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新帐号
10分钟建站
社区服务
银行
邀请注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论坛电视
轻松转换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站长大会
帮助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门户
论坛
图酷
资讯
群组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wind
zw99999
wind8green
>
吴越文化
>
扬州地域与扬州文化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2944
阅读
0
回复
扬州地域与扬州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秦汉大将军
UID:397
注册时间
2010-02-08
最后登录
2019-05-20
在线时间
490小时
发帖
1009
搜Ta的帖子
精华
1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蜘蛛侠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1009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30
扬州地域与扬州文化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内容提要:
在新石器时期,扬州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地下资料。古老的淮夷,在这里建立了邗国。春秋时吴王夫差城邗,沟通江淮,使扬州处于淮河入江的交会点上,从此奠定了扬州在水运交通上的枢纽地位,一直影响到扬州此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优越的历史地理位置,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作用,广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使扬州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从而凝聚成扬州地区统一的文化精神。它的包容性,使其生生不息,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升华;它的开放性,使其幅射近远。与各地域文化渗透接轨,融进中国的整体文化。扬州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秀出的一枝。
关键词:
扬州 地域 文化 源流 形态
作者:
朱福烓,男,1937年生,扬州学派研究会副会长。
隋炀帝对扬州的地理形势有一个很概括的说法:“淮南江北海西头”,即扬州北接淮河,南濒长江,东近黄海。就水而言,还有一项最重要而直接的:大运河直下扬州,纵贯南北。
具体的说,扬州及其辖境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江淮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扇形倾斜。地理坐标为北纬31°56′-33°25′,东经119°05′-120°35′之间。扬州城区位于北纬32°24′,东经119°25′。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但由于地处江淮下游,时有江淮并涨的洪涝威胁,辖区内地形的复杂,也易涝易旱。
扬州西北有蜀冈。蜀冈为长江北岸的阶地,土地平旷,北有溪河汇注的雷塘提供水源,适宜城市聚落的兴起。冈下为江水泛滥的河漫滩,地势低湿,不堪居住。至隋朝统一的一千多年间,长江泥沙不断往北岸堆积,边滩淤涨,主流南移,江岸达今三汊河、杨子桥,施桥一线,蜀冈下退出四十里宽的冲积平原。东晋南朝以来,陆续有少量的人在这里垦田和居住。隋炀帝重开邗沟,绕蜀冈下而南,然官衙仍置于蜀冈之上,唐初,扬州大都府衙等亦集中于蜀冈,皆未移下平地。隋代运河开通而云集的工匠商贾,只能在近蜀冈下沿运河两岸的平地卜居择处。直到公元8世纪以后,即中晚唐时期,蜀冈下才成为人烟稠密的地方。这和扬州的交通、经济发展有关,但重要的还是蜀冈下冲积平原的最后形成和稳定。
考古学的发现说明,扬州地区早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都与扬州有或远或近的关系。1993年在扬州高邮发现的龙虬庄遗址,因发现于高邮一沟乡龙虬庄而得名,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而又有自身的显著特点。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二米,分属新石器早期和晚期。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骨角器、石器和少数玉器,其中尤以骨角器最为丰富多样,且磨制精良,有的还有钻孔、镂空成为各种刻划装饰。陶器以夹蚌末灰陶为主,也有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彩陶,与同时期的淮北刘林、大墩子遗址以红陶为主的情形差别很大。葬俗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双人葬和多人合葬的。在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的口沿残片上,有一组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据专家初步考证,此与夏初已使用的甲骨文为同一系统的文字的雏形。