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49阅读
  • 0回复

(血祭甲午)中国如何打赢下一场中日战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16
中国如何打赢下一场中日战争



                岳东晓

  过去一百多年日本作为中国最凶恶的敌人,通过对我国的掠夺与破坏建立了
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
现代工业,强大的海空军,不可轻视的火箭与核技术,其国民具有强烈的民族优
越感,团结一致,并有狠毒嗜杀极端残忍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
与对中国的进攻战中取得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胜利,奠定了其东亚强国的地位,对
于中国人来说,在下一次中日战争中取胜就成为我们扭转厄运的唯一机会。


  第一篇 日本成功的原因

  彻底击溃日本,扫除日本军国主义对我民族生存构成的威胁,是一个长期的
战略问题。对这个问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从敌我双方作知己知
彼的分析,从而制订最为有效的方案。日本人的手段够残忍,心够黑够狠,但光
靠这些野蛮的特性,绝不可能使日本登上世界强国的宝座。抛开日本采取的手段
而论,我们必须承认,至少在目前看来,日本取得了成功。它的成功的原因不可
能是偶然的,而必然一种长期战略的贯彻实施。近代中国传统的惯性和对世界变
化的迟钝反应,使日本战略的成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和现实。只有真正认识到这
一点,我们才能排除感情因素,冷静地寻找战胜一个凶残而且善于算计的对手的
方法,而不是轻率鲁莽地行动,同时对于我们自身需要加强的地方,才能有更清
醒的认识。

  从十六世纪丰臣秀吉提出征服朝鲜,占领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宏伟蓝
图”开始,日本历代君臣为其实现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霸业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前仆后继。宫本武藏,山鹿素行等建立了武士道的实践与理论体系,林子平,本
多利明,佐藤信川等战略家制订了称霸世界的系统方略,而到明治时代,征服中
国及世界的“大陆政策”正式出笼。经过两百多年的规划谋略,日本终于在十九
世纪找到了机会,开始将其理论付诸实现,“富国强兵”的政策下,乘中国鸦片
战争之败,太平天国之乱后的颓势,一举击溃中国的防线,吞朝鲜,占台湾,索
取巨额赔款,从此日本欣欣向荣,民殷国富,耀武扬威于东亚乃至世界。然后,
日本集举国之力为实现其宏伟目标作最后冲刺,铁蹄踏破我国东北,华北,华中,
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击溃英法势力占领东南亚,同时兵出印度,…几乎已经完成
了其大陆政策的几个主要步骤。真是可怕!作为中国人,今天我们能活在自己的
国家,庆幸之余,能不忧心后代的生存?

  我们必须思考对策。

  但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战略目标和策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的目标是灭中国,迁都于大陆。1578年,丰臣秀吉在攻打播
磨国(兵库县)的时候就表明他的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1590年,丰臣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
百州皆如我俗”。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进展顺利,丰臣秀吉就开始筹划迁
都于北京,自己“居守宁波府”,以便“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首次出兵
朝鲜失败后,又于1597年,再度兴兵征韩,后因兵败,忧忿而死。

  丰臣秀吉虽然饮恨而终,其幽灵却在东瀛列岛徘徊不去。幕府时代,宫本武
藏式的武功加残忍,动辄毒手取人性命的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社会的道德支柱。
而本居宣长的“八弘为宇”的思想树立了日本民族优越、应该主宰世界的理念。
在思想上树立日本“世界万国之中最优秀之国”的信念,在日本民族中强化了武
士道精神之后, 日本的战略家开始着手具体措施的研究。 1785年,林子平写了
《三国通览图说》,详论朝鲜,琉球等地的风俗地理等,其目的“在于明确日本
之三邻国朝鲜,琉球,虾夷地之地图”,“使日本英雄率兵进入此三国时,能暗
记此图以应变”。1786年,他又写下《海国兵谈》一书,论述作为岛国的日本应
该如何向大海进军,希望日本能出现沙俄一样君主,以武为先,“一统五州”。

