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6893阅读
  • 51回复

(讲座交流)圣诞节谭蘅君老师南皮县讲座引发共鸣暨南皮县听课教师心得选登(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1-01-04
发挥古诗词在作文中的作用

                                  南皮五中      赵玉邦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序的弊病常常困扰着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归根结底,是学生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的浅薄所致。因此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了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作文教学的启示——指导学生在用心生活、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语言菁华,丰富写作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中最精粹、最有张力的语言,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意韵的含蓄隽永使得诗歌语言有的瑰丽多姿,有的气势铺陈,有的简洁跳跃,有的言约义丰。诗歌的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其思想立意、技法结构乃至行文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因为诗歌语言能营造独特美感韵味,激发读者的想象,赋予文字更强的表现张力,这是普通词汇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诗歌积累,使学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将古典诗词纳入学生作文中,是展示学生才情,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在恰当的时机引经据典,直接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作文增添几分书卷味。近年来的话题作文的出现,既给了学生挑战,又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学生根据话题的需要,在题目中就可以直接引用成语或诗句,文章的标题就会新颖别致,意境顿出,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认识话题——《只缘身在此山中》;社会话题——《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而在文章中的引用,更是可以展示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体现对古典文化的独到的鉴赏能力。学生在习作《走进李后主》中这样写:“李煜他已无力回天,亦无心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此他的生命也同这死了的心一样黯然下去。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同样是春天,而他已再也品不出那‘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情调,只剩下满载愁情的一江春水流向未知的东方。一样是花落,一样是春去,而他已没有闲情留春驻,已没有雅致泪眼问花,他只是无奈于匆匆谢了的春红,无奈于朝来寒雨晚来风,以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慨,匆匆结束这早已不属于他的季节。毕竟他早已看透,人生常恨水常东。”这段文字中,李煜的诗词作品信手拈来,恰当贴切,蕴涵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审慎明辨的思维。  

  进一步,可以要求学生适当剪裁,推敲句式,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名句。比如:“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我常在滕王阁前沉思,在谢眺楼下驻足,在赤壁沙场上留连,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在李煜‘故国不堪回首’的哀叹中,体会他国破家亡的痛苦与惋惜。”“秦月汉关”、“大漠孤烟”、“东篱南山”、“小桥流水”既带境又带情,引用贴切而又不着痕迹,使人如晤古人,别有韵味。  

  当然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借鉴古典诗词对语辞的斟酌锤炼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之文采斐然。  

  可以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古诗中经常使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同时赋比兴、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灵活使用,使诗歌言简而意丰,语约而旨深。在作文中,借鉴诗歌的这种写法,往往能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漫步在敕勒川上,感知着它要告诉我的声音。它默默地站了千年,却无声无闻。满山遍野是生命的绿色,漫天遍地是生命的声音,山川绿野之间凝聚着生命的厚重,于是,敕勒川,演绎着一场生命的伟大。它容纳了生命,它哺育了生命,它宽容了每个生命向它的索取,也就收获了每个生命回报以它的最蓬勃的生机。我停下脚步。风依然在敕勒川上肆无忌惮地高歌,草在风的伴奏下翩翩摇摆。看着这最自然最和谐的一对搭档,我领悟这敕勒川传授给我的真谛。它的博大,它的宽容,给了它历史,给了它凝重,给了它衍生历史的资本。因为有了博大的胸怀,敕勒川收获了生命的内涵;因为有了宽容的臂膀,敕勒川征服了一个民族。因为风歌草舞的敕勒川,我品味到了博大和宽容的至高境界。”比喻、拟人、排比的使用使得作者文章的思想立意深刻而且气势磅礴。  

  可以合理选用形象的文字。古诗语言常有较大的省略和跳跃,但正是这种情节空白和跳跃,造成了诗歌丰婉含蓄而又意趣迭出的独特审美感受。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夕阳映红天空联想到天醉了,由轻云出岫联想到云是山的使者,由风推云走联想到云扯风来给天醒酒,由清风微澜联想到惊醒水波,比喻、拟人的使用,前后互相关联照应,将一幅普通的夕阳夕照图描摹得有景、有情、有趣、有味。
  