遗址中还发现较多的接近于现代粳稻的人工栽培稻炭化颗粒,这在江淮地区属首次发现。龙虬庄遗址的发现把扬州地区的先民文化上推至约六千年前。有人提出,龙虬庄遗址作为江淮地区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可称为考古学上的龙虬庄文化。有关研究证实,继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后岗一期文化之后,便是大汶口文化的刘林期(按,刘林在今江苏邳县),它的年代约与庙底沟文化前期相当。刘林期的先民们接受并融合了庙底沟文化的先进因素,促进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并对江淮地区及长江下游、辽东半岛等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述地区正是后来淮夷族系的活动地区。这些都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期,扬州就活跃着远古人类。在扬州胥浦甘草山、陈集神墩和邗江七里甸葫芦山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又为两三千年前扬州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新的线索。
上面提到的淮夷,在商周时期已是一个较强大的古老民族。商代末期,帝乙和他的儿子纣王帝辛,不止一次出兵攻打“人方”。“人方”,即今山东、安徽、江苏一部及淮水流域原东夷、淮夷生活的地方。每次战争规模都很大,战线也很长,商的军队“为虐于东夷”,大肆杀戮,掠夺财物,俘获夷民为奴,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商虽然一度征服了“人方”,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力消耗殆尽,再加上纣王的种种倒行逆施,致使民怨沸腾,兵卒倒戈。周武王抓住时机,一举灭商建周,纣也身首异处。《左传》昭公十一年所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即指此事。
然而不久,淮夷又崛起于淮水中下游及濒海一带地区。当新建立的周向黄河下游推进的时候,淮夷又成为强大的抵抗力量。这酿成了西周初期一场对淮夷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重压之下的淮夷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大致算来,自周初至穆王、厉王、宣王之世,都不断和淮夷发生过战争。“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征南,伐南淮夷”一类的文字,常见于史籍和铭器的有关记载中。
周通过一系列平乱的胜利,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流域。原来主要居于淮水以北的属于淮夷的各方国部落,除少数沦为鲁的附庸外,大多被迫向江淮流域迁徙。大概就在这期间,一批淮夷来到了“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扬州,与商末被迫迁来这里的一部分淮夷会合。在濒江高岸的蜀冈上,建立了一个周的势力未能达到的方国——干。干,象桠杈的木棒形,徐灏《段注笺》:“疑干即古竿字”。刘节先生云:“干其本字,象捕鱼之器”,“皆海疆业鱼之民”。干国即捕鱼民族之国,大体近是。干加上“邑”作“邗”,乃是大大小小有了一座城。自从淮夷在蜀冈上立国,一直到唐以前,虽屡易其名,这里一直是扬州城的城址。
据《左传》载:“鲁哀公九年(周敬王十四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一般的解释是,春秋末季,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晋争霸,出于战争的需要,一举灭掉邗国,在邗国的原地筑城以备军需,并于城下凿沟以通江淮。城系筑在邗地,故称邗城,沟凿于邗城下,故称邗沟。
吴王夫差的这座作为都城的邗城,“北抱雷塘,西处蜀冈”,城的南沿贴近蜀冈南麓的断崖。城呈方形,版筑(即用土夯成),周长约十公里。城南有两道城垣,外城垣和内城垣之间有濠,外城的外侧也有濠环绕。传说城无南门,北面仅有一水门,只有东西设有城门。这种筑城方法,与江南的越城、奄城有相似之处。
邗沟是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当时镇江与扬州间的江面宽四十里,邗城西南滨临长江,邗沟即由此绕城南而东北流。经今高邮南三十里的武广湖与渌洋湖之间,再入离高邮二十里的樊良湖折向东北至博芝、射阳二湖,再折向西北夹耶(不详)至山阳入淮河。邗沟主要是运用相隔于江淮之间的天然湖泊联缀开凿而成,故流程曲折,全程三百八十里,要比直线距离长出许多。从此,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贯通起来了。尽管湖道不宽不深,大型兵船尚难以通行,毕竟开创了南北水上交通的新局面。
在近代以前扬州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运河的巨大作用,邗沟的开凿,实开其端,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开樊良湖北口入津湖、白马湖,不再东绕博芝、射阳二湖,而直抵末口,史称“中渎水”,此为苏北大运河的前身。隋开皇七年(589),文帝为准备征伐江南的陈朝,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再次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扬州)之间自淮入江的运道。这条山阳渎大体是吴邗沟的故道,主要是减少了曲折。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于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征发淮南民工十万余人重新开凿邗沟,在原西道的基础上拓宽,自山阳直入扬子江,全长三百多里。从此使处于水运枢纽的扬州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形势,更为唐代扬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基础。
