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92阅读
  • 1回复

(阅卷争议)徐晋如和湖北满分“古诗”的阅卷老师该谁下岗?(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02

徐晋如和湖北满分“古诗”的阅卷老师该谁下岗?(一)
 
湖北满分“古诗”的阅卷老师都该下岗
徐晋如
    今年高考,湖北省一篇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用“疑似古诗”的体裁写成,被该省阅卷老师一致评为满分,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亦应盛大文学网之邀,对这篇“疑似古诗”的文字作了详细点评,并撰评论一则,主要是谈这篇满分作文背后的不公问题。我认为,阅卷老师根本没有评判诗的优劣的基本能力,他们把一篇应该得零分的作文评了满分,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这些阅卷老师都该下岗,并向所有参加今年高考的湖北考生及考生家长道歉。因为你们的浅隘无知,制造了极大的不公。
  湖北省的这篇满分作文,其实是一篇根本没有“体”的“自由诗”,在行家看来,根本不及格。阅卷老师们大概不但没有读我的《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本书第一版原名《大学诗词写作教程》),连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这样的入门级工具书也懒得翻一下,这才有大无畏的勇气,以萧艾为芳草。号称七言古诗的满分作文,竟然出现平仄通叶这样荒悖的常识性错误,这说明阅卷老师们连最基本的古典诗词格律常识也不具备。在从前,举子应举考试帖诗,如果出一韵就会得零分,而今天这篇满篇错韵的只该得零分的所谓“古诗”,被阅卷的衮衮诸公评了满分,这样的水平,竟然手操铨選之权,湖北省的考生,你们今年真的太不幸了!

  诗之为诗,必有格律。这是中国从前每一个读书人在束发受业的童蒙时代就知道的道理。可是今天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阅卷老师们,竟对此全无概念。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样的老师,要搁在过去,那就是文盲。
  连基本的格律常识都不具备,当然更不能要求阅卷老师们对诗有着独特的会心。民国时期的大学,诗词作法都是必修,你只有明白诗词创作之道是怎么一回事,你才能对各体诗歌的精妙之处有一深刻了解。今天大学中文系几乎没有开设诗词写作课的,这也难怪阅卷老师们对这篇劣作不吝揄扬了。然而,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没落。
  阅卷老师们把一篇本该拿零分的高考作文评了满分,这说明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与传统文化脱节到何等程度。著名学者黄天骥教授说,中文系的学生,诗词写作应该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可是,迄今为止,内地高校除了人大国学院和韩山师范学院,我还没有听说哪一家高校把诗词写作列为必修课程。倒是台湾、香港的大学,几十年来诗词写作传统从未中断。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哪个字姓平,哪个字姓仄,这不是什么笑话奇谭,而是冷冰冰的铁一样的事实。吟诗作对的能力,是旧时任何一个受过童蒙教育的人的基本素养,可是在今天,绝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不能写出一首像样的小诗。中文系没有诗词写作的必修课程,只讲空洞的理论、论文的规范,阅卷老师们本身也是受害者。
  湖北省这位考生,幸运地撞上了一群“盲试官”,获得满分。就诗而言,这首诗硬伤累累,只该得零分,但平心而论,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对诗词和传统文化感兴趣,已属难能。可惜的是,他没有合格的老师指引,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如果不尽早裁弯取直,这位同学大概一辈子也写不出合格的诗作。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对学生的兴趣作正确引导,很多良材美质,不得良工锤锻,最后成了大炼钢铁那会儿炼成的废铁疙瘩。
  不但学校的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社会上各种培训班,包括现在盛行的各种国学培训班,也没有谁能给学生真正的导引。对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而言,诗无疑是最好的手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大序》也说,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本人推行诗教工作四年,深深体会到诗对于塑造完善人格的巨大作用,但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幸运地沐浴到诗教的春风呢?湖北省这位写“疑似古诗”的学生,如果他能遇到一个合格的老师,写出一篇合格的七言古诗,实至名归,该有多好?
  湖北省这篇满分高考作文对我的震动非常大。以前我推行诗教,都是在大学里,但现在我发现,那些比大学生更年轻的学生,他们同样渴求着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他们最缺的,是合格的老师。

