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42阅读
  • 5回复

(7届初赛联播)天津市百年老校海河中学分赛区快讯(高中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02
— 本帖被 长河 从 课题活动 移动到本区(2012-08-09) —

 





                                               简   报


   527日,海河中学语文组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天津片区初赛”。这次参赛的最大收获就是让师生感受到了“作文的高度”。这种高度不仅是一种难度,更是一种责任。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更多的“文化”的呈现,应该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得以熏陶。很多老师和学生对此次作文比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今后不仅要再次参赛,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作文中,更加重视“文化”的参与,写文化作文、展文化心灵。


 







文化‘力学’消失了吗
海河中学 
                            高二、三班  刘雅雯

如今,社会时代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多元化。然而,流行的前线却出现了很多“黑色幽默”。于是,有良知的国人便为文化发展的前景表示担忧。但文化‘力学’真的消失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生在学校努力学习文化课。这当然是文化的体现。但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学习,还要勤动脑,积极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要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我们学到的只是“文字”,而非文化,更不能发展为文化力学。

谈到教育,就不禁要说说鲁迅推出教科书这件事了。对此,我能理解但不能接受。我明白如今是和平年代,没有国家战争,自然也不会激发国人内心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也许,有人会认为鲁迅的文章过于严肃,甚至刻板。的确,不只文章如此,鲁迅的思想也很沉重。但那是对迂腐麻木的国民的呐喊,是对纸醉金迷的国人的唤醒,是杜鹃用血的代价才唱出的真挚乐章。我认为,感受鲁迅的思想精髓才能使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心灵的一份宁静。因此鲁迅在教科书中的价值不应被取代,也无法取代。还望教育人员对其取舍仔细思量。      

而后要说说广告中的文化现象了。为了宣传产品而在广告词中滥改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真可谓是“一大顽疾”。对此,我只想说:“别在愚昧无知了。若是只改几个字,就能使产品销售一空。那么奥美创意总监马丁·索罗  绝不会是广告界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吸引注意力有很多方法。与其投机取巧,胡乱使用文字令别人嗤之以鼻,不如潜心钻研,冥思苦想,带来创意灵感。

字不仅能成文章,做广告词,更可用来写诗,表达感情。根据时代划分,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但与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相比,现代诗没有固定模式,更加随意自然。无需押韵,尽写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然而,“羊羔体”的“高调闪现”令我大吃一惊。现代诗不是分成几行的白话文,更不是毫无意境可言的“垃圾”。就算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也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趣。就算没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奉献精神,也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明哲保身。意境是诗的惊魂。若无意境,诗好似失去阳光雨露滋润的花朵,无论怎样发展,也了无生气。倘若如此,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怎能被广为传诵?

而郑渊洁退出作协这一事件,对此,我既感到惋惜又觉得庆幸。虽对作协不太了解,但多少可以感到这一组织的不景气。希望作协可以改变现状,写出广为称颂的文学经典,也祝愿充满正气,富有个性的郑渊洁先生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教育过后谈谈娱乐吧。“小沈阳”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记得第一次看到他的节目,我笑得前仰后合。但很快,便失去兴趣了。一方面,他的节目内容有的过于低俗;另一方面,他在广告中出现过于频繁。而且,自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一次“不差钱”后,我对其个人品质产生极大的质疑。比起他的师父赵本山,小沈阳缺乏的不只是资历经验,还有继承并发扬文化的责任感。

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文化力学未消失。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由我们创造,文化力学自然由我们发扬光大。忽然想起鲁迅的《希望》: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地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我们不自欺,我们的希望就是前进的方向。我们的责任,就是宣传最纯洁的文化思想,弘扬最传统的文化精神。我们——就是文化“力学”发展的希望。

  

                            指导教师     李 萍



                                        中国文化的自信 
                                          高二.1王诗棋




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传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在一百多年来的世界背景下,对中华民族主流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所作的审视和清醒认识。

中国数千年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文化形态,而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封闭隔绝主要是属于国际政治性质的。其实,除去战乱年代,中国一直是鼓励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是其中一个明显的历史证明。

中国的大门第一次是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的。一百多年后,经过一段短暂的政治隔绝,中国是自己主动打开的大门。第一次的打开,中国遭遇的是战乱、苦难和革命。第二次打开,中国实现的是今天的经济繁荣。可以说没有人能否认中国今天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第二次的开放,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现在回顾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文化,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误解。那就是认为西洋的文化是一套政治经济平等的概念,可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是政治与经济的不平等问题所导致的腐败和衰弱。其实在那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发现西洋所有的并不是心目所期待那种理想,西方没有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孙中山一九零五年在同盟会〈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一百多年后,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单元特点也越来越突出交织在其中的是一个文化上全球西化的进程,特别是美国化。在这种形势下,全球多元化文化状态正在逐渐衰落。

但是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自觉会使人意识到,中华文化是"封建"和"旧文化"两个标签不可以简单地完全否定的。西方的文明也不是"民主""科技"两个标签可以简单地概括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产生信心有三个最基本的理由:一、中华文化求和谐、求平衡这是祖先传下的法宝。它让中华民族智慧、敏捷,立于不败之地。二、中华文化是一个道德体系,人道体系。它告诉这个民族,命运在于它自己,而不在上帝,更不在别人。道德在人的身上,神在人身上,人存在它们就存在。三、中华文化是个开放体系,最能与时俱进,最能包容、自重。它的内涵大海一样深广。这都是与西方文明形成显明对照的特质,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本点。这也是可以与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基础。对西方文化,中国有很多需要学习,然而有了这个基本点,就可以更自觉地学习,更明确学什么。从文化角度,中国不比任何文化低下和卑贱,没有理由自惭形愧。

一百多年后,今天国际环境的竞争仍然是激烈的。然而中华文化的前途是充满希望的。尽管根据现时国际的情况,似乎依靠经军事的强大可能会支撑一个文化上的战略强势。但是从长远观点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化本身,在于文化上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谐、追求平衡。它把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它能与时俱进它包容、自重。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确定了中国不会把任何民族当作对手,不愿意同任何人出现对抗,也从来想不到树立心理上的假象敌人。中华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了国门,仍然没有西洋文化那种时刻准备政治上出击的企图。这是中华文化的固有优势不需要这样做。它的优势也确定了从不会接受任何的压迫和奴役。

世界需要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必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更显现中华性,也因此更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一定会在全球的广阔舞台,展示自己的精华,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有所贡献。           指导教师:赵瑞新



                                  如果你想飞                                    
                                    高二.1 于博

苍穹辽远,你的大千世界。这是羽翼者的空间,任它们嬉笑怒骂,翱翔辗转。这些羽翼,有的已经退化,不能至青天一尺;有的只是于矮丛徘徊;有的穿梭奔忙于林间;还有的,长翅凌空,一览纷纭,啸于九天之上,鸣穿千里横云。

如果你想飞,你会是哪样的羽翼?

我们从无知走来,跨过多少道门,行了多少里路,才造就了最后的自己。走过的门,是一个个的抉择,它限定了你的翅膀。门后的路,是步步渐高的跳台,它决定了你振翅的高度。

如果你想飞,你会经过哪道门?又会在哪里起飞?

