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3阅读
  • 1回复

越来越“时尚”的高考作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7
越来越“时尚”的高考作文
——兼说作文的材料品格
南京市第五中学蔡建明
 
  无论是命题还是阅卷标准,高考作文越来越“时尚”了。
  命题的时尚,是说作文题直接或间接地以现实生活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思考复杂的现实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直接,也有间接;既有确指,也有泛指。江苏的“品味时尚”是最典型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指向时下的“流行”现象,一个指向思考。浙江“绿叶对根的情意”,北京“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均以流行歌曲的曲名为标题,要求从流行文化中感悟人生。天津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直接把考生这一群体的生活纳入试题。江西以正在发生的“兽首拍卖”事件为材料,要求学生对蔡铭超的行为表达看法。辽宁是材料作文:名人代言,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这些试题都带有时评的性质,考查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期望激发、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有些是间接的。山东以“见证”为题,要求见证人生的悲喜与社会的变迁;上海郑板桥的书法特点作为材料材料所包含的创新、追求个性的思想,正是当下最鲜明的时代元素还有一类题目似乎无关现实,只是显示出对常识的关注,而“常识观”恰恰是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一个明显特征。如全国题里的“小动物学游泳”和“对色盲的发现”、安徽的赛车术语“弯道超越”等,广东省则直接将考题定为“谈常识”。这些考题期望达成的是对常识的思考和尊重。我们知道,常识是一个有正常理智的人通常都会认可的知识和信念。对社会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知,也正是从常识出发的。对社会来说,常识的约束力往往最为强大,真正在一个社会中起到规范作用的,正是大家都认可的常识。
  无疑,09年高考作文题的主体是要求学生“写实”的,前些年那些“诗情画意”的题目基本没有了,这为文化判断与思想表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有利于检阅多年来我们到底培养了学生怎样的公民精神。作为学生的“成人礼”,高考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年轻的中国公民是否心智成熟,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洪流下,能否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写作中,学生需要对客观真实的社会现象进行判断分析,阐述特定的价值理念与文化思想,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这个“时尚”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即: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从命题角度看,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是我们走进高考考场前的必然选择。
  阅卷标准也越来越重视材料的“新鲜度”。08年就引人注目的是浙江的评卷标准。媒体上报道的题目是这样的:“浙江省高考阅卷组重拳出击‘套话作文’”,“套话作文得分不超过40分”。 09年依然有这样的声音:“09高考——套话作文,杀你没商量”。
  什么是“套话作文”呢?浙江省阅卷标准给出了界定。“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这一界定似乎指向题材、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其实,最为突出的是题材,三点中有有两点明确提及,实际上,三者都与一点相关:堆砌历史文化名人。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的是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成文。
  这一倾向不仅仅浙江有,也不仅仅今年有,三年前就有阅卷专家与老师在呼吁了,不要让屈原苏轼累趴下,不要让凡高、贝多芬跑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无人不知这一情形,但却越演越烈,这才弄得浙江考官们忍无可忍。浙江的重拳或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套话作文”(前些年称“伪文化散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无可厚非。
  古代文化名人与古诗文作为素材,本来能显出很有文化的,所以人们才称之为“文化”散文。但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于取材风流诗文或轶事趣闻。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更需要写作主体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文化散文的灵魂所在,是在文化意识的表现上,能显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情趣。只有材料的堆砌,没有“意识”,最多只是散文而不是文化散文。貌似有文化,实际是空壳,呆板空泛,缺少灵魂,所以人们称之为“伪”或“泛”。
  明明知道不受欢迎,为什么依然无视鲜活的生活?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恐怕既与生活的复杂程度有关,也与学生缺少理性判断能力有关。每天都在发生着各式各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才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事才能积累起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呢?我们知道,古人古事多数是有定评的,几乎不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而现实的素材则不同,它的内在意义是什么呢?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理解才恰当呢?撇除写作观念,这些都是学生直接面对的问题,要让学生从“套话”中走出来,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一般来说,能成为写作素材的生活,应该是能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人和事,但是,它与时政是不一样的。写作应该关注是这些人与事中典型而鲜活的画面、细节,人物语言,它们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流观念、价值判断,它们往往是有争议的,能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引发多方向的联想,只有这样的材料才是有品格的。以大家熟悉的范跑跑为例,这件事情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有范跑跑的言行,有地震中相反的情形,有不同人的评议,但是,最有价值的是范跑跑本人的一番话。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我还告诉学生:“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话虽这么说,下次危险来临的时候,我现在也无法估计自己会怎么做。我只知道自己在面对极权的时候也不是冲在最前面并因而进监狱的人。

