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289阅读
  • 11回复

(湖湘文化)盘古洞的发现及其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2-28
— 本帖被 admin 从 地域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3-03-06) —
盘古洞的发现及其意义
黄清泉


(一)沅陵惊现盘古洞

据周光烈著的《神话传说与盘古研究》载:2002年夏天,几个狩猎者在湖南省沅陵县原丑溪口乡(现为盘古乡)荔溪盘古山腰一个石洞,发现一把神秘的石锁。石锁呈金字塔状,有50厘米高,底部呈正方形,约半个平方米。在石锁的顶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孔,有一锁栓,倒插山洞的乱石中。几个村民好奇地把石锁移开,发现一个半米见方的洞穴口,他们打着火把进入洞内,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有三间屋宽的大石洞。洞内有50多张人工堆砌的石床,规则地排列在一起;石床旁边,有石碓、石斧、石刀、石片、刮削器等堆放在一起;还有石灶,保留烟熏火烤的痕迹,灶坑里残存着许多细小的螺丝壳;洞壁上留有一些歪歪斜斜的、辨别不清类似文字的符号;有一张石床上,尚存一根天然生成两米多高、容两人合抱的钟乳石。

此洞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国内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文学、新闻界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有数百名专家、学者前往实地考察研究,并查阅大量的典籍文献,通过长时间的精心考证,最终把这个拥有早期人类生存遗迹的古洞穴定为100万年前的“盘古居室”,即“盘古洞”。

其实,盘古洞与盘古传说应是同时传于世,只是由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文化学术活动中心在中原地区,许多史学家对盘古传说将信将疑,谁又还顾及盘古的发祥地?天长日久,盘古渐成千古之谜。西汉司马迁编纂《史记》时,对远古的三皇五帝及明君、贤相作过许多实地考查,西方走到空峒,北方走到涿鹿,东方走到海边,南方走到长江、淮河。就是没有到过南方对开创远古人类发展新纪元的盘古、伏羲、女娲、神农等进行实地考查。一直到东汉末及三国,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往渐密,盘古传说再度兴起,研究者日众,有志者长途跋涉几千里到盘古的故乡考查。东汉末地理学家桑钦著《水经》曰:“沅水又经过沅陵县西,有盘瓠(古)迹犹存矣……沅水又东施水(荔溪)注之,水南出施山(九龙山),下有二石室,有先人居处其间,施水北流会于沅。”黄闵《武陵记》载:“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古)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林、盘瓠(古)行迹。”这段话,可能是黄闵引入别人著述,因此他加按语进一步诠释说:“山窟有石羊、石兽,古迹奇异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俗传云是盘瓠像也。”宋史学家罗泌也曾道:“有自辰沅来者曰:今县之西南三十里,有盘瓠(古)洞。”以上所录,考其地理、方位、山名、水名及洞穴规模与今日发现的神秘洞穴完全吻合,因此专家认定其为“盘古居室”无可置疑。

(二)盘古洞的文化意义

盘古洞的发现,首先惊撼了新闻界。先后有《湖南日报》、《南方日报》、《河南日报》等全国60多家报纸及新华社、央视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国家地理、新华网等20多个网站或发消息或撰写研究论文,对盘古及盘古洞的文化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湖南惊现盘古洞,有望填补史前无文字记载的断层”;二是“沅陵是中华始祖盘古的发祥地”;三是盘古是带领人类走出洞穴的英雄;四是盘古是带领远古人类脱离兽群,开创人类新生活、新世界的始祖。当然,还有其它的说法,如“盘古洞再现中华人脉源头”等等。下面我就上述四个方面谈一孔之见。

l、盘古洞的发现。填补史前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

炎黄以前的史前史,远古人类的发展进步,由于没有文字只能靠神话传承下来。而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无法确定其有无。因而,当盘古开天辟地及天皇、地皇、人皇的传说由南方传到北方时,信仰者寥寥无几,怀疑者却不少,如是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直至西汉,《六韬?大明篇》载“盘古之宗不可动也。”这是记载盘古的第一部书,《六韬》是汉代人的伪托姜尚之名写成的。“盘古之宗不可动也”,这是对那些怀疑者一个正面的回答,明确肯定了盘古在古史系统的地位。到了东汉,盘古传说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有盘古神像传世。据《益州学馆记》:“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按:此图为蜀太守张收手迹,张收为献帝时代人)。这一史料告知人们:一是盘古神话由来远矣;二是盘古神像位列三皇五帝之首,可知盘古在远古时代的地位、价值。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徐整以民间传说为基本素材,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编写一则盘古神话故事传世。把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传说作了较为详细记述,如他编著的《三五历记》载:“大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三皇。”他又在《五运历年记》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徐整,是南方吴国江西豫章人。三国时,武陵郡,属吴国政区,公元215年,刘备和孙权分荆州时,改属蜀,4年后,复归吴。但当时少数民族却心向蜀,曾多次爆发反吴斗争,也多次遭到吴政权的残酷镇压,死伤数万人。对如此多事之地,作为史学家不能不引起关注。他很可能在深入武陵民间调查采风时获得盘古传说的真谛。晋代葛洪在《枕中书》载:“在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俱时,已有盘古真人,自号原始天王,游乎其中。后与太元圣母(太元玉女)通气结婚,生扶桑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后又生地皇,地皇又生人皇、伏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乃其后裔。”不过,徐整、葛洪把盘古完全神化了,给世人提供的只是一个神,即我国最早的开天辟地巨神。那末,盘古到底是人还是神遂成为千古之谜。梁朝任昉的《述异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万物始于盘古。”这是对徐整的盘古神话故事的归纳,肯定了盘古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到了宋代,著名史学家胡宏在《皇王大纪》中,大胆地把盘古列为古之三皇之首,即盘古(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提出“盘古是中华民族始祖”、著名论断,很快得到史学界的认同,并写入宋史。此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就成为家喻户晓的颂词。盘古的地位提高了,但“神”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半神半人而已。湖南沅陵境内发现的一处神秘石洞,经专家学者考证,公推为100万年前“盘古居室”(盘古洞)。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历史上的亘古之谜,盘古是人不是神,而且有望填补中华史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

2、沅陵是中华始祖盘古的发祥地

三国时代以后,关于盘古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主要是对盘古传说的来源,也就是对盘古发祥地的探索,史学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即印度说,中原说和南方说。

持印度说的学者观点有二:一是盘古神话不见于秦汉以前的一切著述,而始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以及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此时印度佛教及文化已渗入中国;二是印度的创世神话与盘古神话大体相似,如印度《摩登伽经》中说“自在以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腹为虚空,发为草木,腕泪为河,众骨为山,大小便为海。”于是他们推断,盘古神话的原型来自印度,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中国西南部流传进入中国的印度神话。显然,这种说法不可靠。一、三国之前在汉文献中已有盘古神话的记载;《六韬》的记载及东汉张收作的盘古图像已辑画册广为流行;而春秋战国的文献中虽没有盘古传说的记载,不等于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当时就没有口头传说的盘古神话。舜临驾大小酉山,拜见善卷,欲“让天下于善卷”,二人信步村庄,善卷指着村民对舜说:“他们是盘古子孙。”二、沅水流域每年端午举行龙舟竞赛祭祀盘古,屈原亲身目睹,并有诗为证。三、至于神话内容大体相似,更不是理由。中国和欧洲远古人类相似的东西太多了;古时中国信鬼神,外国人信上帝,上帝也是神,谁跟谁学,又有谁能讲清楚。所以,盘古神话起源于印度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持中原说的根据,主要是河南桐柏县有一座盘古山,原名叫盘石山,山顶有一座盘古庙,当地群众每年三月三都来此举行朝拜仪式。因而他们断定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苗瑶语族是一个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族群。显然,这个论断有些偏颇。其实,中原说和南方说(下文详述)分歧不大。中原说承认南方多盘古遗迹。盘古神话来自苗瑶族的传说。他们所要争的是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或盘古一开始居住在中原。但支持其说的证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而且疑点甚多。一是桐柏县有盘古山、盘古庙,且有祭祀活动。如果这些遗迹在其它地方没有发现,为桐柏县独有,倒是重要实证。但此类纪念建筑,全国各地比比皆是,盘古是开天辟地始祖,苗瑶族要祭,汉族也可以祭。假如太行山有盘古寺,能说盘古神话起源于太行山吗?所以单凭这一点就断言起源中原,无法使人置信。二是“三苗国的盘古部落一开始居住在中原桐柏山”,后来迁到了南方。这个推理缺乏实证。据有关资料,盘古部落,初称盘古氏,伏羲之前称浑沌氏,炎黄时期称有苗氏,是三苗国的主体民族,文献中早不见盘古部落的称谓。至于“一开始居住在桐柏山”,更令人模糊不清。“一开始”指何时的开始?太笼统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说得很明白:“远古时代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见于记载。”“远古时代”已经很古了,按中原说的逻辑,似乎应这样表述:盘古部落一开始居住在中原,远古时代(后来)迁到了南方。如若这样,岂非令人啼笑皆非。三是假定盘古部落早起源于桐柏山,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民间应有其传说,而且尽人皆知。可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学术活动如此活跃,为何不见盘古神话的只字记载?除非民间根本就没有这种传说流行。战国末叶及秦汉之际,盘古传说从南方传到北方,史学界对此却麻木不仁,将信将疑,因为这是个改变历史的传说,犹如晴天霹雳,来得太突然了。如果这个传说原来就有,就在中原,有识的史学家定然会去考察,将其记入史册。在他们看来,始祖应出在北方,可北方无盘古,南方的盘古又不可信,更不愿意改变已经确立的古史系统,就是汉代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也只能避而不谈。综上所述,中原说推理缺乏逻辑性,依据不足,疑点甚多,难以自圆其说。

盘古的根在沅陵,沅陵及沅水流域才是盘古神话的发祥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沅陵具有最适合原始人类繁衍、生活的特殊环境。

沅陵及沅水流域,中元古代(距今800万年)为边缘海糟盆;晚元古代为浅海陆棚;早三叠纪末,受燕山运动影响陷为淡水湖泊;晚三叠纪末,地壳抬升为陆地遂成现代地貌。沅陵地处雪峰山脉东北尾端与武陵山脉东南麓的交汇处,山峦重叠,丘岗起伏,森林茂密;溪河密布,沅水横贯全境;土壤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因而不啻是一处最适宜于原始人生存繁衍的区域。正是因为有如此特殊的自然环境,人类才有较前加速进步的可能。远古人类是和禽兽差不远的,食物完全依靠自然的草木果实、鱼兽之类,居处则是和禽兽相似的巢穴,衣则为草叶羽毛之类。在这种状态中,谁的能力强,谁就生活得好。盘古就是一个聪明而能力很强的人。从发现的盘古洞留存的遗物可以证实,盘古生在沅陵、长在沅陵无疑。

二是从已出土的众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文物。证实沅陵及沅水流域,就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的发展史。

1950年以后,先后在沅陵、新晃、洪江(黔阳)、会同、辰溪、麻阳、芷江、中方及常德、湘西自治州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发现旧石器遗址113处,采集出土旧石器1000余件,主要有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地质年代1万~30万年之间,相当旧石器中晚期。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沅陵发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分布在荔溪、丑溪、舒溪、小龙溪、怡溪、酉溪等地。这些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盘古子孙或盘古部落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发展轨迹,尤其出土的旧石器文化遗物与盘古洞的遗物基本相似,足以印证盘古土生土长在沅陵,绵延和发展在沅水流域这个基本事实。侯哲安著的《中国南方古代传说人物考》称:沅陵是盘古氏的生活中心。

