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13篇徘徊在中华文化里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莫月琼 指导老师:杨秀荣
中国历史亘古久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只为让中华文化的地基越打越牢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太多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中华的文化足下有太多古人寻觅过的足迹。他们至深至浅,至近至远,不断努力,徘徊前行。于是,我们深受文化的熏陶,被打上了无形的烙印。循着先人的足迹,我也在文化里幸福地徘徊着。
徘徊在先秦诸子的活跃气氛中。春秋战国,是文章极盛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怒之心的缺失;墨子说的“交相利”反映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于是他主张“兼相爱”;孟子以他的仁政,仁义学说强烈抨击了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文章处处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诸子思想无不充满了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的范围没有跃出这些哲人的樊篱。传统从这儿发源,诸子思想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根。我为此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徘徊在唐诗优美的意境中。唐诗以其短小精辟,内容丰富,语言平凡而不失华丽气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久久传诵的经典之作。赵翼所说“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说的正是李白。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这一“诗仙”为中国的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故明代胡应麟认为唐代五,七言绝句,以李白为最。随后便出现了骈体文,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是骈文中的双壁,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唐诗的意境很美,令我陶醉其中,醉意芬芳,久久徘徊。
徘徊在宋词的婉约和豪放之间。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巨钻,它是一块芬芳绚丽的田圃,它千姿百态,与唐诗,元曲争艳,无一不显露出它的霸气与内敛。直至今天,仍旧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完美的听觉享受。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杨花扇底风”这些诗句无一不显露出宋词的端庄气派。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各有各独领风骚的一面,我在二者之间徘徊,为之动容,为之猖狂。
时间易碎,易逝,徘徊让人回味,也让人留恋。我在中国众多文化之间来回徘徊多好。欣赏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华彩,这其中不会有喧哗,只有我静静的聆听与感悟。我相信,久而久之,这段被称作徘徊路的中华文化,会在徘徊中愈长愈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为之仰慕的对象。
徘徊在中华文化里,其实真的很好!
木偶情结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叶苑林 指导老师:杨秀荣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离我最近的,身边的人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木偶戏了。
之所以说它离我最近,是因为我爷爷就是一个靠木偶戏为生的人。爷爷像一个演员,但又不是真正的演员。因为露面的是木偶而不是爷爷,爷爷只能说是协助木偶演出的“工作人员”式的演员。
小时候,贪玩,有一天爷爷在整理他心爱的木偶时,我跑过去看。我很好奇箱子里面是什么,因为小,够不到,所以我就跑去搬来一张小板凳,站上去,当我看到里面的东西时,我吓得差点没从凳子上摔下来。我看到了满满的一箱木偶,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一个个整整齐齐的躺在箱子里。我以为那是小朋友,然后我就“哇”的一声,哭了。这多小朋友都躺在一起,睁大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说不怕,那是假的,我都哭了,还能不怕吗?从那以后,我不敢跟爷爷玩得很亲密,也再也不敢靠近那个箱子了。因为我觉得爷爷是一个“人贩子”,那个箱子是他装小朋友用的。
慢慢地,我不害怕了,因为爷爷并没有抓我。但是我开始好奇,为什么那些“小朋友”躺在那里面,他们不哭呢?他们不无聊吗?他们不用吃饭吗?他们不想妈妈吗?各种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吃不饱,睡不香。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去找“人贩子”——我的爷爷,想让他把那些“小朋友”放出来,让他们回家吃饭。但是爷爷说什么也不肯打开那个箱子。我开始耍赖,一定要他打开那个箱子。我跟爷爷说了,如果他不把箱子打开,我就不吃饭。后来爷爷实在受不了我了,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小朋友”拿了出来,让他们整整齐齐地躺在地板上。我这才发现,原来那些“小朋友”是木头做的,不会说话,也不会吃饭。
后来,慢慢长大了,我渐渐了解到原来木偶戏有着长远的历史。
木偶戏即为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出现在汉代,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里面有忠臣,奸臣,老人,妇女,男人,小孩等等的角色,可以演完一个关系很复杂的作品。
我觉得木偶戏相当厉害,而爷爷就更加厉害了,因为爷爷的整一个“团队”只有两个人。爷爷负责配乐,同时和他的队友对唱。爷爷的配乐只需要四种乐器,但是这四种乐器是四种很难驾驭的乐器,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让它们同时发过声,而爷爷却可以让它们发出很动听的声音。爷爷的表演看似很乱,实际是上很有规律的,哪里该打鼓,哪里该敲木鱼,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看爷爷在后台,手脚并用灵活地敲打着乐器,唱着激昂的歌声,很是投入,我知道,那并不单纯是为了生计,还因为心里的那份对木偶戏浓浓的爱。再看前台的另一位爷爷,他手舞足蹈,歌声抑扬顿挫,并没有因为他在前台而紧张。因为爷爷们的热爱,木偶戏给我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爷爷很爱他的木偶戏,他时不时会自己跟自己对唱,虽然没有观众,但是他还是乐在其中。在别人看来他就一疯老头子,但是我知道他不是疯了,而是太爱他的木偶戏了。所以,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都会搬张凳子坐在爷爷傍边当他的观众,即使我听不太懂那些台词,我也会坚持听完爷爷的演唱。
