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中山公园到城外罗汉岭,大约两华里多,瞿秋白反复走了40分钟,最后来到一片草坪,他站住,环顾一下四周,盘腿坐下,对刽子手点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枪声响,瞿秋白缓缓倒下,年仅36岁。
凤凰卫视2011年7月30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35年,他为信仰直面枪口,微笑饮弹。他的遗体被草草入殓,葬于荒岭之中,与之相伴的只也寂静和青草,一等20岁载,历史的功罪,才有定论。
曾子墨: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他从窑洞土墙上糊着的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瞿秋白牺牲的消息,毛泽东心情非常沉重,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冯雪峰,感慨道,你失去了一个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个朋友。可以说,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当中,瞿秋白是毛泽东非常敬重的一位,在旁人看来,两人曾是“最接近的战友”。
解说:1920年,五四运动的大潮刚刚退去,这年秋天,报上刊登了一则向俄国派遣新闻记者的启事。此时的瞿秋白年仅21岁,正在北京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他决定应《晨报》与《时事新报》的聘请,以赴俄特约记者的身份,由北京动身前往莫斯科。
我要求改变环境,去发展个性,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我所以决定到俄国去走一走,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
郑尔康(郑振铎之子):大家当时对他是非常羡慕,我父亲就说能够到这个,把他去的地方啊,比作是一个红光里的世界啊。因为那时候大家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家都是,对这批年轻人来讲,是非常向往的。
解说:10月16日,瞿秋白乘火车离开了北京,途径天津时,他下车和亲友们告别。挚友张太雷这时正在天津,临别前,他们彻夜促膝长谈。
张西蕾(张太雷之女):我父亲那个时候,这个共产主义思想,已经定下来了,所以瞿秋白来了以后呢,所以他们都谈在一起了,讲了三天三夜。
解说:从天津到哈尔滨,一路上的种种景象,对瞿秋白的刺激是深刻的。虽然这是同关内地域相连,山水相接的中国版图,但却是走过了三国的铁路。由于满洲里和赤塔之间有战事激烈进行,无法前进。瞿秋白一行在哈尔滨停留了50多天。
王观泉(瞿秋白传记作者):当时哈尔滨红白斗争很厉害,布尔什维克在这儿有活动,孟什维克在这儿有活动,些微而懦夫的白匪在这儿有活动,瞿秋白全部接触过,这三种人全部接触过,在这三种人的对比的过程中,他加深了对布尔什维克的了解。他在哈尔滨第一次看到了列宁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像。
解说:穿过贝加尔湖,越过乌拉尔山,1921年1月25日晚上11时,历经辗转的瞿秋白一行,终于抵达赤都莫斯科,大雪纷飞的莫斯科寒气逼人。瞿秋白一行受到了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的热情接待。他们在工作上给瞿秋白提供了许多方便。可以搜集材料,可以访问党政要人,可以参观工厂、机关和学校。在随后的日子里,瞿秋白以记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各方面的社会活动,考察革命后的苏俄,去研究苏俄的革命。
郑尔康:他到了那里以后呢,不断的有文章寄回来,他发表的这些文章,他自己编成集子以后啊,就在商务印书馆给他出书了,一个就是《新俄国游记》,一个就是《赤都心史》。
龚育之(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俄乡纪程》《赤都心史》,我过去读过,我非常感兴趣,今天还值得读。对于了解俄国革命初期的情况,他作为一个记者作了很多真实的记录。
解说:战后的俄国由于饥饿和疲惫,有一部分工人和农民对现实表现出了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势下,全俄共产党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做了中央政治报告。大会刚一结束,瞿秋白迅速通过《晨报》向中国人民报告了大会的情况。
王观泉:报道俄共十大,唯独瞿秋白最详细,有将近五万字,三十多篇文章,写的俄共十大。
解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开幕式,瞿秋白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国际歌响彻云天。在这次大会期间,瞿秋白第一次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
安德莱应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电气照相开灯时,列宁伟大的投影投射在共产国际。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等标语题词上,又衬着红绫奇画,另成一新奇的感想,特异的象征。列宁的演说篇末数字,往往为霹雳的掌声所吞没。
这是瞿秋白到了莫斯科后,参加的一次最热烈的政治活动。他的感受是深刻的,他在当天写下的这篇文字,最早向亿万中国人民描绘了列宁的形象。会议休息时,瞿秋白在会场上遇见了列宁,列宁把几篇有关东方文化的材料交给了他,让他仔细阅读。
此时的瞿秋白早已不再是一个迷茫的寻觅者,赤都火热的生活,使他的心灵深处发生了急剧的深刻变化。他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地考察,已经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
1921年5月,瞿秋白高中时的同窗好友张太雷来到了莫斯科。
