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00阅读
  • 0回复

清代宰相陈世倌殿试卷优秀作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03





  清代浙江海宁号称“海内第一望族”的陈家,素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五尚书”的美誉。当年的乾隆帝都感叹“盐官谁最名,陈氏世传清”。现存的“陈阁老宅”(图1)坐落于海宁市宰相府第风隋街。主人陈元龙曾位高权重,贵为雍正朝文渊阁大学士,世称相国(宰相),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民间俗呼“陈阁老宅”。陈家“一门三阁老”中,作为乾隆朝文渊阁大学士的陈世倌(1680~1758年),字秉之,号莲宇。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殿试考取进士,皇帝钦点为庶吉士(在清代翰林庶常馆学习的进士,是清代最高级别的官学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后授翰林院职官编修,不久升内阁侍读(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秘书)。历任山东、广东、顺天乡试主考官,后升任内阁学士。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山东巡抚,当时山东境内蝗灾严重,他先去各地察访灾情、吏治,然后到任。他奖善惩劣,体民情,崇节俭,筑堤防,有政绩。后因故遭贬,治江南水利,督修孔庙。乾隆元年(1736年)起任左副都御史,累迁至工部尚书。乾隆六年授文渊阁大学士,是陈家第三位宰相。乾隆十五年,兼礼部尚书。乾隆二十二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翌年卒。
  陈世倌廉俭纯笃,关心民间疾苦,深得皇帝信任,雍正曾御赐“躬劳著训”九龙匾额加以褒扬。在海宁市博物馆和盐官“陈阁老宅”等陈氏故居里,收藏有陈家名门望族留下的诸多古籍、文房用品、书画等文物,但却未见收藏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五尚书”借以步入仕途的殿试科举试卷,其中陈世倌的遗墨则更为少见。笔者有幸收藏有康熙年间陈世倌进士及第的殿试卷。
  
  15年前,笔者以重金收藏到两份清代殿试卷,其中一份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开平人司徒煦考中第二甲第一名的殿试卷,因其卷头履历清楚,保存完整,曾在中央电视二台2007年国庆鉴宝节目中亮相。而另一份殿试卷,卷长216厘米,卷宽47厘米,卷中为殿试对策,即正式的答卷,共16幅,用工整娟秀的楷书写了14幅82行,共1537个字。策文开头骑缝处虽有朱笔批写的“第二甲第九名”进士及第号,卷头、卷尾有礼部弥封印,卷面还残留一位“张”姓读卷官的圈号等,但因试卷缺失考生书写的履历三代首页,所以难以知晓此为何年何人考取进士的殿试卷。
  最近,笔者反复研读该试卷策文内容,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对照清代科举殿试由皇帝钦点的“殿试策问”题,欣喜地发现此试卷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浙江海宁人陈仕倌进士及第的殿试卷(图2、3、4)。
  一、从殿试卷的纸质、尺寸看,此试卷纸质比道光十三年的试卷细腻,颜色偏白,尺寸、行距均比道光十三年的要大。道光十三年试卷每个折页的尺寸为竖43.8厘米,横11.8厘米,用于书写答题的行高28厘米,行宽1.9厘米。而这份殿试卷每个折页竖47厘米,横13.5厘米,用于书写答题的行高36厘米、行宽2.2厘米。经有关专家鉴赏,认为这份殿试卷至少是清三代文物。
  二、在研读该殿试对策时,发现第61行有这样一段颂扬当朝皇帝的话:“皇上圣德同天,深仁渐被。四十余年,法全令具,犹多宽减,乃犹以恣意滥刑、轻重失平为问。”(图5)清朝268年问的10位皇帝中,仅有康熙、乾-隆执政在40年以上,因此,可将此殿试卷的年代范围缩小到康熙或乾隆时期的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之间。
  三、查阅康熙或乾隆时期的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间科考场次(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四十五年丙戌科、四十八年已丑科;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四十五年庚子恩科、四十六年辛丑科、四十九年甲辰科),以及各科考皇帝出的《殿试策问》,再将此殿试卷与之逐一对照,发现此殿试卷正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殿试策问》的对策答卷。
  
