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18阅读
  • 0回复

(文化专题)中原崛起时,重塑河南人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0


(文化专题)中原崛起时,重塑河南人形象





  导 语 提到河南,就会提到河南人的形象问题。“防火防盗防河南”,长期以来,“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几乎成了河南人的代名词。长期遭受几乎全国范围的地域歧视,是一亿多河南人民心中拔不去的刺。对此,河南籍作家二月河曾说:“不论地域歧视,还是身份歧视,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原因——经济,说到底就是穷。”河南省政府也反复强调要“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当地域成为可以被歧视的理由,经济的发展,才是提升河南人形象的“靠山”。




河南人到底惹谁了?
被丑化的河南人

段子是时下“口舌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的曲艺类辞典里,能够独立成篇的说唱文学作品被称为段子。众多的国人眼下正以先锋派画家的天赋,用扫帚、拖把、竹棍,甚至头发为笔,汪洋恣意地以不同的构图和色彩在涂抹着河南人的画像,然后将其装在“段子”这样的包装里。在今天国人的心目中,河南与河南人已成了造假的“圣地”与“圣人”,有民谣为证:“十个河南人九个假,还有一个是盲聋哑”。 [详细]
北京商店“河南人不得入内”

河南人在北京感到很大压力,很多河南人的孩子受欺负,要求改户口。作家周大新和在京的许多河南文人,对此很难理解。周大新说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这样是一种精神的互慰,每每说到妖魔化河南人大家就伤痛不已。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的遭遇更加艰难。写有“河南人不得入内”的木牌曾堂而皇之地挂在北京中关村一些公司、商店的玻璃门上。[详细]
人才招聘“河南籍免谈”

河南作家赵新兵,有一段时间经常去人才网站浏览,发现不少招聘广告中的招聘条件一栏常有“不要河南人”的注脚闪入眼中。赵新兵激愤而无奈:“难道河南就没有人才?河南的能人很多啊!”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河南民工中也确实存在许多懒惰、无赖、小偷和骗子。 [详细]
受审的“河南贼”——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

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展播了全国律师大赛,比赛中所有的律师和原、被告讲的都是普通话,惟有一段虚拟案例表演中的原告——和别人预谋行窃并配制偷盗钥匙的贼是讲河南话的,尽管节目制作者辩称完全是无意针对河南人的,但可以相信,大多数的观众都能通过这个节目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苦笑”——似乎是典型的河南方言代表了河南人典型的特征:偷窃。
[详细]
外商害怕投资中河南

曾经有一位香港老板说:“我没到过河南,但对河南还是早有耳闻,那里的投资环境太差了,政府办事太拖拉,没规矩,企业没有信誉,河南人骗子、无赖太多。我们做生意就想赚钱,即使赔钱也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若投在河南,就怕一下子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亏个精光。”这个老板接着说:“若不甘心,闹个什么纠纷打什么官司,可能还会被折腾死。据说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详细]
交易会上“河南产品免谈”

“妖魔化”河南不仅影响到河南人在省外的生存,而且直接影响到河南的经济环境。郑州一位做烟酒生意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厂去新疆打市场,当地人一听说是河南人,连门都不让进。甚至,在河南自己举行的郑州交易会上,外地厂商也打出过“河南产品免谈”的牌子。在一些地区,商场挂出牌子——本店没有河南货。
[详细]
河南与中原文化

河南又称“中州”、“中原”,中国古有九州,河南称“豫州”,因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大概念,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小概念,特指河南。[详细]


调查
1.你对河南人有负面印象吗?
有;
没有;
没接触过,不知道;
看评论。
2.你对河南人的印象主要是从哪里来的?
亲自接触;
亲朋好友的影响;
社会的口头传播;
新闻媒体报道;
其他。
3.你认为导致河南人出现负面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河南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河南外出务工人口多,且多从事低端职业;
外地人优越感强,以偏概全;
媒体的负面报道;
看评论。







是什么弄脏了河南人的“脸”?
为什么偏偏是河南人?

