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化情思篇 做文化传承人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江津区永兴中学简报
为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培养学生文化人格,永兴中学于4月15日组织全校近千名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学校文化作文大赛评审小组对所有上交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阅,其中四十八篇优秀文章脱颖而出,分获学校一二三等奖。
在此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叙写文化生活,抒发文化情思”,丰富了自身文化底蕴,净化了自己的人格心灵;这次活动的开展,使身处文化传承阵地最前沿的我校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肩负传承文化的责任。
此次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大大激发了我校广大师生传承文化的热情,为更好的做好我校的文化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意盎然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1班胡喜裕 指导教师 赵晓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在文化的底座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诗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别致,很浪漫。
孩提时代,当我第一次翻开《唐诗三百首》时,我的世界便有了色彩,精美的图画,曼妙的文字令我流连不前。对我而言虽显得稚嫩,但语言的雅致也初露端倪。
在这过程中,我欣赏了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豁达,爽朗。初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就有一股惆怅,落寞之意向我袭来。岑参奇特美妙的联想成就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我亦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早春气息。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地迈进诗的王国。在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只觉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后来与李贺相逢,多了几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悲壮与紧张。在他的带领下,与李白相遇,一起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几天”的壮观风景;与刘禹锡见面,一起追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悟;与文天祥畅谈,一起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歌。在我的心里,那些诗意盎然的篇章,勃发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美好的文化情怀。
可曾误入藕花深处,惊起过那一滩鸥鹭?可曾在东篱把酒黄昏后,让暗香盈袖?
耳边,再次回荡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读书声,依旧那么传神,生动。
我喜欢诗,古典的精华,它总会让我的情绪生发涟漪,不断波动。诗就像一颗石子,而我的心像一片湖面。它既能使我激起千层浪,也能让我微波荡漾。当然,有时它也能让我平静下来,在那清澈的镜子一样的湖面,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还记得艾青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也会用全身力气去传承故事经典,承载满腔中国情。
正在消逝的年味
永兴中学 15级1班 杨钦晨 指导教师 赵晓英
“啪,啪,啪!”一阵刺耳的响声传入了我的耳中.这是什么呢?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没错—今天过年了!小时候我一听到过年了心中就激动的不得了.因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什么呢?当然,那意味着—我要得红包啦!吃饺子,给别人敬杯酒,鞠个躬,看春晚,一家人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欢笑声中,享受着家庭与亲情的温暖.
那令我最难忘的,莫过于和家人一起吃汤圆.妈妈在包汤圆的时候会放一个硬币在里面.每次看见汤圆端上来后.我眼里总是冒着金光,不断寻找那个包了硬币的汤圆.可是终极没有找到.吃汤圆时妈妈的脸上总是微微一笑.只剩下最后一个汤圆的时候,我心中更是激动不已,因为那意味着里面肯定会有硬币.我和老爸相对一笑,筷子“嗖”的一声就夹住了汤圆.没想到老爸也不甘示弱啊,他也夹住了一半.我用力的拽,可是他也没有放弃,硬是要和我抢.最终因用力过大.汤圆被夹成了两半,而里面并没有放硬币.我和老爸的目光瞬加投向了妈妈,妈妈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我忘记放了.
小时候,年味总是那么浓,里面充满了乐趣.而如今,时光带走了以前的年味,让人感到冷漠……
现在过年,莫过于大家一起吃个饭,到处走亲访友一下,晚上放一下烟花,看一下春晚,就完了……呵呵!现在街上总是冷冷清清地,一个人也没有,大人都去打牌了了,孩子们呢?则去打游戏了.现在没有太多鞭炮声,那些偶尔的鞭炮声全都是人们为了完成任务放的罢了!我无比怀念小时候的鞭炮声,无比怀念!
