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829阅读
  • 3回复

作文全辅导(申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9
变换角度天地新




   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元性,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观察者的情感各异,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由思维的多向性才带来了文章立意的多向性,也才带来了文章的异彩纷呈。

  以柳为例。

  柳者留也,也许因为"柳"与"留"谐音,才演绎出古人"折柳"相赠话别的习俗。在古人送别诗中,自然也少不了"柳"的芳影。
"无意插柳柳成荫",好一个"无意",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东西南北中,神州处处都能见到柳的芳踪。也正  因为如此,柳、小草往往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首选之物。
  见柳枝随风飘拂,贬斥它的人说:
  柳枝轻拂,对风点头哈腰,一脸媚态。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多像垂柳。
  柳枝随风飘拂,风从东来,柳朝西飞;风以南来,柳朝北飞。"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话长短。"那种见风使舵,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人多像风中的垂柳。
  而赞美垂柳的人却这样说:
  "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正因为柳能顺应潮流,才没有被风吹折。做人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只有这样,才不会落伍于时代。
  叶落归根,是对树的回报;垂柳轻拂,亲吻大地,是对生育养育它的大地母亲的回报。柳是知恩图报的君子。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看在微风中轻拂的杨柳竟然能发散出这么多的象征意义。再看看竹吧!
  "昨日一夜雨,春笋长三尺"。笋,生机勃勃,它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竹是古代有傲骨、有节气文人的化身和寄托。难怪文人"宁可食无肉,也要居有竹"。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竹的生命是何等的顽强,"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出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这是袁鹰笔下的竹,也是大革命时期井冈山人宁折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竹,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可有人偏偏要唱唱反调。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你看,竟借竹嘲讽那些胸无点墨却又偏喜欢乱发议论的浅薄小人。竹被抑了一回,而且竟与"墙头芦苇"相提并论。
  从柳、竹的身上,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发散思维的魅力。如果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的话,相信你同样能发人之所未见,同样能写出美文来。




选材如何出新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和顺序,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即可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
  二、要有“积累”意识。我们不可能处处亲自体察,许多材料要靠从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日记和札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并分类整理,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三、要有“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写学习上、生活上的成功,若写一次主动地“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还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一个中心,因此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啬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
  四、要有“个性”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也是写作出新意的一个法宝。
  总之,要写出别有新意的文章,平时一定要观察生活,积累经验,选材要开口小、角度,选取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材料,这样便可以有感而发,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
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
  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例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地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4、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呈现要少 暗示要多



   记叙文要写得深刻含蓄,重要的问题是处理好呈现与暗示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呈现和暗示的关系,老作家杜鹏程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杜鹏程在《略谈<夜走灵官峡>的写作》中写道:“它呈现的东西少,暗示的东西多,从而会使读者想象的余地较大,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会较大。”简言之,就是呈现要少,暗示要多。
  一篇记叙文要表现深刻的主题,就要写人叙事,让事实说话,这种直接写出来的内容就是呈现;但只简单的记人叙事,不挖掘深层的东西,写出的文章也不会感人,所以提示事物的深刻内涵就十分重要。提示事物内涵要含而不露,把思考的余地留给读者,这种写法叫暗示。在写文章时,要尽量少呈现,多暗示,让读者在品味欣赏中受感染,受教育。 呈现要少,暗示要多,这是写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原则,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应当向这个方向努力。
  如何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选材要小。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片面――通过生活中一瞬间的景象来刻划人物,表达感情。《夜走灵官峡》正是这样选材的,作者在千千万万个铁路工人家庭中选取一个家庭,在这个四口之家中,选取了七八岁的孩子,真可算是小中之小了。正是这“一滴水”映出了太阳的光辉,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现了铁路工人心灵深处最壮丽的风采。
  二是描写要精。呈现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少,这就要在描写上特别讲究。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显示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便于集中笔墨写好一个人。在《夜走灵官峡》中,作者正面描写的只是成渝这个人物,让他在自己的语言、举止、表情的发展中显示自己的性格特点,而对其父母则通过远观粗线条地展现。这样写,就减少了正面的描写,把想象的余地留给了读者。
  三是挖掘要深。描写人物的语言、举止和表情,这是外表的浅层的东西,如果只写某个人干什么,怎样干,那还不够,还要把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在想什么。这样,人物的语言行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夜走灵官峡》在写了成渝的言语、举止和表情之后,还写了他的内心所想。“爸爸说,明天还下,就要停工啦!”原来成渝是为停工而担忧,这话又是听爸爸说的,这样,成渝的内心所想和爸爸的内心所想,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句话既朴实自然又含意深刻,给人留下的思考是深远的。呈现和暗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同学们在写作中,应当学会这种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层楼。




