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10阅读
  • 1回复

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性格之缺乏诚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1
  “信”,英语里一般译为“sincerity”;在汉字中,它是个会意字,由“人”和“言”两部分组成,其意义也是这两部分字面所表达的。“五常”中,它位列最后。许多了解中国的人认为,“信”在天朝上邦,事实上可能是最罕见的美德。他们也将会同意基德教授的看法。基德教授在谈了中国人“信”的观念之后,接着又说:“如果在民族性格中有一种美德,不仅在行动中受到蔑视,而且也和现有的处世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一特征非信莫属。中国人公开的和私下里的表现,都与信背道而驰,他们的敌人也以此讽刺他们,虚伪矫饰,欺骗、不真诚和趋炎附势是这个民族的显著特征。”这种评价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我们最好在详细地考察了下面的事例后再作判断。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没有多少差异,而且我们还深信,有资格的学者也会支持这一观点。在信的标准上,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一些思想敏锐的学者,在仔细推敲中国的古代经典时,会从字里行间发现很多拐弯抹角、含糊其辞的地方。他还会发现,对西方人的直率,中国人有句很有意味的话:“直率而无分寸就成了无礼。”《论语》中孺悲与孔子的故事,西方人觉得意味深长,而儒生们却一点儿也不理解。下面一段选自莱格的译文:“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托辞有病,谢绝见他。但传话人一出房门,孔子便取下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孔子不想接见孺悲这样的人,便以中国的方式来解决。
  
   孔子的做法后来为孟子所仿效。孟子曾在某国作为客人被邀请上朝,但他希望国王能给他以第一次召见的荣誉,因此托病不出。第二天,为表明这只是个借口,便在别处觐见国王。陪伴孟子的官员,夜里与孟子就孔子的上述行为,进行了一次长谈,但讨论只局限在礼节惯例方面,没有涉及到为方便而撒谎的道德问题,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思考过这一问题,现代的孔门弟子在给学生解释这一段时,也没有超出上面的讨论。
  
   在保存典籍的本能方面,古代中国人远远高出许多国家的当代人。他们历史虽然冗长;但包罗万象。很多西方学者似乎最推崇中国的历史,言辞中常流露出过分的信任。维也纳大学教师基·辛格博士1788年7月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有这样一段:“科学考据很早就认识到,并且越来越证明了中国古典文献的历史真实性。”例如,最新一代中最广博的中国研究者——瑞恰斯芬,在讨论中国人性格中惊人的矛盾成分时,发现一方面他们在统计记录历史事件时,具有忠实精神和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外交谈判中处处充满谎言与欺骗,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确地记录历史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按特定的顺序和比重叙述事件;二、根据一定的精神和动机分析。阐释事件。一些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人认为,从前者看,这些历史著作无疑大大地超出了撰写的时代;从后者看,它们绝没有辛格博士所认为的谨严。对不了解的事物,我们不发表意见,只是想让人们注意,一个民族沉溺于谎言,同时又能培养出尊重事实的史官,即使不是史无前例,也是独一无二的。强烈的爱或恨扭曲其他国家的历史,在中国,难道它们就不起作用吗?在世界其他地区发挥作用的因素难道在中国会失效吗?
  
   不仅儒家思想本身存在较大缺陷,而孔大圣人也不严格尊重史实。莱格博士并不紧盯着“圣人生平的暇疵”不放,而是重点研究孔子编篡《春秋》时处理历史材料的方式。这部著作记录了鲁国二百三十四年的历史,向后延续到孔子死后两年。下面一段引自莱格博士有关儒教的演讲,发表在他的多卷本《中国宗~教》中:“孟子把《春秋》视为孔子最伟大的成就,说它的问世使乱臣贼子惧。作者自己也说过同样的话,并说世人因此了解他,也因此毁谤他。”但是当孔子谈到世人因此毁谤他时,不知他心里是否充满了疑虑。事实上,这部书不仅极为简约,而且含糊其辞,具有欺骗性。《春秋》问世后,不足百年,公羊便对之作了修正与补正,说《春秋》“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我在《中国经典》第五卷中指出,“讳”包含三种含义——省略,掩盖和篡改。对此,我们能说什么呢?……我常常想快刀斩乱麻,干脆否认《春秋》的真诚性和真实性。但是孔子生活在他记录的那个时代,他把历史与自己的笔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一个外国学习者采用曲解的办法,使他看不到大圣人不尊重史实的缺点,中国的统治者和大多数学者可不会怜悯他,也不会同情他的苦恼。孔子及其弟子一直倡导真实性,但《春秋》使他们的同胞在可能损及帝国或圣人名誉的情况下,学会了掩盖真~相。
  
