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6953阅读
  • 1回复

唐诗素描作文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18
唐诗素描作文教学设计
                 四川双流万安中学校刊《广都锦语》  执行主编  陈红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唐诗素描的基本方法。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想象力以及作文语言描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文化教学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唐诗中国文化的巅峰,激发学生学习并描写唐诗的积极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诗
    难点: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作文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出示学习目标——分发学习材料——分析经典例文————素描写作——习作讲评——合作修改——打印成文    学习活动设计:
视频导入:
学生观看《唐之韵》之《一代诗豪》片断,用诗一样的语言谈感受。
出示学习目标
一、释题:什么叫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就是素描唐诗。就是用描叙的方法,用渲染的方法,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改写唐诗。
二、分发学习材料
材料一: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理性感悟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久久的飘泊中你会渴望宁静,在人世的是是非非里你总有烦倦的一刻,在无数聚散之后你想要一个诚恳地守护你的朋友。?  如果你正是带着这样一颗疲惫的心,走到一座凝然伫立的青山前,你坐进它的沉默和温厚,坐进它的永恒,它将告诉你,自然才是永远可以信赖的朋友。  你仍在世上奔走,但山已把永恒的意味告诉过你。
(文/骆玉明,选自《中学生阅读》)



材料二: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意境拓展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皆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文/曾冬,选自《语文学习》)
三、分析经典例文
        教师对第一则材料,逐一分析写作技巧。学生分析第二则材料的写作技巧,教师点评规纳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
四、素描写作
         唐诗,文学瑰丽的无价之宝;唐诗素描——文学的再创造。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像歌一样;清新,秀美,生动,雅致。创作“唐诗素描”,让文学之美成为浸润心灵的涓涓细流。如果我们放开视野,同样也可写“宋词素描”。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还可以用素描的方法描绘“唐诗人物”和“宋词人物”……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写一则“唐诗素描”或“宋词素描”。
        五,学生优秀习作展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初日清晨,漫步神秘残破的古寺,幽深的寺庙弥漫着古朴的文化。早起的太阳暖暖地将阳光洒向高耸的丛林,透过竹叶,透过瓦片,缓缓地照进寺院,让阴暗潮湿的小庙增添一份浓郁的温暖。
  寺后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竹林深处,走在这落叶满地,杂草丛生已不成形的路上,少了城市的喧嚣,凭添几分淡定怡然。
    视野在竹林里搜寻,随着小路一直到了已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那强健有力的藤条和那苍天的大树,都迸发无穷的生命力。
        青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迷人的金色,飞鸟高兴起来了,互相唱和,无忧无虑在青山绿水间翱翔,顿觉妙趣横生。忽见一水潭,眼前一亮,绿树在蓝天在白云间嬉戏,探身偶见自己的影子似在云端之上,澄澈空明。此时,心中容不下半点杂念,空无一物,无所求无所欲,在茫茫的天空中满足心境的空灵。  
        万物无声呈现出来一片寂静,只能听见那悠悠敲钟的回声。在万籁俱寂的青山之中,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绕梁。钟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尘埃,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文/彭怀毅 万安中学《广都锦语》写作团队)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傍晚,袅袅炊烟从山脚缓缓地爬了起来,我们互相争斗,相互嬉戏,慢慢地逃出了诗人的视野。
    调皮的夕阳正和诗人在竹林里玩捉迷藏,它试图想躲开诗人的视线,差一点就成功了,可惜它那显眼的衣服从竹缝里透了进来,斜撤下满地碎金,暮色渐渐笼罩了竹林,不知何时,碎金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屋檐上,小鸟们东逃西窜,互相打闹,议论和交流他们谁是最优秀的歌手,他们的喜悦洋溢这优美的歌声中。
    最有趣的是,顽皮的云彩钻到了别人的家里,俗话说乐极生悲,此时,云儿心中的喜悦,让他慌不择路,似一个顽皮的孩童,竟然从窗户里跑了出来。
