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阅读
  • 0回复

(作者序言)《文化教学概论》前言:文化与教育双自觉下的责任追求——推进教育文化化的探索与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33

文化教学概论》前言

      注:封面意境解读。封面采用“一炷香火”式设计,表达对文化的敬重。从下往上看,仿佛一炷香从鼎上升起,漫过玉龙,袅袅飞腾,上达天庭。在封面文化素材的选用上,背景是历史长河,选用黄河壶口瀑布,象征思想巨变。因西史辨伪大潮影响,去掉了原埃及和苏美尔文化符号,呈现了三千年的金黄甲骨、9000年的贾湖骨笛。底坐是5000年的红山龙玉和3000年的商朝司母戊青铜鼎,与左上方的甲骨呼应。核心书名,以中国天宫、日月为主,辅以云纹圣旨和云纹书轴、中国红印章及传世书法家的字帖(分别是书圣王羲之、“元人冠冕,晋唐衣钵”之称的赵孟頫、“启体宗师”启功和米芾),象征意义突出。颜色上,底座的青色象征思想诞生过程的苦难,红色象征成熟与喜庆,黄色代表尊贵与庄严。

注:“教学文化学”理论是谭恒君老师基于近、现代百年来中国文化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产生文化和教育的体系化冲击与嬗变,并在国力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为解决中华文化复兴这样的社会问题而创建。

后来发现文化与教育的不匹配问题,并非中国才有,这是世界性难题。因此该理论也可部分解决世界“文明冲突”背景下的世界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这让“教学文化学”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普适性。

从学术视域看,本理论也可归为“教育文化学”。或者说,该理论是对“教育文化学”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落地体现。

当然,在创建和实践这一理论时,并没有想到“教育文化学”,但在对人类教育理论进行综述时,发现它与该理论有思想上的相通之处。

本文是《文化教学概论》的前言,突出了中国教育人在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双重责任驱使下的理想追求,特别是推进中国“教育文化化”所作的2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60和70年代出生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荒漠感有深刻体会,北大教授钱理群就认为自己是最没文化、最没趣味的一代,其实是对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断裂的深刻反思。因此中国的“教育文化化”工程,非常切合时代需求。

该序体现了谭恒君老师构建“教学文化学”的艰难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国力提升过程中,教育界对文化旗帜的群体无意识尊重与支持,这是中国社会的希望所在。

谭恒君老师18岁中师毕业便站在小学讲台上,从乡村小学到乡村中学,从乡下到县城,由重庆主城到北京漂流,文化时空和格局视野的转变,才成就了一种学术理论由单一的语文学科转向全学科,并在历届大赛的探索中,完成了全学科、全学段和全文化的教育理论思考与建构。

这个过程,还有一种难得的精神,叫沉淀。该书稿2015年完成,联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担心实验纠偏不足和理论构建还需打磨,便重新思考,从单一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提升到部分解决世界文化与教育问题。

这一修改过程,十年弹指而过。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有多少人书稿能够沉潜十年修改?

当然,该书的出版,还应该感谢重庆出版社的编辑同仁,感谢刘红和瞿娅雯编辑、邹彩娥主任和终审编审,是他们精湛的编校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质量。

也感谢重庆一不文化公司的版式设计和封面创意,充满了文化意境之美。

文化与教育双自觉下的责任追求
——推进教育文化化的探索与实践
谭恒君

一部专著诞生,通常需要名人写序。

原本也打算讨一点名人光环,给新著加持。但在教育圈打量一番,然后仔细看看“文化”两字,便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当今中国的教育名人,谁能为这两个字诞生的教育新理论写序呢?谁在为推进中国教育的“文化化”而奋勇前行呢?

没有?……还是有?……还是真没有?

便心生一种悲凉的心绪。

这是时代的悲剧。

有三批精英人才支撑过新中国基础教育。其一是新旧过渡时的私塾教师(多数是民国教师),他们早已退出教育界,甚至很多已经离世。其二是无意识造就的社会精英“老三届”,他们同样完成了群体的完美谢幕。其三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师生,他们正在准备退出中国教育界。

按照这样的时代逻辑,如果要署名专家,也就只能在这批中师生中寻找了。虽然那个时代的大专、本科群体有很多精英人才,相对基础教育来说,中师群体却更优秀。

但更优秀的中师生们,在成长路上,由于所谓“前学历”等各种政策性限制,能够利用种种资源晋升到专家地位者,可谓寥寥无几。而少数进入高校成为教授者,中途必然将重心从教育一线转移到学历提升,虽有教授之荣,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操作,却未必有当年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一线 30 年以上的同龄者们深刻。

这便是两难了,找一位名气较小而理解深刻的中小学教师,还是找一个名气较大而教育理解稍逊的大学教授呢?