张西蕾:他一到莫斯科,就找到那个共产国际的总部,那个时候已经晚上了,共产国际总部的门关起来了,外面有人站岗,就不让他进去,后来他想起来了,瞿秋白不是《晨报》派到莫斯科的记者吗,结果他就打电话到《真理报》,一打电话就找到瞿秋白了。瞿秋白听说是他,马上到车站来接他。
解说:他乡遇故知,瞿秋白高兴之余,作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决定。
张西蕾:后来瞿秋白就有一次跟他讲,说我要参加共产党,你能不能介绍我,我父亲说可以给你介绍。
解说:1921年9月间,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于俄共党组织,到1922年春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解说:1923年1月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国,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革命火种正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燃烧,但是反动军阀加紧推行其血腥统治,只见到处军警凌厉、饿殍遍地。瞿秋白在回国三天后所做的文章《最低问题》中写道:“中国真正的平民的民主主义,假使不推倒世界列强的压迫,永无实现之日。全国平民应当积极兴起,只有群众的热烈的奋斗,能取得真正的民主主义。只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能保证中国民族不成亡国奴”。
1923年6月,瞿秋白来到广州,作为苏俄归国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二七惨案给予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工人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瞿秋白在大会上做了共产国际四大情况的报告,负责起草《党纲草案》,还参加了党章修改工作。他和李大钊、毛泽东、张太雷等站在一起,坚决主张国共合作。
季甄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所谓联合阵线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就是怎么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所以瞿秋白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既分析了资产阶级妥协性,又分析它具有反抗帝国主义,因此他就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我们要对它采取团结的办法,同时我们也对它这个妥协进行斗争,进行批评。
解说:党的三大结束后,瞿秋白回到上海,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上海大学工作,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办的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校长是国民党人于右任,实际负责校务和教务工作的是共产党人邓中夏和瞿秋白。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并讲授社会学概论等课程。
王观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他到了上海大学,一个就是创建了一些新的系科,比如社会科学系,以前没有的,还有俄国文学系,这些系以前都是没有的,瞿秋白就把它办,办得非常有特色。
孙淑(南京大学教授):1924年底,上海大学把瞿秋白讲课的讲义整理出版了,这就是《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论》在这三部主要的著作当中,瞿秋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合成一体,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广大青年学生当中进行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解说:这是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的,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名单。17人中共产党员有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林伯渠、韩麟符、沈定一、于方舟。稍候李大钊和瞿秋白还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革命形势有了迅速发展,但在热潮中始终隐伏着一股逆流,敌视革命的国内外势力,加紧了勾结与反扑,白色恐怖的空气笼罩着上海,上海英法租界巡捕房下令通缉瞿秋白,并且搜查了他的住所和上海大学,巡捕房没有捉到他,却把他在莫斯科辛苦搜集的大量俄文书刊统统烧毁。
而就在这一时期,杨之华走进了瞿秋白的生命,她早年投身上海的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人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相互接触,相互理解,逐渐燃起了爱的火花。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对当时传统的封建势力是一次猛烈的冲击。因为杨之华已经结过婚,而且生过一个女儿独伊,她和丈夫沈剑龙婚姻已濒临破裂。
杨之英(杨之华妹妹):大家觉得他们两人可以结合,但是杨之华还有个沈剑龙,她的前夫。那么到上海来大家也见过面,见过面以后,他们那一次,有一天他们约好的,沈剑龙回到家里,他们也回到乡下,回到乡下就是回到浙江萧山,我们家里,瞿秋白和杨之华一道来我们家里。
我那时很小,我就在外面听,他们一个晚上没有睡觉,他们讲得很投入的,也讲得很好,一点也没有生气,不是为离婚了,结婚了,大家闹得不得了,他们像朋友一样很讲的拢。