  可以灵活使用多变的句式。中国古典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十分讲究对称形式美,这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都可看到。它们犹如建筑物,具有均衡美;而且个中又有变化,并不流于平板。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枚青果的脱落,诠释着大地的成熟,那一颗泪珠的跌落,是不是在昭示着青春的流逝?全然不是!流过泪水的眼睛是清明的,透过泪水折射出的光芒是七彩的,流动的,眩目的,一颗心,浸过了泪水的咸涩,柔软着,才能更细数过如水生活中的丝丝甘甜。从青春的浪漫飞扬中走过,从青春的忧郁缠绵中淌过,渐渐归复了生活最原始的平静——心如止水的沉寂,笑着世间的洒脱,风吹过了,雨打过了,雪也盖过了,还有什么招数,你尽管使出来,沉默了,矜持了,青春正以另一种内敛的激情延续着……”选文中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错落有致,含蓄柔婉,摇曳生姿。  

  可以营造繁复多彩的意境。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在作文中,通过多种色彩的搭配、疏密线条的安排、词语感情色彩的选用来构造画面,是营造作文繁富多面的意境,从而很好地表达主旨的一种切实高效的途径。“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在自己的房间里,在泛黄的灯光下,手捧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端一杯热茶,静静地翻着,重新品味书的古朴与厚重。品到了茶香,书香便也随之而来”中的“淡泊静谧”;“阳光正暖,我独自坐着,看窗外的绿藤,那缠绕、柔软的枝条和那样恰到好处的绿。金色的阳光泻下,那么美,让我产生错觉,它仿佛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掩嘴咯咯地笑着……”中的“浓艳瑰丽”;“秋,总是像位哀怨的女词人,吟哦着愁绪的风,卷落了道旁的树叶,偶尔几场婉约的雨,似在潸然泪下。又迎来了这般的时节啊”中的“凄冷寒凉”;“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中的“深邃沉郁”;“风歌草舞敕勒川。风吹过连绵的山川,拂过无边的草原,一路欢歌,又一路严肃,把敕勒川博大的恢宏吹遍了各个角落。头发在耳边挥舞成九天魔魅,它这自以为潇洒的欢乐,却在敕勒川面前化为自不量力的嚣张”中的“雄奇阔大”。这些优美的意境使得作品的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诗歌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忽视这些财富的价值好好珍视和利用,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1-01-04
听谭蘅君老师讲课有感

南皮五中   李金福

在北方略显寒冷的冬季,有幸聆听到谭衡君老师的文化作文示范课,感触良多。这的确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中心是雅述训练。课上谭老师渊博的知识,厚重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高深的学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举重若轻的教学能力,轻松的课堂氛围,高效的课上生成……都堪称典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课堂氛围既轻松又紧张。课始,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小沈阳和周杰伦入手,引导学生区分俗语与雅语,并体会雅语的文气和底蕴,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学生与老师的生疏拘谨感一扫而空,课上回答问题也不断得到表扬和鼓励,回答不理想却没有批评,是靠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而知,由此我们也感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但课堂又是紧张的。在引导学生欣赏了几个典型的雅语片断后,学生走近了雅语。然后就是看图动手仿写,规定时间内同学们必须快速思维,自己审美,组织语言,锤炼语言。这种紧张既加快了课堂节奏,更有助于消化新知识。比起我们平时上课需要课下做好多准备,这种课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更简捷高效。

  其次,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课上先感知后训练。训练先易后难,走进自然寻找美,继而走进社会寻找美。他教给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光,这种美的发现是学生独特个性的张扬;他帮学生感悟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珍惜生活。他又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生活,美是会被打碎的,我们不避讳,我们要勇于面对。因为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思想,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从这点看,谭老师的课灌输的是一种高贵的文化精神。

通过聆听谭老师的报告,欣赏谭老师的示范课,我明白了文化作文教学的根本,厚重来源于积累,效率取决于能力,良好的素质如同源头活水,涓涓流淌,在文化的原野展现风采与魅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型的老师。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1-01-04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研讨会学习心得

