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23阅读
  • 2回复

孔子一家三代都有过离婚或再嫁经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核心提示:这篇《孔子离婚的故事》是恒的作品,读起来通俗易懂,透过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婚姻制度的演变——

        这篇《孔子离婚的故事》是恒的作品,读起来通俗易懂,透过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婚姻制度的演变——


        自宋代以来,《论语》确定了作为儒学核心经典的地位。可是,这部经典中却没有丝毫谈论到孔子的夫人,《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给人的印象是孔子一直独来独往,除了儿子孔鲤偶尔友情客串一下之外,他的家庭似乎是残缺的。可是,孔子的夫人究竟是谁?为何在《论语》中,却没有一字提到过她呢?


        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伯鱼是孔子的独生子,《论语》中曾记载了孔子教导伯鱼要学习《诗》和《礼》。伯鱼的母亲,自然就是孔子的夫人了。通过这条珍贵的古代文献中,我们才得知,原来孔子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夫人已经“出”了。这就意味着,孔子是离过婚的,而他的儿子伯鱼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了解到这一点,《论语》中没有提到孔子夫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论语》中也有一点蛛丝马迹,透露出孔子婚姻生活的质量。《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这句话中,孔子将女人与小人归为一类,并抱怨到: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不讲规矩,远离女人吧,她又成了怨妇。《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从吃饭到睡觉、穿衣、行礼、走路都严格按照礼制要求自己。那么,这样一个严肃的男人,当然也就受不了女人太“腻”,太“粘”。孔子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当然也来自于自己婚姻生活的经历。看来,这位夫人当年很可能是孔子的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离得近了吧,就经常粘人并且“不逊”,离得远了吧,又抱怨孔子不讲情谊,哭哭啼啼。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再加上孔子后来周游列国,离家远行,家庭矛盾自然上升,最终导致了离婚。


        由此看来,孔子的婚姻生活确实算不上幸福。那么,这位与他离婚的太太究竟是谁呢?《孔子家语·本姓》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看来,孔子十九岁时就娶了这位太太,她来自于孔子祖籍地宋国的“亓官氏”,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伯鱼。也正是这位亓官夫人,最后与孔子离婚。


        孔子有离婚经历,显示出了早期儒家对男女婚姻持有较为宽松的态度。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经历有一个解读:“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谭嗣同:《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谭嗣同高度赞扬早期儒学而批评宋明礼教,实际上正是看到了早期儒家对人性持有一种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在他看来,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轻松和平等——要是咱俩合不来,“分开就分开”。


        早期儒家对夫妻关系的持有“理解之同情”,这一点也体现在孔子允许儿媳妇再嫁人这一点上。《礼记·檀弓上》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汉儒郑玄注:“伯鱼卒,其妻嫁于卫”。子思是伯鱼的儿子,也就是孔子的孙儿。伯鱼早死,他死后其妻并没有树立贞节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伯鱼死于公元前483年,这一年孔子六十九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却没有因为疼爱儿子而阻止儿媳妇再嫁,显示出一种通达的气象。这一点也正如孔子离婚那样,自然而然,毫不造作,丝毫没有后世宋明道学家的虚伪气息。


        孔子的孙儿子思,丧父之后母亲又再嫁,心中留下了一些伤痕。根据儒家原始文献记载,他后来也有过离婚经历。《礼记·檀弓上》记载:“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郑玄注:“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由此可见,孔子本人曾有过离婚经历,自己的儿媳改嫁,而自己的孙儿子思也离过婚。可是,文献并没有记载子思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只能根据记载进行推测。《檀弓上》的记载中,子思提出,这个女人作为我妻子,也是我儿子的母亲,如果现在不是我的妻子,当然就不是我儿子的母亲,因此我儿子不必为她行丧母之礼。在对待离婚问题上,子思显得没有孔子豁达,对前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怨气。不知这源于自己母亲改嫁的记忆,还是和前妻感情不和。但无论怎样猜测,孔子一家祖孙三人,都有过离婚或再嫁的经历,确实显示出早期儒家对男女和婚姻上较为豁达的态度。


        早期儒家认为,男女之间正常的欲望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则的。《礼记·礼运》一篇,李学勤先生认为属于孔子弟子子游一派(李学勤:《孔孟与老庄之间》,自《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05页),当然很能代表早期儒家的观点。《礼记·礼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明确承认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自然法则。《礼记·内则》中甚至提出:“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明确指出即使太太老了,但只要还不到五十岁,就应该照顾到她的性要求。这一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离婚,以及允许儿媳改嫁是有帮助的。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也承认男女之欲为自然。《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孟子·梁惠王下》中还希望“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这种对待男女问题上的豁达态度,正是能够接受自由离婚的基础。