  
  
  
   我们已经看出,宣称中国历史真实的人只准备承认,在中国,真实仅存在历史的记述中。当然,不可能证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撒谎。即使有可能,我们也不愿那样做。等到中国人的良知苏醒,开始关注自己的信义时,自己会提供最有力的证据。他们在谈论自己的民族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像海南岛首领所说的:“我们一开口,谎言就诞生。”可是,对我们来说,中国人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是为撒谎而撒谎,撒谎是为了获得谎言之外的某种利益。巴伯先生说:“他们不说真话,同样也不相信真话。”一位学过英语的中国小伙子在拜访笔者的朋友时,为增加词汇量,希望学会说“你撒谎”的英语表述方式。我的朋友就告诉他,这句话最好别用来说外国人,否则,肯定会挨揍。小伙子毫不掩饰地对此表示惊讶,他觉得这句话就像说“你骗人”一样,不会伤害人。库克先生,1857年在作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时,谈到西方人最讨厌被称为说谎者,“但是,如果你对中国人说同样的话,他一点儿也不会气恼,也不会感到受了侮辱。他不否认事实,只回答道:‘我可不敢对阁下撒谎’。说一个中国人‘撒谎成性,眼下正在撒谎’,就像对英国人说,‘你这家伙就爱说俏皮话,我保证现在你脑袋里装满了糟透了的俏皮话’。”
  
   中国人平时说话缺乏诚信,虽未达到作伪的程度,但他们所说的每一件,几乎都不是真~相,真~相在中国是最难获得的,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获得了事实的全部真相。即使有人寻求你的帮助,比如打官司,他希望你全权代理,你仍会发现,他向你隐瞒了重要的事实。这显然是支吾搪塞的本能所致,而非蓄意如此,尽管这样做,受害者只能是他本人。无论你从何处着手处理,整个事情一直要到最后才会显露出来。较为了解中国的人不会听了一方陈述就觉得掌握了全部情况,他宁愿把听到的和其他情况结合起来,最后找来几位他最信任的人,就那些陈述再调查一番,才判断事情的真~相。
  
   缺乏诚信,再加上猜疑,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经常交谈了很长时间,却没
  有谈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对外国人来说,中国人不可理喻,主要归咎于他们虚伪。
  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希求什么,但总觉得他们的言谈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东西。因此,
  当一个中国人走到你跟前,贴在你耳边,神秘地告诉你一个你感兴趣的中国人的事,
  你不可能不心头一沉。你不能确定他是在说事实,还是在诬陷那人。你也从来不能
  保证中国人的最后通牒真的就是最后的。对于生意人、旅行家、外交官来说,这个
  很容易阐释的命题,包含着诸多令人烦恼的因素。
  
   所有事情的真正原因几乎都难以预料,即便知道,也不能确保是事实。每一个
  中国人,即使没受过教育,其本性也像一头狡猾的乌贼,受到追踪时,立刻能喷出
  大量的墨汁,使自己退到最安全的地方。如果你在旅途中,受到拜访,请求捐款给
  一些穷人,他们希望开发新的土地,你的仆人不会像你一样,干脆说:“你花钱不
  关我的事,随你的便。”而是“面带孩子般的笑容”解释道,你袋里的钱只够你自
  己用的。这样,你就无法捐款了。我们也很少发现某个看门的人,会像外国人对待
  他那样,对一群中国人说:“这儿你不能进。”他只是在一旁悄悄地看着,等他们
  一进去,他就放狗。
  
