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97阅读
  • 0回复

(13届年会)选手张建春:由祥林嫂之死说开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编者按:

本周六(12月16日),第13届优质课大赛的获奖选手将开始赛课讲座。第一讲我们安排的是“文化阅读”组特等奖获得者张建春老师。评委魏平老师曾用“如此的深邃,如此的逻辑”一语评价张老师的参赛课目《由“孺子”看鲁迅<自嘲>》。在和张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他说之前想讲《祝福》的,后来又改成了《自嘲》。《祝福》他曾在他们学校——临沂第二十四中学——的“谷雨论坛”中开过讲座,并把讲座的文字整理版发给了我们。我们在此转发,以飨读者。

由祥林嫂之死说开去
——谷雨论坛“祥临之前的祥林嫂”文字整理版
山东临沂24中  张建春

▲第13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颁奖典礼

1、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我们回看祥林嫂这一辈子:第一次亡夫,她没有死;然后是在鲁镇第一次做佣人,这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刻——这也是鲁迅所说的中国历史由两个时代组成的,一个是坐稳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正是祥林嫂坐稳奴隶的时代;然后是被卖掉,她没有死;第二次亡夫,她没有死;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了,她还有死;第二次做佣人,没有死;沦为乞丐后,生命也支撑了几年。唯独在年祭之前,她死了。可以说,年祭的杀伤力超过了以前所有苦难的总和。

为什么年祭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这和我们传统的鬼神观念有关。(传统鬼神观的解读略去)

按照这种鬼神观念,祥林嫂死后要成为一个恶鬼的,恶鬼就要下刀山,去火海,受尽苦难,却在地狱的第十八层永世不得超生。所以,祥林嫂的悲剧在她的世界里,不单单是人生悲剧,还是鬼生悲剧。她在生前被剥夺了做奴隶的资格,死后也被剥夺了做善鬼的资格。在年祭之前,也就是神仙下凡(祥临)之前,祥林嫂出于对神仙的害怕而自杀。

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如何结束,也不知道自己的鬼生如何开始,在这种战战兢兢的环境中,无可奈何地,因为巨大的恐惧感而自杀,这就是她死亡的最大可能。因为她在死前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鲁迅小说的“吃人”主题

精神虐杀太普遍,遍地都是,也就是传统社会中的愚民政策。钱玄同说,以前呢不让民众接受教育是愚民,现在只让他们接受同一种教育,这也是愚民。而肉体吃人在古书中就有“易子相食”的记录。现在我们也承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实际上呢,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一种残酷的、慢慢地浸入到我们头脑中的“吃人”方式——习德性吃人。

什么叫“习德性吃人”呢?就是用最道德的名义去做最不道德的事情。

我们看电视剧,在少数民族部落里,如果出现了女子未婚先孕的情况,一个白胡子老头的族长就会根据他们的族规,将挺着大肚子的女子沉江或是焚烧。

“吃人”的野蛮在今天依然会留下一些印记。乡下的葬礼,下葬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得用扎的纸人殉葬。现在你看到的是纸人,但在以前,以前的以前,是真人,血肉之躯。

还有我们吃的馒头也是一个证据,这个“头”不读轻声,应该读二声,馒头。话说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想顺便攻打蛮夷之地,但有一条江怒浪滔天,诸葛亮又没有向日葵和荷叶,他怎么也过不去。后来一考察是河里的冤魂太多,需要用蛮人的头来祭祀。但当时还杀不到活着的蛮人,就用面蒸了一大批蛮人的头,称之为“蛮头”扔到了河里,就是我们今天吃的“馒头”。

有的时候呢,也不是道德的问题,人性善恶论我搞不清,也不争辩什么,但我觉得人性最大的恶就是“嗜血欲望”,这是人之为恶中最恶的种子。我觉得这个种子其实是种在每个人的心里的。

你比如说,我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厨房,厨房里有一个铝盆,铝盆里有一只壁虎。奇怪的是,它天天呆在盆里面一动不动。我进厨房的时候就盯着它看,都看出感情了,我就慢慢看着它长大,它也看我,相看两不厌。

我进厨房的时候往往是烧热水的,每一次我拿着烧着滚烫热水的壶出来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一种想法,我就在想象,热水浇到盆里面壁虎会有什么反应。我是天天把克己慎独放在心里,人格魅力闪闪发光的好人,可我还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我一直在劝自己不要这么干,我要和壁虎做好朋友。我这种想法就是“嗜血欲望”。

