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793阅读
  • 5回复

(十届决赛)清明节课题组考查第二决赛场成都游学地点:青城彭祖和黄龙溪及都江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4-06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总决赛,第一决赛场仍然在北京,考查燕京文化与帝都文化及教育文化气场。第二决赛场在成都,考查蜀道生命文化内涵。第三决赛场在台北,感受中国正版文化磁场及殖民文化遗迹。
  为了更好地把握蜀道生命文化的本质,课题组特别邀请谭蘅君老师一道考查蜀文化,选择最能体现蜀道文化和生命养育的场所,让所有参赛学生,理解千里平原孕育的天府之国,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在日常生活的呈现。这有助于学生通过暑期游学,了解蜀文化特征,并融入到自身地域文化和个体生命中去,从而学会珍重生命,修炼生命,保护生命,以命为本的价值观。
        而这,也就是道文化在人世凡尘层面的体现。
  最终,选择了四个地方:一是中华养生第一山,中国长寿始祖彭祖的诞生地和墓葬地:彭祖山。二是四川最具竞争力和休闲文化的千年古镇:黄龙溪。三是西蜀第一山,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及祖庭地:青城山。四是最能体现四川人聪明智慧与几千年富裕文明的水利文化:都江堰。
      由于市内早已确定为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博物馆(或三星堆)等,所以,市内不在本次考查之内。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4-06
清明出发,天暴雨。车走渝泸高速转成自泸高速。路上车辆远远没有预期的多,所以速度基本能保持100码左右。在大林镇下道,经籍田路直通彭祖山。五个多小时车程,抵达彭祖山,雨停,空气清爽,整座山林鸟语花香,山不高、台阶缓,两旁乔木高耸,绿树成荫,辅以修竹滴翠,清风湿润,顿感心旷神怡。

这里据传为商贤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彭祖山。是国内独有、世界唯一以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沿府河、岷江岸边,北起净皇九股泉,南到县城关刀山公园,总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

不过导游解说彭祖按古代甲子计算,实际只活了130多岁时,约于公元前1900年的6月6日出生在四川省彭山县江口镇彭蒙山(今彭祖山)。公元前约1100年6月3日因病卒于彭蒙山,享年800余岁(相当于今139岁)。谭老师认为如果此证属实,那么重庆李清云应该为世界上活得最长的人,计有256岁,远远高于彭祖。这对于追求长生不老的中国神仙文化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击。谭老师猜测,这是为了证明彭祖确有其人,而又要符合现代科学的认知,所以就捣鼓出这么一个约139岁的所谓“真实的”彭祖出来。这是现代社会的又一迷信:科学迷信。中国几千年历史,生命文化在全世界最发达。不要用现代科学的认知去局限古代生命科学的高度与成就,这是现代人将医学狭隘为医学器材后,丢掉了医学和养生学的灵魂带来的视野窄化与误判。彭祖如果800岁,其实后人即便与他相处,也多不清楚他的真实年龄,就象李清云一样。所以要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养心术、风水术等,等待现代科技进步到更高层次后,再来印证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的品质与内涵,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彭祖祠,上一柱香。

彭祖山,原名仙女山,古称彭亡山、彭女山。因彭祖及其女儿在此生息,修炼成仙而得名。

彭祖山海拔高度610米,垂直高差158 米,因是养生术创始人彭祖修炼和陵寝之地而闻名四海,被尊为中华养生文化第一山。

彭祖山稀有的原生态之美和自然朴素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绿色健康的身心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旅游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放眼皆为怡人美景,举目尽是奇趣景观”的彭祖山,有“成都南后长寿宫”之称,正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寻幽访奇的好去处。

彭祖山有神秘奇绝、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地——天然太极地;有全国养生文化最丰富齐全、最成体系的陈列馆:中华养生文化第一殿——养生殿;有坐高28 米、立高32米的世界第一大双佛——齐山双佛。