我倾向于前者。

但将这两者放在文化的平台上观照,再放眼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两代人,我便又犹豫了。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两代中师生中的名师或教授,从学历教育中教材的文化含量,到实施教学的人才素质,到社会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心理及文化历练等要素来看,很难找到能够扛起文化大旗的人。

如果没有参与到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洪流中,去成长,去磨砺教魂与人格,如何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先行者?更勿论成为教育文化的创造者了。

换一个角度,理论上有这样的人,现实中找起来却很困难。

只能写自序或前言了。

(注:因担心读者误解,出版时删除了以上两段。)

注:封底意境,采用宇宙星系结构,暗示宇宙胸襟。放了7位文化名人的题词。每个题词前采用了道家的葫芦符号,葫芦是道家宇宙哲学和秩序的投射,是“道”的具象化,具有神圣性。它是炼丹驱邪的法器,是济世救人的医道标识,是吉祥的精神图腾,连接天地的智慧象征。是本土宗教标识性的文化符号。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它的存在与传承都有很独特的理路。

比如佛教东传, 唯禅宗独盛于西南。这得益于巴蜀地域文化底色, 重庆是巫文化的诞生地,巫溪和巫山是巫文化的摇篮。巫文化与禅宗心学内通, 这两种文化碰撞,  立即拥抱开花。

文化有底色,这是精神的源代码,它编写了地域群体的生命软件和思维程序, 甚至灵魂的操作系统和生活方式的日常。

教育的本质,就是找到这些源代码,用符合它程序规律的方式,进行现代教育的目标编写与时代升级。

所有违反地域源代码和生命编程规律的教育,都带有强制性和破坏性,最终事倍而功半。

笔者在一线教学 30多年的经历,是这本书诞生的源泉。

“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每年一届,已进行20届)等赛事活动,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课题规划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子课题参与 学校涵盖全国 21个省市自治区 )等探索活动,  以及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是这本书诞生的外围平台 。

当然,笔者由教育一线跨界到出版行业,人脉圈与文化时空的拓展, 在出版平台大量阅读和观察各种教育现象、了解各种教育流派及理论,对话当代优秀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提升个体的 文化认知、教育自觉及责任担当,是这本书诞生的主体资源。

时空和业态的拓展对个体文化视野的成长极其重要。由乡下到城区,由县城到主城,由重庆到北京,这不仅仅是地域空间的转移,更是文化空间的转换。由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由一线教育到教育出版,其实也有内在的梯度逻辑,既是教育视域的扩充,也是由经验向理论的升华。

在出版领域,笔者从负责阅读作文编室扩展到教辅编室,从负责语文学科到全学科, 从主编普通阅读作文期刊到其他学科期刊,作者群和论文质量及学科视野的扩大, 触发我对文化教学全学科和跨学科及全文化探索的思考。

这个过程值得记忆的是:30 多年一线中学语文教学,在重庆市江津区教研会展示中学语文研讨课、示范课、送教下乡课,在重庆市初三中考复习会展示文化作文优质示范课(勿论全国讲座与中、高考各级示范课)等各种类型的优质课,我的课堂艺术和教学质量均获得地区同仁和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同时我也创造了许多第一:江津区组织的各类作文大赛中,  学生获奖质量和数量多次居第一;江津区教师进城招考语文学科第一名;江津区首届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写作和讲课双项第一;2002年所教学生的中考作文轰动重庆阅卷场, 是重庆中考20多年来之唯一。重庆市原中学语文教研员黄新生老师在重庆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称赞我“指导有方”,指导的学生作文“篇篇不同,篇篇精彩”。

这个过程值得庆幸的是:经由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的指导,笔者一直没有脱离教育行业,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纯粹的出版人,而是牢记教育本色,定性自己是教育人。

这个过程值得欣慰的是:经由出版平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笔者开启了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下的文化担当。在课题实践中完善原有理论的同时,通过启动“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我肩负起文化自觉时代新理论宣传与护持教育正见与正气的责任,开启了推进中国教育文化化进程。