        实际上,除了自由离婚和改嫁之外,早期儒家甚至还提出过类似于现代“试婚”的观点。《礼记·曾子问》中记载,新婚妻子三个月后才到男子家庙去拜见祖先,如果三个月之内双方不和谐,这婚姻仍可取消(参见江晓原:《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80页)。这种对待婚姻豁达而自然的态度,是宋明道学家所不敢想象的。


        孔门一家祖孙三人离婚和改嫁的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了解这一背景,不但有助于理解早期儒家对待男女婚姻的通达,更有助于理解《论语》中核心价值之一的“恕”道。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30
孔子为什么和他老婆离婚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也是中国离婚的代表。孔子的老婆叫幵(jian)官氏,她是孔子的糟糠之妻,孔子19岁那年娶她为妻。然而,当幵官氏替孔子生儿育女之后,孔子却和她闹“离婚”了。当然那时不叫“离婚”,那时叫“休出”,叫“出妻”。孔子敢于“糟糠之妻也下堂”,如此前卫做法,堪称“中国式离婚”的鼻祖。

孔子为什么要离婚?这当然不是孔子想借题发挥,炒作名声,也不是孔子想讨新老婆,以解婚姻“七年之痒”,孔子之所以要将老婆赶出家门,用今人的眼光审视,根本原因恐怕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幵官氏已让孔子不胜其烦。《大德礼记》中列出了“出妻”的律条和理由:“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对照这些标准,幵官氏是犯了“口多言”的毛病。多言是女人通病,多言即是唠唠叨叨。女人总是喜欢唠叨,男人最是惧怕女人唠叨。你唠叨有理,我还谦虚听取;你若唠叨成性,我便置若罔闻。孔子是什么人?往时髦处说,孔子是办私立学校的,当着学生的面,被没文化的老婆数落挖苦,是可忍孰不可忍?譬如我们想象:幵官氏口无遮拦,嫌学生颜回拿来的肉肥了点,骂学生子路送来的鸡瘦了些,嫌孔老夫子靠嘴皮子讨饭吃没出息,云云。孔子想,言多必失,这样的女人连老公的事业都敢讽刺挖苦,我留她作甚?!

二是孔子与幵官氏已差距悬殊。男女之间稍存差距无关紧要,那样或许还可取长补短,增强婚姻的磁性。问题是,差距不能太大,太大了,夫妻就不是同命鸟了;太大了,夫妻最后就没有共同语言了。幵官氏当然是个农妇,孔子“三十而立”以前也好不到哪里,连他自己都坦率地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曾当过仓库保管员,替人管过牧场,等等。大家都没地位,大家都是农民阶级,你挑水来我浇园,反而滋润了婚姻。但是,孔子后来成了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学生的爱戴,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还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他不必风吹雨淋,却没有衣食之虞。关键是,孔子成了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换言之,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可是他老婆幵官氏还在原地踏步,僵化而不思进取,以为生儿育女立了大功劳似的。套用流行的话说,孔子与她老婆,除了性,没有爱。再后来,因为恨之入骨,孔子干脆连“性”都不要了。

三是孔子与幵官氏已无话可说。夫妻俩本该是无话不说的,当终于迎来无话可说的那一天,这样的婚姻,一定离完蛋不远了。无话可说,死气沉沉,便是劳燕纷飞的标志。当代中国式离婚,走的是这样一条路:无话不说—争吵—和好—再争吵—再和好—懒得争吵—无话可说—视同陌路—离婚分手。想不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孔子在那个时代,同样陷入了难堪的境地。《论语》当然没有记录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状态是“食不语,寝不言”。这其实也是孔子婚姻疲劳的写照。一个男人天天与他的女人四目相对,却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失语了,说明他把话藏肚里了,说明他和她真的没有交流了。没有共同语言,就只剩一条出路:散伙。

四是孔子与幵官氏已没了感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应追溯到孔子时代。爱情是水,它会蒸发,爱情是花,它会凋谢,爱情是幻想,它会破灭。孔子当年肯定也这样苦苦思索过。思索的结果是,孔子发现,他与幵官氏之间,不仅已无爱情可言,连亲情也荡然无存。能反证孔子对幵官氏冷若冰霜的,有《礼记》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在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说,哼,太过分了。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看看,幵官氏死了还不肯饶恕,不难想象,与她一起生活时,孔子是何等深恶痛疾之。有爱情了,便成为爱人,没有了爱情,真的成了敌人。