怎样作文才快乐




   有许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甚至对之表示极度的厌恶、反感与恐惧,一篇作文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得出来,糟糕一点即使搜肠刮肚也未必能写一段话。于是一到作文课,就如临大敌,一考语文,最头疼的就是后面的作文。当然了,越写不好越怕,越怕越写不好,恶性循环下去,作文永远都是一个摆不脱的阴影。如此说来,作文还哪里有快乐可言?这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快乐?首先,要调整心态,从心理上消除这种厌恶和恐惧感。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为什么要写好作文?是为了考试?不是!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知识能力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我们学写作文,其实从小学时的造句就开始了,作文实际就是寻求一种语言的表达,说白了,就是"说话",即怎样把自己要说的话以最简明最有吸引力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甚至产生共鸣。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会深切体会到语言的表达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多么地重要!同学们现在虽然不能亲身体会到这一点,但是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也能感觉到,生硬而平淡无奇的文字读起来索然无味,而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的句子简直就是一堆垃圾了。作文实际上就是一个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堂堂一个中国人,总不能连自己的语言都用不通顺吧?写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它就是在表达你个人的意思、意见、情感,是将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过程。难道这也让你觉得厌恶与恐惧吗?
  当然,有一点不可回避,那就是现在写作文基本上是为了考试,基本上是在一定的要求下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与创造力。这是教育上的一个不合理之处,需要时间去做调整。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在心理上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倾向:写作文是在表达自我,不是一项任务。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没什么好写的,无话可说。"事实是这样的吗?是真的没什么要告诉别人,还是根本就是自己懒的动笔?所以说,很多时候不是没东西写,不是没话说,而是自己不够主动。有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做,并不断寻求最好的方式去做。那些喜欢写作的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兴趣起了很大的导引作用。主动一点,勤快一点,写作绝对不会再像你想像中的饿那么难,不信你试试看!
  心理的负担消除了,写作中其它的困难都很容易克服。把写作当成一种快乐,还设计到写什么的问题。无话可说,成了现在同学们写作文的最大难题。为什么无话可说?一是没有经历,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在这方面,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积累不仅仅在观察生活,还包括思考生活及用笔去记录生活。光去看、去发现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所闻所见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能用文字记录下来。也许老师会经常建议同学们写日记,这的确是个好建议。因为写日记一方面提高了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你的思维,真正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感到为难了。日记是在积累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你平常所记的东西,可以经常拿出来翻看,作文素材自然就增加了,哪里还需要故意去生活里找?日记其实就是小作文,是自己的作文,思想、言论、事件,甚至想像的东西都可以写进去。课堂上或考试中的写作尽管有限制、有要求,但毕竟是不会脱离生活,只要平时做了有心人,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当然,写作文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与技巧,还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杂乱无章,自己痛苦不说,别人看着更难受。
  这里主要强调在写作上首先要端正态度,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当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心里话付诸文字的时候,当有一天你的思想变成铅字的时候,你是否深深感受到心底的快乐?是啊,这就是写作的乐趣,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当你爱它的时候,它就乖乖听你的话了。




作文教学应注重实用价值  
 

   作为新加入WTO的中国,国人应有掌握实用作文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待目前的作文训练,应使学生掌握生活需要的实际本领,掌握未来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实际本领,即注重实用价值!实用价值,就是要使学生学了有用。从根本上说,写文章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述说所见、所闻、所思,满足精神需求;二是为了人际沟通,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如何应付考试,而忽视作文教学的第二个作用即实用价值,形成一种不健全的作文教学模式。那么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去注重其实用价值?

   首先应转变作文教学观念。目前的作文教学局限在《考纲》规定的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框架之中,很少考虑到实际需要。许多中学生考场作文皆精品妙语,生活实际中却连一张条据都写不好。叶老先生把语言的实用性概括为一句精辟的话: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作文教学就应树立这种观念: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不同目的、内容、对象采取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其次应重视作文教学实用价值的训练。我鼓励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我陈述教学过程中意见、要求,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加入各种兴趣小组、团、队,要求学生交上一份合格的申请书,定期向别人介绍看过的文学作品或使用的新产品等,每次评比,每生需交出书面总结。这些训练形式,其实质是作文实用价值的体现。

   第三应深化作文实用价值的教学。作文实用价值并不等同于应用文,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在写作中掌握生活所需要的本领。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一致的。为此,作文实用价值的教学不应满足于一般应用文教学,而要深化改革,在作文命题指导、批改、评讲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朱楠楠每年春节去任卫生局长的姑爹家拜年,发现人们对姑爹在退休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她把这一现象告诉我后,风就在班上极力表扬她善于观察,鼓励全班学生向她学习,把观察到的生活内容写作作文,结果她以此为题材的《怪事》习作不仅发表在《安徽青年报上》,还被许多报刊转载。这难道不是作文实用价值的体现吗?还有学生贺菡发表在《中学生读报》上的体验生活的习作《做汤圆》,学生朱娟娟发表在《新安晚报》上的感悟人生习作《我被一个信念驱使着》等都是深化作文实用价值教学的成果。



注意话题作文的隐性限制


“话题作文”重在发散学生思维,以求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其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五性”: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灵活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的技巧性,构思的创新性。修订的语文科《考试说明》强调:“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错误的应试思想的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当然,仍然有多种文体供考生选择……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此句中所谈的“内容上的限制”,其实经常表现为“隐性限制”。尽管高考作文不再在 “审题”方面为难考生,就2001年高考江苏省的应试作文来看,写走题只占万分之一,但是偏题现象还为数教多。有些考生简单认为,反正“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便东拉西扯,敷衍成文,这其中与考生没有很好地把握话题材料中“隐性限制”有关。本文试就话题材料中的“隐性限制”问题予以例谈。   

