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86阅读
  • 6回复

“铜梁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3

 


“铜梁文化”


   西郭水库距县城西北一公里,一九七六年四月在修建水库的工地上出现了惊人的奇迹。当民工们挖掘大坝坝基时,离地表八米深的土层中,发现黑色腐植土,腐植土内有大量树木的茎、叶、根及果实。继续往下挖,又发现动物骨骼、牙齿化石。当时民工把这些化石当成稀奇玩物拿走不少。随着大批化石出土,引起了水库指挥部的重视,当即报告了县文化馆。笔者带队前往工地,开展宣传,征集收回出土化石。同时文化馆又向重庆市博物馆报告,市博物馆立即派出了古生物部的李宣民、黄蕴萍、张俊等同志来铜梁。随着施工工程向深度发展,奇迹出现了,大批器形标准的石制品——旧石器出现了。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征集,共收集到旧石器400多件、乌木数立方米,哺乳动物骨骼、牙齿化石1000多件。当即将此情况报告给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派出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尤玉柱、董枝明、王存义等同志会同重庆市博物馆李宣民、方其仁、杨兴隆同志和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同志,对这批实物进了分析研究,并将乌木、野核桃壳送北京大学考古系进行C14元素测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玉书、于浅黎同志对孢子花粉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研究认为,铜梁旧石器文化层的地质年代应属于更新世晚期,相对年代为距今25450年加减850年。铜梁旧石器文化的发现乃是重庆地区的第一处,四川盆地的第二处(汉源县发现“富林文化”),全国第八处。铜梁旧石器文化是迄今四川盆地内最早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华南同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1984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世界著名的古人类专家贾兰坡先生、中科院古研室主任黄慰文、北大教授吕遵锷以及四川省文管会黄家祥等先后来铜梁西郭水库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对博物馆的实物进行分析比对。


  遗址附近多圆形山丘,顶面较平,海拔350—400米,遗址在一个半封闭的谷地里,遗址上有河床底,高出文化层3米,属于全新世发育,在遗址中发现了大批东方剑齿象,印度象、中国犀、世貘、水牛、蝎牛、鹿、羊、獐、大熊猫等哺乳动物骨骼、牙齿化石。同时还发现有伴生的楠木、白楠、胡桃、毛莱、亮叶水青冈等植物化石,有野核桃、云山稠、南酸枣等果实和蕨类、菊科、植物花粉。根据对上述动植物化石进行研究的结果推断,更新世晚期的铜梁,草木茂盛,气候温暖,属于热带暖亚热带气候,虽比现在热,但当时仍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从出土的400多件旧石器,按类型可分为石核、石片、石锤三大类。按器型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三类。这些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英石、燧石、闪长石、硅质岩、石髓、砂岩和角页岩等。其中大烁石原非当地所产。据调查,大烁石产自涪江的高阶地,距遗址北面约20公里的安居象山一带。是祖先通过人工搬到西郭水库发掘地来的。


  “铜梁文化”命名,主要依据铜梁石制品的特征和特点来命名。铜梁石制品与全国同类石制品相比,有七大特点,是其他旧石器所不具备的:1、石核和石片形制原始,台面大多数是自然的,石片形态多不规整,长宽比相差不大,锤击石片的长宽指数为84;2、石片几乎没有完整锋利的边缘,常见个别打击痕迹,也差不多没有完全单面加工的石器,其石片边缘不净,石器单面加工不单的特点;3、石器类型简单,只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三类;4、砍砸器比例大,占石器的33.2%,特别是端刃砍砸器数量之多,占砍砸器的三分之一,是我国旧石器工具组合中所没有的;5、小型石器数量少,长在40毫米以下者占11%,长41—60毫米的中型石器占31.3%,长61毫米以上的大型石器占57.1%,这在我国旧石器工具组合中是绝无仅有的;6、单刃石器不多,只占28.2%,复刃石器占71.8%,占主导地位;7、石器加工方式以复向修理居首位,占43.6%,向背向加工居次,占33.2%,还有其他加工方式,石器加工粗糙,形态缺乏相对一致性,钝刃者多,却大多数石器采用陡向或垂直加工。以上特点表明了铜梁石制品代表一新的、区域性文化,因此,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