五是孔子与幵官氏已无法生活。爱一个人,可以爱她的缺点,恨一个人,可以恨她的优点。当代人是这样认为的,而孔子当年正是这样实践的。孔子对付幵官氏,最后是万般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给老婆使脸色,摆出男人的臭架子。这倒是有详细记载的。烹调得不好,不吃(“失饪,不食”),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不得其酱,不食”),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沽酒市脯,不食”),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割不正,不食”),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席不正,不食”),如此等等,无不透露孔子对老婆的不满。其实“不吃”是假像,讨厌幵官氏才是真的。我估计,最后孔子与老婆肯定也“不寝”很长时间了。这种讨厌,发展到孔子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的感叹。看看,问题是相当严重了。可惜,幵官氏始终弄不明白,她老公为什么对自己这样反感,她找不出根源,自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最后逼得孔子下“逐客令”,将她退回丈姆娘家。

孔子跟老婆离婚的事,几乎不为世人所知。这是因为,“出妻”在中国古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是新闻,更谈不上焦点。这跟当代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的还有,古今所有婚姻的破碎,均是由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鸡毛蒜皮当然不足以让婚姻猝死,实际则是婚姻早已得了不治之症,鸡毛蒜皮不过是让病毒发作而已。譬如孔子与幵官氏,当年可能是因为一道菜的口味问题,最终让孔子忍无可忍,吼出“你给我滚”的骂声。这在孔子的学生曾参身上找到了类似的版本。曾参学孔子为楷模,以“藜蒸不熟”(藜是一种当菜用的植物)的理由“出妻”。有人问,这犯了“七出”之规吗?曾参回答:“藜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大概觉得这点理由有点勉强,又说:“绝交令可友,弃妻令可嫁也。蒸不熟而已,何问其故乎?”问理由干吗,想要“出”那就“出”了呗,何况妻被“出”后,她还可以嫁人呢!以凡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引发“出妻”的理由虽然立不住脚,但孔子师生讨厌各自的老婆定是难言之瘾。

孔孟之道是发扬流传了,但婚姻的男权主义没有得以传承。这是时代的进步,却也是婚姻的无奈。现在的男人不能行使这种权利,现在男人要是敢放言“出妻”,你就等着女人来狠狠地收拾吧。婚姻不是衣服,你想脱就脱。怎么办呢?脱不掉,只好拖,只有将女人拖得筋疲力尽,拖得她不想嫁鸡随鸡,她才肯主动与你将那“事”办了。“婚姻是枷锁”这句话,真是说得一点也不假啊。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30
孔夫子离婚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又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第二年便得一子。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呢?孔纥想,此子祷于尼丘山而孕,生下来顶如反宇,也像中低周高的尼丘山,就叫他丘吧。儿子中,他排行老二,就字仲尼。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17岁孔母颜征在卒。19岁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20岁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由于孔子常年在外奔波,和孔太太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即便是在家,夫妻二人的话也不多,因为孔子食不言,寝不语,所以孔夫人想找个人说话也没有,以至于后来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再者,孔子一生得不到重用,有时候也很郁闷,在家也难免发发牢骚。

        在其他方面,孔子并不是一个容易服侍的人。孔太太发现他有许多怪癖:他要右袖比左袖短一点以便于工作,他坚持睡衣必须长过身体的一半,下及两膝。孔子对食物吹毛求疵,使孔太太感到困难。孔子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餐都使孔太太大伤脑筋:素菜可能不够多,肉可能切得不够正。这些事情如果她有时间,她倒可以注意。但他坚持要饮家酿的酒,吃家制的干肉。有一天,当她家里的肉脯已经吃完,她不得不急于在外面买,却发现他拒绝吃现成的肉脯时,她已经打了一半注意离开这位“伟大的”、难以伺候的、且好吵好闹的学者。等到她发现她的丈夫因为她忘记把姜放在桌子上而拒绝进食,更较深了她离开的决心。当她有一天发现这位好人因为肉切得不正而拒绝食用时,她只有走开让他去找每次切肉都能切得四四方方的女人来服侍他。他是一个对食物多么挑剔的人。孔子似乎很难和女人处得来,最后他和他的妻子离婚了。

       孔子出妻(离婚)以后,他的儿子孔鲤面临一个高难度技术问题——人对出母应守丧多久。

        无论如何,在孔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得是单身汉的生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但是孔子很少谈涉及爱情、婚姻的话题,他有一次说过一句贬抑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于是两千多年以来,男人离婚或休妻时多了一个理由。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