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在重庆四面山的原始森林中,暗藏着一座神秘庄园。关于这个庄园的主人,流传四个版本。有说是建文皇帝宫殿的,有说是贪官和王申官邸的,有认为是明代官宦避难而修建的,还有认为是清朝高官得罪了当朝皇帝,不得以藏匿到原始森林中的。
大门古戏台华表座天井厢房堂屋 重庆晨报10月30日报道 在四面山麓江津柏林镇双凤原始森林中,暗藏着一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神秘庄园———会龙庄。 会龙庄坐西南朝东北,复式四合院布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园总占地面积20468平方米(约30.7亩)。庄园内共16所院落、18口天井、202间房、308道门、899个窗户,虽多而不乱。山庄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 会龙庄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建筑群。而且,这个建筑群的格局竟和北京紫禁城相似。修建庄园的主人是谁?具体从何时开始修建?花多少年完成总体建筑?建筑为何仿紫禁城格局?明显高于当地水准的建筑工艺,由谁设计?如何督建完成的?修建该庄园共花费了多少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不解之谜一个接着一个。 10月25日,记者前往此山庄探个究竟。 庄园曾有三道围墙 从柏林镇双凤场新街步行3分钟,即可到达会龙庄。青瓦白墙的大型建筑群,座落在农田、林木间,显得气势恢宏、颇有霸气。 曾经在双凤中学任校长的戴华德生在庄内,长在庄内,工作在庄内。他家的房屋是父亲抗美援朝复员后由政府分的,位于会龙庄的小朝门一侧。 据戴华德介绍,到文革前夕,会龙庄仍有高高的围墙,容易被人攻入的部位均设三道围墙,每道间隔10—30米,内两道为土墙,外墙用石头砌成。石头外墙酷似长城,高4至5米,绵延数千米,墙顶上筑有巡逻用的步道,还分设若干处土堡用于防御外侵。 戴华德带着记者参观了一圈,三道墙都只残存了一点点。戴华德介绍,早些年村民修房、修路的石材均取自会龙庄的石制外墙,现今外墙地上部分已基本消失殆尽。 大量精致木雕被毁 迈过大朝门遗址,推开庄园厚重的木门,重重叠叠的三重院落就在眼前。全部建筑均分隔成上下两层,进门处的头顶是一方戏台。戏台前的内院可容纳数百人。 戏台由二十四根石柱支撑,石柱最高9.4米。整个庄园共有328根这样的石柱,或圆或方,方柱边角磨圆、凿纹,圆柱打磨得细腻圆润。 中堂地势比前院高,坐在中堂内正好能平视对面戏台。 中堂内的圆形石柱被漆成了黑色,底座是朱红色,底座上还有精致的深浮雕图案。石柱高约7米,周长1.9米,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石柱顶端留有与木梁衔接的孔洞。 据说,中堂大门两侧的门柱上还曾有木制装饰,底色朱红,饰以金箔。 据戴华德介绍,这种木刻装饰平时以红布遮掩,只有贵客临门或重大节庆、喜事时才取下红布。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一把火烧了。“被毁掉的精致木雕,在戏台下整整堆了一大屋子。” 池水终年不枯不漫 穿过中堂,两边是天井,天井内有花台各两处,天井外是花厅。其中一天井后接一水池。 会龙庄前些年成为双凤初中和小学所在地,曾在会龙庄内上学十年的董家林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记忆当中,池水从来没干涸过。即使头天因清淤抽干池水,第二天早上池水依然会到平时的水位。哪怕是去年百年不遇的干旱,还是今年115年不遇的强暴雨,池水也不涨不落。 会龙庄除庄外有一水井外,没有其它水源,不知庄园水池内常年不枯的池水从何而来。下雨天庄内排水沟内水流滔滔作响,也不知流往何处。 据当地村名介绍,会龙庄的排水系统,无论遇到多大的洪水,从来没有失效过,院内从无积水。 院中曾立四座华表 大堂前一院内有四个精雕细琢的大石墩按正方形摆放。