附:
徐晋如点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此非古诗所宜有之题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括号中文字可删,广州起义暴发文言中绝无之辞。起义之军义军即可百二十人如用新式标点,此处应加一逗号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纯是白话,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又是白话。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终以寡不胜众”即可,仍是白话文的语法,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旋的用法有误。一般旋字后面的句子的主语和前面的应一致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一般怜作爱讲,表示怜的意思,应该用悯,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此处与历史记述不侔,应该是拼成了七十二具完整的尸体,想想该如何表述吧,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加一之字,便是白话,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会字与值字意複,应删余滞于“多了块于”,见周星驰《食神》广州,遂至用谒好些,又滞广州与遂至之间用一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遂”字,但这其间有因果关系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又“多了块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这里少说了一句话,意思不完整啊。诗曰这样重大的题材,应该用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写,而不该用下面的盲词体——说得好听点就是不合格的七言歌行
  赤焰难明赤县天首句即不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英雄,当时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传入中国,何来赤焰?,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此句像女郎诗。皇祚不复天威去天威去,的确,皇祚不复,不通。不妨请作者先查一下皇祚是啥意思,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现字不是平声字,诗不是词曲,不能平仄声通叶。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什么叫无君颜?根本不通。水师已覆巨舰沉,沉字位应用仄声字黄海之水腥且咸。咸收m尾,是闭口韵,不能和颜字通叶。一般歌行体四句、八句换韵,这里还不该换韵呢。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签是闭口韵,出韵。此二句完全是戏词。鄙俗不堪。而且对于李鸿章的评论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大沽台上炮声隆,隆字位应为仄声或入韵将士陈尸国门前。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何谓京洼?难日什么叫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寻字位应仄?言说帝后西秋狝。此句我完全看不懂。一般说西狩。言、说是一个意思,重複了。如果要表示西太后、光绪逃到西安,该说秋西狩。辛丑条约庚子恨老干体的空洞无物,落日秋风哭宝剑剑是仄声字,而且是闭口韵,无论如何押不上韵。。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此二句还不错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州和年能叶韵吗?另外,下面也说了,中国是“半国殖民半封建”,又没有彻底沦于异族,天涯何处是神州,这句不符合历史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地方戏的戏词吧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建能和年叶韵吗?这一句又是老干体。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锤与镰是中共的党标。孙中山是中共党员吗?今将炮火灭清廷廷与天押得上吗?。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同上,剑与间不可能押韵。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这两句韵跑到爪哇国去了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人生百年能几何,何字位应为仄声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此处倒是可以换韵,这两句也小有诗味,但下一联的韵又跑了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韵呢,韵到哪里去了?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鞯也是闭口韵,不可入韵。青天白日满地红,红字位应仄镶开碑上覆墓间。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和字又是跑马韵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制跟谁押韵?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花跟谁押韵?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沧桑浮沉忆浮生,生之位应仄或者入韵吾辈发奋应向前。老干啊!年纪轻轻就学老干体,真的是十八岁的少年写的吗?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漫字能这样用吗?)硝烟。(战火、硝烟,合掌)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见字是仄声,出韵。)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骨和谁押韵?这两句倒一下不就行了吗?)碧血横飞四塞惊,(惊字位应仄或入韵)草木含情风云悲。(悲和谁押韵?)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老干体的典型)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人和谁押韵?召公甘为社稷死,不符合历史事实感君总能多奉献。哈哈。这句是诗吗?献又没有韵了)至今天下传英名,(名字位应仄)不使君没蔓草间。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又是老干体的诗风,语言俚俗,内容空洞)聊诌一诗(恶俗)悼君(君没有複数格)魂,勿怪字拙人不见。(见是仄声出韵
 后记:(前已有序,现在又有後记,你当是写书吗?)今日之生活(文言有生活这个词吗?),皆先辈流血而成,(沥血有以成之,更像文言一些)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伪文言)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愧矣不成辞。应该说,思之愧恧)今年之秋(为何独独是今年?),料黄花岗之黄花(料岗上黄花即可),应于秋风之中透香(透香,还是香透?)中华乎(乎之可删)?