三是沅陵历代传承祭祀“盘古大王”的信仰习俗。

在汉代以前巫教盛行之时,每个大的山寨、部落均建有“太”(苗语,汉话称盘古庙),又称殿,沅陵全县祭祀盘古“太”、宫、殿达五六百多处,每年百姓请巫师明香祭祀“盘古大王”。唐代以后,佛教盛行,加上汉族人口迁入,苗汉融合,巫庙减少。但土著人与苗族后裔果熊人聚居地,直至1950年前,仍保留不少的“太”。同时,为祭祀盘古和颂扬其开天辟地的功德,沅陵境内户户设立盘古神位。路边、村口均立有盘古木质雕像,一般高丈余,面部呈黑色,手持一把开山大斧。如金华山麓有一天然石洞,名雷公洞,洞前竖立一尊盘古塑像:身高八尺,面如锅底,黑眉大眼,怒视苍穹,手执一把开山大斧。雷公洞壁上刻有《调寄临江仙》古词一首:“挥手开天辟地,阴阳造化无穷,辰州处处隐芳踪。粉身碎骨处,泣血傲苍穹。岁岁共香人语,年年膜拜兴隆,三溪万古塑英雄。径迷石洞远,横钺霸长空”。词中流露诗人对盘古无限崇敬之情。据当地老人回忆,类似的盘古塑像在各大村寨路口皆有。因而行人至此,无不鼎礼膜拜,以感其恩德,代代相沿。迄民国,地方仍存盘古像。其设置之普遍,维系时间之长,在全国各地实属罕见。还有民间求雨也与各地不一样,每适大旱,老百姓敲锣打鼓,抬着盘古神像游行田间,巡视禾稼,祈祷盘王助天降雨。

四是沅陵以盘古命名的地名遍布全县。

如盘古洞、盘古山、盘古溪、盘古岩、盘古坪、盘古井、盘古塔等,不胜枚举。尤其是老百姓每逢大事,都不离一个“盘”字。如养儿称盘儿,嫁女称盘女,娶妻称盘媳,竖屋称盘屋,出殡称盘丧等等。总之,盘古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五是民间流传盘古的故事多。

如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盘古降服六畜等。如当地流行的《苗歌》中就有对盘古化生万物的描述语:“盘古公公英雄汉,说起话来像雷鸣,眨眨眼睛就闪电,呼吸变成东风吹,眼泪汇成清水流,头发变成柴和草,久久撑天太长久,身子散架落纷纷,盘古死后变山坡。”

综上所述,沅陵为盘古发祥地是不争的事实。

3、盘古是带领人类走出洞穴的英雄

有些研究者认为,盘古带领人类走出洞穴,就意味着挑战自然,就要应对洪水和猛兽的伤害,就要修房子,发明工具,进行种植和耕作,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开辟—个全新的生活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盘古确是一位带领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文明的历史英雄。但是,我们知道,远古人类穴居生活历史是相当长的。《庄子?辞过》载:“古之民……就气阜陵而居,穴而处。”《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后世圣人易之以官室”。据法国资料说:距今约35000年的尼安德塔人,有一家七人,二女五男,以捕鱼、猎鹿为生,穴居防野兽袭击。而盘古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00万年,即远古时代早期,或者如恩格斯所说的野蛮时代早期,比有巢氏构木为巢至少要早70万年,比伏羲之后那位发明“偏槿而庐,揖蕴而扉”的有巢氏更早。所以盘古时代还谈不上“走出洞穴”、“结束洞穴”。人类真正结束“穴居而野处”的时代,当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化时代。不过在北方,人类刚刚开始定居生活时,由于生产工具还很落后,也缺乏营建居室的经验,只能用石器挖掘坑穴作为栖身之所,以避风雨和严寒的袭击,这就是最原始的住宅——穴居。这种穴居(后称窑洞)比旧石器时代的山洞进步多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

4、盘古是带领远古人类脱离兽群,开创新生活、新世界的始祖。

如何给盘古与盘古洞定位呢?这是个很复杂、很棘手的问题。历史上有些说法,如小学课本载:“人类老祖宗盘古,是一个巨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罗泌的《路史?前纪》载:“自此(炎帝)以上,亦惟有九皇氏、地皇氏、天皇氏。而上乃有盘古氏基之浑沌之说”;“是为人也,首生盘古”(《五运历年记》);“盘古极长,后乃三皇”;有的则把盘古列为“三皇”之一,即天皇(盘古)、地皇(伏羲)、人皇(神农)等等,这些说法大多根据神话传说而来,因而不确切。那末,要给盘古作较准确的定位,必须从研究盘古洞文化入手。

关于石床。

这是迄今在已出土的旧石器文物中首次发现。石床堆砌材料是从外面搬进洞内的,石床数量达50多处,也是个奇迹。中国研究盘古问题专家何光岳教授认为,该洞应是一处罕见的远古人类洞穴群居遗址。这个认定是中肯的。首先,这是一个大家庭,或者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的雏型,与兽类居洞穴状况截然不同,与一个三五人的小家也有差别;这个家庭,可以肯定是盘古子孙,但也不排除其他类人猿与盘古共室。在人少猛兽多的山林里,盘古深知靠几个人是难以生存的。于是他团结家人不分散,又联合其他古人共同对付猛兽,猎取食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大创举。其次,此种洞穴群居状况,如果发生在氏族社会形成初期,或者新石器时代,则不足为奇。但这是远古早期发生的事,显现了盘古和远古人类,开动脑筋,完全脱离兽类本能行为,则非同小可,显得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再者,堆砌石床,也许是受鸟建窝从四处寻找材料的启示,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很不简单。而且石床的堆砌和使用,说明盘古氏已进入直立人阶段。

以上三个方面中,第三个方面,是原始建筑的源头,而第一、二两个方面则是反映原始婚姻家庭的演进。人类最初是没有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其时两性关系杂乱。随着古人的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古人们在劳动中开始按照男女、年龄进行分工,他们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开始不愿意与自己的子女发生两性关系,最后人类终于排斥了杂乱的两性关系,发展成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又称血缘家庭或血缘公社。盘古洞50多张石床,肯定不是宾馆,而是一个血缘群团或血缘家庭,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同居一室。它既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通婚的集团。在这里面开始不许祖辈与少辈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发生两性关系,而却允许兄妹之间互相通婚。这种血缘群婚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经历了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岁月。据人类学家考证,郧县人、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大致都处于血缘公社时期。

关于石灶及烟熏火烤的痕迹。

这是远古人类用火的证据。按照人类进化的过程,火的发明和学会用火一般在旧石器时代之前,即在野蛮时代初期。这是人类从兽类分化出来的一个显著标志。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发现有经过燃烧而变色的动物骨头,炭屑和烧骨共存,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元谋人”用火的证据。由于炭屑和烧骨都经过流水的搬动,有些学者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天然火所致。盘古洞的石灶,这也是众多出土的旧石器遗物中首次发现。就是以后湖北郧县人(距今10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遗址中有用火证据,也仅仅是一些灰烬和烧骨而已。石灶的使用,说明盘古氏会用火,并能控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从而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大脑的进化,增强了自我生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比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古人类用火跨进了一大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伟大胜利。

关于洞内旧石器文物。

据介绍,有刀片、石尖、尖状器等生产工具,其共同特点,都是天然石块,或稍加改进。显然这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这里有一点需要引起人们特别注意的是,未发现陶器。恩格斯和莫尔根(《古代社会》作者)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把人类从兽类脱离出来到文明开始时代止,划分为野蛮和开化两个时代,又把每个时代划分为初期、中期、晚期。野蛮时代初期、中期基本上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新石器的发明与使用;开化时代初期,制陶技术开始发明与使用。制陶技术是开化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分界线,是开化时代初期的标志。对照盘古洞的石器,构造粗糙,比较原始,而且没有陶器,据此可以推断,盘古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因此,何光岳等专家公推它为100万年前的文化遗址,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古人类学家曾把人类起源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阶段,距今440~300万年前;第二阶段是能人阶段,距今250~160万年前;第三阶段是直立人阶段,距今180~20万年前;第四阶段是智人阶段,晚期智人形态已达到现代人水平。由于第一、二阶段的类人猿化石发现于非洲大陆,在其它大陆没有发现,一些科学家就认为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现在据专家学者对盘古洞及其遗址的分析:认为盘古所处时代,当属能人阶段晚期和直立人阶段初期,再联系巫县人、元谋入、郧县人遗址的发现,可以推断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同时,根据史学家对远古人类衣食住情况的研究,亦可判定盘古所处时代。《庄子?盗跖篇》载:“古者禽兽多而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日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安静之容),起则于于(自得之貌);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一段话很明显把远古人类住、食、衣分为三个时期,而从盘古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来看,未见神农之世的耕而食,织而衣的影子,而有巢氏之民(包括穴居),知生之民或燧人氏之居民生活特点都表现得很充分。因而认定盘古仍然处在采集、渔猎的经济阶段,勿庸置疑。

关于洞壁上的符号。

文字发明之前,古之民用一些他们自己懂得的符号来记事,如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有的用画图记事,正是他们聪明、智能的表现。我国最早的文字应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图画,另一个是记号。而后者是更早的。由这两个来源所造的字就是象形字和指示字,盘古在洞壁上记了什么,现无人破译,要说它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尚缺乏证据。周光烈著的《神话传说与盘古研究》收录盘古子孙《寻找幸福》 《勤学手艺》两则故事,说盘古鼓励儿女走出洞穴闯荡世界,学手艺,寻找幸福。儿子离开后,盘古用薄片在洞口的岩石上每天划上一点,一直划满一百个点点时。届时,儿女们满载而归。这个细节,至少可以说明盘古有记事的习惯。这也是已发现100万年以前远古人类文化遗址中未见过的特殊事物。

关于石锁与洞门。

这也是我们研究远古人类生活居住状况首次发现。它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人类从兽类脱离出来,栖息的处所,依旧是与禽兽无别的巢居、洞居,而盘古后裔却能在洞口设门锁,这是其他洞居的人群未能做到的,与洞居的禽兽更加不同,就是现代洞居的禽兽也无法做到(人为的除外)。二是洞口设置门锁,主要是用于防猛兽,即防御猛兽的袭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三是非用于防人、防盗。因为那时还是采集经济时代,没有私有观念。也许是因为盘古子孙在此洞住的时间相当长,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万年都有可能。他的子子孙孙,当附近的动物减少,迫于生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走出洞穴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或寻找动物多的地方,或转移水边捕鱼,建立新的定居点。于是告别洞穴。但又眷恋老窝,怕别人或兽类损坏,因而在洞门加锁封存也有可能。至于有一石床天然生存的一根两米多高的钟乳石,只能说明这个洞封存已上万年,或几万年。如果还有人住,钟乳石不可能生成。

黄清泉:曾任怀化地区地方志编委副主任,现任怀化市地方志协会顾问,《怀化市志》副总纂。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学界不同声音:湖南沅陵盘古应是盘瓠
自从1993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嫘祖研究》一书,开辟把约公元前6390年的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之王盘古,同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来研究,已经十年。目前在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已发现“盘古王表”。2003年3月26日人民网报道:“权威专家确认湖南沅陵县是盘古的故乡”。这可以看作是对盘古历史研究的回应,但该报导显示的是一种缺乏王表和年表的中华远古史认证,是继承和发扬中国远古史学界主流专家,不重视王表和年表的传统。

    据著名中国神话学者袁珂先生的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如苗、瑶、侗、黎……中,就流传着关于盘古或盘瓠的传说。苗、瑶等民族,他们原本居住在中原,由于长期的部族战争,渐渐被迫迁徙到了南方,随而带去并保存远古丰富的神话传说。盘瓠,据传最初可能是苗、瑶……等民族的祖先。

    吕思勉先生又说:盘古是盘古,盘瓠是盘瓠,二者绝不容许混淆。浙江杭州钟毓龙先生1936年出版的《上古神话演义》巨著,其中第50回就再现了约公元前2170的盘瓠传说。解读这桩尧帝女儿与“神犬”盘瓠的婚姻故事,盘瓠并不真的是“神犬”,而可能是帝尧宫中的一位年青的苗族近臣,他跟负责饲养尧帝宫中的宠物有关。正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他与帝尧的一位女儿产生了恋情,并且私奔到了湖南的沅陵地区,后来,盘瓠还作了那里苗族部落的首领。