  比林子平小六岁的本多利明在很多方面把“八弘一宇”的理论更加“发扬光
大”。1798年,他写了《经世秘策》一书,确定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霸权、征服
世界为最高奋斗目标。他认为日本要成为世界最强国的途径是“建立大量生产精
巧奇器与名产的制度”,“以本国之产品易外国之金银铜”获利。他指出“与外
国之交易乃为提高自身之国力,亦与战争相同尔”。受到西方殖民×义的启发,
他认为应当侵略扩张,向西占领中国东北,向北攻占俄国的库叶岛,在此二地根
基打牢之后,再进军中国和美洲大陆。1801年他在《贸易论》一书中对丰臣秀吉
推崇备至,认为“发动战争,谋取国家利益乃为君之道的秘密”,进一步把贸易
与战争联系起来。

  以上虽然只青蜓点水式地概括了十八世纪几个有代表性的日本战略家的学说,
但是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谋略是很深远的。他们的学说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丰臣秀
吉征服世界的计划,另一方面又从西方那里学到了以贸易和战争相结合,从事掠
夺与征服的不二法门。可以看出,远在鸦片战争之前数十年前,日本对于当时世
界的认识就超过了一百年后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的战略家们从不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而是非常实证地提出实践的指南,他
们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具体资料数据,提出详细实施方案,等等。

  光有学说并不能把日本变成一个强国。日本的智囊们的谋略得到了日本国家
的重视采纳和认真的实施,以上几位战略家都被日本政府和人民奉若圣贤,在精
神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深入民心,他们的见解在过去和今天日本都是
同样的得到采用。过去日本吞朝鲜,占台湾,战胜沙俄,割取库叶,进占中国乃
至亚洲大部,杀人越货,巧取豪夺,今日日本以昔日掠夺的资本起家生产“精巧
奇器”大发其财,岂非正是按日本“先知”的教诲,循序渐进地实现其野心抱负?

  本多利明之后的日本战略家更进一步的充实发挥。1823年佐藤信渊在《宇内
混同秘策》中宣称为使“全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臣仆”,日本要
“奉天意,正万国之无道”,“实行天惩”。该书论道,“当今于世界万国之中
最易为皇国攻取之地莫如中国之满州”,“皇国欲开拓他国,比先以吞并中国开
始” 。 在侵略部署上,他认为应当先攻占黑龙江,然后进入关内,由北向南,
“通平满清,无南顾之患”,一旦“将中国纳入日本版图,其他如西亚,暹罗,
印度诸国必慕我之德,畏我之威,叩首匍匐,甘为臣仆”。这里,佐藤明确提出
了征服亚洲的次序,即循元灭宋的路径,由北向南消灭中国,然后西征印度与南
进南洋同时并举。一百多年后,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制订的《对华政策纲领》
与佐藤的方略几乎雷同,田中义一的“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
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奏折也不过是重申佐藤的构想。

  必须承认,佐藤的战略是很厉害的,但是日本在第二次侵华战争(1937-1945)
的初期就犯了违背佐藤部署一个错误,致使日本最终失败。1937年,当日本顺利
进军华北,占领平津,准备由平汉线南下,将国民政府挤到东南角,使之陷入海
陆夹击的绝境的时候,国民黨政府毅然倾全国之力,发动淞沪会战。过分自信的
日本陆军,改变了原作战计划,把大部分军队投入淞沪战场。国民黨政府的这一
步棋,使日军把由北向南的攻击路线改变为困难重重的由东往西的路线,这一步
棋,使国民政府赢得近一年的时间,将集中在东部的大部分人力物资转移到四川
湘西易守难攻之地。当年,南宋的重大失策之一在于没有认识到四川的重要性,
让它被元军轻易夺取,最终陷入无险可守,全军覆没的命运。国民政府以空间换
时间,退守西南的策略总算是吸取了一定历史教训,为长期抗战建立了根据。可
见中国在昏睡之中,已开始慢慢找回他的神智。后来,日军虽然恢复了由北向南
的进攻方向,但中国以西南为根据的持久战格局已经形成,速胜的战机不可再得。
最后日本在中国继续作战的情况下,勉强进行佐藤的南进步骤,结果遭到失败。
懂围棋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局步的手筋没有走完,而贸然投入另一个方向的战斗
是犯了顺序错误。假使日本当时不为国民政府在上海的攻势所动,继续迅速南下,
夺取武汉,然后出兵攻占当时×央政府势力还非常薄弱的四川,则国民政府将无
路可退,无险可守…如果中国大部灭亡,则日本可立即将侵华日军尽速开往东南
亚,攻占南洋诸国和澳大利亚,然后进军印度,这样美国将没有任何反击日本的
基地可用,历史将完全改写。