爷爷老了,他今年83岁了,唱不动了,但是他最爱的木偶戏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他有尝试着去寻找学木偶戏的人,但是没有人愿意跟他学,因为他们觉得学木偶戏很无聊,没有出路。看到爷爷不开心,我跟他开玩笑地说,爷爷,要不然,我跟你学吧。爷爷却说,你不用逗我开心了啦!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爷爷那悲伤的表情,苍凉的语调,如今还烙在我的心里。
木偶戏,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发扬,但是它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绝境。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积极地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啊!
让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林晓婷 指导老师:杨秀荣
华夏文明,浩浩荡荡,历经千年,滋养了一种独特文化境界。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望是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那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这正暗合孔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
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意境优美;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我们感受到激越的乐章,境界壮美;倾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品味那香醇的美酒,回味无穷,让人无法忘怀。我国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千年沿袭,是古代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回顾近年,除了每年一度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如中秋、端午、清明,越来越得不到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体现不出原本应有的节日韵味。中秋节,人们只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香甜的与月饼,在茫茫碌碌中,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和家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那些中秋韵味在那淡淡的月光照耀下,化成一缕青烟,随风扬去。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忽略甚至是遗弃中国传统节日,开始疯狂地崇尚过“洋节”,甚至都不知道过这些洋节的意义,这种随大流的这种形式非常得严重。直到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中国人觉悟了,纷纷起来抗议,原来,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心里并未完全被忽略。而这也应证了一句话:“失去时才知道珍惜,拥有时却毫不在意。”没错,只有真正的失去,才知道所失去的价值沉重。所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让传统文化从此不再哭泣。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我们应懂得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选择性。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在一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是有局限性的,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作为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其次,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从文话受众需求中寻求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从现代生活中激活情感,从文化碰撞中开阔新意,以科学技术手段丰富形式,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最后,要想保护传统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浪漫情调又符合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传统,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立足与世界的身份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孙,我们怎能让我们最亲爱的母亲伤悲哭泣呢?记住,让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中华文化何时还?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阮凤翔 指导老师:杨秀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敌不过,流年似水。" 一直很喜欢这首词,一直觉得它很美,而它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已。
作为文科生的我自然而然地被中华文化的美深深吸引。我亦钟情于"花前月下"般的美境,我更膜拜于"对酒当歌"般的潇洒。可是,这般的美境与潇洒却被冲击被扭曲。经济愈是发展,中国文化愈是“敌不过流年”,终沦为“如花凋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断层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为了追求分数,语文课堂变成了一堂“填鸭式”课堂,用习题来解读经典。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得不把心思花在“如何把它背好”上,而不是深入了解经典背后的故事;电视媒体为赚取私利,一切以娱乐的方式来表达中华文化,可这样往往会把真正的中华文化扭曲了;90后的非主流文化将主流文化取而代之;人们的消遣方式不再是“三五个好友相聚,品茶下棋,时而轻吟古典诗词,时而高阔当下政治”,如今人们以“疯狂追星,极度关注明星八卦”为乐。想问,中华文化何时还?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文化却遭到曲解甚至流失,中国何以立足世界?中国何以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世界之潮流中稳住脚?如今,中国人“崇洋”,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他们似乎忘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国外却掀起一场“中国文化热”,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面对这些,我们不该感到羞愧吗?