    刘圣清写的报道说,据悉,2002年夏天,几个狩猎的村民,在位于湘西的沅陵丑溪口村半溪山腰的一个乱石丛生的万年古洞中,无意发现了一把大石锁。当时,这把石锁倒插在古洞的乱石岩中,呈金字塔状,有50多公分高,底部是个正方型,大约半个平方米,足有几百斤重。在石锁的顶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孔,是用来插锁栓的。村民们将它挪移位置后,惊奇地发现它原来是紧锁在一个半米见方的洞穴上:这个古洞的底下,还隐藏着另一个神秘的洞穴!在这个神秘的洞中之洞内,村民们又发现有56张石床规则地排在一起,石床材料,都来自洞外,是一块块厚薄差不多的片石。更为惊奇的是,在一张石床上面,长了一根两人合抱的钟乳石,足有两米高,色彩斑斓,像是一个身披彩衣的老人。按照钟乳石形成的速度来推算,这根钟乳石至少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形成期。那样的话,它下面的这张石床,距今不知又该有多少年了。石床的发现,很快吸引了历史、考古、民俗、民族、文学界的强烈关注,短短几个月,就有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调查,大家最终将这个拥有石床和早期人类生存遗迹的山洞定为盘古洞。盘古就在沅陵从此得到远古遗迹佐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历史、民俗学家何光岳教授说:“盘古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就在沅陵,这是谁也争不去的!”证据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经注》等诸多文献中就有记载。晋代的《荆州记》记载说:“沅陵县居西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古子孙。二乡在武陵之北。”这里所说的二乡范围,就为今天的湖南沅陵丑溪口乡。   宋代的《溪蛮丛笑》记载说:“五溪之蛮,皆盘古种也,居落区分,名既随异,沅其故壤。”《宋书》《太平寰宇记》《舆地记胜》《桂海虞衡志》《太阳一统志》等古籍文献,也记载我国南方的人口,都是盘古的后代,他们的祖先都是从沅陵迁去的。这充分说明,沅陵的盘古,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还说在沅陵县丑溪口乡荔枝溪村半溪岸畔还有一座盘古山。在诸多山峦中,它位置不是最高的,但只要一登上这座山的峰顶,却可以一览周围百里山川,视野非常开阔。盘古山头是由一个圆形的三层台阶组成,远古人类祭天的天坛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所笼罩着。盘古峰顶的天坛,虽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却没有半点霸气。盘古峰下,和盘古峰隔着一条小溪而望的是一大片平整光滑的陡峭山壁,当地传说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时一斧子劈出来的。
以上可见不是历史年代的确定。盘古在四川省盐亭县却有历史年代可考。
    
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远古传说,这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而且还是盘古王的故乡。约公元前2090年,大禹受帝尧之命领导治水,来到北川他出生地附近的西陵氏发祥地之一的梓潼县,指挥民工间伐西陵氏第一代国君文昌封地内梓潼山上的高大樟梓林,准备造舟,借便运送他曾在家乡发现的治水需要的天然类水泥“息壤”。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紧急任务,但伐木部队遭到文昌后人中的顽童主的百般阻拦,在万般无奈之下,大禹只得下令诛杀了梓潼顽主。治水成功之后,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接替舜帝登上中华帝王之位,但他十分思念家乡西陵氏人民曾经作出过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约公元前2045年,大禹亲自来到盘古王的诞生之地天垣盘垭村,在盘母石旁立下一方经他多年考证的王表龟碑,记下了从盘古到他大禹四千多年间中华帝王的更代情况,即后人称的“盘古王表”。

    时间又过去近四千年,天垣举溪河畔出了一位穷读书人,他叫何拔儒,对大禹立盘古王表的传说深信不疑,并多方寻求解答的钥匙。机会终于来到了,1902年他被清庭颁布的新政选派到日本留学。于是他悄悄地携带着早已临摹在手的天垣龟碑上的“盘古王表”文字出国,在异国他乡向众多国际友人讨论和寻求破译盘古王表的智慧。

    1906年何拔儒从国外学成归乡,继续通过实地对四川5000多年前的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察,终于破译了在天垣场盘垭村发现的盘古王表,并且补上了夏代大禹后的列朝君王。今天这个天垣“盘古王表”也不是孤证。如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公布的尧年王表也与此多有相似。
    现从天垣流传的盘古王表能整理出:(一)五方区系时期,约公元前8000-6390年:东、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会。(二)法天法地时期,约公元前6390-6210年:1、盘古;2、天皇;3、地皇,4、人皇,5、五龙纪,6、摄提纪,7、合雒纪,8、连通纪,9、叙命纪。(三)叩向自身时期,约公元前6210-5770年:1、巨灵氏,2、句疆氏,3、谯明氏,4、涿光氏,5、钩陈氏,6、黄神氏,7、巨神氏,8、犁灵氏,9、大隗氏,10、鬼隗氏,11、掩兹氏,12、泰逢氏,13、冉相氏,14、盖盈氏,15、大敦氏,16、云阳氏,17、巫常氏,18、泰壹氏,19、空桑氏,20、神民氏,21、倚帝氏,22、次民氏。(四)重铸烟火时期,约公元前5770-4070年:1、辰放氏,(共4代),2、蜀山氏(共6代),3、虺傀氏(共6代),4、儿遽氏,5、希韦氏(共4代),6、有巢氏(共2代)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2-28
,7、燧人氏(共4代),8、庸成氏(共8代)。(五)立足山海时期,约公元前5070-4170年:1、浑沌氏(共7代),2、葛天氏(共4代),3、女娲氏,4、伏羲氏,5、赫胥氏,6、东户氏(共17代),7、皇覃氏(共7代),8、启统氏(共3代),9、吉夷氏(共4代)。(六)城邦之美时期,约公元前4170-3150年:1、仓帝史皇氏,2、柏皇氏(共20代),3、中皇氏(共4代),4、大庭炎帝氏(共5代),5、粟陆氏(共5代),6、昆仑氏(共11代),7、西陵氏(共5代: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年:1、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70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九)夏朝时期,公元前2070-1600年: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癸。

    根据盘古王表,参照国际上对古埃及古王朝历史的分期,古埃及与古中华文明的对应是:①前王朝时期对应五方区系时期。②早王朝时期对应法天法地时期。③古王朝时期对应叩向自身时期。④第一中间期对应重铸烟火时期。⑤中王国时期对应立足山海时期。⑥第二中间期对应城邦之美时期。⑦新王国时期对应跃起中原时期。⑧第三中间期对应大同王土时期。⑨后埃及时期对应夏朝时期。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盘 古 祭

盘 古 祭

岁次甲申孟冬月上浣吉日,谨供牲牢酒醴鲜果之仪,遥祭始祖盘古在天之灵曰: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山川浑浊,昼夜昏茫。我始祖出,浩浩神威,巍巍膂力,手持板斧,开天辟地。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混浊初开,乾坤始奠。日月明,风雨顺,万物滋生,黎民日众。由茹毛饮血进而渔猎棉粮,由巢居穴住进而构屋筑房。创文字,兴交易。农牧丰收,民生安康。巍巍之中华,万民同根共祖。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元明清,一脉相承。延至今日,中华英雄辈出,皆盘古之血脉也。夫思圣祖隆恩,同宇宙共存。忆太古微茫,蒙昧初开,茹毛饮血,开化伊始,似闻远古部族之呐喊;身处混沌,披棕着皮,抡斧开天,挥钎劈地,似见始祖之身影。一份原始,九份人杰,其功盖典,其德垂青。
自古至今,在始祖一脉相承之中华民族奋斗经营下,强国富民,丰功伟绩,乃始祖宏恩厚德泽惠所致。我会全体会员及盘古子孙,汇集凤凰风水圣山,敬建祭坛,遥悼始祖,聊表感恩之情。伏维尚飨。

谨致

肃穆三叩首

沅陵中华盘古文化学会敬悼
二○○四年(农历十月十六)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解读《沅陵盘古洞》

巍巍中华一条根
——解读《沅陵盘古洞》

向宗秀

提要:盘古开天地,沅陵乃其源;欲穷上世史,尽在五溪河。

关键词:科学 概括 总结

湖南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中国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何光岳先生,在“沅陵盘古文化学会”会刊《盘古园》创刊号上发表的诗作《沅陵盘古洞》,为我们研究盘古文化指明了方向。

“盘古开天地,中华遗迹多”。全诗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开始,而落脚点却放在“遗迹”上,即从神话回到历史。神话是人类早期对生活现象的一种曲折的反映。没有生活的真实,神话也无从产生。盘古的一个“古”字,就是有力的说明:“古:故也,从十口而识前言者也”(许慎?《说文》)。古代在文字未创立之前,人类历史靠的是口口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原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被神化了。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古希腊史诗神话到各民族创世传说,都印证了这一规律。盘古从“首出御世者”的“历史英雄人物”,变成了“开天辟地”的神,“遗迹”也就带上了神的光环。最典型的是梁任昉在《述异记》里的记载:盘古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在古代,人们对盘古的崇拜与对五岳的崇拜是一体的。周代以前,天子最隆重的祭祀活动都在太室山即中岳嵩山举行。秦汉以后,皇帝封禅祭天一定要到东岳泰山。东岳泰山是盘古的头,因此,泰山也就成为了五岳之首,被称之为“岱宗”。“宗:尊祖庙也”(《说文》)。这就说明祭祀泰山就是祭祀祖先盘古。

“沅陵乃其源,四方频传播”则指出:沅陵是盘古氏部落的发祥地,盘古子孙发展迁徒到“四方”,即整个中华大地乃至五洲四海。这要从盘古氏即浑敦氏部落的行踪谈起。从盘古开始,到人皇氏时,“相劂山川,分为九区,人居一方,故又曰居方氏”(《史纲》)。人口发展,必然引起迁徒,大的氏族分化出许多大小不同的支系。浑敦氏、伏羲氏、轩辕氏、神农氏等众多的氏族部落相继出现。其中蜀山氏所建立的蚕丛、鱼凫国的存在,已经被四川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神农氏、轩辕氏两部落向外发展,成就了炎黄二帝。而浑敦氏则仍留在远古沅陵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南方以苗、瑶、黎为代表的众多少数民族。

“节日都欢庆,苗瑶唱赞歌”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指出了南方苗、瑶等少数民族一直都以盘古为始祖举行祭祀活动。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都有“盘王节”。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创世传说和歌谣中,都称盘古为始祖。虽然名称有的叫盘古,有的叫盘固。这是因为语言先行于文字,各地方音又略有不同,文字出现后也就用音相近而字不同来记录音节,表达同一概念,实际上都指的是盘古或盘古氏族。

“欲穷上世史,尽在五溪河”,诗歌结尾,既是对“沅陵乃其源”的说明,又是对全诗的总结。沅陵置县始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以前的战国时期,周赧王“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资治通鉴?周纪卷四》)。黔中郡故城遗址在今沅陵县城西二十里的太常乡窑头村。黔中郡辖地包括现在的湖南西部、湖北的西南部、重庆市的东南部、贵州的东北部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域即沅、澧水流域。汉代称这一地域为“五溪”。这一地域及其以西、以北、以南的周边地区,至今仍居住着苗、土家、瑶、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五溪”地区众多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证实了这一地区古人类生存、活动繁衍的事实。沅陵盘古洞古人类居室遗骸和竹篾用具的碳化遗存,更进一步有力地印证了盘古氏部落在远古沅陵地区的存在。

何先生的诗,对盘古氏部落发祥于远古沅陵地区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撇开艺术性,单就诗的题材和内容来说,这首诗在咏史一类诗歌中进一步扩大了表现空间,作了成功的开拓。

向宗秀:讲师、怀化市盘古文化学会理事、《盘古园》杂志编辑。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关于盘古的后裔
关于盘古的后裔
黄清泉

(一)沅水流域是盘古子孙发迹之地

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多分家”。据有关资料,两平方公里山林的果实与动物,只能养活一、二个人。盘古子孙多了,需要食物量随之增加,而山林的果实与动物相对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盘古必然会带领一些子孙走出盘古洞,到远处的山林、平地或水边,寻求发展,开辟新的生活空间。起初不会离老家太远,应该是在沅水、酉水、深溪、怡溪以及一山之隔的资水流域开拓,不过仍然过着采集、打猎、捕鱼的生活。然后,经过几代、几十代繁衍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小部落。于是,从这些部落又分出一部分人继续迁徙。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沿着沅水及其主要支流“五溪”转移是吉首方向。下达桃源、常德、洞庭、长沙,上达酉水、辰水、湃水、巫水、渠水流域定居开发,滋蔓繁衍,以致成为这些地方的人类始祖。“五溪”历有“巴蜀兄弟,‘五溪’之长”的传说。《中国神仙大演义》载:盘古子孙“遂杂居椭溪(今渠水)、湃溪、雄溪(今巫水)、辰溪(今辰水)、酉溪之中。五溪(蛮)之源,皆出沅陵县”。