   中国人能自觉守约者,寥寥无几。这与他们误解的天赋、淡薄的时间观念有关
  。不管失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将有趣地发现他们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一般
  ,中国人被指责爽约时,会说道,这个约会无足轻重,重要的约会,他总会守约。
  如果谴责他的某个缺点,发誓改正的话就会像流水一样从他嘴里喷泻而出。他承认
  错误很全面——实际上是太全面了,除了信用之外,你再没别的可期待了。
  
   一位中国先生,曾被雇来抄写,注释一些格言。在一些古老的警句之后,他解
  释道,不能马上拒绝别人的请求,相反,即使实际上不想帮忙,也要表面上答应。
  “拖到明天,接着,再一个明天,这样,请求者心里会得到安慰。”负债的人一般
  也采用这种方法。谁也别指望一次就可把债讨回,要债者也不会因此失望,欠债者
  会信誓旦旦地说,下一次还。然后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最能说明中国人虚伪的,是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不诚实,
  而且无论孩子本人,还是施教者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朦朦
  胧胧懂话的时候,大人就告诉他,要是不听话,藏在大人袖子里的怪物就会出来咬
  他。外国人也常被比做未知的怪物,这也能较好地说明为什么中国人经常对我们说
  脏话。孩子们很小就对我们怀有模糊的恐惧感,长大后,一旦意识到我们并不可怕
  ,只是可笑而已,怎么会不在街上哄赶我们呢?
  
   车夫拉着外国人,后面跟着一群高声喊叫的顽童。他被激怒了,向他们吼道,
  他要捉几个,绑在车后面拖死。船夫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吓唬道,用开水浇他们。
  “我揍你”、“我砍死你”这类话,对懂点事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别那样做”。
  
   中国人要想装得“懂礼”,必须掌握一大套词汇,他们能表现出说话者的谦卑,
  听话者的高贵。“懂礼”的人提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必须称呼,就说“拙荆”,或
  其他类似的文雅的谦称。农村人,虽然不会文雅的辞令,也能抓住“礼”的精髓,
  称和自己患难与共的伴侣为“臭婆娘”。中国人自己的一个故事,可以恰当地说明
  他们注意礼节的特征。一位拜访者身穿最好的礼服,坐在客厅里等候主人的出现。
  一只老鼠正在梁上嬉戏,把鼻子伸进梁上的油罐中,客人的突然到来吓了老鼠一跳,
  它转身就逃,结果碰翻了油罐,正打在客人的身上,华丽的外衣立刻沾满了油污。
  正当客人气得脸色发青时,主人进来了。一阵寒喧之后,客人解释道:“鄙人来到
  贵舍,坐于贵梁之下,不慎惊动贵鼠,贵鼠走,贵油罐落于鄙人寒服之上,狼狈之
  极实令足下见笑。”
  
   不用说,很少有外国人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招待中国人,这需要长期的锻炼。主
  人走向宴席时,要热情地向一群客人鞠躬,温和地招呼:“诸位请坐,请用膳。”
  或把茶杯举到唇边,环视左右,郑重地对客人说:“诸位请用茶。”更令人难以接
  受的是在不同场合的“叩头”、“叩头”,来表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必须
  、我应该”(视情况而定)“拜倒在你脚下”。偶尔还会插入这样的话:“我该打
  ,我该死”,意思是礼数不周,忽略了小细节。或者,骑着马,中途遇到熟人,就
  停下来,对他说:“我下来,你骑吧。”一点也不考虑你往哪儿走,或他的做法是
  否符合情理。即使是最没教养、最无知的中国人也会经常摆出邀请的姿态,迫使最
  无同情心的西方人无意识中对此赞叹不已,因为别人会,而他不会。我们在各种场
  合不断看到的小小的礼仪,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奉献,它使得社会摩擦减少了。如
  果拒绝作出这种奉献,就会遭到惩罚,因为他走上了歧途。车夫停下来问路,假如
  忘了取下辫子,很可能会被指错路,另外,还可能会遭到辱骂。
  