                     南皮五中       郭荣芹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聆听了谭衡君老师的“文化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的讲座, 观摩学习了文化教学示范课,我真是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课堂,要结合课本把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意蕴传授给学生,应将学生从纯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用文化的光芒去关怀他们,从人格成长的角度去培育他们,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写出有文化素养的文章,要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文化精神。 我还明白了要想努力实践“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先要成为文化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文凭的人,还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教学中要懂得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用文化的品格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用文化的语言去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传承文化,养育人格”的目标。在老师们上的示范课上,我明白了“入格——升格——破格”的文化作文教学内涵,知晓了文化作文教学“素写——仿写——创写——盲写”的新教学理念,感受了文化作文课堂教学九步法——素写、展示、交流、仿写、创写、自评、互评、诵读、盲写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引领学生迅速“入格”,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通过此次交流学习,让我感受到,现今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常常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就更谈不上革新了,对对联、古诗词、赋的运用更是如此。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然而,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立为“正统”,而视对联、古诗词、赋的学习运用不屑一顾,这也是现今作文教学的现状。对联、古诗词、赋集中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它是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以新的视角,大胆创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我所用,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师,对对联、古诗词、赋的教学运用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中国文化精粹得以代代相承,不断发扬光大。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

一是让学生巧联妙对,快乐学习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把对对联当作学好各种韵文的基础。如今,我们当然不以旧式传统模式来教学,但我们可以去粗取精,充分利用对联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是让学生诗词歌赋,趣味盎然    诗词歌赋如麻雀,形体虽小,五脏俱全,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诵读时极易朗朗上口。指导学生仿写古诗词赋、创作新诗,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构思、炼字、造境、抒怀的“价值”。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提高了审美修养,用诗化的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化自己的生活、表现生活。

总之,这次研讨会,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交流中使我们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尽量使课堂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情怀、文化思辨。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1-01-04
“文化”是水   作文是“田”

   学习文化作文教学有感

南皮五中  刘丙义

“水”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观念里,被视为“财”、“灵性”、“运气”的象征。但在现在看来,它更是万物之源,能滋养血脉的繁衍,能润泽生灵的成长。当滴滴之水浸入土壤,新嫩的绿芽破土而出。一切都有了希望,并在追求希望中获得快乐。

“文化作文”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文章形式,让作文有了灵性,有了无法比拟的穿透力,可以穿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诗经》到《离骚》,从《乐府》到《楚辞》,唐诗宋词的穿插引联,历代名人的旁敲侧引。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底蕴,它如同一汪清澈甘甜的明水,滋养了亿万学子辛勤劳作的作文之田。

姜文的《让子弹飞》每颗黑色幽默的子弹打穿了观众的心,谭老师的文化作文是在“让思想飞”,飞进文化内涵深处,惊起一片涟漪。用水滋田,需先有水,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积小流才能汇大海,那么茫茫沧海,你怎知哪一潭,哪一滴能浇灌自己的田地?水和田的交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如、洒脱,恰当的引“水”入田。一滴足矣水满则溢,锦上添花最佳,画龙点睛更好。这就是现阶段初中生应该制定的目标。不能盲目的完全拷贝到自己的学生身上,要因人而异,要因材而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文化是水、作文是田,用文化去滋润作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文化作文”之风很快就会消散,只要我们始终怀揣着对新事物的探索之心,以一种虔诚、实在的心态去追寻,总会得到收获。文化作文,非诚勿扰!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1-01-04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观谭衡君老师的文化作文课有感

南皮五中   王娟

12月25日,我县教师到一中听了两堂文化作文课,深有感触。首先,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底蕴的薄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经常会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文学知识。在听课之前还感觉自己的文学知识是足够用的,但当看到讲课的教师出口就能引经据典,对我们的文学经典顺手拈来运用于教学之中时,才真是感到汗颜:同样是语文教师,但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却相差甚远。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想自己的学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有深厚的文学知识底蕴,那么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文学修养的加强就成为了必须。因此,下定决心,多多学习,加深自身的文化底蕴。

其次,被教师的作文教导方式深深折服。作为语文教师,我也上过不知多少作文课,但其效果都不太如人意,有时就会归咎于学生看的书太少,见识太浅薄等。但当看见讲课的教师采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方法讲析作文,并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榜样效应等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时被深深折服,才意识到作文的教学中,方法的恰当和实用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作为中学教学,不能完全按照高中的教学方式来做,但有些方式是完全具有借鉴价值的,如: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把表达方式由格式化拓展开为新意化等。

