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与余永泽人物心理描写对比分析
⊙山东省冠县东古城中学 孙越然 李红霞
【经典片段】
在艰难险厄的境地中,突然遇见了一个同情自己、而且救了自己生命的人,好像他乡遇故知,年轻的林道静便率直地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完全告诉了余永泽。甚至连余敬唐打牌时她偷听到的话,也告诉了他。说到最后,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忽然迸放着一种刚强的、坚决的、和这沉默的少女绝不相称的光焰。
“我恨!什么都恨!恨社会、恨家庭、恨我自己……为什么一个人不愿马马虎虎地活着,结果却弄得走投无路?……”
……
“林……”对她的称呼,他好像颇费思索地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秃秃地没有下文。“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呢?你知道我很……同情……”
“余敬唐既然居心不良,我只有走!”
“哪儿去?”余永泽急急追问一句。
道静望望余永泽那双不安的小眼睛,沉重而又天真地说:“哪儿去吗?不知道!到处流浪,四海为家。”
“那怎么行!”余永泽坐在林道静对面的太师椅上,急忙摇着头,“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那,你说怎么办呢?”道静对这个突然闯进生活里的青年,带着最大的尊敬,很快地竟像对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的信任着他。
“林……不客气,我们一见如故。敬唐那方面不成问题,我父亲在村中很有威望——他在外面做过知县,现在告老还乡,敬唐还听他的话;而且鲍县长他也认识。我和父亲说说,也可以和敬唐说说,他们是不会怎么你的。对敬唐那一套把戏,你只管放心,他不过是痴人说梦。你表哥一走,小学校里还缺教员,我想你就留在这里教书。这样不是更妥善些吗?”
道静歪着头默默地听完了余永泽的话,心里想:这个大学生不仅善良、热情,而且还挺干练。但是她却蹙着眉,摇摇头,带着年轻人那种任性的神气拒绝说:“不,我可不愿跟余敬唐这样卑鄙的人在一起。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这不能算是折腰。敬唐也是个读书人。……”余永泽微笑着,委曲婉转地反驳林道静。
但是道静打断了他的话:“他才不配称为读书人呢——这样的人挨着他都讨厌!”
余永泽瞪大亮晶晶的小眼睛,凝视着面前这张苍白而美丽的面孔。在这柔美虚弱的外形里,却隐藏着一个多么刚强,多么执拗的灵魂呀!她为什么这样任性、这样幼稚地执迷于某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呢?他想说服她,可是一看她那倔强的、不易说服的眼睛,他不做声了。两个人相对沉默起来。
【经典赏析】
片段选自《青春之歌》第五章,小说以宽广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林道静“成长”中的痛苦与迷茫,还有她与余永泽之间的爱情萌动,节选部分对其心理刻画尤为细腻传神。
余永泽的阅历较深,善于词令,很有心机,只对道静说她中意的话,可见此人小心谨慎的处世。他有对文学的热情,对人的关心,让道静为此着迷似的被感动,但对世情的认可和安顺,使得他不可能与道静一同走上革命的道路。两人的分道扬镳,似乎在一开始便是注定了的。
而林道静却是个天真的,热情的,带着稚气的少女。忧郁的眼神中“迸放着一种刚强、坚决”,柔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高贵而坚贞的灵魂!朦胧的觉醒中搀杂了任性、幼稚、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代表了林道静的一种个性,一种张力,她不拘泥于一种时代,向往自由。余永泽看得出来他们终究不是一类人。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善于将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的进行结合,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余永泽急切的追问、颇费心思的回答凸显了他沉稳老练急切迎合道静的心理。小说对林道静的心理刻画更是惟妙惟肖,直率的言语中透出她的幼稚、天真与任性,余永泽较深的阅历和甜言蜜语让她对其产生尊敬、信任,但倔强的背后却透着一种坚定,特别是从梦幻中醒来,道静的内心世界显得更为复杂。所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林道静这一形象比余永泽的形象显得更加血肉丰满。
作品还细腻的书写了青年男女爱情的萌芽。在那个时刻,余永泽对林道静伸出了援助之手,给过她温暖。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彼时的余永泽,并不是坏人。在她的心里他不仅善良、热情,而且还挺干练。林道静对余永泽除了感恩,还带着最大的尊敬。在这个富有“同情心”的青年影响下,林道静对人性,对理想,对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终走上属于自己的路。
在困境中帮过你的人,你心怀感激是对的,但不能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同路人。真正的朋友,还是应当经历时间的检验,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林道静后来也正是这样的认识了余永泽的真实内心。
【推荐理由】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的经典力作,饱蘸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小资”青年在革命洪流中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一纸风行五十年,唤起一代人的浪漫情怀。
【仿真演练】借助林道静的眼睛你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余永泽,请你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角度对余永泽这一人物形象做一点欣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