   判断送什么礼物最合适,在东方,这也是一门学问,其他国家可能也如此。对
  于收礼物的人,有些东西,绝对不能接受,而另外一些东西则不能全部接受。假如
  外国人在这方面自作主张,一定会做错事。一般情况下,有人送礼,要慎重对待,
  特别是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即使是生儿子这样的喜事,也要小心,“我怕希腊人
  ,即使他带着礼物”,这句格言在世界各地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中国也一样。
  送礼背后总有文章,像中国歇后语说的“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或者,换句
  话说(实质上是),要求的回报要比送的多。
  
   许多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送礼的虚伪性,都有所体会,我们曾有幸熟悉了
  送礼的全部细节。为了对几个外国人表示尊敬,一个小村庄为他们搭台唱戏,当然
  ,谁都明白,外国人应该设宴回敬。可是村民们对此执意拒绝,请求他们捐一笔款
  ,哪怕是一点点也行,可以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这个村子,他们照做了。此后
  不久,又有十“一个村子,说是被外国人救济灾荒和医疗救助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接二连三地派代表请他们去看戏。这些村子都清楚,邀请肯定会被拒绝。每个代表
  听到被拒绝的消息时,脸上都露出同样悲哀的惊愕神情,然后又全部转向捐款问题,
  仍然是公共设施。他们每个人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再作进一步的表示。
  
   不单单是外国人在这方面受到困扰。富有的中国人不幸遇到喜事时,邻居就会
  拿着一点儿不值得一提的礼物前来祝贺,比如为新生婴儿买的不值钱的玩具,但是
  主人必须设宴答谢——在中国,这是一种永远合乎时宜的方式。这时,即使最不了
  解中国的人,也会赞叹中国格言的精妙:“吃自己的,吃出泪水;吃别人的,吃出
  汗水。”主人还要被迫装出一副真诚欢迎的样子。为了不丢“面子”,满腔怒火全
  都压抑在肚子里,丢“面子”可比损失食物更要命。
  
   这表明,中国人有许多行为都是为了“讲面子”有意做出来的。在受雇时,中
  国人对待外国人的大部分礼节,只是一种虚伪的客套,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将一个
  人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的行为比较一下,很容易发现这一点。据说,有一位中国先
  生,在他的外国主人家里,向来被奉为遵守礼节的楷模。可假如他在北京街头遇到
  主人,就会怒目而视,好像要“杀掉他”,因为倘若和主人打招呼,就会让别人看
  出,这位饱读诗书的先生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靠野蛮的外国人来混碗饭吃——尽管这
  情形已是众所周知,但在表面上,尤其在公共场合不能承认。几个中国人进屋时,
  只给屋里的中国人行礼,完全无视其中外国人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事。中国老师会
  称赞他的外国学生听力准确,发音完美,在接受语言方面会很快超过其他同学。可
  同时,这位学生的一些奇怪的发音错误,却会成为这位老师与他同事间的笑料。一
  般情况下,雇来教汉语的老师理所当然被视为最有权决定他汉语语音正确性的人。
  
   另一个可以说明中国礼貌的表面性与虚伪性的现象,是口头上应承,而实际上
  不做。送礼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送礼者也不灰心丧气,因为早就知道事情可能办
  不成,但送礼者的面子保住了。同样,假如在酒馆里,你和老板在付款上发生了争
  执,你的车夫可能会站出来调停,决定不足的部分由他来付,然后将手伸进你的钱
  袋。如果他掏自己的钱,最后账仍会算在你头上。倘若提醒是他自己要付的,他会
  说:“你能指望参加葬礼的人一同被埋进坟墓吗?”
  