〖话  题〗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谁能解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解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前,不假思索,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 倍的波斯帝国。
  据以上材料,请就“方法”或“魄力”等方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编故事,亦可阐述观点;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话题剖析】有些材料我们分析时应从根本上找原因。“国王葛第士在战车的轭上打的结,持续几百年没有人能够成功地解开。”说明这个“结”按正常方法确实难以解开,可是别人之所以解不开,还是因为没有想到像亚历山大那样用“砍”的超常规方式来解决问题,受了“解”的思维定式的限制;另外,按照“国王葛第士”的预言,惟有能解开此绳解的人方“可以征服亚洲”,征服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姑且不论目的何在,至少需是有魄力的,亚历山大的“砍”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隐性揭示〗 1、尽管写作要求中强调“就‘方法’……为话题”,但亚历山大没有按照传统“解”的方式,而是突破传统、打破定式思维,创造性地用“砍”的方法,因此,写作中不能仅仅浮于“探讨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途径”,还应重点强调“培养与发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命题者正是切中近年来教育中倡导的“创新教育”而命题的;
  2、命题要求是“就‘方法’或‘魄力’……为话题”成文,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只谈一方面。而有些同学下笔就谈“方法”与“魄力”两个话题,东拉西扯。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对学生提出“一篇文章同时谈两个话题”的要求。

〖话   题〗
   罗杰•罗尔斯在他就任纽约州长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直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原来,罗杰上小学时不与老师合作,却很迷信,校长给他看手相,说罗杰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从那天起,纽约州的州长就象一面旗帜,伴随着罗杰四十多年。51岁那年,他真的如愿以偿了。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话题剖析】忠诚追求,信念不倒,目标就可以实现。有些人之所以人生的道路越走越暗淡,其实就是失去了奋斗目标。罗杰•罗尔斯州长小学时或许由于年幼,缺少奋斗的原动力;但当他有了“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的追求目标时,幼小的眼前竟树起了一面四十年也没有倒的旗帜,可见信念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没有教好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州长小学时不与老师合作,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教也”,但校长只是“一个善意的欺骗”,就让他奋斗了几十年,改写了人生的历史,可见正确的引导一个人,其实不仅是教会他如何学习、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把握自我,如何对待人生,这才是关键。
〖隐性揭示〗 1、关于文体的选择: 这个话题虽说学生容易把握,但就文体选择而言,写成议论文,论据材料不容易;既然“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展开联想,抒发感情”,那么,写成记叙文介绍个人成长的故事,或者写成散文,抒发对“信念”的理解则可能会更好入手。

2、  
〖话   题〗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请仔细揣摩划线句,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见识,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话题剖析】这是一个思辩性很强的话题,正常的理解为,“天才”都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宏才大略者,都是一个藐视群生的天之骄子,他们何谈自卑?若要对“自卑”加以正确的理解,就必须认真地阅读上面的话题材料,找准“自卑”的定位。“自卑”即“自信而又对自己怀疑和不满,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理解了“自卑”的特定意义,就不会写偏了。
  〖隐性揭示〗1、写作中应注意将“自卑”与“失败”及“痛苦”等进行区分。“自卑”不是简单意义的伤心、沉沦,而是发现到自己不如别人时的自我振奋,是人生更高意义上追求。很多同学下笔容易写成不甘失败,东山再起;更有同学会简单理解成因相貌长得不如别人或身体有残疾而发奋读书,这些都是理解上的失误,应予以避免。
  2、我们“感谢自卑”并不代表每个成功者都一定须“自卑”,恰恰相反,我们在“感谢自卑”时更需要“自信”。因此,写好这篇文章,还应注意辨证看问题,切不可把话说得太满。例如,有同学文题即为《自卑,战胜困难的法宝》《自卑=成功》等,就文题所传达的信息来看,显然观点有所偏执。

[例 文]              
感谢自卑
宿豫中学高三年级    邹 颖
    不久前,在《新作文》上看了一位刚步入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名为《花开不败》,作者讲述自己从年级290名一步步迈向复旦的过程,她在床头写上“复旦大学”四个字,每天默读一遍,填志愿的时候,在校长、老师、家长的劝告下而“叛逆”,无怨无悔地填上复旦大学!我佩服作者惊人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决心。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多么自信的人,可现实中她也是个自卑的人,她流过多少泪水,为了她心酸的290名,然而她却不是个甘做中等生的俗辈,她坚信:她的花开不败!
   是的,花开不败。在青春世界中花开不会败,每个人都不完美,我们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完美的我们很会在这个叫自卑的意识下作茧,许多人被茧包围起来,于是自暴自弃;而有的人,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自卑的茧套里,奋力冲撞、撕咬,因此,最终羽化成蝶!
   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看过《居里夫人》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玛丽•居里是怎样从一名家庭教师到巴黎大学读书,以至最后终于成为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其中的起伏也如大海澎湃,玛丽•居里自卑过,抱怨过,怀疑过,苦闷过,在进与退的矛盾中正视自己,带着自卑走向辉煌!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有一段屈辱的历史。”是的,被人认为“弱智”的爱因斯坦不自卑吗?被老师称为“不适合上学”的爱迪生不自卑吗?显然,他们自卑过。没有哪位天才自信十足,他们都有几分自卑,与常人不同,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直追,有了惊人的成功!
  有了自卑,证明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这是难得的。记住,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给每个人特有的缺点,走出这个自卑,战胜这个自卑,相信前方一定又是一片新星光耀的天际。年轻有自卑,年轻却没有失败,年轻需要感谢自卑。因为战胜自卑,我们又在人生路上迈了一大步。愿年轻的我们携起手来,共铸成功的金字塔!