  1800年代的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以吉田
松阴为代表的日本战略家于是主张通过侵略朝鲜中国来补偿输给欧美的损失。鸦
片战争之后,日本更看到了中国的虚弱,岛津内杉认为“以今日形势而论,宜先
出师取清之一省,置根据于东亚大陆之上。内以增日本之势力,外以昭勇武于宇
内,则英法虽强盛,或不敢干涉我矣”,又说“彼英法远隔重洋,尚不惮用兵之
劳以取之, 况 本乎?”这种全盘接受西方强权文化,希望模仿西方列强通过弱
肉强食而致富成强的思想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使他们
精心制订了日本的“大陆政策”,确定了取台湾,占朝鲜,夺满蒙,征服中国,
统治世界的五步战略。而实现大陆政策的首要措施是“富国强兵”,效法西方通
过武力掠夺致富。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1885年在《脱亚论》中认为,日本应
该脱离亚洲文明体系,加入先进的西方文明,“与西方之文明共进退,对待中国
朝鲜之方法,亦不应因邻国之故而特别关照,应效西方人对待其方法而处理之。”
十年之后,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果然以比西方强盗更为凶残的手段对付中国,这
一战的胜利奠定了日本成为现代富强国家的基础。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战略家的侵华理论开始全面成为日本政府的政策纲领。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订了《讨伐清国之战略》,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讨伐”
的准备工作。1890年,三县有朋首相的《外交政略论》和《军事意见书》在内阁
获得通过,确立了主权线和利益线的概念,后来被发展为“满蒙生命线”和“大
东亚共荣圈”。至于以后种种侵略计划和政策,更使中国人在日本屠刀的血雨腥
风之中生活了数十年。

  由上可见,日本侵略掠夺的得逞是它长期战略的成功。

  日本对中国是处心积虑有备而来,相反中国是麻木不仁,大祸临头而不知觉。
孙子兵法上说,“以虞待不虞者胜”,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为侵
略中国深谋远虑,对中国的军政情况了如指掌。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人即把中
国大陆,台湾和朝鲜各地的地形,水文资源等打探得清清楚楚,至于中国军队的
装备战术等等更是了然于心。田中奏折里把中国那个煤矿储量多少,哪个森林有
木材多少都算得清楚,并将其价值折算成日元。相反,清朝政府对日本一无所知,
反应迟钝,民心涣散,焉能不败?国民政府虽然较清政府有很大进步,在谋略方
面和情报方面都颇有长进,军事上也不是毫无建树,但陷于消极防御,被动挨打,
在战略上落了下风。

