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738阅读
  • 2回复

(历史猜想)宋庆龄晚年再嫁羞与孙中山合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宋庆龄为何不与国父孙中山合葬,说法纷云。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她晚年改嫁给了她的生活秘书,从国母变成了“前妻”。这就是宋庆龄无法与国父合葬的原因。


宋庆龄与国父的婚事
1915年6月,宋庆龄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她这次回来有两个目的:一是探望自己的双亲,二是向父母坦陈自己和孙中山的婚事。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 是老朋友,这一年他已49岁,而宋庆龄才22岁。宋嘉树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于是把她软禁在家里,不让她再回到孙中山的身边。
宋庆龄感到十分惆怅,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间里闷坐,或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一天傍晚,宋庆龄趁着身边无人,赶紧开始收拾衣服,在女佣的帮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后,她乘坐海轮离开上海,向日本奔去。
1925年1月,孙中山因积劳成疾,肝病进一步恶化。3月1日下午,孙中山在病榻上一边喘息,一边艰难的呼喊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听到孙中山叫她,急忙掩泪小步走到孙中山的床前。孙中山望着何香凝,用微弱的声音对她说,在他死后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说着说着,哽咽舌僵,话也说不清楚 了。何香凝连忙表示:“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誓必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孙中山泪眼涔涔地望着何香凝,握住她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一旁的宋庆龄听到这些话,已是泪水滂沱,失声痛哭。


宋庆龄为中共效力,父母坟墓被掘
中华民国国父是孙中山,他一生只有一个主张“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
十年婚姻中,宋庆龄陪伴孙中山为了中国的民主事业四处奔波。孙中山去世后,“共产国际”看中她的“国母头衔”,竭力拉拢,宋庆龄逐渐走上了背叛国父的“三民主义”之路,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国际。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于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采取“联俄容共”政策,从内部分裂党。鉴于共产党利用国民政府的财力物力发 展自己的势力,蒋介石对中共做出了“三不”原则: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1927年,蒋介石成立的南京政府在上海发动清党,宋庆龄于7月发表《为抗议违 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声称“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走上了歧途”,从此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并与中华民国总统、妹夫蒋介石决裂。
廖承志在《我的回忆》中提到,1933年5月间,宋庆龄突然神秘地来到其家中与他秘密接头,并明确告诉他:“我是代表最高方面来的。”这个最高方面就是共产国际。当时宋庆龄问了廖承志两个问题:“第一、上海的秘密工作还能否坚持下去?第二、你所知道的叛徒名单。”在得到答复后,宋庆龄迅速离去。廖承志写道:“尽管过了将近50年,但那短暂的不及半小时的每一分钟,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争取宋子文和宋美龄,周恩来向他们透了底:宋庆龄是为共产党效力的。周恩来告诉宋子文,不久前宋庆龄给延安寄去了5万美元。周恩来还说,宋子文和宋美龄可以通过宋庆龄同红军的代表取得联系。从此以后,宋子文和宋美龄与宋庆龄断交,1981年中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在北京去世时,小妹宋美龄没出半个字的悼文。
中共非法建政后,宋庆龄对中共的运动不理解而上书毛泽东时,毛对这个噎没有价值的孙夫人说,你不愿意在国内待,可以去外面。宋庆龄能去哪里呢?她只能闭嘴。文革中父母坟墓被掘,她依然只能闭嘴。这就是被共产党利用的悲惨下场。


毛批准宋庆龄改嫁,毁掉国母
从1949年中共建政,到1981年去世,宋庆龄成了笼子里的金丝鸟。她住在北海后海的一个非常宽敞的王府里,60年代,寂寞的宋庆龄与有妇之夫的儿子辈生活秘书有了感情,甚至宋庆龄要等他回来才一起吃饭,影响极坏,连工作人员都看不起她,常在背后嘀嘀咕咕。
宋庆龄没有孩子,为了继承遗产和享受“丈夫待遇”,这位秘书与老婆离了婚,准备给老奶奶宋庆龄当倒插门儿。他的两个女儿也从喊宋庆龄“奶奶”改口叫“妈”。
宋庆龄递上结婚申请,炸窝了,周恩来认为宋庆龄决不能登记结婚,只能同居,这样还有利用价值。报告递到毛泽东那里去,毛说:我同意她结婚!
国母没有了,只剩下--宋庆龄女士。
于是,国母没有了,宋庆龄只剩下“孙中山前妻”的头衔,这是在内部,对外宋庆龄依然以中华民国“国母”身份参加统战活动。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宋庆龄去世后半天不到,这位秘书被扫地出门。他愤怒道:我是宋庆龄的丈夫!政府说:美死你,国家不承认你是宋庆龄的丈夫!
宋庆龄的小丈夫不但没有继续享受国家副主席妻子的家属待遇,而且还从他的家中搜出从宋庆龄家中倒腾出去的价值不菲的历史文物等。这位秘书丈夫忙活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气的得了半身不遂。宋庆龄晚年改嫁是件无可非议的事,其晚年的婚姻不被“国家”承认,更是她个人生活的一个悲剧。
宋庆龄死前她留下遗嘱,“请不要把我和国父放在一起,我不够格……”她只能葬到父母遗骨旁边。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1-12
Re:(历史猜想)宋庆龄为何不安葬在中山陵?
在南京中山陵园环绕中山陵的附葬诸墓中,廖仲恺与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积不大(占地仅20亩,不远的谭延?陵墓占地300余亩),但风格卓异,引人遐思。此墓也是设计中山陵的建筑师、英年早逝的吕彦直的作品。