解说:回到上海不久,瞿秋白和杨之华正式结婚,他们的婚事在朋友间被传为美谈,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上海《民国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了三则启事。第一则,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1924年11月18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第二则,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1924年11月18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第三则,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1924年11月18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瞿独伊(瞿秋白之女):有一次开会我见到聂(荣臻)元帅,他说,你知道吗,你妈妈爸爸感情是非常深的。我说我知道一点,但是你知道他们叫做秋之白华,秋之白华,你爸爸专门刻了一个图章,把你爸爸妈妈的名字刻在一起。我们这些老同志要叫他们一起的时候,叫他们秋之白华。
解说:这枚金别针是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品,针面上有瞿秋白亲手刻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
解说: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瞿秋白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并成为由陈独秀等五人组成的中央局的成员之一。革命的需要将年仅26岁的秋白推向了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地位。
1925年5月30日,日本纱厂资本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共中央决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组成行动委员会,领导开展反帝斗争。号召全上海人民起来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斗争。瞿秋白在文章中写到,5月30日,这是中国国民革命开始的一天。
6月4日,由中共中央创办瞿秋白担任主编的《热血日报》创刊了。这是我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瞿秋白在发刊词中宣告:“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在世界强者占冷的铁,而我们的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着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
然而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所显示的,杰出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使资产阶级右翼势力感到恐惧。他们公然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刺杀了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与此同时,竭力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戴季陶主义,也相应出笼了。
季甄馥:瞿秋白回去一个晚上,写了一万多字的一篇论文,就是《中国革命与戴季陶》,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对戴季陶、对国民党的新右派,打中它的要害,揭露戴季陶的反动观,批判国民党的新右派。
解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广州、汉口等地,宣传戴季陶主义的两本小册子,被群众自发烧毁的就有数万册。戴季陶一伙在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的反击下,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8月间,瞿秋白前往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在题为国民革命中的农民问题的演讲中,他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
刘福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瞿秋白是最早认识农民问题重要性的领袖之一,他在1925年就比较明确的阐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必须依靠农民,团结农民,认为没有农民参加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
解说:瞿秋白的这些主张与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主张是一致的。1927年3月中旬,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前夕,瞿秋白奉命前往武汉,参与指导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此时的武汉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瞿秋白没到武汉之前,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经在《向导》上发表了一部分,还没刊载完毕,便终止了连载。瞿秋白到达武汉后,看到这份报告,大加赞赏。亲自主持出版了单行本,取名为《湖南农民革命》并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的这本书。”