“我唱红歌是为了快乐,怀旧,不是为了名次。”这句话是出自英国人伊恩·英格利斯之口。他被中国人称为“红歌帝”,他唱着很多红歌,他以唱红歌为乐。可是却有电视台为了追求利益,请伊恩去参加表演,工作人员安排着伊恩。“看,这个老外会唱红歌!”是中国人对他的评价。更有人在网上恶评他。可我们为何不感到羞耻?中国文化不被中国人传承,而被外国人发扬,不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吗?
中华文化何时还?中国人又何时意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但愿中华文化快快还!
书香引,人生路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高二(1)班 黄凤婷 指导老师:汤晓玲
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捧一杯清茶,任思绪徜徉在文字的暗流中起起伏伏,心灵在暖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书是一种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心灵上的空灵和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凃泥”,为的是守护那棵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司马迁,读到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哀伤和凄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悲壮;“梧桐更兼细雨”是一缕怎样的忧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惆怅;“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品读李煜,读出的是感伤,悟到的是豪迈。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到的是伟岸。
读《红楼梦》,读到的是无尽的忧伤和哀愁。品读林黛玉,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品读薛宝钗,读到的是“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的如海洋般浩瀚的情感,悟到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勇敢和自信。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高兴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下深深的忧伤;读到的是深处大漠但对生活不缺乏热情的乐观性格,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弥漫整个生命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的感慨!
漫漫人生路,在悠然的午后感动,在安逸的傍晚叹息,在微明的晨光彻悟,不失为美丽。
人生路不平,书香引;书香盈满,人生路。
让礼至高无上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2)班 陈小玲 指导老师:杨秀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有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待人接物是,所表现出的友好、真诚。例如“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四十岁的时候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我们说的礼,待人真诚。杨时因为拥有了“礼”这种文化修养,所以这个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称号就非他莫属了。
一个人懂得礼貌,说明他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具有良好的教养;一个社会充满礼节的气氛,说明这个社会是和谐美满的;一个国家讲礼节,说明这个国家是繁荣昌盛、和平富强的。
我们要把礼节看得至高无上。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甚至是在未来。不讲礼节,会使人无法规范自己,这样还谈什么发展中国、发展世界!
从小的方面来讲,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如果不讲礼节,不孝敬父母,对父母大呼小叫,这该成何体统?
从大的方面来讲,在一个国家里,公民如果不讲礼节,公车上无人让座,人与人之间动不动就骂粗、动手打人,那这一系列的不文明不讲礼节现象,会使一个国家鸡犬不宁,甚至会导致国家难以发展,甚至走向衰败。
我们应该注重精神生活,重视礼节。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现代人,在追求利益时得先行礼。我们常说,在这个社会上要靠人际关系。要想建立好人际关系就要从礼节开始,当你待人彬彬有礼、待人真诚时,你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变好。但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变了质的礼节,那就是送礼、贿赂。过分地追求利,忽视纯粹的礼节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这变了质的礼节是不可用的,轻者会降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重者会毁了一个人。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要做到讲礼节,先从心灵开始,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在心灵里播下一颗充满爱的种子。最基本的关爱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曾记得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母亲为奶奶端去洗脚水后,也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盘水给他的母亲,那一句稚嫩的“妈妈,洗脚”的童音,其温暖直穿透人心。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都是这样懂得孝敬父母的人,那这是一个多么懂礼的社会呀!
