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36阅读
  • 0回复

(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需软硬实力 专家论策谈今古道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新闻发布会发言选登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6日   14 版)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报理论部会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1年11月30日联合举办“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新闻发布会”。论坛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承办。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持了论坛。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学界知名专家与会发表演讲。现精选部分演讲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关于本次论坛和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本次“文化强国论坛”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1.“层次高”。与会的专家有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对文化问题研究颇有造诣的负责同志,有来自高校关心、重视、支持并能深入思考文化问题的书记、校长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2.“议题广”。涉及文化的内涵、外延,文化发展的政策、战略,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安全,文化发展的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文化强国的战略和策略等众多方面。3.“探讨深”。对文化的内涵、外延、对文化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社会属性、商品属性,对文化强国所要处理好的古今、中西、文理、雅俗、魂体、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等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4.“观点新”。演讲中有很多新提法,例如,关于“文化强国重在强民”、“文化强国重在强心”,关于“用思想提升文化品位”等。5.“文风好”。与会学者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机械注释,没有空话套话,而是联系实际,言之有物,用语鲜活。6.“价值大”。演讲者都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性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多视角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许多富有启迪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未来文化强国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思广益,凝练、升华、概括出易懂、易记、易传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要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二是进一步下大力气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党员干部要率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好群众和青年中对指导思想的“信仰危机”、对发展前景的“信心不足”、对领导干部“信任不够”的问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加强人文社科智囊团建设,真正以质量为导向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密切联系实际,关心国家、关注民生、提升研究层次,提高创新能力,多出远见卓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历史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通过实事求是的辩证取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软实力要素,赋予其时代内涵,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创作、生产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引领社会正风正气。六是改革体制机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借鉴别国优长,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理论和舆论的传播提供更宽的平台、更好的载体、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七是重视和加强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全方位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树立爱国、正直、善良、负责、团结、诚信、热爱和平而勤劳勇敢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八是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氛围,改革体制机制,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为那些导向正确、视野开阔、心胸博大、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组织管理能力强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有力的支持。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强国责任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 滨
    北京交通大学是理工科大学,但一直也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探索。第一,为拔尖创新人才培植深厚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创造优越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筑起文化高地。第二,倡导科学与人文互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先进科学技术,为人文学科发展搭建信息平台;先进的人文社科,则为科学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我校自主研发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就是得益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第三,重视人文社科教学与研究。为激发理工科学生的创造活力,提高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文学、哲学、历史、伦理、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思想情操,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第四,扩大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我校与多个国家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来自87个国家的700多名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我们还在比利时鲁汶办有孔子学院,每年主办和承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其品位。




文化与能力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当前,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文化上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人在权力和能力的选择中相对重权力轻能力,在能力和关系的选择中相对重关系轻能力。其实,一个个体是骨肉和气血的统一,一个国家是形与神、体与魂的统一。未来我们中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强国,就必须依靠人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文化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我们应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性,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改造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建设和政治层面,应大力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家层面,应确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价值观建设,提炼核心价值;在民众层面,应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国民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在外交层面,应实行和而不同的外交策略。




文化强国要首先保障文化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首先保障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社会根本制度安全。制度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二、意识形态安全。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国家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逐步衰落甚至毁灭。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国内外敌对势力首先攻击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历史的经验证明,谁把他们打得越狠,他们便攻谁越烈,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三、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应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决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便可能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特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普世的文化和文明去顶礼膜拜;也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视作是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文明”。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周文彰
    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化强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建设成果要惠及群众。衡量生活质量,文化是重要的标志;衡量幸福,文化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衡量公平正义,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强民要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强国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强民要在全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全面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意见不统一,提法不一样。我认为,可先从一两句话做起,在普及中完善。比如,我们先把“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来讲诚信,社会道德水平会逐渐好转。文化强民需要教育、科技、卫生齐头并进。我们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要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文化强民要求各级财政把用钱重点指向基层、指向农村。目前,最需要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的不在社会的中上层,而是在基层,即在城市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生活;缺少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浓厚的学习环境;缺少科学氛围、科普人才、科普教育;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这些都需要各级财政来做,一定要确保财政的重点放在最需要用钱的基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黄蓉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新论断,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同时,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只有加强和改进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贯通、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与时代同步伐、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的崇高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文化建设过程的辩证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 郝立新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包含诸多辩证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文化发展中的观念和实践的关系。文化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中,文化的发展与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许多具体的差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文化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需要坚持正确的理念,这种理念既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符合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其次是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随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不断演进,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如何在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层面上做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抵制文化帝国主义、争夺民族话语权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超越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再次是文化的公益取向和市场取向、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文化事业以获取社会效益为主,要依靠国家或政府扶持;文化产业以获取利润为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但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其产品都具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都应该坚持追求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相统一。