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第一小学礼堂召开,陈独秀在会上做了令人失望的政治报告,为自己的右倾错误进行辩护,却未能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会议休息的时候,罗亦农走到瞿秋白面前叹息的说了“糟糕”两个字。瞿秋白抽着烟,长久的沉默着。
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党员的人数中将近六万人,一下降到一万多人,更严重的问题是那个时候,党内的思想相当混乱,在敌我的力量相差那么大的情况下,究竟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很多人不清楚,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出路。
解说:中国共产党急需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新的方针。党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决定召开紧急会议。1927年8月7日的武汉,天气特别闷热,这天早晨,一群30岁左右的青年,陆陆续续的向闹中取静的三教街41号走去,出席会议的人虽然不多,但因环境险恶,由秘密交通员将代表一个一个带入会场,代表入场后,不再外出,一日三餐以干粮充饥,夜晚就席地而卧。
会议首先由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做报告,由瞿秋白翻译。接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相继发言。会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了报告,他指出,土地革命已到了最高点,农民要求暴动,中国共产党必须燃着这爆发的火线,以自己的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
在这次会议上,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决定由瞿秋白主持政治局工作,瞿秋白当时只有28岁,革命的浪潮已将他推上了大浪之巅。
自1927年夏至1928年春,秋白领导全党先后在全国十几个省和地区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暴动,把中国革命推向了土地革命的新阶段。
龚育之:大革命失败,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吹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号角,对中国历史是贡献很大的。秋白在这中间,有他重大的贡献。
金冲及:八七会议上面,明确我们要进行武装斗争,并进行土地革命的这一个总方针,给很多处在迷茫中的共产党人,指明了一个方向,看到了新的希望。八七会议假定说没有这样一次会,党也有可能涣散、瓦解,但是秋白同志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说:然而,斗争形势险峻复杂,瞬息万变。由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失误,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足够的经验,在一段时间内,瞿秋白犯过左倾盲动错误。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毋庸讳言,(瞿秋白)他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职务期间,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当时这种气氛下,过激的情绪出来,这个时候他作为主要领导人,受这种气氛的影响,尤其在共产国际的错误的指导下面,犯了左倾盲动错误。本来应该是不奇怪的。到十二月中下旬的时候,他觉察到,这个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对革命造成危害。
解说:1928年6月18日,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苏联召开,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致开幕词,并做了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批评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同时,对于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进行了自我批评。会议结束后,瞿秋白便被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共产国际决定委派瞿秋白和周恩来回国,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瞿秋白夫妇经欧洲回国,将女儿独伊一人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委托鲍罗廷夫妇照顾她。父女一别从此天各一方。
而瞿秋白没有想到的是,到10月末,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将李立三等所犯的左倾错误,说成是同共产国际路线根本对立的路线错误,并加罪于奉派回国主持召开三中全会的瞿秋白,指责他犯了调和主义错误。
李英男(李立三之女):这个时候共产国际不得不直接出面,好像派自己最能信得过的人到中国去控制局面。首先出面的也就是这个米夫,听说他在上海的时候,也是不敢怎么出面活动,整天就躲在屋子里头,然后把要找谁,他就通知,让那些人到他那去找他,分头谈话。他首先找到的就是王明,因为他跟王明关系相当深,从王明当学生的时候,他就是他的顶头上司,也是他一手提拔的,他当然最信得过王明了。
龚育之:王明他们来闹腾,来折腾,说你批评得还不够狠,然后又排斥周恩来,又排斥瞿秋白,特别把瞿秋白又打成所谓调和路线的头子,把瞿秋白打下去,使瞿秋白离开中央。
