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76阅读
  • 0回复

(教育比较)中国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的特色与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9-22

中国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的特色与启示

江苏省昆山市青阳港实验学校  徐德湖(特级教师)

    中国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与大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性质基本相同的课程改革文件。比较这两份文件以及两地教材,可以发现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与内地相比差异明显,特点鲜明,对内地语文课程建设很有启发。

    一、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的主要特色

    香港的“指引”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作为课程宗旨之一;强调“文化是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认识文化有利沟通,也有利于文化承传。语文学习材料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文化学习和语文学习可以同时进行”,这些理念及其表述方式与大陆基本相同。但香港文化课程内容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课程内容具体明确

    所谓课程内容,指为了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策略、态度”等[2](P.2)。本文的“文化课程内容”,主要指学生需要学习的中华文化知识,以及策略和技能、情感和态度等。现对“指引”“文化范畴”的四个方面,大致梳理、归纳、简评如下:

    1.学习目标:(1)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2)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并了解其对现代世界的意义;(3)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4)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这四条学习目标,由“认识”到“反思”,再到“认同”,最后到“体现”,层级清楚,内容明确。既包含认知,也包含策略和技能,如“反思”,还包含情感和态度,如“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2.学习层面:(1)认识,指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饶富意趣的特点。这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沟通能力。例如,知道林黛玉是中华文化中“多愁善感”的象征,当听到“他的太太是个林黛玉”这句话,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象征意义。(2)反思,指的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反省和思考,体察中华文化的优秀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荣辱与共的民族感情。通过反思,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更乐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敢于承认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并勇于改进。(3)认同,指的是对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欣赏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赏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河山风貌等而感到自豪。

    这三个层面,解释“学习目标”,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化学习知识要求,而且明确了“怎样学”的要求,如“反思”,需要掌握通过“反思”进行“体察”的基本策略;需要具备能够“体察”“优秀面”和“不足之处”的基本技能;需要养成“荣辱与共”“乐于继承和弘扬”“敢于承认”“勇于改进”的情感和态度。其中的举例,如以“他的太太是个林黛玉”的象征意义为例,说明文化与语文紧密相关,学习中华文化可以提高语文兴趣和能力,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这样就使宏观的课程内容变得较为具体可感。

    3.学习内容:(1)物资方面,指人类创造的种种文明,例如饮食、器物、服饰、建筑、科学技术、名胜古迹等;(2)制度方面,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范,例如礼仪、宗法、姓氏、名号等;(3)精神方面,指物质和制度文化形成时产生的精神活动和结果,例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这三方面内容丰富,范围明了,界定清晰。每方面列举若干项目指向明确,如“制度方面,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范,例如民族、礼仪、宗法、姓氏、名号等”,教学中可以由此推知,劳役、兵役、赋税等制度,还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有助于教师选择文化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认识文化学习内容。

    4.教学原则:(1)鼓励自学,重视启导;(2)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3)结合品德情意的培养;(4)联系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5)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

    这5项原则及其诠释(注:“指引”每项原则后都有诠释,限于篇幅,梳理结果未写到文中),丰富了文化学习的策略和情感态度要求。如第(1)项“鼓励自学,重视启导”,“指引”要求教师“启导学生自学,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的媒体,帮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鼓励学生自学时,要着重激发学习兴趣,并因应学习需要安排灵活多采的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启导学生思考文化问题,这样既可学习文化,也可培养思维能力”。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要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自学。从学生自学的视角来解读“原则”,学生需要养成主体意识和兴趣,需要掌握联系其他领域或学科、借助各种媒介的学习途径,需要学会参与各种活动的学习方式,并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可见,这“原则”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情感和态度要求,补充了“学习层面”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具体。

    尤其是第(5)项原则,专门突出“体现”这一学习目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儒家重要的文化思想,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最根本的要求、最重要的态度。所以“原则”要求“鼓励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继承及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并在“个人”“家庭”“学校”“群体”几个方面,分别举出若干例子说明如何体现,如个人方面,“既要自爱自律、积极进取,亦须虚心开放、旷达坦荡”。这就使“体现”层面的课程内容,显得具体明确了。

    内地“课标”文化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初中阶段“目标与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与“指引”相比,课程内容缺少了“反思”“体现”这两项要求,而“认同”则被包含在“汲取”“尊重”“吸收”之中;更缺少类似“指引”中“学习层面”“学习内容”“教学原则”的具体描述。尽管“课标”其他方面有所渗透,但总体上还是过于宏观。

