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991阅读
  • 1回复

(情爱养生)古人提倡野合原因:以得天地之气 有益于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19
核心提示:古代还有许多民俗都和“天人感应”、“阴阳合一”有关,例如把性交称为“云雨”、“耕耨”,是把人的性行为和大自然连在一起。古人提倡野合,认为这样可以得天地之气,有益于健康。古人还认为女子应该去田野分娩,因为可以肥沃土地。

本文摘自《孔子与性文化》,作者:刘达临,出版:东方出版社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生于鲁国的昌平乡陬邑。那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已年逾66岁,母亲颜征在还不满20岁,是叔梁纥的第三房夫人。原来,叔梁纥先娶了一个鲁国女子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希望有个儿子,于是又娶了第二房,生了个儿子,可是是个瘸子;叔梁纥十分遗憾,所以又娶了第三房,这就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了一笔:“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说孔子是父母因“野合”而生他的,“野合”二字实在太引人注意了,后人考证,对“野合”的理解各不相同,有许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颜征在)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这种说法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广为流传,而且认为孔子是一个私生子,这也是批判与贬低孔子的“好材料”。?

第二种说法是,所谓“野合”是指不合礼仪的交合。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就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论语》中说:“野者,由也”,“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都说明了“野”是不合礼的。为什么不合礼呢?叔梁纥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颜氏女还不满20岁,双方年龄相差太大,不合规矩。还有学者推测说,叔梁纥这时已没了父母,是自己去找的颜氏女,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故曰“野合”。?

第三种说法是,“野合”就是在室外、野外交合,叔梁纥和颜氏女在尼山之上交合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为孔子还有一个哥哥。?

第四种说法是,“野合”指孔子是生在尼山即生在野外的,颜氏女把他生在一个山洞里,老虎把他衔出山洞,这个山洞就叫“夫子洞”或“坤灵洞”,现在还有遗迹。那里还有一口“扳倒井”,传说颜氏女在生了孔子之后,曾扳倒此井饮水解渴,而且井水流出以后形成了所谓的“智源溪”。?

以上的种种说法,哪一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呢?现在看来应该是第三种。?

今人把“野合”理解为在室外、野外交合,这是比较符合常情、常理的。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这种观念影响人们的性行为,许多男女实行野外交合。“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看法,古人十分重视世界万物都要和谐相处,平衡相应,即人和人要和谐,男和女要和谐,大自然和人也要和谐。风调雨顺是大自然的和谐,男欢女爱是人间的和谐,大自然的和谐会影响到人间的和谐,人间的和谐也会影响到大自然的和谐,而和谐的标志就是阴阳合一,关系平衡。《易经》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只有天和地、男和女、阴和阳平衡、协调了,世界万物才得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有关人间的和谐和大自然的和谐会相互影响,中国古代有不少有名的故事。例如梁武帝时,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皇帝很着急,几次祈天求雨都无效果,就问大臣为什么,有的大臣告诉他,如今天下阴阳失调,男旷女怨,冲达于天,所以天气也失调了。梁武帝听从了大臣的建议,采取了不少措施以调节婚嫁,果真不久就降雨了。?

古代还有许多民俗都和“天人感应”、“阴阳合一”有关,例如把性交称为“云雨”、“耕耨”,是把人的性行为和大自然连在一起。古人提倡野合,认为这样可以得天地之气,有益于健康。古人还认为女子应该去田野分娩,因为可以肥沃土地。在疾风暴雨、大寒大暑、日食月食、雷电交加之时不可性交,否则会有损健康,如果得孕生子多有残疾,等等。所以,孔子的父母在野外交合,实在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当然,“天人感应”不仅仅表现在性的方面,如有重大冤情,就会天昏地暗、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也是古人的观点之一。?

这些观点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性也是一种自然想象,它和其他自然现象息息相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有益于健康,实现优生。?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的春宫画上是有较多反映的。古代春宫画对男女在室外、野外交合的情况描绘较多,可能室外环境比较适合于艺术描绘,但是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古人是不会这么描绘的。在20世纪60年代,四川彭山出土了两块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描绘男女两个人在桑树林中性交,后面还有个男子阳具勃起,在排队等候。过去人们是从群婚杂交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到了东汉,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已久,但是这些画像砖说明了群交之风犹有存在;同时,似乎也可以从野合的角度来分析,在桑树下面交合,这是典型的“野合”了,东汉离孔子诞生时已有七八百年,尚有此风,那么在孔子那个时代男女在野外交合更是一件太普通的事情了。?

但是,后世的学者常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待孔子、评价孔子,他们认为“野合”实在不合乎“礼”,孔子这么一个提倡“礼”的大圣人,竟是“野合”的产物,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为尊者讳,为圣者讳,为贤者讳”,把“野合”弄出许多不同的解释来了。?