   尽管表里不一,中国仍有许多人是真正谦逊的,不过,无论男女,肯定也有不
  少人的谦逊是假的。当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某些观念难以直接表达时,他们就谈论
  一些不愉快的事间接地来表达。可这些谈吐优雅的人,一旦被激怒,连最难听的话
  都骂得出。
  
   虚假的谦逊与虚伪的同情同是由空话组成。但是,中国人不应因此受到谴责,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富长期维持对如此众多人的同情。最令人恶心的倒不是空洞
  的同情,而是对死者假装同情时,又流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情。巴伯先生提到四川的
  一个苦力,看到两条野狗在纤道上吞吃死尸,竟止不住哈哈大笑。梅杜斯先生告诉
  我们,他的汉语老师听到自己的好朋友死得很有趣,竟也捧腹大笑。最疼爱的孩子
  夭折,长时间的悲痛会使父母变得表情麻木,这与上面的情形不同,因为沉默的悲
  痛和违背人性、对自己自然感情的粗鲁愚弄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前所述,西方人和中国人实行贸易往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在此过程中,
  中国人的商业信誉也多次得到验证。为不使结论显得有如空穴来风,应该举些例证
  作基础。下面就是一个范例。香港和上海银行经理卡麦伦先生在他的告别发言中,
  有这样一段:“我已谈了西方商团的高标准的贸易原则,在这方面,中国人一点也
  不落后。实际上,没有谁能像中国商人和银行家那样,很快赢得我们的信任。当然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但为了表明我有足够的理由得出这一有力的结论,我可以告
  诉诸位,过去二十五年内,我们的银行在上海与中国人做了很大一笔生意,总额达
  数亿两白银,迄今为止,我们还未遇到过不守信用的中国人”。对这段发言最好的
  评价可能是三年后发生的另一件事:这家银行在香港的一位买办,使银行在蒙受损
  失,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仍能每年赚取一百万元的利润。
  
   中国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与整卖是否有本质区别,我们无从得知。但为了使我们
  的思考显得更全面,确实应该考虑一下,上述结果是否完全没有中国人令人赞叹的
  责任感的作用——这是一个西方人应该好好学习的优点,中国人在与西方人做生意
  时,讲信用可以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所以,我们获得中国人毫无疑问的最
  大限度的信任,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尽管如此,长期广泛的观察仍只能证明:
  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是这个民族缺乏信用的最大例证。
  
   一位聪明的学者,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论述中国人的普通商业活动只是
  一方欺骗另一方的活动。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就是雅各布和拉班之间
  的关系,或者像中国说的,是铁刷遇铜盆。没有谁不知道,让一个孩子做生意,其
  实就等于毁了他。假秤、假尺、假钱和假货——所有的这些现象在中国都难以避免
  。即使一些大字号,挂着醒目的招牌,告诉顾客,本店“货真价实”,“绝无二价
  ”,实际上绝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们无意于表明中国无诚实,不过,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很难保证可以找
  到。和一个不重视事实的民族交往,还会出现别的情况吗?一个衣冠楚楚的学者,
  大言不惭地告诉外国人,他不识字。可如果递给他一本小书,他会毫不迟疑地悄悄
  地从人群中溜走,钱都不付,虽然那本小书至多只值三个铜板。对此,他一点儿也
  不觉得羞耻,反倒沾沾自喜,把愚蠢的外国人骗了,那家伙竟然相信一个完全陌生
  的人。中国人向外国人买东西,经常少付一个铜钱。他宣称,身上没钱了。如果你
  告诉他,,他的耳朵上正夹着一枚铜钱呢,他会极不情愿地取下来交给你,那情形
  就跟受了骗似的。同样,一个人会磨蹭“老半天”,想免费从你那儿得到点东西,
  理由是他一个钱也没有。可是最后却会取出一大串铜钱,满脸不高兴地递给你,叮
  嘱你只取他应付的钱。假如你相信了他,让他不付钱就把东西拿走,他会心花怒放
  ,就像杀死了一条蛇。
  