  日本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全国上下同心协力,都为大东亚侵略战抱自豪感和使
命感。这种民族精神与从丰臣秀吉开始对日本民族的教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甲
午战争之时,以及后来全面侵华之时,日本报纸都详细追踪战争进展,还附上日
军攻占之地的详细地图,加上日军”英勇“的故事,让日本人为他们的侵略战欢
欣鼓舞,卖命出力。相反,即使在八年抗战时期,中国的动员率也仅为5%左右,
远低于日本,抗战初期竟有老百姓把日军当成了张作霖的军队,被日兵骂作支那
猪。由于没有发动老百姓,中国人多的优势未能得到发挥。在日本方面,军人和
民众都自发组成社团讨论国事,著名的有“爱国社”,“樱社”,“国本社”等
等。很多战犯,如东条英机,冈村宁次,板垣征四朗等都是这些组织的成员。这
些團體在思想上把日本人统一在侵略扩张的邪恶路线上。对于他们认为违背了日
本利益的人,则采取严厉的手段加以清除,大臣也好,首相也好,只要认为是奸
臣, 一律予以诛杀。如1932年5月15日,一批日本海军低阶军官和陆军士官生,
武装袭击了首相府等多处政府机构,在“天诛国贼”的呐喊声中击毙了首相犬养
毅。1936年,来自东京四个联队的1500多日军决定诛杀他们眼中的“佞臣”。日
军兵分数路,每路数百人,前往捕杀冈田首相,内大臣斋藤实,前内大臣牧野,
教育总监渡边大将,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和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朗等,除少数侥幸
逃脱外,大部份目标都被机枪的猛烈射击解决。起事者大开杀戒之余,还分兵控
制了日本的中枢机构,包括陆军省,参谋本部,陆相官邸,警视厅等…通过这一
系列残酷斗争,日本的统治阶层换上了更能忠实实行侵略扩张路线的人物。人们
常说日本人团结,但是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日本人的团结是建立在对少数
“不爱国”的人残酷清除之上的。把不同见解的少数人强力压服,剩下的人当然
团结一致。今天,那些反对日本侵略战的日本人说话都要有相当勇气,因为他们
经常会接到死亡的威胁。日本人民的“军国主义觉悟”不可低估!

  相反,中国人对有汉奸倾向的人极为宽容。汪精卫一伙的“低调俱乐部”在
重庆唱了多年投降的低调也没有几个人加以批驳,更不用说捕杀,当汪逃到河内
发表叛国艳电后,还试图劝他回来,最后这位国民黨的第二号人物公然投到日本
人怀里,作了汉奸。抗战时期,有多少汉奸做了多少危害国民的事?都怪我们没
有一股锄奸的狠劲。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日本人在军国主义上统一了思
想,我们用什么来团结一致,为民族生存而自卫呢?

  在中日两国过去的交锋之中,我们都曾经输得很惨、付出了血的代价,而日
本获得了巨额的利益。整体失败的耻辱使中国人在世界上被人瞧不起。今天的日
本,绝对没有放弃它狂妄的野心,因此在解决日本问题之前,中国人是睡不了安
稳觉的。我们必须研究日本,研究如何打赢下一次中日战争。





发布日期: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中国与日本的差距——难以置信的事实



                 赵晓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
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

  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
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
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
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
在乎。

  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甚至也出现了高看中国轻看日本的倾向。有段时间,
北京盛传着一个笑话,说将来全球只要有三个经济学家就够了,一个懂美国经济,
一个懂欧洲经济,还有一个懂中国经济的。至于日本,回答是轻蔑的一笑:日本,
哈哈,日本可以不用管它了!

  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
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
中日两国的差距,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国人警省,而不能再陷于自欺欺人的幻觉
之中不可自拨。

  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
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 8万平方公里,人口1. 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
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
本的确是小日本。

  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
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 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
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 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
本是大中国的3倍。

  以汇率折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中难免有误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购买力平价或
真实比价计算,大多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经济总量仍相差1- 2倍。

  中国近年来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战后的第一个4/1世纪,日本即
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号发达国家。而中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多年有史以来最快
的增长,GDP 总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并且以诸多指标衡量,根本不
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海外。中国近年来以引进外资多多
为傲,然而日本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
到3. 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中国全部GDP 的2. 3倍,其制造业在海
外的销售总额为1. 3万多亿美元,与中国的GDP 相当(唐淳风,2001)。
如此强大的一个隐形的“海外日本”,足令开放了20年如今才雄心百倍,喊着
口号,迈着步伐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汗颜!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
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
超过50% ,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进入了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
时代。相比之下,2003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 7: 53: 32.
3,中国甚至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一是农业产
值在15% 以下,这条线中国可以说刚刚跨过;二是农业就业在20% 以下,中
国目前仍高达50% ,可以说还远远不够线;三是城镇人口比重须在60% 以上,
中国目前大概只有40% ,亦有很远的距离。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呢?1950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38% ,大概与今天的中国相当,而今天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居住在城市。