“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话语千年来仍是这样掷地有声。让我们把这当作我们坚持的原则,让礼存天下,让我们成为一个以纯粹礼仪为乐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礼至高无上。
莫高窟的挣扎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高二(2)班 何采建 指导老师:杨秀荣
天色突然昏暗,刮起一阵大风。忽然间,我穿越了。
“好漂亮的壁画”,看着如此壮美的壁画我不禁惊叹。好多洞窟,我一惊,“洞窟、壁画、坐莲、飞天……”难道这是莫高窟?没错,这里一定是莫高窟。可是,显然,这里的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的,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而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洒满金粉的千佛像。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种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恍惚之间,我被带到了另外一处。
我站在那,忘我地欣赏着壁画。突然,一个道士走进来,他后面还有两个帮手,他们拎着一桶石灰。我脑袋突然有一瞬间的短路。我知道,那就是历史记载的罪人——王道士。我也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干什么。此刻的我,一片惨白。“不,不要,不要毁了它们”。可是任凭我怎么哭喊,他们仿佛都没有听到。是啊,这已经成为了历史,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悲惨的结局。所以,我能做的,就只能呆滞地看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粉刷着历史遗留的痕迹。尽可能地记住它原来的模样。可是,我显然还不够快,瞬间,五颜六色的墙壁变得一片惨白。
终于有一天,藏经洞被发现,而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也成了千古罪人。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而令人可悲的是,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不,应该说,中国很穷,出不起运到省城的运费。所以,只能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余秋雨先生曾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来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如此以来,不禁让人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你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这,就是莫高窟的挣扎。
让“和”升华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陈婷 指导老师:杨秀荣
当今的中国创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是对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大家都觉得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其实,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国和谐社会,拓展民族的“和谐”文化,那就应当了解“和谐文化”的本质。和谐文化,是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很好的融合为“四面一体”协调发展,以社会为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境,是奏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时代最强音。
和谐文化,对后世有着广泛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正如我们国家在一路发展上都有运用到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浓浓的韵味。在世界上,我们追求和谐,对外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家庭中,我们要的是“和谐”,话说“家和万事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还讲“和谐”,一起“和衷共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依旧领悟“和”,探究“人以和为贵”。
我国儒家学者之一孟子老先生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不也很好的在诠释中国的和谐文化吗?每个人互爱互敬,不就达到和谐的高境界吗?当然,发展和谐文化还需要有“和心”。和心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适音》篇“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指的是人的心灵和谐,精神和谐。如果我们要想人人更和谐,社会更和谐,我们就要用一颗“和心”来升华和谐。
可是,往往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如此讲究和谐的中华民族里,在这个倡导和谐的社会里,却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事情。近期,复旦大学发生的毒杀案件传得沸沸扬扬。那是两个都很有出息的男生,两个都是复旦的高材生,两个都是将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一些矛盾,一些不和而断送了两位青年的前程。一者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一者则将在监狱中过活。两个站在云端的高材生,居然是因为生活上一些小事不合,酿就了这场不必要的惨剧。更让人由然心痛的是,这并非第一起因为不和而发生的校园投毒案件。在此之前,其他高校也曾发生。更让人心痛的是在第一起投毒案发生后,引起的并不是高材生们的领悟与反思,却遭到模仿!
难道他们不懂“和谐文化”吗?在中小学时期,老师们就已经不断传授一些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人和”等内容。只不过,在这日益物质变化的社会中,人们只把这些内容当成必学,必背,必考的内容罢了,并没有让自己好好地用心去体会,去领悟,也没有在学完后让和谐思想在自己的精神文化范围内得到升华。有话说:“忽视了纯粹的精神文化,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让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窄,精神空间越来越小。”这句话说的不就是人们现在的生活吗?追求物质,忽略了精神上、文化上的实质内容。
和谐文化可以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作为祖国的后一辈的新青年,我们需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和谐文化。不要让和谐文化丢失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不要让和谐文化被遗弃在生活的小角落,让它升华,笼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到更安定的生活。和谐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请让“和”升华!