彭祖,《辞海》定义为“传说故事人物”。但自古以来,彭祖都被视为长寿之神,许多正史、典籍都已记载了彭祖的身世,从而证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从《世本·帝系》、《山海经》以及刘向的《列仙传》的记载,可以知道,彭祖名钱铿,他是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轩辕黄帝的第八代孙,历经夏商周,夏时曾率兵攻打徐州,并封官于斯,号彭城。商时为守藏史,官禄至商大夫,周为柱下史。守藏史如今之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管理书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年,柱下史是宫廷记录官员。

后来彭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他隐居武夷山修炼,晚年回到蜀地,住在彭山象耳山中,后移居到今天的彭祖山,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衣、食、住、行、运动、药物等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总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长生理论与技法,他经常云游四方,将长寿之道广为传授,便民间百姓大受裨益,而彭祖本人活了八百余岁,折合现代的130多岁,堪称世界长寿之神。

彭山是长寿之乡,90年代有名、有姓、有资料的百岁老人达50余。

据《华阳国志》载:“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推彭祖祠,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归根落叶于此,死后葬于彭祖山。彭祖祠原址在彭祖墓左侧,是彭氏家族的祠堂,为了弘扬彭祖长寿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彭山县人民政府鉴于原祠的狭窄,择址重建了这座明清仿古建筑的彭祖祠。

彭祖祠主体建筑是承师殿。殿内,供奉的是彭祖及其八大弟子。

正中龛台上供奉的便是彭祖,龛台两旁的短联,道出了彭祖长寿养生思想的精髓所在。上联“道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动词,而第二个“道”是名词。上联是说:能说出来的道,不是常道,真正的彭祖长寿之道,在于个人的领悟,而不是谁的传授就能学到的。那么这样说来,这种道岂不是不可知、不可学了吗?答案就巧妙地藏在下联里。下联是“生生即永生”,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它是在告诉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生只要掌握了生生不息的关键,就不难永生,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去破坏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彭祖祠祠匾由旅台彭氏后裔彭水井先生题写。这是彭祖后裔追本溯源,敬仰先贤的胜地。据说,汉族同姓同族聚居设祠堂的习俗即源于彭祖。

彭祖的左右两边,是他的两位协侍——金童玉女。彭祖手中拿着一把八卦扇,据说只要是被这八卦扇一扇,所有晦气都会被吹走,只留下福气与财气。而玉女手中抱的不是通常看到的仙桃,而是一只野鸡,那是因为彭祖山盛产野鸡,彭祖养生食膳中的天下第一羹也是以野鸡为主料熬制的。

彭祖像左侧,供奉的是西王母,她也是高寿的代表。将她供奉在此是为了应合道家的阴阳平衡之说。

彭祖像右侧供奉的是采女,她是彭祖唯一的女弟子,传说她也是彭祖的妻子。当年,商纣王欲以重金和官位收买彭祖,以求长寿之道,但却被淡泊名利的彭祖拒绝。正在商王苦无良策之时,他身边的一位女巫采女自告奋勇去讨秘决。由于彭祖是巫医世家,将采女也视作同门,就毫无保留地将长寿之道传给了采女。贪婪的纣王得到长生之术后,却又想永远独占,欲加害彭祖,却不料采女早已钟情彭祖,与他一起逃回彭山,并成为他的第49位妻子。

此外,大殿左右两壁,还有另外八尊塑像,他们是彭祖的八位高徒:白兔公子、秀眉公、黑穴公、青衣乌公、不肯来、太足君、离患公、高丘子,为传播彭祖的长寿养生之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青衣乌公是中国阴阳风水学的创始人,留有葬经传世。

彭祖大典祭拜之处。

彭祖墓

彭祖祠右前方,是“高山仰止”坊。这座仿清牌坊系原址重建,民国以前,系木结构四柱三开间坊,坊上有清邑令王燕琼手拐“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是比喻道德崇高而不可超越,到此止步之意,这是人们对彭祖道德的赞誉。 过“高山仰止”坊后,穿过两厢为仿古明清建筑廊房,就是彭祖仙室和彭祖墓。