解说:在米夫操纵下,共产党的六届四中全会,撤销了瞿秋白、李维汉、李立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原来不是中央委员又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
陈铁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从领导岗位上打下来以后,瞿秋白实际上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政治上不予信任。那么生活上呢,每月只给十七块钱,十七块钱相当于一个中等工人的收入,按照当时工人每月工资来比较,那就是一个中等工人的收入。瞿秋白重病在身,需要营养、需要安定,需要稳定的生活,他的支出是远远不够的。
解说:1933年底瞿秋白服从中央决定,准备离开上海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临行前,瞿秋白特意到鲁迅家告别。
王士菁(《瞿秋白文集》主编):许广平先生生前对我们讲好多事情,她讲的一生忘记不了,瞿秋白同志不是要到苏区去吗,来看他们,因为事先没有通知鲁迅先生,临时话呢他来了,来之后鲁迅把第二层楼的,上海大陆新村第二届楼的床啊,他对许广平说给让出来,给瞿秋白住下来。结果他自己呢,却跑楼上睡地板上面。我听许广平好多年后,还想起这件事情来。
解说:当时瞿秋白曾向中央要求,让一直照料他生活的妻子杨之华同行,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瞿独伊:我妈妈爸爸要离开,爸爸要到苏区去的时候,多么感动人,夜里他准备了十个本子,五本给妈妈,五本给爸爸,我们不能够讲话了,那么你写在这里,我写在那里,将来见面的时候就看互相看到,所以这个是非常之深刻,我觉得很少有这样子的带种诗意,但是又是很现实的,又很真诚的那种感动的一种感情。
解说:瞿秋白离开上海的日子,是1934年1月11日的晚上,寒风袭人,秋白只穿着单薄的寒衣,附着病弱的身体,迎着风向前走着,快到弄堂口时,他停了下来,回头走了几步,在昏黄暗淡的路灯光下,凝视着站在门外的妻子,缓缓的说:“之华,我走了。”谁也不会想到,这一走竟成永诀。
解说:1934年2月5日,瞿秋白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通过秘密交通线从上海转道香港,来到中央苏区的中心瑞金。不久,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教育人民委员。主席是毛泽东同志。瞿秋白还兼管艺术局的工作,4月间他又兼任苏维埃大学的校长,同时还要负责主编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红色中华报》。
为了行动迅速节省时间,他学会了骑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瞿秋白骑着一匹黑马,奔波在沙洲坝周围的中央机关所在地,布置督促和检查工作。那时,中央根据地的艰苦生活,是对瞿秋白的又一考验。
刘良(江西瑞金党史办副主任):瞿秋白到了中央苏区以后,邓颖超就特意去看望他。邓颖超知道,瞿秋白原来就身体比较虚弱,有病,所以她就带了一点白糖、鸡蛋和面粉,从五十弄感到沙洲坝,并亲自给他煎了几个煎饼,这些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非常好的食品了。
徐干(徐特立儿媳):当时徐老跟秋白同志住的地方,隔三十里路,他就去看秋白同志,秋白同志就留他吃饭,他讲有个同志送了我几两盐,他就要徐老在那里吃顿有盐的饭。
解说:苏维埃大学是一所干部学校,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类高级干部为任务。1934年4月1日,苏维埃大学的开学典礼就是在这间不起眼的屋子里举行的,校长瞿秋白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大学开学的战争任务,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供给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干部人才。每个学生同志都应该深刻的了解自己伟大的使命,努力学习,为中国的苏维埃革命运动而斗争。”
刘家祁(原中共瑞金县委干部):我是1934年3月到党校来学习文化的,那个时候,瞿秋白同志来到中央党校来上课,讲当前的军事形势,瞿秋白同志教育我们,中国革命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战胜敌人。
解说:为使各级教育部门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瞿秋白与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等,一起抓紧制定教育工作的各项法规条例。当时秋白身边工作的人不多,许多文件都是由他亲自执笔起草的,他文笔流畅,写作能力惊人,经常一个晚上就能写就几份文件。
刘英(张闻天夫人):那个时候条件非常差,可是他身体非常不好,自从到中央苏区来,身体条件,医疗条件也困难,饮食也很困难,他肺病很严重,吐血,经常吐血。我们一看到他吐血还开会,我们就心里很难受的,大家都非常爱护他,也佩服他,尊重他。他非常认真,很多东西他亲自修改,修改以后讨论,他很民主,让每个人加点意见,把意见集中起来。他很谦虚的,他说苏维埃的经验我没有,所以我一定要听你们大家的意见。
解说:从1934年2月到4月,不足三个月时间,教育人民委员会在瞿秋白的支持下,共制定教育法规24个,这是当时用毛边纸油印的一册苏维埃教育法规,是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和社会教育在内的苏区教育法规大全。瞿秋白痛切的感到,当时苏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太低,积极提倡开展扫盲运动。
杨荣彪(原列宁小学学生):在国民党的时候,我们农民的孩子没有办法上学,只有这个全苏区的教育部,瞿秋白和徐特立两位部长,非常关心教育的,同时不但是我们小孩子能够念书那个青壮年也同时念书。
解说:此时国民党加紧了对红军的围剿,中央苏区已到了紧急关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随军北上转移,瞿秋白没有随军长征。当时的中央领导决定让他留下来。
