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的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都应远离多元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最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骛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华中科技大学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看似艰难难争的古文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入。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追贤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简评〗
文章论述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例证有的放矢,分析准确透辟,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判为一等。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古诗文的引用得心应手,很有文采。比喻贴切,设问合理,文句蕴含丰富,表现出了很好的写作素养。
化不开的母语情结
我喜欢听那温柔得如丝竹的吴侬软语,不禁就会想起古代的那些江南华裳,还有那似水的女子;我喜欢听那韵味儿十足的北京腔,那缓慢的语调,不禁让人生出一种怀旧的情愫。是的,它们都是我的母语中开出的最绚烂的花朵,所以我爱我的母语,我与她有着化不开的情结。
喜欢在暮秋的黄昏,捧一本发黄的诗集,斜倚楼栏,轻轻吟咏“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诗句,于是记忆就在那一瞬间飘散开去。暮色四合的时候,夕阳在青石板上洒下它的余辉,朴素的阁楼,孤独的人儿,离愁的煎熬化作点点相思泪。也许这就是我的母语所独有的诱人之处,三言两语,却总是让人思绪飘飞。
喜欢在天光大亮的时候,独自一人坐在清静的林子里,品味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体味文字的温存与深韵。刘卫东曾写到“我一直认为我的母语和中国古代的鼎都来源于青铜的精华。一言九鼎,把语言的美推至一个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步。”精到的比喻,它使我一下子就领悟了母语的那一份厚重感。也许这就是我爱着它的原因吧,因为它厚重,总是让爱上它的人防不胜防,我就那么沉醉其中了。
当我看着我的同胞淹没在朗文、牛津的坟墓中,当我看着吃着汉堡、牛排的洋人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普通话登长城时,于是我哭了,长长的泪线中我看到的是和我一样黑眼睛黑头发的他们,青衫长褂成了西装革履,低语吟哦也被高声的喧哗所吞噬,我的母语也失落在了无情的江水中。再没有了浅青色的油纸伞,也没有了狂放的胡人铁骑,他们都被囚禁在了历史的铁匣中,只是我的母语,我的中文,你在哪儿?我看见柳永在哭,泪水打落在艳红的花丛中;我看见东坡在哭,泪水雨点一般洒落在黄河的江水中……
但是,我的心突然静了下来,因为透过这些蠕动的人群,我听到了嵇康遥远的绝响,我听到了阮籍的那一声长啸,我听到了李白对月长叹……是啊,他们其实一直都在。我的母语,她一直都没有远离。
我深爱着我的母语。在每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我面对黑暗时,耳边总会想起母亲的那句“孩子,别害怕”,于是就有了大步前行的勇气。在每一个凄冷落寞的黄昏,当我孤独寂寞时,耳边朋友的那句“朋友是一辈子的事”总是让我倍感温馨。这就是我一直深爱的母语,她总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的生命的路途上布满欢声笑语。
粉黛,朱门,长街,一幅清清街景;斜阳,疏林,老树,一派落寞气象,是文字,使它们有了更深刻的意象,是中文,给了它们新的繁盛。
中文,我的母语。那些以梦为马的诗人,因你们唱响春天的绝响;那些以笔为矛的文人因你们演绎生命的绚烂。那呢喃的声响,就像那些黑眼睛黑头发的人们,永远是那么的亲切。
我的母语,我深爱着你,那化不开的母语情结,永远是我最温柔的记忆。
点评:一、文章结构谨严。开篇点题“我爱我的母语,我与她有着化不开的情结”。随后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从“暮秋的黄昏,捧一本发黄的诗集”到“在天光大亮时在林子里独品味精美的散文”,写出了自己陶醉在母语中的情景。随后掉转笔锋,指出被英文包裹着人们及一直存在着的母语,表达对母语的热爱。将一种特别的优雅贯穿全文,赋予文章于鲜活的生命。二、情感真挚、细致,表达有致。首先营造沉醉母语的意境,展现母语的巨大魅力,写出了热爱母语的原因,然后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几个意象,让读者体味到母语的无穷力量,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文章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对母语的热爱。三、文笔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善待母语,再铸辉煌
还记得“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句诗吗?每当看到它,仿佛就看到我们的祖先前辈们拿着毛笔写方块字的喜悦,喜悦至极,他们就成了“非人磨墨墨磨人”磨出了隽永的中国字,也磨出了地地道道、纯正丰富、美丽无比的母语,但在物质极其充裕的今天,她柔弱的身体被我们粗鲁地腐蚀,她美丽的容颜正在被我们无情地诋毁。
一、网络时代,母语正被侵蚀
今天,网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成了人们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平台,它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无须多言。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网络流行语接二连三地出现,譬如“网虫”“黑客”“防火墙”“依妹儿”“帖子”等,它们在传承者的口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说出来,更有甚者上网见面说“hello”,下线时“886”。他们却不知这些所谓流行词派大多背离了传统的组词方式,和辞典意义不甚关联。当你看到这些毫无内含意韵、更无精神载体的语言时,你不觉得这些臆造的符号有悖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味深远的美称吗?你不为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精髓如今却被如此对待而汗颜吗?