彭祖仙室:即彭祖墓墓室,室前的台阶上,有个太极图,它是我国先民对宇宙万物之本源的一种图象概括。太极图是阴阳两条鱼首尾相接,互为环抱成一圆状,白色为阳鱼,黑色为阴鱼,并各有一鱼眼。天地万物都是从阴阳交会而产生。先民创太极图并非随心所欲。据考证,它的制作蓝本就是彭祖山天然太极地的地形图。

第一通碑文是:“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它出自屈原的《楚辞·天问》,这也是我国最早对彭祖的文字记载。碑文意思是:“彭铿为什么要烹制难鸡给帝尧吃呢?他自己为什么还要那样长寿?”由此可见彭祖烹制的野鸡汤非常有营养而且味道鲜美。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和烹妊术的鼻祖,他主张饮食要有规律,还主张“服食众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食医同源,而医要防病于未然,因此药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时他还针对某些人依赖的药物而提出了“纵服药无益也”的警告。 第二通碑文是:“夫远思强记伤人,优虑过哀伤人,喜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有所伤者数种而独惑于房中,岂不惑哉?”出自《彭祖养性经》,这里彭祖讲出了心理卫生,精神文明对人体的影响。一生不营名利,恬淡简朴,知足常乐,是他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性生活上,他主张不能“禁欲”也反对“纵欲”。禁欲和纵欲都是过度了,因此他提出了“阴阳不顺伤人”的警告,主张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它认为健康的性生活是健康人不可缺少的,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彭祖的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

太极图上,两侧为反映彭祖长寿养生秘诀精华的碑文。这些是他一身生活实践的积累,它衍生了我国流传至今的独具特色的长寿文化体系。

第三通碑文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一,彭祖寿考者之所好矣”。它出自《庄子·刻意》,我国古代把气功称之为“导引”。这段话的意思是:导引行气可使人长寿。人们把彭祖的长寿气功作为强身的手段,通过 “气”在体内的科学运行,把废物排出体外,再吸进天地间的 “灵气”,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彭祖十分精通导引术。 彭祖仙室内,存有“五步功”浮雕,正中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组彭祖长寿养生的塑像。下图是彭祖炼丹造像。

彭祖墓:就位于彭祖仙室的上面。这个“商贤大夫老彭之墓” 的墓碑,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彭山县令王燕琼题的,其后为彭祖墓。彭祖墓位于彭祖山天然太极地阳鱼鱼眼上,占地1860平方米,冢高2.9米,直径7米。

彭祖墓墓墙三周石围堂,是乾隆二十年(1755)彭山县令张凤翥所筑。墓坐东向西,四周群山环抱,前边将台,九龙二山为案,略无阙处,后有彭祖山主峰为靠背。整个墓仿佛坐落在一把硕大的交椅上,从风水学的角度,这里印证了丧葬四邻,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它是一个少见的风水宝地。据说这块坟地是彭祖的弟子、中国风水学的始祖青衣乌公寻觅的。更令人惊奇的是近年来国内不少气功爱好者,一步入彭祖山景区,顿感中气上涌,愈上愈烈,到彭祖墓前气感特强。这一直是不解之迷,直到天然立体太极图的发现,才找到答案:这儿是太极阳鱼鱼眼,是天地阴阳二气交会最强之处,整座仙山就是一座天然的采气场所。


江湖传说的采气场,这里塑以龙头围起来的地方,就是风水穴地。



谭老师在气场采气练功:每天早晨必练的南少林内劲一指禅。


养生殿位于采气场旁,占地1800平方米,外形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庄重。殿内通过一系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塑、壁画、彩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气功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华长寿始祖彭祖的导引术、房中术、膳食术三大养生长寿秘诀。



这里是养生殿。


养生殿前,有株夫妻树,又称阴阳树,它由不同树种的两棵树拥生而成,外面这棵是乌桕树,因为乌桕娇小婀娜而被称为妻树,里边这棵为香樟树,因为它高大伟岸,好似一个丈夫将妻子拥于怀中。

彭祖山养生殿,虽说展示的是彭祖三大养生长寿秘诀,但其中,最吸引眼球最广为游人关注的恐怕还是彭祖的房中术秘诀。殿内有几十龛浮雕像,再现了彭祖的房中术,而关于彭祖房中术,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交媾姿式,姿式共有三种;第二就是交媾时辰,也就是说 24 小时中,什么时辰为交媾最佳时刻;第三就是如何采补阴阳,也就是如何炼丹的问题。