那么,这段路上,大学是什么?大学,即是一道最为恢弘的大门。当第一只脚踏进这个门,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个革新式的挑战。而现在的我们,谁也不知道门后的路是什么,尽头的跳台直面的是峭拔的险峰,亦或是一马平川的原野。大学与我们而言,是看上去宏大,却又十分莫测的门。

曾经像朝圣者一样走进北大,看着湖畔的读者,看着石桌上的刻字,看着像我一样的青年怀着崇敬来这里朝圣。这是另一个世界,与我们的不同,我不知道以后融入的新世界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味道。那些读者即将盘桓于云霄,那些刻字,或许已成绝笔。至于我呢?在对大学百味的盼望下,将走完这最后的一年,闯入一个新门。

可这世间只有一个北大,而我们将踏过的门上也不一定会有那一块大匾。于是我不禁问——我的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究竟什么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林荫道上的匆匆行过,图书馆中的手不释卷,听不到那些纷纷扰扰,唯有花弥香,唯有墨弥香。大学,会是个让我陶醉于其中,欣然自足的地方吧。活动记事簿上会不会有我的名字,运动场上会不会有我的身影,大概大学就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地方吧,若是如此,岂能少得了我一马当先。我们研究学术,碰撞思想,在这里,我储备知识,沉淀智慧。开始有些向往那些独特的大学文化的魅力,开始有种想要独自闯荡的冲动。四年韶华,属于我的大学文化,会带给我怎样的烙印,以来影响着日后每一次的挥动翅膀。

曾经怀着对那种独特魅力的信仰,倔强地斥责那些不善的言论。我始终坚信,那寥寥无几的阴暗面,是属于那些不适应这种生活的人们的。这并不代表什么,也并不能干预这种文化对我的浸染。我深刻的感受到,我想拥有的大学生活,是一种信仰式的文化洗礼。如果我是一只雏鹰,大学就是供我成长的,供我丰满羽翼的一片天空。当然,我也终有一天将要飞过它,寻找属于自己的大自然。

大学,就是距离那个大自然最近的地方,是一个社会跳板。心向往之的是社会式的生活,磨砺中坚强,压力的夹缝中生存,这是一种挑战,令我热血澎湃的挑战。没有人会完好无损的登上顶峰,但至少曾经有过伤痛,以后的长路少些畏惧与忌惮。大学的压力可以伤我到体无完肤,可我会尚存傲骨,带着这些磨砺,走入下一个世界。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鲲鹏,不是每一道门的尽头都可以让你高飞。而我,只愿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个享受生活的人,一个在物质间尚能领略精神世界的人。我希望我的大学给我精神的陶冶,灵魂的启迪。我将它视得如此神圣,那么,它会不会还我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想要的大学生活究竟是什么?当我参透时,我发现,那就是我五彩的人生,是可以让我在回首转身时微笑而视的一段人生。是可以让我自由翱翔的一片天空。                                 指导教师:赵瑞新



                                                            象牙塔内的际遇
                                                             高一2班  刘思伶


北方的春天总是有些狼狈,从二月起天色就像失宠的嫔妃的脸,莫名的令人生出反感。尽管客观的描述并不太好,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春天的喜爱。我的情绪之所以这么糟糕,只是因为我的手机又丢了。是的,又丢了,它是我这个月丢的第二个手机了。

无聊的望向窗外,情绪像是被凝固在了窗外的的乌云里,难受得压抑在胸腔里。“别走神了好吧,奶茶在你面前站了十分钟了。”

“我郁闷啊——”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又不甚在意地放下了。

“哎呀,我都听你念叨一上午了。你就当是破财免灾了嘛。”好友挥挥手,像是要把什么令人讨厌的东西赶走一样,“又不是你一喊它就回来了,与其郁闷,不如把郁闷的时间用来好好考虑一下再买一个什么样的手机呢。”

“可是…”好友的气势令我一阵嗫嚅,但是一想到我的手机,喉咙简便又生出了一阵燥热,“一个月丢了两个手机哎,要是你的话你不觉得郁闷吗?”

“别咒我啊,我可是和你一块买的手机,我还不想换呢。”

“谁想换啊,我还不想丢手机呢。”我一边说着,一边狠狠的灌下大口的奶茶,或许是动作太过夸张的缘故,微温的液体把自己给呛到了,连带着表情也有些扭曲了。

“好啦,”她把手伸了过来,揉了揉我的脑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再陪你买一个。”

我乖乖的点了点头。她其实只是开个玩笑,刚刚的自己简直是无理取闹。

“要是10秒之内你能把它喝完,这顿我就请了。10——喂,你不至于吧。”

“咳咳,咳。”我拍了拍胸口,抬起右手做了个“OK”的手势。

“我说呢,今天怎么那么激动,原来是没带钱包啊。”她坐在我对面,她自己的床上。

别闹,我的钱包呢?”我搬起自己的枕头,那抹熟悉的白色却被我的手不经意间扫到了墙上,又顺着墙滑到了地上。膝盖上因为放了枕头,胳膊又被卡在了床与墙的狭小缝隙之间,只能佝偻着腰,直着手臂去捡,力量崩上指尖,传递出了微微的颤。

“哎,好了没,下午还有课呢。”好友在看到我诡异的表情时放柔了声线。”

我费力地把手张到最大,在她的瞠视中以一个极其别扭的姿势把我的小钱包——和那个困扰了我半天的手机抓了上来。

“…恭喜恭喜。”她瞪着我的手机,突然一把抓过我的手腕,拽着我往外跑。

“…喂,你要干什么?”我被押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大跳。

“走,出去买彩票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路途中偶尔的交错,使我们共同走过一些美好的日子。相对于中学和小学时略显稚气而淡泊的友谊,从五湖四海聚在一起,由于某种奇特的缘分结下的友谊,更加令人惊喜。我希望,我所有的幸福,都由你为我见证。

                

                        指导教师:胡曼





                                   给力的文化不给力 
                               海河中学  高一十班  张文宣

    纵看历史长河,横观百载古今长卷。那诗、那词、那曲、那调,那凝结着无数思想沉淀与语言精华的精灵,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给力的文化,而因种种,却让这文化不给力······

    余秋雨曾说:“浪漫的法国人以善真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文化;而毕恭毕敬的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现在看来,哗众取宠的大潮又让我们的心日益迷离。

“我很传统,因为我出自国学世家;我很崇高,因为我立志献身国学;我很妩媚,因为我是个漂亮女生······”日前,一组照片在网上各大论坛迅速流传,一名穿着暴露、打扮妖艳、名为“国学辣妹”的女生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想要“重振国学”。也是同一人,又自称是白居易的第53代后人,立志“献身国学”。国学热,折射的是国人迷茫的心态。不论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非攻、兼爱,还是墨家的道、德、仁、义、礼,这都是每一个龙的传人心灵中最深的烙印。而如今,在这给力的文化捍卫者身上却貌似有着炒作的成分。

    不断经受着当代价值观的苛刻检验,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命运,随着教材的改革,鲁迅,巴金,冰心等名家的名篇渐渐退出了学生的书本。

    2007年9月,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等九个区县开始使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课本中增加了中外当代文学的新内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贾平凹的《秦腔》等文学作品被选入教材,而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像《六国论》、《过秦论》、《石钟山记》相对减少。尤其是鲁迅的《阿Q正传》未能被编入学生泛读的目录,这一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给力的文化,又一次被教育观念、学术观念、价值观拒之门外。难以想象,若没有这古典的给力的文化,未来的社会又将会是怎样?

    给力的文化又一次被流行的元素覆盖,让世人难以发现她的美。正如粹合了虚幻等多重元素的系列小说如《盗墓笔记》,80后作家郭敬明在网上点击率超过了《四大名著》,鲁迅等现代文学巨匠。《盗墓笔记》已经加印了5次,售出30万册,网上浏览量也达到了上百次。可见,虚幻的盗墓小说,新的写作风格渐渐取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品味。给力的传统文化,在现如今,被迫退出了给力的范围。

传统的文化不再是文化界的常青树,给力的文化也不再给力。而又有谁能品味这经典的玄妙呢?

指导教师:张郁




                                                                  墨尔本 晴
                                                                  作者   王嘉利


站在院校的房顶上遥望,可以看到远处的平静蔚蓝色的海面,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我产生一种真实的错觉:在那里,似乎连海水都是暖的……
                                                       —— 题记
早上,墨尔本上方,天空是晴朗的

我抱着书听着音乐走在墨尔本大学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不是很宽却很干净的路两边,是两排又高又粗的大树,树荫交叉在一起,把天空都挡住,阳光透过叶子洒在地上,树影斑驳。
我抬起头,仰望远处的天空,看天上的云阵阵飘过,消逝又新生。一阵风吹过,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气味,还有薰衣草飘过来的芬芳,宁静而安然.。也许下一秒,钟声就从远处那古典的钟楼上传了过来,给学校更添几分神圣和庄重。
路的尽头就是那世界闻名的墨尔本大学图书馆,那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依旧炫目,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子。我轻轻推开门,走到中文部,在琳琅满目的图书中找到心仪的那本,然后端着一杯水,坐在有阳光的角落里,一待便是一天。在这里,我能找到我需要的所有书籍、资料、图片,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让人从心底溢出幸福,激励我不断前进。每当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可以在摊开的书上留下一张纸条:BACK SOON,告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别把图书收走。
墨尔本大学就仿佛是一个建筑博览馆,作为建筑系学生的我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出色而独具匠心的建筑,他将古典、端庄、怀旧的哥特式建筑与简洁的充满线条感的现代化设计完美的结合起来。在校园里走上一圈,便是为我上了一课。在任何一座教学楼前停住脚步,都可以得到创意的灵感。
也许,我会在阶梯教室中与Glyn Davis教授Tom Kvan 教授一起讨论建筑设计方案,他们会给我由衷的建议和赞美。也许,我可以在报告厅中听到学长学姐们的各种报告,然后记下他们说错了几个单词。