盘古子孙发迹于沅水流域,可以从出土文物得到证实。到2004年止,考古学家在沅水流域发掘旧石器遗址113处,出土文物1000余件。其中,湃水流域37处、渠水43处、溆水9处、巫水2处、辰水l处、酉水2处、沅水干流19处。1976年,新晃打石坡发现古动物化石点,暴露层长约20米,宽0.7~1米,厚O.3~O.6米,清理出大量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鉴定,有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蜥、中国犀、猪、牛、豪猪、鹿、熊、竹鼠等10余种动物化石,其时代为更新世中晚期,距今150一70万年。1992年,津市窑坡渡董家村虎爪山发现一处远古人类遗址。在第四纪网纹红土中,挖掘出大量打制石器,有石片、石核、石锤、石球、砍砸器、尖状器等,经鉴定属旧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万年。1972年,在贵州桐梓九坝云峰岩灰洞,发现了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内有两枚人齿化石,分属于早期智人青、老年两个人体,称为“桐梓人”。同时出土石制品20多件,其加工技术继承观音洞文化,采用直打击法。动物化石分属25种,其中19种为现生种,6种为绝灭种。有两块兽骨经过烧灼,学者认为“桐梓人”文化与“观音洞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其时代与“大荔人”大体相当,距今约10万年。2004年10月,中方县丁家乡梅树村大蒲口发现两件石刀、石斧样品。据专家鉴定,距今系约10万年前旧石器遗物。1987年,在湃水两岸的第一或第二阶地发现37处旧石器遗址,即在新村、黄家溪、沙湾、石鸟溪、长乐坪、江口、石家坪(新晃)、过马塘、小河口(芷江)、岩屋滩、荆坪(中方)、卜顺、龙船塘(洪江)、青石浪(辰溪)等。其中岩屋滩出土旧石器350余件,小河口出土118件,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等,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10万~5万年。
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多,已发掘出遗100处,出土遗物5000余件。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洪江高庙、新晃姑召溪和麻阳烟墩坡、常德八十当等遗址为代表。姑召溪和烟墩坡遗址出土遗物大多为打制石器,只有个别石器刃部有磨制的痕迹。其时代当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旧石器与新石器之交——中石器文化时期,距今1万年左右。在姑召溪遗址中,出土有两件很具特色打制成锄状的砍砸器。一件呈舌状、长条形,器身稍弯曲;另一件似铲形,上部呈肩状,刃部成形。此两件为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有原始农业生产。尤其是那件有肩的石器,肩上有明显的被绳索捆绑的痕迹,说明先民已在石器上安有木柄。这样不但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这一微小改革,对于原始人类来说,都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从1986到1997年,澧县在文物普查时,在梦溪乡八十当远古人类定居遗址,发现数以万粒计古栽培稻谷,经过漂洗、筛选,得到的稻谷有许多不同于现代稻谷的特点。北京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家用常规碳14和原子加速器质谱碳14两种方法测定29个数据,认定这数万粒稻谷距今“8000多年”,命名为“八十当古稻”,毫无疑义,八十当遗址是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洪江岔头乡高庙发掘出土相当数量的造型奇特的斧、罐、缽等陶器及罕见的稻碳化谷壳、猪骨、象骨、鱼骨等。2004年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贺刚研究员又带考古队到高庙遗址挖掘出白陶片、象牙、鹿角以及大量磨制石器。经鉴定,高庙遗址是沅水一级台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壳遗址,距今7400—7000年左右。尤其是白陶残片质地好,做工精细,上面有禽兽动物各种图案花纹,极为精美,还发现有神亭、神塔及傩祭场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005年3月,省文物考古所对高庙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因属铜湾电站库区),掘出一对夫妻墓,距今5700年前,墓中存放极为精美玉器。如玉璜、玉钥、玉块等,属全国罕见。专家推断为远古部落酋长夫妻墓。

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以中方高坎垅、贵州天柱清水江和新晃大洞坪等遗址为代表。2004年秋,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在清水江沿岸(沅水上游)发现四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首先在烂草坪发掘出土灰坑、小窑等人类居住生活遗址,内有绳纹罐、绳纹陶片、陶器残片、瓷片和石刀、石斧、骨器等磨制石器数十件。其次,在江东油榨溪、白市仙人洞、清水江上的小岛一辞兵洲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出土绳纹陶片、打制和磨制石器。其中有一件磨光有孔的石器和一件磨制石斧。发现的若干瓷片,具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色。还出土青铜器100余件,其中兵器较多,如青铜剑、青铜矛、青铜钺、青铜镞、青铜斧、青铜印章、青铜鱼钓等。青铜器的出现当在5000年之前。新晃大洞坪、辰溪征溪口和台坎、麻阳高垅、中方荆坪等石器遗址,与“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居家岭文化,”时期相当,距今6000~5000年。这些文化遗存特点,一是遗址都位于“五溪”沿岸的台地上,证实原始人群已从山林向河谷平地转移,开始定居生活,住房多为用泥糊的竹笆构造的地面建筑。二是石器多,品种齐全,常见的有斧、锛、刀、镰、铲、锄、凿、石片、石球等,几乎农业生产工具样样皆有。三是出土大量的陶器(片),陶质以夹砂褐和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品种有罐、壶、盂、盆等。陶器,大多为手制,少量的为轮制,烧制新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陶器大多有纹饰且形式多样,有细绳纹、乱绳纹、篾点纹、戳印纹、水波纹、锯齿纹、网络纹、圆圈纹和弦纹等。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四是发现有稻谷粒或稻碳化谷壳和夹有稻谷羼的陶片,说明在8000~6000年前,沅水流域人类已开始种植水稻,饲养猪牛狗。这不仅证实原始农业已实现新跨越,而且与北方原始人类种植旱粮有明显的不同。

沅水流域新石器晚期文化以靖州斗篷坡、通道大荒、麻阳步云坪和上洲、中方老茶地、沅陵青云包等遗址为代表,其时代大体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同期,距今4000~3000年。此期生产工具有较大改进,多为穿孔石刀、扁平穿孔石斧、长条形小刀、棱形石箭镞、长矛等;陶器制品出现三足器。靖州斗篷坡遗址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3030多件,清理出房屋地基54处、墓葬483座、窑址7座、灶坑3座,还有一批碳化的果核和种籽等植物标本。充分说明这是一个氏族的聚居区或古城遗址;先民的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住房多为土筑墙壁、干栏式建筑;食物已由生食改为熟食;住区边缘有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除生产工具、陶器外,还有玉器,且有好坏之分、多少之别。

上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应该是盘古子孙开发沅水流域留下的遗迹。沅水流域各族人民为感其恩德,各地大都设立盘古庙宇,供奉盘古为始祖,每逢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要到盘古庙去上香、烧神钱、点蜡烛、进供品,其俗代代相沿,长盛不衰。泸溪、麻阳等地建有盘瓠庙,麻阳县至今仍保留盘瓠庙18座,每年举祭一次,这在全国罕见。新晃、会同、通道、绥宁、城步亦有盘古庵、盘古庙,香火不断,而且留下不少关于盘古的传说故事。由此可以推断:盘古是沅水流域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关于这一点,许多史志资料皆有明确的记载。《水经注》曰:“今武陵郡即盘瓠之种落也”;范晔著《后汉书?南蛮传》载:“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唐代张守节释注《史记?苏秦传》说:“楚黔中郡……皆盘瓠之后也”;《元和郡县志》云:“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代朱辅所著《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瑶,曰猫,曰獠,曰童,曰狍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清人魏祝亭的《荆南苗俗记》载:“荆南辰州,崇冈万壑,绵亘二百余里。中悉为苗窟,苗系出盘瓠”;《文献通考》说:“盘瓠种,长沙、五溪蛮皆是也”;《大明一统志》云:“辰州沅陵壤杂苗獠,祖皆尊盘瓠”;清代史学家陆次云曾到辰州、沅州考察时留有《五溪杂咏》诗:“崎岖幽谷里,尽是碧云河。祖每尊盘瓠,祠皆祀伏波……”。这些记载,都无可争辩地说明沅水“五溪”地区的各族人民与盘古氏一脉相承。

沅水流域范围甚广,东接洞庭,南达巫渠二水,北连湖北恩宣、来凤,西至重庆黔江、秀山及贵州铜仁、镇远、黔东南广大地区(约占贵州省总面积的一半),总流程3267公里(不含100公里以内溪河),流域面积146922平方公里。境内群峰林立,山峦迭嶂,森林茂密,溪河纵横,丘谷平地广布。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极利于动植物生长。盘古子孙深入沅水流域开拓发展,可谓得天独厚。他们每到一地,一般以地为姓,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辛勤经营,繁衍很快,人口不断增多,以致形成一批批原始人群或小部落。而由于湃、渠、巫、辰、酉溪流域地理条件存在着差异,导致这些原始人群或小部落的风俗习惯略有不同。盘古子孙在沅水流域的发展,经历了从使用旧石器到发明和使用新石器,进而开始青铜器、铁器的使用之过程。从采集和渔猎经济,进而过渡到生产经济,学会饲养动物(畜牧)和种植水稻。从原始人群向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演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从原始人群渐进而有氏族的组织,从有部落及其联盟的组织,再进到有部族的建立,直至交通发达,共同的经济生活逐渐形成这样的过程,而近代所称的民族也渐渐出现。“五溪”地区的盘古部落,最初称盘古氏,伏羲之前,称浑沌氏。《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83引《补衍开辟》载:“天人诞降大圣日浑敦氏(一说浑沌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到炎黄时期即氏族社会发展后期,盘古部落称有苗氏。后与盘古另一部分子孙漂泊到长沙、湖北、江西等地繁衍的后裔,组建三苗国,然后又与南方其它部落联盟会合,称南蛮集团(一说江汉民族)。与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形成中国古代民族三足鼎立之势。

(二)盘古是南蛮的始祖

盘古氏如何走出沅水流域,到更远、到能适应人类生存的方开辟新天地,谋划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掌握的资料不多,即使知道一些也很零碎,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中国古代史》云:“盘瓠为南蛮之祖……。”《宋书》九十三卷载:“西南溪峒诸蛮,皆盘瓠种”。《地理坤鉴》云:盘古“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庙祀。据此推测盘古为南蛮的始祖有一定道理。战国时代末叶,伏羲、女祸是南蛮之祖先,或称为三苗的始祖。谁是南蛮始祖?表面上看来、似乎有问题,其实并不矛盾。严格说来,盘古时代是无民族之分的。他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早期,盘古到伏羲,是一个漫无边际的过程,至少几十万年,中间肯定会发生特大毁灭性的变故,如四次冰河袭击,“齐天洪水”灾难,使得人烟绝迹。幸存的伏羲、女娲兄妹自配婚姻,延绵人类。而这个传说的原型在沅水流域,沅水流域是盘古氏的发祥地,至少可以说,伏羲、女娲是盘古的后裔。沅水流域的民族主体是苗族,因而说伏羲、女祸是苗族的祖先,或南蛮始祖并非不可。
关于盘古后裔的迁徙与演进问题,古人未曾研究过,因而未见诸于文字。今根据各地考古出土文物和部分文献对一些氏族的祖先源流于五溪苗瑶的记载,试厘定一条路线图,以备同仁继续研究,予以肯定。

盘古后裔迁移和发展的主要路线有四条。

第一条路线:沿舞水而上迁入贵州的玉屏、平溪、镇远、三穗、施秉、凯里、福泉等地;溯清水江迁入锦屏、天柱等地;沿渠水,经靖州迁入黎平、从江、古州等地;顺辰水迁入铜仁、桐梓、松桃、江口、石阡、印江等地;然后再由贵州转移至广西、云南发展。春秋之时,贵州有牂柯古国;战国之世,又有夜郎国雄据,其大部分先民当属盘古子孙,牂柯古国势力范围集中在盘江流域,当系盘古后裔迁入此地发展,以姓名江。《苗族简史》载:“夜郎即是后续盘瓠”。《史记?西南夷列传》云:“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水经注》称“大夜郎国”。《华阳国志》载:“夜郎的主体先民是濮人”。而商周时期,濮人活动中心在五溪地区,并在沅陵建立濮国。因而夜郎国的濮人是从沅陵及五溪地区迁徙出去的其本上可以肯定。又据《汉书?西南夷传》载:“滇、黔濮族后裔,有李、赵、龙、方、张、石、罗,总称西南七藩”。1975年贵阳市州西部兴仁县墓葬出土一铜器上,雕刻有摇钱树、彩带飘带和一体态肥硕大梅花鹿等,作为陪衬,一上身赤裸,下系叶裙,手持长矛、腰插匕首,摆出一副作战姿态的狗首人身的骑兵斗士形象。这一文物形象说明这里的老百姓是盘古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都祭祀祖先。总之,贵州崇尊盘古的遗迹甚多,如天柱县有盘古庵 、盘古庙、贵州崇尊盘古的地名,有盘县、松桃的盘信(姓)镇,普安县的盘水镇,贵定县的盘江镇,等。