结构
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分比重较大,是高考的重头戏。高考考生作文失分较多。笔者根据多年阅卷经验发现,高考作文失分存在几处“硬伤”。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2001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一篇关于“诚信”的寓言故事,虽有限制,但范围较广,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很多考生却简单地采用了“诚信”作标题。采用这种题目的,一般不会得高分。北京市今年评选的几篇优秀作文,如《难舍诚信》、《诚信专访》、《扔掉“诚信”之后》、《不诚不信不为过》等,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另一种情况是无标题,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审题
  供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旨和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这一主旨,另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提供的材料固然要认真审查,而命题者在提供的材料之后,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也应视作“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看,片面理解,轻视后者,那么审题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2001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之后有一段提示:“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这个提示给了考生若干限制,但这个限制是有限的,它同时也给了考生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因此,考生要通过审题懂得哪些内容受限制,哪些又不受限制,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在限制中求发展,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写作才能。可是有的考生却漠视这个限制,不照章办事,所写内容完全抛开“诚信”,自作聪明,另起炉灶。这就好比人家给你一条鱼,让你做一道菜,红烧也行,清蒸也可,可是你不用这条鱼做菜,却拿一块肉去做菜,当然不合人家的要求和口味呀!  
入题
  所谓“入题”是指文章的主体内容要尽快地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文章容量,可以尽量发挥每一个字的效力。高考作文因篇幅限制,更要求写作尽早进入主体内容。而许多考生犯了“入题慢”的毛病。有的考生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考生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考生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理想的开头,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你后面的论证“到位”,“上档次”,也难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结尾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视为未完篇处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
   卷面
  在有些考生的心目中,卷面整洁与否,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然,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状况直接影响着阅卷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试卷,马上就给阅卷者一个不好的印象,在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而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则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你的文章即使内容表达稍微欠缺,也会因阅卷者惜才而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值。这么说,是不是卷子上一个字也不能改呢?也不是。该改的完全可以改,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哪些地方删掉,哪些地方增加,都要使人一目了然。
   与此相关联的就是错别字问题,高考作文偶尔出现一两处错别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你的得分也会大打折扣。
   字数
  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高考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规定不少于800字,这个要求不算高,因为作文题要求明确,限制较少,考生有充分发挥写作才能的余地,写满800字是不困难的。在高考评卷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了。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
   医治作文失分的几处“硬伤”并不难,只要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把高三作文训练当作高考作文看待,严格要求,写作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4-09
表述载体的精美选择


  高考作文评卷有三个特点,即阻绝性、匆促性、直击性。阻绝性,即评卷老师根本不知所评者是谁;匆促性,即三五分钟内就要做出给分判断;直击性,即直观印象对分数得失关系甚大。所以,高考作文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内抓住评卷老师,迅速博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和好感,能在不过分出格的前提下尽量超尘拔俗,乃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夺取高分的重中之重。


  2004年四川省的高考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过荆棘》。这篇作文所写为全国卷“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话题。高考时,由于时间急迫或情绪紧张等原因,许多考生往往急切下笔,匆促行文,就题而论题,则不免落入俗套,坠入大流,极难出类拔萃。而这位考生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凡的身手与运笔行文的大气:


  生如风。好一个亘古的比喻。


  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在寻找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过荆棘。


  在争分夺秒的考场,能极快地筛选出如此别致的喻意形象,睿智的思维,机敏的构想,已将作文置于了极高档次。尽管“唯有风,可以穿过荆棘”究竟指何,或许评卷老师也尚未了然,但隽永的语言,隐隐透露的哲思,却顿时令人刮目相看,吸引着你不得不在悬疑和惊奇中继续览阅: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风在篱笆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步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走石飞沙来过,我们布满伤痕,但是仍然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荆棘”把我们搞得“遍体鳞伤”,我们却只能在“坎坷”、“忧愁”、“烈日暴雨”、“走石飞沙”的无穷洗礼中,永远“面对一片片荆棘”。原来,“荆棘”就是我们不断遭遇的“挫折”;穿不过“荆棘”的“我们”,就是被我们“放大”了的痛苦。而“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的风呢?你可以理解为勇气、信念、决心或者力量,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的必须。


  “风”、“荆棘”,就是作者苦心选择的精美的表述载体。接着:


  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顿悟。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成就了文名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


  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一个把艺术当作一切的人来说,无人欣赏就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贱、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种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洒然。《向日葵》画作在他死后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这,梵高知道……