也许,我会一天天的因社团活动忙的抬不起头来,但是乐在其中。

也许,我会和朋友们一起躺在草坪上数星星,想家。
也许,在学校的某个地方,会有那么一两棵几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的大树,到了晚上,会有很多情侣在树上相互刻下对方的名字发誓要白头偕老。
也许……
指导教师:胡曼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6-02
    


               通俗与传统文学
    海河中学 高一十班 李鑫哲
    

    提起文学,总是有种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感觉,就像是苍茫无尽的大海,你总是参不透它的里面蕴藏着多少秘密,当你想进一步深究它,又会觉得面对它,你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如同飘浮在海上的潜水者,手足无措中却又有一线希望,我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文学,每次阅读总能给我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可以这样表达,文学成就了我,而我现在也在努力的奋斗,给文学继续带来源源不绝的新生力量。
    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文学到底是什么?也许在几年前我们会说:文学是一种算不上很神圣,但又不可被亵渎的感情表达形式。也确实如同所说,文学是思想的书面语,如果说我们还有怎样的形式表达自己见解,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是所选择的,最直接的方式。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左传》,到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的《三国志》,陶渊明的诸多诗词,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诸多名家诗词,无一不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也是通过鲁迅,我们知道文章可以这么写,巴金、老舍、朱自清、冰心通过文学被大家熟知,文学造就了他们,同时他们更造就了文学。文学的足迹遍布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早已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的发展史中,无法取代,不可磨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好像也渐渐的失去了他的纯粹性,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词汇的问世,他们大量的占据了文学的地位,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文学该有的,更多的追求流行时尚,而在此同时,文学的力量已经远远比不上那些流行词汇,文学独特的魅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传统文学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而所谓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风景线”。
    所谓通俗文化,在我看来其实可以算作是文学中滋生体,如果说传统文学是被困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那么通俗文学就是超出这个框架的表现,通俗文学的滋生来源社会,社会的一些潜在问题促使通俗文学的产生,就像是人们喜欢用动态的图片表现书中的文字,那么话剧就产生了,戏剧,电影也逐步产生,这些形式也从以往单纯的叙事,夹杂进了更多的东西,这也就是如今的电影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内在的文化,变得面目全非的原因。通俗文学早已不是文学本事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问题。
    那句“神马都是浮云”无数次的在网上提起,紧接而来的是更加新奇的词汇:“鸭梨山大”、“有木有”、“给力”,道别再也不是再见,而换成了“886”、“白白”等等。事实中的内容也在网上随意篡改,从“恨爹不成刚”、“我爸是李刚”,到“羊羔体”,通俗文学已经大大的超越传统,走在了时代最前线。人们伸手不在碰触经典,而是着手于言情小说和穿越剧。从鲁迅,三毛退出我们的视野,到周杰伦,小沈阳的亮相;韩寒的一篇《诗人急了,不写诗了》很好的表达了现在文人的现状,如今的诗篇再也比不上苏轼的豪迈,柳永的细腻,李清照的浓浓情意,“诗人”这个称号也是对自己混乱萎靡生活的一个开脱。
    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是时代的进步产物,但我们在一味追求通俗时,离文学也越来越远,通俗文学是无法代替传统而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我们应认清传统文学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时代在进步,拥有新生事物再正常不过,但是同时,我们应掌握好尺度,还是应该忠于经典,经典流传了几千年,必定有它独到之处,比起那句“神马都是浮云”更值得去细细品读。
    永远不会知道以后的文学将会如何发展,但我依然坚信: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历史进程中的。品读经典才能增加个人的文学修养,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这是通俗文学永远不可及的。
    
    
    指导教师:杨光 
     
    


    恬静
    ——我梦想的大学生活
    

    有时候,安静,就是一种美。
    更多的时候,恬淡,是一种享受。
    很大程度上,我们喜欢某一所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它多么高的学术地位。
    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一所高校的喜爱,是源于它的文化。
    文化,对就是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在于人,也在于学校本身的环境。
    如果一所学校处于一个荒山野岭穷山恶水的地方,而且本身不美,那么它很难拥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校园之美的需求,就产生于此。
    于是,我们向往一所美丽的大学。
    不求人间仙境,只要山清水秀即可。
    学校,不仅要有勃勃生机,也要有一股慵懒的华贵之气。
    正像庄子所崇尚的道家之逍遥一样,为学,一定要不与世俗中争名夺利的人一样匆匆忙忙,庸庸碌碌。
    大学,不能只是大概学学。
    名校中环境很好的,首推清华和浙大。
    以他们的环境作参照,可以很好的比较一所学校的周围环境。
    我梦想的大学生活,就是一种不脱世俗的修行。
    在阳光中醒来,认真的学好自己的学科,是每一天的核心。
    其余的时间,除了用在落实知识上的时间以外,一定要好好利用。
    环境的用处,也就体现出来了。
    在杨柳成荫的湖畔漫步,有任意的爱好皆可,摄影、绘画可以用自已的身体力行把心中的美景用光影记录下来;音乐、文学,则可以把那一片景色,用自己的理解,化为心中一片关于自然的感悟。
    年轻人,不能虚度光阴。
    每一秒,都要融化进生活!
    什么叫虚度?
    匆匆忙忙的为了没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文凭证书疲于奔命,就是虚度!
    把你一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没有任何享受的忙碌和等待掉,就是虚度!
    大好时光,需要你去享受。
    詹天佑,留美的时候是橄榄球的爱好者,他们组建的队伍,向美国展示了让人惊艳的球技。
    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多才多艺,游泳、小提琴、绘画……都是一把好手。
    爱因斯坦也是小提琴爱好者。
    这些虽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培养了他们的情操,冶炼了他们的心境。
    陶冶情操!
    冶炼心灵!
    心灵的提升,是无可比拟的。
    曾经的很多好学生榜样,都已经不见了踪影。
    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灵高度!
    衣食无忧,富足享受!
    这种追求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
    当你在如山不动的图书馆里淡淡的木器香味里静如止水的博览群书时。
    心如止水!
    你的认识大大提高!
    抱负如火!
    有志向,你才会更加努力。
    总有那么一天,你就会从你的书籍、你的导师身上吸取足够的养料。
    破茧成蝶!
    到那时!
    不管是一腔报国的热血!
    还是对地球万物和人类的无上大爱!
    都会实现!
    从环境到精神!
    从知识到理想!
    真正的蜕变!
    这,就是我梦想的大学生活。
    
    董梁
    指导教师 胡曼
    



    我心中的大学生活
    王广博
    

   红砖绿瓦,长满青苔的墙壁拥有着斑驳的记忆,也记录无数的大师的风度;碧波荡漾,校园中的水的柔净带给人一天的清新,收集着朝朝暮暮的露气。林荫小道,浓郁的树荫留下许多的年轻的爱情的背影,收集独属青春青涩的年华;浩瀚书海,卷帙浩渺书海淹没着自己,虽然觉得渺小却被大大的幸福拥抱着。图书馆中静谧的气氛,构筑我们对象牙塔美丽的向往,对大学的生活无数的遐想……
    我心中的大学生活是充满仁爱的。各位老师在尽职尽责忙碌自己的工作之余,花点时间,把更多的关怀以及爱留给自己的学生,让每位学生得到有如父母关怀的温馨,不让他们有除学习之外无谓的压力和苦恼,以体现为人师表的内涵,每个学生以阳光般的笑颜和心态面对生活的点滴。
    我心中大学生生活是光明、廉洁、大爱的。学生十年寒窗苦读,走进大学校门。为了铸造打开大学校门的这把沉甸甸的“钥匙”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苦。高额的费用再也不是无法逾越的大山。作为知识聚集的圣堂,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多的去关怀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和有残疾的学生家庭,送去校领导的体贴,让他们放下沉重的思想负担,安心学习。
    我心中大学是和谐温馨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缘分所至,让大家相聚在了大学校园。大家都有着各自独有的文化和习俗,却那样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哥们,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会在下午的第三节课和同宿舍的其中的一两个或者集体逃课,躺在操场上的草坪上晒太阳,然后平静的畅想自己的未来。或者,会认识一个和他一见如故感情事业人生观价值观统统出奇的相似相见恨晚然后痛痛快快的一聊就是三天三夜的朋友。
    我心中的大学生活是书香芬芳的。书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愿接受它的洗涤。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中心,希望同学们畅所欲游。大家在这,欣赏各种报刊、杂志、教科书等,了解世间百态,既充分满足视野享受和充实自己,又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书香芳香中生活学习实为一种人生享受。
    我心中大学生活是充满勤奋的。为了自己以后的人生目标,大家相互促进,刻苦学习,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先哲曾言:人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在大学这个美好校园里,我们怎能不为自己一搏?阳光下,献给你我最好的年华。
    