  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投资开始进
入旺盛期。举国上下为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欢欣鼓舞不已。然而,中
国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
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
前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世界工厂”的牵引。据笔者的测算,2
003年中国工业增长对GDP 的贡献高达63%。然而,从制造业总量看,20
03年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为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 4倍。
显然,中国远称不上“世界工厂”,日本却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按过去的赶超速度,在“世界工厂”的道路上,中国要赶上日本至少还有几
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来会越走越艰难,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市
场问题都会困扰中国。

  日本的人均资源也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19
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
.4%上升到96.0%,而矿业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
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
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
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
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现在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这方面,日本比中国先进得多。以单
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 7美元,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
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 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同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创造出比中国高出15倍的产值来?中国人又
喜欢高谈“老子”,讲“天人合一”,可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珍惜何尝比得上日
本?!

  中国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然而,2004年经济增长甫一发力,GDP
总量刚刚占到世界的4%,石油消费已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消耗的
13% ,此外还有钢材消耗占全球的27% ,水泥消耗占全球的40% ,煤炭消
耗占全球的31% 。因此,惹得全世界的人都担心中国长期增长会否导致全球资
源不足,“中国会不会饿死全世界”?

  事实上,中国应该谦虚地向日本学习,并且要象日本那样去倍加珍惜资源,
高效地利用资源。中国眼下正进入一个苦心制订种种“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
的热潮,其实,大道至简,中国应该象日本那样,眼光向内、锐意挖潜,如此中
国的能源和资源就可以在目前基本保持不变的水平上支撑中国经济翻上好几番。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中国却不能高效地利用
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
年至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年至20
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 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
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
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
日本坏帐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帐率仅
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
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
率近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 (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
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
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
元人民币,占GDP 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
00年是3. 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 65、以及德国的2.
37、法国的2. 17、英国的1. 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

  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这
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兴国方面具有坚韧不拨的决心,也无意中
泄露出这个国家富强的秘密所在,那就是科技为本、科技领先。这一指标当然还
显示出“小日本”并非一些中国人所想像的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民族,恰恰相反,
日本民族是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只有富于远见卓识的民族,才舍得哪些
花大本钱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相比之下,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乃至一般的国民,都显得是那样的
急功近利和让人失望。中国人更喜欢喊喊“科技兴国”的口号,或者在网上大骂
日本人过过嘴瘾,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补习科学知识。

  专利发明方面:1995年,中国申请专利数只全世界的1. 45%,批准
量占全世界的0. 48%,日本申请专利数占全世界的13. 48%,批准数占
全世界的15. 3%。韩国产业银行日前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若以韩国为基准
(100)予以换算,则中国为76. 5、日本为110. 5。

  中国人还必须时时记住的一个数字就是:日本人中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已达到
12人,中国仍是0。一位伟人说得好:“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可
是,做比说要难得多!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中型工业企
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 ,而日本企业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
技创新体系,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水平都在5- 10% 以上。

  中国企业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并不断向外企流失。而每万名劳动人口中,
日本的研究人员数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为109. 3人,高于美国的73
. 8人、法国的60. 3人、德国的59. 6人以及英国的54. 8人。

  中国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企业发展之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日本1994
年的时候,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家数与美国平分秋色、并抱揽全部第1、2、
3、4名,前十名当中,一大半都是日本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唱
衰日本,可是2003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仍高居88席之多。而中
国只有12席,而且多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最排前的是中石油,名列第69名。

  你敢想像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500强中家数最多的国家吗?你敢想
像中国企业占据世界500强头席,并且包揽前四名的盛景呢?这样的日子也许
有一天会到来。可是,我们的邻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任何一个
诚实的中国人,一个立志全球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应对此表示一分敬意?!