   中国人一向有向亲戚“借东西”的习惯,而且总是有意无意地不打招呼,这大
  概也是社会团结的一种表现吧。“借”来的东西大部分被立即送进了当铺,主人想
  要时,必须自己拿钱去取。教会学校的一个中国男孩,在偷一个管学生宿舍的单身
  女士的钱时,被发现了。在不容置辩的证据面前,他抽抽搭搭地解释说,在家时,
  他一直习惯于偷***钱,而这位外国老师太像他的妈妈了,于是,他不由地想偷
  一偷。
  
   中国社会明显存在许多邪恶,西方无疑也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意识
  到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前面说过,中国人缺乏信义,其事虽不常见,但经常
  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在我们讨论其他论题时,已经列举了,还有一些应作详细的
  论述。
  
   要是具备必要的知识,可以就中国人的敲诈勒索写一套非常有趣的书——上至
  龙椅上的皇帝,下至最卑贱的乞丐,人人都那样干。中国人具有注重实际的智慧,
  他们惜以使敲诈勒索形成一个完备的行为体系,每个人就像离不开大气层一样,脱
  离不了这一天罗地网的笼罩。它是如此恶毒,堕落,除非对整个帝国进行彻底整顿
  ,才能将其铲除。
  
   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的现状,必然导致西方人很难以务实的态度在最大范
  围内同中国人交往,同时还能保住“上等人”的名誉——假如他有幸获得这一名誉
  。人们经常说,车夫、船夫、酒馆老板、苦力、买卖中间人,不论犯什么罪,按常
  规,一律杀头。他们,以及与他们地位相当的人,和外国人间的关系很特殊。因为
  外国人宁愿忍受欺诈,也不愿引起社会风波。这方面,他们一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
  能力。然而中国人内部如果破坏了公正原则,却只有通过社会风波才能使社会最终
  达到平衡。
  
   一个人难以做到不偏不倚时,努力做到这一点,他一定是个非凡的人物。既不
  猜疑,又不轻信,是中庸之道最完美的体现。如果我们对似乎必需的不诚实表示不
  满,敏于判断人的性格的中国人,就会把我们归入“性情人物”那一类。佛的涅盘
  境界,对于易激动的人来说,想时刻保持,并不容易,即使我们能够保持这种宁静
  的品性,也会被当成被进一步任意勒索的最佳对象。有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受雇为
  外国人做事。有一天,看见一个小贩沿街叫卖泥捏的外国小人,那些小人造型精巧
  ,服饰得体。他就停下来,看了一会儿,对小贩说:“啊,你玩的不过是玩具,我
  玩弄的可是真家伙。”
  
   勿需赘言,就我们所知,中国政~府似乎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一特点的重要例证
  。在整个中外关系史上,以及有名的中国官僚与民众的关系史上,也都可以找到这
  种例子。各级官员经常颁布的文告,就是一个独特、简明的例证。这些文告篇幅冗
  长,文辞华美,内容繁杂,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实,因为这
  些华美的命令并不准备让人们去执行。这一点,写的人和看的人都很清楚,从不会
  发生误解。“中国政客的生平和公文,就像卢梭的《忏悔录》,情感高尚,而行为
  卑鄙。他砍下十万颗头颅,却引用孟子的话论述生命的神圣。他把修筑堤坝的钱塞
  进自己的腰包,导致河水淹没一个省,却为人民背井离乡而哀叹。他高声痛斥发假
  誓的人,却在签定一项协议后,私下里说,那不过是一时骗人的玩艺儿。”勿容置
  疑,中国也有公正无私的官员,不过很难找到而已,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
  们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无法如愿以偿。把最有机会了解中国经典的人的处境和这
  些经典的教义比较一下,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在引导社会走向更高一种境界时,是
  多么的无能为力。
  
