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散论
缪人凤
一
要论蒋的作用,首先得看蒋的处境。在二战各大国领袖中,没有那一个比蒋更困难,而且这程度是根本没法比的。论交战双方的国力,中国是个未开发的农业国,而日本是个工业发达国家;日本的所有先进武器均能做到自产,而中国除了一些轻武器,大部均靠进口。日本是个海洋强权,而中国的海军力量几等于零。论国内的统一,这在其它各国均无问题,而蒋呢?首先有两党的竞争,其次则是国民党军本身的不统一,很多军阀不是蒋督着根本就是对上峰命令阳奉阴违;再次是国民党本身也不统一,且不说汪精卫的叛国出走,就是李济深等人虽留在抗日阵营内,却还是在给蒋不断制造麻烦。在这样艰困的处境下,老蒋能带领中国走向胜利,已经是创造奇迹了,已经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得最好了。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苛求他呢?这是横比。从纵向比,中国历史上有二次亡国,而当时领导人的处境都比蒋好得多,不仅国力均强于对手,而且内部基本可算是统一的,能随便调动国内的资源,而他们却给了中国一个亡国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蒋都对得起中国!蒋能在如此的局面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不能不佩服蒋的战略对头,执行坚决,其坚忍果决的精神将万古流芳,而蒋也必将在世界大战略家的殿堂中居有一席之地。
还有的人以历史上蛮族给中国同化为例,以后即使中国抗战失败也不过因袭传统老路,最后也能将日本同化,而中国的疆域更能由此而扩张。先不说这些人的汉奸心理,也不说历史上中国人被异族统治后所受到的精神摧残,光就同化问题论,历史会不会出现重复是很值得怀疑的。何哉?一、历史上征服中国的异民族人数远远少一中国,而日本的人口相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的比例则要高得多;二、历史上征服中国的异民族文化、经济极其低下,他们入主中国后有向中国学习的必要,而日本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已在中国之上,如果要学习的话,那是反相的。有此二条,那我怀疑,如果抗战时中国被日本征服,那百年之后,被同化的将不是日本人,而将是中国人,这实际可从台湾、朝鲜人被日本殖民后逐渐同化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连文化上亡国都要开始一次了。就此而论,蒋领导抗战胜利的意义更加巨大,他的功绩不但是在疆域上的,更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上的,用存亡继绝形容完全不过分。
毛泽东也是一个大战略家。他能在长征后如此式微的处境下成功把握机遇,为后来的倾覆国民党政权布好局并最后实现之,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只是蒋的了不起在于他为的是中国,而毛的了不不起则只是为了其一党。千秋之下,历史当自有公认。
二
关于淞沪会战,很多都说蒋乱抗战,作无谓的牺牲。但蒋要是真的只是象征性的打一下,然后全军而退呢?可能又会有人说他不战而退了。事实上蒋打上海会战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纷繁庞杂的国军作一个表率,既然中央军能作如此惨烈的牺牲,那么以后地方军也不能遇事推诿了。如果国家是统一的,那么这样的牺牲可以避免,那么先那国家精锐才能拼命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又不得不然。这就是一个不统一国家的悲哀之处。
从战略上讲,蒋介石的上海之战打得太英明了,甚至失败了比胜利还好!为什么?不经此战,日本怎么会付出巨大牺牲?不付出巨大牺牲日本就可能以很低的条件与中国讲和。当时国民党内主和的气氛很浓,如果日本只是要求个华北扩大自治的话,连蒋也不能不答应,否则党内就能不过。但正是日本付出了重大代价,而且从战术角度看日本又胜利了,所以日本就向中国索要非常高的价码。这下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内的主和气氛给压下去了。这样中国虽败不乱,日本又总幻想能给中国最后一击逼使中国讲和。日本这就同炒股被套一样,投注下去,不幸被套,于是幻想这总是底了吧,又加码投注,然而还是被套,这个循环进行下去,日本越套越深,终于在中国难以自拔。这时候,美国佬出来了,以日本说,你要么从中国撤军,要么将面临我的经济禁运。这等于逼着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当时日本内部不是没有主和派,但他们给东条英机一句话就压下去了,“从中国撤军,那中国事变的成果就毁于一旦。这样我们如何对得起为几十万阵亡军人和他们的遗属?”这样珍珠港事变就爆发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也就此底定。
我们可以回过头想一想。如果蒋不发动上海之战,如果仅将战事局限于华北,那会引起日本与美英利益的激烈冲撞吗?如果中国不是节节抵抗,使日本在中国付出重大代价,那日本会向中国提出严苛的讲和条件吗?当时日本即使是对华强硬派也没有灭亡中国的计划,他们只不过想通过对华一击,从而解除满州国——这个对苏作战的基地的后顾之忧。因此如果中国方面不扩大战争规模,其结果只有听任华北伪满化,而日本却处于可进可退的优越地位。如果这样,中国那有希望光复国土。为什么说上海之战败了比胜了好?因为如果中国胜了,日本就可能知难而退,尽心去经营中国东北去了。这样等二战爆发时,日本的地位太优越了,蚕食中国也可以,北进苏联也可以。而中国收回东北国土就真得只以梦了。