  经济再好,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是白搭。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百姓的生活水平。
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接近1080美元;日本是
33077美元,为中国的31倍。仅以人均GDP 作为收入计,中国只相当于日
本1966年的水平。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是反映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 3%,而中国
目前城市为37. 1% ,农村为45. 6% 。也就是说,中国人目前生活支出主
要是忙乎吃,日本却将主要支出花在食物之外的其他方面,中国是生存消费,日
本是发展消费。

  然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日本“60年代”、消费支出只
够吃喝的中国人往往在感觉中自己很富,并且经常会表现得大手大脚(如有人主
张大操大办奥运会),而生活水平位居全球最高之列的日本人却经常在国际上哭
穷,并且处处厉行节约,常常“小气”得惊人!

  谁比谁傻?谁是真傻?

  住房: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日本是25平
方米。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日本是中国的1. 4倍。

  百姓生活不仅看人均收入,还要看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
为0. 414,已达到国际警戒线水平,中国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
的国家之一。相反,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是全世
界上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0. 285,可以堪比中国历史上任
何最公平的时期。

  失业率指标:据我国国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截止2003年6月底,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2% ,失业人数为795万人,分别比去年底上升0
. 2% 和25万人。但这个数据遗漏太多,学者们估计,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
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大约在8% 至10% (王梦奎,
2003)。

  中国的媒体经常报道日本这些年经济困难、失业率很高,似乎日本人都快活
不下去了。其实,日本失业率最高时也不过5. 5%。2003年,随着经济回
升,平均失业率很快回落至5. 3% 。

  教育: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
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
费的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
% ,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的15% 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
;大学毛入学率为5% ,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 。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 的小学教
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 3%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
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 ;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
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
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
水平。

  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开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3年底,中国网民数已
接近8000万,一个庞大的“E 国”诞生,但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却很低,才6
. 2%。

  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7730万人,普及率
突破60%,几乎所有14—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
庭收入的比例才0. 8% ,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
带网使用处于起步阶段,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的住宅宽带普及才超过30% ,全
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

  中国的个人电脑普及率为27%,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0%;日本个人电脑
普及率为36%,移动电话普及率69%。两者的差距亦是明显的。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日本文明却没
有什么可夸的。文明的题目是一个大题目,笔者不敢在这里进行比较,但可以通
过一些中国人非常关心的社会性指标,来管中窥豹。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
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著称于世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
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
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
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
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呢?

  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
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我来问你,中国人如今的收
入水平相当于1960年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
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真的是“仓
禀实而知礼节”吗?

  企业信用:前面已提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呆坏帐记录举世无双,这说明中国
企业的信用记录是很差的。除此之外,企业拖欠亦是世上少有。据统计,200
1年,我国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已经超过1. 6万亿元,造假经济的规模高达
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每年损失税收250多亿元。

  另据有关部门调查,2001年全国有283家名优企业的650多种产品
被假冒产品侵权伪造,上半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合同欺诈等违法犯罪
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 (候云春,2002)。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的企业坑蒙拐骗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

  近年来,又添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愈演愈炽。据全国总工
会公布,目前中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其中建筑业占7
0%以上。有些地方,包工头欠民工的钱,建筑商欠包工头的钱,追到最后,发
现竟然是地方政府欠建筑商的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各地政府拖欠工程款
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信用正在让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而中国的学者现在终于开始明白,
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管、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都是不够的,还要
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要构建文化资源,中国人不知从何入手。而日本却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完成现
代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日本人居然将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转变成了企业员工对于
企业的忠诚,进而建立起全社会的工商信用。

  离婚率:中国人无论想不到,2001年,“后现代化社会”的日本离婚率
才0. 23%,是亚洲各国中最低的。而传统上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却每况
愈下:1980年,中国的离婚率为4. 75% 到1997年上升到13% ,上
升了8. 25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在过去20年中,离婚率增加了20倍,令
全球侧目:中国人怎么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包含两性之间神圣的关系。日益缺乏稳定的中国家
庭生活,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是更加不负责任,更加追求私欲还是更多的心灵
自由、更多的个性解放?

