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62阅读
  • 0回复

(考古发现)资阳濛溪河遗址:东亚现代人八万至六万年前的生活从此清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60

东亚现代人八万至六万年前的生活从此清晰

  □ 全媒体记者 陈维 李梅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凭借重大发现脱颖而出。这一距今约10万至5万年的遗址群,清晰展现出“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的历史场景,填补了现代人演化研究的关键时间、空间及人类行为、文化空白,有力证明了过去认为陷入“瓶颈”的东亚古人类并不沉寂。

  破解“瓶颈期”争议

  86处遗址点织就东亚现代人生存网络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距今10万至5万年间被视为现代人演化的“瓶颈期”,因缺乏遗址与行为现代化证据,国际学界提出“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理论,认为该时段古人类因环境剧变而陷入沉寂。

  2021年9月,沱江支流濛溪河畔的一场洪水,让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和雁江区交界处的五一水库河床惊现乌木与动物化石,濛溪河遗址(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因此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至202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历时三年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步揭开濛溪河遗址的神秘面纱,累计出土编号石器、化石标本1.51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件,收集各类土样1.79万份(已浮选1.27万份),挑选植物种子及果实等6.22万件,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2万件。

  “2024年,我们通过碳十四、光释光、釉系等多种测年方法交叉验证,确认了其大体距今约8万至6万年,处于现代人起源演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同年,我们还打破常规思维,在四川盆地中部这一商周时期遗址都很少的浅丘地貌区,发现了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项目负责人、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这是一个处在瓶颈期内的新的考古学文化。目前,以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为中心,在直径超过120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86处遗址点和120处原料点。多点测年和地貌分析显示,这些遗址的年代主体约距今10万至5万年,文化面貌具有高度一致性。

  “濛溪河古人类在生产、生活与精神上的探索,与早期现代人贴合。”郑喆轩表示,这是首次在华南到东南亚发现处在“瓶颈期”的大规模遗址群,“说明至少在四川,被认为陷入‘瓶颈期’的古人类是相当活跃的。”此外,这些遗址没有发现任何同时代及更早阶段西方流行的莫斯特文化技术元素,整体上延续了东亚百万年以来的简单石器传统,与东亚简单石核石片传统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填补了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的关键时间、空间和文化空白。

  颠覆性发现

  从“食谱革命”到工具技术的立体突破

  “这是一个国际罕见的‘百科全书’式遗址,涉及远古人类从生产、生活到精神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郑喆轩介绍,许多证据远超过去对东亚的认知,并为认识全球该阶段的人类演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是以硅化木为主要石器原料,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区别于南方传统砾石大石器,濛溪河古人类创造性利用本地硅化木制作精致小石器,充分显示东亚现代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文化特点。

  在已辨认的37科53属植物中,人类可食用类型超过50%,包括首次在旧石器遗址发现的接骨草等药用植物。遗址还发现了非常多样的动物,大中小、水陆空、食肉食草等类别都有,从巨大的剑齿象、中国犀到凶猛的熊、虎,再到鱼、鳖和鸟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很可能在古人的“食谱”范围内。丰富的动植物发现显示远古人类对自然深刻的认知能力和广谱的取食策略,将介于相对简单的狩猎采集到复杂的农业畜牧业之间的人类食物广谱历史提前,为认识全世界早期现代人行为提供了具有唯一性的新材料,系统、全面地揭示了早期现代人的完整“食谱”。

  “遗址中还发现了系统性用火的证据,有大量烧过的动植物。2024年,发现了烧骨堆和火塘,火塘中除了常规的碳化物和烧骨外,还发现了许多烧结的黏土块,总体显示濛溪河古人类频繁用火。”郑喆轩说。

  除了生产生存所需的各种发现,遗址还同时在石器、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都发现有刻划痕迹。此外,遗址还出土了穿孔的骨片和橡果,展现了东亚现代人早期意识及社会行为的萌芽。专家表示,“多样的刻划和对植物的穿孔是东亚首次集中性、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结合其他众多类型的发现,形成世界同期最复杂及系列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集合,对认识其由来与发展提供了系统新证据。”

  资阳文化新坐标

  从“单点”到“网络”的文化认同

  2024年7月,考古人员在濛溪河遗址现场搭建了一个35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透明展柜中的木质工具与刻划痕骨片前,常可见资阳本地居民驻足凝视。

  “以前只知道‘资阳人’,现在才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8万至6万年前就创造了这么复杂的生活。”市民王女士的感慨,折射出遗址对地方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

  如今,资阳已成立了资阳濛溪河遗址管理机构,也正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资阳设常驻考古工作站,筹备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计划今年10月召开)。同时,启动建设考古工作站和创建国际考古科研基地、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工作,让远古生活场景走进公众视野。

  “考古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为揭开东亚现代人由来这个谜题提供了系统性全新证据,也让资阳从“资阳人”的单点记忆,升级为承载百万年人类史的文化网络节点。

  郑喆轩介绍,目前濛溪河遗址2025年的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对于火塘等重点遗迹特殊分布区的土样,除常规浮选外,还会进行超声波浮选,确保任何信息都不遗漏。

  资阳市博物馆馆长袁朗表示,“我们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策划资阳濛溪河遗址特展,计划今年7月在市博物馆对外免费展出。我们有信心,让世界看到东亚现代人的演化从未中断。”

  从洪水冲刷的偶然发现,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耀眼亮相,濛溪河遗址群的故事,既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案例实证。当资阳不断向世界展示它的古老文化,我们愈发清晰: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的基因密码,每一次发现都是对人类发展史的深情回望——在这片孕育了“资阳人”的土地上,新的证据正不断证明,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从来都是由无数具体的生命、智慧创造书写的壮丽史诗。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