第二条线路:沿酉水北行,经龙山入湖北来凤、宣恩、及四川的酉阳、秀山、黔江,还有一部分由贵州的松桃入四川的涪陵、沿河、务川等地,这些地方均在四川东部(今属重庆市),春秋之季称巴蜀。盘古子孙在此地开发、繁衍后代,史书上多称巴东蛮。《搜神记》载:“盘瓠种,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巴东蛮田、雷、李、冉、向、邓、蒙叔孙等姓,皆盘瓠后裔”。《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录异记》载:“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益州名画录》引《益州学馆记》云:“南帝光平元年,陈留腾高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盘古、李老及历代帝王之像”,“是知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说明迁入四川的盘古后裔繁衍很快。盘古神话于东汉已广为流传。

第三条路线:沿渠水,经通道进入广西地区,迁入广西北部及中部的多属贵州牂柯、夜郎的濮人;还有一部分盘古子孙沿巫水(雄溪),经城步、永州、迁入广西东部及广东、南海地区发展。《桂海虞衡志》:“岭南瑶民本五溪盘瓠之后”。广西的瑶、畲民祭祀祖先,神龛均设有盘古版位。《搜神记》载:“两广之司,其先皆盘瓠之裔”。“桂林之兴安、义守、柳州之怀远界瑶”,“庆远府、无河、思想又有伶、僚、姆姥、佯、良、侗之属皆盘瓠种”;“广西德归州、果化州、忠州等皆盘瓠百洞蛮”;“水、佯、伶、壮、瑶皆盘瓠后裔”;“氐人自称盘瓠之后”。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载:“盘瓠为南蛮之祖,……南海独有盘瓠墓,桂林又有盘古祠。”《述异记》也说:“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说明盘古子孙确实迁徙到了广西、广东及南海一带(一说洞庭湖)

第四条路线:顺沅水下游,经常德、长沙、洞庭进入江夏、庐江等地,1954年,在今武汉郊县发现一座距今3500年前的古城——盘龙城;或沿澧水流域西行,迁入荆州地区(汉水流域)定居发展。这些地方自然条件相对要好,繁衍较快,应是盘古子孙迁移的重要地方。因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史学家,把三苗国定位在江汉地区。如《战国策?魏策》载:“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其实三苗国的主体民族类有苗氏在南方,祖先是盘古,是女娲、伏羲。中原史学家把苗氏的祖宗都忘记了,以偏概全,实在遗憾。但我们不能责备他们,因为当时他们的研究活动在中原,对南方情况一无所知。至东晋干宝著《晋记》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每每常为害。参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俗称赤髀横裙,即其子孙”。《南朝宋会要》云: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事也,种落布在诸郡县。湖北神农架的史诗《黑暗传》有对盘古的描述:“盘古大豪杰,说话成雷鸣,眨眼变闪电,呼吸成风吹,眼泪变雨水,顶天久身死,头发变草木,皮肉成泥土,骨头变山坡,东南十二山”。这是沅水流域苗歌对盘古记载的翻版。湖南、广西瑶族的《过天榜》中哉:“昔时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改,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忽生我盘古。圣皇首先出身置世,凿开天地,置水土,造日月阴阳”。《西般秋雨庵随笔》有“荆州以十月十六为盘古生辰”,“始兴县南十三里有盘古之墓”、“郴州有盘古仓、会昌有盘古山、湘乡有盘古堡、雩都有盘古庙”等记载。

至于迁居浙江、福建一带的盘古后裔是畲人。一是由长江东迁江西,再迁闽浙皖等地发展。二是由湘水、资水,经湘南转迁粤北、粤东潮州凤凰山后,再向福建、赣南、赣东、浙南、浙西以及皖南一带迁徙。据《粤西琐谈》载:“盘古本人为苗人之祖,原为盘瓠之转”;《搜神记》云:“晋时盘瓠在浙江,一在沅陵(五溪)”;“浙东会稽一带畲族,皆盘瓠后裔”;“浙江、福建畲民,与汉杂居,颇为融洽,其俗亦祀盘瓠等”。这显然是受犬盘瓠荒诞传说的影响。据谢肇《五溪杂俎》载:“吾闻山中有一种畲人,相传盘瓠种也,有盘、蓝、雷三姓”。徐规的《畲族的名称、《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移》说:“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在五岭东端的瑶人,而远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盘瓠蛮)……瑶人的一支。约在唐初进入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区”。又据江西畲族宗谱《重修盘瓠祠铁书》载:”盘瓠总祠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祖祠计直二十四丈,横十八丈。前至雷家访,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贤祠。四至开具明白,以为盘、蓝、雷、钟四族永远同据”。这一线以盘古各地和遗迹更多。如衡南的盘古岭、江华与兰山的盘的盘古洞、在县的盘古皇、高要的盘下墟、平乐的盘古岭、浦北的盘古庙、岑溪和贵县的盘古寺、淮安的盘古庙、会昌的盘古山、杨州的盘古庙和祠、潮洲凤凰山的盘古祠等等,如此多的遗迹,不能说是巧合。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匈奴和诸戎亦是夏族之苗裔”,“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左传》)。《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 ,名曰苗民”》南方苗蛮怎么到了西北方?对这个问题,古籍已有记载《尧典》:“分北三苗”。“分”是说分散它的人民,“北”是说把他们迁到北方。此时为尧舜禹时代与三苗冲突,结果三苗大败。三苗族的一部分迁到西北方的三危或瓜州。夏商时期,又有部分苗裔被随畜迁徙,避居北野。《史记?匈奴传》:“夏桀无道,汤放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熏粥妻桀之从妆,避难所中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氐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放)四凶,徙三危,河关(县名)之西南羌地是也“。据此,可推断姜姓本出苗蛮,以后才到西北方。此说本出于《左传》。《左传》屡次说到姜戎,并且《襄公九年传》又明说:“先王居梼机于四裔以御魑魅”,所指的都是姜戎,如是,姜姓属于三苗可以成立。又据《搜神记》记载:“西蕃种类,盘瓠之裔”,“今吐蕃其先皆盘瓠之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说,盘古子孙到春秋国时已散布于全国各地。盘古的根在沅陵,沅水流域是盘古传说的发祥地,南方是盘古神话的密集区;盘古后裔迁徙到哪里,同时把盘古文化带到了哪里,他们迁移一处,必建造盘古祠或盘古庙,有难求盘古,有福谢盘古,逢年过节祭祀盘古。他们和其他远古人类不断地改造生产和生活条件,改造世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本体思想的具象表达

盘古神话的文献资料具有晚出的特点,因而带来盘古神话是否起源于中国的疑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难以用实证的方法加以确证。但是,从神话是哲学观念的产生土壤和原始文化载体的角度来看,盘古神话无疑是中国古代本体思想的具象表达。

[ 陈世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6期]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盘古精神的内涵

盘古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盘古精神?盘古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认为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卓绝的创业精神。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盘古所处的远古时代,天和地没分开。整个世界浑浑沌沌的,很像一个奇大无比的“鸡蛋”。盘古就在这样的艰苦恶劣环境里,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等待机遇的到来进行创业。一天,盘古突然醒来。他打了个哈欠,伸了伸腰肢,觉得身子像被绳子绑着一样,难受极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四周漆黑一片,没有半点光亮,他觉得十分憋闷。这时,盘古破壳而出,用自己制作的巨斧,向包围他的混沌世界劈去。这个混沌的东西一劈开,就分成两部分,轻而清的东西向上飘去,变成了天,浊而重的东西向下降落,变成了地。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业。

2、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了创业,盘古大胆创造,勇敢地一直往前进,决不退缩。据记载,盘古把天地分开后,长长地透了一口气,但他怕天地再合拢来,就站直了身子,双手高举着,托住了新生成的天。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之间已相距九万里,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九重天”。盘古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这种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就是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盘古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而且死后的身体都献给了人类。据记载,盘古死后,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温柔妩媚的月亮;他的头发、胡子、变成了满天不尽的星星;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他的声音,变成了闪电雷霆;他身上的肌肉,变成了了良田沃土;他身上的盘脉,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的身板,变成了崇山峻岭;他的骨骼,变成了地下的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他的汗毛,变成了树木花草;他的心脏和大脑,变成了世上生生不息的生灵。

4、追求发展和奋斗精神。发展就是扩大,指事物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追求发展,就是谋求扩大。盘古开天辟地就体现了追求发展的奋斗精神。据记载,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由此可知,盘古开天劈地,创造了世界。但他在开天辟地后,仍然继续奋斗,怕天地再合拢而“顶天立地”,直至“天去地九万里”。在天和地稳固后,盘古仍追求发展,他把自己身体贡献出来,化为万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摘自胡岚、叶金玉《略论“弘扬盘古精神》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2-28
“盘古文化”打破中国没有“创世文化”旧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但是,盘古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经过深入考察,广西壮学学会文化考察专家组此间宣布,广西来宾市作为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重大发现,打破了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世界旧说。

在古籍最早记载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但没有记载神话的流行区域。之后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中记载“桂林有盘古祠,令人祝祀”,这里的“桂林“即现在来宾市的象州县。文学巨匠茅盾也认为“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

在位于广西中部、珠江流域腹地的来宾,壮族是原始居民,这里的壮族民间还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远古时水淹天下,只有躲在葫芦里漂浮的兄妹俩幸存,后生出像磨刀石形状的肉团,砍碎撒向四野,就变成了人类。壮语称兄妹俩为“盘勾”,“盘”即磨刀石,“勾”即葫芦。专家们从语言学角度解释说,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文字“盘勾”的汉字注音就是“盘古”。磨刀石和葫芦至今还是壮族的崇拜物。专家在考察中发现,这里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盘古民俗文化,包括三座盘古庙、5个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大量盘古山歌和戏剧等,其中盘古庙供奉盘古神像,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据专家介绍,在学术界,一些学者以我国中原地区没有创世神话的历史文献记载为由,认为我国是古代文化上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还有学者认为盘古神话是从外国传来。来宾市盘古文化的发现,一举向世人证明,中国有自己的创造世界的神话,而且内涵十分丰富,源头十分清楚,脉络十分清晰。

原载(光明日报2003.12.12)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盘古文化
盘古文化

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宙孵”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

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

太极圈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古人从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称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词。

《易经》的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之始开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天地浑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

太极图的来源,宋代哲学家邵雍介绍先天太极图来历时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盘古神话上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出土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承,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根”。

盘古神话上第二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神话也能见到。例如:巴比化神话中说,天神马杜克也是狮身龙首女怪,以其尸体廷民大地,印度神话中,诸神以夏普神的身体造成世界。北欧神话中说,最初,宇宙混沌一团,在广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极大的无底洞,洞中不断喷出冷气,从中长出一个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来尔,后来,神与冰巨人展开激战,杀死了他,将他的尸体堵在无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头造成山,牙齿为崖石,毛发为草木。

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也采录到不少盘古神话。在白、瑶等民族中,都有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开天辟地后化身为万物的是大神布杰;在彝族传说中,化生万物的民族祖先阿卜多莫。还有民族认为天地万物是动、植物变的;布朗族有大神顾米亚杀死犀牛,以其尸体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话中讲,龙王送给神仙一条牛,神以这条牛的眼睛为日、月、牙齿变为满天星斗,将它四条腿变为东西南北四根顶天柱子,用它的眼光为闪电,皮为响雷,眼泪变露珠,血涕变雨水,气为云,血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简剑祖猎杀马鹿以造天地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上,创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后化为天地万物。各民族的神话中都涉及与盘古神话中相同的母题,“垂死化身”。