现代化的魔爪正在一步一步的吞噬传统文化.一些人想去阻止,可是这点人够吗?当然,不够.我们要一起重温传统文化,一起感受年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一起将年味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感受我们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
街上空荡荡的,人们没有了知觉,好像不知道今天因该做什么.他们麻木沉迷!他们忘记了传统文化,似乎有一双魔爪真正勾引他们的思想一步步跳下深渊!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淡了!它真正消逝,消逝……
正在消逝的古巷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1班 周雨露 指导教师 赵晓英
夕阳在发黄的天边残留一抹绚烂,光一点点消散,正如那条古巷在一点点消逝。
--题记
曾经是我成长的沃土,如今只剩下一堆古迹。
曾经是我童年的摇篮,如今只剩下被水泥覆盖的骨架没有了他自己的血与肉。
曾经是我生活的乐园,如今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留下的只有车流驶过的轰隆声。
十几年后的今天,站在古巷中,我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呆呆地在那站着,极力地去触碰着古巷残损的肌肤。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道道泪痕。侧目而视,古巷两旁的古墙借青苔之手一笔一笔地写下了思恋。眼前渐渐浮现出十年前的景象。
晴天的古巷,是我赤脚踏青石板的舞曲。童年的我,叫上几个好伙伴,奔跑于古巷之中,我们开心地跳着,唱着,从古巷的这头跑向那头,又从古巷的那头跑向这头,我们的笑声随着风儿飘啊飘,飘到了古巷的人家房中,钻进了煮饭的灶膛里,随着柴火的燃烧,又化作缕缕炊烟,久聚而不散,投向了天空的怀抱,飘荡到了外太空里去。
雨天的古巷是我细数珠帘的浅唱。下雨天,因家里穷买不起多余的雨伞,我不得不独自坐在檐下。叮咚叮咚,那是雨敲打木盆的声音。淅淅沥沥,那是雨推打门窗的声音。一会儿过后,不知从哪肥来了讨人喜欢的蝇虫,也就是爷爷奶奶那辈口中所说的“涨水娃”。于是,许多小孩忘记了大人们的嘱咐,从房门中涌了出来。光着脚丫不停地踏动着,激起了朵朵水花,溅到了身上,湿了衣服,笑红了脸。
梦回古巷,我还记得远去的童年,还听得到欢乐的笑声,还嗅得到古巷中花朵的芬芳。
如今,这里变了。原来的古巷正在消逝,新起的高楼整展望着明天。
如今,这里变了。原来勤劳天真的人们没有了,好吃懒做的青年正在慢慢增加。
天空之剩下夕阳淡淡的余晖冰凉,夕阳西下,为正在消逝的古巷添上最后一抹哀伤。
懂得改过,伸手去留住那点余温,那一抹绚烂。
正在消逝的江津文化
——爬杆杆,翻五台
江津永兴中学 16级1班 陈红 指导教师 唐兴华
每一种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都会逐渐消失其辉煌,一个民族长久的集体记忆也会淡淡而去,而江津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可能有人会问:江津有文化吗?答案是肯定有的,那在以前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爬杆杆、翻五台”难道不是吗?可是现在它却逐渐走向历史的烟雨朦胧中。
我所了解的,江津的齐天大圣爬杆杆,便是由一根笔直的十多米高的楠竹,直立在一张八仙桌上,顶端由三根细绳,成六十度角,下拉到地上固定住。竹竿上还有横竿,圆环之类的道具。
我看到最精彩的那一幕便是:表演者穿着齐天大圣的服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那溜光圆滑的竹竿顶端,将四个圆环环在腰部,整个人头朝地,然后,在眨眼的瞬间身体脱落四个圆环,从高空坠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敏捷的抓住了第五个圆环,而没有掉落到地上。当这一幕发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哪,他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保险绳,赤手空拳在那竿尖上舞蹈!台下顿时掌声轰鸣,无数人发出肺腑的感叹。当然还有,如:表演者头顶杆尖,倒立在空中,在上方旋转……每个动作都惊险无比,看到的人都心惊肉跳。每当表演危险动作时,台下一片寂静,唯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
竿尖上的舞蹈惊心动魄,翻五台表演也令人叫绝。
翻五台,就是用农村的四方桌,五张八张的单张往上叠,看起来摇摇欲坠。两个美猴王,或者四个大男人舞耍的雄狮,就在那一桌空间上下翻飞。
我想,那么多桌子,单个的往上叠,能叠稳当吗?最上面的那张桌子,四脚朝天,大狮子还在那桌子脚腿上舞动,那桌子脚底面,有多大啊?!