文化强国要从内涵上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纪宝成
    文化强国要从内涵上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古与今。古与今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没有文化传承,也就没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更难以进行文化的交融与创新。理性地对待历史,才能科学地预见和创造未来。二是中与西。中与西的问题也是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其特殊的意义。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取得了强势的地位,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学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色和适应性,也有自身的问题和缺陷。要清醒而客观地认识中西问题,既不能妄自尊大,封闭保守;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三是文与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裂、疏离与隔阂,造成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和对立。其实,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是不分文理的,也不是单独某个学科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文理交叉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有前提和条件的,需要价值理性的引导。四是雅与俗。有学者指出:“美国所制造的大众庸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腐蚀了世界人民的心灵,毁掉了对高贵、卓越、精致和深刻的文化追求,再生产了全球性的简陋心灵和低俗趣味”。这一判断可能有些片面甚至尖刻,但是值得我们深思。在雅与俗方面,应是高雅文化引领通俗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吞噬高雅文化。如果放弃了对高深学问、高雅文化的追求,转而一味顺从大众的口味、取媚于大众文化乃至低俗化,那么遑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来引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了。




努力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律与特点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 河
    今日中国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应该有新的眼界。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人尝试过很多主义,直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才由被动转入主动,才形成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智慧,如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观、仁爱民本的人文价值观、和合大同的人文理想观、发展变化的人文辩证观、诚信正义的人文社会观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机体。第三,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主要体现为:科学进取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等。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近代以来被中国思想界逐渐接受,“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举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一直延续今天,还会影响到未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时代因素。




荟萃名家 主编力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为了满足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理论工作者、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的需求,便于集中、选优、择要领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精髓,我社邀请著名学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编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一书。该书所选文章,是近三年来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精品力作。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范畴和战略地位、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等专题。书中许多观点、建议、结论都富于启迪性,对于深入领会、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该书还收入云杉同志的重要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方法性的重大问题,对有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强国战略,极具指导意义。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 王庭大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战略举措,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保证。政治保证就是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思想保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保证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好文化领域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总之,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贵在强心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少将 杨春长
    实现文化强国,最首要的是强心,强化全党全国人民的心灵、心态、心境、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什么,是综合因素,但其中最为根本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即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抗美援朝时,我们能够打败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军,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武器装备,而是因为有强大的软实力。强心需要“疗心”。要治疗那些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心。强心需要“导心”,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相关问题。而民主问题,更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强心需要“壮心”,使我们的党心民心军心进一步凝聚起来。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戮力同心,努力奋斗。




价值观外交与文化的渗透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李希光
    价值观外交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思想价值的对外传播、对外文化渗透。它是美国全球性文化思想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0年前由美国国防部部长办公室委托兰德公司完成的政策建议《美国信息新战略:思想战的兴起》开始付诸实施。该报告指出,大国之间不仅限于军事斗争、领土占领和地质资源抢夺,更体现在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的超国家层面的网络空间战、信息空间战和思想空间战。思想空间战通过传统媒体、网络、论坛、宗教讲坛、各种会议、新闻发布会和媒体事件在非政府之间、媒体之间、个人之间展开,来影响一国的舆论、政策走向。中国目前在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对外传播者和对外宣机构不清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美国价值观用6个字就能清楚表达:“自由、民主、人权”。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清晰、简洁、有力地表达出来?很多理论家认为不大可能。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5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为全体人民服务。