谈书法之气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陈玉梅 指导老师:杨秀荣
曾经有人说过:“路是脚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书法也一样,从金石文一步步发展到行书,很多书法家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体。书法,最主要的在于心境,在于书法之气。
什么是书法之气呢?就是书写之时,书写者或容纳百川的旷达的气度,或是沉溺于书法世界里的沉静心境。笔锋的圆滑,笔锋的锐利,无不体现出你的性格;一撇一钩,似乎都可以凝聚着全身的力量,只为了这一笔,一种内心的共鸣会引导你的心慢慢静下来,动作也将之缓慢,仿佛是要把这十几年来的经历都浓缩在这一微妙的时刻,才不至于留下遗憾。再者说,宁静平稳的心态才能做大事,才能有所为;一般鲁莽急躁的人都欲为之而无心为之矣。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就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他正是靠着自己练就书法所具备的耐得住寂寞的沉静内敛的性格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书法,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国文化最显著的象征。古代时期,古人都非常敬仰书法大师,他们的字迹可值千金,而且从字体中能了解到他们的性格,正所谓字如其人。书法写得好的人,整个人身上由内到外都有着一种沉敛的气质、超脱世俗的气息,还有一种历经沧桑的苍凉之美。
李叔同,就是这样的书法大师。他年轻时就名遍上海,于是年少轻狂。然而因为写书法的缘故,性子也就慢慢地沉淀下来,在人生的壮年里皈依佛门。喜欢他的一个女孩专门从日本来找他,可他就像一座雕塑般,任女孩怎么说也不改变主意,仿佛抛弃了世俗,沉浸在佛门世界里。都说紫陌尘世在哪里,那要看你的心境如何罢了。书法与佛学指引着李叔同,让他绚烂过后铅华洗尽,如秋叶之静美。
如今,很多人都处在浮躁的心态中,似乎只是为了钱而活一样,显得这个社会的现实而粗俗,哪有像古人一般两袖清风、不问凡尘之事而任意挥洒书法的清新之气呢?
以前,我们学校有书法课,只是单纯地拿着那刻板来临摹。当时,大家年纪小,写书法也不过是为了老师的表扬和小红花,从没有正视过书法,写的字也自然是潦草急躁的,一笔一划地勾画着字体,笔墨落点要不是多了,要不就是少了。可当我拿起毛笔时,心里就自然而然生起一丝自豪感,这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啊。但同时,更多的是惭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我们弃之不顾了。
都说书法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什么时候大家都以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荣,有时甚至可以一天不出门都不会觉得烦躁呢?
那必定是沉淀出书法之气时!让我们保持一颗沉稳淡定的心,踏着荆棘,用自己的鲜血浸染文化之花,大步迈向文化的最繁荣之路吧!
永垂不朽之旋律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2)班 张春燕 指导老师:杨秀荣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样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在千百年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传遍了整个华夏民族,千百年后的今天里,他还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远、如此之久。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至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不可磨灭的事实。故虽老子与孔子同生春秋之时,同为中国大哲,其影响于全国国民,则老犹远逊于孔。其他诸子更不可并论。”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即为“克己复礼”。在颜渊问仁时,孔子曰:“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想投身政治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但在周游列国十四年以后,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在理论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建立了推动这一制度实现并维持这一制度正常运行的学说体系,为汉朝的“三纲五常”做了量的准备。
他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整理了《易》《诗》《礼》《乐》《书》《春秋》等典集,这些典集后来成为唐朝科举制考试的试题,从而进一步打破了“四官制”制度。所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孔子。他凭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曰:“天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颜渊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虽然孔子在他弟子的心目中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孔子并不以为然。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不期望人们像信仰神明那样信仰他。因为他觉得,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就越显得伟大。即使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当他生活在弟子之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所有人来说,这是一个事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限的知识海洋;相对自己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无知而束手无策时,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的多,而是在于他坦然承认,面对自己的无知。
孔子曾用欲速则不达来告诫弟子,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这个告诫经过了数百年后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不论是对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急躁冒进葬送事业,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他强调“无信则不立”,他说,人没有信用是绝对不行的,就犹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要靠什么来行走呢?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事之本,缺乏诚信的人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绝对不可能获得永远的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除此之外,诚心还是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讲诚信,很多社会的问题就不会产生了。
