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狩猎,后不断发展壮大。辽代(辽国)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
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成就。如经济上,辽的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且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
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而汉文则是其另一主要通行文字。在许多方面,辽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独特民族特色,如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等。
辽国共历九帝: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前后二百一十年。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都城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
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接受唐朝统辖。
唐末(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后称辽太祖)趁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先后用武力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等部,从而日益强盛起来。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并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筒附近)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
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潢河以北正式修建都城,称为皇都(后改称上京),随后,降服甘州回鹘。公元926年契丹又灭了东方的渤海国,"得地五千里,兵数十万",实力更加雄厚,野心亦随之增大。
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驸马都尉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政权,上表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以割地、纳贡、称臣为条件,约定灭了后唐之后,把燕京和云中(今大同)两地区的十六个州县割给契丹。同年秋,5万契丹骑兵入关支持石敬瑭叛军打败后唐兵。石敬瑭灭后唐,建立了后晋小朝廷。
公元938年11月(契丹会同元年),后晋献燕云十六州图籍。自此燕云十六州归属契丹政权,获得燕云十六州后,辽势力进入了长城以内。使得辽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同时,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的各方面也逐渐向封建化过渡。会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灭后晋,改国号大辽。
契丹族妇女在辽朝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原皇朝相比,显得十分突出。萧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辽朝以“太后”相称的有数人,都姓萧,与杨家将有关的萧太后,史称“承天萧太后”,简称萧太后。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953年)。祖籍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第三女。她美貌聪慧,成熟较早。有一次萧思温观察三个女儿一起扫地,唯独萧绰扫得洁静,于是他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景宗保宁元年(969年),景宗选她为贵妃。同年五月戊寅(初二日),萧绰凭着自己的容貌、才智、精巧和握有权势的宰相父亲,被册封为皇后,时年16岁。
乾亨四年(982年)9月景宗驾崩,圣宗继位,他是辽朝第六代皇帝,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萧绰30岁. 辽统和元年(983年)6月,圣宗耶律隆绪率群臣为萧绰上尊号称“承天皇太后”。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