盘古神话“垂死化身”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自从他们意识到死亡之日起,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面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存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圆圆的蛋中,尸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人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在这两种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垂死化身”的母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初民的神话传说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垂死化身”母题产生的信仰根源。由于这种宇宙观的原始性和普遍性,很有可能导致各个民族自发地、不约而同地产生相类似的神话。

盘古神话的两个母题都带有普遍性,而盘古神话见于文献记载之上又比较迟,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个神话是从外国或少数民族传入的,是一种嫁接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从母题的特性出发来考察,就会得出一种新的结论。

“宇宙卵”的母题,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为太极阴阳学说。“太极圈”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图案一致,太极阴阳 学的发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经》,这个母题的“根”,完全是扎根在中国本土之上的。

“垂死化身”的母题,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论”,也可追溯到先秦。《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孟子也认为天人相通,提出尽心知性论,认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汉代,董仲舒就直接将人与自然相比。他将人身比作宇宙,说人的颈部以上象天,颈以下象地。人有366个小关节,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所以一年有12个月。五脏与五行相配,四肢与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说,人之所以与天相似,因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这些思想都产生在徐整所记载的盘古神话之前,可盘古神话的母题在中国有着深深的“根”,并非舶来品。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远古神话中人神同形的信仰。在《山海经》。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兽的面目出现。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面鸟身,人面牛身,人面蛇身,就是人身龙首,人身而羊角。这在南阳市出土的汉墓石、砖画得到证实。创世神像的钟册之神烛阴,他的儿子名叫做“鼓”。今天见到的神话是人从口头说记下来的,“鼓”与“古”,很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记音字。《广博物志》引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烛阴、鼓、盘古三者之间,从形象到本质实在太相似了。可见,既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的形象也有演化的踪迹可循。

盘古创世神话中的母题在中国深根,也反映在它对中国古文化的深远影响之上。“宇宙”的母题,直接启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浑天说”宇宙模型理论的创立,给古代天文学家制作“浑天仪”和观测、计算天文现象的方法来了灵感。这些天文学理论与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明了盘古神话“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从发生盘古神话的故事,到汉墓石砖汉画,直到东汉时期浑天仪的产生,都发生在一个地域内。盘古神话。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及其浑天说也都发生在南阳。不能说没有内在联系。浑天说与现代天文学中的“天球”概念及球面天文学相接近。更令人惊奇的是,“宇宙卵”神话与现代科学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说竟十分一致。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程序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状态,然后发生大爆炸(约100—200亿年)形成四个时期:1、原始火球时期;2、辐射时期;3、物质时期;4、现在。它与“混沌——宇宙卵——天地开辟——万物化生”的神话创世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从《易经》到《周易》,古人把宇宙众多复杂的万事万物,按阴阳分为两类。阴阳,它是宇宙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的规律。《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1770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由八卦悟出二进制版,世界出现了计算机。1960年,生物学家受八卦启发研究出生物遗传密码。

由“垂死化身”而导出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我国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的内丹养练(即气功),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宇宙。《黄帝内经》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宇天气”。人体是一个小天体,是个极为复杂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生物系统。人体具有电磁场、生物场、红外线、红外波等信息功能。

盘古神话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更在于“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文主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人体既与天同,就有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告诫。而盘古竭力殚精开辟天地,不惜生命换来生气勃勃的大千世界的精神,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效尤。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俗语说明,盘古神话今天已经顺理成章地登上中国创世神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话题。在世界和民族有关宇宙起源的种种解释中,中国的盘古神话,既与其他民族的“宇宙卵“神话有着共同的原始思维特征,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原载盘古文化网【BELEY工作室2003-5-9】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沅陵盘古文化的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的构成
王文明 刘冰清 王淑贞

提 要:沅陵盘古文化有口传、文字、民俗活动、物质遗存等形式构成;渗透着开天辟地的创世说,以人为本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身化万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祖先崇拜的神灵观以及人造世界的历史观等等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有层次分明的神格构成,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沅陵 盘古文化 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复杂多样,绚丽多彩,有着复杂的形式构成、丰富的观念构成、系列的神格构成,等等。

一、复杂多样的形式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既有口头传承形式,也有文字传承形式,更有其习俗活动的活性传承形式和物质载体的静态表现形式。

口传形式的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的口头表现形式与传承形式主要有三:
一是盘古神话,二是关于盘古的传说、故事、三是口传的语言符号等等。
沅湘苗族有《古老庙》(岳麓书社1990年第12—13页)载:“古时天上灰蒙蒙,地下黑沉沉,天地相连,乾坤相近……盘古开天辟地,……天上留一日一月,白天黑夜轮换出行。月亮轮满算一月,十二个月算一年。不久,天崩地裂,盘古移土补地,炼石补天,日夜劳作,忙碌非凡……从此,阴阳分晓,天地定型”。沅陵盘古神话的大意是:盘古是一个巨人,他用一把利斧,把混沌劈开,上为天,下为地,于是就有了天地。盘古死后,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四肢变成了大山、血液化为江河、盘脉铺成道路,肌肤形成田地,须发化为星星,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声,牙齿骨骼化为金银珠宝,汗水化为甘霖雨露……

沅陵关于盘古的传说相当多,如盘古生于十月十六日,活了一万八千岁,长成了与天地竞高的巨人。他力大无穷,开辟了天和地。开天劈地使他太累太辛苦,花去了他毕生的时间和精力。他死后,就葬在酉水进入沅水口的对岸山上。这座墓是原始始祖的陵故称元陵。这座山就叫盘古山。后来,盘古山的元陵上空经常有凤凰栖息其上。久而久之,人们又把这盘古山叫做凤凰山。每逢盘古寿诞,人们都络泽不绝地到盘古山祭奠盘古,祈求盘古爷保佑自己。

传说凤凰山的盘古爷非常神灵,老百姓有求必应。有病有灾了,只要祈求盘古斧保佑,就灾消病除了。没有子嗣,求盘古爷送子,也挺灵验。重大事情,人们心中默念,祈求盘古爷保佑所做事情一帆风顺,祈求盘古爷保佑吉祥如意。人们在祈求、感恩之中,以还愿等形式酬谢盘古爷。所以,沅陵一带的人们自古就有许愿还愿的习惯,有明香祭奠盘古的传统。

沅陵人说,盘古的传说一箩箩,盘古的故事一串串。有盘古降服六畜的故事,有盘古叫儿女寻找幸福的故事,有盘古儿女学手艺的故事,有张果老和盘古比老的故事等等。

沅陵境内,盘古文化渗透到人们语言符号之中,传承至今,还仍有许多非常鲜明的带有盘古文化意蕴的语言符号。一是把“盘”动词化,使之成为万能式动词,把人们的行为或活动,都叫做“盘X”。如把生儿育女,叫“盘儿盘女”,把搬运木材叫“盘木”,把组织集会叫“盘会”,把办理丧事叫“盘丧”等等。二是地名盘古化。把大山叫盘古山,把小圆头山叫盘古垴、盘古包;把石山、绝壁叫盘古岩,此外还有盘古溪、盘古坪、盘古井、盘古塔等等。三是姓氏盘化。以沅陵为代表的武陵山、雪峰山一带,人们把姓彭的人叫姓“盘”等等。

文字传承形式的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的文字形式相当多。上述是口头传承形式。自有了文字符号以后,人们就逐渐地把有关盘古文化的内容记录下来,或表现出来,成为盘古文化的文字传承和表现形式。一是载入经书。在主持明香大会的“闹沙”、主持巫傩活动的“老司公”、赛龙舟的掌鼓师等人收藏的唱本经书中,都笔录着盘古开天辟地、祭祀盘古的经文或唱词。该县筲箕湾镇巫师唐守业师傅保存的同治年间手抄“闹沙”唱本中,记载的开场白之中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等相关唱词。该县五强溪镇巫师唐玉泉师傅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等相关唱词。该县五强溪镇巫师唐玉泉师傅保存的祖传《傩经》唱本载“赐你盘古诀一道,起符报犯救良民……上元盘古开天辟地,太阴太阳;中元盘古,生儿育女,成对成双;下元盘古,风雷雨电,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是写成诗词、碑刻、对联。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场所,人们或对联、或碑刻、或赋诗……用文字写了大量盘古文化相关内容。该县筲箕湾镇金华山下,有一个“雷公洞”,据传盘古进入此洞,吼声如雷,名之为雷公洞。洞口石壁上书刻着,“挥斧开天辟地,阴阳造化无穷,辰州处处隐芳踪。粉声碎骨处,泣血傲苍穹……”。三是被史学家整理成历史性文献资料。到了三国时吴国的史学家徐整,依据这些神话、传说、故事,整理成具有官方性质的《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文字脍炙人口,正是这些文字传承形式与口头传承形式,使沅陵盘古文化千古不衰。

民俗活动形式的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以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盘古作为沅陵先民心目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繁衍了孙的始祖神,人间祸福的佑护神,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沅陵历代先民原始信仰、崇拜的天地神。这种流传千万年的信仰,自然的也必然地渗透于历代沅陵人的民风民俗之中。

在生产习俗中,人们唱盘古,颂盘古,效法盘古,努力生产。如在车水、挖地、“盘木”等生产活动中,或者先祭祀盘古,或者把盘古编成歌谣、号子,如车水号子、挖地号子、“盘木”号子,纤夫号子等等,一边唱盘古,一边协同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如“挖地”号子中有“盘古始祖开天地,四肢变成山和林,肌肤变成田和地”等唱词;在“车水”号子中有“盘古开壁天辟地,血液变成江河水……车水浇灌禾苗壮,不负盘古始祖情”等唱词。在修建新房的上梁喜庆中,有颂唱盘古开天辟地的赞词。盘古已成为沅陵山歌、号子之魂,形成的腔调就成为盘腔、盘调、盘词、盘曲等等。

在生活习俗中,沅陵一带较为常见的盘风浓郁的节日习俗有,每年十月十六日,在凤凰山举行盘古寿诞庙会。其它重大节日,如二月二、五月五等传统节日,都首先祭祀盘古。在婚姻习俗中,订婚歌曰:“盘古制好根古路,月老制好路姻缘”(《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怀化地区分卷》三套集成上卷第126页)。女儿出嫁要辞别家中供奉的盘古神位。沅陵人婚礼仪式曰:“一拜天地,感恩盘古开天辟地;二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老人病逝的丧事中,也要祭祀盘古。人一生的大事礼仪习俗总离不开盘古,沅陵人称这种现象为“人生大事不离 ‘盘’”。

在信仰习俗方面,沅陵人民盘古信仰习俗非常浓厚。沅陵一带的居民,从古至今把盘古作为创世神和始祖神信仰。在古代沅陵人每家每户中堂神龛上供奉盘古木雕像,每村的“太”(即“殿”,沅陵瓦乡苗寨举行祭祀、庆典的场所,类似于庙)的神龛上也供奉着盘古神像。沅陵人的盘古信仰主要有:一是每逢年节或人生重大礼仪活动先祭盘古,举办盛宴,祭祀盘古后,大家才开席用餐;二是“三年还小愿,七年还大愿”,祭祀盘古;三是村寨集体的大小愿事活动和年节集体祭祀活动,都首先祭祀盘古。

千百年来,沅陵盘古文化极为浓郁的民俗活动要数“五月龙舟大赛”、“十月明香大会”和不定时间而且次数频繁。各村寨盛行的巫傩活动。

沅陵龙舟竞赛,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盛行,屈原遭贬流放沅湘一带时,亲眼目睹了沅辰一带的龙舟竞渡。沅陵龙舟竞赛与其它各地相比,不同之处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该地龙舟赛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盘古。每次比赛之前,都要举行祭祀盘古的庄严仪式完成后才开台比赛。这种民俗活动的缘由大致是,盘古开天辟地,繁衍后代。他死后,子孙们为寻回他的灵魂,划着红、黄、白、蓝、黑、花各种彩舟、满江游弋招魂,这样逐渐演变为后世的龙舟竞渡的盛大节日习俗。

十月明香大会,是沅陵一带苗族聚居区的盘王大节。沅陵传说盘古为十月十六诞生,恰逢十月,农忙已过,五谷入仓。先民为纪念盘古寿诞,庆祝丰收。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明香大会。因盘古开天地,分阴阳、定乾坤、化生万物。人们以“明”来概括天地日月、阴阳、乾坤。请“闹沙”(即“老司公”、巫师)主持“明香大会”。烧纸燃香,在盘古殿祀盘古,娱乐狂雅,盛况空前。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短的三五日,长的要到腊月才结束。

