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为何称选举领导人中国模式更好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据人民网报道:美国全国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网站称,在一场“对比中美大选制度”为主题的辩论中,有学者指出,美国在选举领导人时过于“短视”,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相比而言,中国的模式可能更好。 香港前法律政策专员冯华健(Daniel Fung)指出,毫无执政管理经验的候选人可能被选为政府一把手,管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模式可能更好。 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学教授贝淡宁(Daniel A.Bell)认为,中国的领导集团是能人精英集团,他们大多在各省担任过省长或省委书记,拥有丰富的执政经验。他说,“中国不可能有萨拉·培林、贝卢斯科尼或者乔治·布什一样的成功模式,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执政能力。” 贝淡宁表示,“美国候选人在竞选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经费,与之相反,中国领导人则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政绩和学习。” 他还指出,美国选举制度中具有“短视”的缺陷。“如果新旧两代人中存在利益冲突,那么下一代的利益一定会被牺牲。这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就是如此。” 美国选举中的巨额开支也备受质疑。今年,美国大选年的花费估算额已近60亿美元。冯华健称,美国大选制度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题大作的奇怪循环,在竞选的循环里,驴象两党自说自话”。 美媒为何称“对比中美大选制度”,“中国的模式可能更好”笔者将有关看法归纳成有几点: 一、可能选出不适当的人选美国的方法,可能选出毫无执政管理经验的候选人,可能被选为政府一把手。 二、选举人制度不完善美国选举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未能体现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是选举人制度引起的。在这种制度之下,总统候选人有可能虽然拿到全国多数票数却仍落选。 美国的总统并不是由公民一人一票选出,而是透过间接选举产生,关于这一点,不只是其他国家的人搞不清楚,很多美国人也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在选举人制度下,候选人理论上只要能在大州取得小胜独揽当地选举人票便能当选,不一定要比对手取得较多选票或在较多州胜出。言外之意,选举人票制度始终有扭曲民意之嫌。以往美国投票人数往往只占有选举资格者50%左右甚至以下。因此,美国合格选民中20%的人投票给一位候选人,就可以使这位候选人当选总统。那么,只得到全美合格选民两成支持就能当选总统,这算不算民主? 三、美国选举花时间和经费上次美国大选花费53亿,今年的花费估算额已近60亿美元。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预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通常从大选年的年初开始,到年中结束。预选结束后,两党通常将分别在七、八月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8至9周。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11月份的首个星期一的翌日。由此可见,美国总统选举是一个多么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真可谓劳民伤财。 四、美国选举辩论是一个互相攻讦指责的过程 美国的总统选举辩论就是一个相互攻讦,指责的过程。为了拉选票,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说假话,开“空头支票”给选民乱许愿。这一切为的就是能够坐上总统宝座。他们不管什么国际影响,也不顾选民的感受而不择手段。 而中国的选举就没有他们那些花样和弊端。中国的领导人都在一定的岗位上经过磨砺,他们大多在各省担任过省长或省委书记,拥有丰富的执政经验。正如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则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政绩和学习”上。 他们通过各种严格考核,层层选举后成为领导人。中国领导人的选举,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过程,也没有什么相互辩论,更没用很多的经费来进行这些工作。没有喧嚣、没有造势,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拉选票之类的劣行。每次都是有条不紊、平稳而有序的进行。 因此,美媒认为,选举领导人制度“中国的模式可能更好”的认识也许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 正是:美国选举领导人花钱费时又费神美元花了几十亿中国模式受好评 作者:三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