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70阅读
  • 0回复

(古今思辨)从“闺塾”看今天的(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30
“闺塾”是《牡丹亭》的第七出,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和侍女春香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穷酸迂腐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并以此来要求学生。喋喋不休的教导、声色俱厉的训诫,引起了两位学生的不满:天真、率性、大胆又憨顽的春香无视封建礼教,不顾师道尊严,与老师发生了直接冲突;而生于官宦之家、长于深闺之中的杜丽娘尽管表面上还算恭敬,但内心同样厌烦陈最良的说教,并由课堂内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课堂外的流觞曲水、名花异草“这等一个所在”而催发萌动了怀春之情——这种自然真实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必将与她所生活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构成更激烈的冲突。

有意思的是,到如今,时间过去了400年,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了陈最良的做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

备课——“把《毛诗》潜玩一遍。”
上课——“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作业——“取文房四宝来模字。”
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胡说!”“多嘴!”
对不好好读书的学生——“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知道么?”
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待俺取荆条来。”
对怕做作业的学生——“你们功课完了,方可回衙。”
教学思想——“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教学目的——“应文科判衙”“求闻达”。(那时是对男学生而言,现在男女都一样。)
还有两个小插曲:老先生陈最良不识闺房四宝;但听到“上样儿”,马上神经质地想到“三个代表”
这样的教育怎不“把人禁杀”?

这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捧着教参,津津乐道,“伴诗云,陪子曰”;遵守教条,亦步亦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按“考纲”的样儿训练,“须要早起”,“今夜不睡”……

这是一种与生命为敌的教育!生命的意义在于她的独特性,生命的价值在于她的创造性,生命的活力在于她的自由奔放。“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教育的意义在于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锁,拓宽人们的精神空间,而不是做着相反的事情!

杜丽娘尚能抱怨“依注解书,学生自会”,春香更是步步进逼,直至抢过老师的荆条投掷于地,甚至那个迂腐的老先生在春香的追问下,也还能饶有兴致地在课堂上叽叽咕咕学起鸟叫来:这样的情景在今天的课堂上反而看不到了。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不满,但他们不满的是:高考考吗?你讲的东西对高考有用吗?请不要给我们时间和空间,快用作业和训练把它填满吧!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