再次,教师对于学生想象力的重视与培养也让我感触颇深。以前的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对作文结构安排,用词遣句,意境的营造等的教导,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方面是不足的,而现今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作文中突出这一点也就变成了必须。在我以后的作文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总之,这一次的听课活动对我意义非凡,不但让我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而且对于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的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1-01-04
听谭老师文化作文感受

南皮二中   杨秀华

12月25日在南皮一中我有幸听了谭衡君教授的《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报告,让我受益匪浅。谭老师丰厚渊博的学识,神采飞扬的激情,令在座的老师们无不折服,也令我感慨万千,而他有关文化作文的新理念更令我茅塞顿开。经过反复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善用修辞、巧运描写,妙化诗文,就能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成文一篇文辞兼美的文化作文。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对文化作文的一个浅显的认识,是谭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文化作文有了高层次的认识。

谭老师的九步教学法即活动、素写、展示、范例、仿写、创写、自评、互评、盲写,我觉得应该是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法则。一步步训练,坚持经常,持之以恒,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作文水平会迅速提高,培养学生积累和背诵课外素材的习惯,也许行之有效,因为当某种行为一旦成为了习惯,坚持下去,就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了。长期不间断的阅读和积累,最后一定有非常丰硕的回报。尤其是,当学生尝到了阅读和积累给自己的写作带来甜头时,会有无穷的乐趣。  

总之,通过观摩谭老师的讲座,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文化作文的新理念,领略到了文化作文的真风采。

下午我们听了谭老师的两节课。第一课先播放了小沈阳的小品和周杰伦的《青花瓷》视频片段。让大家从2个不同的片段中去体会语言的雅俗比较,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雅语?然后让大家观察美丽的图画,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雅述美。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学生踊跃的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

    第二节课,谭老师将“文化作文”的九步课堂教学模式展示给我们,“活动、素写、展示、范例、仿写、创写、自评、互评、盲写”  谭老师出示的石桥,黄山等图片给学生看几分钟,然后引导学生用优美语言描述出了一段段如身临其境般的佳作。最后在半小时内,学生创作出的文章足以和作家媲美。这足以让在场的每个人感慨不已。

感受了谭老师的课堂,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只有教师也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作文世界。当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他们就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笔触流泻下自己对美的感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书,多读经典,尽快让自己贫瘠的知识储备丰厚起来,培养、树立文化意识,增强自己对美文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注重引导学生读古代名人故事,诵古典的唐诗宋词,积累古诗词、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古典名著,积累现代经典美文,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这样以此来加深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信手拈来,从而将文章滋润得有声有色。

同时,我将根据学生实际,将谭老师的九步课堂教学法引进课堂里,一步步地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作文水平。纵观谭老师的课堂,他教学的循序渐进和灵活性让整个课堂在紧张中彰显活泼与轻松,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迷人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活”了,整个课堂“活”了。学生对雅语的文气和底蕴体会得淋漓尽致。我想,我们小学生虽然不能如高中生般写出如诗的语言。但是,小学是基础,我会让孩子们多阅读,多生活体验,去书的海洋中探寻,去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感悟,积淀文化素养!

我将与我的学生们一道用慧眼去发现美,用心去体会美,更要用笔触写下所有的美。让文化作文渗透于心!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1-01-04
姜文的《让子弹飞》每颗黑色幽默的子弹打穿了观众的心,谭老师的文化作文是在“让思想飞”,飞进文化内涵深处,惊起一片涟漪。


太精彩,太有才了!不过“飞进文化内涵深处”,惊起的不是“一片涟漪”,而是“教育的灵魂”。沉睡了一个世纪的民族重新审视祖宗文化时的愧疚与振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文化作文”之风已经消散。

个人认为,“文化作文”即使完成了它拯救教育与文化的使命,它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融入到教育的骨子里,成为教育的泰山北斗,支撑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也许会消融了名称,但不会消融灵魂。

让我们共同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做一群沉睡后率先惊飞的教育之鸥鹭,引导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强壮。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1-01-09
文化作文听课心得与反思