沅陵一带盛行巫傩活动。在傩神谱中,盘古神位至高无上。沅陵巫傩活动,除了供奉和祭祀傩公傩母、师父神位之外,首先供奉和祭祀的就是盘古神。傩公傩母和师父的雕像供奉在祭坛上,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神纸则在傩堂正中央,位置高于傩公傩母和师父神位。在大小巫傩法事中,人们特别敬奉盘古,请神先请盘古神。沅陵唐宅雷坛的《请师科》手抄经书(同治年间抄本)载:“再焚真香,一请三元盘古”。人们不只是把盘古当神,而且把“盘古”作为巫傩活动的“诀”、“咒”、“符”中最厉害、最灵验的一种。在《发宝书》中称:“赐你盘古诀一道,起符报犯救良民”。老司公或“闹沙”们把这类符、咒、诀称为“盘古符”、“盘古诀”、“盘古咒”。在巫傩娱乐活动中,则大力赞颂盘古。如“上元盘古开天辟地,太阴太阳;中元盘古,生儿育女,成对成双;下元盘古风雷雨电,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龙舟竞渡,明香大会,巫傩活动等等是沅陵盘古文化最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活动性传承形式。这些活动遗存形式,足以表明沅陵是盘古文化之乡。


物质遗存形式的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留传至今,还有大量物质遗存形式。一是一大批考古学家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文化器物。如属古濮国、古黔中外的现津市虎爪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四十万年前的打击石器。古沅陵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13处。这些遗址和文物在时间上先后继起,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三万年前至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沅陵一带是人类早期的活动地。从这个角度看,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在这一带都保存浓郁,流传久远,也就很正常了;说沅陵是盘古文化的发源地是有一定的考古学依据的不无道理。二是有一大批盘古庙、盘古殿。盘古庙是盘古后人,或者说盘古文化传人为纪念、祭祀盘古而修建的庙宇。盘古殿,是沅陵“瓦乡”(即苗族)村寨祭祀盘古而修建于村头寨门边的小型庙宇。民国时期,沅陵苗族聚居区的三十多个乡镇,村村寨寨都建有“殿”(瓦乡话叫“太”),是村民庆丰收、祈丰年、祭盘古的地方。之后这些殿宇失修毁坏,仅存少数村的殿没被毁掉,但也已残坦断壁了。另外一个村则在村头路口重修了一个简陋的新“殿”。盘古庙在盘古洞旁,至今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历代先人在此庙后山顶祭盘古的祭坛遗址。几年前,乡民集资按原样重修了这个祭坛。三是“盘古洞”。沅陵境内适合远古人类居住的天然石洞穴相当多。张家坪有大型溶洞百余处,可容纳上万人。麻溪铺的水晶洞,洞深几公里,可住上千人。丑溪口盘古溪的盘古洞,可住数百人。洞内有先人居住过的遗迹。东汉末桑钦撰写的《水经》、北魂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载有:“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施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洁,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室,有先人居处其间”,“施水北流会于沅”。可见,施水流域石洞很早就有先人居住过。有人类遗迹的石洞穴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联系,我们可以推断,几万年前,人们尚未进入巢氏时期,居住在有流水的天然石洞中,冬暖夏凉,防野兽等的侵扰,是非常理想的场所。诚然,我们现在还缺乏科学手段证实某洞为“盘古”之洞,但是,毫无疑问,盘古时期的沅陵先民肯定有一段洞穴生活历程。就此而言,传说中人们把这些古洞穴叫做“盘古洞”就不难理解了。四是盘古文化的器物。其一是远古人类的打击类石器,仅在沅陵境内就出土旧石器工具500余件。历史久远的有虎爪山遗址40万年前的打击石器。其二是祭祀盘古的活动工具,除祭祀的祭坛、殿等场所外,祭祀活动的工具主要有:祭祀盘古的龙舟大赛的龙舟系列工具;祭祀盘古的巫傩活动的系列工具,以及这些活动共同的祭祀盘古的供桌、供品、香烛纸钱等等。其三是这些活动中,都少不了盘古画像、盘古雕像等信仰俗具。

盘古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是它的活性构成,物质遗存形式是它的静态构成。静态构成是活性构成的载体。沅陵盘古文化就是活性的民俗构成与静态的物质遗存构成的统一。

二、丰富深刻的观念构成

沅陵盘古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诸如开天辟地的创世说,以人为本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身化万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祖先崇拜的神灵观以及人造世界的历史观等等。这些深刻的内涵中渗透着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等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沅陵盘古文化又有其复杂的观念构成。

神奇的创世说

世界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千万年来人类苦苦思索的问题。西方人在苦苦思索中提出了“上帝创世说”,中亚人得出了“真主”创造世界的结论,南亚人则提出佛祖创造一切的见解。他们纷纷把这些见解文字化、经典化、宗教化,成为世界相关宗教的基本教义。他们用自己先人的这些成就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没有创世说,中华文明是人西方传来的。我们撇开这些观点的浅薄性与荒谬性,倒是值得追问,中华民族先祖的创世说是什么?到底怎么看待中国的创世说?

纵观中国文献史,中华民族的创世说,当数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徐整的《三五历年记》、《五运历年记》。如果进一步追问二记的来源,应当追溯到吴地民间口传的盘古神话。徐整的《三五历年记》、《五运历年记》,只是民间盘古神话的文字记述和哲学性概括。根据古沅陵——古黔中——古濮国——古三苗的历史溯源,及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沅陵一带流传的盘古神话应当对整个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及江浙一带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吴国徐整关于盘古神话的描述,应当是对包括沅陵在内的江南各民族盘古神话的归纳与小结。

我们以沅陵盘古神话为例,完全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创世说的基本内容在于:宇宙世界原本混沌一片,自己孕育出盘古,盘古诞生后,开辟出天和地。盘古死后,身体化成万物。盘古创造了世界,繁衍了人类,是人类的始祖。这种盘古创造世界和繁衍人类的创世观点,同西方“上帝创世说”等观点相比,它的内涵无疑具有独特之处。

第一、世界是盘古这样的巨人创造的。与西方“上帝创造世界”中亚“真主创造世界”,南亚“佛祖创造世界”不同,以沅陵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盘古创造世界”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盘古创世的过程虽然被神话化,但这神话强调盘古是人,强调是人创造了世界,是我们的远古始祖由上元盘古,到中元盘古,再到下元盘古创造了世界,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盘古神话再现了远古先祖们世代相传、创造世界的历程。
第二、沅陵盘古神话构建的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在地缘上同古人类文化遗址相近。以沅陵为个案的江南各地各民族的盘古神话,都强调盘古是本民族的远古始祖。无论是湖南的沅陵,或者广西的来宾,抑或其他各地,都有这样的传说,也都能很容易找到本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盘古神话、盘古传说、盘古故事同古人类文化遗址之间具有地缘上的相近性,乃至吻合性。这就显示出以沅陵为代表的盘古文化并非子虚乌有的主观杜撰,而是它有一定史前依据的。西方的上帝创世说,则没有这种考古学意义上的地缘依据。

第三,沅陵盘古神话构建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相当漫长,与宇宙形成过程更具有朦胧意想的相近性。沅陵盘古神话称,上元盘古,在浑沌中孕育着,随浑沌的变化而变化,增长而增长,历经了十万八千年才诞生。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们认为十万八千年是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如果说,那时人们还不能象我们现在较为准确地测定地球的形成时间,那么,十万八千年的设想,远比“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时间切合实际一些。况且,构建盘古神话的历代先民们,把盘古分为上元盘古、中元盘古和下元盘古,并且分述了上元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中元盘古生儿育女,下元盘古种五谷养六畜。这三个阶段各经历了八千年,总共二万四千年。如果说,传说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晰,那么,盘古孕育期的时间就应当特别模糊。上元盘古、中元盘古的时间就是比较模糊的,下元盘古的时间历程就比较清晰一些,依次呈现的相近程度就逐渐提高。无论怎样,从历时性角度看,沅陵的盘古神话,中华民族的盘古创世传说,较之于“上帝创世说”的创世经历及其时间,具有虚幻中的真实性,模糊中的近似性,更贴近史实,更贴近生活。

第四,从创世的动因看,沅陵盘古神话不是从宇宙外部寻找宇宙生成的动力,而是从宇宙自身寻找动力,从人自身寻找动力,沅陵盘古神话不是从宇宙外部寻找宇宙生成的动力,而是从宇宙自身寻找动力,从人身寻找动力。沅陵盘古神话称,宇宙的生成,由浑沌一片,而孕育成象鸡蛋似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盘古。盘古诞生后开天辟地,化育万物。照此看来,如果这个核心就是地球。我们用地球替代上元盘古,那么地球这个盘古的形成就不是宇宙之外的上帝创造的,而是宇宙自身运动变化生成的。地球、日、月、星辰等天体环境地,以及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的自身环境,都是自己生成的。这实际上更接近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生成观,更接近地球形成史,更接近客观事实际。把地球盘古化,把盘古人化,盘古创世的过程就是盘古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万物的过程,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不是上帝创造人,创造万物的过程。这较上帝创世之说,盘古创世说更接迎人类形成的史实,更接近人类实践史和生活史的真实。

可见,沅陵盘古神话较之西方的“上帝创世说”,不仅是神奇的,而且是独特的。它的神奇与独特,不在于它的虚幻与模糊,而在于历经千万年的口头传承,仍有与地球史、人类史前史的相近之处,具有时空层面上模糊中的相近性,具有人的能动性方面虚幻中的真实性;盘古是人,在于它强调世界是盘古创造的。用唯物史观诠释盘古神话的创世说,就可以说是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世界。

以人为本的自然观。

自然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界怎么能发展,自然同人的关系如何?这也是千万年来人类思索的重要问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自然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由它衍生而来的。近代的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人有至情至爱,情爱是至高无上的。古代、近代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自然是某种精神的产物。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我国明代陆王心学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等等。与这些自然观相比,沅陵盘古文化的自然观又别具一格。

第一,自然界在很久很久以前,原本浑沌一片,朦胧不清。这种看法,不只是在沅陵一带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中流传,而且在广西壮族、台湾高山族、云南彝族中也盛传这一观念。可见,它是远古先民一种渗透于盘古神话之中,关于宇宙界原初状态的基本推测。这在没有科学手段、科学方法的时代能意识到宇宙世界的浑沌状态,是相当了不起的。就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还只是把宇宙的生成过程描绘为“星云——星球——星云”的过程。在中国南方如沅陵等大湘西一带,千万年来就流传着类似于“星云假说”的“浑沌说”,应当说是了不起的。这种原初的自然本质观是有其合理性的。

第二、浑沌世界是变化的,是由浑沌到清明发展的,浑沌朦胧的世界,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山川河流,没有植物动物。这大体上相当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星云团状态。浑沌之中,渐渐地、渐渐地孕育出象鸡蛋似的核心,这应当说孕育的是“地球”,在盘古神话中叫“盘古”,而且是上元盘古。类似于地球的上元盘古终于从浑沌中脱颖诞生了。诞生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巨大得与天同高,与地同大,与天地同长,而后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万物。这实际上是在推测中传承着自然发展观。透过神话的神秘外衣,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观带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与成分。

第三、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自然。盘古神话告诉我们,浑沌世界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孕育出了盘古这样的人。可见,盘古是自然产生出来的,现今的人是盘古的后裔。因此,人来自自然,人本自然。离开自然,就没有人。自然产生出盘古,盘古又开辟出天与地,化成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物。可见,盘古神话讲的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又都离不开人。人就成了自然的主体,自然就成了人化自然。

可见,盘古文化的自然观是以人为主体的自然观。盘古文化既强调人本自然,又强调人化自然,是一种以神话形式出现的以人为本的朴素的唯物辨证的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

盘古创造了自然世界,也繁衍了子孙后代。他又怎么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这是沅陵一带盘古文化中渗透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一,盘古等远古人类为了自身需要而创造了自然万物。盘古神话说盘古为了开天辟地而累死了。他死后,身躯的各个部分变化成了日、月、星星、大山、河流、树木、花草、动物等等。我们把盘古看作世代相继的人类原始群落,那么这些一代一代的盘古们,不辞辛劳,创造出了自然万物,使自己有一个适合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好表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创造自然,创造世界。

