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92阅读
  • 1回复

(辛亥争议)日知会领袖刘静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日知会领袖刘静庵

内容提要:以革命暴力推翻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而著称于世、彪炳千秋的辛亥革命距今百年。辛亥百年来,因一些正统史书、教科书一直沿袭民国时政治斗争需要,而形成的有关刘静庵和日知会革命活动的不实之说,谈及辛亥革命,世人仅知兴中会、同盟会及领袖孙中山、黄兴之功,极少人知晓日知会及领袖刘静庵之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辛亥百年,应重新考证那段历史,客观公正定论刘静庵及日知会对辛亥革命之功:改造长江流域会党、湖北新军为推翻满清皇朝的革命武装、创建中国早期最大民主革命团体日知会(前身为武昌科学补习所)、组织策应湖南长沙起义;策划组织湘赣萍浏醴起义、领导 “中华铁血军’’成为革命运动之中坚。刘静庵及他创建和领导的日知会的革命活动,实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辛亥革命 刘静庵 日知会 革命活动

被历史长河湮没极深的辛亥革命元勋、日知会领袖刘静庵,原名刘世文,外出革命后,以乳名贞一代之,字静安(敬安),别字家运,1875年出生于湖北潜江梅嘴一世代书香家庭。他幼承父教,饱学诗书,早年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宣统三年(1911)五月十六瘐死狱中,卒年36岁。民国初,被民国政府追赠“大勋位”。○1

改造长江流域会党、湖北新军

“会党”是孙中山等领导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革命团体的总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反清革命由公开转为秘密,火种未曾熄灭,尤其长江汉水流域、东南沿海等地革命活动此消彼长,持续不断。但因山堂林立、派系复杂、各自为阵,一直未成气候。早期民主革命,革命党领导人从当时实情出发,视会党为可争取的重要革命力量,许多人加入会党,领导会党,如孙中山、陈少白、黄兴、陶成章、秋瑾等。○2作为早期民主革命领袖,刘静庵也是如此。他早年参加革命后,凭着渊博的学识,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经多年努力,逐渐将长江流域会党联合统一起来,改造成为以“推翻满清皇朝,建立人人各尽天职的共和国家”为宗旨的革命武装。
据刘静庵嗣子刘应松之妻金氏○3等人文革十年动乱后回忆,刘应松在世时,曾用较长时间整理过刘静庵的遗言遗物,并嘱咐金氏精心保存,防腐防蛀。1951年,土改复查抄家时,这些珍贵的文物全被烧毁。刘应松任武汉某师范校长时,与金氏谈的最多的话题是有关养父静庵与日知会之事,刘静庵弟媳(刘应松之母)魏氏○4在世时,也与后人常常谈起刘静庵。家乡梅嘴地处汉江支流东荆河东岸,距潜江县城十余华里。清末民初,依托便利的水上交通,商贾云集,每天停靠梅嘴码头的商船络绎不绝,集镇规模比当时潜江县城要大,有“小汉口”之称,一些江湖隐士常游历于此。刘静庵,早年耳闻目睹满清之残暴,国势之衰弱,民众之苦难,立下大志,以“挽救民族于危难,拯救民众出火海”为终身抱负。15岁离家外出,传播种族革命思想,走上职业革命之路。以武昌圣公会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起先主要活动于长江汉水流域,之后涉足东南沿海等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25岁,他在武昌,曾参与组织策划庚子起义。
庚子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让刘静庵深感“欲掀翻帝制,建立共和,则必经动员民众,而动员民众者,则首推运动新军,以掌握武装,故极思‘亲身入伍,求达其志’。”○5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静庵精心准备,亲入虎穴,钻入敌之心脏。经范腾霄介绍,加入湖北新军,在黎元洪任管带的护军马队第一营当兵。入新军后,他遵守军规,操练刻苦,进步很快,令战友们很是佩服。大家见他更是谈吐非凡,有学问,明事理,待人和善,都乐于与他相交。他便常常利用休息之隙,向战友们宣讲革命道理,在军中发展革命同志。《清史•革命党人列传•刘敬安、朱子龙》对刘静庵在新军时革命经历有所记载:“敬安知民族大义,而又识敏,烛几先,偕施南人余庆云投湖北护军马队第一营充士兵。逾岁以正勇随黎元洪改隶前锋营,旋升护弁,襄办纪室,乘间与营中兵弁交接,灌输革命学说,并与范腾霄、濮以正、李亚东、黄公征、钱保青等组织武库所,研究学术,及黎元洪迁混成协统领,刘亦随之。”○6在湖北新军,刘静庵不仅注重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同志,更是抓住在黎部任书记,负责招募新兵之便,将大批会党骨干招入新军。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自叙》记载:“倘张之洞有招兵事,刘敬安必先知,因刘在南湖马队营黎元洪营部充书记,胡宗琬即用秘电招会党来入伍。”“入伍之先,必受科学补习所之秘约。约中大意,谓吾汉人四万万,亡国于满清之手,已二百数十年,受尽苦痛,诸君此次入伍,务学成健儿,待时机至,即起而革命,光复汉族,为一定之宗旨。其时,张之洞所募新军,大半科学补习所介绍之新货也。”○7
刘静庵任黎元洪协统领书记的一天,黄兴用隐语给他的内容涉及密谋长沙起义的信,被混成协主文案刘雅亭拆开,刘雅亭看信后,大为惊骇,将信呈交黎元洪,黎元洪觉得刘静庵在新军帮助自己不少,是一位难得的救世之才,不忍加害,找范腾霄商量,将来信烧毁,不予深究,让刘静庵称病离开新军。刘静庵离开新军后,回到圣公会任司理。利用日知会,重聚新军中革命党人,以武科所(日知会)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集会演讲,宣传种族大义,发展革命组织,壮大革命力量。为提高宣传效果,他组织人员谱写军歌,在军学界传唱,联系吴贡三、殷子衡将日知会骨干撰写的《猛回头》、《警世钟》、《德占辽东》、《破梦雷》、《训兵谈》、《作新民》、《孔孟心肝》等编印成册,连同同盟会《民报》等进步书刊,由朱子龙负责,安排军中同志带回军营,等夜间或士兵出勤之时,将这些小册子塞到士兵床上。士兵们看到这些书刊后,都偷偷阅读,有的退伍老兵还乡时,又将这些小册子和革命歌曲带回老家,进一步传播。○8一些经革命思想熏陶和严格军事训练的退伍士兵,离开新军后,许多人回到会党,领导会党、改造会党。在日知会(武科所)领导下,新军与会党相互渗透,关系日益密切,血浓于水,成为推翻满清腐朽皇朝的革命武装。《清史•革命党人列传•刘敬安、朱子龙》载:“武汉党人大多出自新军,以日知会总其成,主之者则刘敬安也。”○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2
Re:(辛亥争议)不解的疑惑:辛亥历史那样写
1911年10月10日, 蒋翊武、熊秉坤等人领导发动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并引起了南方各省的响应。此后,在南京成立了临时国民政府。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

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

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

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

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