  苏轼从挫折中“顿悟”,梵高从挫折中“洒然”。为什么?因为他们“看见了风”,所以他们从挫折中“穿过了荆棘”。两段文字,布局严整,构图规律,更主要的是,由于作者成功地选择了表述载体,立意有了生动的依托,话题有了腾飞的翅膀,也使通篇具备了亮丽的文眼。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穿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看到了它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过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征途……


  结尾之处,自然引伸出“唯有学习风”的题旨揭示,仿佛一语破的,又宛若余音袅袅。


  构思样式的别致处理


  有一个别致的构思样式,高考作文无疑更能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和震动。近年来,不少考生为之绞尽了脑汁,问卷调查、病理报告、网页设计、访谈对话等,可谓无奇不有。但如果内容不到位,不充实,一味追求形式花哨,反而可能造成评卷老师的逆反而致弄巧成拙。所以,构思样式的别致至少需要保持两个度,即首先要与内容相辅相成,其次不要出奇出到了出格。


  2004年陕西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父亲很苦却很快乐》,就处理得非常高明。这篇作文所写是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的话题。


  小引


  父亲总说我们这一代孩子很可怜,不会玩,不会乐。不像他们那会儿,一身是土却快乐幸福得不得了。


  一般考生写小引,总喜欢用漂亮优美的名言隽语,这本来无可非议,但人人如此势必魅力大减。这位作者则别开生面,单刀直入,似拙而实巧,产生了“另类”效果,自然地“引”出了对父亲的详尽描述:


  父亲是地地道道在陕北长大的,虽说进城当国家干部也十几年了,可他仍然乐意地保持着过去,在儿时的思维方式里避开尘杂,追求最自然的本质。因而,父亲总是能在家乡饭、农村、农民身上找到自己的快乐幸福。


  (一)


  父亲不喜欢山珍海味,不喜欢吃上千元的大宴,不喜欢正儿八经地坐在茶楼品茶,不喜欢扎着领带穿着西装陪人喝酒。


  父亲说,这样的生活不是个味儿,其实一点不快乐。


  父亲喜欢吃大碗大碗的羊肉面,喜欢吃半个拳头大的羊肉萝卜馅饺子,喜欢吃“榆钱钱”饭,喜欢吃陕北的南瓜子,喜欢吃刚煮好的撒了盐的大土豆,喝稀饭还得放点盐。……母亲总说父亲很土不会享受,可父亲说过着农民般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追求的不在于所谓的品质,而在于回忆中的那份幸福!


  喜欢“大碗大碗的羊肉面”……一连串的行动细节,平常却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且通过这些“喜欢”和前面“不喜欢”的鲜明对比,初步刻画了一位出身农家、依然“保持着过去”“最自然的本质”的干部形象。然而,这篇作文更值得圈点的是,其(一)中第一段“父亲不喜欢……”的开头,第二段“父亲说……”的开头,第三段“父亲喜欢……”以及第四段“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的几个开头。乍一看,这些开头似乎并没有什么,继续读下去就会深深感到作者刻意追求的匠心所在。


  (二)


  父亲不喜欢坐高级的小轿车,不喜欢整天坐在电脑、电视前无休止地娱乐,不喜欢躺在按摩椅上舒服地看报纸,不喜欢扎堆儿没完没了闲聊。


  父亲说,这样的生活看似悠闲,其实一点不自在。


  父亲喜欢周末自己骑上摩托车到郊县的农间地头走一走,爬上小小的土堆,盖着帽子舒坦地睡个午觉,随后望着无际的麦田自在地哼上一曲。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有一次,父亲受人邀请尝到了刚摘下的新鲜柿子,回家津津乐道了一晚上。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不追求所谓的情调,只聪明地在大自然中汲取那份幸福!


  (三)


  父亲不喜欢冠冕堂皇的客套话,不喜欢勾心斗角的为官之道,不喜欢虚情假意的迎来送往,奉承吹捧。


  父亲说,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挺风光,可那是个空壳,其实一点不舒坦。


  父亲喜欢和农民打交道,高兴和家门口炸油条的聊聊地里的庄稼,乐意上去帮老汉推上一截子架子车,周末到农民家坐在炕沿儿上吃碗热面条儿更是常有的事。叫几个农民朋友到家里美美喝上几杯,更能让父亲高兴好几天。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不追求所谓风光,只在跟最朴实的人情中幸福着,快乐着!


  父亲喜欢到田头“盖着帽子舒坦地睡个午觉”、“帮老汉推上一截子架子车”等,同样具有浓郁的情趣和难得的魅力,并与前面的行动一脉相承,构成完整的性格序列,饱满地完成了父亲的形象刻画。而作者最不落俗套之处在,其(二)与(三)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几段的开头和(一)毫无二致,完全重复。作者却将三段别人皆可写出的文字进行了如此规范齐整的排列,就必然产生一种连续化的迭加效应。


  父亲有着最简单最自然的思维方式,因而才有了最舒心最轻松的快乐幸福。


  祝老爸永远快乐、幸福!