总评:

一、全首诗出韵极为严重,而韵字多重複出现。这是写诗的大忌,说明词汇量不够。只有古时盲翁作场,说唱文学,才会如此。
二、全诗犯下了让国民党高举锤镰旗的大笑话。
三、结构凌乱,不知道在意思转折的时候,就该换韵的道理。
四、思想贫乏,对历史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教科书的程度。
五、全诗语言俚俗,且多生造不通。
六、全诗没有真情实感,基本是老干体的标语口号。某位“武汉省级示范高中”的阅卷老师说,“该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是采用的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这话完全是不知诗者的谰言。情感是诗的惟一内容。这首诗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情感。
七、“另一位老师表示,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我只能说,这位学生读毛泽东诗词读得非常熟,有非常精深的老干体诗词功底。
    徐晋如,1976年生,江苏盐城人(盐城市中兴乡出生,河夹恃小学,中兴初级中学,盐城一中,清华,北大)。诗人、学者。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现为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研究领域涉及儒家政治学、诗词创作学、京剧学诸方面。著有政治哲学文集《人苏世——北大第一保守派思想文录》、诗集《胡马集》等。其诗功力宏深,慷慨悲凉,李慎之先生评为“字藏珠玑,笔带风雷”,青年思想家余杰认为是当代旧体诗词写得最好的人。
 