“造假、欺诈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就单单提河南人呢?不外乎有三点原因:一是河南人多地少,很多人到外地打工,难免有一些人干些歪门邪道的事;二是河南人教育水平比较低。出外打工的人多是农民,动不动随地吐痰,说脏话;三是河南穷。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就要遭人嘲笑。
[详细]
“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是个穷的问题”
“河南人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心中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个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说用发展来解决所有问题,就是这个意思。”河南有1400万人外出打工,去年河南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达到613亿元。“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面的所作所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河南的形象。”作为在外地工作的河南人,应该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我也希望当地社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详细]
崔永元:歧视河南人反映国民素质还很低

我的一些河南朋友也讲一些关于河南的笑话,这是带有戏谑成分的,但也反映了他们心态的平和。这可能与中原文化有关,中原地带,南来北往,所以可以兼收并蓄,四通八达,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目前来看,歧视河南人风气还在上演,这不能反映什么。要说反映,也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整体文明程度还很低下。要想改变这种歧视,我个人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歧视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毛病,民族才有可能有希望。 [详细]
地域歧视下的“中国式观念”

网络上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也中枪。但这种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区别对待”,并非只针对河南人。长期以来,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广东人都被扣上了各种偏见的帽子。湖北,川东,贵州,湖南等地,也多因打工人口问题而不招其他地区人待见。
中国人的地域歧视,离不开“嫌贫爱富”和对权力中心的追逐。古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详细]

段子里的河南人
董存瑞炸碉堡: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董存瑞与河南籍班长一起炸碉堡,班长见雕堡高够不着,决定去找根棍子顶下,结果棍子没找到,敌人冲上来了,班长撒腿就撤留下小董一人,敌人就快冲到面前了,小董绝望的点燃引线并高呼:同志们,千万不要想信河南人!于是光荣就义!
万里长城贴瓷砖炸平喜马拉雅山
河南人河南人民为实现新世纪跨越式发展,最近确立了新的四大构想,那就是宇宙装空调、地球刷红漆、万里长城贴瓷砖、炸平喜马拉雅山。
太狠了,连狼都骗
一只饥肠辘辘的狼流落河南,经过一户人家门口时,听到屋内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训斥:“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狼很兴奋。孩子哭了一夜,狼在门外守了一夜,可母亲始终没把孩子扔出来。狼最后心情沮丧地离开了,心想:“河南人太狠了,连狼都骗。”
真的假的?
河南某著名企业家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有领导作报告时兴之所至,对特别有名望的与会者逐一点名,叫到河南那位企业家时,他老兄昂头挺胸、声音洪亮地应答说「到」,没想到这位领导站起身来,换掉老花眼镜戴上近视镜,躬身探头问到:“真的假的?”
老外来河南拜师学艺
一个老外魔术师到河南巡回演出,拿出绝活卖力演出,但都被观众识破,于是他请教台下一位小孩,小孩说:「我们这里都是超级作假能手,你骗不了我们的!」这个老外魔术师大彻大悟,立即拜这个小孩为师,并在河南定居下来认真学习。

崛起在路上 重塑“河南人”

当河南处于“天下之中”,农业发达,商贾云集,其他地方人还以能成为河南人为荣。而今,中原经济区发展跻身国家战略层面,河南这名经济“后进生”正在奋起直追。当地域成为被歧视的理由,河南人比其他省的同胞更多了一份崛起的决心和干劲儿。
卢展工:河南人形象,归根到底,关键在“做”

“河南人的形象说到底是一种做的形象,就是关键在做,要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卢展工关于河南人形象的论断,瞬间引爆了网络。
“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险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八种河南人的形象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详细]
中原经济区火线跻身国家队“被遗忘的河南”终获安慰

去年十月,河南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跻身“国家队”。中原经济区由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史上最快”,从谋划、论证,到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到国务院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但这背后却是河南长达多年的艰难等待。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尽管姗姗来迟,但对于河南而言,已是弥足珍贵。[详细]
[/url][url=http://city.ifeng.com/dhcs/20120316/228133.shtml]河南誓将“形象工程”进行到底

“如果没有诚恳实在和任劳任怨的群体形象,福建的城市不可能接纳那么多的河南“的哥”;如果没有一丝不苟、视信誉为生命的“河南名片”,鸟巢,这个重要奥运工程的建筑工地上能到处是河南工人的身影?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走遍中国,想找一个没有河南人的工地,难。更值得骄傲的是,红旗渠故乡河南林州的老板和工人们,已经把高楼建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详细]







结束语 

  从愚公精神到焦裕禄精神,一个“做”体现了河南人务实踏实的态度。河南人的形象是每个河南人都要关注且身体力行的事情,改变一个人的形象,需要物质和内在双方面的积累,要修复一个省的群体形象,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更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