  铜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四川第四纪地层填补了部分空白。以前研究盆地第四纪地层的地文期,主要依靠地貌资料,而缺乏阶地内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等实物资料的证据,显得断代证据不足。铜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还对四川盆地内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的地层划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华南第四纪洞外堆积物的研究和时代的确定也是一个贡献。“铜梁文化”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铜梁文化”的发现,还进一步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样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从“铜梁文化”遗址第四、第五层文化导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磨制石器看,否认了原认为大溪文化是四川原始文化的代表,找到了巴蜀的上源泉,证明了巴蜀文化是从盆地内部的新石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将巴蜀文化考古资料向前推移了一千年左右。把重庆和铜梁的历史推到了两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所以“铜梁文化”在国内旧石器文化和巴蜀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地层,也具有代表性,为此,中科院将其分为两组。第八、七层为第一组,有一定的对比意义,特命名为“铜梁组,代表晚更新世中期。第五、四层出土有新石器晚期遗物,有一定代表性的“花脸猫泥”(俗称),特命为“花泥巴”组,代表全新世早期。这对研究四川盆地内的地层划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纪念铜梁文化的重要发现,铜梁县人民政府在西郭水库原张二塘处的大坝上立了“铜梁文化遗址”纪念亭,名“朔源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史主编铜梁县人郭汝瑰为纪念亭写了词:“铜梁文化、源远流长,承先启后、继续发扬。”朔源泉亭柱上刻有楹联三幅:


  (1)访古发幽思想披荆斩棘瘴雨蛮烟切勿忘石器洪荒先民劳瘁。


  凭栏舒望眼见锄雾耕云良田沃野更热爱铜梁文化现代风光。


  县人宗泊敬撰文,由王子虞书,书体为隶书。


  (2)蚕丛鱼凫远古文明能逆溯,巴岳琼水今朝富丽可探源。


  由庹纯双书,书体为篆书,原人大副主任银化愚撰文。


(3)斯谷破洪荒崛起两万年铜梁文化,溯源修盛世同窥五千载华夏渊源。


  由柏毅书,书体为行书,政协蔡名扬撰文。


  横批“溯源亭”三字由县人张礼谋书,书体为行书。 (叶作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3 9:39:40编辑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13
铜梁县著名历史人物有:张佳允,铜梁县人,明嘉靖戎部(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陈达山,铜梁县巴川县人,曾任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监察委员,后殉难于重庆"三·三一"惨案。邱少云,铜梁县少云镇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13