南皮县潞灌中学     周洁

前几日,我有幸听了谭衡君老师关于文化作文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打破了我以往对文化作文的狭隘认识,并且了解到“文化作文”的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富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关于积累文化作文素材的小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感悟自然。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渺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蚊,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往往引发人们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滔滔滚滚的大江流水往往引起人们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慨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思考人生。人生的经历是一本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写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对崇高理想的孜孜追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年青时立下的人生誓言……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伟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经典。

关注社会。学生生活圈子窄小,生活空间大多局限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空间,留心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和捕捉学校、家庭生活中的闪光的东西,作好积累。另外,我们更应开拓我们的生活空间,大胆地走出去,充分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生活。如拜访知名作家,探访下岗工人,与农民交谈,与战士联欢,服务孤寡老人等等,主动地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你就会发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积累下丰厚的生活素材。

巧选句式,善用修辞。学生在作文中,要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同时,还要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注意,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妙语连珠,凸现睿智哲理。学生在作文中,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怎样写哲理句呢 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 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反映考生对事物的某种态度,体验和情感,充满辩证法和人文精神。

虽然写出一手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文章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1-01-09
听谭蘅君老师示范课有感

南皮县刘夫青中学  周鹏英

听了谭老师的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美的享受。当然,听完过后,自己的感慨颇多,悔自己的文化底蕴浅薄,竟不如学生般那么出口成章,看来,真的得好好的补充以下自己的精神食粮了。
       雅语的音韵和美,给我深深的精神震撼,在听了谭老师的授课,让我感受到了美让我发现了美,雅语的美让人不得不为之一动,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美景中徜徉,呼吸。
     我们领略了四季的风韵美,感受到自然的情境美,在今天谭老师的熏陶中我寻找到了美,发现了美,雅语感染了我,熏陶了我,改变了我,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用雅语不断的去发掘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雅语的影响下变得更美!
    有这么一句话:“其实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对谎言的理解;堕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对堕落的认同;落后更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尊,没有了精神。”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民族精神就像纤夫手中的绳,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大帆船,向着光明的远方行驶。
离线hshfnp
发帖
61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1-01-09
让学生作文散发文化的芬芳
南皮二中  朱兴华          

作为文化作文理论的创建者、探索者、实践者的谭老师,着实可称为是专家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探索,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让我觉得他是位渊博的学者。而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对中国文化历史及其现状的分析……他又是一位智者。

谭老师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他从传承文化、养育人格的教育目标谈到从文凭型向文化型转变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从历史上的文化断层,到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深刻而全面的阐释了施行文化教学及文化作文的背景。让每个语文老师认识到自己的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一直以为自己粗识文墨,略懂诗书,在教书方面也小有心得。而谭老师的一场讲座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苍白,恰如初秋风过的黄昏里贫瘠的土地一般。他激情的演讲,优雅的谈吐,渊博的学识,若春风化雨指点了迷津。那一篇篇优秀的满分作文中,诗词并举,妙语如珠,古典与现代融合,显示着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渗透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陶醉其间之时,也不禁发问:是怎样的老师,用何等方法才教出了如此优秀的学生,写出如此经典的美文?而下午的两堂作文师范课,解开了这个疑问。

谭老师的两堂作文课,让我受益匪浅。第一堂是《雅语训练》——学习雅述。让学生在一组组唯美的画面中去诠释美。由浅入深,完成作文入格——升格——破格的过程。整个训练过程由易而难,从自然到社会,让学生自己观察体验,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完成写作,用个性的语言诠释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积极,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相信学生在此期间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更充分体验到了由自然到社会的真善美。

如果说第一堂课是由句到段的训练,那么第二堂作文课就是篇章的写作了。对于名家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体验到自然四季的美好,在此基础上生发自己的感受,三十分钟内写出一篇描写大自然的习作,然后上自评、互评并当众朗读。九步教学法一气呵成,课堂紧张又轻松,真实又有效。

古语有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此不妨换成:听君一堂课,顿觉茅塞开。相信在谭老师的引领之下,高举文化作文的大旗,我们的孩子笔下定能流淌出美的文字,它们披着文化的彩衣,散发出文化的馨香,带着文化的烙印,一路走去,一路芬芳。
离线huburt2001

发帖
21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1-09-25
文化作文的本质在于形成内蕴
语文   文化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2-10-05
再顶一次。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