    指导教师:胡曼



    寻找文学中的“二力平衡”
    海河中学:张喆
    
    孔理孟论为正统
    给力纠结是通俗
    虚看二者不相容
    实引社会共进步
    物理学中的二力平衡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当一个物体同时有着两个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力时,那么这个物体就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二力平衡的原理。但是我并不是想给大家讲物理哦!我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基本矛盾。这个就是古典文化及通俗文化。
    说起这两种文化的关系,就相当于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这两种文化并非无法相容,他们都各有各的优点,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因此,这两种文化是可以并存的。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有着属于自己的悠久的华夏文明。“三人行必有我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先人总结给我们的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他给予我们精神的熏陶,形成了中国人的灵魂。
    然而就如同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样,文化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要变革。于是,通俗文化产生了。通俗文化具有通俗性,创新性,时尚性的特点。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它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是一种典型的口头文化。关于通俗文化是如何兴起的,我给大家一个比喻吧!一个人如果吃惯了中国的饭菜,那么它就会像尝尝鲜,去KFC大餐一顿(当然最好少吃)所以高雅文化听久了,人们便会想起通俗文化。
    人们认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是一对矛盾。要么就是高雅文化,要么就是通俗文化。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就要从两种文化的特点来看了。高雅文化具有古典性和正统性;通俗文化具有时尚性和创新性。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这二者都是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以及对内心的一种开发与探索。说白了,这两种文化就是一堆双胞胎,即使性格完全相反,不过却流着相同的血液,是密不可分的。这二者可以相互补足,相互融合。
    高雅文化的正统性对于培养人们稳重的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通俗文化却使人们拥有创新性,激进性,但是如果没有创新而只有稳重,那就太懦弱;同样的,如果只有创新而没有稳重,那么就太冒进了。因此这两种文化可以相互调节。我们在稳重的同时也具有创新精神,这样两种文化就可以达到“二力平衡”。希望大家能舍弃糟粕取其精华,使自己更加完善。推动社会的发展。
    
    指导教师:杨光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6-02
    遗产是怎样继承的
                                        海河中学高一四班 桂祎明

    祖先已经远去,而他们却将自己毕生的汗水与智慧所结晶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留给了我们,而我们又是如何继承这笔数额无法估量的财产呢?中华文化在我们中间是否还在延续着他强劲的生命力呢?
    庑殿歇山斗拱飞檐,这恐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了,然而,现在的他们已经消失殆尽,硕果仅存的一点也是蜷缩在水泥从中,随时等待着现代与后现代派的侵略。
    木结构自身当然有着它诸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改木为钢,但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建筑风格,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中山陵、南京博物院等就都是采用的传统中国建筑风格,并结合使用钢筋混凝土等近现代建筑材料的成功案例。
    当“火柴盒”这类毫无美感可言的建筑都能大行其道,把“大屋顶”打入十八层地狱时,我们还留下了什么?我们对祖先与历史还留有什麽记忆吗?中华文化已被我们蹂躏得满目疮痍苍白无力,他已式微到几乎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
    令人扼腕的不只是这种行为上的错误,更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从内心中丧失了最起码的敬畏。最近几个月中,无良的地产商在中山陵、宋代粮仓、南宋皇宫遗址等地违建别墅的事已屡见不鲜。面对真金白银,我们文化的存亡似乎就如同年三十的凉菜,或许它更像一个垂死的病人,发出无力的呻吟。对待病人,我们要做的是悉心照料,帮他找回曾经的力量。
    从我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无论完整与否,全国拥有城墙的地级市只有西安荆州等十个。很多城市如合肥,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拆掉的城墙,这种鼠目寸光的行为至今令合肥人叹息不已。无论是曾经的为经济利益而拆掉城墙还是今天轰轰烈烈的“造大学城运动”,都是在有意无意间全面地否定了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围墙文化”,而希望脱亚入欧地克隆西方的开放文化。
    然而难道围墙文化就是糟粕吗?深居闺阁的大家闺秀就比活泼俏皮的小家碧玉差吗?西方人可以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就不能把中华文化推向欧美,而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吗?保守与开放的文化各有长短,对保守文化的机械继承不足取,而全盘否定则无异于阉割自己,我们完全可以改良地继承,批判地借鉴。
    与此同时,当代的祭祀礼仪似乎只有宗教祭祀和公祭黄陵比较正式,其余的均已沦为旅游业的附属品,成为闹剧一样的典礼,这里面甚至包括祭孔大典,如果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践踏是一个不识货的败家子行为,那祭祀典礼的表演化则标志着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孝子,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古圣先贤的崇敬。
    中华文化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那夹杂着血与泪的无力的呐喊,正呼唤着我们重新拾起他,认可这笔遗产的价值连城的力量已经愈加微弱,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丢弃他,但那样我们自己也会逐渐走向衰落……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文化看似无力,而当他与我们永别时,我们才会发现这笔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生活的顶梁柱,没了他,大厦将轰然倒塌。金光熠熠的宝藏更需要我们的珍惜……
    指导教师:骆燕
    
    
    十年寒窗 · 一夜成名
    高一四班 郝乂娇


    幽幽自问,谁来渡我?冥冥自惭,我于何思?岁月如花,俗世中如何忘我?繁华一梦,悟得这世间暗藏玄机。
                                           --题记。
    “贴在地面步行”忘却那辽远高阜的浮云,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炎黄子孙所世代延传的明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时之人铭记荀子之《劝学》一篇。
    “寒窗苦读数十载,直面人生皆英豪。”十年寒窗苦读,字字句句了解透彻,哪怕是才高八斗也未必能进入那黄瓦紫壁中略施才能。虽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但白衣卿相柳永却克服重重困难,寒冬薄衣饮酒驱寒只为炼出那千古绝字。虽终生没有荣华富贵,但他甘于淡泊,长于寂寞,将韶华在中华文化之中散尽,使婉约派巅峰造极。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卷不离身边,日夜不断研究,注重脚踏实地,苦学文化精髓。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曾出国留学数十年,苦学只求最真处,为世人解了多少历史疑难。试想他没有寒窗苦读古文与多达27种外文,如何研读清朝之遗留史料,如何考究佛家经典,如何查阅他国文献。陈师之成就虽如此之高,却一生轻视名利,只做清流之党。
    前人犹如此,今人何以堪?
    奢华礼服,炫目红毯,狂热粉丝。现代文学选秀已尘埃落定,许多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一夜成名。文学已失去了它本身的清白,而被世人泼上商业娱乐的黑墨,不得不承认文学走上了浮躁!“作家是寂寞的,他必须以冷静的内心来思考世界以及人生。只看重热闹、时尚的外在形式,文学必然走上浮躁的道路。”不错,今人心中只有名与利,企望一夜成名的人太多了,所以文学也就越来越难以找到宁静的圣坛。
    从文学选秀到媒体炒作曝光;从郑渊洁退出作协,到“羊羔体”高调闪现;从小沈阳一夜走红,到鲁迅退出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被今人的私人欲望所点点吞噬,不知当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著名诗人卢延让看到现在的三天赶出十万字的小说会多么吃惊!
    作家,文学的思想来源。文学,文化的纸墨表现。作家坚守心灵的安宁与生命的安静,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当此舍弃那云端生活,“贴在地面步行”时,中华文化将会再次崛起!
    文化,愿我将在不久之时可以唱一句苏剧:“一醉经年,我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指导教师:骆燕
    