据传,石墩是本庄园主所立华表的底托。 自称是庄园主王氏后人的王永建说,祖上告诉他,由于家族曾遭被灭门之灾,此后立下家规:不许从政,只能经商。所以历史上,王家虽有很多举子文人,但都没有谋求权位。但到了王雅常时,家业达到鼎盛,家丁数百,洋枪百余支,钱地无数。王雅常开始幻想当一个快乐的土皇帝,于是命石匠在中庭雕刻了四根华表。 没想到,当地一穷秀才向清廷举报。为免灾祸,王雅常忙将大堂房屋降低7尺,并将华表埋入中庭地下,只剩下四个石墩在此。 绣楼有夹墙可藏身 于中堂天井旁往里走,经过几重院落登上绣楼,此楼原为会龙庄女眷居所。二楼全部木墙、木地板,但少有人知绣楼的一面墙壁中有夹墙。 夹墙全部连通,有近一米宽,可在其中藏人和通行。据陈作伦介绍,夹墙平素用来藏贵重之物,更重要的用途则是抵御土匪的抢夺。如果土匪强行进入会龙庄,女眷和老人、小孩可进入夹墙暂时躲避匪灾。 陈作伦说,夹墙十分隐蔽,绣楼上曾住有多位学校老师,多年后老师无意中发现,墙内的夹墙竟通遍整座绣楼。 修建于民国时期的碉楼。 修缮要耗40吨油漆 据会龙庄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作伦介绍,会龙庄在解放前一直住着大量王姓家族的居民。解放后,庄园大部分房屋被充公,庄园前半部分成了粮仓,而庄园后半部分则成了学校,有双凤小学和双凤中学。这两个学校规模最大的时候办了26个班。 会龙庄内有一座五层碉楼,高38米,号称西南最大碉楼。碉楼每层楼设有不规则的漏斗状枪眼和遮蔽式小窗。一层碉楼大门后还有一间密室,用于扼守碉楼大门,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会龙庄作为学校时,曾有多位老师住在这里,老师们无意中发现,碉楼结构极其隔音,如果楼上、楼下有人说话,根本不能互相偷听。 登上碉楼顶层,木质阁楼四面临风,视野开阔,可观周围四方景色。从碉楼上俯瞰会龙庄全景,全庄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修建。据研究过此庄园的重师大教授黄中模称,该庄园的建筑格局仿照紫禁城。 1997年,双凤小学搬走;2002年,双凤中学也搬走了。同年,粮仓也空了出来。这个庄园也被评为了市级文物单位。 之后,当地政府跟我市一家装饰公司达成协议,由该公司负责修缮工作和费用,开发旅游。2006年11月,修缮工作开始。 据陈作伦介绍,修缮工作预计将在明年五一前结束,修缮工作也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并向国内外的专家请教了修缮的方法。他还向记者透露,修缮工作将花费500万元,光是恢复雕梁画栋,就要耗掉40吨油漆。 精致的亭台建立在水池之上,据说不论天干大旱,它从未干涸过。 站在碉楼之上,俯瞰会龙庄,气势恢宏。 戏楼,彰显出主人家当年的阔气。
庄园规模宏大,主人十分富有;也有专家疑是明朝建文帝避难之所,世代居住在庄园的居民也搞不清楚 谁是庄园主人,流传四个版本 会龙庄建制宏伟,堪称西南第一庄。庄内世袭居住王姓族人。但王姓家族现在的后人对自己祖上的具体情况众说纷纭,连建庄的主人也说不清。关于会龙庄庄主的传说有多种版本,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建文皇帝宫殿说 会龙庄的建筑风格既不是寺庙,也不是宗祠;既不是集镇商铺,也不像川东民居,却属于典型的宫廷建筑。仅靠当时的建设规模,以及建筑技术和西南土著居民的视野,都不可能建造如此宏大的“紫禁城”。于是,有专家认为,该建筑群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帝朱允火文,后来被称为“建文皇帝”的宫殿。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三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中模说,会龙庄的建造肯定与朝廷政治背景有关,但由于可考的文献资料非常少,当地的地方志只留下“明末清初山西太原人王财美来津修建会龙庄”等寥寥几字,无论从正史还是从野史中,都很难找到有关会龙庄庄主的历史踪迹。 