  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思维方式”照应命题题旨,用一句祝福“老爸”的点睛之笔总收全文,注入了亲情与孝心。这样的作文,内容精到、形式独到而又绝不花哨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4-09
偶感
学生要给各种事情写评论,我额外给学生加了一堂《评论的写作》作文指导课,因此形成了一得——
         把思想的睿智发挥到极至
        ——兼谈评论的写作
评论指针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观点、思想进行评述的文章。它要求作者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方法,对所评论的人、事、物进行具体深刻的剖析评议,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纠正错误。
  学生作文写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评论是以生活现象为对象的,它往往针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感而发,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就无法写出有针对性、有时代感的评论。因此,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掘蕴含在生活小事中的思想意义。比如社会生活方面,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由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追求得来的。申奥成功,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表现。学校生活方面,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教育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民族素质和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家庭生活方面,下岗的妈妈学外语,学电脑,这是竞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竞争能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写评论要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必须及时回答现实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事情虽小,值得关注。“小处落笔,以小见大”,一句话,一个举动,一种关系,反映着社会的动态、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思想观念的变革、时代发展的趋向。我们以敏锐的目光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剖析评述,揭示其本质,并能透过这最本质的一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做到短而精,小而实。因为“小”,容易看得透,便于挖得深,因而也易于谈出一些他人所未曾谈过的新东西。如林默涵的《说“小”》一文,就是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不少人拒绝小事情、满足小成绩、轻视小错误的情况,围绕“小”这个论题,深刻揭示出“小”问题里包含的大道理,提示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小文章解决了大问题。
  三、具体分析,辩证说理
  写评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原则,切忌主观武断,用大话压人。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准确掌握问题的性质、程度,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唯其如此,才能对事物做出公正的评价,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请看《“差生”不差》一文是怎样看待“差生”的:
  ……实践表明,每个差生都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很差的。有的在某些学科成绩差,但在另一些学科成绩却相当优异,有的课本知识学得不太好,但课外知识面却很广,有的虽然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低下,但走上工作岗位后成绩却十分惊人。浙江金华市一名在校表现一般、成绩下等的初二学生却在全国性的美术设计征稿比赛中荣登榜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做学生时,“智力不佳,反应迟钝”,被老师视为“笨头笨脑的孩子”。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勤奋攻读,潜心钻研,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深广的领域。由此可见,“聪明”和“愚笨”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
  作者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差生”,雄辩地指出:“差生”不差,“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此外,还应该注意,社会生活评论以评判是非、真伪、美丑为目标,应该跳动着时代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让读者听到时代的脚步声,反映出当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例文]

让生命之烛永不灭
文/春光

  现在,许多人过生日都要买生日蛋糕,蛋糕上点燃蜡烛。仪式开始,把蜡烛吹灭,然后切开蛋糕,大家分而食之。这是古老的欧洲风俗,也是今日中国的时尚。吹蜡烛究竟有什么讲究呢?如果是把蜡烛比作人的生命,那么吹灭蜡烛岂不等于“吹灯拔蜡”,表示人的生命终止,吉利吗?
  原来,这一风俗与北欧的一个神话有关。据说,很久以前,丹麦有位贵人生了一个儿子,在孩子出生那天,三位命运女神正好光临贵族的府第。当时,祝贺贵族弄璋之喜的人很多,大家熙熙攘攘,把其中一位命运女神挤得没有座位,那位女神生气了,指着一段正在燃烧的蜡烛头说,让那刚出生的孩子的寿命像这蜡烛一样长,蜡烛燃尽,孩子的生命就结束,命运女神说的话是绝对灵验的,眼看这孩子就要死了,人们陷入了悲痛之中。这时,另一位命运女神过来把蜡烛吹灭,并告诉孩子的父母把蜡烛藏好,再不要点燃,只要蜡烛不燃尽,孩子就将永远活着。于是,开始是丹麦人,后来是所有的欧洲人,在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吹灭蜡烛,以祈求长寿。
  当然,为了长寿而不让生命之烛发光发热,未免太消极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古代过生日的方式更好一些,那就是点上一对大红的寿烛尽情燃烧,直到全部化作灰烬。李商隐诗曰:“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人生的描述既悲且壮。不论一生有多少苦难,也要发光发热。
  事实上,许多人虽生犹死,就像吹灭的蜡烛一样,无光无热,虚度一生。也有许多人虽死犹生,一生光明炽热。
  用什么方式过生日,并不重要。把欧洲人的方式搬到中国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或者是一种文化交流,这也是无可非议的,总之在于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欧洲人吹灭蜡烛以求长寿,所象征的意义是消极的。但欧洲人对待生命却并不是消极的。反倒是今天有些中国人,不仅学会了吹灭蜡烛这种消极的象征方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消极的。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不去想作为人类社会一员应该如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们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作消极理解。他们似乎把一切都看透了,却根本没有看透生命。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支冷冰冰的蜡烛。
  有人说,现在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旧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原因到底何在呢?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如果生命之烛不点燃,还有什么理想、道德可言!世界是光明的,前途是光明的,首先因为人的生命是光明的。没有发光的生命之烛,也就没有光明的人类社会。
  让生命之烛尽情地燃烧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光,中国将是一个永远不落的太阳。

[简评]