彭祖一生传世的三大经典:气功导引、膳食养生、房中采阴阳。

先说交媾姿式。养生殿的《洗心护命图》,就是采取坐式交媾。因为坐着交媾有利于三田之气有机运转。哪三田?上丹田两额之间,中丹田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左右。也就是说,坐着交媾有利于气体沿着人体小周天运转,因为在采阴补阳的时候,存在着一个“还精补脑”的问题,“还精补脑”的路线就是小周天的这个路线,即由下丹田经脊椎至上丹田形成一个环形循环。换句话说,就是坐着交媾有益于炼成房中术。第二种姿式是“同向式”,就是男女面向同一个方向,女前男后进行两性相合,这叫“铁牛耕地交媾法”。第三种姿式是传统式,即上边口对口,下边窍对窍,这叫“通天地交媾法”。修炼房中术,这三种姿式就够了,道理就是有利于气体在体内有机地运转,有利于炼成房中术。 养生殿《太极自转图》和《采气图》两副图,则讲到时间,即什么时候是交媾的最好时辰。我们知道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就被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时辰中,有四个时辰为交媾的最佳时刻,就是子、午、卯、酉。子时是晚上十一点至早上一点;卯时是早晨五点至七点;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酉时是下午五点至七点。为什么这四个时辰为最佳时刻呢?原因就是,这四个时辰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上午和下午是一种阴阳交替,白天和晚上又是一种阴阳交替。而阴阳交替的时候,正是阴阳最和合的时候,阴阳最和合的时候交媾,就最有利于采补阴阳,即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使男女双方均可受益。

第三就是如何采补阴阳,即如何炼丹。至于如何采补阴阳,看养生殿的《阴阳采补图》可知,它讲房室生活中如何采补阴阳,它是房中术十三式最精华之处。如何采补阴阳呢?就是在男女双方达到性高潮的时候,男人的阳具后撤,留出一段空间,这时男人采阴补阳,女人也开始采阳补阴。这时,男人一定要把握自已不能射精,否则,前功尽弃。男人如何把握住自已才能够不射精呢?是通过意念控制。与此同时,使精气经人的尾椎、脊椎上升到脑部,以先天之精来滋补大脑。这就叫“还精补脑”。那么,又怎样产生精气呢?要有精气,首先必须有竣精。这要求男女在房事过程中不能射精,而是将精气在体内蓄积,经过不断修炼,这样精气就慢慢成为竣精。所谓精、气、神,有精才有气,有气才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如此反复修炼,到一定阶段,就可将下丹田之长寿药炼成金丹,金丹飞升,即可成神仙而长寿了。 养生殿下方,还有中华古代性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有两百余件中国历代性文物珍品以及大量性科普宣传画,有马交欢、鸳鸯秘谱、玉雕、蚕蛹、春宫鱼、瓷塑双鱼、蛙顶壶、双嘴壶、男根崇拜物、玉琮、奶子腿陶罐、玉璧、男跟崇拜物、铜镜、女性崇拜烛台、扇面春宫、梳妆盒、龙龟戏砚台、梳妆盒、蛙戏荷叶、鼻烟壶、粉盒、金童玉女灯台、蛙戏荷叶盘、龙凤银镜、双喜小屏风、双龙女阴崇拜、金童玉女碗、金童玉女枕、蛙戏荷叶缸、性爱蛋雕、铡指刀、墨玉秘戏、贞操带、春钱、三寸金莲、阴阳剑、欢喜佛、银簪内府花瓶、双套旋转春宫瓶、春宫碟、骨刻性爱图、古韵阴阳壶、小木刻、春宫系列、秘谱砖塑、四大美女、春宫碗、鱼碗、春宫壶、阴阳壶、西门庆系列、瓷板画、本能大雕塑等,以各式各样的古代春宫图为主。