持“建文皇帝宫殿说”的专家认为,明朝初期,建文皇帝只做了4年帝位,就因宫廷大火不知踪迹。民间则传建文皇帝丢失政权后,装扮僧人逃难于西南边陲,在深山密林中修建皇宫,仍然做他的皇帝。 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建文四年(1403年)谷王木惠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踪。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1441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人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相传有帝为僧往来迹。” 黄中模教授也倾向于此说。他说,在明朝王姓一直是望族,不少人在朝廷做大官,完全有追随建文皇帝藏于深山的可能。明、清时期民间称“龙”乃大忌,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朝廷,诛连九族。而会龙庄从名称到建筑架构都有帝王宫殿的宏伟气派。 黄中模说,会龙庄的建造时间肯定在明代,因为他为此专门去过北京故宫研究过,而会龙庄的石柱比故宫的柱子还大,清代的人没有这样大的大胆量将庄园的建制超过当朝皇宫。 贪官和王申官邸说 关于会龙庄主人的传说,最为出名的是和珅官邸说。相传和珅政治生涯晚期,特别是乾隆皇帝禅位嘉庆后,企图逃离清廷,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为此,他委派自己的党羽,一名王姓侍卫携巨资为他修建出逃后的住所。 而会龙庄正是王姓侍卫代和珅修建的官邸。这位侍卫即是王姓家族的祖先,后来和珅没能如愿逃出清廷,王姓侍卫天官为避免被牵连,也不再回京,携家人在会龙庄安住下来。 以和珅的财富,修建一座会龙庄当然不在话下,况且和珅生活讲究,会龙庄按照他的意愿修建,必然十分奢华。会龙庄的建筑特色与紫禁城十分类似,由见过市面的皇城侍卫督建倒也显得顺利成章。因此,许多王姓家族后人倾向于此种说法,认为修建会龙庄的出资人是和珅. 明代官宦避难说 王家族谱上有记载,祖上曾有人官至明朝吏部。王氏祖先因官场斗争,家族动荡不安,后为躲避祸乱,举家外迁,最后至双凤修建会龙庄。 这种说法有王氏家族族谱上寥寥几字可证,但说法并不详细。王氏家族后人王永建告诉记者,会龙庄内多处雕刻均雕龙画凤,还在庭院内立有华表,之所以敢于不避讳,是因为王家曾有一位老祖婆是皇帝的堂妹,因此该家族与皇家颇有渊源。 记者从王氏族谱中看到,第九、十代人中,王真、王英、王懋、王玺等人名,均在《明史》中有列传记载,特别是王真在建文年间屡立战功。建文四年(1403年)遭伏敌,格杀数敌后自刎。明成祖即位后追封“金乡侯”,谥忠壮,其王通也有传列史。王英也是历仕四朝,在翰林40余年。他们的年代与建文皇帝逃亡的传说,大致相当。 王永建说,会龙庄有一重意思是会真龙天子之意,相传皇帝微服私访时曾到过会龙庄,所以此庄名为会龙。但祖婆是哪朝、哪位皇帝的堂妹,到访于此的皇帝是谁均已不可考。 关于王氏家族曾有皇族联姻的说法,在会龙庄旁的古墓墓志铭上可以找到一些印证。会龙庄西面百米处,有一座清代墓葬,墓碑上刻有一条清晰的龙,墓志铭上还有“金枝玉叶”的字样。从此看来,说王氏家族的祖婆是金枝玉叶似乎并不牵强。 清朝高官失职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家祖先得罪了当朝皇帝,不得以藏匿到原始森林中。此传说发生在清代。 相传王氏家族与清朝皇族过往甚密,还曾有过联姻。后乾隆委派王氏家族一官吏南下为他寻找棺木材料。王氏家族祖先找到合适的寿材后,不慎遗落阴沉木寿材,怕回京后被乾隆责罚,于是避难于此。 对于会龙庄主人的以上三种传说,无一例外的与皇族和当朝朝廷有密切关系。从会龙庄的建筑风格上看,王氏家族很有可能来自京城,参与主持修建工作的人都见过大世面,因此才能在深山中仿出一座小小的紫禁城。 庄园内的华表只剩下了雕刻精美的底座。 