禧由于对此观世音非常赏识,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韦驮,俩人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相片流传至今。
龙舟
“慈禧水道”直达颐和园 由此发迹之后,慈禧对于万寿寺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福地。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新修好颐和园之后,她为了方便自己去颐和园,又疏浚了一条水道。颐和园是三分山、七分水、一亩田。可谓山水结合,动静相宜。而慈禧坐马车去时,只能看到颐和园的四分之一。乘舟游幸就大不相同,远山似画、如入仙境,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而那条被称为“慈禧水道”的水系,就从万寿寺门前经过,万寿寺也就理所应当被选为慈禧出游的行宫。
据统计,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按照慈禧太后出游的排场,这座万寿寺在光绪初年作为行宫标准也太低了。因此光绪一朝,万寿寺几次扩建,一度成为京西第一大寺。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开放的部分只是万寿寺原规模的一半,东路的许多房产还没有彻底腾退出来。不知道如果完全恢复,万寿寺会是怎样壮观的场景。
如今从万寿寺门前仍可以乘船行舟,并且路线全如当年慈禧行走的一样。而当年除慈禧外,只有阿哥、格格级别以上才可随驾乘船,游览景色。慈禧水道上“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秀美景色,老百姓根本无缘得见。清朝时甚至严禁百姓在此河道上垂钓、打鱼,据《清实录》记载,慈禧画舫经过时,两岸共有八旗前锋营护军7800人,步军兵丁6230人沿河护卫。甚至人们站在岸边观看都是滔天大罪,因为皇后和妃子的美丽容貌,百姓们看到了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是要被砍头的。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和慈禧几乎在同一天驾崩。国运衰则百事哀,因光绪皇帝曾被慈禧软禁在颐和园内,隆裕太后于1908年下懿旨:永不游幸颐和园。慈禧水道从此断航。
周边逛逛 艺术馆中赏珍宝,慈禧水道乘龙舟
如今的万寿寺已变成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因此您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佛国风光,还可以尽赏北京地区出土或是流传的文物精品。展览主要包括历代书法和绘画,碑帖及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宫室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这里还收藏了上自宋代下至民国的古籍图书十余万册,可谓包罗万象。其中唐吐鲁番佛教布画、北魏鎏金造像、元代白瓷观音和乾隆捻线绣宗喀巴大师像等都是稀世珍品。而大殿内现正进行毛家湾遗址瓷片展览,自唐至明中期历时900余年的瓷器标本,无一不有。
上文提到的慈禧水道,如今花二三十元,都可享受到当年老佛爷的待遇。航行时间单程为45分钟,包括万寿寺、北京展览馆后湖、玉渊潭在内的几座码头,您可以就近上下船游览,前一秒看完老北京的美景,下一秒就是新北京,然后又梦回清朝,真是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