  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思想评论,作者从生活现象入手,就过生日的方式这件小事进行对比评析,提出一个严肃的话题,即怎样对待生命。作者主张,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抱生活,珍爱生命,燃烧生命而不要冷藏生命,虚度时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4-09
作文教学三论
作文教学三论(一)发现·发掘·发表 ——论习作教学的三个环节

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集中地体现在习作上。从有话可说到叙说成章,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高。习作教学的目的与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地抒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习作教学不能死抠教条,也不能放任自流,它应是教者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灵活方法。笔者认为,发现—发掘—发表,是习作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习作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杂乱到条理、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发现,就是诱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自然到社会,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从特定的小天地到社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种现象,记录在笔记本上,储藏在记忆中。观察时,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用心去感受事物。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目的地观察,注意发现生活中闪光的那部分。观察所得,勤于笔录。最好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因为写日记是记录发现所得的最佳方式。日记不要求篇幅与词章,求真实,求积累,求有话可说。观察多了,记录多了,自然也就拓展了眼界, 写作的素材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材料应来自自己的观察,应是自己生活的积累,靠抄袭别人的文章,靠断章取义,是写不好作文的。
发掘,就是审题, 就是构思,就是创意。观察所得的材料丰富,简单地连缀成文,也成不了好文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多侧面的,对生活的认识应多加思考,从中发掘出有积极意义的本质属性,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习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面对一大堆写作材料,应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首先,明确本次习作写什么题,本题的中心与重心是什么,据此选出相应的材料。其次,根据所写内容精选材料。同类材料多,要取舍;不同材料,要甄别;缺乏材料,要补充。再次,根据材料发掘思想意义,形成创意—本次习作突出写什么,写那个方面,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与体会。
发表,就是引导学生选取适当的表达方法,有条有理地写成文章。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词语、句段、体裁、结构、叙写手法等,让他们体会应选用何种形式,运用哪些词语组句成段,确定先后叙写的顺序,一气呵成写成文章。为了让学生有序地训练习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达到熟练表达的水平,教者应根据教材要求,从单一训练到系列训练,由牵手扶路到放手指路,一步一步导向,一程一程放行。发表,应是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教者切不可妄加限制,局限学生的想象。由指点到放行,名家兴许只需举手之劳, 而凡人却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教师的职责,全在于导学,具有启发性的鼓励,富于创造性的牵引,督以规律性的驱策,将会使学生步入文学的神圣殿堂。
习作教学是一门动态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愚者三虑也必有一得。按“发现—发掘 —发表”三环节开展习作教学,是愚者的一得,并以此就教于各位同仁。


(二)请你写出心里话

学语文,学生最怕写作。面对题目瞑思苦想,可写出来却不尽人意;或不着边际,或言之无物,或语不由衷,或敷衍塞责。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素质。为提高这种素质,我发起了一个活动——“请你写出心里话”。
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写自己想说的话。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文章在全班朗读。就这么几条要求,立刻得到了学生的赞同。每节课让出五分钟,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朗读作文,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提供舞台。两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一个女同学上台朗读:“我要让老师开开心心”。一听这个题目,就知道她曾经没让老师开心过。她叫徐欢,一个贪玩任性的女同学,由于父母离婚,爷爷奶奶管不了她,就变得荒嬉懒散了。不爱做作业,考试总是不及格,为此挨了不少批评。批评归批评,我谈过许多次话也没起多大作用,看见她不由得皱起眉头。一次班级联欢会,我发现她唱了一支很好的歌,就鼓励她:“你文艺细胞丰富,学语文有很大优势。下次请你朗读一篇作文吧!”果然,她不负我望,读了这一篇作文。我被她的真心话打动了,真诚地对同学们说:“徐欢同学觉得她没有让老师开心,是她意识到自己的错处了。老师对她不开心,老师也有错。你们能让老师开开心心,老师感谢你们。我相信徐欢同学一定会让我开心!”同学们一阵激烈的掌声,徐欢激动得哭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变化了,学习有了进步,上学期结束,她的考试成绩及格了。她爷爷找到我说:“欢欢在家里也很听话了。”
为了促进作文朗读,我把全班同学按男女分成“早莺”、“春燕”两个文学小组,把朗读过的文章集结为“莺歌燕语”优秀习作集。挑选最具特色的文章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刊《铺路石》,而且向报刊推荐。何双胜同学可积极了,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写出好文章,我让他当了文学小组负责人,让他安排每日朗读作文的次序。他很认真,一次也没落空。当有的同学还没准备好时,他就朗读自己的作文。他原来很随便,字也写得潦草,可爱上写作后变化巨大,成了班委会里的核心干部。他的作文,校刊上发表了三篇,在“我爱祖国我爱家乡”征文评选中获奖,作文《回老家》发表在《楚天声屏报》。同学们叫他“小作家”,他嘿嘿地笑,有些自豪但并不骄傲。
写作需要素材,需要开阔的知识面,也需要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这就需要与阅读联系起来。我捐出自己订阅的刊物《读者》、《东西南北》、《人物》七十余册,要求同学们每人捐出一、二本自己喜爱的书,开办班级图书角,由同学们自由借阅。同学们可高兴啦,有捐三本的,有捐五本的,最多的捐十本,真是琳琅满目,各展春色。任超和康满当图书管理员。任超这个小姑娘,真会读书,一本一本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全在读书。她写作文真敢说,居然把老师不太恰当的教育方法拿出来评论一番,说得可是头头是道。读《三重门》,研究韩寒现象,一时成了语文学习的热点。“韩寒也太偏激了。不系统学习知识,考试经常不及格,将来一定不会成为大才。”任超的看法颇为正统,对成名人物也敢评头品足。
“请你写出心里话”,老师不要板着脸,那样学生不喜欢,只有以朋友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与他们做“铁哥们”,学生才向你敞开心扉。真话写多了,自然了,习惯了,也就形成了写作的能力。