可是,如今却很少有人表演了。这个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这技艺很难练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项表演一定是要从小练习。可这么危险,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冒险?其次,受当代影视文化冲击。如今,电影、电视各类娱乐节目那么受欢迎,谁会看你这表演?因此,只有一些中老年人愿意看。最后,这份工作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所以,那些会这门绝技的人,也另寻别业了。以致,这个代表江津的文化也逐渐消失了。
舌尖上的舞蹈,是美食家;刀剑上的舞蹈,是杀猪匠;而竹尖上的舞蹈,是爬杆杆。爬杆杆,翻五台,代表了我们江津的原始文化,象征着我们江津人民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因此,如何让江津杆杆永不倒,江津五台更牢固,让江津的古老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不仅是家族传承人的事,更是我们这一代学生的事。
正在消逝的“桃源”
江津区永兴中学 15级5班 肖荔月 指导教师 罗永贵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当我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相遇时,我便爱上了它。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伴着美丽的夕阳,归巢的鸟儿,我满怀着憧憬回到了记忆中的桃源。
站在楼顶,看见一轮红日一头埋进西山,余霞久久不散。整个人化作一团飘飞的云彩,与晚霞共舞,与归鸟齐飞……
思绪飞远。记忆中,宁静的小山村,夕阳下,原野里,鸡鸣犬吠。我,我的小伙伴们嬉戏飞奔,田间劳作归来的农夫相视而笑,风起稻苗频频点头……
不知昔日的美好是否延续。
曾记得,妈妈说过这里原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里有一座宽大的戏台,青石铺在戏台上,周围雕着精美的花卉人物,精雕细琢的柱子立在四周,飞起的屋檐像昂首的凤凰,镂空的门窗、厚重的大门、带着花纹的桌椅……可惜如今我都找不到它们了,只有在几块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找到了已模糊的雕刻图案。那精美古林建筑的一角。它哪去了?“早拆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畔响过。我的心充满无限的寒意,一股莫名的哀伤涌上心头。
物非人在否?
如今小镇的商铺好热闹啊!木制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不宽的屋子里放了一张四方的桌子,四个人姿势各异地坐着,手中握着纸牌,周围还有几个观看的人散坐在四周。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喊直冲云霄。附近,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或低头玩着游戏、或仰头喝着啤酒、或与旁人高声谈论其衣着发型……我心中陡然生出一阵厌恶,想做点什么,我能做点什么?只有摇摇头离开。
物非人亦非,有谁在坚守?
阳光明媚,撒落山崖,石壁上折射出了星星点点的光。山崖上,一间小庙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轻轻擦拭着庙里泥塑的神像,细细整理庙里的红布,慢慢扫去地上的灰尘,捡拾路人丢弃的塑料袋……一位虔诚的礼佛人,她一直守护着这座小庙。不觉黄昏依依,老妇人直起腰,庄重地跪拜过庙里的每一座神像。老人在儿女的再三要求下,黯然地收拾好东西,也不舍地离开了这座曾给无数人心灵带来慰藉的小庙。微风拂过山崖,拂过小庙,拂过我惆怅的心。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精美建筑已不复存在,历史的见证在消逝。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淳朴乡音已不复存在,勤劳的人们在改变。
几十年时过境迁,昔日的其乐融融已不复存在,浓浓的思念在增长。
敢问昔日的“桃源”何在?敢问今日还有多少“桃源”正在消逝?
梦里寻他千百度,遂迷,不得复路。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校 联系人:周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