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867阅读
  • 0回复

【建安风骨3】 “文以气为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6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2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文学观念,反映了建安诗歌的重要特质和变化。


 


   曹丕常以“气”论当代作家,他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刘桢“有逸气”。又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可见他所说的“气”是指不同作家的不同风貌,是指文学的不同个性与风格。虽然曹丕还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却是对建安诗歌个性化、抒情化在理论上的很好概括。建安诗歌的这一突出倾向,对两汉诗歌是一个解放和飞跃。


 


   在建安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是《尚书》和《毛诗序》中提出的“诗言志”。“志”本来也可以包括广泛的思想感情内容,可是汉代自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志”便被捆上一条儒家的绳索。如对“诗三百”,汉人尊之为“经”,又用儒家思想解说,把周代这部诗歌总集解说成了儒家政治和伦理规范的教科书。《诗经》开篇的《关雎》,本是一首生动的恋歌,而《毛诗》却解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说关雎鸟是雌雄“挚而有别”的,所以后妃与君子也是“夫妇有别”的,而“夫妇有别”便能化成天下,使“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所谓“言志”便成为言儒家之志。孔子的“思无邪”成为不可违逆的教条,“温柔敦厚”成为不可逾越的诗教。汉诗也就出现象韦孟《讽谏诗》、傅毅《迪志诗》, 充满了道德说教,把诗歌创作引入死胡同。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发生了根本的动摇,法、名、兵、纵横诸家思想应运而起,思想呈现自由解放的趋势。建安诗人借此东风,一反汉诗的趋向,直接以汉乐府为榜样,汲取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从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活泼个性的文学。


 


   建安诗歌这一解放和飞跃,不仅重新打开了诗歌反映现实、抒发感情的道路,而且使诗歌出现个性与风格的差异。如曹操的诗古直苍劲,恰如敖陶孙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清丽激越,长于言情,诗又“鄙质如偶语”,所以“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植的诗比起曹操、曹丕来,语言要华美一些,王世贞说他“天才流丽”,陈沆说他“美秀而文”,但并不柔弱,华丽其容,风骨其实,其风格正象《诗品》所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如刘桢,我们只要读他的《赠从弟》第二首,吟玩一下那迎风傲霜兀立不凋的松柏,便可体会到他那“仗气爱奇”、“真骨凌霜”的风格。建安诗歌的这一成就,为五七言古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此后,人们沿着这种趋势,不断开拓五七言诗的领域,创造不同的风格,从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郭璞的《游仙》、陶渊明的田园、鲍照的《拟行路难》、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直到庾信的《拟咏怀》,都以各具特色、丰富多姿的创作,充实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