《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身于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由平凡或平淡为开端,逐渐走向伟大或传奇。它又意味着远方,又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经历过数百年的洗礼,孔子成为了世界四大名人之一,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摇篮。他的思想在世界上得到了永垂不朽的传承,他是中华文化永垂不朽之旋律。
中国的文化危机
湛江市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郑金亚 指导教师:杨秀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身份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现在,人们对于文化只是追求它的娱乐性而忽略了其本质。为何我们会忽略了本国文化,而崇尚外国文化呢?为何我们会轻易让别人抢走我们的特色文化呢?这些问题,无疑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就是我国的文化出现危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忽略了其丰富的内涵,加入了落后和庸俗的商业文化,出现了文化泛滥的现象。如今,书店的书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但大多数都是迎合某些人的“特殊胃口”。如“戏说历史”、“正说野史”等一类书籍充斥着书店,还有一些科幻、言情、励志图书摆满书架,让人们沉迷于虚无缥缈的世界里,渐渐忘记了现实。更可怕的是一些所谓的“文学名著解读”,人们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眼光和手法将名著中的人物戏剧化、丑恶化,改变名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甚于此,前阵子在网上弄得轰轰烈烈的是“诗圣”杜甫,在“杜甫很忙”中杜甫被赋予了很多形象,把杜甫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形象扭曲丑化了,只是为了来娱乐大众,使大众开心。这些现象,可被称之为“文化泛滥”。
在看似繁荣的文化被名利所驱使产生的文化泛滥,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危机。很多作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写出了很多没有营养,没有价值的作品,其看似繁荣,实则荒芜。
我们中国文化的第二大危机在于没有珍惜、重视传统文化。我们的根快被丢弃了,在人们日益崇尚西方文化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端午节已被韩国申请为韩国的文化。摆在我们面前的疑问是,端午节、屈原不是我国的吗?为何会被他国抢走?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不珍惜,不重视,把它亲手推向他国的怀抱。这样之后,我们是否会把它作为警告,然后去维护好孔子和其他传统文化呢?其实,就在我们国人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并被别国申报世界非文化遗产,对于别国的这种行为,我们不觉得是一种耻辱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文化却要被别国申遗而不是我们呢?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我们不应该把它丢弃。我们要好好珍惜,继承和发扬它,使其发扬光大。
面对我国的文化危机,我们要认真反省,好好总结。以求真务实,沉着冷静的心态对待它,切忌轻浮傲慢。让我们年轻一代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它引领我们前进,使我们有别于他国的特色文化而耸立在世界之林。
文化之传承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3)班 李明娟 指导老师:杨秀荣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尽的文化。有文化遗产:故宫﹑长城、圆明园……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粤剧……
小的时候,每逢村里请粤剧团来村里的戏台上做戏时,最开心的就是我们这群小孩子了。吃完晚饭后就赶紧去洗澡,早早地就拿好凳子,席子去戏台前霸好了位置。去得早的话,我们也没闲着,我们一群人偷偷的跑到剧团的化妆棚看演员化妆,看他们是如何浓脂厚粉。于是,在我们空闲之时,也会偷偷地拿母亲的化妆品抹一下,然后玩唱戏。晚上七点,剧场正式开始,我们边看边吃着零食,静静地等待着我们想看的角色出现:花旦、和抹着白点在脸中央的“白鼻子”……
粤剧名曲《帝女花》是我最喜爱看的了。痴情驸马与长平公主相互接唱,充分发挥了粤剧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嗓音和专用唱腔的特点。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上了运眼、甩发等方面的绝招,眼神随着手指翻飞,转身,甩手,无不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在那哀怨柔情的戏曲中,长平公主与驸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渐渐长大了,社会也在不断发展,高科技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我们每次看到村里又开始搭棚做戏之时,却少了一份期待,不再早早地去霸位置,不再期待这次的花旦好不好看了。而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整日拿着手机,玩游戏,关注明星微博,追星当粉丝,追电视剧,看电影。原本到了做戏之时,戏台前总会挤满了看戏的人。而如今去看戏的就只有寥寥无几的老人了。然而喜欢,去学粤剧的青少年就更少之又少。青少年大都认为粤剧内容传统,节奏慢,不具吸引力,还是喜欢流行歌曲显得时尚点。
面对粤剧的继承人越来越少,喜欢粤剧的人也越来越少的局势,粤剧文化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因为粤剧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能固步不前,甚至是倒退啊!为此,戏剧曲艺协会在编曲,写词等方面作出了改革和尝试,让粤剧以各种创新的形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不仅如此,他们还举行了少儿粤剧歌唱比赛,让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开始接触粤剧这种表演方式,让他们对粤剧产生兴趣。他们只希望粤剧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粤剧这种日益衰落的文化还有很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衰落的文化,我们要传承文化的精髓,改造和发展文化,让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政府应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让人们多了解文化。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之余去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整日追星,当“低头族”。让曾经光辉如今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再现昨日的辉煌吧!
