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让我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很想竭尽所能地为我的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也许是因为墨守成规,我的课堂总不那么精彩,回首每堂课,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欠缺和遗憾。正当我思索着如何才能提升的时候,12月2日至12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江津几江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这次学习活动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在三天的观摩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去听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省市,分属不同专业,所授课程有代表性,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都不乏一个共同特点: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主动意识,进而使学生产生表达的兴趣和愿望,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争相表达,言论滔滔不绝,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起来,乐于表达”这一理念。
在听曹老师的《浮力》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授课的条理性非常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并不孤立,都在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做铺垫,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贯穿很好的整体,知识难度层层递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把握规律并有迹可寻,这样学生理解和接受就比较容易,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从曹 老师的课中我意识到备课对一位教师而言是多么关键和重要,如果没有老师课下的精心准备,上课就不会这样精彩。
孙越然老师的《化石吟》,最吸引我的是他敢于创新,以唱代读,把一篇枯燥平淡的说明性科普课文上得如此的生动,兴趣盎然。平时我们在上本课时,往往注重讲授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课程内容十分空洞,可是孙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另辟蹊径,有些知识点他还以提问、对唱的形式同学生一起探讨。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孙老师的课中我体会到要想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就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要在平日多学习,多积累,这样才有可能让你的学生从你这里得到的更多。
我校余刚老师的《诗歌仿写》示范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课堂组织上的“灵活性”。他的课始终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进行的。在充分采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生动地传授知识的同时,课堂中还适当地穿插、安排了有趣的小游戏,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饱满高涨,没有一点因长时间听课而疲劳的情绪,保障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课程最后还安排了师生现场作诗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总之,余刚老师的课调动了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去培养实践能力,是一门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好课。
听了胡春桥老师所讲的《秦腔》后,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胡老师的课讲得很仔细,课件和板书囊括了所有的知识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容易。他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很有针对性,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存在的个性问题,因材施教进行指导。我觉得这样做更有利于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听过了以上几位不同专业老师的课,我学到的不单单是他们当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一堂精彩的课,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是什么,也可以说我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接着我又听了 位跟自己所教课程同类的教师的课,同样收获多多。
北碚朝阳中学的杨老师在上《从菊花台说起——移就》时,利用自己独特的讲解方式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首先由歌曲《菊花台》引入,然后逐一分解“移就”的构成,接着感悟名家对移就的运用。这样耐心而细致的讲解使基础不同的同学都能够掌握得很好。在接下来的练习时间里,她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对学得好和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觉得杨老师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一点是我在讲课中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堂课,让我同样获益良多。
虽然这次观摩学习活动已成记忆,可每当一遍遍重新回味自己在每一堂的听课中得到的感受,无论是与自己不同专业还是与自己相同专业的那些教师,我都能从中学到自己在教学中所欠缺的东西,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也思索着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我想他们的课之所以丰富,之所以生动,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这些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认真备课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意识,更有一颗爱岗敬业的责任心。
我感激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因为它让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因此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以后我还要经常找时间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以他们为榜样,为双中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教学信息,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都有机会向别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