  康熙四十二年《殿试策问》(图6)内容如下:
  夏四月初四日,策试天下贡士于太和殿前。制曰:朕,临御天下四十余年,宵旰不遑,勤求化理。凡吏治之淑慝(te罪恶),民生之休戚,无晷刻之顷不切于怀。比岁以来,利兴弊革,随事剔厘,蒸蒸然有治平之象,康乐之风矣。然官方犹未尽饬,习俗犹未尽醇,讼狱犹未衰止,岂久道化成之难期欤?抑有司奉行者之不力也。从来治有大体,贵在适中。若或矫饰以邀名,深刻以表异,虽复矢志洁清,而民不被其泽。岂非务综核则人受烦苛之扰,尚宽平则人蒙休养之福,其何法以激劝之欤?夫闾阎之风俗、世道之淳漓系焉。风俗厚则仁让之教兴,风俗偷则嚣凌之气炽。今欲使家敦孝弟,户励廉隅,共勉为忠厚长者之道,而耻为非僻浮薄之行,宜何术之从也?至于刑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奸、安全良善者也。若乃饰辞周内、轻重失平,又或姿意滥刑、无辜罹罪,朕甚痛之。每当法司奏谳,必详酌再三,求其可生之理。兹欲听狱之吏,体朝廷好生之心,悉归平允,以渐臻于刑措,何道而可?夫吏治纯而不杂,则民心感而易从;习俗厚而靡争,则刑罚清而不滥。事有相因,理本一致。尔多士诵习诗书,讲明久矣。其悉心以对,朕将亲览焉。
  这份殿试卷紧紧围绕康熙提出的吏治、民心、刑罚等治国策问,首先用200多字综述了这些问题在治国中的重要性(图7),接着笔锋一转,颂扬康熙执政40余年,“宵旰不遑”“靖八荒”“庆平成”“国太和洋”“道高千古,功迈百王”,仍然亲临考场,“以官方之宜饬,习俗之宜淳,讼狱之宜简”等,征询治国之道,用心加以陈述(图8)。采取皇上制策一问一答的形式,既颂扬了康熙,又将自己治国的理念作了充分的阐述。在阐述中巧妙地诠释和引述康熙在策问中的制策思路和语句。如:第44行制策又日:“风俗厚则仁让之教兴,风俗偷则嚣凌之气炽,欲使家敦孝弟,户励廉隅”(图9),就是以康熙策问的原文为题,在第45至58行作了阐述和回答。同样,第59行制策又曰:“刑狱者,万民之命,欲听狱之吏,悉归平允,以臻刑措”(图9),也是以康熙策问的原文为题,在第60和79行作了阐述和回答。另外,答卷中还将康熙策问中的“四十余年”“宵旰不遑”“勤求化理”“轻重失平”“姿意滥刑”等原句巧妙地引于文中。
  
  经查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九名,“陈仕倌”之名赫然跃于眼帘,当时那种解开谜底的愉悦真是难以言表。这份陈仕倌的殿试卷结构严谨,辩析透彻,文笔优美,称得上佳作。一些治国的见解和观点至今仍不失其警醒意义,比如在吏治方面,认为“主勤劳不息”,也要对下“有考绩课功之典”,以“震肃百僚”,要少“民间之纷扰”,作“亲民之官”等;在民心方面,认为“治天下者,法也”“立道者,心也”“心周乎百世”,提出要加强“教民”“倡导表率”“宽平为念”等;在刑罚方面,认为要“慎用刑”“恤民命”“宽大为心”“奉法为能”,以“饬官纪而奠民生”等。这份存世的陈仕倌殿试卷不仅是证实海宁陈家显赫身世的罕见实物,更是研究历代科举制度,了解当时政治状况的珍贵史料。
  前不久,我专程到海宁,游览了位于盐官观潮景区的宰相府第风情老街和陈阁老宅,漫步在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遗址,欣赏陈仕倌的书法遗墨,我的思绪穿越古今,似乎听到陈仕倌当年慷慨激昂地陈述治国之道的声音。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