这个过程值得感恩的是:经过多种平台,笔者结识了一大批对中华文化复兴与教育复兴满怀激情的教育同仁。从普通教师到各级领导,  他们无偿且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文化教学的洪流中,希望能够创立基于中国文化底色的教育教学新理论,用更符合中国人历史和生命的方式来完成中国群体人格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智慧地吸收世界先进理论,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中国本土版教学理论的原创性发展。

这个过程值得欣喜的是: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与谭云籍、王洪结成三人研写团队,使资 料的收集与思维的碰撞更全面公正,理性客观。

这个过程值得兴奋的是: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从中央政策到媒体及各界知识精英,重新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母根与战略资源进行传承和宣扬,这为文化教学的推广,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是文化教学的使命。

注:本书作者谭恒君简介。

许多朋友很好奇,你们是怎样想到基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背景下的文化教学思考,并把它放在世界文化平台上,具化为一线课堂操作系统的呢?

其实很简单,反观自身,看到那么多的文化渐渐淡去,或者丧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我们就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复到后代子孙身上。

2008年,笔者每天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花费在开车上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 为了体验素读 和素解及经典诵读,每天在车上跟着光碟读记《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篇目。也许是精力 放在驾驶上,也许是岁月不饶人,一年多时间,居然无法完整背诵这些经典文字。

那一刻,才明白古人让学童们先将经典生吞下去,然后用一生来反刍的意义。

不仅仅是经典,即使是身边的各种习俗、建筑、服饰,乃至生活的日常,我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它的表面,无法深入里层,去理解它的内涵和渊源脉络。

我们只是一群识字的“文盲”,被生生地与祖先的智慧隔离,我们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也不是教育意义上的中国教师。

这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极大的绝望和悲凉,乃至恐慌。

于是,想亲近文化,想走近祖先,想与五千年文明对话,想去探索考古那些历史与传说、神话与卜辞。

于是,以一个当代“文盲” 最真实的苍白的心态,开始反思历史和当下,去探索文脉与教脉的种种断痕与伤痛。

于是,开始了文化的自觉与教育的自觉,主动将文化的碎片与教育的碎片粘起来,希望通过课堂的途径,实现文明的传承与文化人格的塑造。

于是,基于全学科和跨学科,甚至学科外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文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在诞生了中国巫文化的土壤上,开启了它的成长之旅。

巫文化是全世界最早的文化之一。

某种意义上,文明的火种经由了巫师之手的催生,包括石壁、 甲骨和竹简上的刻符文字, 以及礼乐制度和精神构建在内的诸多内容。

重庆是中华巫文化的源点之一,巫仪所化,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和群体心理,成为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基因之一。

刚柔相济,是巫文化影响下的巴人文化特征。

巴人尚武,铁血刚毅,世有“北蒙南巴”之说。

巴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场,是牧野之战中武王伐封的先锋军。《尚书》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 巴人出场就改写了中国历史。

巴人还两次改变世界历史。一是公元 1259年在合川钓鱼城击毙蒙哥大汗,上帝折鞭,解除 了西亚和欧洲危机。二是民国时期,重庆作为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中心,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付出了极大代价。

巴人重信仰,内心温柔而宁静。巫文化与禅宗碰撞,直指内心的真诚,让巴人的生命多了一份内省式的日常和活泼禅风下的内生式智慧。

重庆历史上的移民包容、长江地理环境的跌岩开放、大山深处的神秘玄幻,以及陪都抗战、“三线”布局、 直辖加持等,形成了重庆人既古老又现代的独特思维模式和精神世界。

于是,忠于内心的反思,开启了历史文化的追溯,以自身薄弱的文化底子, 开始了文化课堂、 文化校园、文化人格、文化中国、文化复兴等文化意义和目标追求下的文化教学探索。

于是,巴文化成为这种探索的精神土壤,思考学情、天赋、教艺、教材、人格、生命的文化 品性和地域基因,不断审辩中国教坛的历史和现状,希望挖掘祖宗教育智慧,续接教脉,传承文脉,走向世界。

注:本书另外两位作者简介。

文化教学,最初是中国文化在历史断裂与时代复兴下的教育解决方案。

但放在世界视域下,凡是文明的繁荣地,如东亚、西亚、南亚、欧洲等,无一不是治乱相承,战事不断,许多优秀文化不但出现断裂, 有的还再无继承,甚至这种文明的原创民族,一同淹没在时间的土层。