徐干:走的时候也很仓促,徐老特意去看秋白同志,去看的时候,秋白同志身体很弱,徐老马夫身体不好,他的马夫身体好,他就换一个马夫给徐老,他的马夫健康,他说老人家年纪大了,需要一个健康的人照顾他。
解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后,蒋介石派出10万大军,由顾祝同、蒋鼎文分任南东两路总司令,向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于都、兴国、瑞金、长汀相继失陷,血腥的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央苏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的肺病更重了,他还坚持担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后方办事处教育人民委员。
刘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红中社的一些编辑人员有一部分已经随军长征了,留下了仅仅那么一两个人,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瞿秋白同志一边走一边编,既搞编辑又搞发行,使这个《红色中华》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期。
解说:据说毛泽东曾经从遵义打电报给留在苏区的中央分局同志们,让他们妥善安排秋白同志。可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瞿秋白不得不仓促转移,隐蔽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钟濂滨(井塘村村民):红军长征的时候,从我们这里经过,瞿秋白同志就住在我们这个家里,这个两间房子的楼上,这个住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多月,在住的期间,对我们这里群众很关心,很好。他住了一个多月以后就离开了这里。
解说:不久中央分局决定撤销中央后方办事处,在陈毅的建议下,决定送瞿秋白转到香港去上海就医。2月11日,瞿秋白一行从瑞金九堡附近动身,同行的有何叔衡、邓子恢,项英的妻子张亮和梁柏台的妻子周月林。
俞炳辉(老红军):瞿秋白只有30多岁的样子,是一个白面书生,他身体一看呢,比较弱。他走以前,做一切准备工作,我参加了这个准备工作,他不是跟大部队走的,他是由福建省委省保卫局这些机关组织起来的,一共组织他的,总共是有四十几个人。
解说:2月26日,他们渡过汀江,来到福建长汀县水口乡,小迳村牛庄岭附近,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发现了行踪。瞿秋白一行及护送队数十人,立即转移到山上丛林中。敌人随即包围了这座山头。
邓瑞生(邓子恢之子):突围是很吃力的,上一个山的时候,我父亲说连他都跑不动,当时他38周岁吧,下山的时候是往下滚的,根本没有什么好路,那不是好路,有路人家全封锁了。在那个丛林里头往下滚,身上的衣服,皮都刮烂了。这个时候呢,瞿秋白同志他是患有肺结核的,气喘不上来。他跟我爸爸说,他说我跑不动了,你们走吧,我躲在这里。我父亲说你不能躲在这里,敌人来了以后他要过,像过篦子一样搜查。但是瞿秋白同志实在跑不动,他很文弱。
解说:当年护送瞿秋白一行的老红军严碧书当时侥幸突围了。解放以后,他时常会一个人爬上这个山头,面对群山叠嶂,回想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严碧书(老红军):瞿秋白就在对面的山头上被抓去的,被(民团)范士生抓去的。(护送)失败了,这是对不起党。
解说:就是在这个山头上,何叔衡唱着国际歌跳下悬崖。也就是在这里瞿秋白不幸落入了敌人手中,被押送北行,前往长汀。
陈铁建:中统就派员到长汀来劝降,那个车轮战术,一次又一次的,软硬兼施,瞿秋白全给他们打下去了。
汪东林(《宋希濂读瞿秋白》作者):审查,宋希濂说的很清楚,瞿秋白除了承认他自己是共产党员,那还是在一个叛徒的指认下以外,其他没有涉及到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更没有什么组织出卖。
解说:6月2日,震怒的蒋介石从武昌行营,给蒋鼎文发来一道密令:“龙溪绥署蒋主任,瞿匪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6月17日晚,宋希濂派参谋长向贤矩对瞿秋白宣布蒋介石的命令,向贤矩提着两盘荤菜一瓶白干酒,来到了瞿秋白的囚室。秋白见状问道:“你们要送我上路了”。
王其森(原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这时向贤矩就跟瞿秋白说,是的,蒋委员长来电,就地枪杀你,明天上午十点执行。瞿秋白听了以后,很镇定的说,好,这样做了,才符合蒋介石的为人。今天,你提前给我干杯,为我送行,谢谢你。两个人就把这瓶白干酒干完。
解说:6月18日上午8点钟,36师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奉命来到囚室,准备将瞿秋白押赴刑场。瞿秋白头也未抬,照旧伏案挥毫,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挥毫写下最后的落款,一边镇静的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从中山公园到城外罗汉岭,大约两华里多,瞿秋白反复走了40分钟,最后来到一片草坪之间,他站住,环顾一下四周,盘腿坐下,对刽子手点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枪声响,瞿秋白缓缓倒下,年仅36岁。
曾子墨:瞿秋白殉难的消息传开,引起海内外广泛的悼念,日本共产党评价他为“世界革命英雄的模范”,他的牺牲将成为中日两国工人获得革命胜利的指南。与此同时,上海的鲁迅带病,和茅盾、郑振铎商定出版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并署名“诸夏怀霜”“诸夏”指中国,而“霜”则是秋白的原名。
1955年,瞿秋白殉难29周年这天,在周恩来的主持下,瞿秋白遗骨迁葬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