历代扬州都有其独具的光采,而以汉唐清更为辉煌璀璨。汉代扬州是众多封图的都城,诸侯王的活动,对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为一而蜀次之也。”清代扬州为两淮盐务的中心,又是漕运的转输中心,呈现出“扬州繁盛今胜昔”的局面。据乾隆时户口册直隶一省之数,不足当扬州一府。人口的增长,反映了扬州不断发展的趋势。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纷繁众多的事件,使扬州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方面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并直接造成了扬州文化的丰富和提升。
政治与文化互动是很显然的。前面提到的西汉初建都广陵的吴王刘濞,他利用封国内的丰富资源,招天下亡命者“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推向全国。当时有“吴邓钱布天下”的说法,邓是邓通,吴即吴王刘濞,他们铸的钱成为全国通用贷币。又开邗沟支道,从茱萸湾(今扬州湾头)向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市),以便盐运。如是者三十年,国用饶足,以至免去封国内人口的赋税。这些做法,造成了广陵的富庶与繁华,对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很有好处,并为广陵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这样做也别有用心,即积蓄力量与朝廷抗衡,后来果然发生了以吴国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维护国家的统一,树立朝廷的权威,是历史的主流方向。时在吴王刘濞身边的文学之士枚乘,看出了刘濞的用心,写了一篇文章,用讽喻的手法加以劝谏,这就是有名的《七发》。《七发》是汉人写汉事,或许可以说是用文学来包装的实用文章。所谓《七发》,是据所写内容而立,用《文选注》的说法:“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启)发太子也。”后来着意模仿这种形式,竟形成了一种“七”体。一篇文章创造了一种体裁,这在文学史上是很特殊的事例,在扬州文学史上更是开山之作,其文化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
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加强了对封国的管理与控制。继吴国而立的,是景帝的儿子江都王刘非。刘非“素骄,好勇”,非等闲人物,武帝即位,派了一位大儒家董仲舒来做江都相,时时对刘非加以匡正。董仲舒在江都相任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正谊明道”,即“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应该说,这是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对人的最高要求。“正其谊,明其道”,“不谋其利,不计其功”,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一个准则:不谋求一己的私利,不贪求一时的近功。推而广之,义正于人间,其利莫大焉;道明于天下,其功莫大焉。也即是说,合乎正义的利,才是最长远的利;合乎明道的功,才是最大的功,天下之功。这就把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和大谊大利,大道大功高度地统一起来,有很深远的意义。正谊明道的思想,对扬州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极大影响,成为对人对事的一种道德衡量,是附着于人的心灵的文化积淀。
隋平陈以后,江南局势并不安定,一些豪族竟发动叛乱。为了控制和安抚江南,逐调“冠于诸王”的杨广为扬州总督镇江都。在“抚”的方面,杨广下了很大功夫。当时隋朝以胜利者自居,傲视江南人。而江南人瞧不起北方人的,是他们没有文化,或是不懂文化。没有文化不懂文化的统治有文化懂文化的,江南人不服。杨广首先抓的就是文化。他调整了对“吴中本位”的高压政策“息武兴文,方应光显”。《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记六》云: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蒲博,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书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其中不少是来自南方的著名文人。如此行动,团结了江南士人,融合了政治氛围,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对隋代的社会政治大有好处。扬州一地的文化,也实受其惠。