二、英语时代,母语正被冷落
随着中国加入WTO,英语教学已在全国普及,本来作为工具,适当了解和学习英语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个人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对英语崇拜到了要以英语通四级才给学生发毕业证,选幼儿园要双语幼儿园,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上全用英语、语文教学用英语的地步了,这委实让人觉得太悲哀了。你能想象,今后见面打招呼用“Hi, What a wonderful weather”,大学生外语通四级、六级,汉语通初级的凄凉景象吗?我们能忍受被ABC包围的中国国度吗?当这些不堪想象的景象接踵而至时,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不该为母语被冷落而愤恨悲哀吗?
面对中华民族特有的、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所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文化基因的汉语,当她被侵蚀污染时,作为传承人的我们,请负担起一点责任。尊重他,理解他,规范运用他,创造他,让具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气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思哲理的意韵深长的汉语充实我们的生活,升华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善待母语,再铸母语的辉煌。
点评:一、文章思路清晰,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文章用对偶句作为小标题,阐释对母语的认识与隐忧,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让我们善待母语,再铸母语的辉煌”。使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出来。二、文章语句优美。它首先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她柔弱的身体被我们无耻的腐蚀,她美丽的容颜正在被我们无情地诋毁”,运用拟人手法揭示了母语运用的现实,让人触目惊心。其次得益于名言警句的引用。名言警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展现了母语的魅力。
墙·血液·爱国心
我有过这样一个梦境:几个人正在垒一座墙,然后,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墙,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的某一天中,又有不少人开始阻碍着墙的加高,终有一天,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墙终于被推倒了,倒塌时,血流成河,一朵朵血浪凝聚成爱心形状,冉冉升起,如同最璀璨的烟火盛放在深蓝色的天空里,光影变幻,时光流转。起初,我无法理解这个梦境的意义,甚至觉得它与母语毫无关联,直到现在,我才明白……
仿佛在一夜之间,网络上出现了错字连篇的文章;仿佛转瞬之念,“Q版语文”等渗透着庸俗无聊和低级趣味,渗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曾几何时,诗词歌曲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曲让位于日剧韩剧。人们忽视了母语的思想与审美魅力,表现出对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艺术美的淡漠。可喜的是,有众多的有志者开始关注母语教育。有些学校开设了“诵经”专题课程,出了早读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更值得欣慰的是,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将众多的古典诗词歌赋,列入了选修的范畴,这必将大大加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热爱母语的情感。
母语面前正竖立起了一道道国人筑起的墙。
殊不知,每一种母语语种,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用它,文人们可以写出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般缠绵的诗句;可以写出“欲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种坦然;更可以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美绝伦。我们可以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雄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思哲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
母语背后流淌着历史文化的血液。
当“疯狂英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当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迫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了学习汉语的几倍,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明不可丢弃的家园,重拾对母语的重视。汉语也正以其自身的博大精深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学子和教授研究她、学习她、开发她的智慧与光芒。封闭式管理的私塾式教学异军突起,《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大学语文的基石,而且众多文学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创作出更优的作品,力争达到诗情画意的散文境界,吟咏出发人深省的感悟。
母语自古凝结着千千万万的爱国心。
继续着那萦绕心头的梦境,我望见在万墙倒塌的废墟尽头,一棵苍天大树拔地而起,稳固地屹立在那儿,似乎很久以前一直在那里,现在,将来也会一直长青。那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爱国心!
点评:一、结构新颖,首尾呼应。文章以一个发人深省的梦境开篇,“倒塌时,血流成河,一朵朵血浪凝聚成爱心形状,冉冉升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让人满怀期待往下读。然后笔锋一转,转到对现实的概述,继而又由现实转入梦境,“望见在万墙倒塌的废墟尽头,一棵苍天大树拔地而起,稳固地屹立在那儿”,表达了自己对母语的热爱。二、主题深化有致。整体上从梦境到现实,从墙到历史文化的血液,再到爱国心,使文章的主题逐步深化。三、语言优美。首先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的排比贴切,比喻新奇独到。其次是巧妙借用名句,为文章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