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19阅读
  • 1回复

(8届大赛联播)广东赛区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初赛点快讯(初高中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18


(8届大赛联播)广东赛区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初赛点快讯(初高中组)








                        聚焦文化作文大赛  高举文化作文大旗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参加第八届文化作文大赛侧记


  为了弘扬文化作文的“文化理念”,培养学生对文化作文的感知和兴趣,配合学校的“读书工程”,祈福英语实验学校语文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举行的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让学生对于大赛题目有摄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讲座,并就竞赛作文的写作,进行了专题讲座和辅导,然后竞赛题目人手一份,供学生在四个不同的参赛题目中进行挑选,选取自己最有话可说的文题进行写作,给予学生最大的写作空间。
  由于学生对于文化作文的兴趣浓厚,所以在整个预赛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全情投入,深入思考,把自己对文化作文的理解渗透入字里行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学校对于这次活动也十分支持,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学校读书月活动的重头戏,积极要求语文老师认真落实好此项活动,因此保证了大赛的作品质量。有学生说:希望多参加一些类似的活动,可以提升自己文化作文的写作水平,对于将来的高考作文也是大有裨益的!



图片:DSC03691_副本.jpg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8-18
优秀佳作展示:

                       月亮的痛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十一年级陈永根

    看着流传千年的诗歌文化逐渐衰落,月亮真的痛了。——题记
    自从幼儿园起,我就学习了不少中国古代的诗歌,其中很多内容就跟“月”有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是我在幼儿园时接触的第一首描写“月”的古诗。
    因为这首诗简单、易懂,再加上不必分析诗中感情主旨等繁琐步骤,那时懵懂的我就这么喜欢上了古诗,而我的古诗学习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小学,我的古诗学习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了,而我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最记得小学第一首与“月”有关的古诗应该是那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遥台镜,飞在青云端。”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然也少不了“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时我面对着这些优美的诗句,虽然老师不需要我一篇篇背诵过关,但是我还是背得不亦乐乎,觉得这是最好玩的事情。
    而那时的我对月亮也已经有种特殊的感觉和认识。
    上了初中,在对与“月”有关的诗歌学习上我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因为不仅学习诗,还认识了不少与“月”有关的词。
    最记得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发我对月亮的思考:“月亮为什么是历代文人内心思念的寄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高中。
    在高中,我常幻想:“在高中的学习中,我应该可以找到我的答案吧?”
    但是我错了,高中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功课断绝了我对“月”的美好追求。
    再看看四周的同学,已经没有了学习诗歌的热情了,而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已经无法寻觅了。
    大家都在听着流行音乐,看着国外大片,读着现代小说,没有人会去探寻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人对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感兴趣。没有人会尝试去了解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与月有关的种种美好的情感。看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慢慢在我们手里流逝,我能不感到痛心吗?
    为什么?我常想,是我们不爱国吗?是我们一点都不关心我们的传统文化吗?不!不是的!我们只是对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不感兴趣而已,我们喜欢流行文化是因为它能吸引我们,如果传统文化也能有吸引我们的地方,那么我们也会感兴趣的。
    常想,如果月亮真的是思念和寄托的话,我真的想回到以前那个充满热情的我啊!
    看着这流逝的传统文化,看着与“月”相关的诗词的流逝与淹没,月亮真的痛了。