  腐败: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日本还是世界上较为廉
洁的国家之一。今年3月25日,著名的反腐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透明
国际”发布了《2004年全球反腐败年度报告》,对世界各地区腐败形势进行
了评估。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清廉指数得分为3. 4分,与斯里兰
卡和叙利亚并列第66位,日本却处于最清廉的前30个国家之列。

  中国现在正从追求GDP 转向“科学发展观”。可是,中国已经付出了过多的
代价。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森林面积只剩下15. 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才16. 55% ,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
. 128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0. 6公顷的21. 3% 。而日本的国内森林
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布满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古国,如今已沦为
中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的奄奄一息的
国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北京的漫漫沙尘,就像是中华
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国,已经禁不住折腾,
已经不堪重负了。

  与大地一同干涸的还有中国人的心灵。比荒漠更加荒漠的也是中国人的心灵。

  日本人何以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依然让国土保持锦绣,何以不让GDP 蒙蔽了
头脑,何以比中国人早走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观之路。中国人,是否应该放下
“高贵”的身份,去认真地研究一下,学习一下?

  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比较高的。2000年统计的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69.
63岁和73. 33岁。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天底不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
工作压力极大,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2003年,
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 33岁,男性为78. 33岁,均创下全球最高纪
录。日本男女平均寿命已连续4年名列世界第一,而女性寿命从1985年以来
一直名列第一。显然,中国人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没有日本人活得长寿。

  日本是个什么国家呢?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
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
国家。可是,从一个个统计数据的比较,我们却发现,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
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
于远见,并且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
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
力。

  日本,决非等闲之辈,决非那个“幻觉”中日薄西山的国家,而是一个在许
多方面都出类拨萃,值得中国人认真借鉴和学习的国家。而中国,也并非“幻觉”
中已经崛起并即将超过周边这个伟大邻居的国家。中国,只是一个刚刚恢复元气,
有着远大前程,同时需要在各方面倍加努力的国家而已。

  也许,在一些中国愤青朋友的眼里,从来不耻于与日本人为伍,更别提向日
本人学习,日本人,不过是仇人而已。就算是这样罢,但千万请记住一句话:对
于你的仇人,最好的报复是“比他活得更好”,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让对方活得更
糟。

  而要做到生活得比人家好,光有满腔的热血和喊破了天的口号是不够的,更
加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扎扎实实的行动。

  2004- 8- 19初稿,2004- 8- 20修改,来源:厦门晚报




发布日期:二○○五年五月八日


中日不会有第三次战争



                林辉撑

  自建交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始终
存在一股不和谐的潜流。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日元贷款问题以及
美日安保条约等问题成为掣肘中日关系的瓶颈。最近,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
国内都出现了一种“中日关系悲观论”,有的甚至认为中日第三次战争在所难免。
他们大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提出类似的看法。的确,中日历史上的不幸都跟日本
错误的地缘观有关,但是,今天的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新时代已经赋予旧的地缘新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巨大进步改变了原有地理环境的意义,
特别是武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新的意义,导弹技术
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投送能力,日本凭借周边海域、强大的海军已经不能有效的防
御陆上大国对其本土的大规模打击。

  日本在二战以前拥有的地缘优势——海洋的天然屏障功效不再具备,相反它
的地缘劣势开始显现。日本的国土南北狭长,从北到南大约3000公里,决定了日
本在本土防御中不能有效的建立起纵深防线。日本是个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的岛
国,人口、工业设施、科研机构等多集中在东京等大城市及附近地区,造成它在
相互摧毁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日本有55座核电站,一旦核电站遭受打击,对日
本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日本经济的高度外向性、资源的对外依附性,海上交通
线长达数千公里,大部分暴露在别国的攻击之下,很容易遭到破坏,这些致使日
本难以承受现代战争的长期化,因为现代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能力,它对能源和
工业能力的要求跟二战以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日本已经经不起现代战争的打击。历史上,日本统治者还可能梦想通过速战
速决式的扩张改善自身的安全状态,因为,日本凭借海空军优势能在对手攻击、
破坏本土之前实现占领目标。

