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974阅读
  • 0回复

(语文教脉)50年代文学与汉语分科试验匆匆废止的深层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28
晓敏

  上个世纪50年代,语文教育曾有过一次重要的、但又是来去匆匆的改革,即把文学与汉语分开,各自编写了教材,形成了《文学》与《汉语》两种课程。这种改革使文学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给许多过来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巢宗祺,虽是语言学家,但他喜爱的是当时的文学课本,说道:“初中语文分《汉语》、《文学》,不瞒大家说,《汉语》我是从来不看,但六本《文学》我是翻烂了的。尽管现在我在大学教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博导。我最喜欢读的是《文学》课本上的小说和古代诗歌。”(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思考)作家莫言年龄小一些,无缘直接学习那些课文,只是有机会读到那些文学课本,这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讲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文革’前那样,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呢?我幼时失学在家,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是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虚伪的教育》,《莫言文集》第12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可是,文学与汉语分开教学的这一改革,来去匆匆,从56年开始,到58年即被废止。成为后人研究的一种现象。研究者至今仍在讨论这一改革,分析废止的原因,并讨论其“得与失”。“得”,已经很清楚,即这种分科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至于失,有人认为,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但这究竟是不是失?是需要分析的。学生若真的具备了很好文学修养,有了对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他写好应用文,是很容易的。这也就是说,语文语言能力问题,不是改革终止的主要原因。文学与汉语分科被废止,主要原因在政治。社会政治需要其成员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但这种能力应该是保持在一定幅度上的。太低了不好,太高了也是问题。而文学与汉语分科之后,文学教育在学校兴盛起来了,当时的《文学》课本选进了许多古代和外国文学的优秀篇章。这些作品培养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让学生善良、有同情心,有了对美的追求。总之,使这一代学生能够具有“精神的底子”。而这些,都超越了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种工具性的人,超出了这一点,就需要警惕和制止。文学与汉语分科的试验匆匆结束,其深层的原因,不是这种分科教学之“失”大于“得”,而是相反,这种教学所“得”的太多、太快,超出了社会政治所能允许的范围。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