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76阅读
  • 1回复

六大原因导致《阿凡达》导演卡麦隆败给前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8
六大原因导致《阿凡达》导演卡麦隆败给前妻
文/曾子航
 
 
  今天上午我跟著名文化评论人江小鱼和传媒大学女老师范小青在凤凰网点评奥斯卡直播,对于中国影迷非常爱戴的《阿凡达》大热倒灶,世界之王卡麦隆败给前妻凯瑟琳,虽然当时感觉有点意外,仔细想来但在情理之中。
 
  1、  好莱坞早年被称为“梦幻工厂”,美轮美奂但逃避现实是它最大的特色。自从越战让美国陷入泥潭以后,“美国梦”的幻灭使得现实主义开始成为创作主流,尤其在911之后,美国的对外政策饱受抨击,加上近年的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好莱坞开始进一步关注现实题材,奥斯卡也深受影响,《拆弹部队》是以伊战为题材,这正是美国军事外交的软肋之一,这显然比那个完全人工臆想出来的潘多拉星球上的故事要更具现实意义。
 
  2、  战争片从来就是奥斯卡最钟爱的片种之一。从第一届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到后来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巴顿将军》、《野战排》,战争片屡屡中奖,反倒科幻片虽然在票房上是好莱坞最大的摇钱树,但至今并无一部科幻片获过最佳影片,包括当年轰动一时的《星球大战》和《外星人》无一例外功亏一篑,由此,《阿凡达》败给《拆弹部队》也不奇怪。
 
  3、  早年奥斯卡青睐大片、巨片,从《乱世佳人》《音乐之声》到《泰坦尼克号》、《魔戒》都成为幸运儿,但风水轮流转,这些年奥斯卡的口味变了,喜欢小成本了,看看近五年的最佳影片:《撞车》、《老无所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无一例外不是“小片”,《拆弹部队》也属“小打小闹”的制作,当然符合奥斯卡近年的方向。《阿凡达》耗资巨大,全球挣了25亿美元,财运高照,自然奖运就差了,毕竟什么好事都不能让卡麦隆占尽了。
 
  4、  我在博客中分析过,《阿凡达》技术无可挑剔,但故事偏弱,人物偏弱,主题也不新鲜,是一部纯粹技术主义的电影,人文内涵显然比不上《拆弹部队》,后者深刻的揭示出了“战争好像毒品,会让人上瘾”的深刻主题,这在战争片的创作中是有其创新之处的,表彰它也是理所当然。
 
  5、  《阿凡达》虽然票房大卖,但里面多数出色的场景来源于特效和电脑,演员完全沦为陪衬,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演员”的电影,如果表彰它,今后这样的电影多了,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估计都要失业了,要知道,奥斯卡五千多名评委中,演员占了绝大多数,这样视演员为“草芥”的电影,据说很多美国演员看了很“不爽”,加上它在四个表演奖中一项提名都没,所以演员不支持《阿凡达》是它票源严重分流的重要因素。
 
  6、  不要忘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还是这个节日诞生整整一百年的纪念日,奥斯卡当然要尊重妇女,因此卡麦隆的前妻自然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先是拿下史上第一位奥斯卡女导演的头衔,向来,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奥斯卡是捆绑销售,影片再跟着导演沾光也就顺理成章了。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08
《拆弹部队》:将生死简化为对错选择题
《拆弹部队》:将生死简化为对错选择题
韩浩月

 
  《拆弹部队》不像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它从头到脚都弥漫着男人的雄性气质以及男人所欣赏的勇气、莽撞、理性与天真,它在渲染战争残忍一面的同时,赋予战争浪漫的色彩,因此观众在感受影片沉重一面之余,也会反思战争之于男人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片中的詹姆斯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大兵,但是与以往好莱坞电影塑造的美国大兵不一样,他有着近乎孩子气的执着,当他义无反顾走向一枚枚甚至一堆堆炸弹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拆弹专家的勇敢,而是一个男孩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对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挑战。基于这种认识,詹姆斯让每位观众心生牵挂,影片成功地挑起人们对一个孩子一样的士兵的好感,也因而对战争产生本能的厌恶。
 
  看《拆弹部队》,很容易联想起中国导演高群书的作品《千钧一发》,后者同样是一个拆弹故事,《千钧一发》中的拆弹警察老鱼和《拆弹部队》中的詹姆斯一样,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拆炸弹,好像还不仅仅是一句忠于职守的评语所能解释的,在他们看来,敌人是虚拟的,眼前的炸弹和引线才是真实的,只有剪断这些引线,安全引爆那些炸弹,他们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至于炸弹背后隐藏的那些复杂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也许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拆弹部队》时长两个多小时,但它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多么曲折的情节可言,却能够让观众屏住呼吸,跟随摇晃的镜头去感受生与死的考验。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好看,固然和影片拍摄技巧有关,但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它将人性真实的一面丝毫不加修饰地还原出来,同时将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与认识带进影片,两相交错形成的互动,帮助观众也走进拆弹现场,和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当生与死简单到成为一道只有对与错的选择题的时候,什么善与恶,什么对与错,都退居幕后了,政治家出于某种目的发动的战争,相比之下也被映衬得面目狰狞。
 
  作为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通过在美国制片人公会奖、导演公会奖和广播影评人协会奖上的斩获,一点点将前夫的《阿凡达》挤压在身后,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也有相当大的可能被凯瑟琳收归囊中。《拆弹部队》好像是专来拆《阿凡达》的台,后者在于想象力方面令人赞叹的建树,在前者近乎白描般的纪实面前,也显得轻飘了一些,毕竟,启动观众的想象与启迪观众的思考相比,观众更偏爱挑战他们智慧而非挑战他们眼球的作品。
 
  《拆弹部队》的出现无情地披露了这样一个现实,这个世界的冲突和空气与水等恒久存在的物质一样,永远不会消失,而作为被卷入冲突中的人,则像一片飘在风中的树叶,根本无力左右一切。
 
  有着超强娱乐效果的《拆弹部队》,在其轰炸观众感官的背后,传递着的是一种苦涩的情绪,这情绪,与每个生存于这个地球上的人都有关系。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