第二、盘古文化倡导效法自然。盘古教育儿女寻找幸福的故事,一代传一代,使一代一代的人们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向动物学习,求得生存之道。“大哥”与“大姐”向猴子学会攀援、跳跃、奔跑、效法猴子搏猎飞禽走兽。“二哥”与“二姐”在大自然中学会了钻木取火。“三哥”与“三姐”在松鼠和锦鸡那里学会了种花种果,有的跟蚂蚁学会了乘木过江,有的跟蜘蛛学会结网,有的跟蜜蜂、蝴蝶学会了酿糖酿酒……这些故事表明,远古人类,一代一代地在效法自然中摸索着生产生活的门道。盘古历法则进一步表明,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盘古们以女性生理周期为纪月纪年的依据,将女性生理周期的阴历同月亮圆缺的阴历结合,配之太阳回归年来纪天、纪月、纪年。一个月为二十八天,一年十三个月365天。这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在纪年方法上效法各层面之自然。阴历纪年法是我国人民祖祖辈辈传承弘扬的宝贵方法。这一方法被后来的老子及其继承者们概括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能自然。盘古文化就是颂扬、弘扬这种人法自然的可贵精神与宝贵方法的。

第三、盘古文化倡导改造自然。《盘古降服六畜》的故事表明,远古人类生存于猛兽凶禽之中,人们发挥自己聪明智慧这种主观能动性,使力大无比的牛驯服了,使善于用后腿踢人的马驯服了,使凶猛的狗驯服了,使善于飞翔的鸡驯服了……远古人类驯服野兽猛禽的过程,标志着人类由捕猎时期向以养殖为代表的畜牧业时期过渡。在盘古儿女寻找幸福的故事里,有寻得花果种子而栽植树木花草,有寻得五谷种子而种植五谷等故事。这标致着远古人类由采集向以种植为代表的农耕时期过渡。其中还有寻得织网、造船、建房等手工技艺的,这标志着盘古子孙们已摸索并产生了手工工艺生产。这一切都表明盘古及其子孙们在效法自然中驯化着自然物种,改造着自然。

第四、沅陵盘古文化倡导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在盘古儿女寻幸福、学手艺等故事中,没有一个讲杀戮动物的,相反,都是同动物和谐相处,从动物中摸索到求生技艺的。其中,“大姐”与“大哥”与猴子和谐相处“三姐”与“三弟”同松鼠、锦鸡和谐相处……“二姐”与“二弟”的行为更具有救助动物的典型性。当他们在狂风骤雨中,看到风凰被古藤缠身而悬挂绝壁时,姐弟俩切断藤条、救助了凤凰,使之展翅高飞。盘古文化中这种倡导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比比皆是,这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观。盘古驯服六畜是通过改造动物而达到人与禽兽共存共荣的。这是通过智慧颂扬人与禽兽如何和谐相处的和谐观,颂扬禽兽为人所用的和谐价值观。其它学习动物的故事则是通过效法动物、保护动物和救助动物,倡导人与动物的和谐观。盘古的儿女种树木花果,种植五谷倡导的是人与植物的和谐观。

总之,盘古文化通过倡导创造自然物,效法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保护自然物,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佳境的。这就是沅陵盘古文化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身化万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生为何,价值何在,这是各自人生课题。沅陵盘古文化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沅陵盘古文化倡导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沅陵盘古神话、盘古传说、盘古故事中描述的盘古,历经十万八千年而诞生。在这个孕育过程中,随天地之变化而日长一丈,终于高与天齐、厚与地大。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盘古诞生后,没有太阳,没有月亮,一片黑暗。盘古要挥动大斧,劈出天与地,这又是何等艰难之事……这些艰难,都被盘古一一踩在脚下。盘古文化倡导的就是这种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第二,沅陵盘古文化倡导的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在盘古神话中,有盘古如何摆脱浑沌的束缚,开辟之后,还没有太阳、月亮、没有山川河流动物植物,还得不断开拓创新,盘古竭尽全力去做了。盘古文化就是肯定这一做法,倡导在艰难险阻中奋力拼搏,不断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

第三,沅陵盘古文化倡导争取和谐、谋求幸福的价值实现途径。人的价值在哪里?人的价值只是在于改造自然、称霸自然吗?沅陵盘古文化告诉我们,人类的价值是这么实现的;一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自然物,如没有天和地,没有日和月,没有山和水,没有动植物……盘古这样的巨人一一地把它们创造出来,这就是人较之物的创造性价值。二是在效法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的。人把自然物创造出来,不是又让人任意毁掉的,而是要效法它们,保护它,利用它,以利于人自身生存发展的。人类的价值就是在保护自然与效法自然之中实现的。三是人类的价值不仅要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要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在自身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沅陵盘古文化渗透着多层面的和谐、幸福的价值观和价值实现途径的观念。

第四,沅陵盘古文化颂扬盘古文化生万物、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盘古神话说,盘古一生辛苦拼搏了一万八千岁,开辟了天和地,最后累死了。死了之后,他的身躯化成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风雨雷电。这较之后世贤孝子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观念,“先忧后乐”的观念,“死后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观念,真是彻底的“全心全意”了。沅陵盘古文化同其它各地的盘古文化一样,积极倡导、高度赞颂这种在生拼搏贡献、身后化躯干为万物的彻底的无私奉献的观念。这种彻底的全心全意的无私奉献就是盘古文化颂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盘古的价值与他化成的日月同辉,和他开辟的天地共存。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和谐幸福就是沅陵盘古文化观念的精华和真谛。这些精华和真谛中蕴涵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争取和谐,谋求幸福的精神,大公无私,甘愿奉献的精神,这就是沅陵盘古文化中渗透的崇高的精神构成。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02-28
神灵的一般构成和特殊构成

按民俗活动的不同,所敬奉的神祗也有所不同。

巫傩活动中除了祭祀盘古神外,还祭傩公傩母等傩神。应当指出,傩法事中的傩公傩母,应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断代性的始祖神,世界和个民族大体上都有洪水齐天的传说,都信仰洪水之后繁衍人类的始祖神和保护神。而盘古应是早于傩公傩母的最远古的人类始祖。傩公傩母则是洪水灭顶之灾后的断代始祖。在傩事活动中,所供奉和祈请的神祗是层次分明的。傩坛最高位置供奉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神像,两边是其他神祗,祭桌上直接供奉的是傩公傩母和师父的雕像。当然就法事不同,除傩公傩母的师父外,还敬奉某一职能神。这样傩神图就分为盘古、傩公傩母、师父、职能神、其它神五大层次。

龙舟竞渡活动,首祭盘古,次祭龙神、河神、水伯、土地神、也祭行业神,然后是祭其他众神。

十月明香大会,首祭盘古,次祭历代祖先,再祭农神,五谷神等与农耕生活关系密切的神祗。最后是所有众神。

沅陵一带的盘古文化民俗活动之中,还必须敬奉举行该活动其间的所有过往神灵。他们没有确定的名称,统称为“过往神”。大凡“路过此地”的神祗,均在祈请、敬奉之列。

沅陵盘古文化所信奉的各种神祗,大体上不外乎创世或创业,始祖或家先,佑护或过往等三种神格特征。这些神格的特征在于:一是有生产生活中的类似原型,这可叫生活原型真实性物质;二是这些原型曾对人们,对社会起过很大作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的神化,这可称为功勋型神格特质;三是血缘地缘业缘性突出,这分别可称为血缘、地缘、业缘性神格特质;四是所敬之神一般不害人,只佑护人;善神多,劣神少,劣神遭到正神的反对,也遭到人的反对。人们对此类神祗敬而远之,甚至用法术驱赶之。这在人神关系中则为敬善神、避劣神、驱邪神。这可称为善良、正义等神格特质。这些神格特质是沅陵盘古文化神灵系统的共有特征。

盘古神话是沅陵盘古文化的核心内容,因而必然地形成体系庞大的以盘古为核心的神祗系统。这是自远古以至近代,人们认识水平低下,改造、遵循、利用世界能力薄弱的结果,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向往、追求与慰籍。它是历史的产物。虽然荒诞,但都显得实在,显得贴近远古人类的生活,贴近远古以至近现代人们的思想认识之真实。

沅陵盘古文化就是以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多种神祗神格和深刻内涵的统一,是以神化形式反映远古人类创造世界和社会历史进程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以虚幻方式对远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神灵化再现,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弘扬的民族瑰宝。

[1]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印湘西民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印?梯玛歌[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印?古老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5]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编印瑶人经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9
[6]周光烈编著:神话传说与盘古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3
[6]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M]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1999.5(内部印刷)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3-02-28
Re:(湖湘文化)盘古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盘古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戴德成

怀化市盘古文化学会,盘古文化研究工作在全体爱好盘古文化的同仁,特别是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历经四年时间已取得出可喜的成效。省级研究课题《盘古文化研究》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宽视野,结合沅陵实际,笔者认为对盘古文化研究应从以下的角度和方法入手。

研究角度

1、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沅陵境内盘古洞、辛女洞、水晶洞等洞穴中原始社会人类居住的遗址同盘古文化的关系;沅陵境内旧、新石器时代遗迹同盘古文化的关系;沅陵周边地区名山、名洞及重要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同盘古文化的关系;古濮国和古黔中郡遗址与盘古文化的关系等,
2、从史学的角度研究:古今史志典籍记载中关于盘古内容的真伪问题;盘古文化的历史传承问题;历史地名的变动问题;盘古与三皇五帝的关系;盘古文化与古濮国文化古黔中郡文化的关系等。
3、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沅陵一带自然环境与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居住生息繁衍的关系;沅陵一带地质地貌问题、沅陵一带经济地理、自然地理的结构、功能与特点;沅陵地理的历史变化等。
4、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长江中游,尤其是沅湘一带人类起源问题,人类繁衍问题,人口迁徒流向问题等。
5、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沅陵各民族同盘古文化关系;盘古文化与中华民族关系,盘古文化与民族特质问题等。
6、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沅陵境内外各地民俗语言文化与盘古文化的关系;盘古文化与民俗语言语法变迁等。
7、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沅陵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等同盘古文化的关系。
8、从族源学的角度研究:数百姓氏迁徙与沅陵盘古文化的关系。
9、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沅陵境内巫傩文化、跳香文化、龙舟文化、夸父文化、二酉文化、乡话文化同盘古文化的关系等。
10、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盘古文化的结构功能、本质、传承及演变规律;盘古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意义等。
11、从旅游学的角度研究:沅陵盘古文化的旅游开发问题。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普查沅陵境内与盘古文化有关的洞、山与旧、新石器遗址。普遍调查收集沅陵境内有关盘古的传说与神话,有选择性地调查沅陵周边地区关于盘古文化的遗址、传说与神话。实地考察河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有盘古文化的遗迹。

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对盘古文化进行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从不同层面和整体的角度透视和剖析盘古文化。

运用实证性研究法,研究沅陵境内和周边地区原始社会人类生息的遗迹及其同盘瓠、盘古文化的关系,研究沅陵境内巫傩文化、跳香文化、龙舟文化、夸父文化、二酉文化等奇特文化同沅陵盘古文化的关系,研究沅陵“乡话区”的民风民俗同盘古文化的关系等等。实地考证、实地堪察,证实盘古在沅陵,证实沅陵盘古文化的历史传承关系及其可靠性、真实性、多样性、奇特性和可开发性。

运用证伪法,研究荆楚文化与沅湘文化的关系及其同沅陵盘古文化的关系,证伪盘古在荆州的观点;研究中原文化与盘古文化的关系,证伪盘古在中原(河南等地)的说法;研究巴蜀文化同盘古文化的关系,证伪盘古在四川或重庆的看法;研究象州文化同盘古文化的关系,证伪盘古在广西的主张;研究盘古文化传、神话和史料中的可疑点,证伪盘古为神,盘瓠为犬等荒谬之说。

运用应用性,可操作性的相关方法,研究沅陵盘古文化的现代挖掘、开发与保护问题,研究沅陵盘古文化的经济开发,尤其是旅游开发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在沅陵开发与弘扬盘古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沅陵盘古文化开发的战略策略。

戴德成:讲师、怀化市盘古文化学会常务理事、《盘古园》杂志执行主编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