【转】
驳徐晋如先生之《湖北满分“古诗”的阅卷老师都该下岗》
 
    一、我们如何看待这篇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这篇文章?
    诚如徐先生所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是不太健全的,对于古典文学部分尤其如此,在这种体制下,“许多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哪个字姓平,哪个字姓仄”,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况于一个尚未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考应届生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考生个体,应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把一个体制上的漏项,加在一个考生身上,这公平吗?请徐先生三思。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已启蒙,中华新旧文化孰优孰劣,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争论清楚,岂是三言两语所能道清?教育总有一个主次之分,现阶段的教育采用以现代教育为主的方法,我看也没有不妥,毕竟我们都要一切向前看。这个问题关乎到教育体制的问题,也不是徐先生所能解决的,就算徐先生是教育部长,一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其一也。
其二,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首重立意,意深则神韵至。这篇古风,我看立意不俗,是高考作文中不可多见的好文,述史而不囿于史,是这篇古风最大的特点。全诗由远及近,由古及今,层次分明,既有史实,又有作者本人的见解,实是古风的风格,徐先生怎么能认定这就不是诗歌呢?
    再者,对于徐先生所说“对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而言,诗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大序》也说,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余则不敢苟同,诗是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最好手段?徐先生是否一厢情愿?是不是太绝对化了?学过诗歌的人,人格都是完善的?没有学过诗歌的人,人格都有毛病?请徐先生思之。“不学诗,无以言”是那个时代,不是当今社会,现代社会好多人都没有学过诗歌,难道他们都不能说话吗?此乃题外之言,本不值一驳,然徐先生的观点偏颇至此,可以想见其很难有公正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了。学过诗的徐先生,人格也未必是完善的。
    二、什么是诗?
    徐先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似乎是要向我们说明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十分遗憾地告知徐先生,我也没有拜读徐先生的《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本书第一版原名《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罪莫大焉,实不是本人不愿拜读先生大作,而实不知先生有此大作,我想大约是先生名气的缘故吧?(再说句题外话,先生该不是借此炒作自己吧?我想不会,以诗给先生塑造出的完善人格,料不会卑鄙如此。)徐先生认为格律是诗的基本条件,因而诗不能出律,出律的就不是诗吗?由此看来,徐先生的那篇大作不读也罢。因为什么是诗,连徐先生自己也没有搞清楚,“诗言志”,“歌以言志”,这才是诗的本质,徐先生是不知道呢,还是数典忘祖了?诚然,诗是要有一些音律美的,因为古诗词是可以用来唱的,只不过怎么唱法,由于种种原因已佚,至今无法考证。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是五个声调,因而对于诗的平仄有很多要求,这些都是为了让诗能够朗朗上口。唐以后,这种格律要求就愈加严格,至金人的《平水韵》,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基本大成,因而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但也不尽然,譬如唐人崔灏那首让诗仙李白搁笔的《黄鹤楼》,其中有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连用五个仄声,明显出律,虽不足效法,但由此可以看出,格律对于诗来说,是十分重要,但决不是不可突破的禁区。连最讲究格律的律诗,也可出律,而况于古风乎?诗不一定都要押平韵,也有仄韵诗,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有一首很有名有仄韵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有孟浩然的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是押仄韵的。
    徐先生认为:“号称七言古诗的满分作文,竟然出现平仄通叶这样荒悖的常识性错误,这说明阅卷老师们连最基本的古典诗词格律常识也不具备。”
    我们知道,古风的韵脚,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韵到底,另一种是可以换韵的。平韵和仄韵都可以出现在同一首诗内,譬如唐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句就是仄韵。
    “浔阳江头夜送客(仄),枫叶荻花秋瑟瑟(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仄),别时茫茫江浸月(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列出这一首原因是用来说明平仄通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这一段的这样两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其中“思”是上平四支韵,“志”是去声四置韵。还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其中“污”为上平七虞韵,“住、部、妒、数、度”等为去声七遇韵。这种例子还有一些,因古风太长,就不一一列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白乐天是四支四置通叶,七虞七遇通叶,
白居易不懂诗?!徐先生,可以这样理解吗?
    三、如何看待徐晋如先生逐句点评过的《站在
黄花岗陵园门口》?(以下红字部分为徐先生点评,(蓝字部分)为本人评点徐先生的,聊为诸君一哂。
    站在
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此非古诗所宜有之题(此题乃高考作文题,非考生本人所能选者,下次建议高考出题老师按照徐先生的要求,按“一今一古”两套方案出题。此乃小节,无需作大的争执)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括号中文字可删(请问徐先生,秦孝公元年是哪一年?齐威王元年是哪一年?崇祯元年是哪一年?天聪元年又是哪一年?这里是不是要用民国元年来纪年啊,我们现在是用公元在纪年,如不加以说明,我们如何得知这是哪一年发生的事?徐先生是前清遗老还是遗少,如此排斥公元纪年?徐先生是古文专家,应该知道纪年在古代可是大事哦,如用前朝纪年,罪当大辟,所以不是括号中文字可删,而是括号外的纪年要删!徐先生通古博今,不会忘了《明史》事件吧?好在现在没有这一款罪了,徐先生幸甚!为方便起见,两者都保留起来,可乎?)广州起义暴发文言中绝无之辞(起义一词,我想也不是考生的原创,最早见于何处,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孙文、黄兴及后世诸君提及同一类事件时,均有“起义”之说,窃以为无有不妥之处,此处用暴发一词,确有些突兀,请徐先生另置一词,不过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因为这是在高考,由不得你长时间地为一词一字的用法思考)。起义之军义军即可(无关大局,为前后联接计,起义之军更为合适,后面作者就直用义军了)百二十人如用新式标点,此处应加一逗号(当遵其命,徐先生也懂现代汉语?)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纯是白话(孙中山临终前,有遗言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其中白话不少,徐先生也可驳之。徐先生为什么总在小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前世是小商小贩么,这些都是给这篇文章定零分理由吗?莫名其妙,徐先生是在自我卖弄,还是在严肃的做学问,这之类的问题驳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后面关于此类问题,我就不与徐先生发生争执了。),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又是白话。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终以寡不胜众”即可,仍是白话文的语法,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旋的用法有误。一般旋字后面的句子的主语和前面的应一致(不知是我孤陋寡闻,还是徐先生故作玄虚,我只知道“旋”在这里应作“不久,旋即”之意,不知古语还有此用法,请徐先生指明出典。我倒有一典,是今人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序》中有一段“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如果如徐先生所说,则陈元帅不应是“旋围解”,而应直说“旋解”则可,不然不就是主语重叠了吗?不过今人不足以古法度之,还请徐先生不吝赐教,典出何处)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一般怜作爱讲,表示怜的意思,应该用悯(看来徐先生是有点故弄玄虚了,怜的原义有二,一为哀怜、怜悯之意,典出《说文》, “且喜且怜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史记 淮阴候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矜憐抚掩之也”[《尔雅》],二为爱、惜之意,典出《尔雅》“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此处与历史记述不侔,应该是拼成了七十二具完整的尸体,想想该如何表述吧(并无不妥,“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之说,并没有强调是拼成的七十二具,还是完整的七十二具?徐先生自己恐怕也没有办法表述吧,否则这样一个为人师的机会,徐先生岂可放过?为防歧义,在“骸”之前缀一“残”也无不可),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加一之字,便是白话,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会字与值字意複,应删(又是小节,不想多说,就按徐先生的要求改,两字都可以不要,“时腊月,天大雪”)余滞于“多了块于”,见周星驰《食神》(“于”不多,表介词“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姚鼐《登泰山记》],“少了块于”是徐先生吧?这水平还教古典文学?有误人子弟之嫌哦,还是紧开口,慢开言的好。)广州,遂至用谒好些,又滞广州与遂至之间用一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遂”字,但这其间有因果关系吗?(此评确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又“多了块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这里少说了一句话,意思不完整啊。诗曰这样重大的题材,应该用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写,而不该用下面的盲词体——说得好听点就是不合格的七言歌行(徐先生以前在大学里推行诗教?!没有人向您扔鞋子之类的东东吧?盲词体,先生自创?这为什么不能是七古?那么请先生定义七古,我等无学之辈也长长见识。还是老规矩,我先抛砖,以引先生之玉。七古,我认为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在近体诗形成以前,七古是区别于楚辞体之外的另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也被称为古风、古诗。一般古风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不知我这无学之辈,定义是否粗糙了些?当然更深入地讲,则是几天也说不完的,我只能这样定义,后辈如赵执信、翁方纲之流认为古风也有平仄,考据多不能服众,不足为凭。徐先生也许是赵和翁的拥趸者吧,呵呵。)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02