    
    展望文化
    高二七班 张淳


    所谓文化人们一般给予的定义是人类在发展中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总和,但我认为文化更像是社会的灯塔,指给人们社会发展的方向。文化包括着文学科学,富含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里,从有形到无形,从过去到现在。
    文化固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个体。从史前文化到当代文化,从东方的汉文化到西方的中世纪文化,文化总是像水一样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作为当今社会的人民我们应如何看待个人发展呢?
    以我个人的刍议来看,从哲学上讲我认为文化应当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产生最大价值。“文化适应社会”虽然说着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所以我们应当进一步探寻方法。
    文化应当保持着像现在一样的不竭动力,不断探索新的文化形式来创造价值,比如现在的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每一个新的文化形式的产生一般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启蒙运动促进西方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当看到一些现象是,不应当只停留在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而应当深入讨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切实的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文化上发展上更为重要。道尔顿买袜子发现红绿色盲,安腾百福偶然看到排队买拉面发明方便面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当然产生的新文化不一定都有利,它总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当年塑料的发明为人们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产值,可当今社会的人民发现它对环境的污染远远超过它的价值,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不应当发明的物品。当今信息文化的发展更是一个例子,信息文化在创造绚丽文化形式的同时也同时传播着不良信息通过淫秽色情来谋取商业暴利并与此同时毒害青年人的心灵。所以在创新不断的当代文化中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去粗取精,从而使文化更为直接的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不但要不断创新而且应当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每一种古典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闪光点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不应当忘记古典文化。我们的儒学,国学就是铁一般的证据。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在不断地通过古典文化为现代世界做出重大贡献。于丹品论语、易中天评三国风靡社会也都是一个个值得借鉴的例子。当然不是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可以适应社会,在五四运动时期为了社会发展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孔教吃人”的学说,所以古典文化应当做到扬弃,将适应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到适应现代的文化。
    无论是创新文化还是复兴文化都有着巨大动力,如果再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会取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马克思创新的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到一起,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结合将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开普勒通过对第谷·布拉赫进一步创新验证发现了赫赫有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的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次对古典的创新无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正因为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才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力量,如果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我想可能它就不会带来这么多的价值了吧。文化在不断的发展,我也用一双学生的眼睛去观察他,以我看来它的每一次蜕变都会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产
    
    指导教师 宋暖


    文化“力学”
    海河中学        高二十一班   赵 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所基奠的民族精神。诸子百家争鸣,汉武大帝独尊儒术,新青年五四运动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旅程,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有所缺失。所以当下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平衡文化。
    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享受,网络铺天盖地地将各种信息混杂交织的向我们抛来。天一般纯净的汉语似乎也有被乌云遮蔽之危。低速不合理的网络词汇像瘟疫一般传染着人们,这是我们不得不警觉,并认识到语言的净土必须捍卫!
    曾有哲人说:世界上最永恒的不是物质,是思想,而能精准记录思想的,唯有语言和文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给予我们的是一片浩瀚如汪洋般的语言财富。面对各种所谓“时髦”的词汇:“给力”、“蒜你狠”、“恐龙”等,你是否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最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传承先人的智慧捍卫母语的尊严,维护文化的纯洁性,进而保证我们的伟大名族精神能够薪火相承。
    撇开汉语网络化暂且不谈。但是鲁迅等一批五四时期作家的文章被剔出课本,就已是让人慨叹不已。有人说时代不同造就了文化的落时,但是鲁迅等人的文章有血有肉,有值得去体味推敲的内涵,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有难能可贵的民族精神。在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思辨能力的现在,鲁迅等人的文章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值得其去学习和崇敬。
    民族警示的传承不能仅靠一人,要靠全人民的智慧,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将中华文化继续流传下去,将民族的生命延续。
    
                          指导教师     李 萍
    
    中国人又在失去文化力了吗?
    海河中学高二二班 徐彦哲


    首先我无论如何都要痛骂,首当其冲要骂的便是那些聒噪着的看客。在我看来,这些人简直就像能亲手毁掉这片土地上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似的。他们在人群中聒噪着,一旦捕获到令人神经兴奋的信息,就像巴普洛夫养的那条狗一样,条件反射似的将自身微乎其微的神经冲动扩散出去,扩散到整个人群中,然后整个人群开始躁动起来,起哄似的大家都变成了同一个声音。多亏了这些披着大众传媒皮的看客,还有这忘记本职一起吵嚷的人,我国的文化繁荣的仿佛要飘上了天啊!
    或许是有人买通媒体,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大众传媒频频触动着大众的神经,把大众从一个高潮带到另一个高潮,当然,牺牲品就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了。
    “给力”一词的一夜蹿红源于某个娱乐视频网站,很荣幸,我与那个网站的站长有着一面之缘。在一次和他的闲聊中,他无意向我提到他曾经接受过一个公司的几十万元的红包,内容便是要利用那个网站的资源炒作一个网络团体。于是红包到手,闹剧开始。那个公司开骂网站,然后网站用户开骂公司。闹剧最后以成功收场,留下的是知名度,还有炉灰渣子满篇的帖子。
    或许人们是真的空虚了,空虚到无所事事,空虚到点火就着。我不禁要问,人们的文化信仰去哪了?
    据权威统计,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阅读报纸101.16期(份);人均阅读期刊7.19期(份)。可笑吧?一年才读了4.25本书啊,看到这个数据你不痛心吗?难怪华尔街日报上竟然出现名为《中国在走向低智商社会吗?》的文章,公开称“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
    我记得美国有个人曾经说过,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我们正在失去文化精神的信仰,越来越苍白的文化仿佛抽象成一个符号,越来越少的人去谈论那些禁得住嚼的文化。大家都在浮躁,新名词一个接着一个,人们也都乐此不疲地接受着,如此一直循环,而每个人内在的东西便越来越少……
    “蒜你狠”、“ 苹什么”、 “豆你玩”……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不得不佩服媒体人的智慧。面对这么多能刺激到神经兴奋点的词,逐渐麻痹的我们能做什么?是像吸食大麻一样任凭自己被刺激得神魂颠倒还是给自己的思想开一剂良方?
    我能做的也只有莞尔一笑罢了。
    
    指导教师:林静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6-02
    论中国传统文化之衰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儒家、道家、中医、武术、书画、瓷器等诸多方面。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文革期间,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改造成了“烈士陵园”;会稽山大禹庙、成吉思汗墓被拆、褒禅山大小二塔被炸毁;炎帝、岳武穆被焚古扬灰,因诸葛亮是“地主分子”,武侯祠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被焚、“古定军山”石碑被砸毁;颐和园佛香阁被砸……
    形意门李梦庚被红卫兵折磨致死、太极门张兴洲多次被罚跪炉铁,致膝盖伤残,再无法授拳艺于人、无数珍贵的武学拳谱、精要被焚烧贻尽……
    文革结束后,有幸存活下来的武学宗师中,多数放弃了他们曾经追求一生的武学境界。有不少日本人趁此机会进入中国、用“诚心”和大量的金钱等诸多手段逃学了太极、形意、八卦、崆峒等多门武学之精髓,并带回日本进行研究。
    虽说文革之后在中医、武术、书画等方面的人才可谓是众星陨落,但仍有不少东西被保存了下来。而当初国人最为之得意的武术、中医等许多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都不尽如人意。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现今却会衰败至此呢?
    这却又是由于有的医师、武师的骨子中仍存在着像“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宁可将手艺带进棺材里,也觉不传给外姓人”的这种保守思想。以及“自家祖传的东西一定是最完美的、绝不会出差错”的固本、自大的思想。对外来的文化不进行任何的了解便全盘否定,才造成了像义和团“夺枪不用的”等悲剧。
    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同样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神奇之处,并且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这使得不少无缘学习中国武术、医术的平头百姓对西医、拳击、跆拳道等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掀起了学习、崇拜西方文化的狂潮。
    慢慢的,不少人开始信仰基督;在圣诞节、复活节到来之时,无论是否知道其来源、内涵,都到大街上、到广场中尽情的狂欢、“庆祝”……
    随着庸医、拳棍的增多,人们开始质疑中医、武术;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也逐渐淡化;提起道家文化知道是用来算卦、看风水的骗人把戏,而丝毫不知其背后所隐藏的智慧。面对如此种种,“宗师”们终于觉得该做些什么了。
    然而,又能做些什么呢?
    以“名门之后”得身份自居,出来大肆宣扬自己的东西有多好?蔑视、贬低西方医术、搏击术?还是一味的大骂追捧西方文化的人们、叹息着“人心不古”?
    如此做来,只能是南辕北辙!
    想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发扬光大,首先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户西方文化。不能偏见、不要盲从,也不要随意夸大或是贬低、攻击其它的文化。也请掌握着中华传统武学、医学等文化精髓的前辈们,淡化门户之见、求同存异,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对祖传下来的东西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毕竟时代进步了,祖宗留下的东西虽然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经验实践反复总结出来的,但在当今社会,也不一定完全适用。
    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指导教师  宋暖