兵部尚书


  姓名张佳胤,字肖甫,铜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知滑县。剧盗高章者,诈为缇骑,直入官署,劫佳胤索帑金。佳胤色不变,伪书券贷金,悉署游徼名,召入立擒贼,由此知名。擢户部主事,改职方,迁礼部郎中。以风霾考察,谪陈州同知。历迁按察使。
  隆庆五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安庆兵变,坐勘狱辞不合,调南京鸿胪卿,就迁光禄。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道闻丧归。
  万历七年,起故官,巡抚陕西。未上,改宣府。时青把都已服,其弟满五大犹桀骜,所部八赖掠塞外史、车二部,总兵官麻锦擒之。佳胤命锦缚八赖将斩,而身驰赦之,八赖叩头誓不敢犯边。后与总督郑洛计服满五大。入为兵部右侍郎。
  十年春,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月饷。东、西二营兵马文英、刘廷用等构党大噪,缚殴善言。张居正以佳胤才,令兼右佥都御史代善言。甫入境,而杭民以行保甲故,亦乱。佳胤问告者曰:“乱兵与乱民合乎?”曰:“未也。”佳胤喜曰:“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既至,民剽益甚。佳胤从数卒佯问民所苦,下令除之。众益张,夜掠巨室,火光烛天。佳胤召游击徐景星谕二营兵,令讨乱民自赎。擒百五十人,斩其三之一。乃佯召文英、廷用,予冠带。而密属景星捕七人,并文英、廷用斩之。二乱悉定。帝优诏褒美。寻以左侍郎还部,录功,加右都御史。
  未几,拜戎政尚书,寻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以李成梁击斩逞加努功,加太子少保。成梁破土蛮沈阳,复进太子太保。召还理部事。叙劳,予一品诰。御史许守恩劾佳胤营获本兵,御史徐元复劾之,遂三疏谢病归。越二年卒。赠少保。天启初,谥襄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3 11:02:44编辑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13
进士王恕
  王恕,字中安,四川铜梁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吏部以员外郎缺员,请以庶吉士拣补,恕与焉。旋自员外郎迁郎中。考选广西道御史。转兵科给事中。出为江南江安粮道,再迁广东布政使。乾隆五年,署福建巡抚。上谕之曰:“勉力务实,勿粉饰外观。封疆大吏不可徒自立无过之地,遂谓可保禄全身也。”旋奏:“臣到任数月,官方民俗,积储兵防,已得其大略。漳、泉素刁悍,已严谕有司勤为听断,力行整刷。民俗尚华靡,督臣德沛以俭朴化民,臣更当倡导为助。合省常平仓谷,至四年岁终,共存一百三十四万,又收捐监谷十五万,委道府切实察核。”报闻。六年,奏言:“台湾各县最称难治。於繁缺知县内拣选调补,多以处分被驳。请嗣后调台官员,虽有经徵承追各案,准予题调。”上谕曰:“用此定例则不可,随本奏请则可。”又奏:“各乡社谷向俱借存寺庙,请於四乡村镇适中处分建仓房,工费即以社谷拨充,俟将来续收补项。” 又奏免崇安无田浮赋一千二百五十一顷,及闽县加徵无著学租。又奏:“福建多山田,零星合计成亩。嗣后民间开垦不及一亩,与虽及一亩而地角山头不相毗连者,免其升科。”均从之。实授巡抚。
  江苏布政使安凝条奏赈务,上发各督抚察阅。恕疏言:“救灾之法有三:曰赈,曰粜,曰借。此三者,实心办理则益民,奉行不善则害政。以赈而论,地方有司於仓猝查报时,分极贫、次贫。一有差等,便启弊端。里甲於此酬恩怨,胥役於此得上下,而民之冀幸而生觖望者,更不待言。盖贫富易辨,极次难分。如以有田为次贫,无田为极贫,一遇旱涝,颗粒皆无,有田与无田等也。如以有家为次贫,无家为极贫,则无从得食,相忍守饥,完聚与茕独同也。与其仓猝分别开争竞之门,莫如一视同仁绝觊觎之望。臣愚以为初赈似应一律散给,加赈再行分别,庶杜争端。以粜而论,定例石减时价一钱,俾小民升斗易求,牙商居奇无望,诚接济良法。乃有司每多请过减,倘轻听准行,势必希图多粜,规利者云集喧嚣。且米价太贱,商贩不前。臣请嗣后平粜,仍照定例斟酌办理,使灾民实沾升斗之惠,而棍徒囤户难行冒滥之奸。以借而论,动公家之银,为百姓谋有无、通匮乏,此周官恤贫遗法也。然使办理未协,则官民交累。假如荒年田土无力耕种,有司借给耔种,犹可获时即偿。若告贷银米以给口食,则必计其能还而后与之,狡黠之流遂谓官有偏私,不免造谤生事。有司不得已略为变通,而无力还官,差拘徵比,民无安息。是始则借不能遍,因争閧而被刑;继则还不能清,迫追呼而更困。名为利民,实为病民。且年久不清,蒙恩豁免,帑项终归无著。臣以为与其借而无偿,莫如赈而不借。此皆当先事而熟筹者也。”报闻。旋以官按察使时删改囚供,下吏部,召诣京师。上以恕居官贤否询闽浙总督策楞,又命新任巡抚刘於义考察。策楞言“恕操守廉洁,老成持重,惟识力不能坚定”;於义亦言“恕廉洁,百姓俱称安静和平,绝无扰累。惟不能振作”。上谓两奏皆至公之论。寻补浙江布政使。旋卒。
  恕治事不苟。初授湖北粮道,押运赴淮,以船户挟私盐,自请总督纠劾。任江安粮道,整饬漕务尤有声。充福建乡试监临,武生邱鹏飞以五经举第一,士论不平,奏请覆试。寻察出实使其弟代作,吏议降调,上特宽之。
  王恕“好奖拔士类,尤嗜少陵、昌黎、义山三家诗;所著诗、古文词、奏议甚多,汇成《楼山诗集》。楼山,即恕少时读书地,因名其集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3 11:04:26编辑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9-13
进士王汝璧
  王汝璧(?一1806),字镇之。四川铜梁人,王恕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吏部主事。累迁郎中。出为直隶顺德知府,调保定。因承审建昌盗马十未亲鞫,夺官戍军台。寻准赎罪,降授同知,署直隶宣化府同知。累擢大名道。嘉庆四年,擢山东按察使。五年,迁江苏布政使。六年,护理巡抚。旋授安徽巡抚。七年,请增设颍州督捕同知。湖广总督吴熊光等奏湖广需兵米,请於安徽籴十万石。上以安徽方缺雨,令酌量。汝璧奏:“湖广军需事要,当如数拨运。请视嘉庆二年例,先运六万石。”如所请。寻奏太湖续报成灾,请缓徵,并劾府县勘报迟延。上以督抚查办灾赈,於奏报后续行查出灾区,往往回护属吏,将小民疾苦置之不问。汝璧独据实参奏,因深嘉之。八年,召授内阁学士,擢礼部侍郎。旋复授安徽巡抚。九年,召授兵部侍郎,调刑部。因病,请解任。弱冠所为诗,每一篇出,辄为钱陈群激赏,时有“快婿清才”之目。少受沈德潜、钱陈群诗教,通籍后,与程晋芳、钱洋联会赋诗,时称作手。《晚晴答诗汇》称“其诗专学昌黎,夏县独造,力洗凡庸,但喜押险韵,时有附会”。著有《铜梁山人诗集》。十一年,卒。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O八、《国朝先正事略》卷九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3 11:03:49编辑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9-13