徐晋如和湖北满分“古诗”的阅卷老师该谁下岗?(二)

赤焰难明赤县天首句即不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英雄,当时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传入中国,何来赤焰?(赤焰就一定指共产主义吗?这是哪家逻辑?徐先生是不是又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作者在这里交待得很清楚,“赤焰难明赤县天,”如果如徐先生之言,作者岂不是公然反党了吗?徐先生的帽子太大了。此句明显化于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之句,作者改赤焰一词,当作革命的火焰之解,而并不是专指共产主义而言,请先生慎言,勿要信口开河),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此句像女郎诗。(何为女郎诗,徐先生大男人主义?此句妙哉!国土已破、金瓯早缺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何人见,正所谓“楼头张丽华,城外韩擒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不思国破民穷,的确是“国土已破何人见”,更妙在一句“有谁怜”,这既是在表达“金瓯早缺”的无奈,也是承上启下之句,“有谁怜?”这才有黄花岗的烈士,才有这场广州起义,诗人在此种下远因,正是古风的特点,先加以铺垫,诗人深得古风写作之法。这与“红消香断有谁怜”并无多少相通之处,徐先生看《红楼》着迷了吧,这么容易联想。)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威去,的确,皇祚不复,不通。不妨请作者先查一下皇祚是啥意思(祚者,本义福运也,后引申为帝位,《东都赋》有“王莽作逆,汉祚中缺”之语,作者在此沿用其原义,也并不妥,事实上,这时候的确是皇祚不复了,公元1911年也是民国元年,这以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除了一座紫禁城,还有什么?皇帝的福运也到此为止了,清以后除了袁大头做了81天的皇帝外,还有谁当过皇帝呢,诗人站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皇祚不复”,一点也没有错。不妨请徐先生自己先搞懂“祚”的原义,不要摆出一副老学究的穷酸样来唬人,还请别人来查一下皇祚是啥意思,你自己查过吗?