采气场:坐落在彭祖墓左侧,占地582平方米,是彭祖山聚天地间灵气、天地间气场、天地间阴阳气最集中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采气场建筑采用天方地圆,六十四柱和四角正对的格局,绕以水池、回廊,配合彭祖山天然太极的灵气,是练功人梦寐以求的采气最佳地。据气功研究中心介绍,在此练功,功力可骤增,甚至有很多练功多年的人,在这里不一会儿就“开了天眼”。


这是天然天极的鸟瞰图,其实从周围山形来看,谭老师更认为这是莲花山。周围一圈为莲瓣,中国为莲蕊。山前是岷江,山中溪流经彭祖山前方注入岷江,与重庆江津的莲花山如出一辙。只是不同的是:彭祖山的花蕊与云雾形成阴阳太极状,而重庆江津莲花山的花蕊为蓓蕾状,各有特色,而尤以彭祖山的阴阳更具道教文化特色,重庆江津莲蕾形状更具佛教文化特色。但均为山莲生于水畔,实为水中山莲。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4-07
补充彭祖相关情况:
    彭祖,名篯铿,颛 顼 之玄孙。商大夫、为中华第一寿星,道家始祖。[在殷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乃商周之际人。古籍资料载:[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 颛 顼 ,立,封其支庶于蜀......]蜀地彭山江口,群山环抱中,有雌雄二山首尾相追,蜿蜒互抱,乃天然太极之地。故阴阳交感,气场特强。篯 铿之祖,择居于此。
     彭祖生在天然太极地,得天地灵气,聪慧有加。在祖父祝融精心培养下,再加外出寻师访道,深黯天地人体阴阳之至理。曾赴中原为官,一度封于彭城。后弃官回归故里(即今彭祖山),潜心体察阴阳之道,养生修炼,最终成功创立了人类史上最早的长寿养生四大秘术----导引行气术、调摄养疗术、膳食养生术和房中养生术,因此被公认为中华养生鼻祖,道家宗师。彭祖长寿养生秘诀作为中华民族长寿养生文化的瑰宝,被广为传颂。彭祖养生精髓在于: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若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则能健康长寿,彭祖堪称东方养生智慧第一人。

     彭山自古多长寿。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近年来全县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彭山县百岁老人万人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倍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华长寿城。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6.70岁。2004年10月,彭山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长寿之乡”,2005年4月,又经国家相关机构组织17个学科专家调查论证评定为“中国长寿之乡”。

     彭山作为彭祖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资源,概括为彭祖四大长寿秘术:[导引行气术、调摄养疗术、膳食养生术和房中养生术。]药食同源,是中华养生文化特色之一,也是彭祖最早的独到发现。而食中之酒,于食于疗,都更有独特功效。彭祖以酒为膳食养生之重要饮品。史载彭祖酿酒,将优质高粱、糯米、苦荞与彭祖山特具养生功能的多种食疗中草药入于料中。其中彭祖左转草、三叶草特具兴阳强肾的内补功能,紫苏籽经现代科学鉴定,富含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具有通筋活血、降血压血脂、保护肝脏、增强智力和强化记忆等功效。适量饮酒,本就是利于健康,加入上述天然草本药材的特殊酒液,尤利养生。
     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四川省彭山县位于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边缘,背靠四川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彭祖山,岷江绕城而过,
     北距成都60公里,南离闻名中外的乐山大佛及峨眉仙山80公里,是成都至两处风景名胜的必经之道,交通十分便利。
     彭山长寿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远古时代道家的重要人物彭祖生于此,并长期在彭祖山居住练功。彭祖以善养生而长寿,享年800多岁(古代以60天为一年),其创立的导引术、膳食术、养心术和房中术等长寿秘诀作为中华民族长寿养生文化的瑰宝,被广为传 颂。
     彭祖善品茶、酿酒,精于健身延寿之道,“调神行气、深根固蒂、积德行善、固本培元、节制酒色、少私寡欲、起居调摄、清宁心神”的长寿养生诀至今使后人受益非浅;彭山县现有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倍,称为长寿之乡是当之无愧,彭祖山、彭祖墓、彭祖仙室、养生殿、彭祖采气场等多处彭祖遗址,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有12枚医简,详述了彭祖的养生学说。彭祖养生学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被归纳为四大养生术:导引术、调摄术、膳食术、房中术。
     彭山现有百岁长寿老人占人口比例为全国平均数的17倍以上,名列全国之冠;彭祖养生文化全国最(早)全;中国长寿城牌坊高33米、宽36米,亚洲第一;彭祖山唐代齐山双佛(分别高32米和28米)名列国内前矛;武阳茶肆为世界茶叶发源地;5003座汉代崖墓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其中两男女裸拥“秘戏”图的浮雕被郭沐若称为“天下第一吻”;144厘米高的摇钱树为全国出土此类文物之最!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4-07