于是文化教学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的冲突”背景下的跨文化解决方案。

文化教学不仅仅能够解决中华文化复兴这样的局部问题,也能够部分解决基于跨文化认知下的世界教育和世界文化的融合、理解与传承和发展问题。

希望能通过文化教学,种下文化传承、尊重、平等、 交流、吸收、融合的意识和行为,解决人类因宗教、地域、 习俗、价值等文化精神上的冲突带来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和战争破坏等问题。

这是我们仰望星空的天际线,也是我们推进教育文化化的宏大追求。

希望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也希望有更多中国原创思想来解决中国问题,甚至世界问题。

中国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思想的跑马场,给我们民族带来文化自卑的阴影。

教育更是重灾区,清末教育改革的“日化”,民国“壬戌学”的“美化”,新中国教育的“苏化”,改革开放后的“欧美化”,使中国教育人一直在域外教育理论指导下生硬地做中国教育的事,这是思想主权旁落的悲剧。

很多教育博士和专家,对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较少,几乎都是研习西方。他们学历时间过长,加上缺少实践纠偏,使他们终身被囚禁在异质文化的思想牢笼里,无法成为中国教育思想主权的捍卫者与开拓者。

这是这几代教育高知者的悲哀。

希望本书是一个原点,让更多中国教育人能够教育独立、思想独立,并基于中国教育基因和文化基因,创造首先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思想,  然后肩负世界责任。

希望更多教育博士和专家把研习中国三千年传统教育作为底色,去自信地对话世界教育思想。

虽然思想没有国界,但思想的底色却是文化,世界许多优秀思想都是基于本国问题的解决而诞生,适应本国或本土文化基因,  却未必适合异质文化土壤。

因此,思想可以共享,未必可以共用。

最想感谢的是“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截至2024年底,大赛已进行20届,来自全国各省市优秀选手的文化课堂展示,为文化教学理论的验证、校对、改进、 完善等提供了优秀舞台。

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从最初语文老师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到加入文化阅读教学;由单一的语文学科扩展到全学科;由全学科到小、初、高全学段;由全科全段到统一为初三或高一学情,检验不同老师的跨学段教学能力; 由跨学段到小升初、初升高衔接教育探索;再由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到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的地域教学研究;由地域文化到适应城市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教学思考;由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到跨文化思辨与跨学科融合;由单一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到不同学科基于同一文化平台的整合展示……在大赛内容的探索上,每一个创意都引领着中国教育人不断前行。

选手组合上的创新也层出不穷。由年轻选手的参赛到不同年龄的名师大赛, 72岁的杏坛老将史绍典先生也站上讲台,创造中国教育史上六代同堂的大赛奇观;由全国特级教师大赛到挑战特级教师的“超特赛”;由基础教育的名师大赛到融合大学教授、学者、作家、诗人、教研员、教育局领导等的创造性教育赛事……每一次主题大旗的张扬,都让教育界升起理想和信念的曙光。

借助大赛发出教育正气,也引起教育界关注。大赛设计了“国文奖” 以促进对“语文”概念的定位和发展的深思;设立“魁星奖”以促进对中国本土教育文化习俗的合理性的追问;设立“诗 经奖”以促进对传统诗教王国衰落与振兴的反思;设立“墨子奖” 以促进对科学基因与人文融合的摸索;设立“教魂奖”以促进对不同教育天赋者成长的探讨……

感谢为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落地和宣传推广的所有教育同仁。

本书与基于三千年汉语写作和审美追求的原创写作学探索专著——《文化作文概论》, 以及基于中国文化人格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原创阅读学探索专著—— 《文化阅读概论》,共同组成我们原创文化教育学的“三驾马车”。

希望本书能够向未来的教育人展示今天教育人的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以及这种双自觉带来的文化追求、文化责任和文化实践。这是伴随中国教育现代化基础上的教育文化化探索与实践,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要走的新“长征”之路。也许会有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交锋,但无论过程如何惊心动魄,终会凤凰涅樂,于烈焰中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也希望更多的教育人投身到以文化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化的探索与实践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文化教学理论与操作,为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内生式发展贡献我们的一点心力。

2025年3月,修改于重庆江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