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现字不是平声字,诗不是词曲,不能平仄声通叶。(在评白居易的《琵琶行》已有交待,由此可以看出徐先生师承赵、翁之流,不能服人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什么叫无君颜?根本不通。(何不通也?是指作者把庚子之变和广州起义混为一谈了吗?徐先生没有通读全诗,下此断言,全不负责。作者还是在铺垫广州起义的远因,为什么会有广州起义,南京条约、庚子之变都是远因

水师已覆巨舰沉,沉字位应用仄声字(唯请徐先生多谈古风,顺便问一句,徐先生读过几首古风?)

黄海之水腥且咸。咸收m尾,是闭口韵,不能和颜字通叶。(下平十四盐和下平十五咸不能通叶?!徐先生学的是哪部韵书,请指教。)一般歌行体四句、八句换韵,这里还不该换韵呢。(是吗?还是只有请徐先生多读古风,不要只读今人的)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签是闭口韵,出韵。(下平十四盐和下平十五咸不能通叶?!)此二句完全是戏词。鄙俗不堪。(“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徐先生还敢骂鄙俗吗?)而且对于李鸿章的评论完全违背历史事实(“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对李的这种评价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那么请徐先生告知历史的真象,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呼吁教育部修改所有历史教材!徐先生真是前清遗老遗少啊,为大清鼓吹不遗余力!马关条约是不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至于李鸿章本人是忠是奸,历史未有定论,不过现在的主流意见定其奸臣(教材也是这样说的哦),作者采用这种看法有什么错?我不想改变徐先生的看法,也请徐先生尊重别人的历史观。

大沽台上炮声隆,隆字位应为仄声或入韵(不见得)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何谓京洼?(这个我也不懂,洼字原义为深池,后引申为低凹的地方,作者把北京比作一片洼地,是否有慨中华落后之意,不得而知,不敢妄言)难日什么叫难日?(不难理解,当时老百姓谁没有“跑庚子”之类的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寻字位应仄?(不见得)言说帝后西秋狝。此句我完全看不懂。一般说西狩。言、说是一个意思,重複了。如果要表示西太后、光绪逃到西安,该说秋西狩。(同意,狝就是指秋狩,可以改为秋西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老干体的空洞无物,(这也部分同意,前面的确交待过同一历史事件了,不过作者作为引子,引出下一段落,也无不妥,毕竟这是在高考,字斟句酌不太合时宜,要请徐先生理解

落日秋风哭宝剑剑是仄声字,而且是闭口韵,无论如何押不上韵。(徐先生还是太拘泥于韵了,不过有一定道理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此二句还不错(确然,意境深,对仗工整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州和年能叶韵吗?(同意,这个地方叶韵是有些问题)另外,下面也说了,中国是“半国殖民半封建”,又没有彻底沦于异族,天涯何处是神州,这句不符合历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这里所指的神州是诗人心目的“国”,诗人认为当时国已不国并无不妥,那么“天涯何处是神州?”有什么说不过去的,难道一定把神州定义为具体的山河么?国破而神州无处可寻,是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恐非徐先生所能尽知也。举个例吧,“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这不是具体尺寸吧,有什么道理可言,徐先生认为这两句如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诗人在此化用此意)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地方戏的戏词吧(已驳过徐先生的鄙俗之论,不复言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建能和年叶韵吗?这一句又是老干体。(徐先生对于韵律的掌握已是登峰造极,韵律这类的问题,我已经不想争论了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锤与镰是中共的党标。孙中山是中共党员吗?(锤和镰的确是中共的党标,这个党标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代表工农吧,诗人也并没有明指中共参与了这次黄花岗起义,这里以锤、镰象征工农,也无不妥,是徐先生自己联想到中共党标,怨不得旁人。)

