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83阅读
  • 0回复

北魏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堵掉了平民百姓进学与跻身士林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09

 北魏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堵掉了
    平民百姓进学与跻身士林的道路
 
    培养和选拔人才历来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青年强则国家昌。北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王朝,他沟通南北,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些很有影响的文化事件都与北魏有关系,北魏的佛教兴盛,佛教造像精美绝伦,在书法艺术上有著名的魏碑体。
    文化的兴盛在于有一批不慕名利,勤于学问的读书人,比如,当时在北魏有一个叫常爽的人,不愿与王侯交往,独守闲静,讲授经典二十余年,当时人称他为”儒林先生”。
    常爽的祖父是前秦国苻坚的南安太守。少年时就聪慧敏明,为人严正有志向,即使是家人僮仆也未曾看到他有松懈不严整的样子。志向笃实,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对五经及诸子百家都有研究。州、郡都曾礼聘他为官,不从,于是当地官员命常爽在温水的西岸设置学馆,教授学生七百多人,这个规模在当时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而这些学生都是贵族出身。这不是民间办教育,还是官方性质,北魏对教育施行垄断政策,民间不能私设学校,办教育要向国家备案领执照的。从此以后,北魏的读书风气开始振兴。
    常爽订立奖罚条例,弟子们服从他,就像侍奉严明的君主。当时许多朝廷与地方大员都处于其门下,比如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这些都是在常爽门下受教而成就的。这里就是今天所称的那种培养政治家的地方。
    中书侍郎高允每每称赞常爽对待学生教训有方,说,“汉代的文翁以柔取胜,而先生您却用刚直的方法取胜,方法虽然有异,但早就人才的功效是一样的。”
    当时北魏朝廷正崇尚武功,贵族子弟都不把读书当作一件大事。公元439年十二月,北魏国主拓跋焘委任索敝为中书博士,相当于教育部长,又是国家大学的校长,索敝,字巨振,敦煌人。这个人担任中书博士十余年,潜心为国家办教育,勤于诱导,对学生严肃而有礼节,贵族子弟们都敬畏他,大多数都能刻苦学习,建功立业,前后在朝中担任尚书、牧守的就有几十人。管理这个国家的人才几乎尽出于索敞门下,这个影响很大,当然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贵族子弟。
    我读史至此,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受教育的都是是贵族子弟?后来发现这一时期,北魏的教育政策是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读书进学。
    公元444年正月,北魏国主拓跋焘下诏说:“王、公、卿、大夫的儿子都要送到太学读书,而百工、商人之人,都要学习并继承父兄的职业,不能私设学校。违犯规定的,老师处死,当事人全家抄斩。”这就堵死了平民百姓进学而成为学林士人的路子。导致当时的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社会现实。
    一个制度的设立能影响一个王朝的气象,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北魏制定这样的教育政策也许有他的道理,贵族治国,精英理政,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确保政权的贵族血统,但是,你不能说民间就没有精英,没有人才,一个王朝以这样一种胸怀,这就注定了北魏王朝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