廖仲恺遇刺中弹身亡于1925年8月20日上午,距中山辞世还不到6个月,时年48岁;他的夫人何香凝46岁(长宋庆龄十四岁)。47年之后,1972年9月1日,何病逝于北京。依照她“生同寝,死同穴”的遗愿,灵柩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廖仲恺夫妇都是最早的同盟会员,是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据记载,中山先生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我死后,请善视孙夫人……”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孙中山握住何的手:“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共同的遭遇、经历和事业,使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关系无论公私都非同一般。何的子女从小就尊称宋为“叔婆”或用英语称之为“安娣”。

何香凝逝世的9年之后,宋庆龄病逝于北京。在逝世前半个月,她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有人猜测,她是否会与何香凝一样合葬中山陵?

出乎猜测者的预料,她的遗体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用专机运往上海,安葬于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园。

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尊重她生前的嘱托、安排。

在她逝世前3个月,被她一直尊称为“李姐”、16岁就到了她身边帮助料理家务达53年之久的李燕娥因病逝世。宋庆龄嘱咐李的骨灰与她的骨灰要葬在一起。在她为此给私人秘书的书面指示中,“画了一个草图,标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应在她父母合葬墓的左右等距,都平放在地上”。


宋庆龄为什么没有提出与孙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

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台湾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现在为此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宋庆龄传记的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补充说:

她会认为,孙中山的历史业绩是他的功勋,她不应去分享。另外,……解放前,国民党中曾有人对她作为孙中山遗孀的地位妄加訾议(在1922年中山舰事件之前,虽然已结婚七八年,但国民党内仍有人故意称她为“宋小姐”,以示不承认她的“孙夫人”的身份。此后,这种无聊没有了,但所谓“名分”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树静风息),她气愤地说,“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这也许可以作为另一个原因。她父母的墓地在文化革命中曾遭破坏,后经周总理下令修复。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她必须永远陪伴在她父母身边?她一生为公,但在她看来,死是私人的事情。

爱泼斯坦的三条补充措辞相当谨慎,分别用了“她会认为”、“这也许可以”、“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等推测、揣摩传主心态的说法。廖承志的解释,也没有引述宋庆龄的原话。

看来,个性娴静、内敛,思想却绝不封闭、肤浅的宋庆龄,给研究者们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


宋庆龄把她身后的安葬看成“私人的事情”,安排与她的父母及家人、与终身为她服务的“李姐”葬在一处,符合她的思想和性格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从世俗的眼光看,将逝的生命渴望回归本原,渴望“落叶归根”,也是“圣人弗禁”的常理常情。北方有句俗话,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宋庆龄怀着某种歉疚之情依恋双亲,尤其是她的母亲。已年过八十时,她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回忆自己22岁时在上海不辞而别(据爱泼斯坦考证,她只是“偷偷地溜出了屋子”,不存在“阳台加梯子”那种场面的浪漫故事),投奔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并举行婚礼:

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后,就乘下一班轮船赶到日本来,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去。

我母亲哭着,正患肝病的父亲劝着……

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地哭了———我拒绝离开我的丈夫。

1931年7月23日,宋庆龄母亲病逝于青岛,流寓柏林的宋庆龄立即启程回国。在火车上,当她听一位亲戚讲述她母亲患病及去世的经过时,十分悲痛,“几乎哭泣了整整一夜”……


1949年,当“政治弥留”之际的国民党当权派出于一望即知的目的,竭力宣扬孙中山早已与之离婚的前夫人卢慕贞才是惟一的、真正的孙夫人时,传闻说宋庆龄表示:“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爱泼斯坦分析说:“这可能是最早透露出她的一种想法,这种想法使她在病危时提出要同她父母葬在一处的要求。”

对宋庆龄刺激最深的还是“文革”破四旧时,上海的红卫兵“砸烂”了她双亲在万国公墓的墓地,“推倒石碑,把墓中骸骨挖掘出来,实行‘暴尸’”。宋庆龄传记述:“墓地遭破坏的照片从上海寄到北京时,宋庆龄身边的工作人员第一次看到她精神上支持不住而痛哭起来。廖梦醒把这些照片送给周恩来。周下令上海市有关部门立即将宋墓修复,并在竣工后拍了照片寄给宋庆龄。但并没有全部照原样修复。原来的墓碑上列着所有六个子女的名字,而新墓碑上只有宋庆龄一人。……‘文化大革命’告终之后,又重新换了墓碑,完全复原。”

正如笔者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宋庆龄生命历程的最后两三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又一次最有希望的年代。1979年2月,她在写给一位美国人的信中说:

民主和法制开始占上风并显示出来……最近举行的党的三中全会是一大胜利。

身处最高层的这位沧桑老者,即使乘风破浪之际,也难免对前程的波诡云谲不无隐忧甚至有某种焦虑。在同一封信中,她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制度性弊端直言不讳:

除非我们改善目前的干部委派制度和教育制度,我敢肯定,我们为现代化所作的努力将告失败!

任何集体的利益都必须允许有个人的自由和选择。

也许濒危之际的宋庆龄感慨于自己的爱侣和导师的身后命运,以归葬家族墓园的至嘱,含蓄又确定无疑地表示了自己对习于造神和迷信盲从的民族性痼疾的决绝乃至警示?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蒋德豪

发帖
1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11-1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