    离彭祖山10公里左右,即是千年古镇黄龙溪。比之丽江更有特色。只是蜀中自古藏奇景,世人不知而已。
    黄龙溪古镇[至今建镇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建安24年(公元216年),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古镇大门牌坊


    黄龙溪的核心景区是以古镇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区,她以古街、古树、古庙、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崖墓和古衙门的“十古”著称。古镇上还拥有的“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千年古树伴古镇”等都叹为全国奇观,古镇镇江寺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见“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泛舟水上,空灵飘逸,吟诗品茗,如梦如歌。


古镇一条溪流穿场而过,比之丽江,各有特色。




古镇小河上的大水车




这里是黄龙之尾部


  从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黄龙溪的扩散景区,该景区有著名的“大佛寺” 和“观音寺”,两寺坐落在两山之上,遥遥相望。北岸边即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于明代,凿刻在象册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余,史称为“蜀中第二”的小乐山大佛。观音寺,坐落观音山上,普渡人间。从鹿溪河口沿锦江上游二公里是陈家小岛,是“黄龙五岛”之一,小岛现存川西唯一一座不冲古磨水碾-“陈家水碾”,当车行近水碾岛时,远闻吱吱哑哑的古碾声,引起了人们几多农耕文化的甜蜜忆。
     最有名,当属“古”字号的历史留痕。
     古街坊: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现有明清时代街坊七条,街面全由石板铺成,两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宽度3.44m。




  古寺庙:古镇内有三座完好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都位于黄龙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庙,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景观,镇外还有2座大寺庙,建筑宏伟,吸引众多游人。除潮音寺因时间晚关闭外,古龙寺和镇江寺均去跪拜。


一街三寺之镇江寺:谭老师当然必烧高香。




一街三寺之古龙寺




寺内景象




  古建民居:现有明清民居76套,一楼一底,傍水而筑,临江“吊脚楼”体现了古蜀民居“干栏”文化特色[2]。
  古树:镇内现有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榕树6株,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浓荫蔽日的树盖,增添了古镇的浓郁的古貌古趣,古镇在鹿溪河畔镇龙沟内还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条龙的千年古树乌臼树,外观非常奇特,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古崖墓:场镇周围多次发掘汉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铜玺等大批文物,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古佛洞: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依山傍水,隔河遥望,颇为壮观。
  古佛堰: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黄龙溪万亩良田至今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
  古战场: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还有蜀王、诸葛亮、张献忠、杨展在此大战的传说。


古城门




古城门外面景,外面就是双江汇流处。


  古风民俗:至今黄龙溪镇还保留许多民风民俗,如打更、放生会、龙舟会、烧火龙、观音会、川剧座唱等习俗。
  三县衙门:历史上黄龙溪属“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彭山、仁寿),遂设三县衙门(今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


古龙寺内的三县衙门古迹




三县衙门旁边的文物简介




古镇景点示意图。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4-07
     晚上住宿黄龙溪,第二天一早,直奔都江堰。天气新晴,空气清润,春天最好的季节。行车一小时左右,到达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门口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堰功道的起点,是李冰治水时的竹筐和三角形固定桩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堰功道,两旁是对都江堰的维护做出贡献的历届官员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这是一颗千多年历史的古树,在堰功道右边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的伏龙观



蜀国出阴沉木,这是旁边的商木。




这就是贵族化的楠木,的确比白杨树血统更高贵。


      历史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二王庙入口




王庙气势雄伟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远望安澜桥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