    文化的复兴
    高二四班  章雅楠


    二零零八年,一场奥运会将中国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
    我们为此次的成功而欢呼雀跃,骄傲万分。
    但是现在看到的中国的文化真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我认为没有。中国的文化,需要更强有力的力量进行新一轮的复兴。
    一个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与沉淀,一个文化强大的民族,他的文化还要有的就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可是对于世界来说,现今的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是京剧,是论语,是陶瓷,但这真的是现在的中国吗?
    京剧,是国粹,可是现代的中国的年青一代,又有多少人可以静静地品着一壶清茶,淡淡的回味一段段那或喜或悲、或笑或叹的传奇?
    论语,从某种方面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撰写了中国古代思想传奇的载体,它,更多的代表了中国,更多的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可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它也仅仅是中国的代表,仅仅是他们可以在世界面前骄傲的资本!他们又有多少人可以静静地将一本论语从头到尾看完,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孔子的灵魂?
    China,它不仅是中国,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瓷器的英文,青花瓷,哥窑,九龙窑,紫砂壶,等等等文化的结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可如今又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它们的制法呢?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从来不缺乏自信,古文明中的四大古国,如今只有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屹立与世界之林昂然不倒,但是如果依旧只用古文化来撑场面、来盲目自豪,盲目骄傲,而不知传承不明创新不求上进,那么中国人一直以来为之骄傲的资本恐怕也会湮灭于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滚滚红尘中吧?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九十周年,就是在九十年前,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这股浪潮,将盲目热情的青年、没有觉醒的民族唤醒;也就是这股浪潮,使得中国历史展开了新的一页!
    所以,文化复兴,不仅仅只是盲目的继承文化,更是对于文化的创新与运用。
    中国正在觉醒,只是时候还没有到,现在的中国正是迷茫与清醒共存的时刻。九年义务教育的事实有利有弊,它可以让国人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复兴的进程;但过重的压力使得学生们为考而学,使得效果适得其反,不能不让人扼腕深思。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不充足,更是思想的不完备。
    所以,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文化的复兴,更是思想的复兴。只有思想上真正的开始复兴,才是真正的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是个沉重的任务,从现在的郑渊洁、杨红樱、马未都、于丹,到曾经的张抗抗、史铁生,再到更久远巴金、沈从文、梁思成、夏衍、瞿秋白、翦伯赞等等等等,无数个作家以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清醒,给中华民族带来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复兴。可我们面对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不仅仅是作家们的任务,更是任何一个中华民族、炎黄一裔的责任!
    
    指导教师  宋暖
    
    
    
    静水流深

    生命如水,而中华文化正如一汪沉静无言的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一角缓缓流淌,直至生命的最深处。时光在树上写史,上古的颜色才读毕,忽然看到当代。旧与新,往昔与现在,并不是敌对状态时,它们在时光行程中互相辨认,以美为最后依归。
    你沉静,如同被时光的清泉晕开的一抹月色,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悄悄滋长。伴随着金黄的麦穗,喜色的果实,你从劳动人民的手中欣然诞生了。也许,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可你就是在这样的静默中蔓延开来,带着铁力牛耕的丰收喜悦,吟着咿呀学语般的第一首歌谣。是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是你点燃了百家争鸣的熊熊火焰,沉静已久的大地,从此开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你温和如水。空气中看不到你的身影,行走间听不见你的言语,你是世间最柔弱的东西,却有着可以摧毁一切桎梏的力量,谈笑间,你幻化成一个个激扬的文字,从士大夫的口中吐出。你使始皇帝统一六国,然而他欲千方百计将你扼杀之时,你却不言不语,依然如水般艰难但执着的流动着,最终,秦朝灭亡,你经历险滩,终于冲破桎梏,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
    你坚韧,如抽刀不断的水流,体现着生命的博大与包容。当异族的洪流滚滚而至,你没有惊慌与不解,有的只是好奇与从容,正如宽广的大海从不会拒绝欢乐的溪流。当外来的铁蹄和炮声践踏你,撕裂你,否定你的时候,你只有眼含热泪,默默地俯身亲吻这一片悲哀的土地,但是,千年的磨练与蕴藉不会因此而销声匿迹,终有一天,你也会从这片土地上觉醒,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如今,你仍是深沉如水,这水,已不是当初的激流险滩,而有着水滴石穿的毅力与豪情。五千年,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你经历了太多太多,你是黄河沙粒,你是电光火石,你是沉寂已久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巨大力量,你是中华民族所奏响的最唯美的篇章。
    静水流深,沉默如你,苦难如你,坚强如你,辉煌如你。今天,你不再年轻微弱,也不再佶屈聱牙,一夜的苦茗,怎说的尽半生的沧桑?大浪淘沙,千百年的时光流转沉淀下你的影子,这一汪静水,终会流到炎黄子孙的内心最深处。
    
                                               海河中学
                                        高二11班 李成蹊
                                          指导教师:李 萍
    
    
    文化“访客”
    海河中学       高二. 11班 魏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学访交流的频繁出现,外来文化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我们之中有些人的思想已被“殖民”。访者都为客,不要妄想着主宰他人,我们欢迎交流,但绝对抵制“被同化”。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也就使我们能以一个宽容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这种独特的包容性不仅使我们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也使我们的今天能够与时具进,不断创新。但这种“宽容”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对方一再咄咄逼人,我们定会给予最有力的还击。
    曾有这样一个国家的使者来到我们的国家“传教”,它“苟延残喘”地栖息在亚洲的东南部,竟还妄图让我们接受它的“文化”。而最可笑的是它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却是西方大国曾“殖民”给它们的。在它们那里生活的是各个国家的移民,大部分是来自亚洲的,然而它们却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且到现在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甚于妄图来动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它们不但自己乐于匍匐在他人脚下而且还发扬“己所欲---定施于人”的“崇高”精神去“帮助”别人。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即使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也会以一种包容心态去面对,予以尊重。对于有些狭益的民族文化(企图同化他人的思想),我们也能够理解,然而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文化殖民”的帮凶,它们还自以为高人一等,实质上就是一颗拿在别人手中的棋子。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因为它们本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根本称不上是民族。看似美丽的“花园”其实是它们历史虚无的最有力的证明,看似高尚的现代文明实质是他们没有“量变”妄想“质变”的结果,然而这一切“文明”都是用“鞭苔的血与泪”来维护的“高尚”。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仁”的思想,然而在它们所标榜的文明时代的今天,它们的文明却还是用惩罚来“统治”的。
    那些使者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可以站在一片根基深厚的土地上,不必左右摇晃。那些妄图同化我们的人还是先管好自己吧,也许下次巨浪翻卷而来时,你们就会被海洋同化。
    