南朝盛行佛教,唐杜牧诗《江南春》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很好的形容。对待佛教的态度,同样直接影响到江南人的心理和情绪。杨广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为得体。他在江都设立四道场,玉清、金洞两道场接纳道士,慧日、法云两道场接待僧众。在慧日、法云两道场内,集中了江南许多为名僧学僧,他们在两道场内搜集经文,整理佛藏,使江南的佛教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杨广和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的关系,尤为人所称道。开皇十一年(591)杨广将智顗请到扬州,这年十一月,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授予“总持菩萨”的法号,杨广则授智顗“智者”大师的尊号。直到智顗去世,两人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固然隋文帝和杨广都崇信佛教,但以上举措,政治、文化意义大于宗教意义,对稳定江南功效甚著。
杨广即位后曾三下江都,他是把江都和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同等看待的,江都郡守秩同京兆尹。这里面有游乐的部分,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扬州对江南仍是关键所在。隋炀帝在江都建有江都宫、显福宫、临江宫(亦名扬子宫)等宫室,这些离宫别馆既有杰阁崇楼,又有风轩水榭,传说中还有如洛阳“迷楼”那样的扬州迷楼,是御苑和园林的结合。当时有许多北方匠师来到江都参与这些工程,他们与南方匠师交流融合,促进了建筑技艺的提高,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内涵。后来扬州的造园艺术能兼南北之长,应是从这时开端。
经济的繁荣与变动,对社会文化是有力的拉动。唐代扬州最称富庶,是人文荟萃之区,许多诗人为扬州所吸引,联翩而至,写下了为数甚多的讴歌扬州的诗篇。“烟花三月下扬州”,“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等华章名句,道尽了扬州的繁华也留下了历史的记忆。特别值得一提的,唐代扬州洋溢出的青春气息,给诗人们以极大的感染,对他们的诗风有良好的影响,只要遍读一下唐代诗人的扬州诗,就会得到深刻的印象。这在中国文化更和文学史上,尤其是扬州文化史上,是璀璨明珠和宝贵财富。
唐代扬州的恢宏气势,拓展了学者的胸襟和吸纳精神。江都李善为《文选》作注,是个大手笔,在文字训诂、校勘、史事考辨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书成后要儿子李邕谈看法,李邕认为父亲的注着重释事,而不大注重“典原议”与“书例使用义”之间的关系,也即“释事而忘义”。李善同意儿子的看法,要李邕“补益”,李邕本着“附事见义”原则,修改注文,李善看后认可,遂“两书并行”,这为后来的文选学起了开山的作用。这件事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仅学术上的气魄和严谨,这种父子相师的宽容与从善的态度,折射了当时扬州的城市精神。
经济对文化的作用,在清代中叶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具体。清代扬州学派成就巨大,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另一面:慑于清政府文字狱的严密,使学者不得不向故纸堆中讨生活。其实这是一面之词。慑于文字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岂能因此而造成学术上的登峰造极。实事求是地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时“政局稳定,生活安全,使学者有余裕以自励其学。”这就是说,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发展,学者不须为日常生活发愁,才能一心一意做学问。当时扬州的经济,确能有这样的保证。还须注意到,清代与唐代有所不同,同是经济繁荣,还产生了一些士商关系的变化,士和商不再是两不相干的阶层,而是士商合流或亦儒亦商。与扬州学派有渊源关系的戴震,父亲是徽州布商,戴震少时曾跟随父亲在外经商;扬州学派中阮元的母亲出身盐商家庭,凌廷堪是徽商之子,年轻时有过经商的经历;汪中年轻时是扬州一家书店的店员,也是学商的。《扬州画舫录》上记载过一位经学家纽树玉,是一个贩运木材的行商,“每负贩往来,必经邗上(扬州),留与邑中经学之士讲论数日乃去。”真是做生意不忘治学。社会经济富裕,商人富有,学者间富于同情和互动,加上这种社会环境中的思想较为解放,学术昌盛就有其必然性。当时相继而起的扬州画派,广陵词派,广陵琴派,广陵棋派,扬州曲艺等等,都是这一土壤的产物,扬州有广阔的文化市场。
商人,主要是扬州盐商,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使转而面向文化。一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由商人而进入文化人之林;一是扶持社会文化事业,乐于出钱出力。具体一些人物和活动,已成为扬州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如著名的“扬州二马”,富藏书,喜结交文士,为学者的撰述提供种种方便,并为他们刻书流传,他们自己也有著作传世,至今为人所称道。盐商们对扬州教育事业的关注,尤有普遍意义。显著的例子如雍正末年,“二马”之一的马曰琯独力重修扬州著名的梅花书院。乾隆初,汪应庚捐资五万余金重修扬州府学,又捐银一万三千余两,置学田一千五百亩,“以待学宫岁修及助乡试资斧”。嘉庆间,洪箴远捐资在扬州十二门各修义学一所,供贫家子弟入学。书院学府培育了不少人才,汪中即是进入盐商出资兴办的书院读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当时扬州的安定、梅花书院,仪征的乐仪书院等,均隶属于盐运使管辖,以财赋之余培育人才,教师的待遇亦较他处为优。盐运使的财赋来自盐商,扬州的书院全靠盐商财力支持。这本身就是优良的文化传统。