陈旧的实用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高二(5)班 魏杰 指导老师:颜坚
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影响,国人对于事物的出发点都是以实用为先,而对于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则充耳不闻,如此反复,造成了大家思维的僵硬和麻木。
就以我们学生为例,成绩的高低挡住了学生们进步的道路,为了一味地追求较高的成绩,学校毫不客气地将其他与学习不相关的课程去掉,将时间留给高考要考的科目,可能考试时我们的成绩会比较高,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长期下来我们的思维会开始僵化,认准了标准答案,对老师唯命是从,每天闷头于教材中,我们会在将来发现我们想象不到其他不存在或是存在但未发现的东西,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接收其他信息,因为专注于写练习,我们不曾看过好的书籍、电影,没有注重过自身的内在发展,我们没有感受过加西亚在《百年孤独》里倾入的孤独感、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内对爱的撕心裂肺、刘慈喜在《三体》中对宇宙的遐想,我们没有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一切都任由长辈摆布。实用导致了功利心态,对于与成绩无关的东西不闻不问,导致我们的有些想法非常幼稚,但我们浑然不知,甚至引以为豪,因为我们太注重实用了。我曾经问过同学一个问题“你以后想干什么?”“现在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她的回答我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以对自身有利的钱途或仕途为个人目标,却丝毫不理会这条道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诚然,人是趋向于稳定的生活,但,这是你想要的生活?难道你只想像其他人一样索然无味地度过一生?当然这种问题问了也是白问,因为她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我只能为她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略略的惋惜,这种想法也不止是她一个人才有,随便在学校里问几个人的回答都八九不离十。而且从她的回答可以看出,她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爱学习,而是将其看做是一项任务,大学是这项任务的最后达成条件。如果她是爱学习的,她大可以继续考研、读博…但她并没有想过,在追求实用的同时,她也失去了对其他事物探索的兴趣,这也不难怪为什么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毕业但又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一个文凭或者了却老一辈的心愿罢了。由刚才的例子我又想到了全民争当公务员的畸形追求,如果不是实用心理在作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过了这么久,为何还让实用心理占主导地位?我觉得它是时候让位了,不应该让这种思想把我们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外面的世界还大着呢,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加开阔、活跃,我们的理想应更加远大,先不管它实现不实现的了,不要让实用心理在其中阻挠,放开自己的思路,让它随风而去。
说 竹
高二(6)班 陈康凤
每当看到那些精致小巧的竹篮子时,总会想起外婆家的那一片竹林。那时的我对竹总有一股莫名的感觉,看着那一片竹林永不凋谢的绿装,就像是一个不朽的绿战士,在那广阔的蓝色背景下,刚正不阿……
如今,我虽没能常看到那些独具韵味的竹竿子,但在我与文学相伴的时光里,总会在这千年的文化当中搜索到那一抹柔绿的芊芊细影,然后它便不断在我脑海里重叠,清晰。就如陈子昂所说:“春天的树木有荣竭,木本的东西它会有凋谢的时候,也会有繁荣的时候,但是有一样东西就不同,“此节无凋零”----竹子”。
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明白,四季常青的竹,我从没见过你开花的样子,那你又是如何与“梅、兰、菊”跻身于花中四君子呢?我想也只有在郑燮的一诗中寻找答案了:“一节复一节,一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子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更是与梅、松共结“岁寒三友”。梅遇寒雪芳香欲更浓;松扎壁于高陡的悬崖,更显苍翠挺拔。而竹,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在中国的传统中,竹子象征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于是竹便成了千古文人笔墨下的灵魂,成为千万个仕途不幸的学子中的信仰支柱。当下的社会正处于混乱时期,各种竞争压力,人性的挣扎,道德的缺失正需要我们用竹子的品质去匡正我们的信仰,去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而不是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在国际的舆论当中岌岌可危。一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中国的后一代忘记自己的文化时,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了。”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敲响警钟,更是对我们文化的肯定。只有我们每根竹子活出自己的姿态,我们中国才能是世界上屹立的一片竹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竹文化国家”。
