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论
作文教学三论(一)发现·发掘·发表 ——论习作教学的三个环节
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集中地体现在习作上。从有话可说到叙说成章,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高。习作教学的目的与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地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习作教学不能死抠教条,也不能放任自流,它应是教者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灵活方法。笔者认为,发现—发掘—发表,是习作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习作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杂乱到条理、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发现,就是诱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自然到社会,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从特定的小天地到社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种现象,记录在笔记本上,储藏在记忆中。观察时,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用心去感受事物。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地观察,注意发现生活中闪光的那部分。观察所得,勤于笔录。最好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因为写日记是记录发现所得的最佳方式。日记不要求篇幅与词章,求真实,求积累,求有话可说。观察多了,记录多了,自然也就拓展了眼界, 写作的素材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材料应来自自己的观察,应是自己生活的积累,靠抄袭别人的文章,靠断章取义,是写不好作文的。
发掘,就是审题, 就是构思,就是创意。观察所得的材料丰富,简单地连缀成文,也成不了好文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多侧面的,对生活的认识应多加思考,从中发掘出有积极意义的本质属性,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习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面对一大堆写作材料,应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首先,明确本次习作写什么题,本题的中心与重心是什么,据此选出相应的材料。其次,根据所写内容精选材料。同类材料多,要取舍;不同材料,要甄别;缺乏材料,要补充。再次,根据材料发掘思想意义,形成创意—本次习作突出写什么,写那个方面,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与体会。
发表,就是引导学生选取适当的表达方法,有条有理地写成文章。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词语、句段、体裁、结构、叙写手法等,让他们体会应选用何种形式,运用哪些词语组句成段,确定先后叙写的顺序,一气呵成写成文章。为了让学生有序地训练习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达到熟练表达的水平,教者应根据教材要求,从单一训练到系列训练,由牵手扶路到放手指路,一步一步导向,一程一程放行。发表,应是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教者切不可妄加限制,局限学生的想象。由指点到放行,名家兴许只需举手之劳, 而凡人却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教师的职责,全在于导学,具有启发性的鼓励,富于创造性的牵引,督以规律性的驱策,将会使学生步入文学的神圣殿堂。
习作教学是一门动态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愚者三虑也必有一得。按“发现—发掘 —发表”三环节开展习作教学,是愚者的一得,并以此就教于各位同仁。
(二)请你写出心里话
学语文,学生最怕写作。面对题目瞑思苦想,可写出来却不尽人意;或不着边际,或言之无物,或语不由衷,或敷衍塞责。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素质。为提高这种素质,我发起了一个活动——“请你写出心里话”。
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写自己想说的话。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文章在全班朗读。就这么几条要求,立刻得到了学生的赞同。每节课让出五分钟,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朗读作文,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提供舞台。两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一个女同学上台朗读:“我要让老师开开心心”。一听这个题目,就知道她曾经没让老师开心过。她叫徐欢,一个贪玩任性的女同学,由于父母离婚,爷爷奶奶管不了她,就变得荒嬉懒散了。不爱做作业,考试总是不及格,为此挨了不少批评。批评归批评,我谈过许多次话也没起多大作用,看见她不由得皱起眉头。一次班级联欢会,我发现她唱了一支很好的歌,就鼓励她:“你文艺细胞丰富,学语文有很大优势。下次请你朗读一篇作文吧!”果然,她不负我望,读了这一篇作文。我被她的真心话打动了,真诚地对同学们说:“徐欢同学觉得她没有让老师开心,是她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了。老师对她不开心,老师也有错。你们能让老师开开心心,老师感谢你们。我相信徐欢同学一定会让我开心!”同学们一阵激烈的掌声,徐欢激动得哭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变化了,学习有了进步,上学期结束,她的考试成绩及格了。她爷爷找到我说:“欢欢在家里也很听话了。”
为了促进作文朗读,我把全班同学按男女分成“早莺”、“春燕”两个文学小组,把朗读过的文章集结为“莺歌燕语”优秀习作集。挑选最具特色的文章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刊《铺路石》,而且向报刊推荐。何双胜同学可积极了,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写出好文章,我让他当了文学小组负责人,让他安排每日朗读作文的次序。他很认真,一次也没落空。当有的同学还没准备好时,他就朗读自己的作文。他原来很随便,字也写得潦草,可爱上写作后变化巨大,成了班委会里的核心干部。他的作文,校刊上发表了三篇,在“我爱祖国我爱家乡”征文评选中获奖,作文《回老家》发表在《楚天声屏报》。同学们叫他“小作家”,他嘿嘿地笑,有些自豪但并不骄傲。
写作需要素材,需要开阔的知识面,也需要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与阅读联系起来。我捐出自己订阅的刊物《读者》、《东西南北》、《人物》七十余册,要求同学们每人捐出一、二本自己喜爱的书,开办班级图书角,由同学们自由借阅。同学们可高兴啦,有捐三本的,有捐五本的,最多的捐十本,真是琳琅满目,各展春色。任超和康满当图书管理员。任超这个小姑娘,真会读书,一本一本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全在读书。她写作文真敢说,居然把老师不太恰当的教育方法拿出来评论一番,说得可是头头是道。读《三重门》,研究韩寒现象,一时成了语文学习的热点。“韩寒也太偏激了。不系统学习知识,考试经常不及格,将来一定不会成为大才。”任超的看法颇为正统,对成名人物也敢评头品足。