康熙时命曹寅在扬州主持辑校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乾隆时在扬州汇编《曲海》和雕琢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颁赐的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要由两淮盐运使负责管理,这固然由于扬州的雕版印刷、漆玉工艺美术的水平十分精湛,各种人才聚集,但根本的一点,还是借重扬州的财力,主要是盐商的财力。
大造园林,在盐商中蔚然成风,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称。现在扬州的园林,多是那时留存下来的。园林的豪放与婉约兼蓄的风格,创造了一种富有扬州个性的园林文化。
消费的需要带动了消费业的产生。当时扬州的茶楼、酒肆、浴室、书场、戏台遍及城乡,在全国首屈一指,形成和逐步丰富了一种消费文化,淮扬菜系臻于成熟,搓背、修脚有了规范,由满足口腹之欲和人体之需上升为有美学意味的艺术。这又反过来引起人们的休闲兴趣,“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饮茶和沐浴),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种精致。自然而然地,一种民俗文化渗透进社会的底层,使扬州人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品尝出深永的滋味,提高了文化品位。
扬州交通在扬州文化上的体现,可以说无所不在。扬州是交通发达的地区。隋唐以来,由于运河的开凿和得到充分利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和运河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南北河运、东西江运水陆交通的总枢纽。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造成了扬州经济发达,促进了扬州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
由于水运的重要,历朝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扬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例如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剌史齐浣从瓜洲开出一条二十五里长直达扬子镇的伊娄河(亦称瓜洲运河或扬州新河),改变了江沙淤积,阻塞通航的情况,贞元四年,因“扬州官河淤垫,漕挽堙塞”,淮南节度使杜亚疏浚官河,引水直至城内,使舟船畅通。宝历二年(826),因城内官河又复淤塞,盐铁使王播开十九里长的七里港新河。此河至今仍发挥作用。此后宋、元、明各朝对运河都有过较大规模的整修和开凿。清代的漕运,是扬州再次繁荣的因素之一。
交通枢纽的地位,必然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唐代扬州市场上,浮梁的茶叶,豫章(今江西)的木材,景德镇的瓷器,川中的蜀锦,各地的药材,比比皆是。扬州本地的铜镜,金铝器、玉石雕刻、木制家具、?帽、蔗糖等,成为最受欢迎的交换品,从这里远销南北。水运的需要,推动了扬州造船业的兴盛。刘晏任盐铁使时,倡议造船,造船的地点就设在扬州。船的规模很大,一船要用百万钱,说明造船技术的高超。
北宋推行“转船法”(接力运输),由江南荆湖两浙诸路来往真州的船,回去时准许改为盐运,大有助于淮南盐业的流通。
清代非常重视漕运,漕运又与治河相关,康熙听政不久,就把治河、漕运与平三藩列为三大要政,“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漕、盐、河又为“东南三大政”,扬州“地兼三者之利”,其重要性可知。朝廷为了“恤丁伍而通商贾”,实际上是为了减少或抵付漕运的费用,准许漕船加带一定数量的“随船土宜”,即地方土特产品,可以免征税秒。随着商品流通的日益扩大,“随船土宜”的数量越来越多,据当时的情况,由南往北的大多为手工业品,如丝,棉织品、纸张、竹木籐器、铜铁器,以及杂货、油、酒类、干鲜果品等食物;由北而南,大多为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这些“随船土宜”沿途下卸,客商买卖,有的不准带过黄河,“令其于淮扬一带卸卖”。运丁将货买给商人,商人再批销或零星出售,扬州成为热闹喧嚣的交易市场。
长期的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使扬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品种和内容,经过扬州人的融化吸收,在日常生活和习俗上,有所丰富和改变,形成新的社会文化风采。许多专业店铺和专业街巷的出现,构成了别具风味的商业文化风景线。在清代,随着外地来扬商人的日益增多,南北货交易的日益频繁,为了互通声气,联络乡谊和进行商业竞争,各地纷纷在扬州建立会馆。会馆本有同乡会与同业公会的性质,于是同时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各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商业交流的同时,也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文化交流。