                    遗迹·文化·痕迹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十一年级程钰文

    几个月前,中国各界都在为一件事争论不休——关于蒋介石重庆行营的拆除问题。许多人都反对这件事,毕竟这是文化遗迹,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种时代的见证,更是一个历史的痕迹,拆,毕竟不好。
    而政府却对此给出了一种新颖的解释——此乃保护性拆除,所谓保护性拆除,就是先把它拆了,然后再在原地重建一个,当然是官方说法。
    而我认为,既然是遗迹,就是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一种文化之痕迹,可以维护,可以修复,但不可以拆除,绝不可以用文化遗迹来换取经济效益。若把这些文物都拆了,那么历史的痕迹,五千年的回忆,也将随同工地上的灰尘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实文物遗迹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城市都有,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加以保护而流传下来的,如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等;而有的文物遗迹,则是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是千万百姓的心血的结晶。如我的家乡——广州骑楼和西关大屋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文化遗迹,而他们在如今的经济建设和GDP面前,存在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他们伫立在那里,只能看着自己被建造者的后人们毫不怜惜地销毁。而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看着这些无知而可悲的人们无奈地叹息。
    再来看看某些政府官员,看到这种毁坏文化遗迹的情景却丝毫不以为然,这些人是在筹算着把这些老古董拆毁后,他们所建起的新建筑能给自己带来多少钱,可以让他们多爬上几级官位,即使这样做会受千夫所指,也是无所畏惧的,真可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金钱牛”。
    想到这里,觉得实在可悲,这等于是把自家祖先的灵位拿去换钱了,真不知道这些掉进钱眼里的官员们,脑子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他们对待文化遗迹的行为做法,令人不齿。
    现在,当我独自走出家门,在广州坐上地铁转一圈,我发现时代在进步,可当我从地铁站出去时,只能看见一栋栋用水泥和钢筋建造出来的高楼大厦。如果我还想去看看骑楼什么的,大概只能去上下九那些为数不多的地方转两圈。呵!连看一下本地的特色建筑,都要买张车票特地去某个地方,像看展览一般,这还真是件奇妙的事,不知道是不是以后看这些特色建筑,还得凭票进场呢。
    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们依旧我行我素,相信这一天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幸运的是,中国已经开始提倡保护这些文化遗迹,保住这些祖先留给我们这些后辈们的一点文化遗产。许多人已经意识到文化遗迹是一种不可复制而又不可侵犯的历史痕迹。所以我们不能让金钱蒙蔽了双眼,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保住这些仅有的回忆,而不能像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项籍火烧阿房宫一般,毁掉了前朝文化,那样只会招来后世人所唾骂。
    所以,救救我们的文化遗迹吧,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想要观摩一下本国文化遗迹时要凭票进场!
    
                          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负责
                                 祈福英语实验学校十一年级邓家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过程的推进,“爱莲堂”、“饮冰室”等一个个作为文化载体的名人故居屡遭被拆厄运。一个个文化烙印成为教科书上的记忆和众多房产开发商掘金的必争之地。看到这些消息,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文化,是经过漫长淘洗后沉积下来的一粒粒黄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华夏文明的发祥,到如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而这些名人故居,正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汤锦程先生称:“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的新会会馆,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会馆,更是文化的载体,是革命发源地,拥有文物与革命教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这番话对名人故居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正是这些中华文化的载体,在现代人眼中,因为利益驱使,竟先后成为被拆除的对象。
    文化载体的消逝,将使我们的文化记忆被时间淘尽。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应当对它们用心加以保护,尽到一个后人的责任。
    在一些名胜古迹,我们常常会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看到这样一些刺眼的文字:“某某到此一游。”这仅仅是某个淘气的小孩子的无聊之举,而字里行间却隐藏着对文化的亵渎甚至不尊重。这样的人一旦增多成群,也将促进文化载体的消逝,最终导致的后果将无异于拆除名人故居,岂不痛哉?
近段时间,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责任意识渐渐淡薄。同时,随着外来文化、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传统文化渐渐褪去其原有的光鲜色彩和吸引力,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而我们这些90年代和21世纪的新一辈,本应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却深陷在这些新文化中,轻视甚至无视传统文化,谈何负责和传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承令人担忧。一旦它真的被时间淘尽,我们真的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就真的会成为精神的流浪儿。所以,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负责。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当我们拾起河中那一块块被冲刷得闪闪发亮的黄金时,是否会想到,那是老祖宗流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呢?而我们要做到的,是将它们好好保存,把他们擦得更亮,并传给下一代,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图片:dsc03699_副本.jpg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