  在今天,这种时间差已经被导弹技术消除了。也就是说,日本一旦出兵中国,
极有可能的结果是:中国的导弹已经在日军出征的途中就落在日本本土,所以,
扩张给日本带来安全的可能性在历史上就很低,在今天,则几乎不存在。如果理
智在主导日本对外政策,那么,它不敢再次萌生军事侵略之意。实际上,它已经
没有必要再起战祸,因为非战争手段已经能够实现它的通过战争还没有实现的目
标。通过经济合作它可以互利的利用国外资源、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地缘特点也是主张和平的一个因素。中国的海上和陆上邻国
约24个,这些邻国中至少有五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 亿:俄罗斯、日本、印度、印
尼和巴基斯坦。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的话,这些国家将会形成强大的地缘
政治的制约力量,甚至连台湾的中国人也在竭尽全力抵制中国为统一所做的努力,
而且台湾问题本身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牵制中国,破坏中国的现代化势头。中
国其他邻国的态度也不令人乐观。

  学者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缺少安全剩余,中国没有太多外顾的能力。无独有
偶,兰德公司的两位美国学者在其新著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各种因素决定中国
大战略更多地是“内向型”的,中国领导人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持国内的稳定和富
足,而不会把维持中国的中心位置或寻求势力范围放在首位。因此,中国的大战
略主要是以威慑防止战争,而不是寻求扩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导致
中国对领土争端问题的政策是全方位的“睦邻友好”政策。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众多全球性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爱之病问题、贩毒问题、走私问题、难民问题等等。而像环境、贩毒、
走私之类的问题,在相邻两国之间出现的可能性更多、更直接。这些问题的解决
也需要中日两国采取和平外交,以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发生战争,特别是
长期的全面战争,那么,不考虑其他损失,仅仅是生化核武器对环境的破坏,从
而制约两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一项损失就是无可估量的。可见,地缘因素在
新时代拓展了新的影响空间。

  综上所述,在理智的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前提下,中日两国不会再起战端。
两国主观上不想以战争为手段谋取利益,因为有更加经济的途径去获取利益,营
造双赢局面。中国正担负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国内事务繁多,无暇过多外顾,中
国是不会主动挑起战事的。

  作最坏的打算,即使两国有意动武,日本由于本国地缘的局限性,中国由于
缺乏安全剩余,这些客观的地缘因素决定两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除非出现一些
失控的特殊事态。从地缘关系来看,日本在战争中的处境相对中国来说会更为不
利。

  二、以德法模式发展中日关系地缘经济观给我们的希望。

  如果中日两国建立起了互信关系,那么中日周边地区在我们的视野中将是充
满商机的市场,反之,则可能是充满杀机的战场。互信关系的确立对发展两国关
系的重要性是一目了然的。

  政治问题的解决可以寻求政治以外的解决途径,密切的经济合作是可行的,
虽然经济合作并不能必然、直接带来政治和谐。另有学派认为,国家之间的相互
依赖加深并不必然带来和平,相反,因为资源稀缺性和市场有限性的客观存在,
甚至会带来战争。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互依赖同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
地区、时期、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至少,在目前情况
下,中日之间地缘关系的特点已经排除了相互依赖引发战争的可能性。而且,广
泛、深入的经济合作能够为改善中日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借鉴德法模式
化解中日历史恩怨,从而为两国确立互信关系打下基础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日不再战的心理基础,实现真正的积极的永久和平。

  在众多问题特别是历史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只好期待广泛的经济合作
来防止两国关系的进一步下滑、尽可能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并且最终促成这些问
题的解决。但是,搁置历史问题,先行发展经济合作,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中策。
两国互信程度始终制约着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如果历史问题能够尽快的顺利解
决,那么,中日经济合作将会大大加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符合中日
两国根本利益的上策。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原载:《联合早报》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