纵上所论,蒋的上海之战其实是非常英明的决策,虽然其中有些因素他当时也不可能想到,但我们回顾历史,却不能不给他以高度肯定。
三
二战中中国的贡献就是做了战略大泥淖,但是却没有能力把泥淖中日寇消灭。从军事看,中国确实比不上苏联,苏联即使德国陷进来,也最终将其消灭;也比不上美国,西欧战场、太平战场美国是绝对主力。但除此二家,中国对二战的贡献绝对在其它国家之上,就是英国也不能比。英国得到的美援是中国的几十倍,而它奋战的基本是西欧一隅;而中国却是奋战在广阔的东亚大陆。至于中国最后没有能力与强敌决战决胜,这确实是历史的遗憾,但却怪不得任何人。以中国这样的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制造能力,如何能与机械化的强敌在大平原、海洋决战?所以中国的业绩在反攻阶段看上去逊色其实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挽回。
但即使如此,中国的抗战业绩也是相当出色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时间最长,而付出的人命代价和经济代价都要远小于只抗战了四年的苏联。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抗战的实际领导人所面临的各国所无的特殊困难,我认为中国已经是创造奇迹了。
五
抗战后外蒙的丢失是必然的。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指出,联俄抗日则丢外蒙,联日抗俄则丢东北,两都必居其一。最好是中国能坐山观虎斗,看日俄互斗,则中国有保全全部领土之希望,但这一极有希望之前景被种种因素所破坏,中国最后不得不走上联俄抗日之路。当日本被打惨之后,老毛子在远东再无制约,以中国贫弱之国力,何能独抗?如国民政府当时不签承认外蒙条约,则老毛子从东北无限制进军,则中国所要签的城下之盟不知要伊于胡底?故国民政府所签的有条件承认外蒙的条约实质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全国家利益,是一种壮士断腕的果决之举。有人说国民政府后来否认外蒙独立没有意义,这是不对的。因为外蒙独立是中苏条约的结果,那么当苏联违约的时候,中国撤消对外蒙的承认完全合法。事实上当国民政府取消中苏条约的时候,外蒙就已经回到了战前状态,虽然事实上独立,但却没有法律地位。至于后来外蒙再取得独立的法律地位,则是另一个中国政府的事了。
六
有的人总说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最后是失败了。其实不然,没有31年后的6年安内之战就不可能有对日本持久的抵抗力,中国的抗战也将毫无希望。原因很简单,安内的成功与否不能以剿共完成与否为标志,而是应以能否出现一个众望所归,对全局有掌控力的政府为标志。如果从后一个标志看,六年安内应该大致可算成功。没有安内战争,中央政府怎么可能掌有西南?要知道西南自满清覆亡后一直处于割据自立状态。如果没有西南,中央对抗战的最后根据地安在?没有西南,怎么接收西方的输血?而没有西方对中国的输血,又怎会有日后的日美之战?故老蒋通过剿匪而取得的西南之地关系中国的国运太大了。光凭此就可断言他的安内政策没有失败!更何况在老蒋剿共到西北后以他为代表的南京政府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取得崇高的威望,在知识分子中也大得人心。这从后来西安事变后全国各届为蒋氏担心中可以看出。当时凡有有利于蒋氏的消息传出,全国人民为之兴奋,一旦有不利消息传来,则为之忧心。闻一多一闻张学良劫持领袖,愤而拍案大怒,愤斥张氏军阀本性不改,在张学良送蒋归京后,更主张将张明正典型,以惩效尤。由此可见蒋氏的安内不但增强中央的实力,更对凝聚全国人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以后全国一致对外抗战的局面怎可能形成?
七
抗战战场分为正面战争和敌后战场,那大致是不错的。正面战场为国民党所领导也是毫无疑义的,但敌后战场是否是否***所领导呢?这却完全成问题。因为国军敌后也留有大量的游击部队,有些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如阎锡山在山西吕梁山的抗战,廖磊、李品仙在大别山地区的抗战,江淮之间的忠义救国军的游击作战,马占山、傅作义在狼山一带的作战等等;有的曾在抗战过程中发生过较大作用,后来却在种种原因下被日伪所捣毁,如中条山游击区,曾在共军进行百团大战时主动出击,曾经经历了日军较大规模的八次扫荡,被日军称为“华北治安之盲肠“,这个游击区虽在1941年被日军摧毁,但能因此否认他们的抗战业绩吗?其它还有鹿钟麟、张荫梧在河北的作战,魏凤楼等人在黄泛区的作战,这些游击队虽然没有坚持到最后,但他们曾有的抗战业绩能一笔勾销吗?据台湾资料显示:以民国30年(1941年)初而论,国军游击队人数是中共军队连同游击队总数的2.63倍,枪支是共军的4倍,作战统计是中共全部军队作战总数的402倍。国军敌后游击队最初多为奉命留在敌后之国军,或由国军干部、地方军人、国民党党务人员所领导兴起的一股民间武力。所以说敌后战场就是中共的战场,敌后战场是由中共领导的是完全不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