“请你写出心里话”,老师不要板着脸,那样学生不喜欢,只有以朋友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与他们做“铁哥们”,学生才向你敞开心扉。真话写多了,自然了,习惯了,也就形成了写作的能力。
(三)作文朗读 ——开放展示学生文学才华的舞台
学生学习语文,不外乎的两个目的:一是读懂别人的文章,二是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文章。只读别人的文章,写不好自己的文章,谈不上具备语文素质与能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呆板枯燥,老师出题学生写,老师判分学生看。至于学生爱不爱写这个题目,为什么这样写,写出来的自己满不满意,写完一篇究竟有什么收获,老师茫然,学生也淡然。很多学生认为,作文不就是写给老师看吗,只要符合老师的套路,何必煞费苦心。长此以往,应付了事,作文教学的效果就必然是劳而无功,脱离实际。如何让学生爱写,自觉地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亲身体验,使自己写的东西得到许多人的认同,提供学生展示文学才华的较大舞台,笔者所采取的尝试就是开展作文朗诵,即每一节课让出五分钟让一名学生朗诵作文。
在部署作文朗诵时,老师先发动学生捐出自己喜爱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接着组织学生提供写作的内容和题目,综合学生意见借鉴其他资料,印发一批参考题目。然后向学生提出作文朗诵要求:读自己写的文章,读自己反复修改过的文章,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保证作文朗诵的有序进行,不出现一窝蜂或后继乏人现象,安排一名活动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具体组织,要求各位同学申报朗诵,按内容或学习小组排定朗诵顺序,每节语文课朗诵一篇作文。老师还准备几个朗诵作文誊写本,让学生朗诵之后誊在本子上,收入班级图书角,作为学生自写的图书传阅。每个月组织一次评选,优秀作文送交学校文学社或广播台,推荐寄送到适合的报刊。
一年来,笔者组织的作文朗诵活动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概括起来,收益有如下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写作当成了精神生活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发育的旺盛阶段,具有极明显的表现欲与好胜心,一次成功的表现会使他增强自信心,使他精神愉悦,使他觉得写作的天地神奇并不神秘。朗诵了一次或几次作文,在同学们的鼓掌声中,朗诵者就必然产生一种自豪感,也必然有下一步的计划了,他再不会把写作当成负担,当成与老师捉迷藏的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悦是最强的动力,成功的尝试酝酿人生的辉煌。
二、拓展了学生的习作空间,使学生更注重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真实地记录亲身感受。课堂限时作文,对学生来说无异于突然袭击,他们即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是下笔无神,辞不达意。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素材,打的是无准备之仗,除了空洞抽象的词句组合之外,实在没有充实鲜活的内容。为了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为了博取那种欢快而自豪的掌声,同学们精心准备自己的朗诵作品。他们会筛选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内容,比较选用最适合抒写自己情感的方式,甚至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请教,反复修正自己的文稿。在听取别人朗诵时,也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借以提高。在朗诵过程中,每个朗诵者都刻意创新,力求突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决不会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应付文章。为了诵读成功,他们不吝啬时间,不粗心大意,不浅尝辄止,而是花大气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开掘是写作的内核,创新的成果依赖于勤奋的积累与劳动。
三、提供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完善,增强能力。朗诵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诸如读写听说能力,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等等,还需辅以气质与仪表的端庄和谐。当今的中学生属于追星族,歌星影星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不要只羡慕别人,还应让别人羡慕自己。只要努力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每个中学生将来都能进入“星”的位置。为将来的“星”们设置培养能力、展示才华的一方舞台,无疑是极有意义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追星族们都熟悉这句话,但没有亲身体验过。让他们上台朗诵作文,让他们表演三分钟或五分钟,也要让他们体会“台下功”的艰辛。人人都期盼成功,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只属于那些不畏艰辛,不断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凡是朗诵过作文的同学,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
四、开通阅读教学的通道,使学生在朗诵作文中明得失,有意识地学习各著名篇和语文基础知识,在系统训练中提高习作与表达的能力。让出五分钟,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积极的促学行为。在学生朗诵作文之后,老师指点得失,充分肯定创新和成熟之处,也指明不当或欠缺之处,诱导学生转入课文的赏析,吸取文学的营养,加强语感的训练,在已取得部分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通过作文朗诵,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了,不再把阅读与写作看作不相干的两部分了,而是把课文学习当作培养语文能力的必然途径,阅读分析的自觉性和渐进性与日俱增。作文朗诵中的欠缺,在阅读学习中总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把学生带入了心领神会、相得益彰的境界。作文教学是技无止境的艺术,执教者的点拔与诱导,很大程度地左右学生的写作习惯和能力发展。开放展示学生文学才华的舞台,大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在作文朗读中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有利无弊,历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