今将炮火灭清廷廷与天押得上吗?。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同上,剑与间不可能押韵。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这两句韵跑到爪哇国去了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人生百年能几何,(何字位应为仄声)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此处倒是可以换韵,这两句也小有诗味,但下一联的韵又跑了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韵呢,韵到哪里去了?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鞯也是闭口韵,不可入韵。

青天白日满地红,(红字位应仄)镶开碑上覆墓间。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和字又是跑马韵。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制跟谁押韵?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花跟谁押韵?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生之位应仄或者入韵。

吾辈发奋应向前。老干啊!年纪轻轻就学老干体,真的是十八岁的少年写的吗?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 漫字能这样用吗?何为不能也?此处可作充满、周遍之意)硝烟。战火、硝烟,合掌。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见字是仄声,出韵。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骨和谁押韵?这两句倒一下不就行了吗?

碧血横飞四塞惊,惊字位应仄或入韵 草木含情风云悲。悲和谁押韵?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老干体的典型(“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更是徐先生所说老干体的经典了吧?徐先生,是这样的吗?徐先生多次提到老干体,请问徐先生,怎么定义老干体?这是一种什么体?是指言之无物么?“向晚意不适,驱车临古原”岂不是干得脱水了吗?哦,原来李商隐也会老干体的。)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人和谁押韵?

召公甘为社稷死,不符合历史事实召公不就封于燕,原来不是“甘为社稷死”,是有私心?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徐先生所读何史?“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难道是诗经记载有误,召公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从来就没有为社稷考虑过,如果徐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我真是无话可说,我想徐先生不会无知到这个地步,当有其他的意思,可惜徐先生没有说明,我也不好深说。)

感君总能多奉献。哈哈。这句是诗吗?鄙俗之论,又劳徐先生再说一次,那么我也多说两句。要知道诗歌和许多文体一样,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为什么诗歌这种独领中国文坛几千年风骚的文体,在现代几乎如同大熊猫的命运了?徐先生没有深思过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如同你徐先生这样的人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国人对诗词的兴趣,单单凭你徐先生一味地把种种限制奉为天条的说教么?显然不是,我肯定徐先生在格律方面的造诣,但是诗的美,首在意境,只要有意境,其他的都不在话下。“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通篇白话,是诗吗?我想即使热爱古典中国文学的徐先生,也不能否认这不是诗吧?现代诗和古诗,在意境上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任何文学形式,在一点上都是相通的。意境不高,即使文采斐然,又有何用?当然就作者这一句“感君总能多奉献”而言,未必能看到多少意境出来,但谁说现代语不能入于古诗之中,一定要在古人的言语中寻章摘句吗?这是不是有悖于我们的祖辈创造诗这种文体的原意了?诗不是御制文,“诗以言志”才是诗的本质,我认为这句只要能够表达作者本人的真实意思,又有何不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全是白话,不是诗吗?徐先生犯得着用“哈哈”这种轻蔑的笑,来打击一个诗词爱好者吗?何况此人的诗词造诣,我看未见在你之下,以其立意而言,我看徐先生未必能写得出来这种气贯长虹的文章。这尚且不论高考给你的时间限制,曹子建七步成诗,千古佳话,单以时间而论,子建未必过此。这首古风可以说是诗人口占而成,还没有深加工,加工以后,当可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口,与黄兴那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媲美。)献又没有韵了(还是那个问题,我说一句公道话,他手边没有韵书