也学苏轼藏袖于衣襟中,踱步于一片园林中,观竹姿态优美,情趣盎然,口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乡土情结
高二(6)班 陈永升
君至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火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的惦念他。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东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合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在横糖。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故乡情结,文化的情感。
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寒保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的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个空气,濡染着同一个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位定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轻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是完全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回敬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跟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圈,随卫星上天。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此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都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化世界文明之林。
酒的文化
高二(6)班 王桂坚
喝酒,人生不可避免。男人尤其如此。
我饮酒启蒙于童年。家在农村,爸爸是个小包工头,逢年过节,尤其结算工资日,家里总要张罗一张酒席,招待爸爸的工友。都是同村或邻村的熟人,爸爸也乐于和他们以酒沟通。由于大家发了工资高兴,所以都是喝到半夜才散,个个都是满脸通红,而爸爸则是吐得不行。当时年少的我,也坐在酒席吃,而有时他们就端酒杯灌我。记得我被酒辣的直吐舌头,眼泪都流出来了,就跑到妈妈那里告状。就那以后,我对酒一直是拒之千里,以为喝酒时一种伤身体的东西,又难喝、喝了又不解渴。那些酒瘾者都是爱面子才喝得。所以对酒是一滴不沾。
随着岁月的流走,开始对酒有了一些不同的了解,不是那么幼稚了。原来酒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且我国的酒文化历程数千载而不衰。原因何在呢?
爷爷本就是个酒瘾子,在与他交谈中,他给我上了一课。他说:“酒的内涵是‘久’‘有’‘寿’,无论是喜庆筵席、亲朋往来,还是逢年过节、日常家宴,人们都要举杯畅饮,都体现它内涵。且在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以酒祭祖、以酒助胆、以酒提神、以酒御寒也有它内涵所在。”
又说:“酒不满不成敬,茶不浅不知训。这就是给敬酒要满上的道理,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你不看你爸爸人缘好的原因,也正是你爸为什么每次饮酒都醉的原因了。”
读了有关诗歌后,觉得古代文人总是离不开酒,酒似乎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如:有“画圣”头衔的吴道子,画陵江三百里水的风景,他一日而就。《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饮挥毫,必须酣饮。”李白与杜甫则是诗酒友,每次作诗时,都必须痛饮三杯。
有关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很讲究饮人、饮地、饮趣、饮禁。
饮人,指共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饮地,指饮酒场所以竹林、花下、湖心亭、船上、名山等地为佳,所谓“醉翁行乐处,草木亦可敬。”
饮趣,指饮酒时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等。陶渊明说:“有待菊花家酿酒,与君一醉一陶然。”
饮禁,则是现在我们禁止的一样,防止人饮酒后乱性,害人害己。避免饮酒时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由此看来,喝酒是一种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高雅的表现。只是现在人,没有很好地继承了古代留下的优良传统,如酒后驾车、酒后乱性、酒后发脾气等一些害人害己的行为。
我们要发扬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留下来的酒文化,展现国酒的高雅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