王家的后人王学建,他的父母都是解放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 正屋屋顶精美的木雕,采用的是双面的镂空雕刻技艺。 连门闩的柱头都很花心思。 会龙庄宅门整齐划一。 财富之谜 会龙庄的财富来源也成为了不解之谜。历时百余年,修建出此座庄园,从庄园格局来看,庄园的建筑规划一次成形,此后百余年的修建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执行,没有出现过前后修建风格不统一、规格不同的问题。 修建一座会龙庄到底需要多少钱,明显高于当地建筑水平的建筑工艺由哪里来的工匠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大规模开采石料、林木几十年,如果主人修建庄园原本为了避祸,这样大肆张扬的修建工作又如何能掩人耳目? 修建会龙庄、装饰会龙庄需要大笔财富作支撑,但会龙庄的财富并不光限于这座院子。据江津收藏协会会长邹鸿光介绍,江津地界的古董特别是官窑瓷器,多从会龙庄流出,夜明珠等宝物不计其数。 会龙庄附近的墓葬更是盗墓者的乐园,会龙庄历史上曾遭多次盗墓。据传,民国时盗墓贼猖狂至极,往往几百人出动,把守住会龙庄和附近民房,不允许居民出房门一步,盗墓贼则对墓葬肆意破坏。 据说盗墓贼已熟知,会龙庄的墓葬主人不仅自己下葬时穿金戴银、陪葬品更是丰厚,每次掘开一口墓,收获都颇丰,引得越来越多的盗墓者以身涉险。 据重庆会龙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作伦介绍,上世纪80年代曾有十多人因盗会龙庄古墓被判刑。仅1989年一次就判了19人,其中量刑最轻者被判监禁11年。从此以后,盗墓风才有所收敛。 从盗墓者流通到古玩市场的古董就可看出会龙庄的富有,据说曾有人以低价购得一方王氏家族流落出的砚台,后来买家在砚台背后发现有大诗人陈子昂的题跋。另外还有首饰、珠玉等小件器物,4两重的赤金足链在首饰中不足为奇。 解放后,王氏家族的家具器物等被分给当地村民,村民家中还存有王家的牙床等物,家具上雕龙刻凤,精美非凡。 王氏家族的地盘南接贵州,西接合江县,东靠綦江,北到江津李市镇,人称“王半城”。据王氏家族后人王永建称,王家人丁兴旺,主仆数百人生活在庄内,庄内有大小两处厨房,是真正的钟鸣鼎识之家。王氏家族重视教育,解放前的王家青年学子皆毕业于清华、复旦等高等学府。 足以让一个家族富庶一方200余年,王氏家族来到双凤时到底带来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和珅?还是王氏家族祖先在朝为官所得?会龙庄的财富之谜也许永远无法得到解答了。 建造之谜 当地西南民居的建筑技术与仿紫禁城修筑而成的会龙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修建庄园的石匠、木匠、漆匠、瓦匠等手艺人,手艺技术均高于当地工匠。百年间,这些源源不断的工匠是从哪里召集而来,他们的手艺为什么带有明显的紫禁城特点? 为掩人耳目,会龙庄外历年来没有大道。全庄用石柱300余根,有的石柱有数十吨重,还有石台阶、地面、墙基等,如何运装到位? 会龙庄全庄所耗石材、木材、黄土、砖瓦等材料,从哪里取材?庄园的设计者是谁,为何敢于大胆采用龙凤图案? 庄园为何选址于此,从何时破土修建、何时完工?以上这些会龙庄建造过程中产生的谜题,亦难以寻找到答案。 保密之谜 会龙庄虽然工程浩大,装饰又及其奢华,但是当地知道会龙庄的人并不多,只有双凤附近居民知道会龙庄,柏林镇和四面山的居民很少有人知道会龙庄。 王氏家族历代如何让会龙庄隐于山林,无人能答。王氏家族为什么把家族的历史也隐藏起来,不给后人留下确切的说法,只余下传说供人猜度,他们到底希望隐藏什么秘密? 不管建造者保密的初衷为何,但王氏家族的先祖们的确做到了,现在不仅会龙庄成谜,王氏家族的历史更是成为了最吸引人的谜团。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作者:记者赵君辉刘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