 


进士吴鸿恩
  吴鸿恩(1829--1903)字海山,铜梁人。1862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64年授翰林院编修,旋任国史馆纂修。后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太原、宁武、泽州、大同等地知府。1900年护理翼宁道.晚年任成都少城书院院长。著有《铜梁县守城记》、《春圃诗钞》、《石及离文集》等。

晚清杰出国画家刘彦冲
  刘彦冲(1807-1847),初名荣,字咏之,重庆铜梁人,幼随父侨寓吴门(江苏苏州)。家贫事母孝,不妄于人。工诗文,擅绘事,山水、人物花卉,一意师古,深造自得,为晚清杰出的画家之一。山水初从朱昂之游,心得其秘。复肆力于古,临摹各家,无不得其精髓。泼墨作小米云山,亦苍郁可观。惜年仅四十早逝未能成大家。传世作品有《柳燕图》、《群 峰秋翠图》、《松阴高士图》、《听阮图》。故宫博物院藏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作临古卷。

理学家度正
  度正,字周卿,号性善,合州巴川(今重庆市铜梁县)人,“曾于庆元三年(1197)问学于考亭”。 曾主教于涪州北岩书院,传布发扬理学,深得朱熹器重。朱子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

理学家杨枋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四川铜梁东南)人,居巴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早从朱熹门人度正、[Z054]渊(字亚夫,号莲塘,涪陵人)学。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淳佑元年(1241),因蜀乱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四年,监昌州酒税。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有诗词、讲义等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字溪集》十二卷。事见本集附录《纪年录》、《字溪先生阳公行状》。
  又称大阳先生,师从理学大师谯定(字天授,涪陵人),有《易说》。(梓材谨案:先生铜梁人,淳佑中进士。见《四川总志》。又案:大阳五世孙有撰《玉井易说》者,佚其名。)

理学家阳岊
  阳岊,号存斋,称小阳先生。四川铜梁人。师从两宋之际重庆地区理学大师谯定,有《易说》。(梓材谨案:大、小阳先生及韩礼部传,原与静清同卷,为《四明朱门学案》之一,谢山改定为《静清学案》,静清以上,并入是卷。)

杨春芳妻王
  杨春芳妻王,铜梁人。乾隆十七年,其家火,春芳卧病,王入户,负以行。火逼不能出,子女奔赴,皆死。《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七》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9-13



  刘雪庵(1905-1985) 重庆铜梁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兼习昆曲。1926年入成都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1929年秋考入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30年转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名师学习作曲、指挥、钢琴等。在校期间开始音乐创作,早期作品多为抒情乐曲,民间广为传唱,并音动异域。“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不再歌吟风月,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万同胞发出抗战号召。《流亡三部曲》之《离家》、《上前线》、《长城谣》等歌曲情感炽热,弦律高昂,许多热血男儿高唱着奔赴前线。《长城谣》经刘雪庵精心谱曲,流传甚广,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那时,只要响起“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格外振奋。此外,刘雪庵还创作了《满江红》等抗战歌曲近100首,以及一些钢琴曲和电影主题曲。他的《中国组曲》在国际音乐界影响较大。1941年,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谱写的配乐和插曲,获得“名歌六阙,古色古香,堪称绝唱”的高度评价。1949年后,他继续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制谱作曲,并在中央音乐学院等校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后来,因一曲被人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来》蒙冤受屈达20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还给了他清白。1985年,刘雪庵逝世,国家文化部、中央音乐学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悼词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3 11:08:16编辑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