        指导教师:李 萍
    
    
思想圣地
海河中学               高二十一班   高方池


    从飘渺虚无的黑暗中布拉曼特的方砖在我脚下汇聚,镶嵌着六棱图腾的三幢金色拱门拔地而起,壁龛里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智慧与艺术的光芒笼罩着漫金的圣地。我恍惚中竟认为走进了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本是空荡的大道竟然逐渐走来两个豆粒般大小的人影,而在这泰坦之路上又出现了来往的行人,或执书诵读,或持石子以土地为草稿停停写写的思索。在神祗的召唤下集会于拱门前,百家争鸣的氛围激荡起来。
    两个人影逐渐清晰,是老师柏拉图与学生亚里士多德,似乎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师与生,唯物与唯心,在关于世界本源的争讨下人类开始关注自己,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回教学者阿维洛依微微侧着头凝视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手指之处,眉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而毕达哥拉斯也毫不在乎这个“偷听”的包着头巾的阿拉伯特人,继续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偶尔又与他分享所得。同时台阶右边的黄髯老人,身穿紫袍,侧耳静听,似乎陷入沉思之中。这位老者右边是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身穿淡绿色长袍,正侧转身体向四个青年人扳着手指头交换意见,而四个年轻人也是神态各异,直言不讳地各抒己见。
    这,便是我理想的圣地吧,我渴望与此生活。那是学生可以同老师争辩认识真理性,批判继承又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以升华理论的自由空间,无论等级无论身份无论学识深浅和背景也能有机会和不同思想交融,碰撞,升华。思想从这里跨越国别的界限,冲破宗教的束缚,忽视文化的差异,人类的远征从这里开始。
    在拱门前我发现学者们不约而同的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汇聚,自动形成两个小组分站在两人身后,谛听他们的观点,而距离较远者又神情焦急,踮起脚妄图里得更近些。讨论者的旁边还有一群人专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四位年轻人正围着古代数学家阿基米德,看他躬着腰手拿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画几何图形,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虽是不同的研究术业,但也正回过头来看数学家演题。
    柏拉图也曾说过:“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这,便是我理想的圣地吧,我渴望与此生活。思想可以跨越国别的界限,冲破宗教的束缚,忽视文化的差异,而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我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在这里我可以大快朵颐地咀嚼着知识的盛宴,填饱我空虚的眼神。
    当古希腊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将苦修者盲目刺入大腿皮肉的苦行带解下,当亚历山大源于哲学的智慧付诸实践,建立起横跨亚欧非的马其顿第一帝国,当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第一次公众于世,人类第一次正视变化的神奇,“创新”这新的名词便诞生了。
    此时思想便不再是被物质决定的意识,好像一条没有穷尽的铁链从浮于大陆的圣地抛出,他鞭策着人类的走出愚昧,麻木的身躯开始有鲜活的血液在流动,他将人类和大陆紧紧串联在一起,“知识与思维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伸向未来的铁链又指引人们走向最高的生活理想,活跃起来的思维带动社会的崛起,人类的文明,成为了自然界中一个傲兀。这,便是我理想的圣地吧。我渴望与此生活。
    我满怀虔诚的跪向苍茫的天空,俯下身去亲吻着这片纯净的圣土,我可以看得到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搭建出通向文明的虹桥,我可以嗅到人类对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绘出风的线条,我可以触摸到人文主义自由平等思维的温暖的怀抱。曾经艺术家将这圣地以壁画的形式记录在意大利梵蒂冈宫殿署名厅内,这,便是我理想的圣地,希腊精神人文主义的起源,寄托的是人类对最高的生活理想的愿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西方哲学思想、理论科学大发展时期,中国有思想的学者却被狠狠地压制着,但文弱的躯壳下坚韧着铮铮的铁骨,挑起了中国思想的脊梁!他们不写歌功颂得的史诗,不写向往帝乡的宗教神曲,他们是把自己的心脏剖开来给读者看,印下血淋淋的独白,“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商鞅在变法成功之后被车裂的时侯,当韩非饮下他的同学送来的毒酒的时候,当伍子胥让他的门人在他死后悬其眼于门上以望越人灭吴的时候,当于路宁死而不愿掉下帽子的时候,当屈原投入汨罗江的时候,当聂政刺敌成功而自己皮面决眼的时候,当李斯悲叹不能再牵黄犬逐狡兔的时候,当荆柯悲歌易水寒的时候,当扁鹊为同行刺杀的时候,当项羽在垓下悲歌泣下的时候,当田横的壮士们集体自刎的时候,这种悲怆而又激越的悲剧情感深深地回荡在中国人的心头,它作为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旋律具有一种深刻而巨大的力量,为中国所特有,成为中国思想的中坚。
    我憧憬过西方思想的自由,但是我终究是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应继承本民族的精神文明,而寻求发展则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那么我希望能有西方的自由环境加身而中华精神以修内,发散的同时又不失以准则,华丽的外表下有一个坚实的心。这便是我想过的大学生活
    
                                        指导教师     李 萍

    中华民族缺少一个“苹果”
    海河中学
    高二 十一班  李  媛
    
    此苹果非彼“苹果”。外表如同苹果被咬了一口,风靡全球的“苹果”品牌是人们物质上的享受,而这里指的则是精神上的层面。18世纪的牛顿曾因之而顿悟力学之精髓,如今的中华民族也将以“苹果”唤醒迷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苹果”指代的是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出现,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这不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另一方面,一些低俗文化也借此兴起。
    网民成为社会文化建造者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亦或是低俗文化的载体。低俗文化的兴起,则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一部分网民的好奇心。旁观的心态、猎奇的心理便造就了“以丑为美”“以低俗为高雅”的社会风气。或逃避现实,或调侃现实,究其本质,则是对传统文化爱的减少,也就是缺少一个“苹果”。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从战国时期的“以德治国”“克己复礼”,汉朝时期的“三纲五常“,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明清时期的“格物致知”,到如今的“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共建和谐社会”无不从精神上规劝、影响着世人。人的高境界不只是从书本而来,还有自己对自身的规劝。面对低俗文化的诱惑,不能分辨美丑,不能克制自己,任由其发展,甚至推波助澜。“蒜你狠”“糖高宗”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继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须知、必做的事。几千年的传统中,古人面对外来的文化能坚持着自己的“根”,并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他们的精神动力。今人面对网络低俗文化盛行的状况,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推波助澜,这是不可取的。拒绝诱惑,提高眼力是可行的办法。然而根本的办法是研读历史名著,亲近传统文化,精神上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便会化作行动上的力量,社会文明之风也将吹遍中华之地。
    如此,“苹果”将“砸”醒世人,传统文化又将在新时期重新振作,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注入活力。中国人缺少一个“苹果”,缺少一个可以“砸”醒世人的“苹果”——传统文化。
    
    指导教师:  李  萍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6-02
    被借用的“文化”
                                     王欣蕊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存在的精神活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前进。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现象无时不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希望通过文化的影响,形成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有的人希望通过文化宣传积极思想,鼓励人们前进,奋斗,为自己的新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则假借文化之名,宣传自己的极端思想,造成暴动;有的人依托文化传播及其媒介颠倒黑白;而更多的人,希望搭着文化这条大船,使自己成为富豪,因为有这种目标,为吸引眼球,以显示与众不同,总是制造出些不着边际,不切实际,低俗庸俗的所谓“文化”来。如果将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化沦为挣钱的手段,难道不是太悲哀的了吗?
    如果也只是将某个明星的胡乱的八卦消息夸大渲染,大肆炒作;如果也只是整天都是些无病呻吟,虚伪庸俗的陈词滥调;如果也只是些仅仅反映黑暗一面的极端文化。无论是谁,看久了也会觉得厌烦,看久了也会不免受其影响,对现实失望悲哀,造成正面价值的的缺失,最终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一阵批判风潮。
    诚然,我们需要正视问题,这个社会并不是只有丑恶。美好的事物和感情这么多,为什么只是简单的被忽视了呢?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去对待呢?
    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文化,称其为经典是不无道理的,不但是因为他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存在了悠悠五千年,更是因为他们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而且借着文化洪流的力量,给人以智慧和希望。
    人们作为文化接受的主体,眼睛是雪亮的,有时会因为一时的新鲜有趣而着迷某些东西,但不可能持续一世。历史.时间.人民会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这就是取舍力。落后,腐朽,低俗的东西永远也不能像经典文化那样被人世代铭记,熠熠生辉。
    企图借助“文化”极力蹿红,或是假借文化之名的人,必将被狠狠抛弃。只有积极,健康,能给人以力量的经典才可永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指导教师    潘文华

    我想过的大学生活
    国颖函

    十几载的寒窗苦读,夜以继日的用心积累,从未放弃的苦苦奋斗,为的,就是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我们一路走来,眼见那美丽的象牙塔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能够若隐若现地看到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一切怎能不令我心驰神往。
    初中时,我就曾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过北大,彼时年纪轻轻的我们,虽还不能完全明白大学之于我们的意义,但看着路边抱着书本安静走过的哥哥姐姐,感受着学院中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心中暗暗喜欢上了这样儒雅大气的文化气息。
    高中时,跟随学校的学访团去了哈佛,不曾忘记的是怀着怎样激动与崇敬的心情进入这所世界名校,又是怎样为她的魅力所折服。我们与即将入学的新生攀谈,肆意欢笑,我们看着校园里敲着鼓唱着歌的游行队伍,激情澎湃,恍然发觉原来优秀的人并不一定是沉默的,他们也可以热情张扬,甚至比其他的人更有热血。
    于是,我的心中有了目标,有了想过的大学生活的模样。那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我会尽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在丝毫不懈怠的状态下认真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应变能力,因为我深知,唯有这样才能够在将来走上社会后,凭借自己的力量撑起一片天空。同时我也不忘学一件乐器,参加几个感兴趣的社团,在烦躁的时候让自己平静下来,尽享生活之美。 适时的放松自己,放空心情——在安静的午后从图书馆里借了书出来,坐在碧水蓝天的湖边看书的场景亦是我无数次企盼的。
    说到大学生活,自然少不了谈到身边的人,而我最希望与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也一定是一群生动而精彩的人。他们光彩、有个性,是会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奋斗,却也不忘活得潇洒愉快的,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正是因了身边人的优秀,自己才会拥有更持久并且强劲的动力向上攀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学生活是我们现在的目标,也是去往未来的一个通道,我们既要积极憧憬,又要好好把握,按照所想的去生活,尽力活出最精彩的自我,这便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指导教师    潘文华