  面对这段引起争议甚至愤怒的话,一般的观点是,在灾难到来的瞬间,选择独自逃生是自私卑劣的行为,应该受到遣责;选择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应该给予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缅怀。但我们的思考不应停留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度的多元的思考。比如,对生命来说,无私与自私同样是“特征”,以“自私”的心态保全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好指责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有权利选择自私,但没有权利鼓吹生命自私和不尊重生命无私。不去直面自己的人性之劣、生命意识之缺失,才应该钉上道德的耻辱柱。又比如,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公共性的生命意识教育,为孩子搭建一个实践自我责任意识的教育平台与社会平台。
 
附:浙江省套话作文样卷及说明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一、李白是谁?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是的,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相反,当我们回望当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
二、苏东坡是谁?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杖芒鞋,踏遍天涯路,叹“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动容,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是的,你的固执使得原本能够才显八方,加官封帽的前景都消逝了,然而在这消逝中,你达到了让世人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鲁迅是谁?
是为国民麻木,国家不前的彷徨吗?是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站起而高呼的呐喊者吗?是为不能为国家多做一件事而悲痛的伤心者吗?在那个医术落后,贫苦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留学深造,在医术上有超高造诣,而你却偏偏放弃美好的前途,执意回国,并弃医从文,为刘和珍君而呐喊,呼“忍看朋辈成新鬼”。你的笔尖直刺向敌人的心脏。是的,你义无反顾使你承受敌人泼来的污水,使你失去了光明前景,然你却在这消逝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国人的景仰,得到了民族的肯定。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烟衰草凝绿。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伟人,在无尽的消逝中得到永生。

  说明:这份试卷把“套话作文”的格式做到了极致。而且,里面的大量文字是抄袭的。这样一篇作文,也有人给了49分。经人检举,我们在网上查对后,确定它为大部分抄袭卷,现给分数为22分。印发给诸位老师,作评分的样卷。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27
  文化作文一直以平和的心态,关注着古代文化、当代文化、外国文化,不偏不倚,将学生的文化人格的培养,文化思维的训练,文化眼光和文化情怀的养育放在首位。高考作文部分考区一会儿重古人,一会儿亲近当下的文化表象,一会儿说要有超越的“大我”,一会儿又强调写真情的“小我”,高考作文标准与走势上的乱象,正说明高考负责人文化素质不健全,思维偏颇,无法用正确而圆满的眼光来引导整个考区的作文教学走向。
  伪文化与非伪文化的区别在哪里?仅仅是材料上的细节?仅仅是大家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的区别?仅仅是结构上的三段论?那么四段论、五段论呢?仅仅是句式上的相同或相似?是不是每个人必须说一种与众不同的句式才叫真实?如果是,那么13亿人是不是要创造13亿种句式?如果是文化意识或文化情怀不够,那么要多少才是伪?多少才是真?阅卷中如何判断?有没有硬材料来量化?我可以断言:没有一个省的高考阅卷组负责人能够将两者的关系说清楚,并在阅卷中能够让老师们实际操作。但他们却这样做了,造成了不少高考作文冤案,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做了负面功用。
  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许多省市在排斥古人材料的时候,阅卷老师们改来改去,却也有不少良心发现者,将那些他们认为写得好的“伪文化作文”又打上高分。一个老师曾经很内疚地对我说:看到那些真的写得很好的作文,就因为沾了古人被打入不及格,我心痛呀!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班上,只有优生才能写得出。
  这样的冤案也许还将继续。
  2008年全国卷一以汶川地震为材料作文,大家觉得一定会写出当代文化情怀的文章了,结果呢?多数文章在表层的生活群象上描摹,套话多,个性少,有老师戏称:全成电视台的直播复制了。
  套话作文,它真实的含义不是套古人材料,而是套用公众常规思维,套用假话空话废话的作文。上文所举浙江省的套话作文例子,是一个伪命题。那不是套话作文,它那要么是抄袭作文,要么是仿写作文。
  也许浙江省那篇作文应该称为“套材料作文或套结构作文”更切合作文本身。但这样一改,逻辑上就更有问题:因为材料是可以多用的,结构更不存在抄袭或其他什么罪过。
  因此套话作文的提法,只是当今中国高考阅卷场出现优生作文冤案的“莫需有”证据而已。
  真希望各省阅卷负责人都变成真正的文化人。
  至少在没有成为文化人之前,不管学生用什么材料,什么结构,什么语言句式或风格,重点读它的立意与语言,看它有没有一点文章气,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有没有一定的阅读视野或写作智慧。
  在材料或结构上纠缠,实在是当前高考教育的耻辱。--它侮辱的是老师的才智,体现的是行政的专制。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