再比如说,杭州西湖边上有一道名菜,叫糖醋鲤鱼,据说能把鱼肉给弄熟了,但身上的血脉还在,人们拿筷子夹一下鱼肉的时候,鱼就睁着眼睛动一下。这个呢,不是说这个鱼肉有多么好吃,实际上人们就是吃的那种鱼有反应的残忍的快感。广东人更会吃,吃猫吃耗子,2003年吃果子狸吃出个“非典”。据说他们有一道菜是吃猴脑。像我们北方人吃火锅一样,他们把猴子固定在餐桌的中间,只露出个脑袋,然后呢,用小锤把脑袋撬开,然后再给浇一些汤汁到猴脑里。猴子在下面疼得抓抓叫也没有办法。这两道菜呢,吃的不是什么补品,而是欲望,人性之恶在这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13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
河北特级教师魏平代表参赛教师讲话

3、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

按照传统的鬼神观,祥林嫂的死有了最妥切的解释,但这些是传统的糟粕,用现代的思维,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祥林嫂之死呢?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提到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概念,本意指参与虐杀妇女的种种社会力量的集合体。

你比如祥林嫂,这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没有一个对她是积极的。刚刚到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一听她是寡妇就开始皱眉头,后来被婆婆卖掉,第二次到鲁镇,人们就越来越不喜欢她了。柳妈还给她支招,让她捐门槛,这是柳妈关心爱护她吗?也不是,柳妈就是看客的代表,柳妈听腻了阿毛的故事,就让她再讲伤疤的故事,整个鲁镇的人也都是这样。刚开始一听感觉很同情,其实呢,这就是鲁迅所讲的“无恶意的闲人的饭后的谈资”。人们都是在猎奇听笑话,听够了也就烦了,原文里有这样的句子:“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祥林嫂捐了门槛很高兴地去参加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可是,四婶一看见她就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就算捐了门槛你死后也是恶鬼,翻译过来就是:“不需要你,你满身的晦气,你去死吧,你真是讨厌死了!”

从鲁四老爷到四婶,以及以柳妈为代表的看客,都是这“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里的团员,每个人都为祥林嫂走向死亡加了一把助推力,但你要明白,他们都是无意识的。谁都没有想到祥林嫂会死,但自己当初的话就是一刀一刀地向她砍去。砍死他的最后一刀是谁?谁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是“我”,“我”就是作者自己。祥林嫂死前最后的一个谈话对象就是“我”。“我”拜访朋友回来,在河边碰见了祥林嫂,祥林嫂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却支支吾吾,说:“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的这个答案太要命了,因为“我”是读过书的,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和鲁镇上那些愚昧的人不一样。在鲁迅的小说人物谱系里,“我”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如果“我”很肯定地说,“没有,那全是扯淡!”那么祥林嫂还能多活几年。可是,连“我”对这个问题也说不清。祥林嫂在神灵下凡之前,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死了。

所以,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团员,或者更进一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杀人团的团员。身边很多的自杀案例都能印证这一点。

大家看电影《天注定》,最后一个故事就是取材于富士康的十三连跳。那个青年跳下去,身边的人就是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的团员,他追求爱情,哪怕对方是东莞的坐台小姐,但当他知道对方已经是个母亲了的时候,他的爱情破灭了。还有以前他得罪的的工友威胁他,人际关系糟糕透顶。就连给家里人打电话,家里的父母也不理解他,一步步地逼迫他,最后,他就跳楼了。嗯,生活的真相有时候就是这样,连父母都是把子女推向死亡的助推力。

4、看客

看客形象在鲁迅的作品里有着很多的体现。当初鲁迅弃医从文,源于“幻灯片事件”,说是日俄战争,两个国家在中国土地上打仗,日本抓了几个给俄国卖命的中国间谍要枪毙,然后周围围着一群看热闹的中国人,他们表情麻木,这让鲁迅特别受不了,就觉得肉体上的病症好医治,但精神上的病症却很难根除,他就此决计弃医从文,以唤醒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他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小故事: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中国人的劣根性里面,看客的形象太深刻了,到现在我们周边都是。

今天下午我到学校,坐着一个同事的车来的。我们把车停在学校门口,同事在找东西,我们就没有下车。学校门口有个卖炸煎饼的老大妈,那个老大妈就一直朝我们车里看,毫无顾忌地一直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那个表情充满了猎奇的味道,当时真想城管附身,把她给撵走!学校是文明之地,你难逃看客的眼神,回老家就更糟糕了。我们家在村子的北面,村子的路口在南面。我从村口回家的这一段小路简直磨牙吮血,残酷至极。——因为路边分布着许多的老太太。