(三)作文朗读 ——开放展示学生文学才华的舞台

学生学习语文,不外乎的两个目的:一是读懂别人的文章,二是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文章。只读别人的文章,写不好自己的文章,谈不上具备语文素质与能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呆板枯燥,老师出题学生写,老师判分学生看。至于学生爱不爱写这个题目,为什么这样写,写出来的自己满不满意,写完一篇究竟有什么收获,老师茫然,学生也淡然。很多学生认为,作文不就是写给老师看吗,只要符合老师的套路,何必煞费苦心。长此以往,应付了事,作文教学的效果就必然是劳而无功,脱离实际。如何让学生爱写,自觉地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亲身体验,使自己写的东西得到许多人的认同,提供学生展示文学才华的较大舞台,笔者所采取的尝试就是开展作文朗诵,即每一节课让出五分钟让一名学生朗诵作文。
在部署作文朗诵时,老师先发动学生捐出自己喜爱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接着组织学生提供写作的内容和题目,综合学生意见借鉴其他资料,印发一批参考题目。然后向学生提出作文朗诵要求:读自己写的文章,读自己反复修改过的文章,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保证作文朗诵的有序进行,不出现一窝蜂或后继乏人现象,安排一名活动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具体组织,要求各位同学申报朗诵,按内容或学习小组排定朗诵顺序,每节语文课朗诵一篇作文。老师还准备几个朗诵作文誊写本,让学生朗诵之后誊在本子上,收入班级图书角,作为学生自写的图书传阅。每个月组织一次评选,优秀作文送交学校文学社或广播台,推荐寄送到适合的报刊。
一年来,笔者组织的作文朗诵活动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概括起来,收益有如下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写作当成了精神生活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发育的旺盛阶段,具有极明显的表现欲与好胜心,一次成功的表现会使他增强自信心,使他精神愉悦,使他觉得写作的天地神奇并不神秘。朗诵了一次或几次作文,在同学们的鼓掌声中,朗诵者就必然产生一种自豪感,也必然有下一步的计划了,他再不会把写作当成负担,当成与老师捉迷藏的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悦是最强的动力,成功的尝试酝酿人生的辉煌。
二、拓展了学生的习作空间,使学生更注重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真实地记录亲身感受。课堂限时作文,对学生来说无异于突然袭击,他们即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是下笔无神,辞不达意。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素材,打的是无准备之仗,除了空洞抽象的词句组合之外,实在没有充实鲜活的内容。为了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为了博取那种欢快而自豪的掌声,同学们精心准备自己的朗诵作品。他们会筛选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内容,比较选用最适合抒写自己情感的方式,甚至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请教,反复修正自己的文稿。在听取别人朗诵时,也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借以提高。在朗诵过程中,每个朗诵者都刻意创新,力求突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决不会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应付文章。为了诵读成功,他们不吝啬时间,不粗心大意,不浅尝辄止,而是花大气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开掘是写作的内核,创新的成果依赖于勤奋的积累与劳动。
三、提供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完善,增强能力。朗诵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诸如读写听说能力,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等等,还需辅以气质与仪表的端庄和谐。当今的中学生属于追星族,歌星影星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不要只羡慕别人,还应让别人羡慕自己。只要努力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每个中学生将来都能进入“星”的位置。为将来的“星”们设置培养能力、展示才华的一方舞台,无疑是极有意义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追星族们都熟悉这句话,但没有亲身体验过。让他们上台朗诵作文,让他们表演三分钟或五分钟,也要让他们体会“台下功”的艰辛。人人都期盼成功,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只属于那些不畏艰辛,不断追求、不懈努力的人。凡是朗诵过作文的同学,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
四、开通阅读教学的通道,使学生在朗诵作文中明得失,有意识地学习各著名篇和语文基础知识,在系统训练中提高习作与表达的能力。让出五分钟,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积极的促学行为。在学生朗诵作文之后,老师指点得失,充分肯定创新和成熟之处,也指明不当或欠缺之处,诱导学生转入课文的赏析,吸取文学的营养,加强语感的训练,在已取得部分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通过作文朗诵,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了,不再把阅读与写作看作不相干的两部分了,而是把课文学习当作培养语文能力的必然途径,阅读分析的自觉性和渐进性与日俱增。作文朗诵中的欠缺,在阅读学习中总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把学生带入了心领神会、相得益彰的境界。作文教学是技无止境的艺术,执教者的点拔与诱导,很大程度地左右学生的写作习惯和能力发展。开放展示学生文学才华的舞台,大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在作文朗读中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有利无弊,历久常新。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