    未  央
    海河中学  张梦莹


    月凉,浸长廊,夜未央。一夜,画尽红尘沉浮千年,岁月染旧衣冠,百家之言漫展,满目河山望断。不由得展宣就砚轻把墨旋,思绪心愁同时见,此情深处,河山为无色。
    遥想当初乍逢今时之文化时,未曾多加思量,忽而发现风云已然更改,当时却道是寻常。浮生一场,多少人在名利中湮没,多少人在茫然中随波,多少人惘然中迷惑,千山斜阳处,还有几人志同道合,能在这烟尘纷繁中坚守着中华的坚守,信仰着魂灵的信仰。纵观天下,靡靡之音绕梁不绝,“羊羔体”,“糖高宗”,“蒜你狠”,黑色幽默横行,精神须买,文化须赊,名家淡出视野,乌合之众却是前赴后继。国人的取舍力着实使人担忧,如此之形势不得不令人不吐不快,不知这信仰何时何处染得了尘埃?那时青莲居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确是应了景,罢罢罢,愿吾之行可为这世上多添一盏灯。
    矫首遐观翠叶勾红繁琐楼,瑶台月满照人清,瞻琉璃火翩燃,那绿萼落几瓣。国学之浩瀚,青云问鼎不换,儒、释、道,诸子百家之言,志道居德依仁游艺,性静心空沉心不动,谦下无为德道有为,博大精深之学术,又哪里不值得你我共勉,源远流长之精神,又哪里不值得你我修习。鬓角眉尖一抹微澜,劝君惜取少年之时悟道守志。有多少英雄折腰在这世俗的脚下,可笑可叹终抵不过岁月的倾轧,世事消磨光阴堪嗟,那里纵使荒坟断碑横,不辨龙蛇,可又是否看见那些光芒的闪烁,唯有细品韶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日累月积,自强不息,天纵宽,海纵深,纵使漫道如铁,而今是为从头越。然心如疾风尤能飞跃长空。倘若任由如此下去,岂不闻皮之不存,毛将蔫附?而固步自封亦是不可,华胥一梦依稀,此生已是塔中一沙砾,可殊不知一沙一世界,不仅是自己,还为这耸入云际的通天塔,为这世间为这浩浩中华。且待你我青衫白马,枪挑长空,踏平五岳,重振百家之言,重整这万世之河山!
    竹前静立,霭霭霜露,放眼津渡。无关翻覆,不问迟暮,莫说吾命无归期,昭昭我心,归归我路。
    想那日长空万里,想那日碧草连天,想那日青梅怀袖,想那日走笔游龙……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如今之诸子百家,可有谁人一叹经年,先人之风骨未息,儒道之绝学尚存。凡诸子民,当同指华夏,试看今日之中国,且是谁家之天下!
    
                                        指导教师  温玉芳


    中国人又失去自信力了吗?
                                      海河中学 谷君楠
       
    农历正月初一前夕,鞭炮炸响,火红了半边天,餐桌边还留有饺子和醋的余香。一家人齐聚电视机前看春晚,沙发上的少年吞一大口可乐,手指按动手机发了条心情“又过年了,真无聊!”这里不是别处,这里是除夕夜中国某家庭。
    12月25日前夕,一群群盛装少年,有带着红色圣诞帽的,有穿得活像棵圣诞树的,有头顶着闪闪牛角灯的...快乐的新年气氛溢满整条街。这里不是别处,这里是平安夜时中国某条街。
    老师在黑板一侧写下“清晨寄语”,鼓励同学们发奋读书,孔子的语录,会被学生的眼睛在筛选信息时自动选择忽略。“哈佛校训”则会被摘录到小本子上。
      ……
    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孔子乃“万世师表”,为世世代代中国人传颂,而哈佛只是一座创建了三百多年的外国学校,怎么就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中国人把它列在孔子之前?更可笑的是,近年孔子在得到洋人的夸奖和赞许后,我们国人竟又掀起向他老人家顶礼膜拜的浪潮,要尊孔、学儒、讲“礼”,可实际上我们不讲“礼”了。
    九十多年前,国民政府也好,绅士的知识分子也好,满脸忧愁、满心愤慨地感叹:“呜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呀!”;鲁迅先生发表一篇文章,揭露了国民“他信力”大涨,信人、信天、信神,就是不自信。
    难道,中国人又失去自信力了?
    得承认,在被殖民了一个多世纪之后,中国人的傲骨被打压了,落后了那么久,挨打了那么久,怕了。不少人服了洋人。可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能将五千年的文化融和发展至今的中国,千万不能将自己全盘格式化删除,再拿来洋人的东西复制粘贴。
    我们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
    “中国国民中,仍有那些埋头苦干的,为民请命的,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鲁迅如是说。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崛起,就像誓要飞天的巨龙。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是邪恶的化身,他们不懂中国,他们理解不了中华文化。这也就使得总有那么些人,着眼于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却不敢放眼光明前景,着眼之处实际上正暗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怯懦。那些总爱妄下定论的人该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了!我们也只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中国是一头将从沉睡中醒来的雄狮,终有一天会震天一吼,终有一刻中国人会挺直了腰板,那时候所有人会发现,我们的民族自信力从未走远!
    到那时候的春节,西方人的家里会挂着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会有一个外国青年,发表着和我一样的感慨……
                                          指导教师  温玉芳
    
    寻找文化
                                      海河中学   曹鹤群

    现在,很多中国人想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守旧了,也有了互联网这个空间来抒发对大事小情的一些个人观点。然而,如果你经常点击“网友评论”,你就会从这些评论中感受到当今社会中的人们的文化缺失。
    这是一个被物质充满了的世界,人们在物质世界中奔走、穿行,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该何去何从;他们在自己所谓的理念下认识事物,判断是非,却从没有一个基准,也因为没有了文化的支撑而充满了无聊、情绪与痛苦。
    就拿近期一些事儿来说:从威廉王子结婚到本·拉登毙命,从滚石三十年到五道杠总队长,再到高晓松酒驾入狱。前后不过十几天,热点新闻已经变化了七八次,真是值得大家来好好思考,借以观人生,看社会,读世界。但是大多数人只发一时之感慨,或者以此作为搞笑、娱乐、谈资。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深深地感到了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缺失是怎样使人枯萎。
    就拿“五道杠”的黄艺博来说,这个话题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好像有种连锁效应似的。网上有多少关于他的评论,他一夜红遍网络。最高潮的时候,连他的父母论文涉嫌抄袭都成为热点话题。然后呢?渐渐地过几天,就很少有人乐道此事。公众移情别恋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别说这些看上去不关自己的新闻,就算蒙牛毒奶事件等与自己的安全有关的问题,在公众中持续关注度也未必大。当这些新闻出现时,网络的哗然,评论之热烈,可谓称得上是火山喷发。时过境迁,再问问这些事,就不知所述了。这反映出人们并没有真正去面对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更不用说去深入地思考。不能深入地思考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坚实的文化背景。当今世界变化纷纭,各种信息扑面而至,要想把握方向,获得事实的真相,独立思考最为重要。然而,三言两语的评论已暴露我们的文化缺失,又何来深入思考?
    有位历史学家说过:“文明是一个普遍的,隐蔽的,复杂的事实,一个很难叙述的事实。概括地说,文明这个词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进展,发展这个事实。它是社会生活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内心生活的发展。”虽然我不是能够很深入地了解其意,但也能浅层地感受到一些东西。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在我看来,缺乏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们本应该支撑着我们,过着充实的生活。
    “良好的社会达到物质上的繁荣之后,必须相应地在精神上也很繁荣才算得上是文明社会。”我认为是这样。所以,让我们,特别是青年人,暂且放下丰富的物质带给我们的享受,带上一份责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
                              
     指导教师  温玉芳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6-03
好作文太多了。顶顶顶。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