真正认识了《白杨礼赞中的楠木》


民国初年的二王庙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二郎神)。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二王庙内景




三宫殿




二王庙内景




二王庙内景




二王庙外景‘




香火袅袅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的离堆




远看,中间是离堆,左边是宝瓶口,右边是飞沙堰。




离堆外江,由于是枯水期,河床干枯。




换一个角度看河床。




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鱼嘴处




鱼嘴碑文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岷江内河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夫妻桥,也叫安澜桥。




相关文化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对修建者的纪念

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站在二王庙上看都江堰内外江。




换一个角度。


治水哲学思想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每年枯水期,鱼嘴处的外江都要进行河床清理,以前是用竹筐填石,现在已经改用水泥。




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再看外江河床,满眼荒凉。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外江与内江之间的堤坝上,古木森森,是寻幽的好去处。

都江堰放水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内江在玉垒山下温柔前行,山上建塔镇江,远望貌若官帽。


二王庙庙会
  时间: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农历6月26日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两日后为李冰生日,正值鸟语花香之时,受到都江堰恩泽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二王庙焚香祭祀,怀念都江堰的缔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庙主持举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会,摆设道场三天。今二王庙庙会,不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剧表演等内容,还有川剧变脸等绝活展示;每岁庙会,二王庙内烟霞蒸腾,万人朝拜,空前盛况,不减当年。

这个角度看离堆和宝瓶口。离堆居中,宝瓶口居左,右边是飞沙堰,水位一旦高过堰堤,即实现分流,两边的水直通外江。可以说,都江堰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水患问题的典案。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4-07
都江堰观赏结束,立即驱车前往青城山。12点前到达,人流量已经很大。在山门前停车场安顿妥帖,立即买票进山。与都江堰一样90元/人,算起来,都江堰的门票略贵一些。

青城山都江堰宣传单,一为水文化,一为山文化。


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名胜古迹很多 ,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诗画词赋处处可见,有优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的廊桥、亭阁建筑风格独特,大多以不刮皮,不剔节的素木为柱、杉皮为顶、素枝作撑弓,树根作挂罩,结构简单,素雅明快。

青城山胜景


青城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青城山山门:进山收费


青城四绝: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绝“白果炖鸡”,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鲜,深有回味;四绝“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

青城天下幽,写尽了青城山特色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
     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这就是青城建筑的特色: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月城湖,在此坐船到对岸乘坐索道。也可走路绕湖一周到达索道登山处。




月城湖畔的清波堤,供游人休息和观赏山景。在此可隐约看到老君阁。




从湖畔看渡船。








道教渊源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引处有山泉以此为名,初到此人,容易把湖畔的丈人廊,读为文人廊。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到达索道第一站:慈云阁




慈云阁右边是财神殿、长生殿、药王殿,保佑信众长寿、健康、发财




慈云阁右边是观音殿




殿上扁额:为善最乐、慈航普渡等,体现道教文化内涵的文字。观音为佛道两家所共有,此为中国宗教文化之特色:融合。




土地祠,即传说中的土地庙,掌管一方土地平安。




换一个角度看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拾级而上,迎面一道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文化博大精深,道字写出来,就是一条龙。




道字墙壁背面,是道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大道无为。




再往上走,就是上清宫。这是上清宫牌坊:简洁朴素。让谭老师大呼:北京城低调的豪华,原来来自道家文化的大道至简,大道至朴。




上清宫旁的大树,已经得道乎?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青城山普照寺传奇故事

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庙”,供奉的是蓥华祖师,是由一座家族弃祠改建而成的贫穷小庙,“无食以养僧,无房以妥神”。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穷庙子,却在乾隆三十年以后,突然大兴土木,广置田产,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后,经百余年间的连续扩建,普照寺一跃成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远近闻名。据估算,这段时间普照寺修建费用在万两金银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载: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么,这巨大的耗资从何而来呢?这便是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兴旺之谜。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灭亡。民谣就是说的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还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其实寻找张献忠宝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话自大西国灭亡以后,民间就有人开始寻宝,在抗日战争期间,成都就成立过锦江淘银公司,在九眼桥下大张旗鼓地淘银,经过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只石牛,一只石鼓,着实让人们兴奋不已,证明民谣传说不假。但继续淘下去,却见不到宝藏影子。淘银行动不了了之。