中国古代盛行野合,与此关系密切的还有群交。本来,群婚杂交的风俗流行于原始社会,有几百万年历史,建立一夫一妻制才是这五六千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事,可是在建立了一夫一妻制起初的很长时期内,群婚杂交的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当然平时是不能乱来的,可是一年中有几个节日,男男女女可以狂欢一下,发泄一下,这种群交当然总是在野外进行的,如果在家里做爱,那就不叫群交了。中国古代有“圣人皆无父”的说法,说的是凡是大圣大贤之人都是没有父亲的,如殷朝的始祖契,母亲是有娀氏之女,叫简狄,嫁给了帝?为次妃,未生过孩子。简狄有一次在玄鸟飞至之日,去祀高禖求子,吞了一个燕子蛋即“玄鸟之卵”而生契。又如周后稷之母“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在贺兰山岩画中还有这一类的感生岩画。这些当然都是神话,人哪有不性交受精而生子的呢?实际情况是他们都是母亲和人群交的产物(高禖就是一个群交之节),由于是群交,就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了。可是,如果说某个圣贤是群交的产物,实在太难听,后人就编出一番“圣人皆无父”的神话来,一以遮丑,二来为这些圣贤戴上一个神秘的光环。

关于孔子,他的父亲有名有姓,和群交沾不上边,但是“野合”却被“太史公之笔”写在正史上了,于是后世学者就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地诠释这“野合”二字。“野合”者,非野外交合也,不过不合礼制而已,其实,这都是以后人的观念、后世的规矩强加于孔子,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很严格的,何况叔梁纥早已没有了父亲。至于六十多岁的男子娶不满20岁的女子为妻是“不合礼制”,谁规定啦?在中国古代,这一类的事实在太多了,在现代也还有不少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19
Re:(情爱养生)孔子也是野合而生:为何上古时代盛行野合风俗?

核心提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快六十岁的时候也去赶桑社,在尼山之上,对一位姓颜的女子一见倾心,一宿风流之后,颜姓女子便怀上孔子。“野种”可谓是骂人最狠毒的话语之一,不过估计大多数现代人都不知道他们推崇的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居然是一个“野种”。
孔子画像(资料图)

文章摘自《从上古到隋唐:性的历程》 作者:王威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原民认为野合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
在新疆呼图壁的大型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图画中位于上边的大人们阳具勃起,正在做性交动作,而下方有两排欢跃的小人,这既是对性交的褒扬,也是对生育的礼赞。学者闻一多说:“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结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得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程度。”“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存在而存在的。”
古人把性交譬为“云雨”,这是因为他们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种子,如果没有云和雨,自然也就没有收获。同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就成了分娩的最佳时机。分娩最好在野外进行,因为这样可以收纳天地之气,使得分娩顺利;同时,分娩又有利于使土地肥沃,得到丰收。
原民在由渔猎阶段过渡到农耕阶段后,越来越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因此将男性生殖器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将男根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于是男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这便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因此原民又创造了姜螈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推土而成的“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
春秋时候,郑国久旱不雨,国君向自己的大臣子产询问,子产回答说这是因为全国旷男怨女太多了,阴阳不调,所以风雨不顺。于是国君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谐调婚嫁,男欢女悦,于是天降甘霖,旱象解除了。
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君人者不当使男女有过时而无匹偶也”。如果怨女旷夫很多,人间性关系不顺,那么自然界也会出乱子,古代的臣下以此谏君者甚多。

桑木,又叫扶桑木,本意是传说中的太阳树。远古时期每个文明都有太阳神崇拜,桑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自然要将其栽种于神圣的祭坛——“社”的周围,桑林则成了“社林”和“社木”。
原民认为野合——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因此经常在桑社里组织自由交媾。在这个场合中,男女放怀无忌,无分老幼,纵情交合,慢慢地就形成上自天子、下自庶民都认可的集体活动。据《礼记·月令》载,凡到仲春之月,候神鸟都飞来了,天子一定要亲自率领后妃嫔娥,抬着猪牛羊等上等供品,祭祀太阳神,还要将象征男女性交的弓箭供奉给高媒神。《国语·鲁语》中曾记有鲁庄公如齐观社的故事。所谓观社,其实就是去观看女人的裸体舞。
有桑社就有桑林之舞,在这种舞蹈仪式中,男女双方都可以放肆地挑逗对方,求得对方的回应。相近于桑林之舞的还有万舞,这是为了纪念女娲这个媒神而设立的“高媒之祀”典礼中一个活动。春秋时楚文王死后,其弟子元想追求寡嫂,就跳“万舞”来挑逗她,可见“万舞”中性意味、性刺激是相当强烈的。因此闻一多就说:
是祀高祺用万舞,其舞富于诱惑性,则高祺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
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都在这种地方停下脚步。《楚辞·天问》中说:“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这是说他走到涂山的时候,看见漂亮的涂山姑娘,正巧刚好碰上桑社狂欢节时期,两人便有了热烈的欢合。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快六十岁的时候也去赶桑社,在尼山之上,对一位姓颜的女子一见倾心,一宿风流之后,颜姓女子便怀上孔子。“野种”可谓是骂人最狠毒的话语之一,不过估计大多数现代人都不知道他们推崇的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居然是一个“野种”。
当然,对此,头巾气十足的文人倒有一番说法——如果不是野合而得天地之气,很难生下大圣大贤。
倒,我倒;晕倒,彻底晕倒。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