还可以一提的,清代漕运水手为了互通声气和互相协调,渐渐结成了“粮来帮”的民间秘密组织。后来漕运衰退,水手离船上陆,由“粮来帮”结为“青帮”,他们在两淮江北地区,或贩私盐,或行劫掠,其对社会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对清政府的反抗性。青帮活动范围广大,内部变化也多,直到建国前扬州仍有其组织,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特殊文化现象之一。
交通的便利,对文化交流的推动,过远的不谈,就唐代而言,九百卷《全唐诗》,收录了两千二百多位诗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那些唐诗史上享有盛名极富光采的诗人,大多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骆宾王、孟浩然、祖泳、王昌龄、李颀、高适、李白、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李绅、李德裕、徐凝、张祐、杜牧等。其中少数是在扬州任职,多数是抱着“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潮来”的心情特来观览,或把扬州作为纵游南北的中心点时常往来的。他们写下的大量反映扬州的诗篇,可以组成一部极富形象魅力的扬州史。宋代除在扬州作官的如韩琦、王禹偁、欧阳修、苏轼等,他如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张耒、尤衮、辛弃疾、姜夔等,都有扬州名篇传世。明代的汤显祖、袁宏道,清代的孔尚任、洪昇、蒲松龄、吴敬梓等,他们在扬州游历中所吸取的社会生活素材,经过提炼溶入于作品中,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而永垂久远。
表演艺术离不开跑马头。四方辐辏、人文汇聚之处,正是演员们转益多师获得艺术肯定的地方。元代著名女杂剧艺人珠(朱)帘季,早年在大都活动,后来在扬州演艺,使她在艺术上独步一世,达到了“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使人忘记了她“背微驼”的缺陷。关汉卿《南吕·一技花·赠朱帘秀》中说:“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就是写她在扬州的这一段生活。
清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也与扬州交通有关。北京、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京剧史》中说:“乾隆时期,北京和扬州——北——南两大戏曲中心。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会合点,水运繁盛,商业发达,又是盐商的集中地,因之各地戏曲艺人纷纷流向扬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以扬州为驻跸之所,地方官员、商绅大事铺张接驾活动。于是这里的戏班最多,水平最高,戏曲演出也最兴盛。”这是实际的情况。徽班进京之初,以高朗亭声名最著,高原籍扬州宝应,除演戏水平高,亦有管理才能,掌三庆班三十余年,人称“青蚨主妇”。
在扬州的交通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扬州对外的文化交流。
唐代与波斯,大食的交往,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亦称“香料之路”。中唐以后,由于海上交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波斯、大食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当时广州、洪州、扬州、长安胡人最多,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郭大贝在《省道志》中·列举中国的海港共有四处,自南向北为龙景(越南半岛灵江口北岸)、广府(广州)、越府(宁波)、江都(扬州)从胶州航海,四日可到广州,由广州八日可到越州,由越州六日可达扬州。波斯、大食人到广州后,为了到扬州做生意,他们北沿浈水(现称北江)到达韶州,然后转东北翻越梅岭(即大瘐岭)进入赣江,由赣江穿过现在江西省,经洪州进入长江流域,此后沿长江直抵扬州。如果北上长安则可由扬州沿运河至洛阳,再经陆道入长安。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广州和扬州成为中国东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胡人在扬州开了很多胡店,商品大多为珍宝、贵重药材和胡食店。随着胡人在扬州的聚居,伊斯兰教也传入扬州。由唐至宋,波斯、大食人没有中断过和扬州的来往。南宋末,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来扬州传教,在扬州建有仙鹤寺。后来逝于扬州,葬于古运河东岸的土高冈上,称“西域先贤普哈丁墓”。寺与墓至今保存完好,墓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
唐代扬州,是中日两国交往的直航港口之一。不少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横渡东海,在扬州登陆,然后才北上长安。著名的如长期留居中国,最后“埋骨盛唐”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即是于717年随第八次遣唐来唐留学,先抵扬州,后循陆路北上长安。日僧荣睿、普照来扬恳请鉴真东渡,历经磨难,终抵于成,对日本佛教律宗和传播盛唐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所共仰的。