老太太们坐在路边不说话,你从南边远远走来,她们就远远盯着,一直盯着你走到他们身边,她们还不说话,你被盯得浑身不自在,你走到北边了,她们的目光还是不肯放弃,一直看到你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如此含情脉脉,却是几个老太太!她们肯定会在你离开的时候讨论你,他们会讨论你的好,你的不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别扭的。哪怕是在说你的好。现在,这些老太太年龄大了,很多都去世了。

老太太们去世了,你觉得这个世界消停了吗?抱歉,没有。因为有一批比老太太更“恐怖”的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她们就是中年妇女!她们比老太太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讯,她们住在村西头,却对村东头的家庭内部异常熟悉。她们会凑在一起,交流信息:张三还没结婚;张三结婚了;张三媳妇是哪个村的,在嫁过来之前,人品如何如何;张三媳妇结婚一年多还没有怀孕;张三媳妇怀孕了;张三媳妇怀孕又流产了;张三媳妇终于生孩子了,可惜是个女孩;张三媳妇生二胎是男孩之策略……张三的女儿学习很好;张三的女儿学习好但没有考入很好的学校,张三的女儿在学校里跟着一个男的跑了……

所以,这么多看客生活在我们身边,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残酷。祥临嫂呢,也遭遇了这么多看客。他们起初对阿毛之死特别感兴趣,祥林嫂一遍遍说,想倾诉自己的感情,却发现也是枉然,人们都烦了。后来在中年妇女柳妈的挖掘之下,祥林嫂撞案留疤的事情又成了新的话题。读小说我们就能发现,人们讨论祥林嫂,仅仅是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佐料,没有什么人真心同情她,帮助她。

人是闲贱么?就喜欢看别人的丑事?不是,这就是看客心理的实质。看客的心理实质上是人的一种变态的心理需求,这种变态的心理需求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换句话就是“比惨”。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得都很不容易,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呢,当听说别人有不如意的事情,是跟自己心理的不如意相抵消。我李四这么倒霉了,唉,但是呢,张三家比我还倒霉。所以呢,好好活着吧。所有妇女(包括城市妇女)在“插舌头”一件糗事的时候,除了表情上的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之外,内心深处还暗暗庆幸——幸好我们家没有这种事情。你觉得张三媳妇倒霉是吧?但张三老婆和王五老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说,“哎呀呀,赵六老婆真不幸,赵六得了大病了,听说进城都没给看好,恐怕撑不起多长时间了。”

5、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这个精神胜利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是想象。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做白日梦。认不清现实,总是对自己有些妥协。连续三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后10名里,还是在做白日梦:“不要紧,到高二了我好好学成绩就能上来了。”自己的日子过得很糟糕,想象别人呢,总是比自己过得还差劲。如果真的是不如自己呢,自己俨然就成为了一个成功者。这在看客心理有完整的体现。

第二是转移。比如在《阿Q正传》里,假洋鬼子的社会地位比阿Q高,他就欺负阿Q,阿Q受了欺负之后不是跟对方反抗,而是将这种委屈发泄到比他地位更低的人上。阿Q碰见了尼姑庵里的小尼姑,就欺负她:“呔,难怪老子今天这么倒霉,原来是你这个秃驴在作祟。来,过来让老子摸摸你的脑袋。”小尼姑不让,阿Q就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阿Q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受的气得到了转移。

小说中就写到这儿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小尼姑受了欺负之后,回到尼姑庵里,遇见了一个小小尼姑,她就会奚落这个小小尼姑:“呔,难怪老娘今天这么倒霉,原来是碰见了你这么个晦气东西。去,去打两桶水去!”小小尼姑受了欺负,在打水的路上碰见了刚来寺院一个月的小小小尼姑,她就会欺负对方:“呔,难怪老娘今天这么倒霉,原来是碰见了你这么个破烂玩意。滚,去打四桶水去!”小小小尼姑怎么办?她已经是这个寺庙里的最底层了,下面没有得欺负了,就在打水路上不停地咒骂,然后看见一条狗在路上,她就上去狠狠地踹一脚:“呔,难怪老娘今天这么倒霉,滚!”