   “你知道多少值得信任的中国人?”这里仅指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不同的
  人,有着不同的经验和评价中国人的标准,因此回答也千差万别。大多数外国人会
  回答:“很少”,“七、八个”,“一打”,视情况而定。有时,也有人回答:“
  很多”,“多得记不清”,可是,我们深信,在有见识和辨别能力的人当中,做出
  这种回答的肯定极少。
  
   观察被一个民族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做法。在探讨中国人相
  互猜疑的特征时,我们已经看出,中国人把不信任别人看成很自然的事,其理由他
  们心里都很明白。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民族不是由精英
  分子来统治,相反,掌握全部权力的是帝国中最卑鄙、无耻的家伙。一位聪明的道
  台,对外国人说:“皇帝以下的所有官员都是坏蛋,全该杀掉,但是杀了我们没有
  用,下一任仍会和我们一样坏。”中国谚语说,蛇知道自己的窟在哪儿。另一个很
  有意味的现象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受到商人阶层的极度不信任。他们知道,所谓的
  “改革”,不过是一层表面的外壳,不久,就会脱落。一个中国的泥瓦匠,花了很
  长时间,用没调和好的灰浆抹平盖得很糟的烟囱与屋顶,可他心里很清楚,第一次
  生火,烟囱会四处冒烟;第一次下雨,屋顶会漏水。在中国,这不过是一桩极平常
  的事。
  
   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开发各处的资源,只要有信心,羞怯的资本就会从隐蔽的地
  方走出来。在中国,开发资源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都十分丰富,各类人才应有尽有。
  但是,假如没有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彼此信任,这一切都不足以使帝国复兴。
  
   几年前,一位善于思考的中国人来向笔者请教,如何解决某个地区打井难的问
  题。中国人打井,一般是井内从上至下都用砖头砌上。可在当地,井打好后,过了
  一段时间,整个地面就会下沉,井壁也随之坍塌,只剩一个小洞,井也渐渐地干枯
  了。治疗中国长期忍受的病痛,与对直隶省的这个不幸地区的补救相同,一切药方
  都难以将其根治。所有的治疗都是表面的,整个帝国最终只能像满载珠宝的大车陷
  进绝望的泥潭。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21
书评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德行》
)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
,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立此存照”(三)》
鲁迅在留学时期研究过国民性问题。根据许寿裳的回忆,他探索了三个
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性中最缺乏的是
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些都和《中国人德行》有关。以后他写小说《狂
人日记》,写《阿Q正传》,写《药》,写《孔乙己》、《高老夫子》、《
肥皂》、《白光》,写《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弟兄》,
以及将近二百万字的短小的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写中国人
的德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唐弢
不管怎样,这部以直观性来论及中国人的书,的确是一部猛醒和震惊之
作。我读到它的汉译本,心里长久地被刺激着,觉得被一种异样的利器,挑
透了自己的隐痛。那是怎样刻骨难忘的感受!我仿佛忽然在习以为常的生命
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窘态。
——学者、鲁迅研究专家孙郁
非常快乐地读了你的大作《中国人德行》,迥非它书所能比拟。我觉得
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今日德国大使曾对我说在他读过的所有关于
中国的出版品中,尊著是最好的。
——1906年3月16日罗斯福总统致函亚
瑟·史密斯
没有史密斯的《中国人德行》,就没有清华大学,史密斯为中国做了一
件大事。
——见本书附录《史密斯为中国所做的
一件大事——创建清华大学》
作者简介
作者:(美)亚瑟·史密斯 译者:张梦阳 王丽娟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目录
序 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绪论
面子
节俭
勤劳
礼节
缺乏时间观念
忽视精确
误解的才能
欺瞒的才能
柔顺的顽固性
智力混沌
麻木不仁
轻视外国人
缺乏公共精神
守旧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生命力
忍耐与坚韧
知足长乐
孝心
仁慈
缺乏同情心
社会台风
连坐受法 互相牵连
互相猜疑
缺乏信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

附录1 译后评析
附录2 史密斯为中国所做的一件大事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