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5阅读
  • 2回复

被婚外恋逼上梁山的武术宗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12
被婚外恋逼上梁山的武术宗师




    在即墨,关于马山名字的由来,当地人众说不一。
    有一种说法是,和中华螳螂拳的创始人于七的一次死里逃生密切相关。据说于七经过这里以后,去了华严寺,当了和尚,成了清史上少数几个造反,还能够得以生还的人。

    在即墨马山,遇到了一位老农,他为我讲述了于七颇为坎坷的一生。






自幼习武,却遭小人算计


    螳螂拳起源于崂山华严寺,是一位住持始创的。而这位住持善和大师,清初山东反清起义军的首领于七。

    于七父亲绰号草上飞,轻功相当了得,明末当过防抚铺兵。后来经商,家境逐渐殷实。于七,名乐吾,初字小喜,上过几年学,14岁拜师习武,跟着老师和父亲练了一身好功夫。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于七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任职蓬莱参将,与府君关系很好,交往密切。于七为人正义,时常为乡亲排忧解难,威望颇高。他乐于结交各路志士豪杰,与栖霞及附近县中的志同道合者议论政局,演练武功,一心报国。





    后来于七辞掉了官职回家,府尹赠于七一个婢女一位书僮。回家后,于七打造了当时清初最大最豪华的私人别墅。

    府君送的婢女已经长大,于七纳她为妾。哪知书僮与妾同来,生出恋爱之情,花朝月夕,时有会晤,不慎被于七发现,一怒之下把书僮赶出家门。



    被夺了心上挚爱的书僮自然怀恨在心,回到蓬莱府君这里,诬告说于七家中月圆门、万字窗、雕栋画梁,如同王宫。还喜欢结交流氓地痞,舞刀弄枪,行为不轨。因为自己怕诛连才逃了出来。

    蓬莱府君一听,吓了一跳,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上奏顺治皇帝,清帝立即派御林军三名到栖视查。

    御林军一到栖霞县衙,拿出圣旨要人协助。县官立即派四名衙役相助,前往于七家中搜查。七人到于七家中严格搜查,翻箱倒柜,发现并没有要造反的迹象,于是往回返。

    可巧那天邻村有丧事,于七前去主持,不知道家中出事了。下午回家一看,家里东西像被强盗劫过一样,散乱一地,一家老小号啼不止。一问,媳妇哭诉说县衙来人搜查,刚搜完走人。

    搜查也要搜查证,血性男儿光明正大,自然难以忍受这般侮辱。

    于是拿起钢刀,跨上战马,急忙追过去,遇到这七个人,啥话也不说,上去就砍,七个人全部被解决掉了。



被逼无奈,聚众造反


    于七正要走时,忽然看到尸体掉出了顺治帝的圣旨,顿时吃了一惊,这才发现自己把皇帝派来的人给砍了。

    前思后想,已经把人杀掉了,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何况屎盆子已经扣上了。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七在董樵等的协助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于七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联络海岛渔民,在胶东锯齿牙山建据点,反清抗暴,令统治者大为震惊。后来,清登州府知府张尚贤带厚礼携幼子赴唐家泊村与于七讲和,这位张尚贤拿儿子做人质,说服了于七。于七拿了把总印信,当了朝廷官,让自己不再是处处遭追杀的反贼。


    于七的这一做法导致了众多希望恢复明朝的志士(其中不少是知识分子)的纷纷离去和整个义军的解体。

    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于七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武授徒上,他在胶东遍设武馆,把从老师、祖父和父亲那里学来的各种拳术传授给弟子们,这就是胶东农民第二次抗清起义时遍用的拳术———于氏拳。

    然而,于七的投降,难以得到统治者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也让很多人对他不满。处境尴尬的情况下,往日兄弟又大倒苦水,旁敲侧击想要接着造反。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派万余名“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



    牙山四围嶙峋难以上山,只有一条上山之路,于七据此要道,只要有敌兵出现在眼前,马上挥刀砍下山崖。

砍得人多了,居然凝血于寒刀,“时时需以沸水洗之”。此举,既显示了于七的不屈和强悍,也大大鼓舞了所部的士气。更迫使清兵统帅们改而采取围困的战略。

    清兵众多,四面围如铁桶,无隙可出。于七只得困守山顶。山顶面积狭小,只能容三百余人,不能久守,久守饥饿而死。

    第二年二月,清军发起最后的总攻。羸瘦老弱手无寸刃的自发斗争,难抵兵强马壮训练有素的清兵的残酷剿杀,于七起义终为清兵击溃镇压。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被杀害,胶东大地,尸骨无葬,人烟杳迹。

    袁枚《人面豆》中描述道:“山东于七之乱,人死者多。平定后,田中黄豆生形如人面,老少男妇,而耳目口鼻俱全,自颈以下皆有血影,土人呼为人面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12
逃离苦海,皈依佛门创立螳螂拳


    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春,于七用“山前弃靴,山后夺路”之计从锯齿牙山突围,转移至崂山东麓。

    转移途中,于七所骑的枣红快马,由于连日赶路,累死在路上。于七挖了大坑,将马埋葬,此后,人们就叫这座山为“马山”。



  

    逃出来以后,于七先在王哥庄港西给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于七转移至崂山东麓。先是选择白云洞作为藏身之地,因生存所迫,下山觅取食物,致使行踪暴露,遭清兵追捕,危急中避入华严寺。

    时任华严寺长老慈沾大师急中生智,立即舀来一瓢滚烫的开水,让于七紧闭双眼,把开水一下子泼到他脸上。一瞬间,于七脸上烫起许多燎泡,面貌全非。

    慈沾大师对前来搜捕的清兵称“此僧患了天花病”,这才躲过搜捕。第二年,于七在华严寺落发为僧,法名“善和”,戒名“寂彻”。慈沾大师圆寂后,于七继任华严庵住持。


  

    善和大师(即于七)在华严寺不仅潜心攻研佛法,而且精研武术,他是“身在佛门,心在江湖”。

    因有感于螳螂互搏,悟出一套拳法,取名螳螂拳,从此便广收门徒,以授拳为名建立组织,以备起义之用。但时至雍乾盛世,终无用武之地。但于七始创的螳螂拳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武术中一朵奇葩。


  
                                          

    善和大师在华严寺期间,不少绿林好汉秘密来访。据说凡来拜访的好汉,必须在寺庙旁栽植一株麻栎树。麻栎,在胶东一带称“柞树”,方言把造反念成“作反”,意在取其谐音,表示反清的决心。久之,在华严寺周围栽下一片麻栎树,成为崂山特有的麻栎林。

    现在华严寺善和的墓塔已修复,墓塔前,立有“螳螂拳始祖于七”的墓碑,寺外立了一尊于七雕像,以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为中国武术作出的不朽功绩。

    人生可以选择沉默,可以过着平静安乐的生活,比如于七。

    然而,人必须为了信仰而活,这样才会活得轰轰烈烈。于七起义虽然遭遇失败,抗争的精神和螳螂拳却得到留存,这才是可以不朽的东西。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12
也许于七天生就该是开山立派的武术宗师,而不是左右逢源的官场能手。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