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15阅读
  • 2回复

(辛亥精品)专家解读:袁世凯的历史贡献何以不被承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近日读到了《人民论坛》杂志(六月上)的一篇文章《袁世凯靠什么在晚清政坛崛起》,感触颇多。随着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益升温,关于袁世凯是否对辛亥革命有贡献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的议题。


  有人说,明明袁世凯是在推翻满清政权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功臣,为什么反被称为“窃国大盗”?明明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还在美国,匆匆赶回来之后,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后历史教科书却说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是孙中山革命党人所倡导的民主的形式,而并没有“逆”其民主的实质。袁世凯的皇帝是“立宪皇帝”,这个“皇帝”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帝的含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洪宪皇帝”所受制约的程度并不亚于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军政”、“训政”,至今看来也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称帝受到抵制以后,袁世凯不但认识到了错误,而且也改正了错误,主动取消了帝制。或许可以说,袁世凯最大的问题只是历史没有给他时间纠正错误,年仅56岁就死去了。作为当时唯一有能力维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人,假定他的生命延长10年、20年,如果他能够让中国较长时期保持稳定、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进展,人们会“计较”他犯了曾经恢复帝制的错误吗?


  革命的艰难,也似乎让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好像没有流血牺牲,就谈不上是革命。相比之下,孙中山多次领导武装起义,屡败屡战、愈挫愈奋,那才是革命;而袁世凯掌控着强大的北洋军,一哄一骗一逼,敌人就投降了,怎么看怎么像投机分子,怎么看也是欺负孤儿寡母的阴险小人。辛亥革命之前早有人预言中国一旦发生革命,必然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千百万人头落地,结果没怎么打仗就把满清王朝推翻了,这在具有传统“革命观”的人们看来就太不像革命了。至少袁世凯从清廷背叛出来也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那样人们才可能改变对他的看法。


  事实上,正是袁世凯从“敌人”内部响应革命,恰恰这一点让中国“革命”摆脱了改朝换代必血流成河的历史宿命。另一方面,清廷愿意逊位,而不是把“天下”作为家族、家庭的私利,这也是一种善于妥协的高贵品质。接受袁世凯逊位要求的隆裕太后被许多论者说成是“头脑简单”、“无知无能”。以笔者之见,即使她不是有意为之,毕竟是她作出了清帝逊位的决策,承担了丧失家族皇权的历史责任,她就是一个懂得妥协、敢作敢当的政治家,是她和袁世凯共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政治妥协,这应当是辛亥革命中特别值得纪念的重要历史事件。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单位:民革中央办公厅)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长河

发帖
47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3
转一观点: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名言概括了外交的本质——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本文以是否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标准,将袁世凯的对日外交活动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详细考察,从袁世凯与日本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袁世凯。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将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划分为四个时期来研究。

一、甲午战争前:1882年8月,袁世凯在平定朝鲜“壬午兵变”中崭露头角。两年后,他在平定朝鲜亲日派与日本人合谋发动的“甲申政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袁世凯在1885年10月被委任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的近十年中,在与日本争夺对朝鲜经济控制权的斗争中取得了极大成功。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为阻止日军侵朝、维护中国在朝鲜的地位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活动,抵制了日本侵略势力对朝鲜的渗透,巩固了我国东北的安全。

二、庚子事变后到辛亥革命前:在东三省问题上,1905年12月以前,袁世凯主张利用日本抵制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采取了暗中支持日本的“合作”政策,中国在日俄战争后收回了东三省的大部分主权;1905年12月以后,袁世凯联络英、美、德来牵制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失败。在“清末新政”中,袁世凯通过聘用日本顾问和教习、派遣留日学生、派员赴日考察等方式求知识于日本,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利用英国抵制日本对南北和谈与国体问题的干涉,实现了南北停战,促成了清帝退位,建立了共和政府,在使国家恢复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建立后,日本以拖延对它的承认来掌握对华外交的主动权,袁世凯出于换取日本对其政府的承认和驱逐在日革命党人的需要,给予了日本一定的经济权益。二次革命中,日本政府采取了倾向于支持袁世凯政府的政策,但这并未改变袁世凯对日本的不信任态度;兖州、汉口、南京三事件发生后,日本对华政策转趋强硬,袁世凯被迫接受了日本就三事件提出的条件。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山东问题上,袁世凯政府先在胶澳战争爆发前采取多种外交措施以阻止日军对山东的入侵,既而在胶澳战中极力阻止日军侵占胶济铁路,最后在胶澳战后自行宣布废除战区,袁政府对维护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还是尽了力的。在二十一条交涉中,袁世凯指导中方谈判代表对日本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同时还利用日籍顾问疏通日本元老,并借助美、英的力量来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他为减少国家利权的损失尽了最大努力,交涉的失败源于国力的虚弱和缺乏有力的外交援助。从二十一条交涉的过程和嗣后袁世凯对日本侵略的坚决抵制来看,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帝制运动发起后,日本以帝制将引起动乱为由劝告延缓帝制,袁世凯政府以帝制出于“民意”而不会发生动乱为由予以反驳;护国战争导致了一度对袁世凯帝制运动有利的形势出现逆转,日本政府最终转向了倒袁政策,袁世凯以他的病死而结束了他与日本数十年的关系。

袁世凯的以上行动表明,他愿意维护国家的利益,并不是一个甘于出卖国家利益的人。

来源:凤凰网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2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3
再转一观点:

中国的近现代史因内忧外患而导致政权交替频繁,每朝执政者皆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来喧染历史,甚至“编造”历史。一些原本十分清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然黑白颠倒,一趟浑水。

“太平天国”之妖邪已是世所公认,剿灭这场灾难的曾文正公立下不世奇功,不知何时却被扣上一顶“刽子手”大帽。

李鸿章致力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丰功伟绩只字不提,而一顶莫须有“卖国贼”大帽已将李中堂压入阴霾一百余年。

“君宪”、“共和”其政权本质都是一样,到今天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瑞典等以及众多的阿拉伯国家还是“君宪”政体。千古称帝者何其多也,独袁项城情何以堪?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