(文/刘浩  万安中学《广都锦语》写作团队)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夜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在眨着眼睛,竹林在月光的轻拂下显得十分恬静、可爱。诗人独自一人在这林中休息,为幽静的竹林增添了一丝生气。暖风轻轻拂过衣袖,诗人的衣袍在空中轻轻摇曳。
        诗人坐在琴前,指尖轻拂过琴弦,流水般悦耳的音乐,从琴弦流淌出来,弥散开去,萦绕在竹林里。指尖挑起一根琴弦,雨滴般活跃的音符从琴弦蹦跳出来,跳跃而去,游玩在竹林间。又一串音符,又一串旋律,充盈着整片竹林。终于,一声长啸透射过林子,诗人手中的琴弦断了,林外的湖水泛起了涟漪,打破了一直以来平静的湖面。
        谁也不曾来过,谁也不曾见过,谁也不曾听过。没有人知道在这林中深处还住着一位忘却红尘的人。没有人来打扰他的清闲,也没有人来陪伴着他。皎洁的月光挥洒上他的肩头,枝叶茂盛的绿竹陪伴在他左右,用那绝世的古琴来打发他的时间。他,以琴相伴,以林为伍,以月相谈……过着那种与世隔绝的日子。
        琴声停了,诗人落泪了,抬头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想起往日的种种,心中早已没有了以往的汹涌澎湃,那种你争我夺的日子早已受够。只有那份宁静和淡泊埋藏在他的心中。
        收拾了古琴,转身走进木屋。
(文/程雨虹  万安中学《广都锦语》写作团队)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在一片竹林中夜色苍茫,到处是一片深青色,隐隐约约不知从哪儿冒出一座寺庙,若隐若现,或许在朦胧的天空中,这里是鸟儿们的栖息之处。
    竹林的影子四处弥漫覆盖了一座寺庙,庙内已有几个人,在融融的交谈中,传来了一阵阵干脆清亮的钟声,在我的内心中残忍地敲打,不知为什么竟如此悲伤,一缕缕风无情地打击我,传向远方....
    告别的时刻来临了。两人恋恋不舍,相互拥抱,双眼忍着泪水。友人正背着个斗笠,斜阳映在身上,托出一道黑黑的长影,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显现在友人的身上瞬间即逝,好似充满无限悲伤,好似多了一份留恋,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朋友的分别不知何时又能再见?在一切的风儿中,都有着一份悲伤,苦涩让人心酸。
    青山一座覆盖着一座,友人的影子越托越长,望着一个渐渐远去的影子,直到它消失在群山之中,好久好久。好似一个黑色的巨人,正在前往远方,拯救受苦的人儿。现在的一切都那么的渺茫,现在回归属于自己的地方吧——深山老林那才属于我。夜深了,可友人的影子犹存。
        (文/宋亚琳  万安中学《广都锦语》写作团队)4、教学反思,
    2011年版课标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原来是希望我们培养文化的意识,探索文化的轨迹,拥有文化的良知,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重建文化的经典。反映到作文中就是写出有文化素养的文章,体现一种高贵的文化精神。
        致力于文化作文课题研究的谭蘅君先生振臂高呼“当你面对残垣断壁,读不出废墟的内涵,除了一种厚重的失落感,你已经无法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这预示一种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已经中断。当你面对一群熟悉的文字,读不出它包裹的思想,除了一种羞赧的无奈,你已经无法传承一种悠久的文明,这预示着一种生动的文化,正在你眼前悄然圆寂。你守在五千年的祖宗床沿,看它半睁着空洞的老眼,却听不见他的絮语,乃至听不清他留下的遗言。你盯住山顶洞人石壁上的图语,看到远古的智慧照亮渐起渐远的历史,你伸出手,收回来,依旧空空。在精神的血缘上,你找不到自己的特征基因,因为没有一张合法的灵魂“出生证明”。在文化的族谱上,你找不到自己灵魂的根,因为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证”!当你,扩变成你们;当你们,扩变成一个民族;当一个民族,扩变成一个国家;当一个国家,扩变成一个文化圈…谁,还守在文化的病榻前,端茶送药,为那些血液里奔腾着的智慧与思想、习惯与习俗、行为与价值、悲悯与信仰……进行着拯救与续行?谁,才是汉唐风骨的继承人?谁,才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中华文化的孝子贤孙,行走在民间,蚁居在哪里?……”  
        当我读到这样震撼人心的文字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艰难地坚守祖国灿烂的文化宫殿,作为一名热爱作文教学的普通教师,我能袖手旁观吗?带领学生走进文化殿堂,实乃我辈之职责。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加重了文化传承的份量。
        作文教学之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靠课堂。还应该有所积淀,让更多的学子受益,接受文化的洗礼,获得文化的良知。双流县万安中学校刊《广都锦语》植根于双流古老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万安中学“广都文学社”是她成长的摇篮,每一位万安师生都是她的奠基人,渴望她在我们不懈努力下茁壮成长,把文化精魂发扬光大。

                                                                                                                                                                           二○一二年七月六日星期五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9-16
好东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