圆仁号慈觉大师,是贞元间入唐求法的日本天台宗开宗大师最澄的弟子。他于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三年(唐文宗开成元年,836)随遣唐大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不幸遇险船破,至承和四年再度出发,五年(838)始抵扬州登陆,受到淮南节度使李德裕的优待。先在当地开元寺从沙门宗睿学梵书,又从全雅学佛典,此后足迹遍及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安徽等地。在中国留居的十年中,写下了《入唐求法礼行记》,对当时唐朝的风俗礼仪、官府制度、地方组织均有记载,还提到战争及外交问题。除详载了唐代的佛教情况外,还涉及到道教、摩尼教等。其中对扬州有生动的描写。他在扬州登岸后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禅智)寺桥西行三里有扬州城……江中充满舫船、积芦船、小船、不可胜记。还有记他在扬州市场上兑换砂金的比值。《行记》中特别提到“又于(龙兴寺)东塔浣安置鉴真和尚素影,阁题云:过海和尚素影。更中门内东端建《过海和尚碑铭》,其碑序记鉴真为佛法渡海之事,称‘和尚过海遇恶风,初到蛇海,长数丈余,行一日即尽,次至黑海,海色如墨等者。’尤为可贵。这些都是研究唐代扬州的珍贵史料。圆仁后来归国,也是从扬州出发的。
在扬州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军事活动和事件。军事活动固然有其军事上的正面或负面的意义,其在文化上造成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尤其是迸发出的精神火花,照灼千古,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有广陵人召平立即投身到义军的行列。陈胜派人四出略地,召平奉命回到广陵做策动工作,事情正在进行中,忽然传来陈胜在奋战秦章邯失利,从陈败退的消息,在紧急关头,召平当机立断,立即渡江来到吴地(今江苏苏州),找到拥有八千精兵的项梁、项羽叔侄,假托陈胜的命令,授与项梁为楚王上柱国(相当于后世的相国),并告诉他们:“江东已定,即引兵西击秦!”于是项梁、项羽便率领八千精兵由吴渡江,向西去迎击秦兵。这支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壮大起来。公元前208年陈胜由陈败退,被叛徒庄贾杀害以后,项羽、刘邦等组织的起义军继续对秦进行顽强的斗争。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项梁、项羽是广陵人召平假托陈胜的命令所授的侯王将相之一。召平的事迹留传下来的不多,但他在关键时刻能够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其作用是明显的,他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留下了他的名字,也足以不朽了。
三国时,吴国拥有江东,魏国据有北方。中原魏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广陵介于南北之间,吴国水军北上攻魏,必须经由邗沟;魏国南下攻吴,东路必经由广陵,广陵遂成为江淮军事重镇。这种所谓“瓯脱”之地,双方都难以占有,魏置广陵郡于淮阴,吴由江南的扬州遥领。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出兵攻吴,相持3个多月,未能取胜,只好撤军。后曹操怕淮南沿江的郡县为孙权所得,要把这些地区的人民内迁,老百姓听到风声,包括广陵在内的十万余众纷纷渡往江东,跑孙权那边去了,曹操后悔不迭。自此广陵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和六年因处理内部动乱,两次抵达广陵,这个广陵乃指徐州所属的广陵泗口(邻近魏广陵郡城淮阴),然后从这里到广陵故城。见吴方军容稳肃,防守严实,感叹说:“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了有一首《至广陵马上作》,据《三国志·魏志》说:黄初六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戌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因于马上作诗。城而曰“故”,说明广陵城荒废已久。这大概是三曹诗中唯一写扬州(广陵)的诗。
建安二年(197),曹操曾命陈登为广陵太守。为了推行曹操的屯田制,便利农田灌溉,陈登在广陵之西开凿了一个周广九十八里,可灌田千余顷的蓄水塘,人称“陈公塘”(今扬州仪征境内)。因邗沟曲折迁远,水道淤寒,不便航行,又改凿邗沟西道,缩短了航程,其路线相当于今里运河一线。这些设施主要着眼于军事目的,对人民的生活也有好处,对扬州的开发很有贡献。陈登曾请名医华佗来广陵为他治过寄生虫病,华佗在广陵收了个徒弟吴普,创造了“五禽戏”。这在医学史上很有名。扬州后来建有“吴大王”庙,是纪念华佗和吴普的。
东晋淝水之战以前,执掌朝政的谢安,推荐他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谢玄遵照谢安的指示,在广陵组建了以长住江淮的北人为主力的北府军,成为后来淝水之战的劲旅,广陵则是指挥的重镇。淝水之战的胜利,与广陵关系很大。
淝水之战胜利后,作为主帅的谢安身居高位,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但也受到王室的猜忌,特别是受到孝武帝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排挤。谢安以准备再次北征为由,离开朝廷,出镇广陵的步邱,筑“新城”以居。谢安还在新城东北之较远处,筑平水埭以灌溉农田,“随时蓄泄,岁用丰稔”。后人追思他的功绩,把他比做西周时辅佐周室的召公,称此水埭为召伯埭。至今扬州江都还有召(邵)伯镇,镇上有许多关于谢安的纪念遗迹,是有名的文化古镇。