当然,寺院里都是修行之人,素质不会这么低,但这种根据自己的等级不停地转化的方式留下来了,这是整个传统中国最有秩序最有层次感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谁在金字塔的塔尖啊?对,是皇帝。那么最底层是谁呢?是妇女和儿童。今天,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还多多少少地存在。你比如,我在学校里的工作被领导批评了,我心里就有气。我该怎么办?肯定不是顶撞领导,我先回到教室,对着学生嗷嗷一顿大吼。如果还不解气的话,下班回家了,一进家门,对老婆说的第一句话是:“啊?怎么还不拌饭的?啊?!”然后孩子坐在那里默默地写着作业,很认真地写着作业,我上来就是一句:“你望望你写的这个臭字啊!”所以说,妇女和儿童成为了传统社会的最底层。今天,女子受伤害的家庭暴力依然不在少数。我为什么特别瞧不起揍老婆的男人呢?原因就在这里——自己一事无成,只会欺负比自己弱势的人。这样的人会永远处在社会的底层。

第三种就是自虐。自己委屈了,懦弱了,失败了,不是寻求解决之道,而是自虐,以求心理平衡。真的有这种情况,我就不再多举例子了。(之后提问环节有学生举出了自己在学习困境中自残自虐的事例。)

6、现代人格的塑造

对愚昧落后的农民,鲁迅有一个很明确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祥林嫂真的就该这么死去吗?当然不是。我们说“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好像每个人都要负责任一样,但这里面,负最大责任的是谁?

是祥林嫂自己。

祥林嫂自己就是这个“杀人团”的团长。她遭受了种种厄运,但为什么还一定要在鲁镇当佣人呢?她不会自己一个人跑到学校门口卖炸煎饼吗?别人说有鬼神,她为什么一定要信呢?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自己的愚昧落后。所以,我们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是什么?是让现代文明照射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启蒙(enlightment)的本义。

就在今天,愚昧落后的思想依然存在于乡村的每一处。今年元宵节那天,一个郑旺的同学在QQ上问我,说他们那地方有一个葬礼,但他奇怪的是葬礼上的老盆被砸碎之后,那个老盆渣子为什么都被人给抢光了,为了抢老盆渣,甚至惊动了刘店子和八湖的乡民。我说,按照传统观点,老盆渣是故去的人对后人的福荫,特别是喜丧中的老盆渣,它能保佑子孙发财、幸福。另外一个原因,有一个说法是正月十五的老盆渣能够包治百病。

你看,这情节多么像《药》里的人血馒头。今天,这些落后愚昧的思想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后来我跟那学生说,一般抢老盆渣的人都是村里的穷人,越穷越抢,越抢越穷。因为富人们知道,自己挣的钱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头脑灵活了,也就不会再囿于这些传统的观念了。

小说里面祝福的情节,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就是在除夕过后,大年初一的凌晨,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给老天爷煮饺子送水果,烧纸磕头。村里人对这个事情是极其重视的。但我不知道同学们发现这个规律了没有,在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我就发现,越是家境不好的家庭,给老天爷上贡的贡品就越丰盛。这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有期许很好,但是,是不是越来越困于愚昧迷信而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发家致富呢?

我母亲,五十多岁了,没上过学,现在应该是和别的妇女凑在一起“插舌头”的黄金年龄了,但她没有这么做。我们家里,把山东齐鲁、山东综艺这些乌七八糟的电视台都排在了后面。前面的是中央台和一些比较不错的卫视频道,她喜欢看斯诺克的比赛,有时候还和孙子争iPad玩Flappy Bird,我父亲批评我母亲,但我觉得这个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们所求的现代生活的。很多农村人是迷信算命先生的。我从不信这个,我觉得我们自己是自己的算命先生。过年我们给老天爷上贡的时候,现在我心情好的时候给磕个头,有时候就不磕了。

这是我们对文明的呼唤,这就显示了现代文明的重要性。

所以,当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很难逃脱的“嗜血欲望”的时候,我们就要借助现代文明的教育,来规范人性深处的恶;当我们意识到“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存在的时候,我们就要“退团”,我们就要对周边的人充满人文关怀,当周围有人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们有耐心让他融入现代生活,当有人总逢歹运的时候,我们就积极帮助他,并在人格上尊重对方;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脾气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撒气的时候,我们就要克制自己,让理性精神充溢在我们身心,并让其成为一种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人;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看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能够让自己美好一点点,我们不妄自评论别人的私生活,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内心强大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这个世界很难改变,但要让自己拥有独立人格,自己更靠近文明,这个世界就文明了一点点。自己的光芒照耀到别人那里,这个世界就光芒了一点点。所以我特别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