至今天下传英名,名字位应仄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又是老干体的诗风,语言俚俗,内容空洞聊诌一诗恶俗悼君君没有複数格魂,勿怪字拙人不见。见是仄声出韵。

后记:前已有序,现在又有後记,你当是写书吗?(徐先生的手电筒只照人,不照己吗?你自己也是前面评了,后面评

今日之生活文言有生活这个词吗?生活之词产于何时,何处?《孟子》有云:“民非水火不生活” 《北史•胡叟传》:“家于密云,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谓友人金城宗舒曰:‘我此生活,似胜焦先。’”徐先生还胡诌否?),皆先辈流血而成,沥血有以成之,更像文言一些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伪文言真文言是什么,照徐先生这种自以为是的观点,我们真不好把握什么是真文言了,“何止黄花岗耶?”是伪文言,那么这句的真文言,如何写,请指教。)

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愧矣不成辞。应该说,思之愧恧今年之秋为何独独是今年?,料黄花岗之黄花料岗上黄花即可,应于秋风之中透香透香,还是香透?中华乎乎之可删?

    总评:(徐先生在逐句品评此诗的前面那些话原来不是总评啊?那是什么?)

    一、全首诗出韵极为严重,而韵字多重複出现。这是写诗的大忌,说明词汇量不够。只有古时盲翁作场,说唱文学,才会如此。(先生所言者,律诗也,诗人所作者,古风也。韵字重复出现,在古风中并不鲜见。出韵是这首古风的一个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这首诗的亮点在于立意。出韵的问题,我想经过作者的修改是可以解决的,“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一字之别,孰以优劣,两位当时的文学家都要推敲半天,而况于现代的一位高考生,徐先生,有些吹毛求疵了吧?)

    二、全诗犯下了让国民党高举锤镰旗的大笑话。(罗罗嗦嗦,评诗时已说过了,总评还说一次,这样的话,徐先生还敢笑作者结构凌乱?

    三、结构凌乱,不知道在意思转折的时候,就该换韵的道理。(部分同意,古风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在意思转折时,也不一定要换韵,这非徐先生所能知也。

    四、思想贫乏,对历史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教科书的程度。(笑话,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教科书上就是思想贫乏?一定要标新立异才是真正的历史观和治学态度吗?教科书的历史观是怎么样得来的,是不是许许多多的历史大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徐先生不会无知到这种地步吧?令人瞠目结舌!

    五、全诗语言俚俗,且多生造不通。(语言俚俗者,又何止作者一人

    六、全诗没有真情实感,基本是老干体的标语口号(什么是老干体的标语口号?请定义。)。某位“武汉省级示范高中”的阅卷老师说,“该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是采用的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这话完全是不知诗者的谰言。情感是诗的惟一内容。这首诗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情感。(“情感是诗的惟一内容。”此论甚高,完全同意。但这首诗为什么“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情感”?只有和你徐先生的情感相同,就是真正有情感了吗?徐先生可以这样主观吗?我看全诗充溢着一种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难道不是一种真正的情感吗?徐先生居心何在?)

    七、“另一位老师表示,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我只能说,这位学生读毛泽东诗词读得非常熟,有非常精深的老干体诗词功底。(读毛泽东的诗词不对吗?我至此终于知道徐先生所说的老干体了,如果毛诗是不入流的老干体,那么我就奉劝徐先生,不,是正告徐先生,不要再到大学里去推行诗教了,回家养猪去吧!如果毛诗是不入流的老干体,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豪放派的诗人了?毛的诗词造诣,不客气地说,你徐晋如连评价的资格都没有。毛的豪放是老干体,婉约一点的“有谁怜”之句又有“女郎诗”之嫌,但不知徐先生还有何诗可推,何诗可教?徐先生,有诗作吗,拿出来晒晒,我们好学习学习什么是真正的诗?驳了这么半天,我不会是和一个疯子在说话吧?)

                                       楚江谙雨于灶雨焙茗轩

                                           2009年6月30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