建设文化强国的三个关键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 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对内而言,建设文化强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关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信仰、信念、信心这些价值观。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其思想文化的力量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的构建,其价值观都居于核心地位。第二,对外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关键。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还有三个不相称,一是和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硬实力和影响力不相称,二是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三是同我们倡导和奉行的先进文化价值观不相称。目前国际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第三,对文化创造本身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是关键。
    我们是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国,也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之所以还不算强,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造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对文化创新活力的激发,还存在不足。复述或娱乐化演义文明古国的故事,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不可能改变西强我弱这种国际文化格局。只有在大胆汲取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创造出贴近时代生活,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东西,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真谛。在文化创造的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不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关键是传播什么样的理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有思想、有品位的文化创新活力。




总结继承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沙健孙
    系统地梳理党领导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团结御侮的有效武器,因而曾经努力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学习。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五四以后,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尽管受到反革命的血腥镇压和各类御用文人的攻击谩骂,还是不可遏制地生长起来。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抗战以来大后方的进步文化运动,特别是解放区的文化运动等等,都创造过辉煌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比如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其中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阵地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等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提升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骆郁廷
    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大力提升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首先要认清全球语境下文化话语权的时代价值。当前,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权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国家安全价值。因此有必要把提升我国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权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深入研究文化领域为维护、巩固和提升文化话语权所展开的较量和交锋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文化话语权的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话语主导权。其次要把握全球语境下文化话语权的深刻本质。所谓文化话语权就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里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自主地提出、表达、传播、交流文化话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权益乃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权利,本质上是全球语境下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化话语权的内涵和本质,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文化话语权,为全球语境下我国的文化话语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自觉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张 雄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使文化变成市场中的智力、道德、艺术乃至直接生产力。加速文化对市场体系的渗透,将文化内涵中的信仰、传统、价值观等,输入到物质产品和财货实体中,同时让文化自觉变成市场的倍增器、市场的发动机和市场有机体的精气神。2.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大众化、时尚化和财富化效应,离不开资本实力的积聚和运作。二者的关系在于:其一,文化是借助于市场较高成本的投入,引来一流的人才、知识产权和技术;其二,资本通过积聚的优势,迅速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氛围、文化景观、文化时尚;其三,资本可以通过积聚的优势,集中力量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其四,国家可以通过资本密集型的文化产业,以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先打造先进文化精品、民族文化瑰品、大众文化上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卫建林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使命。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我谈几点看法。(1)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同等含义的提法。(2)社会主义文化,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主旋律。(3)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4)多样性是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是多样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多样的。(5)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它的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就是一支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就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取得的最高成果。在这个意义上,弘扬主旋律,意味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和发扬五四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6)决定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是,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离开国家安全、国计民生而孤立地仅仅把工作归结为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发挥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克利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大学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第一,要在传承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如何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掌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这是当下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汲取精华、去粗存精,以此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聚集了一大批研究力量,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中,理应成为主力军。第二,要在传播和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发挥先锋队作用。大学有一届届、一批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要履行好创新的使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和宣传。进而对社会文化进行比较、鉴别、提炼、升华,以创造出新鲜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第三,要在交流与借鉴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上发挥桥梁和窗口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对外交流不断加强,通过互派留学生和高级访问学者,互派教师任教,参加国际文化学术交流,共建孔子学院等途径,广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文化的“向量”
教育部社科研究发展中心原主任 田心铭
    力学中的“力”,是一种向量。“文化软实力”也是一种向量,它有大小也有方向。文化软实力之方向,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决定。总体上看,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其性质和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同时受到政治的强烈影响。各种文化软实力既有大小、强弱之分,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表现出不同的方向性。现实存在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文化间既有“交流”,又有“交融”,还有“交锋”。坚持文化向量论,必须看到各种文化在性质、方向上的区别,又不能作简单化的两极划分和处理。先进文化必然走向强大,但在现实中未必已经强大;落后文化势必走向衰弱,但在现实中未必已经衰弱。文化力量的大小、强弱,既取决于其思想内容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又同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传播手段紧密关联。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协同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 洪晓楠
    发展人文文化,就是要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同等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力量与自然科学的力量一样巨大。只有“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下“硬功夫”
济南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朱孔来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落实到位,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下“硬功夫”。(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政府要在着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搞好文化产业规划并出台优惠政策。(二)实施“文化基础设施达标工程”,加快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硬支撑”。(三)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动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四)实施“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强化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各个行业和各个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本行业、本单位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不可逾越的“红线”及“越线”的处罚办法。(五)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工程”。采取老式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方式、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