上清宫外景


要弄清张献忠藏宝的秘密,首先要知道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可藏之宝。传说大西国成立之初,张献忠把他在战争中获得的奇珍异宝,特别是明成都皇室成员宝库中的金银财宝,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器银锭。其目的一方面为了展示皇亲国戚、富绅劣商的奢靡;另一方面炫耀他的富有。但这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待到大西国灭亡,谁都想得到这笔财宝。据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余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就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弃船登岸逃走。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地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才发现船中装载着石块。



上清宫前留影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其中关于青城山藏宝之事,更有许多奇闻和谜案。

上清宫内殿:左为青龙殿




右为白虎殿




上清宫简介




上清宫内题词,均为道教文化核心:太上贵德。




护道南天,因蜀国在西南




紫气东来




道法自然




青城山上清宫扁额


奇案之一:普照寺暴富。
普照寺是坐落在青城山大观镇境内的著名佛教寺院,最早建寺的年代已无从考察,只知原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恢复,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乾隆中期,约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开始扩建。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貌岸然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如果没有数万银子是很难建成的。按正规渠道的说法,是因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间(1868年)任灌县知县的钱璋在《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的文章中说:“道光庚子,接代鉴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诚所结,可格苍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名胜。灵峰于是因旧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一下子修起几十幢房子,都是“天示神奇”,石头自己裂开,不雕刻、不搬运,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凭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和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上清宫内景




上清宫上香朝拜


奇案之二: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
张献忠在明崇祯十六年(1627)攻克武昌后建大西政权。崇祯十七年(1628)第二次进川攻克成都,并定都成都,于1646年战死西充。大西政权在四川共计只有18年时间。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一支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作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杀害灭口。

再往上,即是三清大殿。是太上老君的前世,今生,未来三像。与佛家的理念比较相通




此三像,即是玉清、上清,太清三化身




此为太上老君左边的护法弟子




此为右边的护法弟子


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虽然无人破解,但有几件事却与藏宝联系起来。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传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清道貌岸然光灌县钱璋文中所言。但极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发现了张献忠开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发现了石料,也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而李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李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

古今中外,不断进行着藏宝与寻宝的游戏。藏宝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但要选择藏宝之地,更要设计藏宝的方法,而疑阵、设机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要经过万千思虑,做到不留痕迹,万无一失。让寻宝人耗尽毕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宝人布下的迷魂阵。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三清殿上的扁额:道贯天地,道德千秋




三清殿上的扁额:清微妙道,通道明德




三清殿上的扁额:玄宗太始




谭老师对佛道两家的参拜礼仪非常清楚,此次到青城山专门向山上的道士请教。此处是谭老师朝拜引得游人注目。




课题组随从人员在点香


普照寺与雪山寺的易名之争

相传雪山寺开山立庙后,代代僧人皆喜好练武。雪山寺的承传方式也很特别,并不像其它寺庙传袈裟之类的衣钵,而是像江湖帮会一样传信物。这信物就是以开山祖师啸云净命名的“啸云剑”。此宝剑不足二尺,剑鞘和剑柄镶有七颗宝石,为雪山寺镇庙之宝。凡据有此宝剑者,即为雪山寺主。可是到了清朝中叶后,邻近的普照寺突然崛起,其间雪山寺的“啸云剑”不幸被人盗去,住持方丈自责退位,云游四方,发誓不寻到宝剑绝不回来,从此杳无音信,雪山寺也就此衰落下来,一蹶不振。后来,雪山寺僧人认为这是旁边的蓥华庙改名普照寺相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于是更换牌匾,将雪山寺更名为“乌云堂”,意在“乌云”遮挡“普照”,倒克普照寺。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换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谐音“清风”,意即“清风驱散乌云”,再反过来倒克雪山寺......

老君阁:大道无私



顶上山顶,一览众山小:胸襟开阔,气势恢宏,眼界一展



东华殿美景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