    (二)教材知识短文直观呈现文化课程内容

    香港启示版《中国语文》随文编撰了文化学习知识短文,这也与大陆显著不同。其安排大致如下:初一上册5项:(1)认识孝道;(2)认识忠君爱国精神;(3)认识古人的姓氏和名字;(4)认识古代妇女的妆扮;(5)认识对联。初一下册7项:(1)认识北京今夕;(2)认识中国传统皇家建筑的理念;(3)认识传统节目背后的意义;(4)认识以法谋治的法家;(5)认识古代车舆;(6)认识中国医学;(7)认识中国人对鬼的观念。初二上册3项:(1)认识因果报应的观念;(2)认识洒脱率真的魏晋名士;(3)认识具有香港特色的建筑风格。初二下册5项:(1)认识草木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认识中国传统视死如归的观念;(3)认识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4)认识中国古代的私塾;(5)认识古人衣饰打扮与身份的关系;(6)认识古代的历法和纪时方法。初三上册5项:(1)认识传统中国雕刻工艺;(2)认识昔日香港;(3)认识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4)认识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5)认识中国传统中月亮的形象。初三下册7项:(1)认识古代婚姻礼俗;(2)认识中国古代伶人;(3)认识倡导爱与和平的墨家;(4)认识孔子;(5)认识儒家思想;(6)认识古代宴会中的活动;(7)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古代名楼。

    通过梳理与分析教材,我们发现,三个年级六册课本共设计33个文化知识项目,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诸多方面。每个知识项目短文大约600字左右,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涉及的都是典型的中华文化。这些短文既在教材层面上直观呈现文化课程的具体内容,又构成了所随课文的文化语境;既利于课文理解,又利于文化吸收。

    综上所述,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的主要特色是,课程内容研制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教师把握和实施;教材短文编撰讲究直观可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香港初中语文文化课程内容对大陆的启示

    (一)大陆初中语文要研制具体形态层面的文化课程内容。大陆“课标”文化课程内容基本是理念式的,表述过于宏观,且相对分散,缺乏具体形态层面的文化课程内容。如初中阶段课程目标“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从不同角度看,每篇课文都可能蕴含十分丰富的文化,那么课文涉及的文化常识到底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又是哪些?再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这其中要领悟哪些文化的内涵?怎样领悟这些文化的内涵?是不是应该给教师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具体的指引呢?大陆语文课程缺乏具体形态层面的课程知识,往往需要教师煞费苦心地猜度、挖掘、选择,而很多教师常常力有不逮,只好作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淡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语文课程的实施既显得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随意,甚至非常盲目。香港初中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范畴的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具体明确;教材编撰的33个知识短文清楚明白,都是学生应该了解、能够了解的文化基础。它可以保证每位教师的文化课程实施内容大致相同,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基本的中华文化素养。所以,大陆有必要认真研制基本的、具体形态层面的文化课程内容,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抓得住,学得到。

    (二)大陆要着力研制具体明确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香港的“指引”突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教材编撰的33个文化知识短文,讲述的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显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与教材其他方面的隐性文化渗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陆的“课标”也强调汲取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但世界文化纷繁复杂,各国“母语课程涉及的语言文化知识的项目林林总总,几乎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状况、历史与现实、天文与地理,文学与艺术、文化与教育等方面”[3](P.89),加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4](P.1)。所以,我们既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更要着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家国情怀”“中华医药”等,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可以说,研制具体明确的中华文化课程内容,并在教材编撰中充分彰显,以求得便教利学,这本身就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最好方式。

    (三)“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既影响语言,本身又积淀在语言之中。”文学作品总是作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完成的作品。这种隐性的文化语境,制约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如果学生缺少对作品文化背景的必要了解,就会产生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误解,当然也就难以吸收作品的文化养料。香港语文教材中文化知识短文的编撰,如“认识孝道”“认识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认识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认识中国传统中月亮的形象”等,都能随阅读课文构成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化的吸收。

    如初一上册第一单元,在志怪小说《董永卖身》一文后,编撰了关于“孝道”的短文。短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儒家忠孝”,主要讲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孝道,《孝经》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儒家学者认为孝道是所有的德性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并引用孟子的话“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加以证明。第二部分“‘忠孝’与‘孝悌’”,先引孔子的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然后解释“忠”“悌”的内涵,并指出它们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意义。第三部分“孝的表现”,说明怎样才算孝,并引《孝经》“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进一步加以说明。又介绍民间故事《二十四孝》,并配有“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亲尝汤药”三幅彩图。最后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二十四孝》中的孝子做法有不合现代社会情况之处,你认为现今我们应该如何表孝?这些内容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又为课文构成了一种文化语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董永卖身葬父的文化内涵。而最后的提问,则呼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并了解其对现代世界的意义”这一课程目标,既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孝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季羡林先生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5]如果大陆学生也能学得香港教材中“孝道”的知识,一定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朱自清那种因为不能尽孝而内疚、愧悔的心情;也一定能更深地体会到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表现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限沉痛。再如,大陆教材如果能随《孔乙己》《范进中举》编撰“认识科举”文化短文,那就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品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主题,也有助于学生辩证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批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最后想说明的是,“中国大陆语文科一向重视文化教育,语文教材中一向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教材选择文质兼美的课文,采用人文主题编撰单元,追求文化教育渗透;编撰文化学习专题(如《长城》)、文化综合实践(如“对对联”),强化文化教育;推荐古诗文背诵和名著阅读篇目,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和积累,提升文化素养等。本文只期在大陆文化课程内容研制、教材文化内容编撰,能够博采众长,力求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注释:

    [1]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季羡林.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3,(3).

--此文刊发语文知识杂志2017年9月中学版。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