唐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事实上准备正式称帝。这年九月,时贬官柳州司马的李敬业(原姓徐,因祖父徐世勣佐唐开国有功,赐姓李,名勣,故以李姓)与唐之奇、杜求守及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李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府,声讨武后。为了说明讨伐的理由和号召各地响应,骆宾王为李敬业写了《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从维护李唐的正统出发,反对武后篡权,文词雄辩,鼓动性强。后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不知所终,但这篇《檄》传世久远,受人称道,为古文选本必选之篇。因为事件与文章均出自扬州,成为扬州军事史上有名的一笔。
在扬州地区的历次战争中,那些坚持民族大节,誓死不屈的英雄人物,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宋末文天祥在扬州有一段艰辛的活动。他为了躲避蒙古兵的追捕,找机会奔向南宋,在极危险的情况下,辗转于扬州四郊,夜行昼伏,苦不堪言。他有《至扬州》诗二十首,每一首都是实录,记述了道途的苦难艰危,跃动着一颗“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报国精神。李庭芝与姜才在国破家亡之际,坚守扬州与蒙古兵作殊死的斗争,当时蒙古兵已进入临安,朝廷奉表称降,并颁诏李庭芝放弃抵抗。谢皇太后的诏书云:“……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举歌内属,自守孤城,勤劳甚至。但根本已拔,纵欲固守,民其何辜?勿重危一方之人!”恭帝赵显的诏书是:“举国内属,根本已拔。诏书至日,可顺天时,丞相归附。”李庭芝斩钉截铁地回答:“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断然拒绝投降。最后在泰州城破被捕,与姜才一起押至扬州,慷慨就义。明末史可法,于国家危亡之际,率众坚守孤城,忠贞不渝。他对敌方谕降的回答是:“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被捕后对方礼敬有加,婉言劝降,史可法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亦终于慷慨就义。他们所表观的固然是一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更是长期蕴育的一种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对后人是巨大的启发和激励,至今为人们所尊崇景仰。扬州过去有“双忠祠”,奉祀李庭芝和姜才;现在保存完好的史公祠,奉祀史可法。他们对扬州人的精神气质,有不可替代和磨灭的影响,而且体现在方方面面,渗透进时时处处。
综上所述,优越的历史地理位置,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地位,广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使扬州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这种多元性多样性凝聚成扬州区域统一的文化精神。它的包容性,使其生生不息,在历史进程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升华,臻于广大圆融;它的开放性,使其国辐射近远,与各地域文化渗透接轨,共同融进中国的整体文化。同时,又始终保持显示了自身区域文化独特风貌,突出了中国文化的无限丰富性。扬州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秀出的一枝。
共
条评分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zw99999.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
文教联盟
工作室名家
工作室主持人
文化作文·大决赛
全国大初赛
全国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
课题中心
课题论文
课题活动
理论探讨
文化中心•主流文化
文化反思
教育文化
科技文化
未来文化
热点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国学
艺术文化
文化争鸣
铁血文化
学术文化
商业文化
两性文化
宗教文化
西方文化
亚洲文化
养生文化
中师文化
文化中心•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赣文化
燕京文化
岭南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三秦文化
闽南文化
三晋文化
徽州文化
云贵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阅读
文化诗歌
文化美文
文化作文·大考场
文化素材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优秀习作
应试绝技
课件中心
小学课件
初中课件
高中课件
课件素材
应试中心
高考通道
中考通道
教学中心
英语学科
文科教学
理科教学
综合学科
工作室•满分作文
初中
小学
高中
视频中心
全国七届大赛教学视频(大足)
全国八届大赛教学视频(江津)
总决赛游学培训教学视频
全国九届大赛视频(张家界)
全国十届大赛(千年古镇白沙)
数字中心
数字中心
创作中心
散文
小说阅读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